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清乐草本乳膏孕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01: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四)2010-05-31 15:37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是指(D   )  
A. 社会管理体制 B. 社会政治法律制度  C. 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D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3 "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
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5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6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D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7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8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
  A. 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 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 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 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9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0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C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
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2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13 生产关系是反映(A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B.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的范畴C.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D.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B  )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 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B    )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7 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C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8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9 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这两部分是(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
20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
A.杰出人物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1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C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国家
2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B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3 政体问题说的是(A   )A.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一党执政还是多党共同执政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
政权中的作用
24 从起源上看,国家是(B   )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25 国体指的是(A   )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C.国家政权的政治职能D.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
26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C  )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阶级
27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2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是(C  )
A.通过放高利贷而获取高额利息     B.通过做投机生意而攫取高额利润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其他氏族的财产
29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B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科学
30 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B   )
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    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
革命与改革
31 社会改革是(C  )
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32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D    )
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33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D  )
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 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C     )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35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B   )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36 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B     )
A.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让步 D.自下而上的社会
变革形式
37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 B    )
A.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惟一形式 D.革命阶级要积极主动地制造革命以推动社会发展生产中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8 2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 C  )
A.革命领袖的产生 B.革命队伍的形成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D.革命思想与反动思想之间的撞击
39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   )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4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B  )
A. 把改革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C. 把教育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把稳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1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D  )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人民群众和个人
4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的理论前提(D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制约作用的原理 C、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原理   D、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原理
43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44 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C  )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 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 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4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D )
A.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6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  )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7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B  )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8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9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0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D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二、多项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
1 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CD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认为( ABE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各个细节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E.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3 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AB CE        )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E.文艺、道德、宗教
阶级斗争
4 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前提的有( CDE                  )
A.投机商人通过贱买贵卖聚敛钱财         B.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夺他人财产C.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D.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
5下列各项属于人类历史上典型的社会革命的类型的有( ABC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C.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D.20世纪中期以来的新技术革命   E.改变产业结构的产业革命
人民群众
6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ABCDE           )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82页,新第85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旧第85页,新第88页)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旧第83页,新86页)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旧第86页,新第89页)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87页,新第90页)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旧第90-91页,新第93-94页)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参看教材旧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旧第84-85页,新第87-88页)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D 3、C 4、C 5、A 6、D 7、D 8、A 9、D 10、C 11、D 12、B 13、A 14、B 15、B 16、C 
17、C 18、C 19、A 20、D 21、C 22、B 23、A 24、B 25、A 26、C 27、C 28、C 29、B 30、B 31、C 32、D 33、D 34、C 35、B 36、B 37、B 38、C 39、D 40、B 41、D 42、D 43、D 44、C 45、D
46、A 47、B 48、A 49、D 50、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BE 3、ABCE 4、CDE 5、ABC 6、ABCDE
三、简答题 ,新第85页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82页,新第85页)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85页,新第88页)
  答: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参看教材第83页,新第86页)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参看教材第86页,新第89页)
 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第二类是参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87页,新第90页)
  答: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三是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参看教材第90-91页,新第93-94页)
  答: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参看教材第112-113页,新115-116页)
  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参看教材旧第114页,新第117页)
  答: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各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参看教材第84-85页,新第87-88页)
  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论述题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分)
    (3)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答:(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见简答题)  
(2)辩证关系(参看教材旧第92-93页,新第95页)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参看教材旧第106-107页,新第109-110页)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于(A  )
 A 14世纪末15世纪初 B 15世纪末16世纪初 C 16世纪末17世纪初 D 17世纪末18世纪初
2、商品是(B  )
 A供人们使用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供人消费的劳动产品 D可用货币购买的劳动产品
3、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
 A公平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原则 D赢利原则
4、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A  )
 A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B商品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C商品价格决定商品价值D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
 A私人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社会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6、“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D  )
 A市场经济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经济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7、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是(C  )
A货币量有了巨大增长 B货币增值 C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D世界货币的出现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途径是( AD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通过海外贸易创造财富 C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D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E通过商业途径创造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AB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阶级的形成 E国家的形成
 3、商品的二重性是指(  AE       )
  A使用价值 B可以交换 C可以出售 D可以购买 E价值
 4、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A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E重复劳动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BD       )
  A社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奇货可居 B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物质条件,没有任何商品出以出卖 C劳动者的人身彻底依附资本家 D 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自己的商品来支配E大量农民无地可耕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第四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B 6、D 7、C 
二、多项选择题
1、AD 2、AB 3、AE 4、AB 5、BD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131页)
  答: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参看教材第146页)
  答: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参看教材第146-147页)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是(B    )
   A原始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C近代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D地区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军火商
3、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主义是(C  )
 A近代垄断资本主义 B现代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政治垄断资本主义
  4、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  C第三世界国家 D发展中国家
 二、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 ABCE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货币全球化  E企业经营全球化
  2、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BCE      )
   A科学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D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E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参看教材第168-169页)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参看教材第171-177页)
           第五章 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CE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参看教材第167页)
   答:(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出现了五个特征: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第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垄断利润、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参看教材第168-169页)
 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第一,生产全球化。第二,贸易全球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企业经营全球化。
四、论述题 
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参看教材第171-177)
   答:(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仅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
 A 16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B 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E 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2、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是(A  )
 A 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的巴黎公社  B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及法、德、意工人运动
C 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  D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由此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C   )
 A民主制 B集中制 C民主集中制 E高度统一原则
4、社会主义民主是(C  )
 A手段 B目的 C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D既不是手段也不是目的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D  )
 A公正 B平等 C共同富裕 D人民当家作主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CEB         )
 A圣西门 B黑格尔  C欧文 D费尔巴哈 E傅立叶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ABCD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看教材第202页)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参看教材第196-197页)
 四、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参看教材第199-200页)
第六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C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CEB     2、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看教材第202页)
 答: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建立、巩固、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政权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参看教材第196-197页)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权,广大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从这个意义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民主同时也当做目的,作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来认识,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四、论述题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参看教材第199-200页)
答:根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以平均每年增长10的速度高速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长期探索,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实践,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七章 共产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B )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B    )
   A 人们谋生的手段 B 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 )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A  )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BCE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成为纯粹娱乐手段 E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和两种社会状态是( AB   )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E 文明社会
三、简答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参看教材第222-227页)
 2、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参看教材第228页)
 3简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参看教材第228-229页)
第七章 习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 
三、简答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参看教材第222-227页)
  答: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是: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参看教材第228页)
答: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必然王国指人类受客观规律特别是自身创造的社会关系的支配和奴役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状态:人类摆脱了客观必然性的支配和奴役、成为自然界、社会关系和自身的主人,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飞跃的过程。必然王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历史,自由王国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
3简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参看教材第228-229页)
答: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第一,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与一切空想或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她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这一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按照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当今时代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