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激光祛色素几岁:【摄影+游记】秭归屈原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58:45

【摄影+游记】秭归屈原祠  

 

 

 秭归屈原祠——三面牌楼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整个山门气势宏伟,浩气荡荡。 

 

2011年10月31日,从三峡起点奉节乘船沿长江而下,过瞿塘峡——穿巫峡——出西陵峡。11月1日11点46分到达湖北秭归码头,上岸后租小面包车到附近的屈原祠观光。

 

秭归地名的来源:屈原故里就在香溪河口,屈原的姊(姐姐)自屈原沉汨罗江后,天下的水系是相通的,相传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姊迎屈子归来,秭(姊)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

当地人说:到秭归来的人一定要看“三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绝代和亲美人王嫱(昭君);绝迹的神农架的野人。

我们首先瞻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馆:

 屈原祠的山门

 

从屈原祠远眺大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已经达到175米高程屈原祠在大坝上游,从上游看三峡大坝,平湖宽阔、水平如镜、风不扬波 ,别有一番风味。

 

 

 屈子归来图

 

 

 屈原祠殿宇恢宏

 

屈原祠最早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名曰屈原庙。 据《归洲志》记载,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归洲(秭归县旧治)剌史王茂元,在屈原故里修建了屈原祠,并镌刻《楚三间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石碑,赞颂屈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铭文哀悼屈原“麟出外时,终困于人。剑有雄芒,不用无神。矫矫先生,不缁不磷。举世皆醉,抱志殁身。汩水悠悠,言问其滨。归山高高,独抱清尘……”。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

后,自元、明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历任州官,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维修,并晓州民:“岁以五月五日致祭”。 

 

清烈公祠座落在秭归城东五里的一个山丘上,坐坡朝江,面对楚台山。南宋诗人陆游路过此地曾借诗凭吊与描述:“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涛声似旧时。”

 

屈原祠是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江水升高,由屈原沱搬迁重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修建,三峡水库水位达175米,旧址淹没。 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它作为"三峡移民"第二次搬迁,东迁至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重更名屈原祠。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接待中外游客。

迁徙后的屈原祠占地1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倚山面江,整座祠字被环绕在满园飘香的柑桔林和苍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屈原祠包括山门、屈原青铜像、东西碑廊、纪念屈原陈列馆、屈子衣冠冢,五大部分。 

 

山门建筑风格独特,三面牌楼,六柱五间,三级压顶。

 屈原祠正殿

 

三面牌楼通高20米。郭沫若先生手书“屈原祠”三个苍遒的大字镶嵌在牌楼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阳王树人所书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额枋;大门门储匾额上闪烁着“光争日月”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整个山门气势宏伟,浩气荡荡。 

 

 

屈原青铜像原来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现在已搬进大殿内。

设计者根据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屈原衣冠冢也为屈原墓,随屈原祠迁徒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四周石阶石栏环布,

 

 

 纪念屈原陈列馆正面匠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1964年手书:《屈原庙、屈原故里》。

馆内分上下两层。下展厅陈列有介绍屈原生平的图片、绘画、诗词、乐曲、书法、屈原研究论文和历代各种版本的《楚辞》。上展厅陈列有在秭归境内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

 

陈列馆四周柑桔树、竹林、桃园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幽静雅致,环境迷人。 屈原青铜像的东西碑廊呈南北走向。廊柱撑架,歇山大角屋顶。廊内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2篇诗作和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屈原的诗句手迹,镌刻在青石碑上。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大诗人,他自沉汨罗江后,天下的水系是相通的,相传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香溪河口再吐出来。香溪河口在屈原故里附近,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并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出由此而产生。

 

 屈原衣冠冢(亦说屈原墓——屈原之姊便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

 

古迹牌坊—— 屈原故里

 

屈原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县乐平里,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曾在古代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臣排挤而被放逐江南,当楚国被秦兵攻破时,他愤而以身殉国,投泪罗江而死。其《离骚》、《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子怀乡图

 

 

 屈子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写作年代被当作于被放逐以后。

  

《离骚》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全诗大致分九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

第二部分:诗人在实现自已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在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第四部分:诗人的特立独行,立即引起世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诗人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但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背绳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的诗人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以及灵魂搏斗的过程,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由于女媭的劝诫,诗人不得已来到重华面前,向他陈述自已的观点,期冀引起同情共鸣。

第七部分:诗人在重华面前阐述了自已的“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达诗人不被世人理解的强烈感情

。第八部分:诗人听了巫咸的话,最后决定离开楚国。这一部分把诗人复杂的矛盾心理,万千思绪,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第九部分:诗人在接受灵氛、巫咸的劝告,决定离开楚国远游,最后终不忍离开的经过。这是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展开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诗最后是尾声,以当时的楚国名曲《乱》作结。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 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 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史记·屈原列传》:“《国风》 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1961年秋。

 

【橘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鄂教版语文八上写的是“类可任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传说【橘颂】是屈原是用橘作比喻写弟子婵娟风格的,屈原写后送给弟子宋玉。但宋玉后来背叛了屈原,屈原被逐流放,婵娟为屈原而身亡,屈原悲愤填膺,仰天长啸,把题有桔颂的诗稿复盖婵娟身上祭奠下葬。
 名人题屈原

屈原——《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楚辞》中的一篇,全诗373句,1560字,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後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後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屈原庙赋》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③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④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⑤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⑥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贾谊,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经过湘水,写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吊屈原赋》 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讯曰:已矣!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蟥?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使骐骥可得系而羁兮,岂云异夫犬羊?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屈原的学生——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凤凰山秋色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屈子当年读书洞
  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子当年走过的“千喜桥”

 

战国时代屈原辅佐楚怀王,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抗秦之长,屈原希望变法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对楚国有利,策略正确,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郭沫若的大型历史剧《屈原》编得非常有趣:
  屈原有两个学生——男为宋玉,女为蝉娟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是一个纯洁可爱、天真稚气的少女。她深明大义,爱憎分明,她热爱屈原,敬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导做人;她蔑视世俗的荣华富贵,具有不畏权贵的骨气。
婵娟敢于斗争,在屈原遭到陷害的关键时刻,她始终和屈原站在一起,同黑暗势力作斗争,而宋玉虽然很有才华,却是个没有骨气的无耻文人
婵娟是虚构的理想人物。作者创造她是把她当作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在艺术构思中,作者把婵娟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力求以婵娟的诗魂来展现屈原辞赋的精神,婵娟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屈原精神的活化。  
郭沫若的话剧《屈原》梗概:   
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反对腐败,推行仁政,对外主张联合抗秦,遭到贵族大臣上官大夫靳尚等的反对。靳尚利用怀王的昏聩及南后的贪婪,收受贿赂,与秦使张仪同流合污。张仪游说以600里地归楚为饵,诱楚绝齐亲秦,受到南后的款待。他们为除屈原,在一次预谋好的酒宴歌舞上,南后佯装酒醉,倒向屈原,屈原无奈搀扶,适遇怀王临场所见,于是屈原被诬革职,囚禁太庙。   屈原的学生婵娟,崇仰屈原爱国的政治主张,闻师受陷,四出寻找,好容易在太庙重见时,已是饥寒交迫,屈原以酒为婵娟暖身,谁知酒中有毒,婵娟身亡。屈原悲愤填膺,长啸天问,并把题有桔颂的纱巾复盖婵娟身上,以作祭奠,在旁监禁的卫士深为感动,救出屈原,火烧太庙,共谋救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