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窗口期是多久:南 通 大 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3:28:50

南 通 大 学

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材料

一、有关文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2、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南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二、部门交流材料

          1、文学院交流材料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交流材料

  2、理学院交流材料                     14、纺织服装学院交流材料

3、法政学院交流材料                   15、基础医学院交流材料

4、公共管理学院交流材料               16、临床医学院交流材料

  5、商学院交流材料                     17、公共卫生学院交流材料

6、教育科学学院交流材料               18、护理学院交流材料

  7、外国语学院交流材料                 19、体育科学学院交流材料

    8、化学化工学院交流材料               20、美术与设计学院交流材料

  9、生命科学学院交流材料               21、地理科学学院交流材料

10、机械工程学院交流材料              22、杏林学院交流材料

11、电子信息学院交流材料              23、图书馆交流材料

     12、电气工程学院交流材料              24、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交流材料

                                          25、航海医学研究所交流材料

三、领导讲话

1.强化质量意识 深化教育改革 规范教学管理 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王德明

                                                                                                2.深化改革 提升内涵 努力形成南通大学的办学特色                顾晓松

                                                                                                3.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总结发言                          周建忠

 

四、代表发言稿

1.法政学院         樊文娥

2.商学院           陆建新

3.教育科学学院     丁锦宏

4.外国语学院       吾文泉

5.电气工程学院     吴建国

6.基础医学院       陈  莉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就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需要。高等学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改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同级财政部门积极协调,共同研究制订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标准,确保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教育部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4.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高等学校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要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5.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要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要切实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通过教学改革立项等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

6.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本地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思想,找准学校的定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办学基础和社会需要,建设品牌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教育部将用政策导向等多种手段,形成一批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7.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完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要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要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同时,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不应继续聘任其从事教学工作。要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高等学校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组织编写出版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

9.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确保高质量完成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要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要鼓励教师共享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等学校应达到15%以上。

10.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仪器哦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教育部将适时启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

11.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都要向学生开放,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12.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都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人问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

13.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4.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等学校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15.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实施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制度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公布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视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评估结果作为学校增设专业、确定招生计划、进行资源分配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

16.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把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高等学校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返回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采取网络视频会与集中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开幕式采取网络视频会的形式,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分会场;开幕式之后,各地、各校分别召开研讨会;然后,各地派代表到北京集中讨论,交流认识和意见;最后,举行网络视频的闭幕式。采取这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干部和教师参加会议,直接了解会议的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会上印发给大家的会议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根据这个主题起草的,希望大家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份主文件将作为2005年的1号文件下发,以指导高等学校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主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举措: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政府和群众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财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顾过去六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是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开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8万,而今年招生超过440万,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两番。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提高,学术水平在提高,国际地位在提高。比如,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比1996年增加了5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与我国签订了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40多个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参加了论坛,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就举世瞩目,让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认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几年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成效最明显、积累经验最丰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改革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这样一次历史性跨越,也自然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继续前进。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前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也是好的。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宗旨,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同志们深切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来,我们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要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四个重要关系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好诸多内外部关系。在这里,我着重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角度,谈当前应该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第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三年前,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的思路就是:一方面,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解决好怎样发展的问题,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矛盾,其中,要高度重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一谈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形成一种误解,以为是要否定以前的工作了。我们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是为了完成新阶段的任务,而不是否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前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下一阶段根据形势发展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是正确的。这里,我想谈一谈四点认识:第一点,在前一阶段里,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意义极其深远;第二点,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还要持续发展,但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第三点,在过去六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第四点,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使质量更好。我认为,这四点认识就是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四点认识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扩大规模上,我们要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要看到前一阶段的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现在强调发展的节奏就否定前面的跨越式发展,也不能因为现在高度重视质量而把前面的质量说得一塌糊涂。这里,我还要说一说关于质量的两点看法:一是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是好的,总体而言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们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各有优劣,我们确有很多需要追赶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就主要方面而言,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苛求”“大众化”阶段的教学工作,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质量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必须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央去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希望,最终还是看这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现在的毛入学率才19%,离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从根本上讲,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很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很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坚决不能动摇。

  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国在前一阶段也面对了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好一些,因此外国朋友说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这么短、投入这么少、发展这么快,是一个奇迹;二是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保证了质量,也是一个奇迹。

  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同时,质量更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必须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辩证关系。

  第二,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中国,需要也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统一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服务方面。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宗旨,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统一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上来。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最好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第二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具体到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也就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历学位教育的学业标准。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建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同时,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

  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统一性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统一,多样化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高等学校要认真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统一性并不是束缚手脚、限制发展,鼓励多样化也不是放任自流、盲目发展。而实现二者辨证统一的关键是“特色”,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高等学校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科学定位、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既要防止因重视多样化发展而忽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和“千校一面”。

  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达不到国家统一要求的高等学校肯定不是合格的学校,但高水平的学校一定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校,肯定不只一种类型,不只一种模式,各高等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学校。这就是高等教育统一性和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对高等学校来说十分重要。今年,教育领域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8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联合发布文件,两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充分说明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摆正“成人”和“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成人”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良好品德、过硬本领、健康身体的人才。

  “成才”就是要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大学生,使他们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毛主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定义:“学生以学为主”。教学工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渠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坚持、不能动摇。学生在学期间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就无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当前,在教学改革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第四,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规范管理,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强调从严治教非常必要。对学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从严治教符合中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特别的优势,理应发扬光大。现在有一种论调,说我们创新性不够,就是因为我们管得太严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严”与“活”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严”的对立面是“松”,“活”的对立面是“死”,应该把对应关系找准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统一起来的。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就是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就要看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得怎么样?长期以来,我国以较少的教育经费支撑了规模很大、质量很高的高等教育。今后,要想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更高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还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保证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每年教学运行费用总额不低于学费收入总和的25%,保证各项教学经费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001年4号文件的下发,对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主文件在教学经费的要求方面比4号文件还要高一些,要求教学经费投入再多一些。希望各级政府都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招生规模扩大后教育经费在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各高等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力度。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要大大增加,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困难。今后,我们将每年公布一次各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每五年对各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评估,二者都把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如果想达到优秀,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高于这个标准。

  第二,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本科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本科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急切需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专业审批权下放以后,各高等学校更要注意规范新设专业,慎重设置目录外专业。要更加努力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英语教学一定要有大的突破。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由于英语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英语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作为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校教师这支队伍。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应该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要下大力气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青年教师要从事助教工作,使他们在协助主讲教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对于那些教学效果实在很差的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下课。当前,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

  要鼓励名师上讲台,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对于那些教学工作出色的名教师、名教授,要大力表彰。教育部设立了“教学名师奖”,其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也要建立优秀教师表彰机制。

  第五,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正好可以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一是抓精品教材建设。特别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教师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二是抓优质课程建设。要建设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还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要抓好做实,关键在于让全国的学生老师们都用起来。我们还要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应用上来,以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第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是也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点检查实习经费落实、各项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教学开放,教学实验室要增加开放时间,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各校要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

  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七,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做好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为加强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而,要通过内外部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要通过教学工作评估,把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每年都要将有关数据对社会公布;每五年组织专家进校评估一次,结果也要对社会公布。我们要将评估结果与对于学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我们重视评估工作,但坚决反对过多过繁的检查,教育部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和严格管理针对高等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

  第八,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校风、教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和学术风气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各校都要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必须建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这是中国大学生的特点,也是中国大学生的优势。

  要非常重视诚信教育。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坚决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同时,学校也要讲诚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全国范围的教学评估工作即将大规模展开,评估要讲诚信,坚决反对弄虚作假。

返回

 

 

 

南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切实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秉行“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遵循“本科教学工作优先”的原则,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各项改革措施、资源配置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的需要,教学资源不得移作他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切实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等关系,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2、实施教学质量责任制。党委书记、校长为全校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及所联系的部门,研究落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学院院长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各级党组织要对加强本科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支持和保障作用。

3、成立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对校长负责,其职责是对学校教学工作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或作出决策。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成员由校长直接聘任,由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懂得教育规律、热心教学改革、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和学者组成。参照学校规定,各学院成立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4、完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学校每年召开1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大会,每月召开1次教学工作例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部署改革。学院每学期召开4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本院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新举措。实行听课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深入本科课堂听课两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3次,系(部、教研室)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听课8次,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5、增强全员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自觉、主动、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任何单位、任何时候、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干扰、冲击正常的本科教学工作,无条件维护本科教学秩序。全体教职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率先垂范、恪尽职守,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不懈努力。

二、以本科教学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加强师德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求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7、实施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凡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教师,不能聘任副教授或教授职务。对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根据有关规定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视情节给予职务缓聘、职务低聘、降级享受岗位津贴、取消岗位津贴、行政处分等处理。

8、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实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选拔培养制度。通过在职培养、脱产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等方式,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

9、完善主讲教师授课资格制度。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原则上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凡不具备以上条件者,其授课资格须经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考核、认定。完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助教工作的制度。

10、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作为上岗聘任和年度考核的必要条件,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学生主讲1门以上课程。如无特殊原因、不服从安排讲授本科生课程的,学校视情况给予职务缓聘或降级享受岗位津贴等处理。鼓励和推进名师上讲台,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讲座。

11、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通过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利用科研经费改善本科教学条件。设立教师优秀教学成果奖,每两年评选1次。每年评选校级“教学名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设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奖。

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2、确保教学经费达标并逐年增加。从2005年起,每年教学经费的总额度不得低于当年教育事业费拨款和学费收入总和的20%,以保障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修理与维护、图书购置、体育维持等基本教学开支。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要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A级标准,即上述四项经费要占学费收入的25%,并保持逐年增长。

13、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务管理网络建设、教学改革、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表彰等,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建设,使教室、宿舍、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资料、计算机台数等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生均标准。围绕本科教学基本要求,聚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四、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促进专业协调、健康发展

15、制定《南通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专业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我校实际,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发展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设立校、院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学院根据学校总体目标,明确各自的目标和定位,制定专业建设规划。

16、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开展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遴选,按照各专业不同情况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满足教学需要。经过3年努力,力争部分专业达到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水平。

17、认真做好新办专业的论证工作,加强新办专业建设。新办专业的设置要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适当控制新办专业的数量,加大新办专业的投入力度,把新办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

五、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18、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及各教学单位分别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启动新一轮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立项建设一批影响面大、收益面广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新兴学科课程和课程群,使之成为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符合现代要求、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带动全校的课程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全校各专业所设置的必修课程达到合格课程标准,100门左右的课程达到校级优秀课程标准,10个左右的课程群达到校级优秀课程群标准,20门左右的课程达到省级优秀课程标准,1-2个课程群达到省级优秀课程群标准,力争有部分课程跻身于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

19、继续推进教材建设。建立教材选用审批和评估制度。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高质量的各种类教材。积极支持我校教师参加省、部级教材建设,高质量完成本科教材编写和出版任务。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和“十五”国家重点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要尽量使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其中理工类、财经政法类、医药类专业的使用比例要达到50%。

20、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和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学校优秀课程必须有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逐步公布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习题库。3年内专业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门数不少于课程总数的15%,课时达到总课时数的30%以上。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班,45岁以下的教师均须有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21、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全体教师要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教学研究成果作为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的基本条件。学校每两年评选1次优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加强对立项课题的管理,支持教师申请省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力争在省、国家级教学成果和教育研究成果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22、不断扩大双语教学范围。各教学单位要制订具体规划和激励措施,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从2005年开始,每个学院每年至少推出两门双语授课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应用性强的专业,3年内双语教学课程应达到所开课程的10%。严格双语授课课程的质量标准。公派出国进修半年以上的教师,回国后要用外语开设1门本科课程或引进1本国外原版新教材。

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快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23、抓好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遴选、建设一批具有良好育人环境,满足教学需求,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实习、实训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书并正式挂牌,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24、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重视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规范管理,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教研互动,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好校内创新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学院要尽可能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加强实验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教学计划内实验课的开出率,注重实验课内容更新。本科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达到有实验课程总数的80%。学校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的“学科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

七、规范教学管理规章,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6、建立健全各项本科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制定《本科教学工作规程》,严格按规程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实现四个统一,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统一,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统一,短缺性教学资源管理使用统一,教学评估标准统一。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社会兼职和校外活动,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

27、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为分管教学院长、教学秘书和教务员。教学院长应具有有丰富的教学工作经验,教学秘书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教务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学秘书、教务员的业务工作由教务处考核。

28、加快《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教务管理系统的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全校各学院、各相关处室教学教务管理计算机网络化,提高教学教务管理效率。

29、推进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研究。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其论文、专著、教学管理调研或咨询报告等,作为考核其工作业绩的内容之一。

八、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0、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制定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包括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学奖励与约束机制等在内的各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使学校教学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1、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校“评估办公室”、“教学督导组”、“教学研究科”等机构建设,明确任务,全面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3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学期期中和期末的常规检查,发挥教学督导员对日常教学活动监控的作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切实加强各类教学基本档案建设。

33、开展教学评估检查。认真落实校、院领导听课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督导活动,继续实施学生“评教”,逐步完善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检查体系,重视和加强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和检查,把教学质量纳入教师年终考核的内容。学校每年组织1次对各教学部门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

34、建立校外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及时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九、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35、倡导优良学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心的教育。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成才观、学习观。

36、完善学分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自主选修课程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条件的学院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37、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技术史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的课程,促进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定期举办学生学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科研社团的作用,鼓励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学术活动。

38、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明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严明学习纪律,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评分标准,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者,杜绝舞弊行为。

十、加大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

39、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提高各种省级、国家级竞赛成绩;提高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使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7%以上;积极参加各种竞技体育活动,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做好招生宣传,广开生源渠道,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和学校录取平均分;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措施,使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

40、凝练特色。认真总结我校近百年的办学经验,特别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经验,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层面总结凝练,改革完善,精心打造,形成办学特色。

 

返回

 

积极探索科学和谐的办学思路

南通大学文学院

 

南通大学文学院自2004年10月组建以来,以一个全新的面目站在南通大学这个新赛场的起跑线上,确立科学和谐的办学思路是全院领导和师生的首要目标。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高级文秘)、历史学(含师范、非师范未招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四个专业和方向,有33个班级、1584个学生,教职员工90人,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讲师31人,高职比为43.2%;博士14人、博士生9人,硕士26人,硕士生6人,研究生比为66.1%。

文学院是担承“大学人文”的地方,也是培养“大小文人”的地方,文学院培养的学生要做到“四个学会、四个有、三个懂”。文学院的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应该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有素质;要懂社会、懂学术、懂就业。

——根据文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及文学院的现状和特点,集思广益,我们大胆提出并大力推进以“全员导师制”为核心的“543”工程,把1584名学生全部配上导师,通过四年的培养,达到“543”的要求:

“5”是指“五个一百”:规定大学生在校四年期间,读名著不得少于100部,写各类体裁的文章不得少于100篇,背诵古文不得少于100篇(中小学规定背诵的篇目除外),练书法不得少于100幅,听讲座不得少于100场,为此文学院举办了“百家讲坛”,请学者、作家、企业家、领导、社会名流等作报告;

“4”是指“四种训练”:大一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综述,大二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述评,大三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学年论文,大四写一篇让答辩组满意的毕业论文;

“3”是指“三类考试”:一是“三个考级”。让全体学生达到普通话考级、计算机考级、外语考级的基本要求;二是“考三个证”。让一部分学生达到考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导游证的基本要求;三是“两个招考”。让一部分学生达到招考研究生、招考公务员的基本要求。

“五个一百”是为了夯实基础;“四种训练”是强化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五个一百”和“四种训练”是重在素质教育的话,“三类考试”就是重在应试教育,大学生的培育应该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展这一活动,旨在夯实当代大学生知识基础,加强基本能力训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教学相长”。

这是体现办学思路的科学与和谐的一个方面,是注重于学生的养成与训练方面。

另一方面是教学计划的修订。文学院对于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注重于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首先是确立合理的知识体系,以确保各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健全。其次是将专业选修课程建成开放体系,以确保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其三是将文学院各专业的选修课程开放为“通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第三方面是合理的确立学院的专业结构。文学院现有三个专业四个方向,目前的招生现状是历史、秘书、广电新闻三个专业和方向各招一个班级,而师范专业招三到四个班,人数偏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文学院拟在保持现有招生人数的基础上再发展对外汉语和出版编辑学两个新的专业方向,各招一个班级,同时压缩师范专业到两个班级,并争取在本一招生,从而达到“小批量,多批次”,以缓解就业压力。达到学院办学与社会就业的和谐。

——提出以两年一次的硕士点申报为着力点,按步骤、分层次,强化学科的长线建设,把以硕士点申报为抓手的学科建设作为长线工作来抓,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文学院目前有五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专门史等四个学科正在积极申报硕士点,在硕士点申报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是着力把五个校级重点学科做优,2005年实现硕士点零的突破,2007年有硕士点3到4个;二是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建设,改造和强化历史学专业,新增加对外汉语和编辑出版学专业;四是要求每个学科,对照硕士点申报的条件,找出差距,拿出对策。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第二次申报和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申报;吸收南通及周边地区的新闻骨干力量,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建设;与南通市劳动局合作,开通秘书资格证书的考试渠道;以张謇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的良好运作,带动历史专业的改造。

——提出围绕学科长线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围绕学科建设算细帐,制定今后五年学科发展的规划,把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指标落实到每个学科上,把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的聘请与学科建设紧密挂钩。

——提出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科研是培养教师的,教学是用前沿的学术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要把学科的高层次研究和社会的学术服务分别作为重点,并最终为教学服务。

要搭建科研的硬平台,营造科学研究的软环境。科研的硬平台主要靠研究机构来支撑。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南通大学旅游文化研究所已经相继成立,并开始了良好的运作。其他各类研究机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科研的软环境主要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目前的载体主要有“543工程”中的“百家讲坛”、“四种科研训练”,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讲学,文学院要继续开展由55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组成“研究生沙龙”、由36位正副教授开辟的“教授论坛”的学术活动。目前已经与《中外影视文摘》杂志联办“首次文摘”栏目,送讲座到乡镇学校,与南通电视台联办节目,为地方编辑出版《古诗咏如皋》,开展软课题研究。

机制是科研的催化剂。目前的科研机制主要有教师岗位津贴中涉及科研的部分,今后文学院还要继续建立教师科研奖励机制,学生科研奖励机制,考研奖励机制等。

衡量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靠“科研平台”。提出“科研平台理论”:一个学者的科研平台由五只脚来支撑:一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高档次的科研项目;三是高层次的科研奖项;四是高频度的影响因子。五是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力度。五只脚的高低决定了科研平台的高低。跛脚的科研平台是不平衡的平台,矮脚的科研平台是低水平的平台。

——提出以创牌和创收为纽带,普教与继续教育互补,推动文学院的和谐健康地发展。目前文学院继续教育规模达到2100人,在南通地区、张家港、广西南宁等地都有文学院的继续教育培训点。文学院已成为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南通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基地,并已经培训各类骨干教师1200多人。相继举办了“宗教从业人员学历证书班”,开通文秘本科自学考试。

以上是文学院在建院之初有关办学的一些思路,还不成熟。文学院将本着虚心虔诚的态度向能者学习,不断优化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水平,为南通大学的快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返回

 

 

整体推进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理学院

高校的扩招和社会的转型使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种变化深刻在改变着大学校园中的学术生活、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另一方面,知识更新的加速和社会的急剧转型,使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已超越了简单的知识积累而向综合能力方向拓展,学业竞争正逐步转向基于多元智力的复合能力竞争。这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适时、合理地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能否适应这种变化的关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1.加强通识教育

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通识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4大模块进行课程整合。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大学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今天看来,这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片面性的看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应该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以及可迁移性都比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虽然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但是,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大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注重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功夫,搞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3.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

必须逐步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或以专业门类、而不是以具体的专业招生,或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或兴趣方面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

4.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5.正确把握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

近几年,4年理论课的总学时一减再减,从原来的3000多降到目前的2500左右,确实花了一番功夫,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但教师普遍觉得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很大;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时间又被占得比较满,自主学习的空间往往所剩无几。制订培养方案时对知识点考虑太多是矛盾的主要原因。老的课程经过精简、压缩、整合,腾出了一些时间,但新的内容太多,课程排得满满的,学生哪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或发展自己的特长呢?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不仅在总体上、而且每一门课程都要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新的内容是学不完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6.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

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通过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除了一些共同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等等。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

7.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并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从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拟出若干课题,供学生参考,学生通过资料采摘、汇编进行一些模拟式科研,在学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之后,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和课题组的科研工作,让本科生通过该计划接受科研锻炼。

8.制定特色培养方案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就业压力不小等现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特长,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道路还没有畅通的情况下,学校可设置“一本一辅”、“一本一专”、“双学位”等制度。

1)一本一辅:学校增设部分辅修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辅修专业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毕业时可拿到“一本一辅”毕业证书。

2)一本一专:学生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辅修一个专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毕业时可拿到“一本一专”毕业证书。

3)双学位:学生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拿到“双学位”。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全面调整本科生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时”、“选师”:

“选课”:各个专业都设有30%-40%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修这些课程。

“选时”:学生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学校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可在3-6年内毕业。

“选师”:为了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课程(有平行班)学生有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

三、教学管理的创新

1.教学管理要为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

为了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处理好下列8个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整体优化;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宏观;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改革、创新和发展;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非专业”的内容;基础与“非基础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提炼出真正是基础性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三者结合,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当前更应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

2.制订合理的政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与工作积极性

高校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这是一个在道理上十分清楚,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就不那么容易的问题。可以说,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与教学的政策上,往往是前者硬、后者软;前者具体、后者模糊;前者是学校的热点,而后者则口头上重要、落实起来又十分空泛。结果必然使得教师感到教学是软的、过得去就行,科研压力大、有吸引力;教学没搞头,不如搞科研实在。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只有在我们的政策使教师感到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搞教学改革值得、有吸引力、有奔头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特长,教师才会有兴趣开新课、开高水平的课,才会真正出现教学改革的高潮,才能逐步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希望。

3.以学科建设带动和促进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科研是创造的过程,教学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过程,我们应倡导把科学研究思想意识溶入到教学实践中,从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入手,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积极组织课程建设,并注重把新知识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经常组织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多方借鉴国际成功办学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勿需讳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能很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和师资的对外交流合作,将有助于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然从国际间比较的角度出发甄选最佳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法及手段上也能结合东西方教育之长,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能取长补短,提高效益。

返回

 

 

南通大学法政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报告

 

一、专业现状及其分析

(一)专业现状

法政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思想政治专业(师范)、社会工作专业、医学法学专业。  

政教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与管理工作,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该专业已培养专科毕业生10届,本科毕业生5届,计860人。除少数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考上公务员外,绝大多数进入中学教学与管理一线岗位。他们成为南通及部分其它地区中学教学与管理的骨干力量。本专业现有在校生172人。                     

社会工作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工作,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工作事务,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开办于2001年,今年将有第一届毕业生。现有在校生133人。

医学法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卫生行政管理以及普通法律、医事法律和卫生法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人才。招生于2001年,今年将有首届毕业生。本专业现有在校生194人(含杏林学院01、02、03三个年级)。

(二)专业现状分析

政教专业的办学历史比较长,首届大专层次的招生始于1987年,本科招生开始于1996年。南通大学前身的三所高校拥有该专业领域的师资力量本来就比较强,进入南通大学后,从事该专业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专业学科结构、学历层次、职称机构、年龄梯队构成等方面更加优化。法政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博士、硕士38人。这支队伍中80%的人员来自于该专业。该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出色,近五年来,承担了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市厅级课题22项,获科研奖励30项。完全具备了办好该专业的核心能力。特别是经过近20年的建设,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比较好的理解、把握及其积淀。该专业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具备了提升层次的各项条件。

社会工作是一个朝阳专业,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方向。我们在开办本专业后,克服了许多困难,在摸索中不断前进。从目前情况看,凭借已有能力可以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基于该专业培养的特点,我院在教学中着重抓了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争取1至2门课程能进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行列,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我们还特别重视学生实际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提高,近两年开拓了比较充足的条件很好的专业实践基地,并踏踏实实地抓专业见习和实习工作。

医疗法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从全国情况看,该专业创办的历史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相对较少,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院目前已关注抓正常教学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力图依托于原三校的资源,在工作中突现该专业的特点,使这一医学与法学交叉性很强的专业逐步走上正轨,显示出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当然,专业建设中各专业不平衡,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出发,社会工作和医学法学专业都缺少部分能出色完成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缺少承担指导医学法学专业实践活动、案例剖析和见习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实验室还没有建设起来;这两个专业的科研能力也显不足;教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打算及建议

1、提升政教专业的办学层次。

政教专业发展已具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后几年将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打造品牌专业。一方面,力争取得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其成为本校专业发展的主打产品之一,并使该专业成为全省范围的一流专业。

2、迅速整合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增强社会工作、医学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潜力。

首先,对于医学法学专业而言,本校医学与法学两个学科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强,我院打算在将这种强势进行重组、整合方面作深入研究与思考,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使现有人员能人尽其才,同时在两年内引进2至3名医事法学专业高层次人员。对于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在1至2年内需引进若干名较高水平的专业教师。

其次,在学校的支持下,加大社会工作和医学法学两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各方面进行思考和改革,经过两至三年时间的建设,使这两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各环节趋于优化,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3、做好专业拓展工作,集中精力将新专业申报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法学专业招生权的获得,不仅会极大地提升本院办学的地位和能力,而且能解决医学法学专业学位授予权问题,对学校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也是一大贡献,特别是它能满足地区对较高层次法学人才的强烈需求,能拓展我们的办学的空间。我们认为我校已经具备了开办本科层次法学专业的基本条件,我院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并希望学校给予全力支持,力争在近期获得该专业的招生权。

由于师范类政教专业的就业市场渐趋饱和,社会工作和医学法学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不够、就业市场比较稚嫩,开拓新专业的任务迫在眉睫。除了法学专业的设置以外,我们将认真调研,积极进行其他新专业的申报工作。思考哲学这一旗帜性专业开办的必要性并准备各种条件。我们设想:申报哲学专业,招收较好生源进入该专业,以向研究生阶段输送该专业的优秀本科生为主要培养目标,为学校创出一个专业培养的亮点。希望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努力,能在这一方面有所收获。

4、加强教学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第一,根据学校规章制度,明确学院、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流程,明晰各类人员的义务、责任,制订比较细致的奖惩制度,真正做到各司其职。

第二,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名牌实质上是教师风范的名牌。我们将加强对教师师德修养、敬业精神的教育与管理,真正使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这一中心工作中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三,规范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从现在起就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进行严格规范地管理,将教学过程的检查、考核制度化,并及时完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文件材料。

第四,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设置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把拓宽专业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基础知识与社会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范围的改革;构造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推行导师制。                

5、加强对外联系,建立稳定、成熟的实践基地。

通过与其他高校对等专业的交流,取长补短,扩大本学院各专业的知名度;通过与地区相关单位和部门的联系,获得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参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工作;通过与相关单位的联系,建立稳定可靠而且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6、建议学校:(1)积极引进社会工作和医学法学专业的高层次人才。(2)支持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建设。(3)在资金和政策上对社会工作和医学法学专业的建设予以倾斜。

三、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承担着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我们将在由“98方案”向“05方案”过渡期间进一步做好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

1、以马克思主义将从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在不断组合,课程内容不断充实,这就需要教师思维反映快,知识更新快,调整授课方法快。为此,学院除了要求教师加强进修、努力研究外,还要求教师做到:第一,牢记“理论探索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坚决做到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禁讲台自由化;了解学生的实际,在授课班级结合作业每月书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及思想动态。教师对学生的困惑,对教学的反映要敏感,要以学生的要求、建设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使课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同行信息网络化,同行交往感情化,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化。第三,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同行互相听课、评课,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进行开放式教学,由优秀教师挂牌上课。以示范方式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致力于增强授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已是建国以来的第4个方案。为了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确确实实起到确立信念、确立价值观的作用,在学校了解社会,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将来引领社会,就需要我们迅速而坚决地贯彻落实05方案。为此,我们初步打算:第一,课堂授课专题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原来体系教学模式,即每门课全程教学向专题授课过渡,明年下半年由专题授课过渡到新课程,后年在新课程中再选择专题,进行专题化授课,努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第二,实践教学规范化。理论课的实验室在社会,在创业、创造、创新第一线的先进人物是我们最好的实验老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伟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中国的大转折、大变化、大改革、大发展中。如果把课堂的理论教学作为第一课堂,那么实践教学就是第二课堂。我们将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在2004年底我们提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打破围墙,柔性结合,邀请具有一定学历、深入实际、了解社会、掌握大量信息的地方领导充实讲坛;邀请在创业第一线的先进人物现场说法。使学生通过听报告、对话、调研、论证、看片、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受到立体化教育。第四,教书育人人格化。中央16号文件阐述了许多关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三贴近”。“以人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我们在教师中提出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教职工的衣食父母、学生工作无小事。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更要用心做好育人工作。要满腔热忱,要有亲和力,把教学纳入和谐的氛围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返回

 

 

管理者的摇篮,政府的思想库

 ——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现状与愿景展望

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一个多学科结合渗透、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学院。现设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医学信息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学生817人。学院已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精干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教师中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以来,在本科教学,师资与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院的目标和使命是:始终以造就21世纪的管理者为宗旨,以成为政府的思想库和管理者的摇篮为发展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培训、咨询相并重的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共管理学院。

围绕着这一目标和使命,公共管理学院将努力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学科为支撑的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目前,学院正采取措施,积极策划、组织和推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为推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伊始,面临着专业跨度大,学科背景复杂、培养计划各异等矛盾和问题,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专业管理人才。学院广泛调研,反复研讨,根据办学思想、培养目标,重新整合和修订了四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努力使培养计划制订得科学合理。

课程建设是贯彻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公共管理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主干课程的师资配备、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加大了工作力度。为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学院加强了第一线的教学力量,主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0%以上,主讲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讲师职称或硕士学位。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计划的保证,是稳定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学院组建了教学委员会,通过任课老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多种渠道获取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处理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学院力求创新求实,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我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努力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今后,学院将始终把保证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首要地位,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保障体系,切实推进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

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约束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程序、切实的约束措施,是保证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我院将根据南通大学出台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结合我院实际,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健全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基本规范,进一步明确学院、教研室、教师的工作职责,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奖罚制度,促进良好而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形成,为保证教学质量对提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改革教学组织体系。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使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政治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建设力度,积极申报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建成1-2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努力开展学科群建设,将相近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确定课程群负责人,负责审核教学大纲,协调各课程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改革。

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第一、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包括攻读学位、学术访问、单科进修等形式的在职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与业务水平。每位教师均要制定包括学历、职称、教学工作在内的三年目标,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和有关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二、学院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迅速带动学科与专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实现公共管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第三、建立青年教师的说课制度,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接受学院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小组提出的说课和教案检查要求。

4、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果。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我院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鼓励教师研制和开发多媒体课件。同时,积极筹建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实践能力。今后二到三年,我院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等多个专业实验室。

二、苦练内功创建特色,切实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公共管理学院现有的四个本科专业均是近年来的新设专业,专业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但我院依托现有的精干教师队伍,努力进行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在整合现有的资源基础上,我院已申报了“政治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在专业建设方面,公共管理学院围绕“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方向,深入探索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根据南通大学的要求,结合公共管理学院的实际,我院将构建二个专业培养的学科平台,“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设置一个平台,“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学”设置一个平台。同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将设立2到3个专业方向,例如“城市管理方向”、“物业管理方向”、“文化管理方向”等。今后二年,我院将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院将确立“政治学”、“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发展政府管理方向;依托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发展公共政策方向;依托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信息管理方向。我院将确立学科建设及在我院工作中的龙头地位,以促进学科建设为主开展各项工作,并努力争取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加强科研管理,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培养、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加大拔尖人才以及优秀学术团队的引进、培养和考核力度,围绕学科的长远发展目标,建立起一支学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学科队伍,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

三、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努力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我院自成立以来,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已经和即将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目前,我院已经有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学院教师正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三项,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四项,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全院教师正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学科资源,积极申报各级基金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今后1-2年,我院将积极筹建南通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南通大学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等,以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为重点研究领域,迅速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激情关注现实,用知识透视社会,服务社会。

公管院成立伊始,以其特有的学科魅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院教师以激情关注现实,用知识透视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政府咨询与决策活动,扩大了学院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后,我院教师积极参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南通市十多家单位作辅导报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很高的社会评价。今年上半年,我院为南通市银行业的中层干部和南通海事局的干部提高管理能力,开办了多个专题培训班。我院有多位教师担任了南通市科技项目的评审专家库成员。有多位教师参与制订南通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有的教师接受了南通电视台的专访,为南通市房地产业的管理与发展出谋划策。今后,我院将不断扩大对社会的服务,努力使我院成为南通市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政府决策的咨询基地,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基地。

五、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公共管理学院现有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中澳合作办学)(专科)方向,与澳大利亚建立了校际合作培养学生的计划。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新兴学院,我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创办中澳合作的本科班,努力拓展与国外合作办学等的新途径、新方式,积极邀请国外教授来院讲学授课。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派出部分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我们相信,公共管理学院在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多学科结合渗透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深知,我院的基础非常薄弱,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荆棘,但我们深信,在学校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公共管理学院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返回

 

 

创新人才培养与平台构建模式的探讨

 

商学院  陆建新

 

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下发了通大〔2004 〕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围绕这一要求,商学院决定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素质教育平台”作为当前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宽的专业面向、较好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但长期以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采取的是按专业录取,入学后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专业选择余地小,而且过细、过窄的专业课程设置,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院拟实施“按学院统一招生、构建平台模块、推进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现实需要。下面从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具体操作、配套措施四个方面对这一方案予以阐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南通,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多学科的优势,适应时代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根据我院两大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在学科基础课程上可以交叉融合的特点,结合我院现有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我院计划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按学院口径统一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学生进校后淡化专业界限,按“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进行教育,前两年统一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两年后,学生有两次分流培养和一次接受创新教育的选择机会,两次分流分别是专业分流和专业方向分流,创新教育是指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块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自身的创新、团队精神。“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见下图)表现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必修课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3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课程所构成,用来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原则,选修课由“套餐式”的专业方向模块和注重学科交融、培养团队精神的创新模块构成,用来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学科主干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身体素质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

创新教育模块(模块1、模块2、…)

(面向各专业学生选修)

专业方向模块(模块1、模块2、…)

(本专业学生选修)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图

三、具体方案

(一)统一招生、分流培养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按专业招生口径过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过早所带来的弊端,我院计划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学院口径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其中学科基础教育课程由经济学、管理学两门学科核心课程整合而成),在完成共同基础课程学习后,第四学期末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分流时实行双向选择,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另一方面,学院也根据各专业特点的要求制定相关标准来确定是否同意学生的选择(如国际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学院可根据学生英语成绩确定是否同意其选择该专业)。第五学期末进行第二次专业方向分流,分流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毕业后的打算(是考研还是就业)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第4学年第1学期,学院还设计若干个创新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该类模块在设计时,力求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的交融性和学生个性要求相结合,各专业学生均可选择,以此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统一招生、分流培养”的招生培养模式,可以推迟学生确定专业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对本专业、对社会需求以及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面有较成熟的了解之后,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可以缩短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从而有助于避免学生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二)重构教学计划

由于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大学生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的转变,构建起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模块组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学院平台课程

平台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⑴通识教育平台。这是为提高全院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计算机、法律基础、文献信息检索等。

⑵学科基础平台。这是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由于我院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基础课程相关度较高,将两大学科的基础课程科学地整合起来,形成我院的统一的学科基础平台,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我院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原理和统计学原理6门课程。

⑶专业基础平台。这是为选择我院6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中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比如会计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学、电算化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习。

2.以模块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

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3个平台课程之上,以模块的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若干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我院在设计专业方向模块时,首先对每一专业设两个模块(本专业模块1、非本专业模块2),然后在本专业模块中再分设出2个专业方向模块(考研模块1、就业模块2),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对专业知识需求的增加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专业方向模块还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增设,使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专业方向中的考研模块课程群的安排侧重于加强学生对该专业深度理论知识和专业系统知识的学习(如财务会计专业要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专业方向中的就业模块课程群的安排侧重于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操作,在课程安排上注意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金蝶ERP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的软件教学资源和专业实习基地。设计非本专业模块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该专业有关课程。

3.构建创新模块

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学分模块,这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比如,可以组织5~6名由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的团队,以课程设计或研讨形式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系统的研究或进行软件方面的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渗透补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外学分模块包括学生取得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报关证、驾驶证等。

4.课程体系结构分布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总学分的65%为必修课,35%为选修课,各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群其学分数相等。按照学科类别,实践环节不小于15~25%。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减每门课的课时数,同时适当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课程名目、适时安排专业系列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配套措施

(一)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我校学分制改革,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所谓学分制就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数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具有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相对自主性和课程考试的变通性等优点。在我院按照“平台—模块”模式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起各项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学生享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深化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教学模块、主辅修专业、专业方向、任课教师;二是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学生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参照学校和院(系)提供的选课资料,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自己安排整个修业期间的学习计划,并按学期进行选课,在校本科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或延迟一定的时间毕业。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配套学分制改革,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使其个性及其潜能得以发挥的空间,而且,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选择和淘汰,能够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严格终端控制,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呈多样化的趋势,应严格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性教学工作“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信箱、教学周报表、教学例会等多方位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同时以评估为手段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返回

 

 

探寻教学活动规律    培养现代新型师资

                                   ——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工作回顾与展望

 

一、学院基本情况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在原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音乐系和信息系教育技术专业基础上,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音乐教育、教育管理等七个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3人、博士7人,副教授、硕士32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学院聘有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多位兼职教授,不定期地来院讲学,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氛围。全院有全日制在校生970多人,成教学员1500多人。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全院师生正团结一致、意气风发,以高昂的士气,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措施

1、牢固确立“一切为了教学,一切围绕教学,一切服务教学”的理念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素质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院为了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在全院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宣传、讨论,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教师学习第一、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确立“教学不可侵犯”的原则。“一切为了教学,一切围绕教学,一切服务教学”是我们的宗旨,目前,这种良好的氛围已基本形成。

2、科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指标,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长期以来,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毕业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好评。

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就业为人才培养依据,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本院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共同研究,邀请华师大、南师大教育专家把关,认真组织调研,听取基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厚基础、宽口径、主动适应”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分阶段明确具体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与能力是多样的,每个学生的职业期待也存在差异。我们将大学四年分为两个阶段,帮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达到的不同目标:一、二年级阶段为基础课、公共课学习阶段,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四年进入专业课学习,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及早明确发展方向和职业定位。

(2)鼓励教师探索教学变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鼓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以作品、成果判定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3)建立导师制,延聘名师讲学,提升学术品位。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他们学习、生活导师;每学期邀请著名的学者驻校讲学,拓宽学生视野。每位学生大学四年听学术讲座不得少于50场次。

(4)加强教育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配备科研指导教师。每年开展学院大学生论文竞赛,并将优秀论文专辑出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注重学生学术规范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研究态度。

(5)注重师范生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师范专业学生教师素质的培养,成立了技能训练领导小组,围绕教师的必备素质开展了一系列诸如教师基本功大赛、“三字一话”比赛、电脑网络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网络论文比赛、英语文化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等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良好,学习气氛浓厚,精神风貌积极向上,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3、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

专业建设初期,我们汲取了一些资深院校的办学经验,并结合我院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基本出发点,立足本校、面向江苏。

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注意把握好以下四点:其一,打破学科中心,整合课程结构;其二,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其三,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其四,注重实践教学,强化素质教育。因此,从总体上看,现行的教学计划所体现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目标层次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为了避免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完善教学计划的同时,认真做好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课程开设的有关规定,以及按照南通大学对教学大纲编写的统一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各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教学大纲中不仅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而且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分配等都作了合理的安排,同时,对所使用的教材、参考书目以及考试形式和方法等相关问题,也都作了详尽的说明。此外,在教学大纲中,对于采用非卷面形式考试的课程,均附有考试评分标准。所有这些,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各科教学一开始便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杜绝了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加强课程建设 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建设主要以体现“师范性”为原则,以“强调复合型、突出实用性”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强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建设。

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独特的专业理念,打造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小学教育专业侧重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与三里墩小学、通州项桥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平时学生利用下午空余时间、周末、假期等开展教育实践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也深受社会好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针对广大农村中学教育技术师资严重短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培养农村中学复合型现代教育技术师资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实践证明,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符合广大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重视师资建设,形成科研梯队

雄厚的师资力量对于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学院经过多年建设,拥有一支业务过硬,态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和团体合作意识的教师队伍。

注重“走出去,请进来”,鼓励教师追踪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先后派遣多名教师赴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培训,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北京中科大洋公司参加专业培训。彭怀祖研究员于2003年应邀在台湾政治大学作专题学术报告,丁锦宏博士2002年在澳大利亚Latrobe 大学教育学院作高访,邓宏宝副教授、许铁梅副教授分别去英国、澳大利亚访学。与此同时,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高荣林教授和张增荣教授,江西师范大学薛锦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庆麟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前来我校讲学授课。

“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任课教师参加科研和教改活动,在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远程教育、电视教材编制等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全体教师在各类省级以上期刊撰写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3篇。陈云恺教授的《论培育人性的教育》等6项科研成果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项目研究集聚教师协同研究。近4年来,组织“学术沙龙”,加强学术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心得,并进行互相讨论与切磋,在观摩中共同提高。至今已举办了45期,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6、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教学条件与设施的改善和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和多媒体软件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先后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设了心理实验室、统觉训练室、常规媒体实验室、网络机房、暗房实验室、教学设计实验室、电声实验室、电视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课件制作机房。实验室由专任教师负责,制定了严格的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实验情况记录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实验室已初具规模,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便利的实践条件,实验开出率100%。使得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多媒体课件开发,平面设计,网站开发,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和微格教学训练。

三、教学成效

1、学生思想素质好 。从“学风建设、入党信念”调查问卷入手,提出思想工作对策,通过开展“新生入党教育活动”、“重温入团誓言”团日主题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举办党史讲座和党章学习,在学生中营造学习理论、关心政治的氛围,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和感性经验和角度加深对入党问题的理解,使学生们一入学就在政治追求、人生奋斗目标上明确方向。03年举行的“向党旗靠拢”建党教育宣传活动受到江苏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表彰,荣获“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现有同学中,已经有87%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现有学生正式党员22人,预备党员23人。共计有120人次荣获学校各种奖项、称号。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如2001级冯正飞同学因病住院期间,该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全班同学想方设法,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南通日报社和南通电视台“城市日历”节目向全社会发出捐款倡议,共筹得捐款4万余元,帮助该同学顺利度过难关,回校就读,一时在校内外传为佳话。

2、学风端正。在学风建设中,针对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弱势,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力度,严明学习态度,严肃考试纪律,杜绝作弊行为,以考风建设促学习,保持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收到明显效果。在2003—2004年度普通学校争创优良校风活动中,小教000211班、音乐专业021311班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四年来学生会和团支部工作曾九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先后有86位学生被评为优秀团、学生会干部。通过实施“爱心工程”,开展“志愿者服务日”和“帮困扶贫”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展社会实践途径,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组织学生参加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作曲家何占豪、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艺术研究家及理论家胡芝风等各种报告会,并且与他们就“艺术与人生”展开座谈,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对待艺术的执着精神,做人的道理。

3、专业能力强  由于注重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学生专业能力较强。学前专业学生、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备受实习单位老师的好评。在校内外举办的多媒体课件比赛和大学生DV大赛中多次获奖。张宁同学在2004年江苏省大学生课件比赛中荣获金奖。多名同学参与建设了南通大学各部门的网站建设任务,并参与了多次文艺晚会的拍摄和后期电视剪辑,得到有关方面好评。

4、学生素质全面 。CET四六级通过率名列前茅。小教00级文科班CET四级通过率为97.14%,全年级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三个班平均通过率为84.4% 。2004年考研中,00级考研学生外语、政治过线人数占报考人数的45.3% 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61人中,已有47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为77%。全省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达87.05%,另有4人获得国家程序员证书和网络技术二级证书。2004年丁舒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总分第二的高分被录取;2005年罗若在华师大教育学研究生考试中初试和复试总分都为第一、俞莹获汕头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第一。

5、就业率高  本专业已经毕业的2002、2003届本、专科生,就业率100%。截止2005年4月10日,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61人中,13人参加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8人接到研究生考试复试通知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 8人,达成就业意向 42 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被受上海用人单位青睐,近二十人已与上海各类幼儿园签约。

6、用人单位满意  从已经毕业学生的反馈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对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表示满意。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他们积极要求上进,有12人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工作者,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7、促进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经过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产生了一批教学研究成果。丁锦宏主持的《教育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奖、《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普通教育学课程网络课件学习系统》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王灿明主持的《创造教育“一体两翼”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彭怀祖、丁锦宏、张建平等主编了《教育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德育心理学》一系列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

四、问题与展望:

1、教师青年多,教学经验缺。由于本学院历史较短,年轻教师偏多,青年教师热情、大胆、善于学习,进修欲望强,相对而言,教学经验缺乏。

2、学科专业办班历史短。许多专业多为新型专业,如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等,由于历史短,资料积累不多,专业师资不全,部分专业师资严重紧缺。

3、教学研究意识不够强。目前,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但是,教学研究意识不浓,少数教师为了报课题、出文章,对教学研究投入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们将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根据我院教学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问题,分阶段地解决问题,结合学校政策、教师个人意向、学院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学院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返回

 

教学工作大会外国语学院交流材料

 

外国语学院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高师英语专业办学要求及《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立本科教学规范,认真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探索本科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简况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外文系始建于1978年,设置英语师范专科专业,实行单轨制。1994年起同时招收外贸英语专业二、三年制专科生,至1995年在校生达250名。1996年至1998年我院挂靠南师大招收四年制本科英语专业学生172人。1999年师范学院成立时,招收本科生202人。2000年起,除招收英语师范类本科生外,同时招收非师范类及外贸英语方向本科生。2002年,本院新增日语专业本科和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本科,开始招生。2004年8月南通大学组建至今,学院设有英语(师范)、英语(外贸)、英语(翻译)、英语(中澳合作办学)、日语(外贸)5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97人,专科生468人以及成教生965人。

外国语学院根据师资队伍“十五”建设规划,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有专任教师15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8人,讲师35人,硕士生导师2人。有博士8人(含在读),硕士46人(含在读)。学院设置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比较文化、翻译、商务英语、日语8个教研室和大学外语部。有学术带头人4人,其中市级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2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30多名教师已有国外访学经历。1986年开始至今已聘用外籍教师40名,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荷兰等国家。目前在聘外籍教师18名。

二、专业建设

本院英语专业的设置已有27年之久,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为本地区乃至全省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03年被列为江苏省英语特色专业建设单位。

1、重点研究方向建设

1)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是江苏省教改试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方向之一。它以英语国家的文学为研究领域,以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为指导,对英语国家文学,尤其是现当代英美文学进行文本研究、意义阐释和中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学)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本研究方向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科研经费20. 5万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累计5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莎士比亚研究和美国戏剧研究)、教材3部(英美戏剧选读和澳大利亚读本)。

在英美戏剧研究方面,尤以莎士比亚研究和中美戏剧跨文化比较研究为强项。“<李尔王>中的‘自然’”一文(《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在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7年第3期)上全文转载;专著《莎士比亚:语言与艺术》从莎翁语言入手研究其戏剧艺术,突破了国内莎研中纯人物和情节研究的局限,得到广泛的好评。专著《跨文化对话、对话与融会:当代美国戏剧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的经费支持。另外,奥尼尔研究也颇具特色,先后在《戏剧》、《外国文学研究》和《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10余篇。现当代英美小说研究则涵盖纳博科夫、乔治·奥威尔和福克纳等作家及作品,发表相关论文20篇。其中《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国外文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全文转载)、《<卡迪什>:多主题协奏》(《名作欣赏》2002年第4期)、《乔治·奥威尔和帝国主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福克纳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等一系列有关当代英美小说的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科研的特色,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此外,该方向教师还参加了《新编美国文学》第四卷----当代美国小说部分章节的编写。

本方向将研究重点放在国内前沿学术研究领域上,着重挖掘英美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跨文化特质,注重英语原著的文学鉴赏和文本分析,并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特点。

    2)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为江苏省教改试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又一研究方向的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经过27年的发展,已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科研经费17万元。在省级以上发表有关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学术论文200多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累计7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词典2部。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已完成了省教育厅课题“学科专用外语教学在改变‘聋哑外语’现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普通高校大学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外语教学与测试研究――测试与评估选择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等。其中“学科专用外语教学”课题研究成果为建立按自然次序跨学科安排教学内容,在自然交际中习得语言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在研课题有“英语口语文本的结构图式、语调范式与听力理解关系的研究”、“研究性学习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2004年省教育厅立项)。该方向教师在词汇习得、听力理解过程、写作选词策略及英语语言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在《外语学刊》、《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论文30余篇。2003年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英汉活用词典》(60余万字),凝结了教师长达5年的心血,而且内容新颖独特。

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本研究方向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已结项的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外语课程理论与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探讨和综合古典人文主义,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教学哲学理论,其成果被鉴定专家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已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并获第二届江苏省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二等奖。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改革工程”课题组以后现代课程观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构建“一课制”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语言教学方面,我院起步较早,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02年完成了省级课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的研究工作。开发了《高级英语读写教程》网络教材、《综合英语》、《英国文学》等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获2002年“方正奥斯杯”省教育厅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另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及“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立项。结合课题及项目研究,已发表理论研究论文21篇,其中系列论文8篇。

2、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本院对基础课程、主干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分期分批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综合英语》和《中学英语教学法》获校第三批课程建设一等奖,同时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二类优秀课程;《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获校第三批课程建设三等奖。另有《英诗欣赏与教学》、《英美文学选读》、《综合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4门课程分获省级和院级奖,。作为院第五批建设的课程《综合英语》(重点)、《英语视听说》和第六批建设的《大学英语》均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鉴定。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专业教师围绕课程建设制订计划、编写大纲、搜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教材的编写得以顺利完成。至2004年底,本专业教师独立编著教材5部,主要有《高级英语读写教程》、《英美戏剧选读》、《莎士比亚:语言与艺术》、《英语应用文写作》;参编教材3部,如《中学英语教学法》、《澳大利亚研究读本》、《新编美国文学史》。这些教材符合课程教学目标,在本院英语专业学生中使用,效果良好。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外国语学院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对英、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认真制定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了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各课程之间的先修后续关系。对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编制了本院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又进行了修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入手,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导下,本专业教师已达成共识:必须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

我们通过扩大选修课比例、实施中外合作教学、延伸课内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达到狠抓学生基本功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体现多媒体教学和高年级选修课面广量大的优势和特色。在基础英语阶段,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选派包括教授在内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实施小班授课模式,聘请外籍教师上口语和写作课,突出英语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上英语资源,采用网络教材和网上自主学习的模式。实行中期语言水平和能力考核。在高年级阶段开设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选修课,形成多门特色课程。定期邀请兼职教授和驻校教授来院讲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活跃学术氛围。

以上措施的实施,使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近几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参加四、八级统测的通过率一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语能力二级测试合格率达70%。毕业生中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25人,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师范方向毕业生受到了各方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还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录用;更多的学生成为中学(尤其是高中)骨干教师,活跃在基础教学的舞台上,其中有多人走上了教育管理领导岗位,为南通和江苏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翻译和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也受到本地区和省内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本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并屡次获奖。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和外研社共同举办的CCTV杯演讲大赛中获江苏省赛区三等奖2人;在2002年第二届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术能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在2003、200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中均有人获奖。几年来,有10人次获省级大学生论文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学的有力支撑,本院严格遵循“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理念,力争通过科研不断提升整体科研层次和教师的学术水平。

1)科研管理

本院定期召开科研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科研工作,制定了加快发展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鼓励并指导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市厅、校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对批准立项的项目给予配套支持;对指导性课题或立项不资助课题给以一定的经费资助,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各立项课题主持人必须每半年向院学术委员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度、具体的实施步骤、初步成果;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者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聘请专家来系讲学。已有近50名教师参加过各种专题和级别的学术会议。同时,也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如刘海平、文秋芳、吴克明、程爱民、李宵翔、井升华、顾曰国、左飙、王德春等来院作学术讲座,共计15人次。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作用。如今,全体教师认真钻研业务,初步营造出科研的氛围。

注重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建设。依托“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一课制’改革研究”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研究”课题促进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强调教学科研与基础教学密切挂钩,突出师范性。近三年内完成了省教育厅立项的重点课题“外语课程理论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与海门实验中学合作研究的项目“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等。此外,我院还承担了市级和省级英语骨干教师和新课程标准培训任务。

2、科研实绩

科研项目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院教师共承担各类研究课题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世界银行师范教育改革课题1项,经费7万元;省级科研项目16项。科研经费共计65.2万元。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13项。在上述课题中,已结题22项,其中,“外语课程理论与初中英语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获江苏省“第二届树勋师范教育科研”二等奖。

随着课题研究的启动和深入,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在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学院出版专著、教材、译著12 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150余篇。出版专、编著8本,包括《跨文化对话与整合:美国戏剧与中国》、《莎士比亚:语言与艺术》、《高级英语读写教程》、《英诗欣赏与研究》、《英美戏剧选读》、《奥尼尔论戏剧》及《师专女生职业适应与发展问题的对策研究》、《英语应用文写作》等。

五、努力方向

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本科教学评估和硕士点建设要求,我们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师资结构还未达到优化状态;探究性教学的普及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大;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渠道偏窄。

我们将着眼于未来发展,理清思路,完善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在专业建设方面,我们将继续探索,确保学校已确定的重点研究方向出成果、上台阶。以应用语言学为突破口,兼顾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际两个方向,并在日语专业建设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使各专业得到全面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师资的速度,加大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解决师资需求的结构优化问题。在教学建设方面,提倡研究性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切实解决培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完成本科学位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积极争取课题立项和科研奖项。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继续加强与一流高校的学术联系,坚持以项目带动整体科学研究,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水平。

返回

 

化学化工学院

在南通大学首次教学工作大会上的书面发言

 

一、学院基本情况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6名,其中专任教师60名。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名,副教授22名,高级工程师2名;现有博士8名,硕士35名,其中14名硕士正在读博士学位,在读的硕士生有7名。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室教师共16名,其中高级实验师4名,在读硕士生3名。学院设有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8个教研室和1个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分散在南通大学的文峰校区、钟秀校区和启秀校区办公,在四个校区内承担教学工作,教学任务比较饱满。学院现有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师范)、应用化学6个专业,在校学生人数1814人,分布在文峰校区、钟秀校区和新校区。近几年,每年都有10%以上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今年,轻化工程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超过15%。2004年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7.65%,到目前为止,2005级化学化工学院理工科的签约率在全校各学院中排名第二。

二、学院组建后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工作

1、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教学评估夯实基础

(1)、按照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对学生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依据组建后南通大学的办学思路,发动全院教师,组织人力重新修订了各专业2004年教学计划。

(2)、正准备制订2005级教学计划,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指导原则,在大二两个学年,全院学科基础课课程分工科、理科,统一教学,大二后再分专业教学。并尝试学院按工科、理科统一招生。

(3)、以办一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要求为己任,以高标准、高起点规范教育管理,理顺各种教学秩序,统一教学要求,迅速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4)、将迎接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教学评估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做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规范各种教学文件,重视各种教学资料的保管、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教学工作在高水平、严要求下平稳运作。

(5)、加强对教学科研的立项申报工作,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教职工坚持教学研究,创造条件,申报优秀课程,优秀教学成果,推出精品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教学质量。

2、加强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坚持可持续发展

(1)、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性、竞争性强、就业率高的轻化工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促进专业发展。

(2)、以轻化工程专业为特色,形成各专业、学科间相互交叉。强化各专业的特长,突显出专业特色,着力打造出诸如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有特色的品牌专业,以我之长比人之短,胜人一筹,取得突破。调整好现有六个专业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创造条件申报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第一步努力把轻化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成南通大学的重点专业。

(3)、注意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促进师资力量的提高,为专业建设作出贡献。

3、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

(1)、以综合性大学为新的平台,推进学科建设上新的台阶,抓住纺织化学和染整工程、物理化学两个重点学科作为龙头,推进全院各学科的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2)、以纺织化学和染整工程、物理化学两个学科申报硕士点为契机,着力提高全院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做好硕士点的申报材料工作,扬长避短,以特色取胜,力争申报硕士点工作成功。

(3)、建立起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评审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其作用。

4、整合教学、实验及人才资源,提升学院科学研究水平

(1)、整合三校合并后的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形成群体力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院人才特点,确定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瞄准一至二个,发挥人才优势,积极申报向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科研项目,争取在项目数量上和资助金额上有所突破。

(2)、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拓宽与企业的联合渠道,争取横向合作项目,并在条件许可下,创办一些研究所,开发中心等实体。

5、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按学科建设要求,组建好合理的学科梯队,确定好学科带头人和下系术骨干,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老带新,以优秀人才为领头羊,提升学科队伍整体水平。

(2)、与机械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联合申报江苏省纺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中心,提升办学层次。

(3)、走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博士、硕士等学位,逐步提高教师队伍中的博士、硕士比例,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水平。

(4)、开展“青蓝工程”培养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的培养和指导工作,提高其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6、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多方面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2)、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整合实验设施,增加教学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

(3)、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环境。

(4)、抓好学生考研工作,努力攀登科技高峰,促进学院学风建设。

三、学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六个专业都是以化学、化工为主干学科的,学生的基础化学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教学,毕业论文的实践环节,都要进行化学、化工的实验操作。工科类专业的实验设备与生产结合很紧密,设备很大,因此要有相对较大的实验室。目前化学化工学院的文峰校区、钟秀校区的化学化工实验室非常拥挤,近几年购置的部分新设备放在走道内,学生毕业论文的地方更是拥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很想建几个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平时使用,但没有实验场所。近几年化学化工学院引进了较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这些教师都先后向学院提出要一个可以做实验的场所,目前学院都无法提供。这些困难的存在,影响了学院科学研究的开展,教师科研水平提高,进而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由于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也间接影响了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分散在文峰、钟秀和启秀三个校区,联系工作相对不方便,除了学院集中业务学习、政治学习,相互交流也少。集中学习时,经常有教师上实验课不能来,因此,到目前为止,学院教师之间相互还叫不出名字来。在2005年申请科研项目、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人员组成上还没有完全体现出南通大学成立后的化学化工学院的优势来。学校通过校园网上发布的一些通知,完成的时间有时很紧,除了增加电话费支出外,学院管理部门和学院教师化的精力也很多,办事效率不高。当然,大家理解,这是发展中产生产的问题。

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分在三个校区,管理人员又少,管理工作的难度又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新校区学生的管理。如果一年级管理工作不到位,对整个大学学习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这也是发展中产生产的问题,也和我们学生管理工作状态关。

四、今后发展的建议

按计划在新校区建成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大楼,使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和学生在2006年9月能在一个校区工作和学习,便于学院加强管理,从内涵上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在新校区建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大楼时,要考虑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另外,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有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三个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队伍要加强建设,学校对这三个专业实验室要适当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一级学科一个,有二级学科五个,原有学科基础不强,但教师对加强学科建设积极性很高,都决心而硕士点标准进行学科建设,建议学校对原有基础不强的学科加大一些投入,促进这些学科上硕士点。

返回

 

生命科学学院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其中4人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7人,博士(含在读)3人,硕士(含在读)12人,博、硕士占专任教师的68%。

学院设有基础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物工程5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拥有高效液相层析系统(HPLC)、多用途电泳系统和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等进口高档仪器设备,总价值达400多万元,不仅满足了学生实验要求,也为教师和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一、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

从2001年上半年开始,学院的前身-南通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和南通医学院生物技术系主动适应地方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两个面向”的需求对学科和专业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学院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四个方向,分别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方向)、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医学方向)、生物技术(实验动物学方向),在校生542人。其中,生物科学专业原是江苏省教改试点专业、现是江苏省特色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原南通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

生命科学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在进行师资再培训的同时,不断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近年来,我们多次向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国外高校派遣具有发展潜力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进修和学习,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与国内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因此在教师科研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教研互长”的良性循环。2.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002年我院的《细胞生物学》课程获江苏省优秀课程建设二等奖。3.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和参编了多种教材,如《细胞壁的分子生物学》、《光合作用与光合光抑制》、《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医学遗传学》等,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二、人才培养

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将为社会培养未来的生物科学工作者作为主要目标,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材培养模式,狠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特色教育,始终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依赖以下几个途径:第一,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学科的发展情况,实行教学计划的年度调整措施。通过强化基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第二,专题学术讲座成为学生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来自国内其他院校或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的系列讲座目前已经成为本专业课程教育的互补形式。如我们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钧教授、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吴乃虎教授为我校的特聘教授。由此,一方面帮助学生消化书本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刺激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作用。第三,实施专职教师值勤日制度,增进师生间的知识交流。目前本学科的三个实验室已经对学生进行不定期开放,由此打破了学生与教师的信息隔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第四,教学实践和课堂学习并重。为了提高人才的实用性,我们一直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连续几年下大力气建立起多处学生实习基地,效果显著。

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学科优良的教风、学风和科学的教育管理已经极大地促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外语应用水平高、实际操作技能强、理论功底扎实的特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六级外语考试;此外,每年考研人数占应届毕业人数的一半以上,被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逐年增加,今年录取研究生的学生数近毕业生总人数的30%。多年来本学科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89%以上、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100%, 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100%,他们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雄厚的专业功底,很快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其中已经有许多学生走上了管理或领导岗位。近几年,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被充实到全省各地的公务员岗位,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

生命科学学院正是以这种“学生第一、教学第一、科研第一”的办学思想,取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也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更加丰富的内涵迎接挑战、回报社会。

三、科学研究

生命科学学院的科学研究已有相当的积累,初步形成有一定特色的两个研究方向。

方向Ⅰ:生物膜与蛋白质分子生物学。早在1992年,一位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淡水海绵分类研究”填补了国内淡水海绵分类的空白。1989-1995年间,原南通师专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取得一项国家级、三项省级科研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一位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杂交稻生育后期的低温敏感性与光合膜组分的关系》研究。2003年,原南通师院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的《水稻增加C4光合特性和减轻光氧化伤害的机理及其生理育种技术》通过省科技厅有关专家组的鉴定,中科院院士沈允钢教授在鉴定书中认为该成果的创新性是:在理论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并阐明了转C4基因水稻的光合特性及作用机理;在实践上,开创了一条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并把光合生理生化机理、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有机结合的新途径。目前正在进行G3PAT基因与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的遗传控制的研究。

方向Ⅱ: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脊髓发育的多基因控制。通过比较和遗传标记的多态性进行连锁分析和微卫星DNA位点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等,对1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QTL定位精度达到了3.2cM。经过联机检索,目前国内和国际上还没有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报道。神经生长相关基因研究。从事有关促神经生长相关基因的克隆、差别表达工作。采用构建文库和筛选、差别展示PCR、SSH、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筛选和观察与神经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变化。探明促神经生长过程中基因作用的方式和机制,继而可能人为促进不再分裂的神经细胞增殖。

近年来,我院主持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参与了国家973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与有关部门合作的科研成果获得过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3项。我院仅在2001-2004年期间,公开发表论文7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9篇。

四、发展规划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高等院校最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需要,能在相应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专门人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办学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要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把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院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学院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本科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

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基本依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注重素质培养,贯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实行多元化、多样化、动态化的办学模式,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管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平台和氛围。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削减课程门数和课堂与实验室的教学时数,实行三大平台教学,即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跨学科甚至跨专业发展,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鼓励创新,以增强教学活力,扩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彻底废弃那种教师定调,学生和唱的禁锢式教学。

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变化,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开选修课,组织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的研究,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加强学科建设,严格教学管理

加强学科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学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鼓励现有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学位的青年教师,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②教材建设。教学中要选用国内一流的教材,部分课程可试行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和课件制作。③教学检查。经常性地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开展听课、评课、示范教学和教学演讲比赛。④建立和完善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预实验制度等。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把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与个人利益挂钩。

4、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生命科学是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投入,扩充实验室容量,改善实验室条件,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为提升生命科学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强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同时也是学生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预演。学院将在近年内拟新设10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在管理上多与实践教学基地沟通,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返回

 

 

构建新型的机械工程师的摇篮

——写在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召开之际

 

一.机械工程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是南通大学较早建立的学院之一,是培养高层次工科人才的摇篮。几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教职工80余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8人,高职比为45%;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的比例为63%。学院内拥有机械设计、金属切削、测量技术、流体传动、计算机控制技术、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开放式创新实践等10个实验室。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0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8700元,具备了较完善的教学实验手段和较好的科研手段。

机械工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扎实地抓好教学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拥有机构学、计算机图形学及CAD、智能结构及其监测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多个研究室,完成了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和“省级优秀学科梯队”。

机械工程学院把务实、求精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全过程,把“素质”、“知识”、“能力”的均衡发展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学院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历届毕业生中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厂长、经理以及企业的技术骨干为在校生们树起了一面面旗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从1996年开始招收新生的宽口径专业,学生将在统一平台上学完基础课和主干技术基础课,然后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等情况选择专业方向,修读相应的专业方向课和跨专业方向课,完成毕业设计。所设的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制造技术及加工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二.学院本科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院坚持“宽口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自1996年以来,学院基于长期积淀的办学基础与特色,率先在国内将原有的专业整合成宽口径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构筑厚基础、注重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专业平台。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方面,前两年半构建统一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各专业方向统一课程要求和课程内容,为本专业的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两年半后,进行专业分流,根据学生的综合测评及个人意愿,学生分流至三个专业方向: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制造技术及加工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在各自的专业方向平台上学习1至2个专业方向的相关专业课程,并提供近30门跨专业方向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10年的操作运行,不断改进完善,现已成为较成熟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学院一直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优秀师资的培养。学院从师资队伍的整合和优化入手,加大对原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同时不断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正是由于学院多年的努力工作,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学科梯队,为确保本科生培养的高质量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带动本科教学是学院办学的又一特色。近三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0余项,总科研经费达541.7万元,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发扬学科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省内及我市工业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提升了我院在省内、市内的知名度。由于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不懈努力,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本科教学、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老师们常常结合科研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讲解相关专业知识,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成为我院专业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科的学术创新带来了不断更新和知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本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改进和丰富教学设施和手段一直是学院努力的目标。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实践教学设备有了较大的改观,现学院生均实验设备经费8700元以上,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生均经费的指标要求,为本科生培养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平台。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优良的教风、学风和科学的教育管理已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淅形成了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精神突出的本科生培养特色,本科生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工作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业务主管和领导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机械工程专业是学校较早创办的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怠待解决的问题。

1.学院专业数量偏少已逐淅成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学院现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专业,虽然其中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宽口径专业,但学院目前的专业数量与综合性大学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今后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上进行发展,学院在发展这些专业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努力争取在近两年中在专业数量上有所突破。

2.“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学院的新建专业,目前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迎接2006年6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评估和2007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学院已将该专业的建设工作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信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调整学院内部师资充实该专业师资队伍,同时加大实验设备投入,一定能在数年内使该专业有较大地发展。

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与设想

突出特色,发扬优势,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本科教育为主战场,积极开拓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在两至三年内将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的校级标志性专业和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科特色专业。

为达到这一目标,拟采取下列措施:

1.制定并实施“学科立院”战略,迅速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档次,尽快实现学院硕士点的突破,争取在2007年前将学院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动获取先进的学术与教学研究信息,营造教师自我进修提高的优良环境。

3.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优势,特色的领域和重点,努力提高办学的水平和层次。

4.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设新的课程,为学生构建基础扎实、专业宽广的知识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的科研项目,加强学生技术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5.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机械工程学院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我省我市机械制造专业及其他行业的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较高的社会声誉。今后,学院将加倍努力,构建全新的机械工程师摇篮,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更加丰富的内涵迎接挑战,回报社会。

返回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信息学院

 

一、学院办学规模

电子信息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5个本科专业,分属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路与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共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有教授2名,副教授13名。教师中71.8%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34个班级,共有1033名学生。

二、教学工作思路和主要成绩

1.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工程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同时,为研究生层次选送优秀生源。坚持规范办学,特色办学,教学计划努力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能力,体现特色”的原则。公共基础课突出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术基础课按大学科平台设置;专业课设置3~5个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应掌握2个专业方向的主要知识;在任选课中要求学生跨专业选课,开设总主干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课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科建设有力促进了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学科建设不仅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共完成省、厅、市级科研项目18项,项目总经费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1篇次。积极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同时,我们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师资和引进人才。2002年,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力促进了专业建设,200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选为校重点建设专业。我院的2个新专业都是在科研先行、师资基本具备的前提下申报成功的。特别是由于我们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取得的工作成绩,才成功申报到教育部本科目录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我校是全国第2个获准该专业招生的学校。

3.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

我院广泛发动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来充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充分体现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新发展。在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群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建设、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和措施包括:(1)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科的发展,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建立起能较好反映当前信息工程领域新技术、新发展的课程体系。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能力,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特点。(2)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设备等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进行课程教学,注重提高教师课堂讲课的教学质量。(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模式,加强试卷库和试题库建设。(4)搞好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5)继续与德国莱茵-齐格大学在毕业设计方面的合作。

近年来,我院先后有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二类优秀课程。还有多门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完成教改项目11项,其中1项为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立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获得省、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

我校电类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受到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肯定,有两位教师应邀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

1.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院新建、扩建和改造了华大-EDA、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正有网通-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十多个教学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学院现有用于教学的各类计算机200多台,EDA实验室拥有PANDA-2000、QUARTUS、MAXPLUS-Ⅱ等EDA软件,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EDA实验室和现代通信网络系统实验室分别为我校与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北京正有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实验室建设的新路。目前,所有实验、实践环节按教学大纲100%开出和落实,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努力反映科技发展新水平,提高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自行研发的“超大规模PLD开发系统”等实验仪器设备应用于教学实验,革新了实验手段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教材建设工作开始启动

我院徐晨副教授等编著的《微机原理及应用》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景为平研究员参加主编的《集成电路设计与九天EDA工具应用》教材已于2004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国在集成电路CAD方面的第一本高校教材,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鼓励和促进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科研、进修等途径提高业务水平。对新进教师,选定一些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老师,着重针对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训练。积极组织和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教学法研究。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今年已成功举办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4.重视学生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针对年级特点,积极开展各年级的学风建设,如在新生中开展“如何渡过大学生活”的生涯设计活动,在二、三年级开展“专业理想教育”的活动,在四年级开展“我是这样渡过大学生活”的活动。要求学生能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近期学院组织了全院学生作业质量的评比。学院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举办了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历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均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率大大高于省平均水平。考研录取率超过学生总数的10%。2002年有两位同学分别为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和第三名。不少毕业生被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录用。近3年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根据调查访问,我院毕业生工作后发展情况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存在问题

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院教学工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我院5个专业有4个专业是新专业,今后都需要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因此需要学校给予专业建设支持。由于我院专业建设发展迅速,近年来引进了不少新教师,导致了我院师资队伍的高职比不高,我院现有博士4人,在读博士生3人,博士研究生比例也不高,我们应该在大力培养在职教师、提高其学历层次和职称的同时,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增加新的推动力。我们的教材建设工作应进一步加强,试题库试卷库建设工作有待改进。学风建设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今后应进一步重视学风建设。

四、未来教学工作设想与展望

我们将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改变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专业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巩固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加强与校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加强实践教学工作,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遵守考试纪律的自觉性。重视文化氛围的建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组织更多的学术报告和讲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在迎接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过程中,我院有3个新专业需要进行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根据现有的教学工作基础和成绩,加之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对新专业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和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好成绩充满信心。我院将发动广大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返回

 

 

 

创新与特色

-----谈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建设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南通工学院自动化系。他的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南通工学院重新恢复时就创办。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最早的机电科,到1985年独立出来自动化系,以及1999年又将自动化系又分成电子信息系(现电子信息学院)和自动化系(现电气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专任教师45名(含双肩挑教师),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33名(其中博士生10名),占73.3%(占22.2%),高职12名,占26.7%。学院设有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两个专业四个专业方向,在校生人数1214人。学院设有电机及控制、电力电子、过程控制、运动控制、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等十多个专业实验室以及作为基础实验室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实验室用房面积4000多M2,实验设备总额800多万元,实验设备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授予的四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之一,过程控制实验室是南通市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应用技术服务中心。

学院历来重视学科建设,200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南通工学院列为重点建设学科,通过三年的建设,最近该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的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机械控制与新型传统控制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的特色。近几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攻关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项目,以及南通市科技局项目共22项,公开发表论文221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41篇。同时,学院注重将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近几年学院承担并完成十多项企业委托的项目,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几千万元。2002年,我们与上海大学联合开展了“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南通供电公司、南通醋酸纤维公司等我市大型企业培养了高层次人才,同时也使学院的师资水平得以提高,促进了学科建设。  

近些年来,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围绕专业建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针对分系后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加强课程建设,学院目前有省级优秀课程一门(过程控制系统),校级优秀课程一门(电工电子),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群都被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群。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培养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具备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自动化专业在2003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学成果“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下面就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建设作一简单介绍。

1.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只有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同样,对于就业形势严峻的应届大学生来讲,也只有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能力。对于像自动化专业这种属于无行业依托的万金油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就业分析,对毕业生中成功者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成功企业家的分析,我们发现,毕业后能事业有成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不出众,但往往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核心能力中应包括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的速度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知识总量是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并且,自动化的手段在不断发展,自动化的对象在不断扩大,自动化的理论也随自动化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面对这样的现实,高等教育遇到了挑战,在学生在校短暂的时间内,究竟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事实上,知识更新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的,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我们能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个学科核心知识(即该学科相对不变的知识,简称为“核”),若我们在对学生的传授知识过程中牢牢抓住这个“核”,我们就抓住了关键。另外,我们应重点向传授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离开学校后,就能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新知识、新手段、新理论,并且可以适应各种工作。

自动化专业的核心是控制与系统,因此我们把自动化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确定为:

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核心知识(控制与系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2、构筑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知识,我们必须按照“控制与系统”这条主线来安排课程体系。一般来讲,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分为基础知识层、控制知识层和系统知识层三个层次。

基础知识层的课程在学生一、二年级开设,虽说这一层次的课程与“控制与系统”关系不大,但这一阶段让学生增进对“控制与系统”的了解十分关键。按照常规教学,学生在这一层次学习往往是孤立地学习各门课程。学生一般不了解这些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些课程和控制与系统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兴趣,缺乏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实际的控制与系统,为学生创造了解“控制与系统”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识。因此在制订基础知识层阶段的培养计划时,我们尽可能增加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控制系统的机会。

在控制知识层阶段。所开设的课程积极围绕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因此,在这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清楚各门课程在整个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程融到整个控制系统中,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控制与系统的理解。

对于系统知识层来讲,课程设置本身就涉及控制系统(像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智能控制等)。有了前两层的基础,再加上相应的系统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等环节的实施,学生在这一层次学习,控制与系统的理念将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从以上三个知识层次可以看出,我们让“控

图1 自动化专业控制知识层对应的知识领域

制与系统贯穿了整个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所谓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所谓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另一含义就是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控制系统的机会(尤其在基础知识层和控制知识层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让学生学习控制与系统不断线。

另外,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紧紧抓住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为此,我们围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来制定了一整套培养计划。

3、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

(1)    围绕“控制与系统”进行培养

1)      注重对新生开展“控制与系统”的教育

在新生一进校就安排他们到实验室接触真实的控制系统,让新生对控制系统产生感性认识。我们我们利用实验室具有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优势,为新生开设控制系统的演示实验,让新生亲临其境地感受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体验控制系统的奥妙。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对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的确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开了好头。

除此而外,在新生报到的时候,我们就向新生发放《自动化专业介绍》小册子,该册子汇集了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包括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一些重要事件,和一些自动控制系统的实例。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在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时,我们就依照小册子上的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并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册子内容的掌握。

2)营造让学生 “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氛围

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氛围对于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非常关键。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有充分多的机会接触实际控制系统,即让学生体验控制系统的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我们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下厂实习环节,带学生去工厂参观自动生产线,体验自动控制系统,体验“控制与系统”。另外,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自身的控制系统设备,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进实验室,尤其给低年级的学生多开设一些系统演示实验。

①从第二学期起增设“创新实践”环节,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认识控制系统的内容。

②对于一些技术基础课,有意识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实验。

如我们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实验中,开设的第一个实验就是基于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实际控制系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的调节原理,并通过控制器参数的改变,让学生体验控制器参数对被控制量的影响。自从开设该实验后,学生明显反映对系统的理解加深了,感到自动控制理论不那么抽象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好学了。

③在专业课中,我们加强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内容。如过程控制课程,为学生开设系统建模、温度控制、液位控制、流量控制;运动控制课程,开设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交流电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让学生利用PLC技术设计各类离散控制系统。

3)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系统实验室

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我们必须为学生多创造接触真实系统的机会。随着企业的改制,学生下厂实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有机会下厂,走马看花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在校内构造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控制系统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制定实验室的三年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验室,以弥补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缺乏了解的不足,为学生提供体验“控制与系统”的校内场所,从而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真实氛围。为此,我们先后构建了针对流程工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和以运动控制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

①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的建立。在构建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创新的做法。我们与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的著名大企业---浙江中控集团联合,花费少量经费共建国内一流水平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见图2)。

浙江中控集团在对我院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肯定的情况下,捐赠给我们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三套。我们利用两台生产的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作为被控对象,构建了以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为核心的与工业生产实际相接近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该系统的特点为:

过程控制对象真实。测量与变送器、执行机构、DCS均为工业级产品。便于各类控制算法(包括先进控制算法)在与工业现场相吻合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控制对象灵活多变。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由水塔、微型锅炉、双容容器以及管路组成,并配有大时滞的模型,通过管路的灵活调整,实现不同的控制对象组合,从而构造出各类控制回路。

选取的生产工艺过程具有代表性。以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这些生产过程中典型的过程参数作为被控参数。

控制方式多样化。利用被控参数之间的交联,可构成复杂控制方式。借助于DCS和过程控制实验装置,除了进行简单、复杂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外,还可进行先进控制技术研究。

                     图2 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部分设备

②构建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主要是营造运动控制的真实环境。该中心的实验设备由我系与上海齐鑫科教实业公司共同研制,实验设备既与工业现场的实际设备接近,又具有便于学生做实验的特点。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包括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用于研究衡张力可逆卷绕机构以及数控机床。

物流系统包含立体仓库、堆垛机、出料台、传输链、分捡台、电子称、机械手以及AGV小车(见图3)。驱动的形式有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传感器有位置、重量、颜色、条码多种。每个电机都有相对独立电器控制柜,既可以独立做运动控制的实验,又可以组合起来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控制。电器控制柜正面与工业现场的实际电器柜一样,而反面又是便于学生做实验的接线端子。所有的电器控制柜自成一体,又受上位计算机控制,在学生实验时,可通过上位计算机对每台电器控制柜设置10种故障,让学生分析与排除。这样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 工程训练中心部分设备

卷绕机构是在一种票据印刷机的基础上改装的,融直流调速、交流调速为一体,具有机构紧凑、功能齐全等特点。该设备具有张力控制、齐边控制的功能。其电器控制柜具有物流系统电器柜中相同的特点。

最近,我们还构建了反映最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构建,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各类运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加深了对控制系统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这种与实际工业生产系统相接近环境下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控制与系统”的内涵。因此,这样的实验室构建,为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提供了硬件保障。

(2)围绕提高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是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1)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具体的做法是:

①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普通创造学”课程,重点讲授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并对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②在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学期,我们又为一部分对发明创造发明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了 “创造发明实践”的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一年级学生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组织二年级的学生设计分析控制电路;组织高年级的学生研究控制系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有意识让活动的内容超前于课堂教学,有意识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并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解决,或带着问题学习以后的相关课程。

③一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课程撰写综述和论文。

④为学生开设了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自选题目进入创新实验室研究。

⑤鼓励专业教师吸收学生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让一部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就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⑥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获奖。南通大学成立以来,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的竞赛活动有:

●新生的专业知识认识的知识竞赛。该活动由学院自己主办,全体新生参与,24位学生获奖。

●南通市第二届软件大赛,该活动由南通市科技局等六个单位联合主办,我院组织十多位学生报名参加,三位学生获二等奖,多位学生获三等奖。学院因此被主办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

●南通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大赛,该活动由南通市科协和团市委共同主办,我院共报7个作品,20多位学生参与,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总分列南通大学各学院之首。

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已开始凸现,我院一批学生的科研热情十分高涨,主动找教师并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主动要求学院为他们组队参加“挑战杯”竞赛。在今年江苏省“挑战杯”竞赛全校九支参赛队伍中,我院有三支队伍入选。

实践证明,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效。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我们通过构筑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狠抓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实验教学体系基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为系统设计和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实践,目的是为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设计、开发研究的环境,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实验从课程体系中剥离出独立设课,并独立考核,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这些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均做到一人一组。并且我们部分实验室做到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他自己合适的时间进入实验室实验。

改革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在第二学期安排一周的“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的工程训练环节,让学生熟悉各种常用的电器元件、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组装一些简单的电路,观看一些控制系统演示。这次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接触实际系统,为即将开始的电类基础课的学习做准备。在实验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设计型、综合型比例已达到70%以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00%为综合设计型。在实验方法上,积极引进EDA技术,采用“虚拟”、“实物”、“虚拟+实物”的方式,以及线路板焊接与实验箱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生产实习采取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充分发挥校内控制系统实验室的优势,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得到训练,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毕业设计的课题结合工程实际,课题的选择应达到让学生得到综合训练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严格把好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答辩关,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通过。

通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融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4、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1)出台了“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文件,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创新活动。

2)出台了“教研室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了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中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3)成立了学院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实施对全院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并且运用预测控制的思想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结合课堂教学,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软件编程、数学竞赛、外语竞赛、电子大赛、单片机应用大赛、控制系统设计大赛。这些竞赛活动分布在各年级、各学期,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5、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控制与系统”这根主线,让学生创造“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融合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与系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使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从而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1)所培养的学生深得用人单位的欢迎

我们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面宽,尤其对专业的核心知识掌握牢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并且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定位在苏南以及一些大城市,对薪金水平有一定的自信心。江苏联能风电公司主动要求我们为他们培养30名风电专业方向的学生;同样,浙江中控集团也把我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2)考研硕果累累

    近三年学院每年均有1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被录取为研究生,今年预计将有30多位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最近,我们接待了国内一些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专程来学院的参观学习,他们都肯定了我们人才培养的做法。

以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返回

 

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育部教指委《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个学校开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30 万。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 除计算机专业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如: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1/3强”。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能否适应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出路和关键又在哪里?

经过认真的思考,我们认为重新规划与设计我院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刚组建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一流高校有何不同,与一般的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计算机人才有何区别?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哪些知识与技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这些问题都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密切联系,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主要由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所决定。为此,我们在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其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深入的研讨。

一、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市场需求

相对于一些传统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目前社会信息化需求很大的一个专业。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相对不够稳定、专业内容发展变化快、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等特点,本专业需要经常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培养对象快速适应社会的要求。

目前,从清华、北大的一流大学到规模很小的一些院校,几乎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和能力差异很大,所有高校采用相同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合理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而正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1.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2.根据我们对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认识,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3.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

根据这一建议,我们认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业服务方向可定位于:一部分学生面向国内大、中型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与再学习能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一部分面向软件开发公司、具有较深厚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软件蓝领型人才;一部分面向企事业单位、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不可缺少的网络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型人才。本科教学阶段还应考虑部分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和进一步深造,即考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新组建综合性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问题。不论哪一类,在计算机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计算机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我们可将培养目标设定多个不同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方向(如控制与检测)、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小学信息技术师资方向以及为学生考研进行基础理论课程强化教学的方向等。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能力和培养、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将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新设计,使学生学习有目标,个性发展有空间,毕业就业有方向。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改造的核心

课程结构体系和知识结构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CC2004的精神,在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基础上,研究制订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以加强基础,突出能力,发展专业特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结构体系体现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精神培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本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2、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本科教育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拓宽基础,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又包括人文科学基础;既包括本学科专业基础,又包括大学科专业基础。基础课程要体现“厚基础,宽专业”的精神。

3、专业宽口径不能淹没专业特色的原则。从教学计划的设计来看,专业宽口径意味着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的“万金油”,教学计划还需要强调知识结构的专业特色,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对计算机各类专业人才需求。

4、共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原则。提供大知识平台的同时,兼顾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设置大量的选修课,给学生预留广阔的知识与能力的拓展空间。

5、强化培养与训练工程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原则。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强调计算机教育的实践环节的教学,要重视硬件开发与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实践环节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显得非常重要。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原则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人文科学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采用学校大框架下的课程平台,这里主要讨论计算机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

1.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既包括本学科专业基础,又包括相邻学科专业基础。计算机大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及实验、电路理论、模电数电及实验、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

2.专业课的设置。根据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

以上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计算机大类的宽专业口径,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他可能希望发展成研究型人才,在本科阶段他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发展打好基础;他可能希望成为工程型人才,从事以计算机硬件开发或软件开发为主,则他还应继续学习并掌握工程与系统方面的知识、深化软硬件开发所需的专业知识;他可能希望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则他还应继续学习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训练并培养作为计算机教师的良好素质;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大类人希望成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化人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他们应更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更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以下是我们为各个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设置的专业课程结构。

(1)软件工程专业方向专业必修(限选)课程:软件工程方法学、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评估、数据库概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网络数据库编程、软件开发工具及环境、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概论等。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控制与检测)方向必修(限选)课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逻辑部件设计、接口与通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系统概论、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必修(限选)课程:现代通信技术、局域网规划与设计、路由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测试与评估、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Web应用及开发技术、电子商务等。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教育方向必修(限选)课程: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网络课件制作、计算机网络的教育应用、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研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等。

以上是本专业各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学生在修读本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的同时还可选择其他方向模块中的课程,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得到承认。此外,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能力,还拟提供多门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如: Linux系统及应用、UNIX基础、ORCLE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概率与数理统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人工智能、企业管理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发展空间。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措施

    改革目标确定之后,实现目标的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就这一问题简述一下我们的思考。

1.教育学生认识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强烈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2.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努力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3.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强化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教学。

从根本上讲,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学科,科学的成分有,但工程技术的含义更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存在问题。用人单位有反映,学生自己也有反映。这种现状不改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就会越来越被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历史也证明了实践教学与实践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性,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大力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强化技术、应用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认真抓好专业实践教育,使学生一入学就能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学中的重要性。抓好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抓好各门课程(如C语言,数据结构、微机原理、数据库、面向对象编程技术、数字逻辑等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抓好综合性实验、实习和科研训练;抓好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实践环节的教学得到切实的落实。

3.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目前我院承担本科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大多为青年教师。在年龄成份、工作经验以至工作态度方面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尚有差距,在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容过于乐观。他们中有许多人教学任务很重,没有时间和机会得到在职培养和提高,难以有精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因此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将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再一个问题是教师还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给学生。

以上初略思考还需进一步探讨。

返回

 

 

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的新模式

纺织服装学院    张  瑜

 

纺织服装学院是南通大学创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建院以来已为我国纺织工业输送了数千余名优秀的纺织高级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纺织战线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正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学院设有纺织工程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每年均有多人被重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5名、中级职称教师11名,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其中多人曾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进修深造,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学院教师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承担了20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了省、市级鉴定,其中两项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国家专利六项,每年有1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获得陈维稷优秀论文三等奖。学院设有“南通市新型炭材料重点实验室”、“南通市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与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南通大生纺织工程技术中心”。纺织服装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几年来共出版了20多部教材和专著,多获江苏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获江苏省普通高校多媒体课件竞赛三等奖1个,多门课程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二类优秀课程、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200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设计三等奖”,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有:第二届南通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一等奖;省创业大赛三等奖;江苏省第四届网络竞技大赛二等奖;第二届“东华杯”全国立体裁剪服装造型设计大赛优秀奖。

随着世界纺织、服装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向纺织、服装行业的渗透,以及纺织品功能的不断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纺织、服装经济与国际逐步接轨,对现代纺织、服装技术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培养纺织、服装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在教学体系上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集成、整合、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外,必须保证作为实践教学主要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目前,随着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学生联系就业和毕业设计(论文)有所冲突,存在着毕业生精力和重视程度不足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我们学院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针对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特点,采取积极有效改革措施,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一、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毕业设计(论文)是专业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教学内容的集成,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又是反映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

我们学校将在2007年接受教育部的教学评估,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列为确定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为此,学院、教研室必须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力度,加强与学校有关主管部门的配合,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措施,推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结合专业方向的选择,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和预研工作

现代纺织、服装产品不仅为人民生活提供绚丽多彩的面料和装饰品,而且已经成为许多高新科技产品的载体,应用范围拓宽到生产和生活的众多领域。面向新形势对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纺织、服装专业的发展应该削弱行业特征,增强学科特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从原行业型向学科型转变,以掌握纺织服装科学和技术中的一般理论和规律,进一步拓宽纺织、服装专业的知识结构,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注重专业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打好基础,更好地为现代经济服务。近几年来纺织、服装业学生的培养实施了平台课程宽口径教学模式。学生在基础教育以及学习技术计算机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学习专业平台课程后,再结合当前经济建设急需的纺织、服装人才状况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柔性专业方向上配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既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打好基础,又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选择就业。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提早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和预研工作,这样既可以比较有效解决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1.让学生在选择和学习专业课程与自己的将来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内容相配套,从而能够拥有充分开题准备、预研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保证更好的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

2.由于前期的工作基础和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可以提高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开展的工作效率和进展速度,不但避免和减少了毕业设计(论文)因学生找工作的干扰,而且能够适当给予学生寻找工作落实就业的时间和机会,保证签约率的提高。

3.目前的教学模式强调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存在专业课程多、课时少的实际问题,要真正实现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必须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4.学生通过选择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开展,可以更好的将纺织、服装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与就业方向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要加强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

1. 专业教研室

根据学校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程专业教研室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根据纺织、服装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围绕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认真组织开展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制定和明确适合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书,切实做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现代纺织、服装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教研室认真配合学校、学院做好不同阶段的检查和教学评估工作,定期召开指导教师工作交流会,研究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规范的前提下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本人的兴趣选择,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2 指导教师管理

目前,随着扩招后的学生数量增加和专业方向的增加,专业教师科研工作较重,相对来讲指导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大,老教师的精力、年轻教师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真正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和认真负责,必须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其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对于年轻教师,尤其是第一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该安排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教师进行指导把关,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学生管理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实际的倾向,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对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对于不服从管理、精力投入不足、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学生,取消其答辩资格。

四、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内容要注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需求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遵循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注意与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鼓励校内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在立题内容围绕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根据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要求,可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1.以纺织、服装产品设计为主线

(1)产品设计与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结合,结合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因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产品设计势必跟踪产品新潮,这样在学生毕业前就拉近了与市场的距离。

(3)产品设计还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素质的培养。

2.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

(1)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应用纺织服装生产技术针对纺织服装生产实际问题设立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2)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身能力,协助专业指导教师解决课题中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既综合运用了以前学习的职业知识,又培养和锻炼了独立思考、综合设计、动手创新能力。

(3)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和实际问题处理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使毕业生能早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3.鼓励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1)立题内容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选择和确定符号毕业设计(论文)要求、有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

(2)现代纺织、服装技术的综合化和整体化趋势,纺织服装技术进步已不仅仅是纺织、服装企业内部的技术改造,而是现代技术渗透和融合在纺织、服装技术之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信息管理与现代商务技术、纺织品设计和开发技术、服装设计技巧和文化等。纺织、服装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也要主动适应现代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五、采用多种模式,努力改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条件

纺织工程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对生产、试验设备的依赖较大,同时原料及其他材料的使用费用较大,学校一般每个学生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毕业设计(论文)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为保证纺织服装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毕业设计(论文)经费不足的状况。纺织、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应该注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学校产学研基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录用单位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在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还可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积极改善实习、实验及工作条件,为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结语

纺织服装学院为了满足现代纺织、服装发展的人才培育需要,正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由原行业型向学科型的转变,毕业设计(论文)正是提高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管理和学生就业特点相结合,建立纺织服装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在进一步拓宽纺织服装工程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和预研工作与专业方向的选择、学习相融合,真正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更好地适应市场、服务社会。

返回

 

 

教学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

努力开创基础医学教育新局面

基础医学院

 

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是承担大学医学各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的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学院下设11个教研室,5个综合实验室,全院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7人,硕士生导师22人。70%以上的专任教师均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学院现有联合培博士点1个,硕士授予权点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近5年来,学院承担省市以上科研课题1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院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234篇。其中被SCI录用的论文17篇,出版专著34部。教材22部。长期以来,学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学院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院党政领导率领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努力开创基础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性质和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充分说明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就必须用系统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分析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不仅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学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之间相互关联,教育者,被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础医学院在校党委领导下,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显示了基础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从高等医学教育自身发展趋势看基础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我院也同样面临着这样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发展观的挑战,教育具有公益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医学教育更是如此,在大众化教育的条件下,我们必须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基础医学教育具有生命力,具有发展力。二是竞争的挑战,学院内部相互间的竞争,学院之间的相互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生源的竞争,人才引进竞争,直至办学质量和水平的竞争,都将全面展开,学校将来的发展趋势将是优胜劣汰,我们从事基础医学教育者就不能高枕无忧;三是改革与更新的挑战,基础医学教育同样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瞄准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的走势,更新教育思想观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四是国际化的挑战,随着各种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和加快,公办学院更是紧迫,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千方百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扩大就业率,提高竞争力。

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看基础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基础医学教育必须面对这一趋势,尽快转变传统功能,要树立新的功能观,要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强化经济建设主战场意识,切实解决和消除培养人才适应性不广,创造性不够的状况。

从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基础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南通大学的教育首先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基础医学教育首先是为地方培养高级的医学专业人才打基础。这样,我们就必须构建新世纪培养人才高地,一是要继续保持我院现有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势头,二是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包括学科,专业的结构,布局等,三是要加强和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特别是要推进学院教育改革的力度。

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基础医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高教育的需求已形成了庞大的需求市场,医学教育同样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愿意也舍得投资高等教育,从前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需求势头较旺,为此我院的医学教育必须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在专业设置,投资体制,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一直拘泥老的一套模式,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长短线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对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对那些市场需求小,就形势严竣的专业应当实行“关停并转”,否则将造成“人才”极大的浪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基础医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地位和作用,我们坚定不移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狠抓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方法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教育思想渗透在我院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没有教育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就难以深化,事业就没有发展,我们注意在教职工中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带头学习,并安排专题会议,研讨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分析我院教学改革现状,研究教学发展的措施,通过各种会议,各种形式,层层发动,人人参与。通过学习,教职工进一步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教学水平和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工作始终是学院经常性的工作,学院的其他工作要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并为其服务;通过学习讨论,全院师生逐步转变了高校人才培养从“专业对口”为“广泛适应”的思想,树立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外延发展为内涵发展为主的思想,树立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强化质量意识的观念,转变一次性教育思想,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观念……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基础医学教育为培养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高级专门人才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学院党政领导十分注重人才培养,狠抓不放松,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人才培养素质的影响因素,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学院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基础医学的支柱,是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石,是学科学术建设和带头人,是提升学院办学的关键。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已基本具备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基本合理的一流的师资队伍,我们实行青年教师全面培养,优秀人才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的做法,并且细化这一目标的若干措施,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生活待遇上关心,工作条件上优先,建立和谐的用人环境,不拘一格的造人才,用人才。

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和知识灌输,注重课程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禁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使高素质的医学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全院各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力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教学,贴近现实,贴近专业,贴进学生思想实际,教学从单一模式向立体格局转变,实行多样化的形式,多样化的课堂,多样化的教材,多样化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院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胆改革,实行学生“主体性引导”教学法,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同类学科中产生较大影响;病理学等教研室教学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采用病例引导式教学法,效果也很好,生理学,病理学大胆偿试双语教学,既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需求,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师生普遍反映良好,人体寄生虫整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2、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能力培养。考试方法的改革,就是改变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陋习,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医学课程较多,学生负担较重,我们选择部分课程实行开卷、半开卷,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融会贯通,扩大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是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3、改革实验体制,加强实验室建设,我院对实验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院级管理的综合性实验室,目的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提高实验室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的需要,我们坚持规划,合理组合,规范管理,教研并重,建立具有我院医学课程实验室体制,走出一条见效快有特色的改革路子。(1)将原来的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课程实验室组建成综合性的医学机能实验室,(2)将原来的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课程实验室合并成综合性的医学形态学实验室,(3)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化学实验室合并建立成生命化学实验室,(4)根据专业建设要求,新建了药学实验室。通过改革和建设,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实验室的归口管理,避免了重复投资,提高了投资效益,促进了实验室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事实证明,这种按课程学科功能分类组建的综合实验室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有效的,并一次性通过江苏省省级评估。

四、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质控体系

近几年来,学院为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采取措施,努力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1、建立教学督导制。教学督导小组在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学督促检查,督导组。活动有计划,时间有保证,学期有总结。通过听课,抽查,示范教学研座谈会,参加集体备课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和教学检查。学院不定期地选择教研室进行评估,组织专家对受评教研室,从教学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教研室建设等诸方面,对教研室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促进了教研室的建设,

3、加强考试管理,我院不仅是因材施教、同时实行因材施考,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纪律,严防泄题、漏题、错题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不断完善和加强题库建设工作。

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组建成综合大学后,学院教学管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院不断抓好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努力做到日常管理抓成规范,规范抓成特色,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五、科研工作为抓手,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我院在切实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科研工作,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院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一个学院实力的标志,为此,我院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研工作为抓手,努力抓好科研工作,我们每个学科都有科研工作的规划,都有科研工作的平台,做到科研有计划,课题有项目,学术有氛围,我们做到每周都有学术活动,每年都有重大课题,除了本院的专教授举办学术讲座,还经常聘请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我们做到每个正副教授都必须结合自已的课题或自已的学科,开设讲座,凡是研究生都必须作开题报告,这样有力的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大大地活跃了全院的学术气氛,近几年来,我院由于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先后获得科研课题13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先后有20多项获省市奖项,获得的科研经费也逐年提高,今年达到70多万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为培养创新人才构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教学工作是我院的中心工作,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全院上下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一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苦干实干,找出差距,不断创新,使我们各项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今后一段时间,我院工作的具体思路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抓手,专业建设为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抓好工作的结合点,突破工作的难点,认真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热点,消除工作中的盲点,真正开创基础医学教育的新局面。

返回

 

 

抓住机遇促进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南通大学临床医学院

 

 

 

医学院校进入综合性大学之后,医学教育如何发展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那么南通大学临床医学院在改革中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改革,以构建和谐的南通大学临床医学院,这是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南通大学临床医学院是由原南通医学院中一部分与临床医学相关的专业综合组成的二级学院。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专业方向、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专业方向、康复治疗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7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以及一个针灸推拿学专科专业。今年还将增加临床医学专业神经病学专业方向和眼视光学专业两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院所属8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为4211人(普通本科学生2701人;杏林学院学生1510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698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00余人,其中,正高职104人,副高职132人,中级206人。每年承担全日制本、专科生22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900余人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护理等学院的共8个医学相关专业,500余人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任务。

全院现有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眼科学、口腔科学、核医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中医学、康复医学、放射治疗学等19个教研室;有手外科研究中心,眼科研究所,消化病、血液学、肾病、肝胆胰外科、创伤、胸外科、神经外科学等9个研究室;有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儿科学、康复医学、医用电子学、针灸推拿学等7个专业实验室);有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耳鼻咽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皮肤性病学、肿瘤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三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现有各专业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的附属医院9所,教学实习医院46所。目前有临床医学专业四个班的学生在异地的第三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学习临床课程,有8个专业710人在55所医院实习。

二、改革方案

(一)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教学业务机构,成立学院教学工作分委员会,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院教学督导组。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教学工作,加强各附属医院的教学建设,整顿课堂秩序,严格课堂纪律,完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听课试讲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材使用制度,鼓励教师自编、参编高质量教材,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材建设基金。继续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和考绩管理。加快各专业临床课程题库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自编或合编各类题库,力争大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进一步严格考试纪律,狠杀考试作弊歪风。切实抓好成人教育工作,按照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有关规定,努力做好成人教育各专业层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各教学点的联系,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二)专业建设的改革

(1)建立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集中见习的方案;加大力度,努力做好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

(2)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新的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重点专业的部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试点工作,努力创建校级、省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3)按照学校的部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认真制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计划,并从今年起着手培训留学生教学师资。

(4)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准备新增专业课程《临床医学导论》和《循证医学》。前者主要包括“三导”“三课”,“三导”即教材内容分为三篇:医学篇,“导”医学;医生与病人篇,“导”医生;临床篇,“导”医疗;“三课”即理论课、见习课和实践课。《循证医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诊断、治疗、康复等过程中高质量地获取临床证据,制定高质量的方案,为患者提供价有所值的最好的医疗服务。

(三)学科建设改革

(1)积极鼓励和扶持教师申报国家,省及学校的科研课题。积极为教师的横向课题、联合课题创造条件,设立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为中青年教师科研工作搭建平台。

(2)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有计划的聘请著名专家来院讲学,举办或协办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

(四)教学建设改革

(1)采取各项措施,落实教研室用房,改善教研室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为蓝本,建立教研室教学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2)努力加大经费投入,争取更多的病例用于临床教学,建立临床模拟实验室,解决教学病例不足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用好中央和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目前教学的需要调整临床综合实验室建设方案,完成诊断学实验室的改造工程和康复医学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工程,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毕业实习改革

(1)修订和完善各专业毕业实习计划,实习时间由原来的52周减至48周,缩减的4周中,3周作为学生“双选”与考研假,以缓解学生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对毕业实习的影响。

(2)实习科室适当调整。由于实习时间上的调整,参照《基本要求》,在保证和适量增加主干科室实习时间的前提下,各专业(专业方向)的实习科室做适当调整,并增设2周的高级选修实习时间。

(3)调整毕业实习点。对现有的实习点按专业划分进行调整,使各专业实习点相对集中和优化。

(4)改革出科考核方法,实习采用工作周记和实习生信息卡等方式加强对毕业实习学生的管理与考核。

(5)部分点试行实习生导师组制。拟在部分实习医院试行导师组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每个导师组由6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带教老师组成(内科2名、外科2名、妇产科1名、儿科1名),由学院一年一聘,并颁发聘书。每个导师组负责带教6-12名实习生。

(六)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1)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改善教研室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努力建设良好的学术学科梯队。

(2)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师表工程”,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教学指导,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演讲,为学科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七)研究生教育改革

(1)认真做好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积极为硕士生导师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同时做好博士研究生导师申报、遴选的各项准备工作。

(2)加强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临床研究生规章管理制度,从开题报告至论文答辩,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认真组织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加强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由于临床医学院成立时间短,我们尚未建立一套师资档案、教学档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程题库建设等工作。同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尚未整合。如何营造一种合作、开放、和谐的文化环境,把现有的、分散的融入到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以促进知识的增殖,也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人员配置缺编较多

临床医学院现有学院办公室、临床教学科、临床实习科三个行政机构,应有编制11人,目前只有7人。人员缺编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办公设备尚未配齐

    由于临床医学院是新成立组建的学院,办公设备配置不全,妨碍了正常工作的进行。

(四)教学经费尚有缺口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上投入的资源要比其它专业多,培养学生的成本较大,因此,经费能否及时到位,对于临床医学院来讲,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们异地附院的专项经费尚未完全到位,很难保证临床课程的正常进行。

(五)教学用房及实验用房尚未落实

目前临床医学院共有19个教研室,均无教研室用房;同时诊断学实验室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室,现仅为100㎡左右,已无法完成各专业的诊断学实验课,成为制约临床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急需近期改造。但目前这些用房均未落实。

返回

 

 

南通大学教学工作大会交流材料

公共卫生学院

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前身为原南通医学院卫生系,成立于1986年8月 。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帮助以及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不断发展。现已形成预防医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经济与管理)、  临床医学 (医学营养学)、 医学检验学等四个专业的规模。

我院主要承担全校医学研究生和预防医学、卫生经济与管理 、医学营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眼耳鼻喉、儿科学、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 、全科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航海医学等专业本专科学生的近40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至2004年7月止,已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17人(毕业14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12届390人、卫生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生22人,干部专修班(专科)毕业生20人、卫生检验专业专科毕业生2届 57 人;医学检验专科学生130人,与华西医科大学和日本德岛大学联合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培训了各类学员2600余人,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基本情况

    1、机构设置: 院办公室、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医学统计学教研室、卫生分析化学教研室、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流行病学教研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卫生管理学教研室、儿少卫生学教研室、预防医学教研室、医学检验学教研室和公共卫生实验中心。
    2、仪器设备: 主要有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电子计算机、CO2培养箱、电泳凝胶图像分析仪、核酸蛋白定量检测仪、微型同位素检测仪、全自动电子天平等仪器设备。

二、队伍建设:
     1、 我们针对三分之二以上为青年教师的特点,将重点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 通过十八年的努力,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研、硕研学历的占70.9%;在职称结构上,具有副高以上占50.0% ,中级为31.8%,初级为18.2%;明显地改善了我院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 ,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抓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提高的同时,院党组织注重教工党员队伍的建设,从建系初的 4名教工党员发展到现在的20名教工党员。40岁以下的教师党员占68.8%, 教师党员中硕研、博研比例为56.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43.8%,中级职称占43.7%, 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上,院里组织教研室对照学习学科与课程建设的标准,瞄准重点,落实措施 。医学统计学教研室在人员结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 学历与职称结构方面优势明显 。于90年组织申报院级重点学科获得通过, 94年、98年又顺利通过院级重点学科的复审和重点课程的评审。2000年 6 月经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评审,“卫生统计学”被评为“一类优秀课程”;2002年“医学统计学”被评为“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近几年来,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联合建设,落实措施,认真准备 ,为申报硕士点积极创造条件,2003年6月通过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评审。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开展工作,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于2002年初步建成细胞与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电化学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 目前,我们以“组成三大学科群优势、发挥三大技术平台作用、通过3-5年努力、实现四个目标”为基本思路,为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四、科学研究:
    1、建院以来,前十年中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海员营养调查及营养供给标准研究” (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人手之正常值与分型” (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魔芋保健食品的开发”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海员疾病与寿命研究”等18项科研课题。

2、96年以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科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市级课题17项,院级课题26项;参与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一项(协作科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9篇,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3篇,部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6篇,有12篇被SCI收录。

3、近七年来,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分别与兄弟院校协作编写了《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与社会医学》、《现代流行病学》、《现代社区医学》等教材;出版《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卫生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及其评价方法》、《统计监测方法和季节性分析》专著三本;主编《医学统计学》、《现代医学统计方法与Stata应用》教材;编译了《多变量分析临床应用指南》;参加卫生部专升本《预防医学》规划教材、全科医学《社区流行病学》教材的编写,任主编、编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实验室建设:
    原卫生系实验室是原医学院第一个院系二级管理的综合实验室,对全院开放使用并承担全系学生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由于工作出色,1990年被交通部授予高校实验教学先进集体称号。在院领导与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下 , 系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以5个实验教室 、 1个实验教学准备室 、3个常规仪器室、2个精密仪器室为主的实验教学区 ,具有实验教学使用面积 800 余平方米,现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约1600台(套)。

原系实验室在十八年的历程中为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 7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教育评估院专家评审, 顺利通过“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室”评估验收,为今后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培养:
    自1993年8月系管学生以来 ,我们注重抓早期教育、早期培养, 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坚持“专兼结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有70%的学生打了入党申请书,43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获得省级表彰5人次、市级表彰12人次,卫本92、卫本94、卫本96、卫本98、卫本00一班、卫本01一班被学校授予先进班级,卫本92、卫本96、卫本98、卫本00一班、卫管00团支部被院团委授予先进团支部 ,有46%的学生受到学校各类表彰。近五年来,应届毕业生中有22人录被取为硕士研究生。

未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我们已基本具备了一支素质较好、有一定潜力、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具有较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还有教大的距离,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去奋斗。

南通大学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新的更高的起点的开始,我们要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创新务实,为实现“ 立足南通 、服务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的目标继续努力!

返回

 

护理学专业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护理学院

一、概况

护理学专业本科于2000年3月批准设置,2000年9月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2年底建立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并相继组建教研室和实验室。现设有基础护理教研室、临床护理教研室、人文护理教研室、护理技能实训中心,有专、兼职教师35名,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共300多名,成人教育学生1100多名。

二、  专业背景与建设实践

护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它关注和研究人和社会的健康问题;护理学科的发展在学科之间、地域之间是不平衡的,我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停办了护理高等教育,因此与国际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至1999年全国仅19所医学院校进行本科教育,因此与国内院校也存在着差距。2004年全国共有132所医学院校招收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这是社会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反映,同时对护理专业教育来说也是压力和挑战。如何在这样大规模扩大护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环境中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是新办护理专业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1)护理专业教育正面临着改革,这对新办护理专业来说是个机遇。面对改革,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通过科学定位和改革可以缩短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2)护理学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科,需要医学、人文、教育、管理、科研等综合知识。目前我国对护理人才的需求还是以医院的临床护理为主,因此,医学知识是护理教育的基础,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3)医学院校办护理教育的优势就在于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如师资和临床教学场所。4)护理人才交流的国际化为我们创建护理教育的特色提供了机遇。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认识,确立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大众化、国际化、品牌化,以特色寻求持续发展;我们的发展策略是:依托医学、人文教育资源,创建现代护理教育机制,优化护理专业教学内容,接轨国际护理人才交流。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扎实的护理理论与技能、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高级临床护理人才。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的建设和探索:

1、教学条件建设

a) 实验室建设

按照医院病房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建成模拟病房、监护病房、手术室、治疗室、监控室和示教室,共有模拟病床20张及与医院病房功能相当的各种医护设备和教学设备。护生人均实验面积达6m2以上,常用护基操作实验物品四人一套,两人一组,除实验课以外平时还定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操作训练。2004年我们抓住了护理专业发展的契机,制定了护理实训中心的规划,并成功申报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建设项目,该项目将与临床教育资源相融合,最终将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习基地。

b) 实习基地建设

对护理本科生的实习基地建设坚持要求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已在苏州附属第一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南京军区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第一人民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实习基地。实践证明,三级甲等医院为护生提供了开拓视野、全面发展的机会。

2、      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护理专业学科特点(相对独立性、综合性、临床医学的基础性)组建一支由专职教师、护理专业兼职教师、相关专业兼职教师三种成分具有复合性学科特征的教学队伍,并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培训。如对护理专业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规范培训,请来院教学督导组的有关专家对其教案、备课笔记进行评阅,共进行了四批35人次的讲课点评,在此基础上聘任了23名护理专业兼职教师;对相关专业的兼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来规范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要求按护理专业课程的教材备课,实施教学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制定了近期发展计划,实施青蓝工程,安排临床轮转和跟班听课并派出进修,使其尽快适应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聘任上岗这一教学管理模式为教学评估、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总之我们在依托临床教学资源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拿来利用一下,而是在培训的前提下科学地运用,确保了护理专业课程内容的独立性、综合性。

3、      教学管理与改革

建立教学管理规章、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新课程试讲制度。根据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组成的特点,着重抓了集体备课这一教学管理环节,共进行了8门课程70多人次参加的集体备课活动,初步形成了教学大纲、教案和备课笔记,统一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新开课程实行试讲和教学研讨,对学生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在学生中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及时将有关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授课质量。

对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在授课方式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在人解和病解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试点;目前正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引进护理专业原版教材,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它包含有对多元文化的认同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这是成为国际护士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护基实验课程中开展操作竞赛活动,将竞赛规则引入教学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形体礼仪方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加强和补充,如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形体基础训练,将形体与礼仪的教育贯穿于大学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而不是局限于所开设的课时里;目前正在护理临床课程中进行集中见习的改革实践;在课程体系方面调整了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加了选修课程,护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计划选择课程学习,目前正在探讨和构建专业课程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让专业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护理本科专业实习大纲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完成论文一篇,题材可是综述、病例分析等。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课程的理论学习,初步掌握了科研设计及论文书写的知识。实习前护理系举办了系列讲座,具体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等。临床实习期间,学生根据带教老师的指定课题或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科护理内容,确立论文题目,认真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论文初稿。带教老师评阅后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修改后完成论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护理系组织专教授对论文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分,论文成绩作为毕业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毕业前护理系将组织论文报告会,进行论文交流,请有关专家讲评。

4、      学科研究与发展

学科研究是学科专业生命力所在,目前初步确立的研究方向有社区护理研究、护理人力资源的配备与优化、循证护理、护理教育管理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计划: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现代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建设规划、涉外护理培训计划。

5、学生工作与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是护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学生以学为主”这个根本方向,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开展校园文化工作,寓思政工作于管理之中,寓专业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意识不断得到提升,如指导学生在暑期开展社区护理的宣传和调研,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小分队被评为南通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开展英语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为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利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和学生下点实习的契机,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和授帽仪式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护理专业的内涵,对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的自觉性起到促进作用。

四年来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四、六级英语通过率位于前列,获各种奖学金,在一些活动中荣获一些荣誉和表彰,临床实习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得到实习医院的可顶肯定和好评,并被所在实习医院录用。

三、存在的问题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还处于磨合与转型时期。专职教师是近两年刚毕业的本科生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缺乏护理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护理作为一门临床技能专业,要求师资为“双师型”,而我们的兼职教师从事护理教学时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医疗的不精通护理,护理的还不能完全胜任临床护理的教学,以至目前许多开拓性的教学研究工作处于力不从心的状况。

2、      教研室主任多为兼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上存在着不便。

3、      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单位,责、权、利不够清晰明确,限制了学科专业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的空间。

四、建议

1、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对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给予一定的政策,目前全国护理硕士学位点17个,博士点2个。大多数硕士点是2002年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的,目前大多为定向、委培师资,因此要求具有护理专业硕士学历作为师资是不现实的,护理专业与临床专业有相交类同的地方,可以利用但不可替代,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选留临床专业优秀本科生或护理本科生工作2~3年后报考护理专业研究生,是优质护理师资的最佳途径。

2、在学科建设上不能搞一刀切,按照学科门类群分层管理,兼顾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同一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采用目标管理方法,让一些新建学科专业有一定的过渡和夯实学科基础的空间。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用目标管理法调动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师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对现行的主干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即对课程的主要内容、学时、主要授课教师、课程的学科基础以及后继课程等内容进行介绍,为学科专业知识平台的搭建提供参考。

返回

 

 

 

体育科学学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简介

 

一、师资队伍概况

体育科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2人,担任体育各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34人,博士1人,硕士1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人,具有国家级和一级以上裁判员称号的教师25人,多次被选聘担任亚洲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比赛的裁判工作。教师中有多人受到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教育厅、南通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多人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南通市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体育科学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以学科建设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每年都选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并不断挖掘和引进适合本院各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队伍的职务、年龄、学历等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

二、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在院党委领导下,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指导思想指引下,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运动训练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田径教学整体改革研究》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田径》、《学校体育学》两门课程建设被评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1995年在原省教委组织的全省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检查评比工作中,我院受到表彰。

近年来,我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26篇,其中核心期刊65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论文16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省统编教材34部。主持和参加省、部、厅级科研课题13项。11项成果获教育部和江苏省科研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鉴于我院体育工作成绩显著,被评选为江苏省先进体育系。

三、专业设置及课程建设

体育科学学院现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先后被评选为江苏省体育教育教改试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设有体操田径、球类、体育理论、民族传统、军事理论、实验与测试中心六个教研室和一个公共体育教学部,并设有运动生理、人体解剖、体育保健等实验室。

体育教育专业在必修课程设置上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相联系,必修课程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划的人体解剖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人体生理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九门主干课程外,专业必修课还设置了与中学教育方法、模式相配套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基本技能课程。另外我们考虑到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通过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以教学计划中所设的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掌握、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改变课程体系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把办学方向转到以健康教育、健身为一体轨道上来,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如健康教育、体育测量、体育统计等课程。同时本专业也考虑到中小学体育比赛的特点开设了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学生需要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开设了体育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二十多门必修课程充分体现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思想性、灵活性、师范性,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师资的要求、场地、设施器械等都作了解,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时教师能够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钻研教材、教法并且与课程的内容联系到一起,形成一套新教学体系。

在宽口径,强基础方面,我院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法规、民间传统体育学、比较体育等五十二门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修。选修课有两个特色方向:即体育社会学方向和运动人体学方向。这样他们毕业后可以为体育与健康教学服务;为健康教育的教学服务;为卫生课的教学服务;可以协助学校医务人员工作;这样学生的就业渠道就更宽了。

四、教学管理工作

1、教学纲领性文件规范齐全

教学计划是开展并保证全院教学工作的依据,我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体育师资为目标。充分考虑本学科的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了计算机及英语方面的课程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我院在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严格履行学校有关的审核程序及手续,使全院教学活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日前,我院开出的所有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都有完备的教学大纲,且均能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大纲指导文件相统一,符合我院学生的实际和各专业的特点。

2、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学校的文件精神,我院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我院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双考勤制度和听课制度,院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教师间也相互听课,并定期公布听课情况。严格执行定期的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注重期初、期中、期末检查。期初主要检查教师备课、教学组织安排、教学仪器设备的准备情况等;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教学文件的归档保管情况等,并及时在全院教师大会上反馈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期末主要检查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学生平时成绩记录情况、教师的听课记录,召开学生座谈会并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学生测评等。我院十分重视学生学业的考试与考查工作,并制定了相关考试考查制度。术科考试时我院安排三位专业老师现场评分,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评分标准极其严格、公正、合理。理论考试每个考场安排至少两位教师监考,院领导统一巡视考场,并严格做好考场记录。考试结束,由教务办公室统一密封试卷,提高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我院各类行政及教学档案均能分门别类,建立齐全,妥善保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课计划、教学进度表、学生考勤记录、学籍卡等样样俱全完备,对学院下发的所有文件和院科的各种教学管理材料都能做到定期归档,装订成册,档案保管井然有序。

五、5年发展主要目标

1、申报硕士学位点

在南通大学成立的基础上,计划在2005年申报体育教学与训练专业硕士学位点,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2、师资队伍

学历结构: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要占专业教师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10%以上。

职称结构:教授增加到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编制总数的55%以上,努力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能够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3、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

结构:加强重点学科队伍建设,力争有3--5名的学科带头人成为在全省并争取在国内同学科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 5--8名中青年教师能在学术界脱颖而出,在江苏省体育学科专业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回顾过去,体育科学学院的发展得到江苏省乃至全国众多领导和专家教授的关心和鼓励。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做好工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攀登。同时,也衷心期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体育科学学院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努力创造体育科学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六、学院发展中需解决的问题

为迎接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对照教育部2004年8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置目录》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近期对我校四个校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测算,结果与两个文件规定存在很大差距,难以满足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需要,希望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

返回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学院基本概况:

(一)、历史进程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由原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信息系部分专业和南通工学院纺织服装系、机械系的部分专业于2004年10月组建。其中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建于1984年,是当年除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之外,江苏最早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1992年被原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高师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全国仅有7个单位被选定),是当时江苏省唯一被选定的美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1995年5月,被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高师专业委员会首批团体会员。1987年和1992年曾参加原江苏省教委组织的“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和“高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研究。1999年9月南通师范学院美术系首次招收美术学专业本科生,2003年获得美术学学士学位授权专业。2000年工业设计专业在原南通工学院机械系诞生,当年招收首批本科生,并于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原南通工学院纺织系于2001年创办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方向)专业,南通大学组建后与原师院美术系美术学艺术设计方向学科整合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今年正积极申请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原南通师范学院信息系于2003年开办了数码影视专业,当年招收了三年制专科生,现已并入美术与设计学院。

(二)、专业设置

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美术学专业(美术教育本科、专科)、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工业设计专业(本科)和数码影视专业(专科)。美术学中分设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中分设环境艺术设计、装璜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四个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1182人,班级数47个。

(三)、内部设置

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辅导员办公室和美术学教研室、美术教育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工业设计教研室、影视动画教研室、实验中心等六个专业教研室。承担着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高中阶段美术高考培训教育的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承担专业创作、专业设计和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任务。

(四)、人员情况

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院党务专、兼职3人(其中书记2人,正处级调研员1人),院行政专兼职6人(其中院长2人、办公室主任1人、行政秘书1人、教务秘书1人、保管员1人)学生工作辅导员3人,专任教师4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一级美术师1人,副教授8人,副研究馆员和高级工艺师各1人,讲师12人,助教20人。(其中兼职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1人,硕士4人,在读硕士5人,还有8人先后在北京中国画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研读硕士研究生课程)。专任教师专业结构:中国画4人、西画7人、艺术设计16人、工业设计6人、数码影视5人、雕塑1人、书法2人、理论3人。学院师资队伍中学科带头人实力雄厚,学术骨干队伍强大,后备力量年轻。形成了一个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学术后备力量三个梯次组成的师资队伍。就总体而言,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呈现出一种合理的,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了提高办学层次,学院先后聘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袁运生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南开大学范曾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研究所吴为山教授,南京师大美术学院范扬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奚传绩教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阮荣春教授,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徐芒耀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徐坚教授等为兼职教授。

(五)、科研情况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全体教师在“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科研意识浓厚、创作热情高涨,围绕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及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有科研成果(论文、作品)者的比例达97%。教师们承担或完成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课题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院级项目11项,横向课题6项。其中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课题“农村初级美术教师动力培养研究对策”荣获省教委优秀科研项目三等奖。五年来,外出参加学术交流16人次。教师撰写出版专著11部(其中在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参编国家级教材4部,出版画册11册;发表学术论文212篇;在国际交际、省级以上发表(含展出)美术作品181件(其中在国家级展览23件),教师人均达10.77篇(件)。论文获部级优秀奖1个,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8个,省厅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11个。还与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全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师作品集》(南通卷)。参与主编了江苏省中学美术新教材1—6册,参与全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计与工艺》、《水粉画》教材的编写工作。自2000年元旦始,全院讲师以上教师分别举办了个人画展。 副高职以上教师在省美术馆举办作品联展,文艺报、美术报、美术博览、新华日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日报、南通电视台、南通广播电视报、江海晚报等都作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六)、办学特色

在学校的支持下,美术与设计学院特别重视校园环境育人,以此推动学科的建设。在教学的观念方法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与时具进,逐步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专业创作设计与专业理论研究相结合。课程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融中西绘画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为一体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同等学校同等专业学科的建设中,颇具特色并具有一定的地位,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社会资源,除聘请了一批社会上的兼职教师,还特聘了国内著名高校学者、教授、专家为驻校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每学期联系和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做学术报告或现场授艺。学院主办过两次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和多次市级展览,利用专业所长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和市政规划建设,濠河风景区、市区路牌、街道墙围画、市区户外广告、街区园林处等都有我院师生的雕塑、壁画、海报等作品显现。另外,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两个特色和两个加强”。两个特色:版画教学特色和民间工艺特色,开设版画,扎染,蓝印花布、小雕塑、小漆画和壁挂等课程,并相继在省、市两级举办作品专题展览;两个加强:加强培养艺术实践能力,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活动(如美术字、速写、色彩画、手工制作和艺术设计)和每年一次的“江海情”书画大赛活动。加强技能课的理论知识份量教学。   

(七)、毕业生情况

美术与设计学院已招收过21届学生,向南通、全省和全国输送了18届本、专科毕业生1452人,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7%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已毕业的18届毕业生中,从事教育工作的约占63%,进入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的约占7%,进入企业的约占30%。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包括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约有40多人,省辖市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在国家级、省级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课比赛和教学录像中获各种奖项的有20多人,目前由于业绩突出被评为市、县级劳动模范的人有60多人,另外,有一批人员在美术创作和设计领域成为行家里手,有10余人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设计公司老总,有5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画家。 

(八)、学科建设

 1.美术学学科

美术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早,美术教育专业2000年被定为原南通师范学院重点学科,由中国画、西画等三个方向组成。其中中国画学科师资队伍强大,学科带头人实力雄厚,有沈启鹏一级美术师和徐卫、吴耀华两位教授,还有顾平等副教授。他们之中博士后1人、硕士生导师3人。高职称教师人人出画册,人人有专著,近几年出版画册5本,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2部由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表论文和作品50余篇(件),他们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术综合大展和专题展览。该学科的《中国画基础》课程获得原南通师范学院颁发的一等奖,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江苏省高校教学课件大赛“好课件奖”;西画学科主要成果有:1999年至2001年周晨阳、顾森毅副教授主持完成了省教委重点课题项目子课题 “面向21世纪西画教学改革”。吴卫卫副教授有台湾雄师图书公司出版的专著《素描肖像艺术》和河南教育出版社《吴卫卫素描教学篇》。专业基础的《素描》课程获原南通师范学院第四批课程建设二等奖。他们三位副教授发表论文和作品30余篇(件),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5次,有作品获省级以上金奖、佳作奖,参编国家级统篇教材三部。

 2.艺术设计学科

艺术设计学科起步较晚,但势头较猛,如今由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服装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方向组成。该学科先后承担和主要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改革课题——“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对策”,参加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高等师范教育美术专科全国统编教材《工艺与设计》的编写工作。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立项课题《工艺与设计教学图例分析与研究》。本学科老师的设计素描作品先后入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素描》教材,江苏省美术出版社《素描》画册。康卫东副教授装饰壁挂先后获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产品设计一、二等奖,南京博物馆收藏其壁挂作品,有部分作品收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壁挂作品鉴赏》。方佳蕾副教授参与编写东华大学出版社的《图案·装饰·设计》教材、编著《服装局部设计》。陆军副教授雕塑作品《疾风》、《酷》先后入选全国体育美展和江苏省体育美展并获银奖,并与一级美术师沈启鹏副校长等人多次合作完成南通市的人文景观设计与制作。陆晓云副教授《漆画的历史和创作风格》和《装饰艺术的造型语言》等多篇论文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艺术设计学科的《设计基础》课程、《装饰艺术与壁挂》课程先后获原师院课程建设三等奖,有两门课程的课件获江苏省高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近五年来有50余篇(件)论文和作品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刊物发表和展览展出。

3.工业设计学科

工业设计学科的专业教学手段有别于艺术设计,因为它是兼容的,要使普招的学生学会艺术性的设计是一项十分艰苦的教学工作,它需要将工、艺、文学三个门类的知识有机地贯通。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十分重视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使所学的多门类知识融会贯通,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学科组成员注重对学生创意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又多自行编写教材,制作相应课件等,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仅近期由南通美协和学院联办的美术与设计展中,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已获得多种奖项,已有6人考上本专业研究生。吴国强高级工艺师先后有三篇论文发表于权威核心刊物《装饰》杂志。

    4.数码影视学科

数码影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审美素质外,还要熟练掌握数码影视类实际技能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要求决定了本专业的教学与其它专业教学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注意教学理念、文化艺术修养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培养,注意教学与市场的充分结合。该学科年轻教师多,充满朝气,正努力探索出有特色的教学与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学院发展的思考

(一)       拓宽专业设置  扩大招生规模

数码影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专业融合艺术设计的优势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特点,使其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本学科旨在培养能适应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单位等多种工作岗位所需求的数码影视专业知识、综合软件应用技能以及高级教学媒体设计与策划的综合型设计人才。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有关权威机构的设计数据判断,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被十分看好。在一、二年内我们将创立数码影视本科专业。

非师范美术学专业,也是本学院在今后重点研究的方面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术学学科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和现代装饰绘画,都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使美术学方向的人才培养渠道得以拓宽,学生掌握这些专业知识与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能力。

艺术设计目前包括服装设计和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增染织设计(家纺)、玩具设计、首饰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以应对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

工业设计其外延宽广,除办好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还可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延伸。

因此,在学院的每年招生计划中,应扩大本科招生数量。满足社会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       研究教学计划  构建专业平台

学校教务处提出“制定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设想”,从制定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模式和有关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美术与设计学院赞同这样一个“基本设想”,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合的教学计划有初步的设想。首先在1.5年内,将所有的学生,不分具体专业按通识教育平台和大美术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进行修读。其次在2年的专业课程平台上将专业课程搞成“套餐式”,即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取代现行的从一而终茧式状态的专业设置,以增强专业建设的适应能力和包容性。利用现行基本学程年限的学分要求,强化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理念(以后在教学资源软、硬件相对充足基础上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利用学分的杠杆作用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这种“套餐式”模块课程,由学生选择,既可帮助学生改变以往“单打一”的专业局面,使学生在“横向上成材”,将来从事大美术工作,也可帮助学生在纵向上发展,抱定某一个专业(方向)学到底,将来可考研、成名成家。因而在专业课程平台搭建上,期盼学校相关的文科、理科、工科学院将能开设的课程菜单全部列出,并标明课程简介和教学的规格要求,让我们充分认知、熟悉我校现有的优质课程资源,为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搭建提供依据。专业方向模块平台就好比“自助式餐厅”,为购买者——学生提供数量充足、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套餐”品种,是今后课程结构改革的方向。学生在自身条件,主观愿望、社会需求及老师、家长的指导意见下设计自己2年的课程表,按需吸收不同的营养套餐。这些“套餐”对各类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类、美术创作类、艺术理论研究类、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类、多媒体艺术设计类、艺术工程(工艺)设计类、设计应用技能类、大美术管理人才类)有着相应分类成才的渠道。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习在现有条件下有相应的课程学分最低标准作保障,学生的模块课程学习是动态的、互渗的、弹性的。因而在模块课程设置上,要对相应的课程进行整合,精选、优选相关课程,课程与课程要有着明确的前置与后置的链接关系,不同模块中的课程内容与其它类别的相应课程的内容应有某些重合部分,使学生动态的选修过程中得到知识的迁移与沟通。最终,学生自主选择模式是“淡化专业界限,模糊教学计划,突出课程选择”。然后,余下的0.5年是学生选择性学习过程的一个总结亮相。它以毕业设计为载体,展示学生的综合素材和专业掌握的成效,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应以接触社会为主渠道,在明确毕业课题设计总要求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弹性的目标管理。

(三)强化能力培养  形成良好学风

学校对基本学程内毕业有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从我院以往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结果看,有一部分学生虽拿到了相应的课程学分,达到“毕业”要求,但相应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其原因:1、课程教学都是在自身结构的“系统”、“完整”中进行的,学生的专业水准认定也是在本班级,本课程小范围内进行的,专业水准的认定由于艺术的特殊性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定量尺度,其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评价的差异性。同一个学生同样的作业在不同的老师眼中或者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会有不同的高低、优劣结果。而学生的成绩认定又往往是在小范围内老师眼光中认定(这其中可能还会夹杂人为的情感因素)。因而课程内的评分结果,并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某个阶段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掌握的技能水准。2、课堂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其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整体的评价是以一门一门课程的成绩来认定,这种零碎的成绩认定有时不能整体的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达到的技能水准。也有一部分学生功利性的只完成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布置的作业任务,对进一步的延伸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无所事事,空度时光。我们设想:学生不仅要达到课程内的最低学分要求方可毕业。同时也要将教学延伸到课程之外,通过课程之外的学分要求的杠杆作用,使学生知晓达不到相应的课外学分,同样不能毕业。课程之外的学分类别主要考核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听讲座报告的体会心得、阅读参考文献的能力、小论文的写作的能力、参加课外专业创作与设计的状况以及专业技能的表达能力。在这些考核体系中,我们要制定出不同专业的学分达标体系与考核办法,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课外学分上要达到相应的一个标尺,达不到要求的一票否决不给学分。通过这样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自律,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调整教学体系  明确职责分工

1.建立导师工作室

随着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和学分制的逐步推进,专业课程平台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日渐丰富,学生选择性学习,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成为今后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改变中,选课制是核心,导师制是保证。因此我们设想在较为成熟的学科中试行导师制,建立导师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挂帅,有明确的专业研究方向,导师负责本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师的配备,并实施专业教学。对于导师工作室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教学评估体系,可以考虑以工作室教学成果之评估替代以教学成果笼统的鉴定,并把教学效果与社会反映结合起来综合评估。明确导师在教学中的责、权、利,充分发挥导师工作室的积极性,形成导师工作室的良性竞争,在竞争中逐步形成专业方向特色与亮点。学生在2年级后半学期选择专业方向时就可以直接选择不同特色的“导师工作室”。根据现有的实际状况,拟在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学科进行。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2.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

随着南通大学教学规模的扩展,公共艺术教学的需求逐渐增大,艺术教育中专业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素质教育在具体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在教学手段与方式上,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为此可以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融音乐、美术、书法、舞蹈为一体,对大学生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提升综合能力,并加强该方面的研究,以加强通识教育平台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的管理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五)强化重点学科  做好做优做强

随着高校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拓展,以及非师范的艺术设计专业之兴起,美术教育专业在办学规模、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美术教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美术学学科是我院品牌专业,怎样做优做强,形成特色亮点。首先,拓展美术学绘画专业方向。社会文化品格的提升,使美术学学科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和现代装饰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例。因此美术学可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增设上述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装饰画的教材建设,力争在“十一五”的规划以内,完成相关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从而有效地配合教学的实现。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将以往培养本科专业精英式的教学向大众普及型过渡,在课程框架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作调整,以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人才之方向替代以往培养专业特殊人才之途径。大一、大二以通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学习为重点,同时结合不同品类、不同风格作品赏析与外部参观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高年级训练课程将重点体现在个人特色化艺术引导和不同专业方向平台的选择以及社会化训练几个方面。另外,积极准备硕士点的建设,以中国画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绘画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研究生专业教学,以研究生教育带动本科教育,因此,这对师资队伍在学历与职称上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再次,在美术学专业与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优化组合,梳理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各自的特点以及区别和联系。这就要求美术学专业教师对艺术设计专业尤其是基础性的课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调整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专业基础教学面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逐步适应专业教学结构的调整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当然,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沟通,并非意味着对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淡化,而是在设计教学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及美术与设计二者的联系,我们在思想上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美术学的专业学科建设不仅不能淡化,而且要强化,这个强化,主要着力于“精”、“优”而非是“广”。

(六)强化辅助教学  建设相应科室

实验教学和图书室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与建设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实验教学既在理论课程的实施之中,又有相对独立的实验环节,因而对实验室的依赖程度很大。总体来说,原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美术学(教育)、艺术设计两专业学生均有固定教室和基础教学画室,但没有进一步进行专业教学的实验室(工作室),故学生在高年级进行材料、工艺专业实验课只能在教室内进行,这样既影响了教学实施效果,又对校区的环境、卫生带来影响。工业设计专业从机械学院分出后,便不再有非常明确实验教学的实验室,而艺术设计(原工学院)专业实验室情况也大致如此……以上便是美术与设计部分实验教学硬件方面(实验室)基本状况。我们设想:在南通大学实验室建设总体框架下,根据我院专业教学特点,将各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分类和整合:美术学、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码动画设计等五个现有专业按实际在校生人数和教学大纲确定后完善基础教学画室,学生作品展厅和教师展厅。艺术设计的电脑美术实验教学,建议学校在美术与设计学院所在的校区,建立一个共用实验室(工作室)和专业工作室平台。该共用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有相应教学任务的学院都可以利用。只是考虑到艺术设计教学的特殊性对共用实验室开课时间、电脑设备的配置和软件要能满足教学所需。同样多媒体传播实验室也可按此方法建立。在配套设备的投入方面可以几个学院共同参与,集中财力,重点投入,产出效益。

还有部分实验室因其专业特点很强,且涉及的实验房屋和设备品类有特殊性,我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南通大学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拟计划在二、三年内建设配套院级专业实验室,它们是工业设计专业实验室、民间工艺实验室、雕塑工作室等。

院级实验室的教学管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落实到人。随着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完善,及时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做出修正。美术与设计学院实验教学在大部分情况下,授课教师即为实验指导教师,根据这种专业特点,制定教师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计划和能力的检验标准,并配备一名动手能力强的实验师(员),充实我们实验教学队伍。

根据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还须尽快建立学院级专业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室是与画室、实验室同样重要的专业教学基础设置,不可缺少!开办方法可以考虑多种方案。如:学校与学院共同筹建,或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学院提供部分购书资金和专业管理人员,或在学校原艺体资料室的基础,重新整合。总之专业图书资料室的建设迫在眉睫。

返回

 

 

积极努力,开创地科院教学工作新局面

地理科学学院

 

一、学院基本情况

地理科学学院前身为南通教育学院地理系,成立于1984年,1986年~1993年,招收普通高校大专层次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1994年~1999年,从事在职地理教师的培训。1999年5月随着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与南通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师范学院,更名为南通师范学院地理系,同年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地理科学专业专科学生。2001年9月,开设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设置地理教育和城乡规划两个方向,当年共招收67名学生。2002年9月,招收“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学生。2004年5月,随着南通师范学院与南通工学院、南通医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成立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1名,学生351名。学院设有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五个本科专业。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使该院形成了团结、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精、工作能力强、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含在读)以上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均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通过“青蓝工程”、教师教学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举办“院士论坛”,定期邀请兼职教授、驻校教授来院讲学和开展经常性的院内学术讲座等,拓宽了师生知识视野。适应社会的需要,十分重视学用结合,强化实验和实习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加强常规管理,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工作有声有色。

地理科学学院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全院上下正团结一致,苦练内功,朝着“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迈进。

二、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措施

1、牢固确立“教学不可侵犯”的思想,坚决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素质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院为了牢固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在全院教职工中广泛开展宣传、讨论,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教师学习第一、第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确立“教学不可侵犯”的原则。“一切为了教学,一切围绕教学,一切服务教学”是我们的宗旨,目前,这种良好的氛围已基本形成。

2、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学院制定了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上,学院开设了教学计划安排的所有课程、实验。专业主干课程按课程建设的要求实施,其他专业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挑选教材,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积极改革,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此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实验开出率,努力提高综合性、分析实验的开出效果,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和从事地理科学研究的能力。除了系统的接受课堂教学以外,还配合课堂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城乡规划方向的学生利用暑期参加一些科研单位的课题,将学到的城乡规划理论应用在科研活动之中。师范方向的学生,积极和南通相关的教育实习单位接洽,经常性的参加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从教的水平。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训练,本届毕业生省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到98%。在外语学习方面,我们加强对外语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经常举办一些英语学习交流会,学生英语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截至目前,本届67个毕业生中,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4%,其中城乡规划班的四级通过率达81%。鼓励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对立志考研的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今年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6%。

3、努力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地科院一直重视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对所有的专业主干课程都进行了重点建设,主干课程通过了校级课程立项建设,专业方向主干课程通过学院立项建设,其他的专业课程正在逐步完善之中。遵守学校教材管理规定,加强教材研究工作和教材的采供管理。注重教材出版的信息搜集与交流,每次征订新教材前,均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比较、论证,确保使用高质量教材。专业课程选用国家或省教育厅统编的教材,其中使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占所用教材比例的77%,使用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教材比例占23.1%。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采用率为39.4%,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占55%。除此之外,本单位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教材建设,已编写出版使用的教材或论著有《南通地理》、《环境学概论》、《土地科学》和《五大连池现代火山文化研究》等,自编教材或讲议有《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程》等。学校共有本专业图书11.6万册,中文期刊867种,外文期刊34种,其中专业学术期刊79种。学院设有一个实验中心,下设自然地理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城规与制图实验室、地图与遥感实验室和环境实验室。实验室面积550平方米,设备总值143万元,设备总量595件(台)。4年中,平均每年投入仪器设备费25万元左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仪器。专业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99.5%,其中综合性、设计实验开出率达到83.77%。地科院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要求,积极建立完整的教学实践基地,先后建立教学实践基地41个,其中自然地理教学实践基地5个,人文地理教学实践基地8个,针对师范类学生的教学要求,在南通周边的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28个,学生每年定期到这些单位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引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高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师资是提高本科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地科院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了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精、工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20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博士4人,硕士13人,博士硕士占教师总数的8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17人均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师资队伍中的主要力量。我们根据教师学历层次及实际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引导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攻读学位、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课题研究、国内访学、学术会议等措施,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生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尽快提高我院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保证学院发展的后劲,我们制定了地科院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如:

为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认真落实“青蓝工程”,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每年推荐1-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考硕考博,争取35岁以下青年教师基本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

每年派出1-2名中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做“高访”,派出3-4名中青年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通过外出学习、考察,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开拓视野,提升层次。近4年来,地理科学学院先后 9人次赴国内著名大学访问学习;

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不定期抽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情况,院领导与教研室主任经常听课,了解教学情况。每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发现素质好、能力强的苗子给予重点培养。教学与科研二者相辅相成,我们确立“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的办学思路,旨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层次。近年来,学院通过思想动员,制定和实施科研工作计划和科研奖励制度,为教师科研提供保障条件。在教学科研上,追求“顶天”、“立地”。 “顶天”,即站在理论前沿和制高点,追求原创。 “立地”,即理论研究与教学、社会需要相结合。由于教师的科研热情高涨,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数大幅度增加。4年来全院教师公开发表论文79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撰写、编写学术著作4部,承担各级项目12项,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来,我们在教师职称晋升、学历层次提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教授后备人选和即将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落实培养措施,在科研经费、专业进修、外出访学、课题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制定了地科院师资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教学上统筹安排。克服教师人手紧、教学任务重等困难,积极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考硕、考博。4年来,青年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人,大大改善了我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教学交流,以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动态。近年来,教师中有23人次外出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教学、教材研讨会,并在会上进行成果交流,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积极利用学校投入经费,建立“驻校教授”制度。聘请著名学者、专家驻校一周,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我们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湖泊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借助他们雄厚的师资力量,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学院把每年的5月、10月定为学术报告月。四年来,先后聘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小林、闾国年为兼职教授,聘请中科院湖泊所陈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元教授等著名学者为驻校教授;邀请南京大学胡凯教授、顾连兴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沙润教授、王建教授、陆玉麒教授、杨山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欧名豪教授来院作学术报告,特别邀请到中科院院士李吉钧教授来院讲学。专家、学者的到来激励本院教师钻研学术和提高业务水平,活跃了学术气氛,对学科和专业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我们已基本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三、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完善质量成效

几年来,我们确定“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本科教学为重点,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制度,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在15年专科办学的基础上,2001年9月我们开办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考虑市场需求,我们设立两个方向(师范类、城乡规划)。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在认真审视了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后,我们制定并不断完善的2001级以来的教学计划,体现“夯实基础、文理渗透、拓宽知识、加强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了“既注重专业基础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教学计划。在强化专业必修课的前提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经省内著名专家审定后再实施。2001年以来,我们开出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没有随意变更教学计划的现象。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编写了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师在授课中严格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保教学要求的实现。为保证授课质量,我们十分重视专业必修课教师的选配。2001级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均由教授、副教授与讲师任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骨干作用。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开课计划、教学进度表组织教学,专业课教师要有不断更新的教案,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和开出效果,教师认真辅导、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专业课程教材的选取用全部由教研室集体确定,教学院长把关,保证教材具有权威性。地科院陆续制定了有关考核工作的规章制度,如《考试工作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试卷编制、监考与阅卷的要求》等。专业主干课程实行试卷库选题,教、考分离,并要求把好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监考、巡考,密封并“流水作业”批阅试卷,保证考试严肃性,对考试作弊行为严肃处理。2001年以来,共查处考试作弊5起,对考风建设起到积极警示作用。严格、规范、科学地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常抓不懈的工作,地科院已建立了一套机构精简、工作有序的管理机制和教学管理队伍,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工作管理文件,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完整。2001年以来,全院无任何教学事故发生,遵守管理纪律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加强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调课、考勤制度,建立了院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师的听课制度。党政联席会议把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放在首位。建立了学生、教师两套教学活动考勤制度,认真组织执行一学期两次的学生测评教师工作,每学期进行期中教学检查,每学期召开各班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不定期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批改情况,每月汇报学生记载的教学日志,及时了解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年终考评挂钩。

四、问题与展望

1、教师青年多,教学经验缺。由于本学院历史发展曲折,年轻教师偏多,青年教师热情、大胆、善于学习,进修欲望强,相对而言,教学经验缺乏。

2、许多专业多为新型专业,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旅游管理等,由于历史短,资料积累不多,专业师资不全,部分专业师资严重紧缺。

3、教学研究意识不够强。目前,教师的科研意识较强,但是,教学研究意识不浓,少数教师为了报课题、出文章,对教学研究投入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们将根据我院教学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问题,分阶段地解决问题,结合学校政策、教师个人意向、学院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使学院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返回

 

持之以恒  开拓创新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杏林学院

 

杏林学院是1999年由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同意举办的首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几年来,杏林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严格规范管理,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学院概况

杏林学院成立初期,每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100人。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2001年以后每年的招生人数增加到500--600人,招生专业也增加为11个,而且90%以上的学生为第一志愿录取。2004年南通大学成立后,杏林学院招生1300多人。目前全院在校学生达2820人,共有5个年级,69个班级,涵盖了文理工医等9大门类的28个专业。2004年,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成功走向社会,就业率达到93.3%,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良好的素质和学识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2005年杏林学院计划在39个专业中招收2000名学生。

杏林学院的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学院的人事聘用、财务收费、教学运行与管理、招生专业与计划均由学校统一规划、协调、落实。目前的基本运行模式是依据学校实际而定的:医学专业的学生由杏林学院统一管理,教学任务则由各相关学院根据教务处统一部署负责落实;2004年招收的除医学以外得其他专业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均由各相关学院承担。所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南通大学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

今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南通大学领导专题研究了杏林学院办学模式问题,会议决定:(1)教学安排: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制定教学计划,统一向各学院下达教学任务,并对杏林学院的教学组织工作进行宏观指导;(2)学生管理:杏林学院的学生管理相对独立,2005年以后入学的学生管理全部由杏林学院独立负责;(3)校园安排:将钟秀校区作为杏林学院的办学校园,从2005年开始招收的学生全部安排在钟秀校区;(4)文凭颁发:2005年以后入学的学生,毕业后一律颁发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文凭。

二、六年来学院工作的回顾

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自创办以来,杏林学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充分依托母体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促进学校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依托母体,保证学院持续发展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试验田。我校举办杏林学院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满足社会及考生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杏林学院的发展,把它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母体学校对杏林学院办学的领导、运行的调控,有力地保证了学院办学的正确方向,有效地解决了办学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南通大学(及原南通医学院)多年办学所形成的良好声誉、办学经验、管理资源、雄厚师资,不但为保障学院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还使杏林学院有较高的招生吸引力,因而保证了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杏林学院的学生能充分感受和享受高等学校的教育氛围,可以和其他院系的学生共享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公寓楼、食堂等教学、运动、娱乐、生活设施,在不挤占普教资源的情况下,学校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提高了整体办学效益。

2、因材施教,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杏林学院的学生进校分数较低,在理论知识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在兴趣的广泛性和动手能力、活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因材施教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有益尝试,逐步摸索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上,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安排上,参照公办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重点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适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数,增加课后辅导,强化训练;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实行了护理专科教学改革,学生专业课学习在异地教学医院进行,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各教研室安排较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承担杏林学院学生的教学任务,采取互动式、激励式教学方法(如课堂上发现学生听课爱走神,老师就多向学生提问;发现学生自觉性差,老师就尽量多给学生布置作业、测验,并认真批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杏林学院的学生经过四、五年的教育教学,其质量基本上是能够得到保证的,而且优秀学生毫不逊色于公办学生。我院99、00级200名学生中共有7人被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录取比例达3.5%,高于国家规定的水平。

3、严格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杏林学院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相对较差,必须对他们施以严格的教育管理,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纪律约束,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此,杏林学院确立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开展各项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首先,杏林学院有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学校为杏林学院配备了较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他们踏实工作,开拓创新,能吃苦,讲奉献,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其次,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思路。杏林学院依托母体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秩序管理,注重对学生个性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做到奖惩并举。如,在奖学金评定中,既坚持与母体一致的标准,又针对杏林学生的特点,修改了部分条文,适度放宽参评条件,以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对学生中旷课、考试作弊、扰乱学校秩序等违纪现象给予严格地纪律处分。第三,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通过大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科技协会活动、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其有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同时,在各班没有配备班主任的情况下,提倡学生自主管理,相继出台了“学生自律委员会条例”、“学生社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极大地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此外,还注意发挥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今后学院教学工作的构想

南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教育之乡,人民群众投资教育的愿望和能力较强,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据预测,从2004年到2007年,南通的人才需求总量将增加近32万人,年均需量增加4.6万人。同时,南通大学的成立使资源进一步优化,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有成熟的专业,有良好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还有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杏林学院强有力的后盾。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杏林学院对今后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适应市场,力求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步步深入,行业、岗位的更新也十分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设置若不合理,会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出路问题。因此,在研究杏林学院专业设置时,要充分分析、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体态势及其相应的人才需求信息,依靠南通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在依托学校的优势专业的同时,应该拓展新的,尤其是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新专业,在宽口径的专业里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与母体的专业相比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特”,以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

2、结合实际,深入推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

杏林学院要使自身办出特色,简单地移植“母体”的教学计划是不行的。因此,必须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认真调研,精确论证,并以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和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以“重基础、补差距、重实践、挖潜力”的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重点加强基础课教学,合理控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理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重视科学、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设实践环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亲身体验书本内外的知识,而教师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3、狠抓落实,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在学校教务处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下,加强杏林学院日常教学工作制度建设,完善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建立常规的学生信息员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测评制度,随时对学生听课、实践环节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从杏林学院没有专职教师的实际出发,广泛听取领导、专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评估的总体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学监控措施,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结合实际,不断进行指标体系的修改、补充、调整、创新,设置不同的,逐层细化各项指标,增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以求规范、有序、公正、公开地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4、健全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支数量相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主要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资源,本身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由于杏林学院生源质量不高,应该聘请能够适应杏林学院教学工作的教师上课,对教师在为人师表、教学规范和学术水平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要求。随着杏林学院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为保证教学质量,要通过聘请校内外教师,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重视对他们的使用、培养和提高,开展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充分调动教师自我测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制定出关于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审、年终评优等方面挂钩的政策,以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学院、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他们安心工作,起好骨干作用。

5、拓展空间,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向教育国际化方向发展是杏林学院进一步求生存谋发展的新举措。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国内外高校、企业联合办学,聘请国内外专教授讲授有关课程,邀请外单位的资深人士、企业家来学院做专题讲座,同时建立基地,方便学生提前介入社会,到生产一线,在学校完成从理论向技能第一次转化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从实践技能向生产性技能的第二次转化,真正使培养的人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可以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选送学生赴国外就读,以满足一部分有出国意向的学生的要求,扩展育人方略。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会议,要求省内共有民办二级学院要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改办为独立学院,实行独立校园、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组织教学和管理、独立颁发文凭,同时,省教育厅要求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要将独立学院统一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年度招生计划,统一调配教学资源,统一组织学校管理。据此,学校已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正式向省教育厅递交了将杏林学院改办为独立学院的申请。这样,杏林学院势必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步步实现面向全国办学的构想,不断提高学院的知名度。

返回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情况汇报

图书馆信息检索教研室

 

《文献检索》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图书馆信息检索教研室是该课程的的承担单位,每年的教学对象为七千人左右。学生遍及全校的各个学院,并涵盖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成人教育等各个学历层次。针对学生专业的差异性,本课程共采用了四种教材:《信息检索》、《医学信息检索教程》、《经贸文献信息检索》和《文献学纲要》。目前,教研室有六名专职教师和一名教学秘书,其中高级职称三人,中级职称一人,初级职称三人。教学任务由教研室专职教师和图书馆其他教师共同完成。

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文献检索》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确保《文献检索》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科研能力,图书馆在信息检索教研室的教师配备、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

一.拥有一支高素质、精干的教师队伍

信息检索教研室与南通大学一样年轻。教研室成立之初,图书馆领导高度重视教研室的人员配备,充分考虑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和科研能力,在原三校文献检索专职教师的基础上,从图书馆其它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精干的教师队伍。

这里,既有长期从事文献检索教学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又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充满活力的年青教师。任课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40%,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具有多学科的特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生物学专业、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法律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能满足南通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的要求,满足文理工医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研室成员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目前,主持在研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课题一项:“张謇特色数据库”(已在南通大学图书馆主页开通链接);主持在研校级课题四项:“信息分析课程建设”、“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和“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二.继承原三校《文献检索》课程的优良传统,继续加强课程建设

南通大学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1998年,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的“文献检索课程建设”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二类优秀课程;2002年,原南通师范学院的“文献信息检索在线教室”获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该在线教室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可提供在线递交作业、在线答疑等功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原南通医学院的《医学信息检索教程》及其CAI课件是国内同类教材中第一个将教材与CAI课件正式配套出版的,并获200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的《医学信息检索CAI课件》是国家卫生部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CAI课件课题,2004年获全国医学信息检索课件评比一等奖,它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手段。

过去取得的成绩使我们这支教学队伍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跑线上,对教研室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室变压力为动力,努力继承原三校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文献检索》的教学内容必须从过去的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转为以网络信息检索为主。教研室将在这学期完成原有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突出网络信息检索的重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2.《文献检索》是一门科学方法课,注重让学生掌握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技能。教学中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习教学时间,使理论课与实习课的比例达到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网络信息是一种处于动态过程中的资源。时刻关注教学所需的网络信息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已成为文献检索教学的一项日常工作。教研室将着手修订已有的文理专业的文献检索在线教室,使之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前网络信息的现状,并逐步建设医学专业和工科专业的文献检索在线教室,全面构建南通大学《文献检索》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实习课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室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

三.重视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文献检索》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课,教学任务繁重,而信息检索教研室既需要为将来吸收优秀人才留下空间,又需要培养年青教师,故目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专职教师满负荷工作的前提下,还聘请了图书馆内其它部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课教师。面对涉及全校绝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面对原三校不同的文献检索教学模式,面对专职教师和兼课教师,教研室着力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1.虽然南通大学的《文献检索》是一门考查科目,但信息检索教研室丝毫没有因此而降低标准,对于教务处下达的各项教学要求都及时加以落实。本学期开学前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认真制订授课计划,填写南通大学授课计划书,并于开学第一周内上交,由教学分管馆长和教研室主任审核;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填写南通大学教师授课情况记载簿,并于第9周对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记载簿进行了检查;针对《文献检索》教学内容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特点,要求每位教师制作PPT讲稿,并在期中教学检查听课时进行检查。

2.定期举行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教研室内的专职教师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及时传达上级精神,交流教学体会,商讨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请老教师对年青教师进行业务指导。适时召开全体任课教师会议,下达学期教学任务、提出教学要求,总结期中教学检查情况,交流教学经验,汇报课程考核安排,并为教研室工作献计献策。

3.本学期共有107个班级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其中启秀校区893人,文峰校区1173人,钟秀校区1242人,新校区273人。本课程的标准学时是24学时,安排在1~12周。为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教研室在5~9周进行了期中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分为三部分:其一,分管教学馆长和教研室主任对每位教师进行期中听课检查;其二,教研室主任检查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记载簿》;其三,召开全体任课教师座谈会,这些工作在第九周全部完成。

通过这次期中教学检查,对《文献检索》的教学现状有了一个总体了解:任课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百分之九十的教师都制作了高质量的课件;教师熟练教学内容,尤其是老教师,教学内容与所教专业很贴近,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领域;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教材的要点把握准确,课容量适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线教室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堂纪律控制不够到位,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

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这是国内同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努力尝试着通过各种手段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的增加上机实习时间、开设在线教室、要求学生撰写综述等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惯用的《文献检索》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式地向学生介绍文献检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是那么的抽象和遥远,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性不强。目前国内有专家提出了关于《文献检索》课程的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每堂课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并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的目的。

信息检索教研室将会密切关注国内外《文献检索》教学的改革动态,并尝试开展一些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试点研究,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文献检索》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拥有当今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返回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近二十年来,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计算机技术风靡全球,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推动力量和外显标志,教育技术现代化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无不把教育技术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明确要求“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把教育技术喻为现代教育的制高点。

南通大学成立伊始,校领导就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全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概况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负责全校教育技术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兼有教学和科研的职能。中心由原南通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原南通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南通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中心等部门合并而成。现有工作人员六十余人。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六人、中级职称者十二人;具有硕士学位者二人、学士学位者二十四人。

 

中心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其职能主要有五大类,即技术服务、教育管理、资源建设、科学研究、学科教学: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技术的方针政策,制定学校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宣传、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指导全校的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制定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有线电视等)的建设和升级方案;负责教育技术经费的合理使用,编列校教育技术设备的维护、更新和购置计划;研究和引进、推广教育技术新设备、新手段。

(2)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做好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南通主节点及南通市教育城域网的运行、维护、技术支持和相关建设工作。负责管理、维护校园网,保证校园网骨干线路、中心机房及各分中心机房的正常运行;督促及协助各建设单位做好网上重要数据库的安全运行,协助做好校园网上各应用系统(如办公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的运行维护。管理、维护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公共语言实验室等教育技术设施设备。指导、培训、督促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正确使用、维护、保管教育技术设备;负责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维护,为计算机公共课的实验教学提供条件。负责全校闭路电视系统的管理、运行和教学录像的播放工作。负责校外语调频广播电台的管理和播音工作。负责音频播音工作。负责全校教学、科研和各种大型活动的录像拍摄、资料收集工作,协助校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校级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保管工作。协助做好全校教学、科研和各种大型活动的照片拍摄、冲洗、整理、建档、保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3)建设教学资源库。编制声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与各学院、教研室联合编制学科声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帮助,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校声像、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工作:制作、引进、收集、整理、管理、交流、提供用于教学的各种电子音像素材。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库、管理校内网上教育资源。负责南通大学WWW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指导学校二级网站的建设;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校内各部门网页内容的审核上网以及学校网上新闻的发布等工作;

(4)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组织全校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验收,管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经费;组织评选、推荐本校教师制作的优秀电子音像教材和教育技术研究成果。

(5)承办国家教育部在我校设立的IT&AT培训基地和省教育厅在我校设立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点的培训工作,负责对全校教师、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承担学校下达的学科教学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五个科室,其工作职能分别是:

(1)教育技术教研室:主要负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学、教师培训和科学研究、课题管理等。如中心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教育部IT&AT培训基地和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点的日常管理;校级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检查、验收;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等的组织工作。另外,教育技术教研室还兼有中心办公室的职能,如总体规划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协调中心各部门的工作等。

(2)信息资源部:主要负责教学资源建设。如编制声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与维护南通大学WWW网站;引进、收集、整理、管理、交流、提供用于教学的各种电子音像素材;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另外,信息资源部还承担全校各种大型活动的录像拍摄、照片拍摄、资料收集,协助校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校级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建档、保管工作。

(3)网络技术部:主要负责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和维护以及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南通主节点及南通市教育城域网的运行、维护、技术支持和相关建设工作。

(4)教学技术部:主要负责面向教学的技术保障工作。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闭路电视系统、英语调频广播电台、远程教育教室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另外,教学技术部还承担学术报告厅的技术支持。

(5)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主要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维护和管理。为计算机公共课和部分没有专业机房的专业课提供计算机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业余学习的信息化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全校大部分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和设备,固定资产总值约4300万:

(1)多媒体教学系统: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共有216个。其中,新校区78个,启秀校区61个,文峰校区38个,钟秀校区39个。

(2)语音室:共有33个语音室,计2264座。其中,新校区9个(720座),启秀校区5个(388座),文峰校区5个(288座),钟秀校区14个(868座)。

(3)闭路电视系统:三个,启秀校区、文峰校区、钟秀校区各一个,计8690个终端。

(4)计算机公共机房:31个,2143座。其中,新校区9个,693座,启秀校区4个,238座,文峰校区6个,438座,钟秀校区12个,774座。

(5)校园网:全校校园网中,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管理的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4台、汇聚交换机71台、接入交换机546台。拥有96个C类IP地址。三十余台服务器。

(6)影视制作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3套,数字摄象机6台,数字录象机4台。网上电视直播系统1套。

 

二、  近期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先导,以迎接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抓手,根据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办学效益。

工作思路:

以教学研究课题带动资源建设,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以学校事业发展促进硬件建设,以狠抓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在稳定教学、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主要工作:

1.服务工作:

服务工作的总目标是:以迎接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抓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水平,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更好的现代教育技术保障。具体工作如下:

(1)制定并执行服务承诺制度,如首听负责制、网络24小时值班制、故障排除期限制、服务反馈制等服务承诺。

(2)做好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提高多媒体设施的完好率。理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报修流程,实行教室管理员、现教中心维修人员、多媒体维修外包服务公司三级维修体系,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师,提高效率。

(3)做好语音室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确保外语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与外国语学院一起做好外语调频广播电台节目的编辑、录制工作,保证四校区都有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英语节目播出时间;做好学生调频耳机的维修工作,保证学生耳机在上班时间随到随修,立等可取。

(4)做好计算机公共机房的日常维护和运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网上学习的环境,保证各校区计算机机房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

(5)切实加强网络管理和服务,确保网络畅通。加强校园网日常维护,做好BBS、FTP、办公系统、视频服务等各类网络应用服务系统的监管、内容更新和系统维护;加强网络服务设备的日常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及时处置网络安全事件;改进网络用户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探讨网络用户服务社会化的可能性;做好网上招生的技术服务工作。

(6)做好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照相录象、学校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完成学校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2.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是:科学定位,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1)科学规划未来。在充分调研、论证、讨论的基础上,拟订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三年、五年发展规划,供校领导决策参考。

(2)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学校教育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政策措施,作为校领导的决策参考。会同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制定校内电子音像教材的制作、管理、使用、工作量计算等的有关规定;会同校办、党办等部门制定校园网上网信息组织管理的有关规定。

(3)积极筹措经费,设立教育技术研究基金,在学校内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鼓励全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中期检查、验收工作。

(4)整合全校教育技术资源(人力、物力、硬件、软件),对全校教育技术资源进行摸底、登记、调配、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

(5)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科学定位,明确职责,协调和处理好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教学培训:

主要做好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点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对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要求,制定培训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等;聘请教师;做好报名、教学、考核等工作。和人事处、教务处联合举办《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做好课件制作软件(如方正奥思)的培训、推广、应用。

4.科研工作:

(1)积极组织申报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课题。

(2)实行科研奖励政策,鼓励中心教职工积极争取课题,多出成果;创造条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扩大我校和中心的学术影响。

(3)鼓励中心职工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注重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5.基本建设:

教育技术基本建设要坚持下列原则:①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投资、注重效益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②处理好硬件和软件、局部和整体、重点投资和基本保障、特殊媒体和常规媒体、分步实施和一次到位的关系,使教育技术的硬件配置保持可持续性。③特别要注意加大软件的投入比例,要把软件建设列入学校教材建设计划,重点购置适应或反映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教学软件。

(1)配合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做好新区二期工程弱电系统的需求分析、论证、设计工作。会同基建处,规范各建设项目弱电系统功能会审、图纸会审、工程验收和移交工作,做到资料档案完整、整改意见落实、项目落实到人,积极主动沟通,严格把好技术关、质量关。

(2)会同教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部门做好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的需求分析、方案论证、招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移交等工作。

(3)加强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建立中心机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为WEB服务器、DNS服务器和计费审计系统等网络管理和应用服务器增加备份设施;建立校园网第二、三出口,改善网络带宽,提高网络速度;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对校园网基础设施进行调配、整理、完善、拾遗补缺,对全校IP地址进行重新规划调整,使之更科学、合理、稳定;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根据公安部要求,实行网络用户上网实名制。

(4)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以校园一卡通为抓手,建立老师和学生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和网络应用系统门户网站。

(5)整合、建立南通大学有线电视系统,构建四校区统一的有线电视运行平台。将有线电视系统与校园网进行有机整合

6.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点是网上资源建设。

(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推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和备课笔记上网,供学生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建立精品课程网站,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形式,进行教学主题网页的研究和制作。对现存教学录象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刻录成DVD光盘,方便教师使用和上网。

(3)全面更新“南通大学网站”,进一步加强对各学院网站、部门网站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做好年度考核评比工作;会同宣传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进行英文版网站建设。增加VOD点播系统内容,丰富校园文化。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通大学成立以来,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经过了一个短暂而痛苦的整合阶段,即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未来几年,现代教育技术将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而有长足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对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及与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我们的技术队伍还较薄弱;我们的教学资源还相当匮乏;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我们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有待宣传;广大职工对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不熟练;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需要得到各级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支持、帮助和理解,正所谓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1、要大力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是关键。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如何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矛盾,特别是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迫切难题。另外,由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现代科学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人文与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如何在整体教育中注意拓宽基础知识、加宽专业口径、文理相通、培育跨学科的宽专业人才,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难点。要搞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而现代教育技术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只有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改革才能深入。

但是,近年来,人们一味强调教育信息化,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指导;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资源;把教育技术看成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而没有看到教育技术是一整套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评价的系统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虽然掌握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个利器,但还是以旧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针对这种现象,要做好下列工作:

首先,要在全校教师中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如高等教育人才观---素质教育观念,高等教育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高等教育时间观---终身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空间观---开放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思想,感受到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才能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和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直接实践者,高校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手段,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及《关于开展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20号)等文件都指出了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1]40号)中提出,“从200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制度”等。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省教育厅也在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江苏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我校作为省教育厅在南通地区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点,要把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日常工作。另外,学校有关部门应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条件。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技术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基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学/学习资源建设的能力。要转变教师过去那种教育技术就是放放幻灯投影、放放录象的老观念,更要注意防止出现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多媒体的错误观念。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仅仅等同于教学媒体,它是一种包括教学媒体应用的系统方法,要把教育技术的精髓---系统的教学设计深入到教师心中。

再次,要注意教学设计的研究,注意教学法的研究。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要配合教师搞好教学设计,包括精选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应用媒体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法如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使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在教师应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与常规媒体的关系。在媒体应用上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自身优势,合理分工、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要注意经济性原则,该用板书或讲解的,就不必去制作计算机课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形式主义,避免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一味求高求新。

2、教育技术专业队伍亟待加强。

教育技术专业队伍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技术专业队伍人员缺乏。南通大学组建之前,原三校教育技术专业队伍总人数为六十余人,承担三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南通大学组建初期,一些教师、业务骨干分流到其它部门和学院,人员锐减到五十人,但工作范围却扩大到四个校区,并增加了许多工作内容,如启秀、文峰的语音室管理,钟秀学术报告厅的技术维护等。组建初期,人员紧缺的情况最为严重,中心各项工作捉襟见肘。在校领导和人事处的关心下,春节期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从人才市场招聘了十名技术人员,稍稍减缓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但即便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仍处于缺编运行状态:启秀、钟秀校区多媒体维护只有一人,却分别要保障61和39个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甚至加上学术报告厅的技术服务,其工作量可想而知。

其次,教育技术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技术工作的技术含量高,但教育技术专业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却不如人意。组建之初,流失的大多是技术骨干,现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高学历人员偏少、高职称人员偏少、高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网络管理人员和资源建设人员,大多为刚毕业的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不高。

再次,教育技术专业队伍的结构不稳。六十人中,有十五名临时工。由于临时工的流动性较大,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和人才培养,在网络管理部门使用过多的临时工,也不利于校园网的安全管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

(1)认真做好定编定岗工作。以定编定岗为契机,调整各部门人员结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 并与年终考核分配挂钩。

(2)积极争取政策,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改善队伍结构,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争取与其工作相称的物质待遇,使其劳有所得、勤有所酬,以期留住人才。

(4)积极培养人才,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实践中提高,把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中心工作挂钩,以在职培养为主,提高人员素质。

3、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特别是校园网和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有待完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网的扩建不是简单的设备累加,随着校园网的扩大,核心设备必须进行更换。南通大学组建之前,原三校均有较完善的校园网接入教科网。合并以后,校园网的规模扩大了四倍,校园网用户也扩大了四倍,对于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来说,原来在一个校区的规模时可能游刃有余,但信息点和用户扩大以后,其网络交换能力和服务能力就明显力不从心,特别是边界路由、核心交换机、邮件服务器、邮件过滤器、VOD点播服务器、FTP服务器、防火墙等。

其次,汇聚层以上的交换机和部分服务器的使用寿命一般为3到5年,原三校校园网建设都是在2000年前后,有一部分设备已到使用年限,时有故障发生(如文峰校区的北电交换机等)。

再次,原三校的部分楼宇尚未接入校园网(如启秀校区的研究生宿舍等),再加上学校各学院布局调整,对校园网络的调整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给校园网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四,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弱电系统虽然完成,但相应的设备却没有到位,也限制了网络作用的充分发挥。

校园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不能指望一次投资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学校财力也不允许大手大脚。在校园网建设中,应遵循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统筹兼顾、量力而行、合理投资、注重效益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处理好硬件和软件、局部和整体、重点投资和基本保障、分步实施和一次到位的关系,使校园网的建设保持可持续性。总之,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来决定校园网的建设规模、水平和进度。

4、教学资源极度匮乏。

与校园网基础设施相比,校园网上资源显得尤其缺乏。要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以引进为主,辅以自建。要注意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

5、工作职能需进行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了橡皮泥,许多原本不属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技术工作和服务都落在我们身上,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其计算机的杀毒也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事。不是我们不应该做,也不是我们不愿意做,问题是要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进行界定,并给予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四、保障措施

1.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心的各项工作,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中心的各项决定在中心内贯彻执行。

(2)中心的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中心全体职工,共同做好工作。中心决策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酝酿、集体讨论、领导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3)树立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遇到问题先调查了解,不带偏见,不带有色眼镜,未调查清楚前不匆忙下结论。

(4)依法办事、按章办事、秉公办事,用制度规范行为。

(5)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服务意识;

2.探索、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如经费投入渠道多样化、服务社会化等。

3.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兄弟部门和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理解和帮助。

返回

 

 

关于新设神经病学专业的构想

航海医学研究所  临床医学院

 

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点。高等医学教育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当前,努力深化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适应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入老年化社会的需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由南通大学临床医学院和航海医学研究所联合申请的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专业方向已经获得批准,自2005年下半年计划招收第一批本科生40人,这正是为了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考虑的。下面就为何设立神经病学专业、如何把该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学工作如何扎扎实实地开展,使培养的学生真正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等问题,作详细阐述。

一、神经病学专业开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中枢机构,它与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一起,完成对人体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调节和控制,从而使人体成为完整的统一体并保持内环境的恒定,并保证人体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比其它系统疾病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日常活动。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医学科学的极大进步,人类平均寿命明显延长,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据统计,国内外人口死亡的前四位原因(心血管病、肿瘤、脑血管病、痴呆)当中,神经系统疾病占据两种(脑血管病和痴呆)。神经系统疾病对健康的损害严重,如造成瘫痪、失语、尿便失禁等,不仅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而且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并且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抑郁、焦虑等几乎经常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次,神经病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作为神经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神经病学为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紧迫和长远的研究课题以及无比丰富的研究对象。

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创造脑是21世纪生命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脑科学的研究热潮遍布全球。美国把20世纪九十年代定为"脑的十年"。欧洲确定了"脑的二十年研究计划"。日本、韩国也开始实施为期20年的"脑时代计划"。1997年"人类脑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2001年9月,中国正式成为参与"人类脑计划"的第20个国家,并且开始启动"中华人类脑计划"。人类脑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国际性的科研计划,比基因组计划更大,囊括更加广泛的内容,是一项更加伟大的工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神经系统疾病病人最多的国家,迫切需要既具有扎实全面的医学知识、而且更具有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方面专业技能的高级医务人才,担负起神经病学方面的医疗重任。因此,通过神经病学专业的开设可以培养更多的该专业的高级医务工作者,使他们在走出校园后能够很快地担负起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虽然神经系统的疾病很多,但由于人们对很多神经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还了解得不清楚,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对神经疾病基础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对神经疾病基础的研究属于神经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它包括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神经系统的发育与衰老、神经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等诸多方面。神经疾病基础研究的深入与突破是建立在广泛的神经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生物学、实验神经病学等学科的发展之上。总之,神经疾病基础研究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设立神经病学专业,强化神经病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既是培养优秀的神经病学专业临床医生的需要,也是培养有丰富的神经病学专业知识并掌握神经疾病基础研究方法的科研人员的需要。

随着神经病学教学和实验的展开,也会促进我院医学工作者对神经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找到预防和治疗这些神经疾病的药物、特殊治疗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医疗和科研水平。

二、神经病学专业教学设想

按照对人才培养“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强调“少而精”,贯彻整体优化原则,神经病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学习神经病学相关知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对神经疾病急、难、重症具有初步处理能力,并掌握神经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安排上,我们有以下几点设想:

1.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系统学习基础医学的各门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自第三学年,学生开始进入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学习。自此,开始加强神经病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开设有神经病学专业特色的基础课程,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和多发的神经疾病,强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神经电生理学基础、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等。在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同时,加强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的学习,如开设神经外科学、神经影像学、儿科神经病学等课程,更加深入系统地强化有专业特点的临床知识。

3.在前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与临床医学的其它专业相比,增加神经疾病研究相关的实验课程,并提供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临床与科研兼备的人才。如通过神经电生理实验,让学生学习离体和在体条件下神经电活动的研究方法,熟悉自发脑电、诱发脑电等的纪录和分析,了解膜片钳记录的原理和方法等;通过神经化学等实验,让学生熟悉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和分析方法,掌握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脑脊液的细胞学检查方法等;同时,学会神经功能的检测方法,如:脑血管的彩色超声检查;神经-肌肉疾病的电生理检查;轻微脑功能障碍的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以及学习与记忆的高级行为学检测方法等。

4.在神经病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加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讲解,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体征及其发生机制有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对神经病学的基础有一个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结合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对代表性疾病讲解进行调整,加强脑血管疾病、癫痫和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的教学内容,使医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知识,在完成专业学习后能够尽快胜任今后的临床工作。

5.神经病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将加强神经病学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技能的培养,充分组织好示教内容,通过讲授、观看神经体格检查录象、同学间相互检查、床旁示教等手段,使教学能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海彦,胡长林。高等医学教育中神经病学教学改革的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4,20(5),382-383

2、李龙宣,赵斌,许志恩,等。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进的实践。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3),310-311

3、周春来,王得新,李继梅,等。七年制神经病学临床见习教学的思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4,3(1):37-38         

返回

 

强化质量意识 深化教育改革 规范教学管理

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在南通大学教学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德明

2005年5月24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这次教学工作大会,是南通大学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校教学工作大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会议。

会议开得很好,顾校长作了主题报告,报告的回顾总结实事求是,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对今后的工作思路明晰,措施得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会议期间,同志们围绕主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开了热烈讨论,交流了经验,查找了不足,大家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体现了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发展的高度关切。在刚才的交流中,几位代表介绍了他们教学改革的做法,周建忠副校长做了很好的总结。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齐心协力做好教学工作的目的。

现在,我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三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石”的意识

去年1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周济部长在会上作了《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讲话,其中强调的一条就是“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周济部长指出,我们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为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总的方针是“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即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其中特别强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整个教育战线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上来。正如有同志说,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更是发展,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首先,教育质量是决定教育事业能否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寄托在一代代年轻人的身上,这些年轻人能否在大学期间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民族的复兴建功立业。

再一,教育质量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根本要素。当前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问题,能否接受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只有把教育质量搞上去了,学生成才了,我们才能对得起老百姓对教育的支持,对得起我们的学生。

第三,教育质量是提高我们南通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高等教育领域里求生存、谋发展,关键的问题还是质量。我们学校正式组建还不到一年,我们的内涵建设的水平与成熟的综合性大学要求相比,与国内、省内的先进院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唯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缩小差距,求得更好的发展。年初,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他对我们学校的发展非常关心,并对我校提出了“高水平、强特色、创一流”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鞭策和激励。其实,水平也好,特色也好,一流也好,归根结蒂是质量问题,质量上不去,一切都无从谈起。

老师们,同学们,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基石。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是靠本科教育扬名于世。例如,牛津、剑桥大学在成立之初形成的导师制,19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都直接指向本科教育,并直接催生了这些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即使是在高等教育的层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石,因为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本科生始终具有量上的优势,而且,研究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西方的大学理念中,最初就形成了“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克服单纯的数量发展观,而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科学发展观,在适度发展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严格意义上的继续教育,坚决从低层次的办学领域逐步退出来,从而把学校的精力从对教育“量”的关注真正转入到对教育“质”的关注。

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讲,我们都需要强化质量意识,把握好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抓好本科教育,夯实学校基石。对此,请允许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办校之基,强校之源。

二、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规范管理

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学校,不管是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并重型的,还是研究型的,根本任务都是通过教学以及科研等其它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学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那么,怎样抓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我认为,第一要转变观念,第二要深化改革,第三要规范管理。

一、  转变观念。

从转变教育观念来讲,我们一要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确立“大众化”背景下的多元教育质量标准。

大家知道,传统大学是培养学科型精英人才的大学。但是,随着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种以学科型为主的精英教育不断受到挑战。如何保护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一般设有共同和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而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标准趋向多元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应该说,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标准多元化的预见,对于大学保持精英教育质量标准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这种意义在于大学应在坚持办学层次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学科型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从学科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多元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无论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层次上,均应打破单一狭隘的数量比例,而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内在的相互衔接来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以研究生教育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以本科教育确保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本科教育应改变以培养学科型为主的思路,树立学科研究型、实际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元化的人才类型理念,研究生教育也应改变单纯的培养学科理论研究型人才的模式,突出实际应用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从而构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互通,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当然,高等教育质量是有层次的。高教研究专家顾明远教授就说过,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从整个社会来讲,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个人、群体、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三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他们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因此,在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除了适应职业的要求,具备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素质。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等。这是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学校的学生都应要求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二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建立有利学生成人成才的灵活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

就思想渊源而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源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当今,凡是世界著名的大学,无不在学生的自由学习上下功夫,为学生自由学习创造充分的空间。

 我们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有效的改革。比如,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本科课程体系以大类平台设计为主干,除少数专业外,均按大类招生,大类制订教学计划,允许学生在学习学科类通修课程的基础上选修不同方向课程组。同时在学制上推行弹性学制,允许毕业生提前或推迟毕业。与此同时,为鼓励优秀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启动主辅修制以及双学位制,这些改革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充分的空间,也为学生个性合理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英国牛津大学前副校长莫里斯·博拉说过,一所学院如果不能在学术要求之外为本科生提供丰富而富有活力的生活,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院理念的核心是,学院是一个各种兴趣交融的社团。总之,学院在学生的学术生活之外,为学生提供富有激励的、文明的影响,丰富学生的生活。这表明,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有社会性、个人性和教育性三种价值,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社会存在、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个人创造以及教育自身发展需求三者结合的角度看,教育的价值核心应该是“铸人铸魂”。教育“铸人铸魂”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教育“铸人铸魂”赋予新的“学生观”,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强化美行雅止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抓紧抓好。

三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推进教学运行机制改革。

大学,大师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了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即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

综观世界著名大学,无不在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方面不遗余力,就是推行以学年制为主的普林斯顿大学,仍然以其极至关怀的导师制而著称于世。所以,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鼓励老师热爱教学,尽职尽责,真心实意地引导本科生尽早进入科研训练,成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关键。这不仅需要从师德上大力提倡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而且必须从机制上建立必要的竞争和约束机制。如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以构建本科教学运行机制为契机,鼓励“一人多课”和“多人一课”,鼓励教师尽量压缩课时,增加课程门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改革实质是逐步取代过去以课时数而以课程门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量考核的依据,为教师自我创造研究争取更多的时间,促进教师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引导教师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动态,重视教学改革实践,自觉地把自身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教学的优势,吸引本科生主动参与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

二、  深化改革。

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近一年来,我校教学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很快走向稳定,逐步走向统一。我们要在积累经验,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主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位一体、统筹考虑,打造南通大学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品牌优势。

三、  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周济部长说,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还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因此,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强化管理。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要突出教学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有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运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老师们,同志们,教育部制定的我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并把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作为整个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措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质量工程,希望全国高校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把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本科教学主体地位和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等关系;围绕学生的“成人”与“成才”,通过教学工作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三、抓住“迎评”契机,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是教育部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我校离2007年的评估还剩两年的时间,从现在开始,学校应全面启动迎评工作。迎接教学评估,对我们既是一种检验、考验,也是一种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迎评”这个契机,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我们要端正“迎评”的指导思想,不是为就事论事的评估而迎评,也不是极端功利色彩地以拿一个评估好成绩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我们教学工作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长远追求。

首先,教学评估是为了抓教学质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要求教学和科研相互协调、教学各项环节之间相互协调、学校的各项工作相互协调,全校师生员工之间相互协调,总之,各方面都要做到和谐发展。

其次,教学评估是教育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趋势。近几年,高等教育质量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周济部长说的,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因此,迎接评估对于我们转变和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形成一套崭新而有效的教学规章制度,意义将很大。比如,我校现有近3万学生的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进行有效监控,抓好每一个环节,这本身就是一篇大文章。通过“迎评”,我们还要建立在扩大规模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教学投入的方向和领域,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建立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一系列的长效机制,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学评估是总结办学成就,提升学校总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契机。我校是刚刚组建的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原三校有较长远的办学历史,我们有优势、有特色,当然也有不足。通过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可以促进我们进行认真总结,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实质是检验三个符合度:一是检验学校的定位和所确定的目标与国家、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二是检验学校的教学工作实际,包括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状态与学校自己所确定的目标定位的符合程度;三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自己确定的目标要求的符合程度。

第四,教学评估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动力。评估的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方位的检查,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发展前途和切身利益,有人说,是校荣我荣,校损我损。因此,接受教学评估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是国家对当前本科教育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国标”。所有的学校的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就应当达到这一个国家标准。有专家说:专业评估也好,课程评估也好,要更多地强化学校自己的责任,其实关键看三样: 第一是看授课教师是一些什么人,是教授、名师、专家、副教授、素质好的,还是一些其他人,看这个就知道是不是给学生最好的老师;二是课程主要是看教材,教材更新的程度怎么样,是不是国内的著名教材,是不是引进国外最新的教材,譬如计算机方面的教材,一看也就知道教学的水平怎么样;三是看实验、实习的内涵,究竟实验里面创造性、综合性有多少?其实把这三方面一看,这个专业、这个课程的情况就很清楚了(有时查三年之内上这门课程的老师就行了)。本科教学评估对一般院校除主要看硬件条件外,主要还是看它的质量监控系统和质量保障系统,对重点大学主要看它的办学特色。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校长尤道夫说,要保证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校内管理体制;采取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包括允许本科生参加研究工作;重视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由高水平的教授去教本科生;注意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校的规模、师生的比例不当会影响教育的质量;要重视跨学科的研究;必须有财政上的保障,这是质量的基础。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对我们有启发作用。

老师们,同学们,评估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既是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师生员工精神风貌、改革意识、工作水平和校风、学风的一次全方位评价和全面检阅,也是对我们进一步找准教学工作目标,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迎评,就会有成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通过迎评,我们学校的面貌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包括我们的硬件、软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评估可以随之解决。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地认真做好迎评工作,把评估工作面临的压力变为建设的动力,为学校的美好未来夯实基础。

从现在起,全校上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迎评”工作中去,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明确学校迎接评估的基本工作思路,切实做到广泛宣传,认识到位;加强领导,组织到位;真抓实干,精力到位;集中力量,投入到位,力争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2007年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老师们,同志们,教育质量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全校师生员工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卧薪尝胆,勇于开拓,为开创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返回

 

深化改革 提升内涵 努力形成南通大学的办学特色

——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工作报告

 

南通大学校长  顾晓松

各位老师、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校党委、校行政作教学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分回顾与总结,形势分析、主要任务三个部分。

一、回顾与总结

学校合并组建之初,我们就确立了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把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积极探索多校区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经过全校师生员工近一年的共同努力,我校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四校区教学运行井然有序,各项工作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省级“135”医学重点学科1个,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其中1个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省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国家级和省级教改试点专业6个,省优秀学科梯队3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14项,获得省部级奖励49项,并有20多门课程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二类优秀课程。

1、专业建设得到加强

在对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新增本科专业6个(其中5个为教育部严控专业),专业方向8个,现有本科专业67个,专业方向91个。我校拥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2、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成绩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原则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原有重点建设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群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2004年,全校新增省优秀课程7门,在2004年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

3、实验实习条件进一步改善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实验教学条件。目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89亿元(含附属医院),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校内外教学与生产实践基地的建设,推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为学生提供了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良好学习环境。目前,学校新建实验室(中心)10个,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项目3个,各类教学实践基地477家,其中附属医院10家,教学医院51家。

4、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逐步健全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框架。加快《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建立了网上学生选课中心,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建立学校教学督导组,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校院两级均已形成有效的教学检查、监督制度。另外,我们还努力探索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5、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由于相应政策导向机制的引入,培养和引进措施的落实,我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并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近一年来,我校共引进博士10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补充有硕士学位的师资60多人。目前,全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在读研究生的教师1010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比34.45%;同时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也普遍下降。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岗前培训、系列讲座、交流经验、评选先进等系列活动的开展,着重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通过举办双语教学、计算机等各类培训班,加强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通过举行教师教学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国际交流与合作空间得到拓展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学校积极发展与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高校、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关系,吸引外籍名师来校讲学、访问,派出教学骨干出国高访、进修,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大大拓展了国际化办学空间。近一年来,我校出国留学、进修、合作科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等活动的教师共计35人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长期外籍专家15人参与我校教学;精心组织11个对接项目,已经实施项目6个,签定合作协议书7个。今后,我们还要扩大与国际有影响的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7、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以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科技活动节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文体和科技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名人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推广高雅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第二课堂精品项目,积极开展“名师导航”大学生素质拓展系列讲座和“名师面对面”大型访谈活动,促进师生相互了解,激发学生成才意识,引导广大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课余文化生活中的主要作用,增强校园科研、学术、娱乐氛围。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各项比赛中,我校选送的参赛作品,充分展现了南通大学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近一年来,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近27000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中,荣获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江苏省政府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的8287人次;荣获“三好生”、“三好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学生活动积极分子等各类荣誉称号的2090人次。

在此,我谨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然,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理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更新,教风、学风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的任务仍然比较繁重,有的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还不足,少数教师的教学水平还亟待提高,等等。因此,我们召开这次教学工作大会,就是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形势分析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历史的脚步迈入21世纪已经有五个年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时代赋予大学新使命和丰富的内涵,也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要求。

(一)社会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江苏省则提出要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到2007年,全省要达到全面小康标准。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苏中大市的南通,也迎来了长江大通道建设、大港口建设及国际资本、产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争当江苏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的奋斗目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党中央为此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二)历史责任感的要求

九十多年前,张謇先生以“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创办了南通大学农科、纺科和医科,使南通大学积淀了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回顾历史,南通大学英才辈出,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此,我们有自豪感,但我们更应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21世纪新组建的南通大学如何继承优良的历史传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培养出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我们这代人去努力。

(三)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自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截止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了19%。“大众化教育”与长期以来实行的“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质量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精英教育”是为政府和学术发展培养精英,其质量更多的是强调统一。“大众化教育”则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其质量观应是多样化的,即既要培养理论型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

(四)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

为了适应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全面开展高校的教学评估工作。

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和重要环节,是对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工作乃至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检查,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南通大学将于2007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们要积极推进原三校合并重组与真正的融合,并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逐步形成南通大学的办学特色。

新的发展形势,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成为高等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理性与专业和谐发展、适应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供大家讨论。

要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所有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向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积极构建学校干群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要强化“大学”意识,对南通大学而言,应按现代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强化综合和科研两种意识。强化综合的意识,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推行大学科(如大文科、大理科、大工科、大医科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综合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德才兼备、文理工医交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结合。强化科研意识,就是要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高校教学应该注重社会适应性,我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更新。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校训作为学校精神的表征,从总体上反映了学校的价值取向。南通大学的校训就集中地体现了精品意识。“祈通中西”是前提,是载体,是途径;“力求精进”则是立脚点,是核心价值观。“力求”是一种态度,是在既定目标下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精”有精确、精致、精美的含义。“力求精进”意指要努力上进,开拓进取,拼搏攀登,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如专业过窄,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人文教育薄弱,不少学生人格不够健全;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及时吸取时代精华;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没有改变,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今后一段时期内,我校教学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意识,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内涵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南通大学育人的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知识面宽、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三、主要任务

(一)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牢固树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思想,把加强教学工作列入学校、学院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学校的各项改革措施和资源配置,都要优先保证教学工作需要,保证教师的需要;学校与学院领导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又高度综合、高度分化的趋势,发挥传统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我校特点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专业改革,加强专业建设,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我们要拓宽专业口径,打破专业壁垒,在一、二年级,以跨学科的通选课为主,实行通识教育,逐步接触专业课程;三、四年级主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积极推进文理工医渗透,促进专业交流,实现知识互补,突出能力培养。

加大对现有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投入,积极培育新的建设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力争在省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中取得突破。

(三)构建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要求,从2005级起,试行“构建课程平台,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科学、规范、拓宽、柔性”原则,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全校设立“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三大平台,坚持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坚持强化基础与注重针对性相结合,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可选择、模块化的培养框架,优化课程体系。

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布局,学校重点抓学生受益面大的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课程,学院主要抓专业主干课程。以立项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以争创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目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立项建设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新兴学科课程及课程群,带动全校的课程建设。学校决定,从2005年起,启动建设100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较强的授课教师阵容,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是高水平教师;(2)坚持开展课堂讨论,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3)落实作业、答疑等相关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4)有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训练环节;(5)有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校级精品课程的内涵也是带动其他各类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全校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逐年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不断完善校内建设优秀课程的自我评价机制。

(四)完善学习管理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推进学分制。完善选课制,在原有选修课占比25%左右的基础上,力争达到35%左右,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选课制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辅修制,为学生申请双学士学位积极创造条件。

(五)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点检查各项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着力巩固现有的实习基地,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力争用三年时间建设500个左右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加快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水平,努力形成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体系。

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继续抓好师德和教风建设,进一步鼓励教师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为人师表,无私奉献。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探索教学规律,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为其配备导师。积极推进名师上讲台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工作。

(七)加强检查和评估工作,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制定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加强对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工作。建立本科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着力加强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学质量反馈和激励机制,通过开展教学成果优秀奖和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调动广大教师提高质量的积极性;通过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和评估工作的开展,构建南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保证生均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确保学费收入中用于教学的经费不低于25%;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结合校区建设方案,合理调整各类教学用房和教学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分批建设一批校级实验公共平台,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抓好图书资料建设,大幅度增加馆藏图书数量,逐步增加电子图书馆藏比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同志们,在新的世纪,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寄予了厚望,我们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教学工作大会,主要目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升内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目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一定能把南通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谢谢大家!

返回

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总结发言

各位代表:下午好!

经过全体代表的努力,南通大学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开得很顺利,也比较成功,体现了非常好的会风,全体代表专心致志,畅所欲言,围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围绕教学工作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析了办学过程与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这次会议的及时召开,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有利于强化教育质量意识,有利于强化教育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有利于解决南通大学合并融合中的深层次问题,有利于我们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过渡与迈进。

这次会议收获主要有:

第一,会议召开非常及时,会议筹备认真有序。这次会议是南通大学组建以后第一个全校性的工作会议,选择教学工作作为大会的主题,意义深远而重大。南通大学合并组建还不到一年,还处于磨合期,矛盾相对集中,百事待举,事务性工作比较繁杂,应付会议,临时救急的情况比较多,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刚刚解决,新的矛盾又出现在眼前;一些具体问题需要一定的时日慢慢磨合,逐步统一,但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又非常紧迫;作为综合性大学的运行机制,各个层面都不太适应,即使对什么是综合,在理解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召开教学工作大会,对于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大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党政非常重视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顾校长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报告,今天王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从我这个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来说,非常感动,也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各学院、各部门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办、校办和教务处密切配合,作了周密安排。同时,我们将报告、讨论、发言、总结安排在一个会议的过程中,有分有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提高了会议的质量。各学院、各部门交叉编排在一个代表团,交换意见,相互沟通,增进了解,促进了整合与融合。收获之二,我们的会议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效果。主要表现在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办法以及一些方案。我们在看到学校层次提升、事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集中梳理目前教育教学或者说学校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思考,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形成共识。比如说,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配置现有资源,解决学院、教研室基本的办公条件,如何将无纸化办公与传统操作模式相结合,方便学院,方便一线教师?如何建立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提高管理效率,体现大学的水准与人性化特色?如何加大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投入问题、如何加大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力度,提高建设标准的问题?等等。大致分为日常管理(如教务管理、校区管理)、教学管理、学校管理三个层面。大家从学校的定位、发展和前景来考虑,想学校所想,急学校所急,充分体现了主人翁意识。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1、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校上下集中讨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上来,关注、重视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2、增强了对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学运行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觉性;3、大家帮助学校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就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办法,有利于这些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这次会议也使我们明确了肩负的责任。学校合并以后,摊子大了、任务重了,我们平时总觉得工作比较辛苦。我认为,学校要发展,不辛苦一点是快不了的,然而,辛苦不算什么,关键是要有效益,我们要的是效益和质量。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不是辛苦的问题,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要讲究效益、效率,管理要通过机制来进行。

第三,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事实上办法总比困难多,问题看到了,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我觉得我们在思路上已经有了突破。

1、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大学的理念,明确办学的指导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定位,加快发展,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要做到规模和效益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关联,进一步科学整合,实现最优化发展。

2、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大学意识,强化综合意识,就是要大度、大气;就是要有大家风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少一点看家意识,多一点发展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大学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我们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走出局限,走出原有的圈子,加快整合,实现高度的融合,齐心协力谋求学校事业的大发展。

3、我们要锐意改革,努力进取,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效益,我们准备按照“立足改革,强化意识;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扎扎实实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平台,努力实现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多样化,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4、我们要加快教学基本建设的步伐,加快新校区的建设,缩短新校区基本建设的周期,通过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办学基本条件,同时要挖掘潜力,盘活、整合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有效的保障。

5、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确保本科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发展观,作长远考虑,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水平。

6、我们要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迅速建立起适合南通大学校情、适应高等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管理体系,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要切实加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育,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服务一线,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简化程序,更好地为教学一线服务。

7、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教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师德和敬业精神,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立教书育人的意识,明确以人为本在我们这个学校的层次与内涵。在讨论中,大家围绕抓教师、抓学生、抓教风、抓学风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是很好的,那就是分类、分群、分层次来进行思考、指导,提出对策。

8、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工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把学校教学工作全局作为评估对象,以整体评估为主,虽然叫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实是对我校总体实力、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检验。我们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评估不是我们额外的负担,而是我们奔一流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台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通过评估认识自己,发奋努力,加快建设,为早日实现省内—流大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金淑仪教授有一句话讲得好:“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优势互补。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优势和互补上做文章。”今天的南通大学,不是三校独立办学的简单延续,而是资源的重新整合,弥补不足,彰显特色,提升实力。我们相信,年轻而古老的南通大学,应该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不仅秉承90多年的办学传统,而且充满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自觉抛弃那些陈旧的理念和过时的习惯,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封闭单一、安土重迁的小农经济模式,在新的形势下,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深化改革,提升内涵,逐步形成我们南通大学的自身的独特的办学特色,建立全新的理念,创造新的辉煌。

 

返回

 

 

法政学院 樊文娥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受到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注,是唯一的一门中央政治局集体讨论决定,由高校党委直接主抓的一门课。

大学历来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首善之区;

大学从来都是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之地;大学又一直是社会政治动向的晴雨表,社会思潮的集散地,一切社会矛盾首先在大学反映出来,得到突破,并首先由青年学生付诸行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承担着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么枯燥无味、单调划一;要么引人入课、激起波涛,铸就灵魂,其中的关键是理论课的教学是否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学生。

我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全国一样,在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得到加强,又不断地在进行改进。目前,在王德明书记的领导和亲自指导下,我们正在由“98方案”向“05方案”过渡,具体的想法和做法如下:

一、以马克思主义由二级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人们说,教师难当,我们说理论课比较难当:一是课讲浅了不能,因为不显示教师的理论功底;课讲深了不行,因为不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课程体系在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在不断组合,课程内容需要教师不断充实,需要教师思维反映快,知识更新快,调整授课方法快。为此,法政学院除了要求教师提高学历、加强进修、努力科研外,还要求做到:

1、吃透上情,了解下情。就是吃透中央的精神,严禁讲台自由化;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在授课班级结合作业每月书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映及思想动态。学生需要什么,疑惑何在,教师对学生的困惑、对教学的反映要敏感,要以学生的要求、建议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使课程取得解渴作用,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在省内外联系2—3个高校,做到人不出去,信息出去。联系的方式由松散型逐步到紧密型,了解对方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做到同行信息网络化,同行交往朋友化,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化。

3、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同行互相听课、评课,每学期进行一次,每教研室评出1—2名教学优秀教师。被评出的优秀教师,课时减少,而走进课堂的是精品。进行开放式教学:一是其他教师可以听随堂课,二是挂牌上课,三是授课学生由原来的80人向160人过渡。以此来提高授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听课抬头率。

二、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分两步走: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已是建国以来的第4个方案,在这之前有52方案、85方案、98方案,前3个方案实施的时间分别是33年、13年、7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调整的时间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同步化,调整的趋势是不断实践、实际化,是通过教学,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础上,确确实实起到确立信念、确立价值观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了解社会,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将来引领社会。

贯彻落实05方案我们的打算是:

1、课堂授课专题化。05年下半年开始由原来体系教学模式,即每门课全程教学向专题授课过渡,06年下半年由专题授课过渡到新课程,07年在新课程中再选择专题,进行专题化授课。这样做教学针对性强,一个问题能讲深讲透,有说服力、感染力,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

2、实践教学规范化。理论课的实验室在社会,在创业、创造、创新第一线的先进人物是我们最好的实验老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伟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在中国的大转折、大变化、大改革、大发展中。如果把学校的理论教学作为第一课堂,那么实践教学就是第二课堂。它不能有钱,有了经费就进行,反之就不进行;它不能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联系单位就进行,反之就不进行。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相结合,探索更为开放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理论课的原则、道理由高放低、由远拉近、由虚变实,让学生学懂原理、悟出道理、变成哲理。

3、教学方式多样化。在2004年底我们提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打破围墙,柔性结合。邀请具有一定学历、深入实际、了解社会、掌握大量信息的地方领导充实讲坛;邀请在创业第一线的先进人物现场说法。使学生通过听报告、对话、调研、论证、看片、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受到了立体化的教育。

4、教书育人人格化。中央16号文件中讲了许多关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三贴近”。“以人为本”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我们在教师中提出这样的理念:学生是教职工的衣食父母、学生工作无小事。在学校,没有了学生,就没有了经费,就没有了教师,就没有了一切。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更要用心做好育人工作,要满腔热忱,要有亲和力、把教学纳入和谐的氛围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情通理才能通、才能顺,与学生在感情上有了亲近感,道理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法政学院有信心通过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通过我们有计划、有方案的对理论课进行改革,把理论课建设成为我校最有时代气息、最生动活泼、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让我们的教师精神抖擞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意气风发起来!让我们的理论课精彩起来!(樊文娥)

返回

 

创新人才培养与平台构建模式的探讨

 

商学院  陆建新

 

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下发了通大〔2004 〕17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把全面加强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围绕这一要求,商学院决定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素质教育平台”作为当前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宽的专业面向、较好的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但长期以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直采取的是按专业录取,入学后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过早的进入专业学习,专业选择余地小,而且过细、过窄的专业课程设置,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院拟实施“按学院统一招生、构建平台模块、推进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现实需要。下面从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具体操作、配套措施四个方面对这一方案予以阐述。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南通,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充分利用学校综合性、多学科的优势,适应时代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应用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根据我院两大学科(经济学、管理学)在学科基础课程上可以交叉融合的特点,结合我院现有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我院计划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按学院口径统一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学生进校后淡化专业界限,按“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进行教育,前两年统一接受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两年后,学生有两次分流培养和一次接受创新教育的选择机会,两次分流分别是专业分流和专业方向分流,创新教育是指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块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自身的创新、团队精神。“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见下图)表现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必修课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3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课程所构成,用来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育原则,选修课由“套餐式”的专业方向模块和注重学科交融、培养团队精神的创新模块构成,用来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

学科主干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身体素质课程

思想政治课程

创新教育模块(模块1、模块2、…)

(面向各专业学生选修)

专业方向模块(模块1、模块2、…)

(本专业学生选修)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图

三、具体方案

(一)统一招生、分流培养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按专业招生口径过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过早所带来的弊端,我院计划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学院口径统一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其中学科基础教育课程由经济学、管理学两门学科核心课程整合而成),在完成共同基础课程学习后,第四学期末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分流时实行双向选择,即: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另一方面,学院也根据各专业特点的要求制定相关标准来确定是否同意学生的选择(如国际贸易专业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学院可根据学生英语成绩确定是否同意其选择该专业)。第五学期末进行第二次专业方向分流,分流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毕业后的打算(是考研还是就业)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第4学年第1学期,学院还设计若干个创新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该类模块在设计时,力求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的交融性和学生个性要求相结合,各专业学生均可选择,以此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统一招生、分流培养”的招生培养模式,可以推迟学生确定专业的时间,使学生能在对本专业、对社会需求以及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面有较成熟的了解之后,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和研究方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而且还可以缩短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从而有助于避免学生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二)重构教学计划

由于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关系到大学生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计划的转变,构建起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模块组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学院平台课程

平台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学科、专业共同知识的课程组成,体现了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

⑴通识教育平台。这是为提高全院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计算机、法律基础、文献信息检索等。

⑵学科基础平台。这是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由于我院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基础课程相关度较高,将两大学科的基础课程科学地整合起来,形成我院的统一的学科基础平台,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我院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原理和统计学原理6门课程。

⑶专业基础平台。这是为选择我院6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中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比如会计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成本管理、审计学、电算化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习。

2.以模块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

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3个平台课程之上,以模块的形式组合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若干适应不同培养方向的、有特色的柔性专业方向,以课程模块的多样化组合满足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有利于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从而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和个性要求的结合。

我院在设计专业方向模块时,首先对每一专业设两个模块(本专业模块1、非本专业模块2),然后在本专业模块中再分设出2个专业方向模块(考研模块1、就业模块2),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对专业知识需求的增加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专业方向模块还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或增设,使其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专业方向中的考研模块课程群的安排侧重于加强学生对该专业深度理论知识和专业系统知识的学习(如财务会计专业要开设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专业方向中的就业模块课程群的安排侧重于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操作,在课程安排上注意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金蝶ERP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的软件教学资源和专业实习基地。设计非本专业模块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该专业有关课程。

3.构建创新模块

创新模块包括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课外学分模块,这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比如,可以组织5~6名由不同专业学生参加的团队,以课程设计或研讨形式进行企业经营决策系统的研究或进行软件方面的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渗透补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外学分模块包括学生取得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报关证、驾驶证等。

4.课程体系结构分布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总学分的65%为必修课,35%为选修课,各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群其学分数相等。按照学科类别,实践环节不小于15~25%。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减每门课的课时数,同时适当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的课程名目、适时安排专业系列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配套措施

(一)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我校学分制改革,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所谓学分制就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数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具有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相对自主性和课程考试的变通性等优点。在我院按照“平台—模块”模式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起各项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学生享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深化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志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教学模块、主辅修专业、专业方向、任课教师;二是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学生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参照学校和院(系)提供的选课资料,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可以自己安排整个修业期间的学习计划,并按学期进行选课,在校本科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提前或延迟一定的时间毕业。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配套学分制改革,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使其个性及其潜能得以发挥的空间,而且,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选择和淘汰,能够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严格终端控制,确保教学质量

随着新的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呈多样化的趋势,应严格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构建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进行常规性教学工作“三段式”(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的基础上,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形成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生信箱、教学周报表、教学例会等多方位和多渠道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全面收集教学信息,同时以评估为手段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

返回

 

教师专业化与我校教师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丁锦宏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教师”、“教师文化”、“教师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构成了教育研究的重大领域,“教师专业化”成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

    一、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专业性

根据卡尔(Carr)等人的研究,作为一种专业有五个关键标准:1、提供重要的社会服务;2、具有专业理论知识;3、个体在本领域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权;4、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5、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

教师职业是不是达到了这五个标准呢?

首先,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教师或教学毫无疑问地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这种作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其次,尽管对教师应掌握哪些知识存有争议,但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好教学工作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尽管管理权力和教师的自主权之间有冲突,学校管理的权力大于教师的学术权威,但学校作为“二元结构”(在学校中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校长的权力属于行政性的,而教师的权力则属于学术性的),可以使管理权力和教师的自主权在不同的范围内展开。校长并不随意干预教师的教学事务。

第四,同其他专业比较,虽然教师的自我控制地位和独立性方面一直比较弱,在大多数国家中,教师是国家的雇员,教师参与的是联合会,而不是专业学会,但教师群体对专业地位等方面的影响力在提高。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教师专业学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教师职业有自己典型的伦理规范。比如尊重儿童的个性,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等等。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制定了专门的法规严格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只允许那些达到标准的人进入到教师队伍中。

以上分析表明,教师具备专业人员的基本特点,教学具有专业的基本属性。不同的是,教师和教学还有其特殊性,即“双专业性”或“边际性”(marginal professional)。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专业是“双专业

既然教学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教育也就需要专业化。首先,受教育者的需要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当代青少年的培养需要的是专业化的教师,这就需要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其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可能。第三,教育的发展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

当今,不少国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教育是专业教育。我国1994年1月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专业”、“专业人员”的研究不够重视,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教师所教的知识较浅,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教育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做中小学教师。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质不高,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甚至错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于提高,这些都说明“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必然需求与改革发展的方向。

“学者未必为良师,良师必为学者”如今已成为国际社会对“教师”概念的新理解。

三、改革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合理配置“五类”课程学分与学时比例作为“边际性专业”或“双专业”性质的教师教育同传统的职业定向教育迥然不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主要是由三部分构成: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有“两课”类、教育学科类、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等,共50学分左右。其中,教育学科类为约8个学分;

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共80学分左右,其中,实习为6个学分;

选修课程40学分左右。

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主的教育学科课程和教育实习共计14学分左右,大约是总学分的10%。

体现教师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结构包括哪些内容?葛斯曼(P.L. Grossman)研究认为,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1.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和学科教学法;

2.有关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主要有学习理论、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知识、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对学生种族、社会经济和性别差异性的了解;

3.普通教育学知识,包括课堂组织和管理、一般的教学方法;

4.课程理论知识,课程发展和学校各年级课程的基本知识;

5.教学情境知识,包括课堂、学校、家庭、国家或地区知识;

6.关于自身的知识,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优点和缺点、教育哲学、学生的目标、教学目标等的了解。

据此,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五类课程构成。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作了调查,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差异性比较大。综合来看,学科专业约占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师实践占15%。在整个职前教育中,学科文化课(前两项)约占60%,教育学科专业(后两项)约占40%。

参照这种结果,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般文化课程占20%,学科专业课程占40%,教育学科课程为20%,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

四、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研究制订各“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学校严把出口标准与质量关,采用“学科专业”+“教师专业”标准模式,逐步创造条件,培养“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彻底解决“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

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建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的优势。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中存在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背后原因在于学时与课程的资源有限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综合性大学,由于学校的整体平台的提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这些都为各学院提供专业性课程资源,学校从总体上明确专业出口(毕业)要求。

学生入学时进行大学科定向,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或在本专业毕业后,到教育科学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接受教育学科专业系统的教育和严格的教师能力训练与临床锻炼,毕业后,获得专业“本科毕业文凭”或“学科教育硕士”文凭,到中小学任教。具体模式有:

——3+1模式:在现有教师教育体制下,师范生接受3年普通文化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教育后,再集中接受1年的教师专业训练。该模式能否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份额,关键取决于后一阶段的教师专业训练的水平。

——4+1模式:4年大学本科文理教育的毕业生,若希望将来从事教师工作,可到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再接受1年的教育学科课程的专业训练,学生毕业可获得双学位。

——4+2模式:本科+2年教育学科课程训练的“教育硕士”

——4年一贯制模式,以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融和培养,适合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每一种模式都各有利弊,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最早出现是在美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中,这是一种大学的教育学院与附近地区的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资的公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突破了传统教师培养中只重视理论的建构,而忽视中小学的实际以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做法。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合作协助与临床经验上,它与一般实习学校的不同之处就是,将职前、入门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体。大学教师与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对实习生的培养,同时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走进大学校园,承担师资培训的课程,使得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机会反馈到教育学院。在这种合作中,无论是师范生、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受益者。师范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实习,体验了教师角色,验证并实践了自己所学习的教育理论,对其专业思想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的实践结合,理论的创新和传授就不再脱离实际。中小学的在职教师通过对实习生的指导促进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与实习生的交往也使他们接触了新的教育理论,这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高。

当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客观现实。根据市场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及时调整培养课程结构、内容、模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现有的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功能性建设,使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当然,这种改革是以教育实习时间的延长为前提条件的。同时这也是对教师培养方式的根本变革,师资的培养不再由大学独立承担,中小学校等基地在教师教育中也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的专门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对教师培养的共识。一流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取决于一流的师资。培养学科专业水平高和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南通大学为南通、江苏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做出应有贡献的必然要求。

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返回

 

 

转变观念  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外国语学院  吾文泉

南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于2003年年底得到教育部立项资助,成为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学校之一。我们立即组织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学习新大纲和新要求,选定网络教材,制定教学模式,学习新教材及课程改革体系,参观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自2004年9月起,正式开始实施试点改革。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和教学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取得了许多经验和很好的效果。

 

一、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教育观念转型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我国大学生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计算机可反复单独地进行听说训练、以及教师可通过课堂进行辅导,传授阅读、写作、翻译知识和技能的特点,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迅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手段,将声音、图画、文字、与动画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二、实施方案和措施:

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改革和评估改革体系。

调整现有课程设置,改革后课程体现语言能力的培养,改变现在的课程模式,将课程设置为:凸现英语听力、阅读、会话与写作等体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课程,并将学生编成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读写》(大班)+《视听说》(小班)。

1、《读写》(大班,120人左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文重点语言点和语言内容进行讲解,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具体检查内容包括:单词默写、单元测验和作文作业讲解。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引导的教学理念。

2、《视听说》(小班,25-30人左右)。主要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另外增加:《走遍美国》、短篇小说讨论等。突出培养学生日常英语会话能力和听力能力,小班模式让其有充分的锻炼和接受指导时间。

3、网上自主学习3-5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读写、听说、视听说等;课外阅读:英语短篇小说及简易英文名著等。网上学习以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为主,实施网上与教师的互动与联系。

4、学校广播电台课外听力(每天3-4小时播放量),内容:大学英语课本、新概念英语(1-4册)、走遍美国、英语听力(初级、中级和高级)、VOA和BBC特别英语节目等。

5、课外英语训练安排及管理:每天晨读半小时,教师检查考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记载入册;听写(新概念英语或其他,每月20页A4纸),每月检查一次,将作业情况记载入册;作文:每周两篇,每两周交一次4篇。

6、评估模式改革:参照英语能力测试模式进行改革,体现教与学的进程性特色。学生学习评估分为平时和学期两部分,学期考试与平时作业成绩比例为5:5。平时成绩强调进程性和形成性特点,内容包括:考勤、上网学习时间、单元测试成绩、作文、晨读、听写等。增加口语测试项目,采用录音和面试两种途径。

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改试点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效果。主要有:

1、构建了一个适合本校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小班授课,课堂辅导、视听说、网上自主学习和新颖的课外作业构架。

2、利用有效的师资进行教学改革,目前试点班教师只有3名,却承担着近500人的教学任务。

3、学生听说能力明显提高,基本能与外籍人士进行交流。

4、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明显提高,能基本读懂原版的短篇小说。

5、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明显加强,为今后高层次学习和工作打下外语基础。

今后计划或打算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语言学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着重在教改试点的平台上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用以指导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向能力化和学生学习向自主性转型。在教改试点的同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一条可资借鉴的教学新路。

逐步推广试点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视听说的教学以及网络自主学习。

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将总结性测试改为形成性或过程性考核,增加口试和快速阅读项目。

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借鉴网络自主学习的个性化经验。

建设一个基于网络的英语教学资源库(语料库),或者有关的网站或网页,挂在校园网上。其内容涵盖英文新闻报道、英文名著、阅读文章、科技英文、音像资料,实现英语资源面向全校教师和学习者的共享。

结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大学英语教材。

改变课程设置结构,在第四学期,开设选修课,如高级口语、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翻译和写作等等,并积极编写选修课教材。

虽然大学英语教改试点工作暂且告一段落,但要真正推广和实施教学新模式,还是任重道远,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转变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观念和模式转变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研究探讨和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

返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会议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

 

工程创新教育

--谈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

电气工程学院   吴建国

 

1、      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知识总量是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而学生在校的时间十分有限。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十分重要。另外,我们通过对毕业生中成功者分析后发现,毕业后事业有成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牢牢抓住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即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这对于自动化专业这种无行业依托的万金油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自动化的核心是控制与系统,因此我们把自动化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确定为:

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核心知识(控制与系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2、构筑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知识为“控制与系统”。因此我们按照“控制与系统”这条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层、控制知识层和系统知识层三个层次。

基础知识层的课程虽说与“控制与系统”关系不大,但我们为学生创造机会了解“控制与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识。

控制知识层。我们将所开设的所有课程紧紧围绕自动控制系统。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清楚各门课程在整个控制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程融到控制系统中。

系统知识层的课程设置本身就涉及控制系统。我们加强控制系统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等环节,让学生全面掌握控制与系统。

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体系是让“控制与系统”贯穿了整个培养的过程,我们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

3.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

 

(1)   围绕核心知识的培养

1)注重对新生开展“控制与系统”的教育

在新生一进校就安排他们到实验室接触真实的控制系统,让新生对控制系统产生感性认识。为实现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开了好头。

此外,向新生发放《自动化专业介绍》小册子,组织新生进行学习,并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新生加深对小册子内容的掌握。

事实证明,注重对新生开展“控制与系统”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让学生 “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氛围

我们把让学生体验控制系统的活动变成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我们利用下厂实习环节,带学生去工厂体验真实的“控制与系统”。另外,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自身的控制系统设备,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体验准真实的“控制与系统”。尤其给低年级的学生多开设一些系统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技术基础课有意识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体实验。

3)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系统实验室

为了做到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我们构建了针对流程工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和以运动控制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

①在构建生产过程控制实验室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创新的做法。我们与国内仪器仪表行业的著名大企业---浙江中控集团联合共建。浙江中控集团在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肯定的情况下,捐赠给我们三套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我们利用两台生产的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作为被控对象,构建了与工业生产实际相接近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②工程训练中心的物流系统由我院与上海齐鑫公司共同研制。该系统包含多个工业对象,如立体仓库、堆垛机、机械手等。驱动电机的形式和传感器的种类很多。整个系统既可分解为各种运动控制实验,又可组合成完整的物流系统。控制柜正面与工业现场一样,反面又为学生的实验装置。利用上位计算机控制,实验装置可模拟设置10种故障供学生排除,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高水平的实验室构建,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真实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各类运动控制系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加深了对控制系统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在这种与实际工业生产系统相接近环境下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充分地体验和感受“控制与系统”的内涵。因此,这样的实验室构建,为学生“在系统中学习系统”提供了硬件保障。

 

(2)围绕提高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是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1)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具体的做法是:

①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普通创造学”课程,重点讲授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并对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②因材施教,为一部分学生开设了 “创造发明实践”的选修课。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一年级学生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组织二年级的学生设计分析控制电路;组织高年级的学生研究控制系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我们有意识让活动的内容超前于课堂教学,有意识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并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解决,或带着问题学习以后的相关课程。

③在一些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结合课程撰写综述和论文。

④为学生开设了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自选题目进入创新实验室研究。

⑤鼓励专业教师吸收学生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让一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

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获奖。南通大学成立以来,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的竞赛活动有:

             新生的专业知识认识的知识竞赛。该活动由学院自己主办,全体新生参与,24位学生获奖。

             南通市第二届软件大赛。我院组织十多位学生报名参加,三位学生获二等奖,多位学生获三等奖。学院因此被主办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奖。

             南通市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大赛。我院共报7个作品,20多位学生参与,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总分列南通大学各学院之首。

通过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已开始凸现,我院一批学生的科研热情十分高涨,主动找教师并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主动要求学院为他们组队参加“挑战杯”竞赛。在推荐参加全国“挑战杯”江苏赛区选拔赛全校九件参赛作品中,我院有三件作品入围。在刚结束的全省评比中,全省400多件作品评出53件参加全国初赛,南通大学入围的两件均为我院作品。

目前学院正积极准备,结合课堂教学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如计算机软件编程、数学竞赛、外语竞赛、电子大赛、单片机应用大赛、控制系统设计大赛。这些竞赛活动分布在各年级、各学期,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⑦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我们在学院的过道、门廊设立多个橱窗,刊登获奖(或考取研究生)学生的照片,营造氛围引导在校学生以这些同学为榜样,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突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我们通过构筑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狠抓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实验教学体系基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为系统设计和综合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是为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设计、开发研究的环境,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将一些课程的实验从课程体系中剥离出独立设课,以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基础实验均做到一人一组,并且我们部分实验室做到对学生开放。

改革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在实验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设计型、综合型比例已达到70%以上,数字电子技术实验100%为综合设计型。在实验方法上,积极引进EDA技术,采用“虚拟”、“实物”、“虚拟+实物”的方式,以及线路板焊接与实验箱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生产实习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校内控制系统实验室的优势。

毕业设计的课题绝大部分来自工程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建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政策,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1)      出台了“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文件,鼓励学生和教师开展创新活动。

2)      出台了“教研室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了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中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3)      成立了学院教学质量检查小组,实施对全院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并且运用预测控制的思想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结合课堂教学,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

5)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

 

5、实践效果

实践证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控制与系统”这根主线,为学生创造“在系统中学习系统”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融合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与系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使学生掌握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从而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面宽,对专业的核心知识掌握牢固,并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江苏联能风电公司主动要求我们为他们培养30名风电专业方向的学生;同样,浙江中控集团也把我院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近三年学院每年均有1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中不少人自己创业,成为了为别人提供就业机会的人。其中一些人创办的公司、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自动化专业在2003年被江苏省授予特色专业建设点, “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成果于2004年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最近,国内一些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工学院等)专程来学院的参观学习。

以上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返回

 

病理解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  

 

病理学是医学的主干学科,为医学之本,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传统的病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镜下病理图像掌握难。加之传统的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病理解剖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控制》课题正是针对本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的基础知识、自学能力和必备的技能,在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与使用、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质量控制、教改效果检测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课内外教学互动、理论与实验、课堂与网络、必修与选修课、题库与评估等教学多环节中进行较为缜密的设计,把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理想的教育模式变为具体的教学计划、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开始于1999年,01年作为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立项,04年结题并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

理论课改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确定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着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实验课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发现式 、导学式的方式。每堂实验课结束前必须进行形成性练习,以口答、作业和讨论形式为主,通过这种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用规范化的医学术语描述病理标本与切片的本领,掌握病理绘图的基本技能,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实验课教学内容量化的指标,具有定步作用,作为一个客观依据,使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教师授课班级之间,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上相对统一。学生完成形成性练习结果也有评估效应,反映不同课室教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教研室主任直观了解教学情况。

传统病理学理论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忽略了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为了弥补传统考试的不足,我们采取多种考试形式:(1)闭卷笔试、开卷口试、网络自试。闭卷部分由计算机从题库抽题,科主任干预,教务部门把关的组卷形式 考教分离。(2)网络自测、自评。(3)开卷口试  使用实物标本、幻灯、照片等教具要求学生进行病理描述、病例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采用必答题和选答题,前者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后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人体系统中抽题考试。考试评委由教研室教师组成,考试结束前当场亮分与点评。通过口试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急、应变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一种比、学、超的学习氛围,口试现场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病理知识研讨会,这种形式的考试活跃了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病理的注意力。

在实验考核中采用两种方式:(1)阶段性、个别式、开放性测试,着重考核同学对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描述的准确性及应用医学术语的能力(三种能力)。(2)综合性、集中式、讨论式测试:课程结束时以班级为单位(40人)。①从实验题库随机抽取4组考题放映,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写出诊断,(共40个40分钟完成)。→②分小组讨论(40分钟)→③每小组选派代表重点发言,其它同学补充→④教师最后公布正确答案,同学集体订正(40分钟)。(考题量大,集思广益,团队意识,减轻负担)这两种形式的考核结合起来,起到了对病理知识点的强化与记忆,锻炼了同学综合与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互动,实行动态性评价,更关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举办病理选修课以介绍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动态,有利于学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举办青年病理论坛提供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他们学习病理的收获与关注的问题;临床病例读片讨论会让学生了解临床、了解疾病,感受医生的责任。每年参加第二课堂的主要活动的人数占年级人数的60%以上。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双语教材《病理学》病理理论课教材,该书是在院内使用教材英文版《病理学》教材的基础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采用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编著。我国著名病理学专家、原中国病理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任佘铭鹏教授专门为该书作序。《病理学考试指导》课外自学辅导教材,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00年出版。03年再版。《病理临床与进展》-病理选修教材,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01年出版。《病理形成性练习》病理实验课教材,02年起在本院连续使用两轮教学中不断改善,04年初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练习册根据教学大纲编制了一组针对大体标本、病理切片的实践练习题。作为教学目标的强化物,与一般实验指导不同的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病理学题库》光盘、《病理试卷评估分析系统》、《双语病理学教学课件》、CAI课件《生殖系统病理和乳腺病理》作为卫生部课题,由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并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病理学>配套的网络教学课件。

病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开展以来,每届学生病理学成绩的合格率在95%以上,同学对教学的满意度99.5%。通过题库抽题设定难易度相同的前提下,分别比较97级、98级、99级、00级四届1741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利用试卷分析评估系统评估教学效果,其中97级学生为传统教学(题库考试),98级为部分教学改革(通过考试指导训练、题库模拟测验、病理选修课程),99级和00级(扩招后学生全面实行教学改革),分别统计各年级的优良率(80分以上)与合格率(60分以上),经统计分析,四个年级病理考试优良率与合格率均有显著差异, 99级、00级显著好于97级98级,而00级合格率显著高于99级,结果说明教改取得了较好效果,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02年病理学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被评为江苏省Ⅰ类优秀课程。《病理教学质控系统的研究》获交通部97-2002年度的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病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题先后发表多篇教学论文。

教改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1、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多环节、全方位提供学习资源,增加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对病理的注意力;2、建立教学信息反馈与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教师的教学激情;3、教改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要求。4、尽管教学改革花去了我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伴随着教改的成果,在保证扩招以后病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科室内部的凝聚力,深化了我科人员的内涵,我觉得我们的付出值。

以上是我们教改实践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