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什么根符号:]中国文化与酒之渊源【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8:47:51
 

中国文化与酒之渊源

马金萍

       打开中国文化史,从那发黄的书页间飘荡出来的肯定是一股浓郁的酒香。中国的文化之所以甘醇馥郁,绵软悠长,回味无穷,乍看似乎简单明了,细品却又博大精深。就是因为这文化是在美酒里浸泡出来的缘故。我们翻翻《诗经》,看看《楚辞》,再品品唐诗宋词,从那里面升腾出来的不就是含着酒香的的艳词佳句么?打开《古诗源》,从那最原初流传在市井上的《琴歌》到宫廷中的合唱《越群臣祝》,无不有酒的甘凛的醇香。
  “百里溪,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琴歌》)百里溪是当时秦国的丞相,在城外碰见一个浣纱女,那女人说自己懂音律,于是,百里溪把她招入府中,让她弹琴而歌,她就唱到,你还记得当年我给你杀母鸡,你喝着酒去博取功名的情形吗?今日得了富贵难道就把当年的事情的忘记了吗?百里溪这才知道,原来这浣纱女是他的妻子。在这里,酒不但粘合了夫妻之间的裂隙,而且,还成了一种信物。而在越王勾践送范蠡大夫入吴时所嚎歌的《越群臣祝》,则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在酒精的烧灼下,人们那种激越的情绪:“皇天佑助,前沈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威人者灭,服从者昌;君臣生离,感动上皇;臣请薄脯,酒行二觞。”为了灭吴,皇上亲自把酒与群臣一起给出使吴国的范蠡送行,群情激昂,高歌而别,这时候的酒,更成了一种粘合剂,把皇上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高度地粘合到一起了。

        中国的文化从它生发的那一天起,就是浸泡在酒里边的。中国的文化人不管失意还是得意,无论出世还是入世,他们都是以酒来作为烧灼自己心中的块垒的唯一的燃烧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为了达到结合的目的,干脆私奔去当炉卖酒。后来司马氏要移情别恋,卓文君哀哀凄凄唱道:“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卓文君的意思说,我的头发已经白了,可是那个女人却像云中的月亮那么美丽,今天咱们好好喝一场,明日就以这水沟为界,永不相往来了。卓文君的真情和豪饮,终于让司马氏回心转意,夫妻和好如初。由此看见,酒的力量的是多么的巨大。

        中国的文人讲究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但是,不管是济天下也好,善其身也好,总之,须臾也离不开酒这个东西的。李陵变节,给苏武诗中却仍然叹道:“------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为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廖绸。”意思是说,你们都不理解我,我只好自己喝酒跟我儿子来说我这心中的郁闷了。在这里,酒又是排解愁肠寂寥的一副最好的汤药了。

        中国的文化人不能没酒,不会喝酒就称不上文化人了。魏晋时代的曹操在著名的《短歌行》中开篇就唱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国的文化人不管入没入世,把生命是看得很透彻的。就像曹操这样的大政治家,大诗人,也对生命充满了忧伤。他们觉得生命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很快就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干涸的。什么东西才能解脱人生的悲剧呢?只有酒。因此,同样也是建安时代的著名诗人、曹操的儿子曹植在《箜篌引》中大声唱道:“置酒高堂上,亲友纵我游,中厨辨丰膳,烹羊宰肥牛;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是啊,弹奏着秦、齐时代的古筝和琴瑟,吃着肥牛羊肉,品味着美酒,再让美人跳起绝妙舞蹈,大概只有这样才是享受人生了吧?

        但是,像陶渊明那样看透红尘,遁世隐居的文人,似乎更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停云》);“------斯晨斯夕,言息其炉,花药分别,林竹医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予。”虽然自称采菊东篱,不问世事,但是,酒是不能没有的。半壶浊酒,一张清琴,隐居的日子更少不了这两样东西。尤其是酒。如果没有品味美酒的雅趣,那不成了村叟野老,那还叫文化人么?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的文化与酒已经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境界了。就在陶渊明自己设计的“桃花源”里,也勾画了“设酒杀鸡作食”的场面。

        汉魏六朝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出现了像阮籍、嵇慷、刘伶等一大批以饮酒为乐,豪饮癫狂的文化人。他们狂荡不羁,对酒当歌,用癫狂来对抗当时的统治者。与此同时,却也把文化和酒高度地统一起来了。到了唐宋时代,酒香已经深深地注入到文化人的灵魂里去了。文化人用他们的文化素养把酒文化已经发展到了极至。翻开一部唐诗,那几乎就是文化人蘸着酒精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生命宣言。从李白的《将进酒》到他的《行路难》,从他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我不得开心颜。”酒的力量让文化人对于生命的了悟,对于个性的张扬,确实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境界。

    “将进酒,杯莫停,为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常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昔时秦王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谓言少钱,竟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怎样的气势啊!把五花马卖了,把千金裘当了,干什么?喝酒呀,喝酒干什么,去销蚀那千古不灭的愁肠啊!这是怎样的一种壮怀激烈!在李白的诗篇里,几乎处处都透露着豪气伴着酒香,酒香催发着豪气的那种磅礴的气势。然而,在杜甫的作品里,酒与文化的结合所透露更多的则是他的贫民意识。“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秫地无人耕;兵戈既为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是啊,地荒芜了,连孩子们都上战场去打仗去了,没有粮食酿酒,那酒味能不寡淡么?因此,一曲歌罢,已经是四座泪纵横了。在杜甫的诗篇里,那种微熏的忧患意识在酒精的浇灼下,更让人有一种彻骨的疼痛:“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是一种怎样的重逢的悲哀啊!在杜甫的诗篇里,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辛酸的感伤和淡淡的哀愁。

       当然,在杜甫的诗作里,也有一些明快的佳句,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临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这些明快的诗作中,也都少许透露了那种无法抹掉的哀愁别绪。

        一部《全唐诗》,弥散着强烈的酒香的味道。无论是边塞诗人们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还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都是用酒来抒发对于战争的强烈的不满,和对生命的无奈。

        到了宋代,文化人更是全盘继承了唐代诗人们对于酒的那种迷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到辛弃疾的“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从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堪残酒,”(《如梦令》)到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都是在淡淡的酒醉中去拷问生命的意义,哀叹生命的无常。无论是市井文人柳三变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还是登堂入室进入朝堂的周邦彦的“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六丑》)只要他是文人,只要他要作文,那就与酒须臾不能分开。“------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周邦彦《满亭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李清照《蝶恋花》)“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贺铸《石州慢》)纵观一部宋词,透露出来的也尽是酒香、酒气、酒味和酒的精灵。没有酒的诗词歌赋,是没有魂灵的飘浮在社会上的尘沙,是不会传流下来的。

       从宋至元,以及明清,无论是杂剧,还是小令,无论是话本,还是辞赋,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连曹雪芹的《红楼梦》,没有酒也是写不出来的。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穷困潦倒,即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也是要喝酒的。他的好朋友敦成曾写过一首《佩刀质酒歌》的诗,前面小序写道:“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若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文人与酒的关系是多么深了。

        中国的文化是浸淫在酒缸里发酵出来的,即便是到了现代的毛泽东那里,也还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所以,一部酒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而文化史中又蕴含了太多太多酒的醇香。中国文化与酒的渊源是可以写一部很好的大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