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长湿疹很痒怎么办:侗族民居处处都有奇思妙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0:56


侗族民居处处都有奇思妙想

在贵州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许多侗族同胞,一个个侗家寨子,一座座侗族民居无不体现着侗家人的奇思妙想。
当你走近黔东南的侗寨,你会发现,在描述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是不能忽略的: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寨门
沿着侗乡这一寨子到另一寨子的半道上你会看到一种充满灵气的、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跨过它你就知道你已经走进另一个寨子了,它就是寨门,寨门则是村寨聚落生活区域边界的标志,出了寨门意味着你离开了这个人烟聚落而进入了乡野,反之进了寨门则表示着你进入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那么从此刻起,你便是这个寨子的客人了。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到底有多少种花样,难以统计。
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如高增寨是一个三百多户的大侗寨,寨门有12座,其主要的寨门修建在桥头,十分讲究,门楼顶上有五重檐攒尖装饰,横脊上各塑了两条游龙沿脊攀附。
在四面敞开的环境中,侗家的寨门没有任何防御的功能。从风水的角度考虑,寨门有贯龙脉、通声气的作用,除此之外,侗家的寨门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仪式功能,寨门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场域。村寨之间的大型交往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的,因此,寨门不仅只是界标,它更是一个仪式的场域。
鼓楼
侗寨的建筑群是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的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楼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子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
鼓楼的上半部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
高大的鼓楼完全是用杉木制作的,全楼找不到一根铁钉。站在楼下仰望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条木,横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异常严密。鼓楼内部也非常讲究,楼顶上、檐角上和封檐板下都装饰着精美的彩塑和绘画:有飞禽走兽、有花鸟鱼虫、有人物故事、更有大量的侗乡风情画。
鼓楼内一般会有梯子附着在大木柱上,遇到紧急情况时,便派人登上楼顶的小阁,敲打皮鼓,向全寨报警。如果有需要全族人集体协商的大事或需要众人裁决的村民纠纷时,也都在鼓楼集会解决,因此鼓楼是全族人的政治活动中心。
花桥
花桥和鼓楼一样,也是侗族人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
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
从结构上花桥可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桥面上有亭阁式建筑的是亭阁式花桥,这种花桥在侗族地区是常见的。在比较宽阔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桥长廊上加盖3—5层的四檐四角的鼓楼式建筑,这便是壮观的鼓楼式花桥。
禾晾
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成,穿方中间横穿着一二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杉木披成人字形盖在两边。
平时人们很难知道禾晾的用途,但是到了丰收的秋季,人们一看便知它是晒粮食用的。原来侗族人聚居的地方多是高寒山区,以务农为主,多种植糯禾、黄粟、糁子等。侗族人民不但勤劳,而且有珍惜粮食的好传统,当收获季节到来时各家各户都选择寨边日晒时间长、通风良好的地方,起牌立架,专门用作晒禾把和黄粟、糁子穗。由于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所以他们立的禾晾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一个连心架。
冬季禾把已经被太阳晒够了,被风吹干了,这时侗族人放禾下晾、收谷入仓,杀鸡宰鹅,欢庆丰收。
民居
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烧饭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栋,也有将同一房族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
侗族民居群体布局常组合成团,围绕一水池布置住宅。水池功能有二,其一是为了排积污水,其二是为了设置公共厕所。侗族民居宅内无厕所,厕所公用,设在水池中间,架独木桥入厕。
侗族民居的另一特征是“倒金字塔”形状,即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挑出六十厘米左右,第三层又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再挑出六十厘米左右。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木楼,这是侗族人利用空间的一种办法,这种占天不占地的办法真可谓是巧夺空间。
同建鼓楼一样,侗族竖房立屋,事前一定要先请法师看好地形,找好地基。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当重要。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建房的仪式与忌讳
侗家人在建一幢房子的过程中有许多仪式。比如在选基时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后,方可落基;在砍建房所用的树时要物色好材山后,带着鸡、酒以及香烛纸钱,到山上找一棵准备作中柱的树作祭祀山神,巫师把吉词念完之后,象征性地动斧砍树,仪式结束,众人才能将树砍倒;上梁前,要在选定的时辰,先在加工好的宝梁正中处凿一小洞,放进谷穗、金、银、笔墨,喻示屋主日后发富发贵,后代知书达理。梁上挂红布,上书“紫微高照”四个大字,上梁时,亲戚朋友要鸣放鞭炮以示祝贺,掌墨师穿着主家事先给他准备好的新鞋,挂上大红布,吟唱《上梁词》,拽梁者便高声喊“人财两发”、“家和物兴”之类的吉祥颂语,接着由掌墨师向四周抛撒“宝梁粑”,掌墨师撒宝梁粑时,祭酒三杯,将十二块粑粑摆在梁上,念吉利词等。
侗家人建房过程也有许多忌讳,比如忌“四”,讲究三柱、五柱、七柱、八柱落地;忌说“破”字,如柱子不慎弄破,也只能说“柱子开了”;忌在竖屋时往下丢东西,连最小的一颗木钉也不可以;忌踩掌墨师的木马;忌踩宝梁等等。
一个侗寨能够建多大,人口应该保持在什么水平上,与它周围的环境应该有一种和谐的搭配关系,侗族早就懂得人和环境在能量交换上必须保持平衡的道理。侗族喜欢把自己的寨子比喻为一条船,周围的环境比喻为水,如果船小人多承载不住就会有翻船的危险。因此他们会通过文化和技术的手段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有些寨子甚至用不向外传的草药秘方来控制生男生女,因此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人口的零增长,达到了环境和人口的高度和谐一致。
延伸阅读
居住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侗族有“北侗”和“南侗”之分。清水江以南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南侗;清水江以北的锦屏、剑河、天柱、三穗、镇远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北侗。
南侗:三宝侗寨距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约2.5公里。它不是一个寨子,而是由上、中、下三个相距近千米的侗族寨子组成,而通常所说的“三宝千户侗寨”是指中宝侗寨。三宝侗寨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同年间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高达21层。主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木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侗族鼓楼。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城东面,距县城约23公里。大利侗寨共有5座花桥,其数量之多,实为侗乡之最。花桥横跨于利洞溪上,分布在大利寨头、寨中和寨尾,以其秀美玲珑的身姿将大利侗寨装点得更加骄娆。位于寨中的花桥最具特色,亭廊式,木结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寨中侗族老人所建。
北侗:三门塘是清水江边的一个古老而又秀美的侗寨。三门塘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全村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是北侗文化的代表村寨。
摘自:《旅游休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