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怎么更改车牌号码: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00:12
 什么是心肾不交啊?肾和其它器官有关系么?
相当于西医的心肌缺血和神经衰弱的综合)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肾亏虚,后天保健失宜,善思而内心压抑,再加上情志不遂,易肝郁气滞,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治法:交通心肾,调肝舒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逍遥散加减
成药:天王补心丸  逍遥丸
预防: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体育锻炼,情绪乐观舒畅,有病及时就医,起居有节,生活要有规律,万事顺其自然!心理平衡看待社会生活!
隐患:就是体内存在的、已经发生过或将要发生的疾病,提示出来可注意防病保健(西医术语)
1,慢性浅表胃炎
2,胆胃综合症
3,肝胆功能不全
6,妇科炎症
外邪深入下焦损伤肾阴,或久病伤阴、房室不节真阴暗耗,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肾既济失调,即造成心肾不交证。也有因肾阳虚衰,阳虚不能蒸腾肾水而致水火不交。心肾不交表示心肾关系失调,也反映全身阴阳气血不平衡。本证为虚中夹实之证。
(一)主症:心烦不寐、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二)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口燥咽干、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
中医认为,人生百病,皆因于风(木)、寒(水)、暑(君火),湿(土)、燥(金)、火(相火)六气,都可以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说明。《黄帝内经》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这里讲的是五行相克的一面。那相生的一面是什么呢?据《黄帝内经》上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肝受气于心(木生火);心受气于脾(火生土);脾受气于肺(土生金);肺受气于肾(金生水);肾受气于肝(水生木)。所谓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也就是病气按五行相生的关系由“子”脏转化到“母“脏。不过如果“母”病了,也可能会殃及到“子”脏,这就是“母病及子”。在五行系统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它四个发生联系,任何两行之间总有相生或相克的关系。  
 从传统医学来说,心和肾不同于西医上的心脏和肾脏。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统管脏腑的功能活动,使之相互协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功能有三:
1、主血脉。心脏功能健全则血液能在血管里正常运行,得以营养全身,人就精神充沛,面色红润光泽,“其华在面”,反之,则面白无华,甚至苍白。这可以从循环系统上来理解。
2、藏神。心血不足,会影响心神,使神不能安藏,出现失眠、健忘等,
3、开窍于舌。心脏功能健全,心血充足,则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味觉敏锐。
肾是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它藏有真阴、真阳。来源于父母,为人体生命之根本。肾为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其主要功能有四
1、藏精、生髓、充脑、主骨。肾所藏之精,称为肾阴,亦即真阴,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有男女媾精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根本;有水谷化生之精,是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前者称“先天之精”,后者称“后天之精”,两者均藏于肾。肾精足则其他脏腑之精和血也足,肾精不足则其他脏腑之精和血也不足。
2、主命门之火。命门是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一般称为肾阳,也称为真阳,也藏于肾。它是促进生殖发育的动力,又是其他脏腑之阳的根源。故命门之火不足,常导致全身阳气虚弱。
3、主水。饮食经脾胃等脏器的消化吸收和肺的输布,其中营养部分供给各组织器官的需要,而水液部分由肺气肃降的作用,下行到肾。肾再加以分清泌浊。产生尿液,排出体外。
4、开窍于耳,司二阴。如果有虚症的耳鸣、听觉减退,甚至耳聋的,多从补肾入手。
肾阳不足,可以引起小便不利或尿频尿多,大便溏泄,阳萎、早泄等。肾阴不足,可以引起小便如脂膏,下消,大便秘结,遗精等。
传统医学上临床上关于五脏之间主要有以下对应关系。
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脾运失健→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脾运失健;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阳偏亢→消耗肾阴→肝风内动;肾阳虚弱→脾运失健→肾阳虚弱;
肾气虚弱→气喘,肾阴不足→肺阴亦虚,肺阴不足→肾虚。
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明代医家戴元礼在《证治备要•遗精篇》中说:"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所以,现代中医在谈论到遗精、滑精时,多称为“心肾不交”。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多以养心安神,去心邪,节房事。方剂有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金锁固精丸等,也可根据实际实行加减方。谨遵医嘱和药嘱。    心肾不交证  
        心肾不交证,是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伤阴,或房室不节,或思虑太过,情志郁而化火,或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痠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痠困发冷。

[证候分析] 心肾不交证,以失眠为主症,伴见心火亢,肾(水)阴虚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心为火脏,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之称。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阳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及肾水,致肾阴耗伤,均可形成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本证水亏于下,火炽于上,水火不济,心阳偏亢,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水亏阴虚,骨髓不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为肾府,失阴液濡养,则腰痠;精室为虚火扰动,故梦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为水亏火亢之征。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则腰足痠困发冷。这是肾阴肾阳虚于下,为心肾不交的又一证型。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导读:一、心肾不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病因:久病,思虑过多,抑郁,喜怒悲哀,房事不节。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火必须…    一、心肾不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因:久病,思虑过多,抑郁,喜怒悲哀,房事不节。中医的五行理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火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如果思虑过度,或者心情抑郁,心火亢盛,就会心神不宁。向下损耗肾水,失阴液濡养,或者过于用肾,则腰酸,头晕,健忘。且肾阴不足,肾阳相对偏亢,因此就会觉得手心热,咽干口燥,舌红等假热的表现。  
    二、心肾不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失寐,心悸不安,眩晕,耳呜,健忘,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脉细数。
    三、 心肾不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证以肾阴虚、心火旺为特征。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达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则水火互济,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偏亢,或心火独炽,下吸肾水,则肾阴暗耗,以致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而心肾不交。心火偏亢,则心烦失寐,心悸不安,健忘;肾水不足,髓海空虚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虚火内扰精室则遗精。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心火亢盛证相辨别,心火亢盛证仅表现为心烦失寐等心火偏亢的症状,而无肾阴虚见症。本证既有心火偏亢的症状,又有肾阴虚的见症。   
    要点辨证:心火偏亢的临床表现,伴有肾阴虚的见症。
    四、心肾不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心悸健忘,虚烦不寐,头晕耳鸣,腰痠遗精,或腰膝痠困发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或无,脉细数。临床上容易诱发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五、心肾不交应该如何预防?
    1、若心肾不交证小失眠严重得,应要求病房安静,室内要清洁卫生,温度湿度要适宜,以保证病人能得到充分休息。
    2、若表现为遗精精频繁的患者则应告知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保持阴部的清洁,干燥;内裤宽大不宜过紧,夜间睡眠不能使阴部太暖。
    3、.未婚男青年的手淫常是心肾不交的遗精病的病因,应告诫其危害性,使病人决心戒险恶习。若因阴茎包皮过长,动员病人切除,不愿切除者,必须每天清洗阴茎、龟头部的尿垢,防止包皮嵌顿龟头。

    中医对心肾不交的认识
    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谓之心肾不交。一般发生于男性,又称为现代“富贵病”。中医对心肾不交的病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体质虚弱:体质软弱,萎靡不振,久病或劳欲过度,或各种失血,造成气血阴阳的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久病体虚:热病伤阴,或房室过度,均可导致肾阴亏损,心火妄动,扰乱心神,形成心悸。
    (3)、饮食劳逸不当: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久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引起心悸。或饮食不节、酗酒无度,均可生痰蕴热化火,或伤脾而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4)、七情刺激: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如骤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致七情扰动,忤犯心神,不能自主而心悸,所谓“思虑烦多则损心”(《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口问》)。
    长期忧思惊恐则精神情绪过度紧张,心气虚怯,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心气郁结,生痰动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为心悸。
    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亦可动撼心神而发惊悸。若郁热内蕴,复加恚怒,变生肝火,肝火扰心;或痰火扰动心神,心神失宁,也易导致心悸。
    (5)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邪阻心脉,阻塞经隧,心血营行受阻;或风寒、湿、热等外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或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怔忡之证。温病、疫证日久,邪毒灼伤营阴,心肾失养,或邪毒传心扰神,亦可引起“心中忄詹忄詹大动”等悸、忡之症。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6)药物过量:药物过量,可以损害心气,甚则损伤心体,引起心悸。如近代使用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过量或失当,均能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