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述材料:如何学修佛法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06:13

八、随信行与随法行

    印度那烂陀寺的大班智达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说:

    “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

    精勤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

    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

    意思是有两种学法的人,第一种是随法行的修行人,他们先求得般若正见,获得了稳固的正见后,再观察世间时,见到了轮回中的众生,因为将如梦如幻的显现,执著为各种各样实有的事物,而感受到了种种的苦难,因此生起大悲心,再在精勤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逐渐增长菩提心,并严格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第二种是随信行的修行人,他们信受大乘善知识和法宝的教导,首先生起大菩提心,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然后再来努力获得般若正见。

    这两种闻思修的方式:一个是从获得般若慧来进入;一个是从入门的菩提心来进入。在后代的随行的修行者,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善根特别深厚,不需要广泛地闻思修的人之外,其他的佛弟子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学到佛法的真谛的。

    其中般若正见的理解是证悟大乘正道的基础,生起菩提心则是进入到大乘正道的标志,生起出离心是进入到小乘正道的标志,这三个方面,对佛弟子都极为重要。

    从随信行的角度来说,大家首先要认识大小乘发心的法相,从心上用功;那么,从随法行的角度,对于现在的广大年轻佛弟子来说,重中之重的,是获得对般若的正见。因为般若能促进出离心与菩提心,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而且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对随信行和随法行做一番分析研究。

    1、大小乘的发心

    (1)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

    小乘的出离心缘的是自身的轮回和涅槃,也就是说,小乘着眼的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我执、烦恼、业力、果报,是为自己脱离三界而修行。这样的出离心,除了希求解脱之外,其他的内容也是大乘修行者所需要具备的,所以被称为是大小乘共同的出离心。

    小乘的出离,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这是对苦集灭道四谛理解之后,自然而然在心里生起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这种决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轮回的厌离,这是如理、深入地思维了苦谛和集谛之后,心里的自然反应;二是对解脱的欣乐和希求,这是理解灭谛和道谛之后,心里由衷生起的向往之情。

    如理思维苦谛,就要思维苦苦、坏苦和行苦。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的出离,普通人平时不会说出离,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出离。不用说这样的出离没有希求解脱的成分,就连对轮回的厌离也谈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极的逃避,而且只是逃离人道中暂时的苦苦,还没有意识到坏苦和行苦。一旦情况好转,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坏苦,也就是众生所谓的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的时候,他们就立即不出离了,高高兴兴地继续世俗生活去了。

    对苦苦的厌离,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狱里的众生。地狱里的众生,痛苦没有停息的时候,一直处在惊恐、惨叫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分分秒秒都在想着离开这个苦难之地,对于地狱,他们连一丝一毫的留恋和不舍都不会生起,只要能够脱离地狱,他们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但是这还不是出离心,因为他们只是对地狱的厌离,一旦脱离地狱,便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坏苦去了。

    坏苦就是会变坏的苦,世间则称之为快乐、幸福。也就是一切有漏的乐是坏苦。一切凡夫都喜欢快乐,厌离痛苦,但是什么是快乐,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凡夫所说的快乐,具体就是欲界的快乐和色界的禅悦,而这些以法宝的智慧眼看来,却统统都是苦难。它们苦在哪里呢?苦就苦在这些所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强大、更长久的苦苦,也就是说,想要尝试这些快乐的凡夫,在不久之后,就要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贴切地给它取了一个坏苦的名字。

    因此坏苦就像一杯毒酒,嗜酒的人喝起来虽然美味,但是后患无穷,有智慧的人,事先就会看到它们的后果,不会被它所诱惑。

    人们常说人间的欲乐难以放下,比如说汽车、别墅、爱情等等,其实在欲界天人看来,人间的这些享用是那么地低级,比起他们的优越环境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人间的生活就和猪的生活没有两样。同样,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来,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么的低级,没有档次。色界初禅天获得的,就是断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叫“离生喜乐”,色界天在禅定的内在快乐上越来越深入,最后甚至意识到了禅定的快乐也是一种累赘,而进入到了纯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这样就进入到了无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乐,都是会变坏的,会失去的,苦苦在之后还是会再卷土重来,所以都属于坏苦,是同样追求不得的。

    那么修持境界高的一类外道,对于坏苦的厌离心是非常强的。它们为了消除他们所谓的业障,往往会抛弃现世的一切快乐追求,而专门选择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单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发生。

    因此,作为内道的佛弟子,当自己对世间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时候,应该想想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们可能正在可怜自己呢,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们为了那些错误的目标,都能够放下一切,精进苦行,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追求那些坏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弃坏苦,但是他们不知道坏苦之上,还有一层行苦,这是只有内道佛教之中才宣说了的。

    所谓行苦,就是有漏五蕴炽盛之苦,这应该从因和果两个侧面去理解。从果上看,近取的五蕴是从烦恼和业力中产生的,来源就非常的不清净;从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蕴,烦恼就会和它形影不离,因此而必将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苦来。

    要厌离轮回,必然要落实到厌离这个以行苦为本性的有漏五蕴上。

    如理思维了这三种苦,获得了思慧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厌弃这个轮回。不净坑很脏,人一旦掉进去之后,会马上想办法逃离,但是这还比不上对三苦获得了思慧的人。那他们的心态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人,掉入了火坑,周身的疼痛,和马上面临的死亡,会使他不顾一切的想跳离这个火坑。

    但是厌离轮回苦,还不能找到出离苦的办法。只有同时找到苦的根源,才有可能把它断除。

    苦的来源是业力,业力的来源则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我执、无明。这由我执、无明产生的业力和烦恼,就是轮回苦的根源,这个真理,是在集谛中揭示的。

    因此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不仅仅要厌离三苦,更要厌离自己的业力和烦恼,厌离自己的执著我的我见。这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远离任何增长我执的因素。

    单有厌离,没有希求,就会产生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而在灭谛的开示中,本师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诉我们了烦恼和业力寂灭后的解脱境界,也就是涅槃的果位,这对于修行者是极大的鼓舞。佛陀同时还在道谛中,详细讲说了获得这种解脱境界的真实方法。

    对于一个已经对轮回产生了厌离的修行人来说,灭谛中宣说的解脱境界是他最大的希求和动力,而道谛中宣说的法门,则是他最大的依赖和安慰。

    因此,只有把苦集灭道四谛闻思究竟,产生了闻慧、思慧的人,心中才会产生真正到位的出离心。可以看出,这样的出离心,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向上,充满了阳光,充满了希望的。

    大家要知道,对于现在的修行人来说,在开始修出离心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少欲知足,不对生活提很多的要求,应该减少,直至断除贪求世间八法的名利心。

    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出离心,那么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得人天善趣的因,而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而一旦在心里生起了真实出离心,即使还没开始持戒修行,就已经产生出了趣向解脱的功德,如果有出离心摄持,那么所作的事情不论功德的大小,就算是给猫狗喂一餐饭,或者能对五戒中的任何一戒受持上一日一夜,都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殊胜资粮。

    但同时也要知道,出离心是进入小乘修法的敲门砖,是小乘修法的开始,它并不是小乘修法的全部。在具备了真实的出离心之后,修行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获得无我的空性慧上去了。因为出离心是为了要厌离轮回、希求解脱,要产生轮回、障碍解脱的那股力量,是来自于我执,因此要断除我执,必须要证得人无我的空性慧。在法称菩萨的《释量论》中,就明确地开示了解脱道的入门修法是出离心,解脱道的根本修法是人无我的空性慧。

    (2)大乘不共的出离心

    大乘修行人在少欲知足的基础上,生起的出离心,是眼光更远、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具体表现为:

    ①大乘要出离的,不仅仅是轮回,还要出离小乘的自我解脱,只是自我得到解脱,没有去救度众生,对于具备大乘根基的修行者来说,是一件不愿意的事,是一件自私的事。

    ②大乘要希求的,不是小乘的涅槃,而是消除了能所对立的无二慧境界。凡夫的生死和小乘的涅槃两个都是边,还落在观待、对立之中,是不了义的境界。

    ③大乘殊胜正见就是分别心即是心的本性,或者自然本智,因此任何的戏论、客尘垢障都是出离的对境。

    虽然对一般凡夫来说,小乘阿罗汉的出离心非常的伟大,但对于大乘的出离心来说,阿罗汉的出离心太小了,就像没长大的三四岁小孩一样。大乘菩萨把为自己闻思修看做是自私心理,根本不会再心里生起为自己成佛的念头。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大乘的慈悲心越强烈,就越会对众生生起怜悯心,对阿罗汉也一样,会怜悯他们没有广大的发心。

    我们要知道,大小乘的出离心,目的都是为了对治我执而调服烦恼,但是依据的见解等不同,因此方法也不一样,大乘的出离心,比较高深,理解起来比较难,但是一旦能够运用,则更加的巧妙,收效也更加的迅速。我们现在有缘学习到大乘佛法,应该不辜负如此深厚的因缘和殊胜的妙法。要一开始,就在心里培养起大乘的发心。高的起点,必将带来高的收益,能更快、更有效地利益众生。

    (3)大乘菩提心

    具备了共同的出离心后,大乘的修行者,就要继续扩大心量,生起大乘的世俗菩提心。大乘的菩提心的生起,标志着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开始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历程。

    大乘的世俗菩提心也是心中的一种意乐、一种决心,它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由大悲心的驱动,生起把一切有情从生死轮回中救拔出来的坚定决心;二、同时由智慧见到要能对他人做究竟的利益,首先必须获得大菩提,因此生起成佛的坚定决心。由此可见,大乘菩提心是全然不顾自己利益,一切都为其他众生考虑的大发心。如《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入行论》中说:“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还有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大菩提,希求的不是佛陀的无限安乐,而是佛陀身口意所具有的恒河沙功德,是佛陀任运、周遍地广转正法妙轮、度化众生的能力。行菩提心缘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菩萨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以三轮如幻如梦,不起实有执著的方式而行持。

    大家知道母爱很深,生起菩提心的四无量心或七重因果也是对照母爱而引导的,普通人对于其他的众生很难产生出像母爱那样深切的关怀。但是母爱也有缺憾,它本身就充满了执著,母亲只会对自己的孩子投入感情,这样的爱很难转移到其他的孩子身上,这和大悲心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大悲心是对于一切的众生,产生出像母爱那样的悲愍心,而菩提心则更是在这个大悲心基础之上,上求佛果,来度化众生的决心。因此大乘世俗菩提心是非常的深远、非常的厚重,这需要修行者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彻底的改变,并不是随便想想,念诵几段仪轨就能生起的,也不是仅仅通过做一些善事就能拥有的。

    大家要知道,菩提心的修行次第,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进一步思维一切有情,都被我执烦恼所缚,被善恶有漏业所漂,长期沉溺在生死大海之中,为苦苦、坏苦、行苦所逼恼,于是生起深深的大悲心。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掉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这就已经生起了世俗大菩提心,进入大乘资粮道了。

    (4)体会与落实

    从以上的不同发心可以看出,小乘的出离心是为了对治个人的我执,消除个人的苦难,而大乘的菩提心是为了对治掉众生的我执,消除众生的苦难,但彼两者又都是以分别心,在轮回、涅槃、佛果、众生等的显现分上,而不是与实相胜义空性分上来生起世俗发心的。

    出离心是进入解脱道的起点,即使佛陀时代那些增上慢的声闻,至少也有真实出离心,也把解脱作为第一目标,在真诚地希求解脱。如果不具备出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天天在以顽强的人我见在办事的人,则是没有机会得到解脱的,也不可能在心里生起菩提心来。不具备出离心,表面上也可以做出很多苦行来,但仅仅是行为,不一定说明已经有了相应的认识。要说吃苦,外道也有强烈的厌离和吃苦的精神。因此大家更应该从心里改变自己,让心里产生出相应的功德来。

    大乘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众生。走路的时候,心里愿众生能走到顺畅的路,并能最终走到最殊胜的佛道上,即使看病,也不是为了自己少受点痛苦,延长点寿命,而是为了帮助到众生,需要有一个好一点的身体。

    这样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一下,自己的心里,有没有把自己的我执作为给自己制造违缘的最大的敌人,如果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这已经和真实出离心开始相应起来了;另外,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所有普天下众生是自己的母亲,并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起心动念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众生的利益,并且认识到要获得佛陀那样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益众生,这才已经开始和真实菩提心的要求相应了。

    只是口头上说为人民服务,并不一定真正在为人民服务。同样,出离心、菩提心不是挂在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做各种事情就能自自然然生起的,而是需要心里思想法相彻底转变。大家知道思想工作是非常难做的,这首先需要在见解、希求目标上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要把这些法落实到自己的心相续上,经常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佛法的引导进行对照。比如说是在发菩提心,但是和道友们在研讨的时候,一直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别人的思路,几句话下来,就已经面红耳赤地争辩起来了,我执这么大,连道友之间的这点包容心都没有,怎么能说有菩提心了呢?如果表面上说是有出离心、菩提心了,已经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了,但实际上还是以深重的我执出发,用利益他人的行为来包装自己,那么这是被我执骗了,这和世间上的人追求名利其实没有两样,不同的只是你是隐藏的,没有像人家那样赤裸裸地追求名闻利养,只多了一层廉耻心而已,这样的善事,做到后来,会逐渐变味的,会被各种因我执而产生的烦恼侵蚀掉,而失去了善事的意义。

    2、般若能促进出离心与菩提心

    听到现在,有的人也许心里在想,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重要,也很殊胜,但是从它们的法相来看,要求太严格了,似乎这辈子没有希望了,那么这随信行的闻思修有没有什么方便方法呢?

    方法是有的,要找到方法,首先还是要找到难的原因。

    (1)一般人不易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原因

    从大乘了义法门中大家能知道,众生本来是像佛陀那样,清净无染,智慧无边的,但是有了无明导致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后,形成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垢障,因此才遭遇了各种苦难。就像一个大力士,本来力量无穷,但是有了法我执,在他肩上凭空增加了大量看似实有法,这些法份量很重,于是这个大力士就只能背800斤,再加上了人我执,在他肩上又凭空增加了自己许多看似实有的人的份量,这些人更加对他形成了束缚,相互增上了烦恼,于是他就只能背80斤了,老实说,凡夫一切众生是被自己的我执和法执给压垮了。

    大家觉得菩提心和出离心难以生起,就是因为心里已经被浓厚的人我和法我两种执著充满了,受此二执的影响,把如幻的显现都看成了实有,把五蕴分成了你、我、他,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各种圆满的果报,而希望别人过得不如自己。如果能对这些对境去掉实执,那么肩上的重担就能卸下,心就具有了力量,大力士的力气就得到解放,就有助于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些世俗发心的生起。能去掉执境界为实有的这个方法,大慈大悲的佛陀已经给我们传授了,这就是般若空性慧。

    (2)般若的闻慧和思慧能帮助卸掉重担

    以闻思般若而产生的智慧的引导,出离心乃至慈悲心、菩提心都比较容易生起来,而且心里会很轻松,充满了力量。无我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而且对有意义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不会厌倦。

    有些人说我很痛苦,其实是心在苦,这个我其实一点也没有出现过,快乐也是同样,说我很开心,其实是心在快乐,从来就没有“我”的一丁点事。般若法门,就是促使大家认识到这个真相,减轻身上的压力的一个殊胜的方法。

    有人还会问,如果证悟了般若空性,当然就不会有了各种执著的重担,但是要证悟般若空性,又谈何容易呢!

    (3)凡夫的大乘般若正见也有巨大的力量

    其实,般若的力量并不只是在证悟之后才能显现,凡夫在闻思修中以分别心产生的大乘般若正见,就已经能产生克制烦恼的力量,就像前面提到的,闻思般若产生的闻慧和思慧,就能产生认识一切烦恼和压制一切烦恼的力量,而因为闻思的是般若这一高深的法门,因此所能产生的认识和压制烦恼的作用也更加的强大。

    这种通过闻思产生的空性正见,就能和世俗的发心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

    随着众生根基和意乐的逐渐增上,能接受的法门随之而加深,观察的对象逐渐从外境转向了内心,见解也越来越了义,越来越接近心的本性,产生的加持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比如,小乘的见解中已经把蕴聚抉择为空性了,但在外境还留有无分微尘,在内心中还留有无分刹那的心识。唯识宗则打破了外境,宣说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观察到了一切遍计法本来空性,圆成实本来就存在。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中观宗中的自空中观将心识进一步抉择为是与大空性无二的清净慧,远离一切戏论,他空中观又是在这个基础上,宣说了万法的本来清净如来藏,一切都不离自然智慧而呈现。

    这样可以看出,大乘法门抉择的不是迷乱的显现,也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是世俗发心的层面,而是清净的基的究竟本性,是大无为法,并且这些都是心的本性。对于这心的本性,部分证悟的是道般若,全部证悟的是果般若。

    一切的有情,不管是天人还是地狱众生,不管是圣者还是魔王,都具足佛性。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都呈现在清净本基的如来藏之中,险恶的轮回、染污的烦恼等等的现象,只是偶尔出现的客尘。如果苦与集并非客尘,如果众生并非本来是佛,那么不说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经过千千万万个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也没有成佛的可能。认识到心的这个本性,这是最了义的皈依,具有这样的见解,就能对救度众生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自然就能发下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穷的菩提大愿。

    在末法时代,尤其年轻人,执著那么重、烦恼那么强、业障那么的深,这样的状态下要行持大乘菩萨行并不是很容易。心中如果没有般若正见的引导,以实执心很难以生起世俗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甚至连名利都不容易放下。只能装装菩萨,天天说厌离心啊、出离心啊、菩提心啊,然后东做一些事,西做一些事,似乎觉得这样已经在行菩萨道了。

    而且没有般若智慧,凡夫事情做多了,烦恼容易增上,最后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退失,会一层一层地往下退,刚开始还想学大乘发菩提心,后来遇到很多不如意。想想还是先救度自己吧,于是学些小乘的法门,但因为实执心重,出离心也生不起来,于是想把因果给守住吧,但是困难依然很多,最后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3、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

    般若正见是随法行的基础,同时也能减少随信行的难度,可见对于般若法闻思修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闻思修的最后阶段,必须唯一凭借般若慧的力量,才能突破一切障碍,获得证悟,因为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的心愿,都是分别心在对世俗显现产生二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直接缘实相胜义空性,并且它们属于微细的所知障,只能压制和转变业力,无法直接断除二障的种子和习气,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又说:“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得遍知者,何不修空性?”同样,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龙树菩萨和法称菩萨等也作了这样的论述。而且佛陀在讲般若法门的时候,跟讲其他的法门有着明显的不同,佛陀讲法前亲自铺设法座,以此表示对般若法门的敬重。由此可见闻思修般若法的重要意义。

    三乘菩提都必须依靠般若法而获得证悟。小乘的阿罗汉们突破轮回,获得寂灭的快乐,靠的就是般若空性中的人无我空慧的力量。对于大乘来说,般若慧就是胜义菩提心,只有获得般若这个胜义菩提心之后,这位修行的菩萨才进入大乘出世间见道位,这个时候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行,才都能升华为出世间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一切微细分别心中的功德,都转化成了无分别的究竟般若慧,在这样的法身自然智慧光明的境界里,再也没有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的影子了。即是原先以世俗菩提心摄持时,这些功德成为修行者获得见道的功德,而在以胜义菩提心摄持之后,这些功德能引导这位修行的菩萨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这些功德消除了最后的微细垢障,而呈现出最究竟般若的真相。

    另外,所谓三殊胜是宁玛派的不共修行的窍诀教言,三殊胜是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前行是发菩提心,正行是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之中,也就是应该安住在般若的正见中进行修持,如果只强调世俗菩提心,就没有能按正行的要求修持,也就不可能产生出相应的修法的殊胜功德。

    因此般若慧才是成佛的关键,世俗菩提心是随信行的修行者所首先要发起的,而随法行的修行者是在生起了殊胜般若正见后,能自然而然发起慈悲心、世俗菩提心等功德。

    4、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

    禅宗也是基于六度中的般若度而修持的,有些人把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度理解为禅宗“禅”的涵义,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第六度般若度才是“禅”的真正涵义。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中,六祖大师开示了般若的意义,比如:“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以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还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另外,同样在金刚密乘中的顶严光明大圆满以下,也是不离般若为基石而修持的,比如,修生起次第时必须在真如等持、佛慢心基础上观修,修圆满次第时以无相般若摄持下修炼气脉明点,以及修光明大圆满的直断时本体空性,顿超的四灯中的自然般若灯的修法,都离不开般若空性慧。

    我们要知道,金刚密法中对非法器需要保密的,不是世俗菩提心等显教的法门,而是以般若为基石的金刚密法,譬如宁玛派玛哈约嘎(大瑜伽)所讲的大平等、大清净,阿努约嘎(随类瑜伽)所讲的器情世间是普贤王如来的净土及普贤王如来,阿底约嘎(最极瑜伽)所讲的直断、顿超直接六个月等速疾成就佛果的甚深了义窍诀法门。

    还有第一怙主普贤王如来就没有发过世俗出离心、菩提心,而以光明大圆满智慧刹那间成就佛果的。在证悟光明大圆满后,包括出离心、菩提心等一切的世俗功德,就都自然具备了。

    而且修光明大圆满的时候,会出现无分别、非常快乐等各种各样的觉受,倘若没有安住般若慧,那么就会执著这些觉受,这样就障碍了进一步的修持,并且还会进入歧途。

    如圣者法王上师如意宝在《直断要诀依莲花生之窍诀而释——斩断无明网之宝剑》中说:将光明执为自性实有的身体、脸、手臂,将光色之本性执为有相显现,智慧执为有耽著、常有、稳固之本性,即是误入觉性显现之歧途。

    进入歧途表现为:认为三身五智是实有的,与自己俱生存在而生起自胜的执著心,我慢一天比一天高涨,说起甚深无生的意义时,则不精通,反而把颠倒的见解执为正见,其他佛菩萨所证也就仅此而已,而失去了对佛菩萨的信心。对其他的各种显现越来越执为实有,完全追求世间八法去了。

    这样的后果:因为对外境中显现的有实法顽固贪执,而不能从色界中解脱;因为对于内在觉性之光明执为实有而不能从欲界中解脱;因为对于恒常稳固实有的心识执为三身总体永久的依处,因此与外道大自在宗派一致,无法列入佛教徒中。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歧途呢:应当对空性自相明分中显现的明空无二之义生起定解。这点极为关键。

    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般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正道。以上大恩上师法王如是作了详细的解说。

    因此,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