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橙之心任务攻略: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31:25

从师范生到骨干教师

——关于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地位与作用的个案考察

王丽琴蔡方     

    摘  要:教育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在当前中教科研热和教师专业化热的背景下有着特别的意义,对骨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不无价值。本研究以四个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成长故事为关注点,考察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发挥了什么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并通过质性研究特点的叙述与评论得出了一些扎根性的结论:当前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副产品”、“加速嚣”。“学术袍”等角色。

    关键词:教育研究;教科研;骨干耗师;专业成长   

    第一部分选题缘由

    本课题系柳夕浪同志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子课题,选题的出发点主要源自对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现状的不满。概括地说,研究者认为教育研究在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基本处于边缘的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们最忙的是什么?

  只要观察一下教师们的日常职业生活表.会轻易发现教育研究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甚至在一些教师的生活词典中很少出现研究类的词汇。他们每天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的还要应付不少行政、管理事务,基本上无意关注教育研究,或者想关注也分身乏术。学校在罗列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时,一般都会提到教育研究方面,但与迎接某些级别的评估、督导。学校硬件、软件建设等相比,科研往往被置于次级重视或虚假重视的位置,显然属于软任务。

    2.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避开什么?

    中小学教师们尤其是骨干敦师在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时大多显得自信、从容,愿意迎接多方酉的挑战。但当涉及到教育研究一类的任务时,他们往往表现出了犹疑和踌躇。除了个别学校里的“科研尖子”,更多教师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觉得这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如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会选择找人帮忙应付这样的捷径。当前教师论文写作中大量的雷同甚至直接抄袭、聘请枪手等现象可以作为佐证。

    3.少数科研积极分子的志愿行为参照的标准是什么?

    应该看到中小学也有不少志愿参与教育研究的积极分子,他们往往同时就是一个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克服了时间、精力、学识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大量的自觉的科研探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但仔细分析他们的研究行为,不难发现有一种试图向高校规范型科研靠拢、看齐的趋势。为了使自己的研究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往往不得不放弃自己熟识的表述方式,按正规的学科规训化的科研制度要求约束自己的思想与实践,使原本更为鲜活、生动的研究也散发出学院派特有的气息。而这样的努力在使他们得到承认的同时可能也拉远了他们与环境的距离,“骨干教师”们往往从其他教师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小学中某种意义的“孤独者”,甚至会遭到其他教师的异议与疏离。

    可见,教育研究在当前教师职业生涯中所处的地位不容乐观,基本可定位为“边缘”状态。分析其成因,可能很复杂,既与当前社会评价体系对教育研究的不重视或虚假重视有直接联系,也与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教育研究内容的缺失与卑微有关。当然,当前过于追求“学科规训化”的教育研究制度下中学教育研究地位的尴尬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研究主题与关键词

    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考察教育研究对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成作用,在研究之初研究者对有关关键词做如下基本注解。

    1.本课题中的“教育研究”及其生成作用

    这里的“教育研究”特指由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发现过程。正教师所从事的研究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之中,是教师主动感知、解读、调适与构架教育情境的各种活动.同教师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属于“情境研究”,具有建构型、反思型、对话型等特征。与当前仍居主流位置的学科规训化科研相比。这样的研究往往显得不够正规,不够系统,囱的还无法找到相应的学科作为支撑。但与上述正规研究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边缘地位相比。这种未必规范的研究恰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研究直接参与乃至最终促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故称之为“生成作用”。可以说,不投身于教育研究.一个教师将始终无法达到专业发展的高级境界—专家型教师,而参与、致力于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可以加快一个年轻教师成才的道路。这方面,李吉林老师的成功经历以及在她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批青年教师可以说是这种生成作用的最好案例。  

    2本课题中的“骨干教师”及其专业成长

    当代教师基本上都必须经历从师范生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过程.这当中又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 *富勒(F.FuUer)的研究,从他的教师关注阶段论至今,已经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段论。o本课题主要采用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根据国内师范教育及教师成长的具体特点,综合借鉴莱赛(c.Lecey)和王秋绒等学者的划分方法,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简要分为四个时期:师范生时期、新手时期、“蜜月”时期、“高原期”锄。考察中主要沿用时间流程,逐·展开各个具体阶段教师教育研究等活动的实际状况,也重视横向的比较与相似主题的提升。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骨干教师”,他们活跃在三尺讲台上下,承担着各种基层工作.对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细细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日常词汇运用中,至少有如下三种不同意义上的。骨干教师”:1.资格认定

与奖励意义的“骨干教师”,即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一定的评选与认证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最终认定,并颁发相应的证书,提供一定的奖励,同时也提出相应的义务要求等,如吉林省曾公布过一系列关于省级骨干教师考核、认定、奖励的文件;2.继续教育与培

训意义的“骨干教师”,即由有关组织根据当前具体目的开办相应级别的培训班,由学校根据名额、学科及 学校的实际需要派送相关教”币参加,一般培训过后也 会颁发相应的证书,或者以此成为认定与考核一定级别骨干教师的先决条件;3:实际工作意义上的“骨干“教师”,他们往往是中小学的教学、管理、科研尖子.承担着繁重的课务,是学校的“顶梁柱”、“脸面”、“招牌”亦或也是‘?苦力”,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类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也大多无缘于各种骨干教师资擎认定,不能享受认证后的种种好处,但他们确实在自己的学校中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努力着,在中小学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支架作用。本课题选择的是第三种含义的“骨干教师”。

    本课题之所以选择骨于教师而不选择目前也颇受关注的“名师”,或所谓“专家型教师”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因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完备性”,属于。“现在进行时”。“未完成时”。一方面.他们人数更为众多,分布更为广泛,更能代表广大一线教师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与普通教师。“零距离”式地朝夕相处.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水平、习惯往往罩棋他教师起着更为直接的示范作用,或许也能更好地说明教育研究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为改进教师研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现实资料。

    本研究的重点是从骨干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出发·考察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处的地位、比重之差异,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的不同的帮助。究竟哪些阶段更需要教育研究,或每一个阶段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是本研究特别想关注的。

    第三部分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了中小学骨干教师4名。其中高中物理教师1名,初中政治、语文教师各1名.小学科学教p雩1名;男性2名,女性2名;年龄最大的为40岁·最小的为31岁;学历分别为教育硕士、本科、本科函授在读;职称分别为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所在学校分布于省城南京、苏南的无锡、苏北的泗洪、安徽的滁州,多为当地比较普通的学校,一例为由中师改建的实验高中,一例为南京市城郊结合部普通中学,一例为条件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联办初中,一例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的苏南小城镇中心小学。     

    四位研究对象的选取按照了以下基本标准:1.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认定为一定级别的骨干教师或参与过一定级别骨干教师培训;2.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发挥着较为明显的骨干作用;这里的“教育研究”特指由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展开的教改探究活动,是教师关于教学生活意义的持续不断的体验感悟与发现过程。正教师所从事的研究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之中,是教师主动感知、解读、调适与构架教育情境的各种活动.同教师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属于“情境研究”,具有建构型、反思型、对话型等特征。。与当前仍居主流位置的学科规训化科研相比。这样的研究往往显得不够正规,不够系统,囱的还无法找到相应的学科作为支撑。但与上述正规研究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边缘地位相比。这种未必规范的研究恰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研究直接参与乃至最终促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故称之为“生成作用”。可以说,不投身于教育研究.一个教师将始终无法达到专业发展的高级境界—·专家型教师,而参与、致力于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可以加快一个年轻教师成才的道路。这方面,李吉林老师的成功经历以及在她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批青年教师可以说是这种生成作用的最好案例。   

    2·本课题中的。骨干教师”及其专业成长

    当代教师基本上都必须经历从师范生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过程.这当中又可以分成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大都植根于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F.FuUer)的研究,从他的教师关注阶段论至今,已经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和综合阶段论。o本课题主要采用教师社会化发展阶段论,根据国内师范教育及教师成长的具体特点,综合借鉴莱赛(c.Lecey)和王秋绒等学者的划分方法,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简要分为四个时期:师范生时期、新手时期、“蜜月”时期、“高原期”锄。考察中主要沿用时间流程,逐·展开各个具体阶段教师教育研究等活动的实际状况,也重视横向的比较与相似主题的提升。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骨干教师”,他们活跃在三尺讲台上下,承担着各种基层工作.对学生以及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细细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日常词汇运用中,至少有如下三种不同意义上的。骨干教师”:1.资格认定与奖励意义的“骨干教师”,即由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一定的评选与认证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最终认定,并颁发相应的证书,提供一定的奖励,同时也提出相应的义务要求等,如吉林省曾公布过一系列关于省级骨干教师考核、认定、奖励的文件;2.继续教育与培训意义的“骨干教师”,即由有关组织根据当前具体目的开办相应级别的培训班,由学校根据名额、学科及学校的实际需要派送相关教”币参加,一般培训过后也会颁发相应的证书,或者以此成为认定与考核一定级别骨干教师的先决条件;3:实际工作意义上的“骨干“教师”,他们往往是中小学的教学、管理、科研尖子.承担着繁重的课务,是学校的“顶梁柱”、“脸面”、“招牌” 亦或也是‘?苦力”,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类型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也大多无缘于各种骨干教师资擎认定,不能享受认证后的种种好处,但他们确实在自己的学校中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努力着,在中小学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支架作用。本课题选择的是第三种含义的“骨干教师”。

    本课题之所以选择骨于教师而不选择目前也颇受关注的“名师”,或所谓“专家型教师”作为考察对象·主要是因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完备性”,属于。现在进行时”、。未完成时”。一方面.他们人数更为众多,分布更为广泛,更能代表广大一线教师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与普通教师。零距离”式地朝夕相处.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水平、习惯往往罩棋他教师起着更为直接的示范作用,或许也能更好地说明教育研究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为改进教师研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现实资料。

    本研究的重点是从骨干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出发·考察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处的地位、比重之差异,以及对教p币专业成长产生的不同的帮助。究竟哪些阶段更需要教育研究,或每一个阶段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是本研究特别想关注的。

    第三部分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了中小学骨干教师4名。其中高中物理教师1名,初中政治、语文教师各1名.小学科学教p雩1名;男性2名,女性2名;年龄最大的为40岁·最小的为31岁;学历分别为教育硕士、本科、本科函授在读;职称分别为中专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所在学校分布于省城南京、苏南的无锡、苏北的泗洪、安徽的滁州,多为当地比较普通的学校,一例为由中师改建的实验高中,一例为南京市城郊结合部普通中学,一例为条件相对落后的苏北农村联办初中,一例为首批省级实验小学的苏南小城镇中心小学。    一   

    四位研究对象的选取按照了以下基本标准:1.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认定为一定级别的骨干教师或参与过一定级别骨干教师培训;2.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发挥着较为明显的骨干作用; 3.在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啪样方法主要采用目的抽样,即按照研究者理解的骨干教师标准,有意识地在周围的普通学校中通过熟人介绍、领导同事举荐,在初步联系过程中取得研究对象本人对骨干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定和

    对本课题的合作意向最终确定。其中有一名研究对象是通过机遇式抽样获得,在一次省级课题研讨会上,这位来自苏北农村的男教师质朴的发言引起了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当即和他联系并取得了认同。据外围获得的信息证实.四名研究对象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及周边地区均有一定的影响,基本符合本研究对“中小

 学骨干教师”的界定,有的还取得过相应的骨干教师证书,或参与过二定级别的“名教师”评选,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对象自呈、对象科研成果的产品分析等获取资料。每位研究对象均根据要求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等一手资料.与研究者进行了一到两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均尽可能做了录音。研究者和四名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基本上都比较陌生(一名初中女教师除外,她与研究者中的一位以前就是朋友与同行)。在半年到一年的研究进程中均结成了相互信任、比较和谐的研究关系.其中一名研究对象由于路途较远,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访谈”实现往来,与研究者共通信28封.讨论内容涉及到含本课题在内的许多话题。对双方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研究者在后期创造机会与这名对象面谈了两次。以弥补“网络访谈”可能带来的欠缺。

    本研究另一个需要说明的特色是研究者的合作模式:两名研究者从关系看是亲密好友,有合作的动机与条件;从身份看.一为专业研究人员,较为熟悉质

    的研究的规范、课题运作机制等领域,对本课题而言属于“局外人”,一为中学教师出身的教研员.较为熟悉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生活世界,‘对本课题而言属于“局内人”,两种身份的相互合作与配合,对提高本课题研究的质量应该是利大于弊;另外,从分工看。前者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报告的框架搭建以及部分访谈,后者负责研究对象的选择、部分访谈及一手资料的编码、分析,可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项课题。当然这种合作研究及方法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如对“骨干教师”理解的可能性差异。访谈风格的控制等,研究报告的撰写也可能会遇到人称、评论等方面的不一致,研究者通过精诚合作尽可能加以克服与减轻。

    第四部分叙事与评论

    本研究采用叙事与评论相结合的策略,先尽可能简洁明晰地对四名骨干教师做人物素描,然后再按时间流程叙述四位骨干教师在各个阶段的成长故事,并结合相应的片段发表研究者的相关评论。叙事部分主要以录音文稿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行文中尽量使用对象们表露出来的“本土概念”,即用访谈对象们使用的代表性语汇;研究者的评论则尽可能在叙述的基础上分专题展开,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表述,个别专题还与他人的研究做一些简要

比较,为最后一部分提取研究结论打基础。  

    现时描摹:四位老师的人物素描(为研究伦理考虑,下文中的人名均为化名)   

    A何伟老师,男,1963年2月生于安徽省一农村地区,由于父亲是教师,他很小就入学,在当地农村小学、初高中读完后。于1979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当时年仅16周岁。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一个普通的农村中学任教高中物理,4年后才被抽调到城里一重点中学任教。中学生瀣lO年之际为解决家庭分居又调到了安徽某区级市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普师专业<物理>、{:教学技术基础>等课程.担任教研组长。1999年36岁的他参加了首届教育硕士学位招生考试。到南京师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深造(物理教学论方向),并在三年后顺利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据说答辩会上非常出彩,令导师十分欣慰。2000年他所荏的学校面临改制,开办了高中班,他任教高中物理课至今。教学业绩经受住了高考的考验,学校领导亲自出面希望他再度出任毕业班教学工作。何老师职称为中专高级讲师,自1996年起在报章杂志上陆续发表各种教科研论文,尤其是深造期间,共发表19篇,其中多篇为核心期刊。2003年春不断进取的他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考试,虽由于专业的转换未能考取,但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肯定。欢迎他明年再试。

    何老师给研究者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和、儒雅,实实在在。他中等个头。微胖.大大的黑眼镜后目光炯炯,语言虽不十分丰富,但总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提问并迅速作答。自信的他言谈举止之中让人感受得更多的是谦逊、好学。尤其是在高校那小乍术圈子中,他总是很诚恳地向老师、同学请教。位骨干扣师中他年龄最长,在硕士同学中也属成熟稳健的类型,据研究者了解,三年深造期间一个宿舍的四个人只有他回到了原单位.其余都跳槽到了大城市或高校。何老师还很硕家,深造及考博等选择都事先充分考虑到家庭的困难.并在儿子的教育上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已上初中的儿子各方面表现也让他比较满意。何老师生

  活的城市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虽隶属于安徽,但离南京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旅程,交通非常方便,经济、文化上的辐射十分明显。一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离他家和学校只有数百米。访谈就是在风景区的湖边进行的,使本次研究多了一份难得的自然与清新。

    ——总评:学术成果累累、科研能力不凡的大哥

    B李文老师,女,1966年4月生于山东的一个小县城,1982年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读书。1985年中师毕业后,回到家乡自己母亲所在的一所县城小学教高年级语文。1987年,在家人的帮助下人事关系转入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同时开始在教育学院脱产进修中文。教育学院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县城一所实验中学任教。由于该校的大多数教师毕业于知名师范院校,李老师感觉压力很大,于是又开始了在山东曲阜师大的本科函授学习_o

  1990年,为了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李老师调入南京市郊区一个偏远的学校.在这里她当了7年的语文老师、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1997年。她又调到了离市区较近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经过自己业绩的充分证明,2002年李老师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从1999年开始,李老"币有十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省、市、区的各种奖项,她参与的两项省级重点课题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    

    李老师为人很热情,哪怕是初次见面也会给人一种老友相逢的感觉,南京市语文界的许多老师都跟她关系不错。她的表述能力很强,口头表达中也常掺有大量的书面语汇。虽然38岁了,但身材苗条,很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她的丈夫经常出差。会给她带回一些时尚服饰,李老师都会很得体的穿戴起来。在学校里李老师工作压力很大,但她很注意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家务事由钟点工负责,上小学的儿子也被培养出了较强的自理能力。李老师个性很要强,从中师毕业后就--2在不断地进修,2000、2001年还参加了教育硕士的入学考试,可惜由于英语基础差而失败了,但她仍然在继续寻求深造的途径。

    ——总评:执着语文教学、向往学术生活的大姐

    c杜忠老师,男,1966年8月出生于苏北农村一个教师家庭,排行老三,从小成绩就二直很好,初中毕业后由于父亲的坚持于1982年轻松考上了江苏省淮阻师范学校,当时在乡里已经算轰动一时。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另一个镇联办初中,先后任教语文、化学、政治等诸多学科,也先后挪了几所乡村初中。作为学校中不多的科班出身教师,工作一直比较轻松随意,据他讲一度以打牌、喝酒等消磨业余时光,直到训识了虽为合同教师但已经考上高师函授的他的太太.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约定先完成学历的提升再谈感情问题,从此他刻苦学习,顺利考上了政治专业的专科函授,并在毕业之际调到爱人所在的学校建立了,美满的家庭。‘为了给爱人争脸,他在这所条件轼好的镇初中认真工作,钻研语文教学,以超越重点班的出色成绩奠定了自己在学校的骨干地位。几年后他为使爱人有更多表现空间,转行教化学,在较大的压力f=再次以出色的中考成绩证明了自己的教学实力。

  目前杜老师为进一步发展调到了另一所普通的联办初中,担任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同时专教初中政治。2002年他考上了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的本科函授,专业是教育管理,他希望自己能在行政岗位上有所进展,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担任了函授班的班长j并抓住老师给的机会克服学校经济上的困难主动来南京参加有关课题活动,希望能吸收更多新鲜信息,以促进自己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杜老师与研究者的结识纯属偶然,仓促的约访却立即得到了他的热情回应。在旅馆房间里,完全陌生的我们长谈了近四个小时,外表看上去有点憨厚的他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可以说是口若悬河,尤其是说到自己与爱人的初相识,他的脸上透出不少的得意与一丝的羞涩,让研究者感受到这是个朴实中又不乏聪慧的真诚的男人。他毫不讳言农村中学的种种落后与不足,对近几年由于教师工资执行国标和省标两种标准给农村教师带来的沉重打击深表忧虑。但他也很务实,对现状并没有太多的抱怨,甚至从未想过要离开家乡谋求更好的发展。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当校长,要不就调到城里与爱人再次会合。从科研成绩看杜老师可能只是刚刚起步.教科室的工作给了他压力和机会,今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尽管只是在地方小报上,但他相信自己今后会越走越好。

    __总评:任教学科广泛、事业爱情紧相连的小弟     

    D杨阳老师,女,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富有管理才能。姐姐先她两年考上了中师,为了减轻务农的母亲的重负。她放弃了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也报考了无锡师范。毕业后她比分到村小的姐姐幸运,直接被挑到了虽地处乡镇但远近闻名的某省级实验小学,一直工作至今。先后任教语文、自然、科学教育,一直担任实验班班主任。从头一年便获得开公开课的诸多机会,但与同时毕业的大专生比还是感到有点压抑。杨老师为提升学历从

  毕业起就参加了社会的自学考试,一年内就通过了7门。即使是结婚、育女等重要事件也没有过多牵扯她对工作的投人,据她讲当年常把女儿的摇篮带到学校加班至深夜。2001年她参加了学校的中层竟聘,由普通教师转变为学校教科室的干事,同时她还偷偷报名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的本科函授。研究者就是在面授中和她相遇的,短短一年时间由师生关系演变为网络上下的挚友;可以说她是研究者接触过的学员中最为好学、最为主动的一个。

    四名骨干教师中杨老师最年轻,个头小小、长相也显小的她居然曾被人误解为老公的女儿二但她的文字工夫很显老到,书面表达能力非常突出,擅长于诗情画意般的叙述与抒情j经她手写出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介绍更像是报告文学。在担任实验班教学时她就注。意积累日常的体会,加上学校一直对教科研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和引导措施,她撰写论文起步较早,已经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有数篇为核心期刊,曾在地区教师论文专集中占据数量之首.让领导、同事刮目。杨老师的个性比较自然、随意,有点情绪化。常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止步不前甚至有所退步而烦恼,也坦言没有想过自己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杨老师的爱人也是教师,在当地省重点高中任教物理。看上去瘦削、沉稳,平时二人各忙各的,但彼此能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对对方的全力投入工作都没有怨言。

    ——总评:文学功底深厚、喜欢小情调的小妹

    历时叙述:四位老师的专业成长进程‘

    一:师范生时期:——镦育研究的基础阶段

    叙述:  

    当年为什么填报师范志愿?(对三位中师毕业的老师加问为什么不考高中而选择中师)    

    我爸爸在’苏州工作。当司机,只有用末才回来。妈妈一个人带三个孩子,早一点还有爷爷奶奶。当时农村分田到户,我家一共有四亩八分田。到农忙时妈妈就特别辛苦。考取师范就可以把户口弄出去,地就分掉了,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扬阻    

    当时笋二甲师是很激动的,因为对农村孩子而言,已经是了不得了,全乡就考取了我一个。临近毕业时已经意识到自己还要拿大专和本科文凭。以后的路还是很辛苦的。其实以当初的实力念高中也是很棒的,毕业后至少可以考个大专,出来后的工作肯定和师范学校毕业不同,也许还不一定选择做教师。当然在上中师时对教师职业感觉还可以。那时由于年轻,对自己的前途总充满着信心。——杜忠

    我考中师的主要原因是身体不好。我父母都是老师,觉得万一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考中师既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又有保证;而且山东跟大城市不一样。成绩好报考中等师范,然后第二层次的才选择重点高中              —二李曼  

    小学毕业时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说了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以后到初中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师范;老师也高兴。你自己将来也有个好职业”。初中遇到的老师对我也很好,考试时又想到她说的那句话,所以到毕业时再考虑家庭,就报考师范了。可以说从小教师的职业形象在袁忑目’中就不。错。·—二扬阳

  ’:你就读的师范学校属什么性质,有什么特点?

    山东省立第;师范。有“红三师”美誉。——李文

    江苏省无锡师范。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校训“弘毅”。——.扬阳   

江苏省淮历师范。主要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有普师、英语、音乐、幼师等几个班种。所学知识以高中为主,只是浅些罢了,但教育教学理论却学得相当扎实,对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像三字两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

每天必练。——杜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二十年前它的发展水平是目前许多师范夫学也无法相比的,只是当时自己没有一点重点的感觉。——何伟

    在师范读书期间,你对自己的评价如何?

    我在中师唱歌可好呢!当时班上只有五个女生,我的同桌现在是山东省济宁市的教研室主任。跟刺的同学说起来,’谁都不相信我现在还是个普通老师。我读书的时候各个方面都不错,比如唱歌、绘画、写作、校报,学校有一个很大的玻璃黑板.一个月出一期校报展,每期都有我的文章。我演讲也不错,比较活跃,很不用功,但很灵。——李文    

    回顾起中师三年,我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收获之-二-是i我的语文蔚绩提lI高了i’因为在师范学校里时间充足,就喜欢看书,看各种名著、小说等文学类的书籍,后来喜欢看杂文,包括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等。通过对这些课外书籍的阅读。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慢慢地自己开始喜欢写文章了,不论写的质量如何,但总算开始动笔了。一杜忠

    在师范学校人才济济,如果你不努力表现自己,也没有人会主动去发现你,毕竟从农村来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没问题,其他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我开学不到-个星期就生病了,伤寒,休息了两个月。回学校就快期中考试了,老师还征求我意见是否要参加考试,我还是坚持考了,结果全班四十多人,我考了第十名,还不错吧。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数学比赛,我考了分,第_名,语文也得过。写作的兴趣从初中就开始了,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的日记。二扬阳     

    大学读书期间,作为农村来的学生,自己在班上多方感到有些压抑,.毕竟基础不好跟城里比,尤其是英语(我们当时高考英语不算入总分的)。——何伟

    有经历过教科研的相关训练?怎样评价师范学校星的教育类课程?

    学时学的时1荧好像觉得对以后的工作有作用.但真正的指导作用并不大,也许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教学有重要的影响。想从教育学、心理学中找到某些理论来指导自÷的实践好像很难。但自从上本科时感觉婆固门课对自己的帮助的确是很大的。,_一枉忠

    印象不深刻,如教育学,心理学,讨厌倒还不至于,上课是个考太本,印象很模糊,她也不是能把深刻的东西带得很清慧。什么出身?不清楚,我们和老师也不熟悉。·扬阳    

·:大学里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上没什么用,都忘光了。——何伟     

    中师时的教育理论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教育学还可以,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学的比较肤浅。——李文

    当年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何?打下亍哪些基础?

    我认为科研只要具备基本的文字阏读与写作能力就可以了,不一定需要大学毕业。过去的中师毕业的老师在他们的同学中也是佼佼者,能力与水平并不差,关键还是观念问题。.不过我在大学里也没有什么科研意识,更谈不上什么能力了。—_何伟

    几乎没有。——李文    ‘

    喜欢写作,但多是文艺性的.理论性的可能没有,有些思考的也不太多。——扬阳  

    评论:师范院校能为教师的教育研究和专业成长做些什么?

从上萼的逋谈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位骨干教师酌师衰薹生时期虽然学过_些教育理论课程,但几乎都觉得用处不大,如皋说师范生时期给他们日后的教科研打下了怎样的基础,恐怕真的如老师所说,只是“文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了(其他三位也提到自己师范生时期语文或者写作不错)。一些日益追求综合性办学的师范院燕。对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平衡·,大草削减教声类氓翟的比重,教育类课程甚至沦落到只要当过敦师的都能上的地位。研究者曾经担任过六年中.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现在又在高等IJ币范学院任教公共课教育学,深深感到这本来是师范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领域远远未能实现其应该岑挥的功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到底该往何处去?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这些年国内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许多新成果、新理论没能融人到传统的教育心理课程中。长期以来模仿苏联、西方的教学体系始终没有大的突破,难怪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再者,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严直膀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追求理论上的夫而全,而忽视对师范生未来工作的切实关注与指导,更缺少对他们将来要从事的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准备。从师范院校的科研资源看,完全可以对师范生进行这方面的启蒙甚至实际运作,师范生在校就开展数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和科研活动的实践.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不少师范院校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结合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有入呼吁在师范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见,教科研的基础在师范,在师范院校面临布局、层次夭调整的今天,我们不仅不能削弱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地位,还应该切实提高这些课程的质量。。在师范生阶段就普及有关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投身一线的教师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手时期:——教育研究的萌芽阶段

    叙述:     

    第一年的工作环境如何?

   我一毕业就到这个学校了。我们学校是首批省实验小学,一九七几年就很有名了。学校虽然在乡下。但本来就挺有名气。那时整个无锡县是没有县城的。很奇怪哆。范围里象这样的学校禾_过三四个(含

无锡市区)二疡阳

    刚开始在一个农村中学(高中部)呆了四年,教学上谈不上多努力,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多是师专背景。同专业一只.有我一个是科班出身的,茸终很受重视:一何伟    

 我头_,年被分在_个联办初中。‘_不如中心初中好,但离城挺近。.——杜忠    

    碍务负担尊吗?谭到了哪些主要困难?努力程度如何?   

 碍务不算重,也没遇到什么困难。那时候我踌躇满志,组织大型活动效果蛮成功的。我教四年级。小孩特别崇拜老师,很信任你,什么事都跟着你转,一点也不感到累。——李文     

    那时课务并不多.但感觉我的课上得不理想。我不知道到底该如何上课以及如何抓住学生的思路。这可能是因为中师.户斤做的训练只是针对小学,中学的语文和小学有很大的差异,总感觉自己知识不足。感到有点缺陷。另外i当时学校里有一位早我两年工作鸽语文老师,他虽然是合同教师,但功底很好,课上得非常好。大概是由于他的好就衬托出了我的不足。在那个联中就工作了一年,那是非常平淡的一年。一点值得回忆的亮点都没有。——杜忠   

    记得嘲参加工作第一年,开学第一天校长就来听课了。听课以后老校长说了些什么已经淡忘了。但记得他给我和另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同事带来了一位师傅——一位特另q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每次上课前我们都要把设计好的教案给她看,听取她的修改意见以后再走进课堂去实践。这样的帮带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左右,这一个阶段感觉是很有收获与提高的l=’特别是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方面有了发展

杨阳

    当时得到过哪些重要帮助?有明确的师傅吗?‘

    从没有遇到真正意义的“师傅”。那些老教师也很少把我视作徒弟。——啊伟   

    应该说有,但一年时间她就走了,而头一年新者师对周围情况不熟悉,印象是很模糊的。真正对我存影响的是我们学校一个老教师,是特级教师,也没有明确师徒关系,她当时已经退休了,留用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经常采听听我的课,给我一些建议。我第一年就开始上公开课,严格讲是不到一年.第二个学期就上公开课。机会可以说是好的。——杨阳   

    颜老师吧,虽然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但实质上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较关心我,包括徐校长.他们.给了我许多机会。老教师几乎都是我的师长。——李文     

    那一段时间有没有开展有关的教科研活动?主要是教研活动、听课之类。——杨阳

    没有,连互相听课的活动都不槁。——杜忠

    评论:

    1、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与另一顷关于小学新教师的研究之比较)     

    ‘这里先允许我们花较长篇幅摘抄一段一位硕士生关于小学新教师的研究报告片段:

    “一般学校的惯例是新分配来的老师一般从起始年级教起,然而2002年新学期一开始,本地不止一所小学的新生家长联合起来,不要新老师教。家长的理由是新教师没经验,学校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每个名师都是从新教师开始的,但家长的理由似乎更充分:干嘛我的孩子成为试验品?……

    家长不光对新教师十分敏感.对学校里其它年轻教师的教务安排也十分在意。陈是戎访谈的一位三年级教师,她表示了对自己能否跟班升上去的担心。因为从她的‘角度来说,这个班的学生教熟了,也有感情.了i。往高年级带对自己在业务上熟悉整套教材有好处,然而她拿不准自己能不能教上去,因为这不仅取决于学校对她的评价,还要学生家长不提出异议。

家长对新教烯的日常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家长每天都陪孩子做功课,因,而对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了解-作业布置多少:“一道题的解法、老师的评语,家长都很关注且要评论o’家长之凤还经常交换意见后来告诉老师:人家班怎么怎么样,别的学校怎么怎么样。对老教师,家长还很客气,老教师的权威意见,家长一般听,觉得不对的,家长也不说,生怕对自己的孩子不利。对年轻老师;家长就不客气了,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找教师说.或直接找校长。

    本研究的各位骨干教师在回忆自己的新教师生涯中似乎没有遇到上述情况,他们或者得到了学校及老教师的较多帮助,或者得以完全自由地适应新环境,总的来说比较顺利,有的机会还比较多,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或压力。这应该说是这一代教师的幸运。而今新教师可能就没有这么舒心了.整个社会对教育近乎神经质的关注已经扭曲了广大家长的心态。对新教师的不宽容、不接纳成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一些名校在扩容招员时也明确要求是工作多年以上的教师.那么新教师到底应由谁来培养呢?新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呢?    

    无疑.由中小学对新教师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是目前最适宜的方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整套的方法与模式。如杨阳老师所在的学校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了’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等所谓“五子登科!式的培养办法,江苏泰兴的洋思初中也以特别严格、实效地培养新教师而闻名遐迩。这些培养模式犹如温室的大棚,可以加速新教师的成长,减少职业适应期的工作失误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但研究者认为

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质是个自然发生的过程,有许多认识、体会需要时间、需要沉淀,加速培养也可能会象化肥一样扭曲新教师的教育人格,磨灭他们的个性,使新教师成为流水线上的半成品。因此要处理好环境建设与新教师自我建构教育人格的关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0这当’中适当的关注与合理的课务负担很重要,应该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欺生”现象,避免一开始就给新教师压上太多的业务和心理负担

    学校、家长、老教师们,给新教师留一些思考的时间、成长的空间吧,更重要的是,留给他们宽容的微笑、真诚的鼓励,一如给手生的护士哆嗦的双手一点镇定的安慰,为初上公路的司机犹豫的眼神更大的安全距离,一句话:“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2.“师傅”到底有多大作用?

    许多学校在培养新教师的方式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师傅制”;确实,许多新教师在师傅们手把手地扶持与帮助中实现了快遽曲成长,许多名师也悉心培养了属于自己名下的若干”徒弟”。在许多比较正规的学校,不管。师徒制”最终执行得怎么样,“结对子”这种形式一定是要的,有的还要签订明确的协议书,师徒之间实行利益共同体式的连坐,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研究者认为这种模式是手工业经济方式在教师教育上的延伸,其背后的思想是把教师职业视同为一门手艺,需要师徒之间个别化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

  我们承认,教师的工作是存在许多技艺性的成分,经验至今仍是许多老教师、名教师成功的真正法宝,这些东西确实可以通过师徒的方式传递,比起师范院校老师课堂上的说教。师傅们的现身说法似乎更实用,更可把握,这也就是新教师更愿意师从老教师尤其是名教师的主要原因。但是.教育毕竟是一门科学,她需要得更多的是思想的笼罩、理性的反恩.师傅在传给你经验的同时.也可能窒息了你思考的空间,特别是已经教有特色、创出独特模式的名师.总免不了要把徒弟是否不走样地体现了本派精华作为评价标准.久而久之,模式就成了模式化,师傅可能反而演变成束缚。更不必说“师徒制”实际效益上的不经济,在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光靠几个师傅的传帮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合格教师的需求。如何摸索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师培养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3.教师研究好否实现与新教师的成长同行

 据研究者平时的观察以及本次研究中的访谈。在新手时期教师们往往对教科研十分茫然,尤其是科研气氛较弱的农村地区,教科研与新教师的成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他们忙于适应新环境,忙于钻研教材,完成各种工作任务,似乎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参与科研工作。‘既然我们提倡给新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又怎么能以科研为借口另外增加他们的压力呢?研究者认为这里可能存在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即科研是教师日常工作之外的事务,只有写论文、搞课题等正规活动

才能算科研d其实不然,我们主张科研即生活,教师研究应该同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属于“情境研究”,具有建j龃型、反思型,对话型等特征。这样,新教师的每一天都可以是在研究中度过,他们遇到的所有困惑、危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在经过努力实现突破的那一刹那,研究的价值就充分地实现了。把这些感受记下来I、写出来乃至发表出来只是这一过程的合理延伸,可能是新教师几年以后才能做到的,但成长已经发生,教师研究应该与新教师的成长实现同步。这里观念的转换是关键,而9币范生时期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可以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这里不敢有更高的期待.一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希望每一个新教师在新手时期至少留下思考的芽,埋在心灵的深处.不断反省,不断孕育,不久的将来.这颗教师研究的新芽总会萌发.结出思想的果实.而到那个肘候,新手已经成长,骨干正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