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图片用什么药膏: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书笔记- 如斯之风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7:15:18
关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读书笔记 2006-10-22 00:26:05

社会学方法论课讲纲:

常规科学、范式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背景:

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发表了这篇报告。由作博士研究生时第一次接触到科学史引发的震撼,作者开始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本质问题进行思考。十五年之后在遭遇社会科学家共同体后所面对的其与自然科学家共同体的巨大差异时,作者的疑虑消逝,提出了以“范式”和“科学革命”作为其核心概念的理论表述。作者认为自然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一个连续性的积累过程,而这是长久以来外行人乃至科学史、科学哲学家的传统看法。相对应的,这是一个“由一连串相续的为传统限定的时期并间以非累积性的间断点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前范式时代——范式确立——常规科学研究阶段——科学革命阶段——新范式确立。其中,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

一、常规科学与范式

“常规科学”指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基础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与此概念相关的术语就是“范式”。它作为实际科学研究中所援引的公认范例保证了特定领域内的研究的连贯性。

我们从案例出发来讨论:

1、范式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2、常规科学的进行及其范式的作用是什么?由范式的作用或结果来理解范式的定义。

关于1、物理光学的发展可以有这么几个阶段:

(1)              从远古到17世纪末叶。这个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关于光的本质的观点。有许多学派在竞争。他们都信奉伊壁鸩鲁、亚里士多德或柏拉图等人理论及其变形。如认为光是从物体中发射出来的粒子等等。

(2)              18世纪牛顿建立了第一个公认的物理光学范式。认为光是物质微粒。而牛顿的成就也就是建立在之前的种种学派的观点中。

(3)              19世纪Yong和Fresnel提出光学的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横波运动。而当初这种提法为牛顿的粒子说所排斥。

(4)              20世纪初,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光是光子,表现出某些波动特征与粒子特征的物理学实体。

在前范式阶段,研究者都是科学家,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却并不怎么科学。他们在研究时缺乏共同的信念基础,每个人都在试图为光学建造基础。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研究方法和实验作为证据,而不像后来那样领域内的研究者有被迫接受的标准方法或被迫解释的标准现象。这样,每一派的研究者就不仅仅要与自然对话,还要同其他学派对话。这与后来的常规科学的研究特性是截然相反的。

范式的建立往往表现为相应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前范式阶段诸多的流派相互竞争。当一种流派的观点比较具有综合性,对问题的解释力相对而言比较强时,就会为较多的研究者接受,最终成为一种范式,比如牛顿的光学范式,富兰克林的电学范式。这种范式的建立模式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学科,但却是典型的方式。前流派之一作为范式逐渐确立时,同时代的其他流派会逐渐消失。因为其他流派的成员要么改信新范式,要么被排除在相关领域之外。一个半世纪前科学专业化(由团体到学科)加剧了这种“优胜劣汰”。

关于2、常规科学或者说基本范式之内的常规研究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即事实的研究和理论的建构。首先,关于事实的科学研究关注三个焦点(焦点并非泾渭分明)。

(1)       范式所表明的能揭示事物之本质的那类事实。常规研究力求其更加精确和普遍。

(2)       自身没有多少内在意义,但可以与范式的预测直接比较,起到验证作用的事实。

(3)       阐明范式理论的经验工作,解决范式理论中残剩的含糊性,解决那些先前只是注意到但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某些实验用来确定物理常数,确定定量定律等。

其次,理论研究也可分为三类:

(1)       用理论来预测具有内在价值的事实信息,这只占理论工作的一小部分。

(2)       探讨上述研究,以展示范式的应用价值或促使其更加精确,虽然并不直接做实验。(实验与理论的相符——数学家解决天体观测和牛顿理论间的不相符问题)

(3)       重新表述范式中的理论(尤其是定性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以及阐明理论的工作。科学家不是为了发现重大的实质性的新事物,其工作多属“解谜”性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某一特殊部门内除了解“谜”就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了。

谜、解谜与规则(1)关于仪器及其使用(2)关于定律和具体理论的(3)关于形而上的承诺(4)关于使命和价值的承诺

范式不同且优先于规则。如果试图对范式进行完整的诠释或合理化,则必然不被科学共同体中所接受。“范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任何整套的规则存在”。这点是库恩所认为的”范式”概念中尤为重要的一层涵义。这要借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来理解。不是根据属性特征(规则),而是根据相似(范式)来把握语言所指涉的内容。上述作为理由之一,说明范式无需可发现的规则的介入就能够确定常规科学。理由之二是科学教育的模式决定的。理由之三是范式通过模仿来指导。理由之四是科学是一个松散的结构。

由常规科学与范式的关系,以及范式与规则的区别,得出范式(paradigm)的定义:

(1)    代表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

(2)    指谓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们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解答的基础。

注:范式相当于判例法中的判例,在新条件下需要进一步的澄清和说明。  

二、范式与科学革命

1、             科学发现与范式中的反常。反常的产生前提在于范式本身。常规科学进行的越精密、准确,涉及面越广,反常对于范式的威胁越大。虽然常规科学解决的就是反常问题。非如此,不会产生新发现。

2、             科学理论与范式的危机。反常如果涉及到范式的核心问题而常期得不到解决,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促使新理论的产生。变迁发生不仅意味着范式和自然间的比较,还包括范式之间的对比。(条件二个)向新范式转变便是科学革命。

3、             “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必然性”。范式的转换被称为革命(而非累积性的过程),在于转换时期范式的选择问题不能单凭逻辑和实验来解决。在于前后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即本质的不同。注:对科学的积累性观点的批判。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感觉经验并非中立或纯粹客观的,理论也不只是对已有资料的人为解释。范式作为一种预设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到对资料的诠释。

4、             革命的结束——“革命是无形的”。书籍的编写(重写)造成的错觉。

       注:李康老师的课。

5、             “革命的解决”。相互冲突范式之间的竞争,其解决不能通过“符合论”及其变形“概率符合论”解决。卡尔波普尔的否证实证论也有其缺点(否定标准的困难)。不可通约性三个方面:(1)不同范式的支持者对于候补范式所应解决问题的清单不同(选择的标准不同);(2)新范式对旧范式组成要素的重构所导致的二者之间的误解。(3)不同的范式的世界是不同的。如此,科学家的转变很难。

6、             “通过革命而进步”.科学能够进步即在于常规科学,也在于科学革命,而其他学科,如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注意:进步但没有方向。

三、对于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叶启政在“当代巨擘大系——社会学系列”<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中的总序所提到的社会学的科学化问题。

(1)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气质:道德实践性和科学客观性间的关系。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默顿的“自我实现”。

依靠社会学家的科学训练以及其智慧和洞察力。综合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哈贝马斯的三种知识旨趣(三种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