痘痘破了样会自己好吗:心理评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7:48:41
 

      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估在心理学、医学、教育、人力资源、军事司法等部门有多种用途,其中为临床目的所用时,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独或辅助作出心理诊断;  指导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并常作为效果的指标;  科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评估的种类

观察法

  在心理社会评估中,离不开对被试者的观察,是评估者获得信息的常用手段。观察的结果需要经过科学而正确的描述加以“量化”。  目标行为:在心理评估中观察内容常包括仪表、体形、人际交往风格、言谈举止、注意力、兴趣、爱好、各种情境下的应对行为等。实际观察中,应根据观察目的,观察方法及观察的不同阶段选择观察目标行为。对每种准备观察的行为应给予明确的定义,以便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资料记录:常因观察方法不同而采用不同记录方式。一般而言,定式观察有固定的记录程序和方式,只要严格遵循即可;非定式观察常采用描述性记录方法,不仅要记录观察到的目标行为表现、频率,还要进行推理判断。

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1.晤谈法或访问法(interview method) 通过与被试者晤谈,了解其心理信息,同时观察其在晤谈时的行为反应,以补充和验证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描述或者等级记录以供分析研究。晤谈法的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研究者本身的晤谈技巧。  座谈也是一种调查访问手段。通过座谈可以从较大范围内获取有关资料,以提供分析研究。例如冠心病康复期的心理行为问题可以通过定期与家属座谈,获得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资料并可以进行等级记录。  2.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 在许多情况下, 为了使调查不至于遗漏重要内容,往往事先设计调查表或问卷,列好等级答案,当面或通过邮寄供被调查者填写,然后收集问卷对其内容逐条进行分析等级记录并进行研究。例如调查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是否满意,哪些满意,哪些不满意,及其等级程度。问卷调查的质量决定于研究者事先对问题的性质、内容、目的和要求的明确程度,也决定于问卷内容设计的技巧性以及被试的合作程度。例如,问卷中的问题是否反映了所要研究问题的实质、设问的策略是否恰当、对回答的要求是否一致、结果是否便于统计处理以及内容是否会引起被调查者的顾虑等等。

实验法( experimental method)

  是对某一心理行为变量进行客观的直接的测量, 获得绝对的量化记录。但是, 在心理社会和行为领域, 这种方法受到客观的限制, 往往仅作为临床工作中的辅助变量。为了使评估的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达到评估的目的, 在评估时无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1) 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 5) 评估与教育、辅导、咨询、治疗相结合。  当代心理卫生工作始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基本宗旨为:"完全从事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致力于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精神疾病与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增进全人类的幸福"(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美国华盛顿,1990)。其中,心理卫生评估工作者研制了各种系统的评估方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了解个体或群体心理卫生状况,为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性科学依据,使心理卫生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更具科学性。

心理卫生评估的任务

  心理卫生评估对象是人,包括了病人和健康的人,故评估的范围既涉及了疾病,又涉及了健康,而且更重视健康的评估。心理卫生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评估的内容必须涉及这三个方面及相互间影响。当然在某项具体临床工作或研究中,常常需有所侧重,但在分析结果时应全面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具体而言,心理卫生评估任务包括如下方面:  1. 描述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主要是从疾病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病理学水平进行评估,协助临床诊断分类,作为科研病人人组标准,寻找各类疾病的特征性表现。  2. 描述个体或人群的健康状况,全面地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构成健康的诸要素进行评估,为研究增进各种人群的健康机制和方法提供依据。  3. 评估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有效水平。  4. 评估疾病发展中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行为、社会、情感等诸心理过程。  5. 评估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6. 评估个体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主要指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观察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  7. 评估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其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8. 评估生活方式对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影响。  9. 评估个体或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的影响。  10. 评估各种生态学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既包括了象噪音、环境污染、建筑风格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人际关系、群体气氛、家庭结构和关系、人口流动、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因素。  11. 评估卫生保健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方法对提高人群健康的作用。  12. 评估医嘱依从性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

心理测验法

  1 纸笔测验  测验所用的是文字或图形材料,实施方便,团体测验多采用此种方式编制。文字材料易受被试文化程度的影响,因而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使用时,其有效性将降低,甚至无法使用。  2.操作测验  操作测验项目多属于对图片、实物、工具、模型的辨认和操作,无需使用文字作答,所以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此种测验的缺点是大多不宜团体实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3.口头测验  测验项目为言语材料。主试口头提问,被试口头作答。以上几种分类都是相对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同一个测验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

要素

涵盖项目

  Vincent等在心理健康评估指导中提出心理心理评估应涵盖五林项目  个人行为方面:如个人衣着、饮食、卫生习惯。  心理行为方面:如个人生活、行为动机及沟通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为方面:如家事的处理、社交活动和工作情形。  医疗行为方面:如个人接受健康检查、门诊治疗及服药情形。  病人家属及病人的互动行为:如家人与病人的沟通情形及对病人的态度。

Synder和 Wilson提出十项心理评估要素

  1.对压力的反应 人在不同时期、地点有不同的需要,当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即有压力的产生。面对压力,人类有一些可预测的机制。应对是一个人意识中以理智的方式减轻或降低压力的影响。防卫机制则是一个潜意识中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个人对压力的反应,可以预测他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2人际间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好可以形成压力的来源,借观察个人与周围人物关系的亲疏可以评估该人对人际间的需要及其自尊。  3动机和生活方式 由个人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态度,由个人日常生活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需要的层次。  4思考和言谈 思考是看不见的,但思考可以在言语中表达出来,并在言语内容中显示出思考是否正常、合理。正常的思考过程虽然受到潜意识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是在个人意识中进行,能被当事人所了解,同时它的进展有序,也符合逻辑。评估病人的思考过程可以区分精神病病人及其他异常状况,更可以了解个人受其潜意识的支配情形。  5非言语性行为 姿势、表情、动作、外观等非语言性的讯息内容更容易表达出一个人的反应,也不容易作假或隐瞒,甚至它可以加强言语内容的意识或透露言语内容的矛盾之处。因此,非语言性行为是心理社会评估的重要项目。  6情绪的控制和自我认识 个人的感觉是他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自我认识对个人的行为又有绝对的影响,但是个人的感觉却常为他自己所忽略,或被个人有意识地阻断,造成个人对自我认识的不完整,继而个人的行为不能完全地被自己掌握。  7外在资源 若将病人当作一个系统,认识到他不断地与他的家庭、医院、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等有彼此的互动,才能生活、生存下去,就需要认识病人的外在资源,增进对病人的了解。此外,评估病人的外在资源时应该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病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无形的资源,以及护理人员本身能为病人做些什么也应列入评估范围。  8潜能及个人长处 包括人格特质和适应特征。当一个人有较多的潜能及长处时,借重他已有的能力,容易导致目标的达成。  9身体健康情况 疾病同是影响个人的工作及日常生活的进行,形式疾病以外的压力源。长期或慢性的情绪压力可以导致生理方面的功能失调。护理人员必须加上自己的判断,将病人的身体健康情形与其他相关的资料以及行为做综合性评估与处置,才能提供适当的护理。  10会谈及护理人员 护理人员与病人会谈及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是具有治疗性目的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先能顾及个人的言行,才能注意到会谈过程中对方表现。由于个人的背景、经验不同,看世界的态度不同,为增加评估病人的客观性,护理人员认识自己的主观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八项心理社会评估要素

  B和MJ提出的与调节健康问题相关的八项心理社会评估要素  1社会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网方面的信息。护士要问询在患者有压力时能否得到情绪支持,包括非人类的如宠物。  2既往经历的应激水平 判定患者目前的状态,包括近期的应激源。变化和失落是导致应激的重要因素。  3常用的应对方式 指患者如何应付严重事件、如何控制高水平的应激。护士可以要求患者描述一段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及如何应对的,以评估患者常用的应对方式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  4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自主神经系统变化提示有心理应激。任何原因引起的应激反应,都会导致神经递质的变化,从而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知睡眠和休息、食欲、能量水平、性功能和排泄都会有改变。  5对健康问题的理解水平 患者也许不理解发生了什么,对健康有什么妨碍,也许对专业人员的期望不现实。护士要了解一个特定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冲击,以及患者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6精神状况 指目前的情绪、智力、感知功能,包括一般状况、情绪和心境、意识水平、定向力、记忆力、言语和沟通、思维过程、计算力、基本常识、抽象思维能力、感知力、判断力、洞察力。  7性格特点 如依赖一独立、紧张一放松、内向一外向等。  8对健康问题主要的心理社会反应 这一反应非常的个体化。包括信任感的破坏、自尊的维持、控制感的存在、应对失落和自责、保持亲密感[1]

心理评估的模式

总述

  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长期以来遵循着医学诊断模式,由于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心理疾病一直是评估的重点。这里评估即含有诊断的意义,通常要确定心理疾病的性质、程度以及起因,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现代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已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评估模式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更加整合的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最基本的工作都涉及到分类,即按照一套特殊的规则,将不同的心理现象放入不同的类别。分类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确定什么样的心理功能是变态的、偏常或需要治疗的,另一种是区别心理功能的类型或不同的维度。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心理功能分类系统并不完美。以尚不完美的分类随意为被评价者贴标签,尤其是对儿童,将会带来很大的危险。由于这一问题的污染效应,许多专家强调了心理评估的个别化。他们认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心理功能的评价也应保持这种独特性,对每个学生的评价都应具有特异性,而不必与其他个体去比较或归入某一类别。其实,心理评价的一般性和特异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应当考虑的。心理正常或偏常、智商高或低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但每个个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问题的独特组合,不同心理功能的内部差异以及问题的成因却又是特殊的。因此,对学生的心理评价必须慎之又慎。  分类是以特殊的规则或理论模式为基础的。临床心理学的分类模式至今仍影响着学校心理学中的心理评估。这些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它认为只要存在一种心理或精神疾病,就会有表明这种疾病存在的症状,诊断系统定义了哪些特征是诊断的指标。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于强调了心理障碍的核心症状,因而不同的诊断系统会因用于定义心理障碍的理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第二,由于强调了病理学的内容,诊断系统在病与非病之间作了明确的划分,基本的假设就是有障碍与无障碍的个体间有质的区别。

多元模式

  多元模式又称心理测量方法。在这种模式中,多元统计技术被用来分离出有内部联系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症状是用行为间或行为与协变量间的统计关系来定义的。如果行为间有高相关,那么这些行为就构成了一个症候群。决定行为间协方差关系的主要统计方法是因素分析。这种模式强调了量的差别。一旦行为症状通过统计分析被分离出来,那么儿童在行为各维度的机能水平就可确定了。行为症状是沿着正常到偏常的连续体被概化的。一般是将儿童与代表性常模样本相比较,在某些维度上如果远低于常模团体的平均水平,即被认为是偏常的。

整合模式

  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正常与非正常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现在,心理评估更多地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

心理评估的原则

总述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M.Rutter)和加米泽(N.Garmezy)在其发展心理病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发展心理病理学的一般原则,即儿童的情感和行为机能必须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同时也必须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同样也应是学校心理学中心理评估的普遍原则。心理评估中与发展有关的理念主要涉及发展常模、发展过程、发展的稳定性。

发展常模

  在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机能和行为,首先要考虑发展常模。儿童的许多行为是随年龄变化的,在某一年龄段很普遍的行为,在其他年龄段可能相对就不普遍。如对黑暗和想象中的生物的恐惧在学前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中相当普遍,但以后随年龄增长就减弱了。承认儿童行为的发展变化对于心理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同样的行为在某一年龄段属发展正常范围内的,而在另一年龄段却可能是病理的指标。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因而在选择评估工具时应当考虑评估工具是否提供了适当的、特定的年龄常模;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心理机能或行为在某些年龄段发展变化较快,而在其他年龄段变化却相对平稳,年龄常模中年龄组的划分应能体现这一特点;正确利用发展常模所提供的信息对评估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在心理评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过程

  为了正确解释评估的结果,评价者还必须了解发展过程。发展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青少年的一般发展过程,一是每个评估对象独特的个人发展史。  一般发展过程指年龄阶段的发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机能?如认知、情感、言语 或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或发展需要,这种独特的发展需要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发展变化。仅把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年龄常模比较,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行为在某些年龄段有明显的增多,不能确定它们究竟是正常发展过程的变形,或是与正常发展有质的偏离的病理发展过程的指标。  例如,对权威的反叛和质疑是青少年拒绝父母或社会价值的表现,这是青少年发展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抗争的一种形式。当青少年第一次出现了这类行为问题时,最好把它看作是正常发展中的变形;而在前青少年期儿童表现出这些行为问题时,也许就是比较严重的病理征兆。一些研究表明,有些行为问题发生在青少年期很可能是短暂的,而发生在青春期前则可能是较为严重的或长期的。  儿童的个人发展史应包括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如胎儿期、新生儿期、学龄期等 的一般发展状况,既往病史和家庭史。了解个体独特的发展过程将有助于探明心理问题形成的机制和原因。

发展的稳定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从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儿童青少年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稳定性是心理评估中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例如,有人对人格概念提出质疑,认为人格是指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特征,但实际上许多行为却并不具有这种一致性;儿童比成人就显得不稳定,许多行为测验证明了这一点。儿童期的飞速发展变化决定了儿童行为的稳定性相对低于成人。然而儿童的一些行为仍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的。稳定性的程度取决于所评价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的类型,评价了心理机能和行为的哪些方面,评价的是孤立的行为,还是行为不同维度的集合。例如,研究普遍表明,外化行为?如多动、攻击行为等 比内化行为?如恐惧、抑郁等更为稳定;不同维度行为的集合体比孤立的行为更为稳定。另外,在一些行为上的不稳定也许是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即不适应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可能就是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发展性反应。  儿童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行为发生的背景有关。有人(Achenbach,McConaughy和Howell,1987)对119项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在有关儿童情绪和行为机能的报告中,不同评价者间的相关相当低,仅为0.28(平均)。然而这种低相关并不是行为跨情境的特异性的很好指标,因为低相关可能反映了不同评价者的个人偏见,而不是儿童行为跨情境的真实的差异。但是如果两个以上的观察者?如父母或两个教师 在类似的情境中对儿童的评价相关较高(如0.60以上),而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观察相关较低,这种低相关可能才是儿童行为跨情境的高度变异性的指标。  与跨时间的稳定性类似,跨情境的稳定性也与所评价的行为类型,以及所评价的是行为的集合体或是孤立的行为有关。例如,不同观察者所报告的外化行为的相关高于内化行为;母亲和教师所报告的关于儿童注意缺失的某一症状的相关远低于两者所报告的达到诊断标准的有关注意缺失的一组症状的相关。  正是由于考虑到发展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对儿童的心理评估必须基于多种背景、多种信息源,这样才能做出综合的客观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行为跨情境的变异性,在评价儿童心理特质与行为本身之外,对许多重要背景?如家庭、学校、同伴 的相关方面也应进行评估,因为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适应。

共生现象

  除了在心理评估中要考虑发展因素外,儿童心理问题的共生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观察发现,有许多儿童经常会出现多方面?如情绪、学习、社交等 问题。这种共生现象的高比率也决定了大多数心理评估必须是综合性的。评估不仅应跨越不同的背景,也应跨越不同的心理机能;不仅要评价学生、家长和教师所报告的问题,也应该评价在适应中那些潜在的共生问题。有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最初报告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主要问题,一些症状可能会因其他共生问题而加重。  对共生条件的评价同样也很必要,因为有效的干预方案的设计需要多种参数。除了发现问题之外,儿童的心理机能的积极方面也有必要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