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两边有疙瘩:天地入怀写壮歌 ——读《书民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34:53
天地入怀写壮歌
——读《书民诗词》
熊树文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3日   24 版)

将军诗人董书民的诗集《书民诗词》近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细读下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纳天地入怀、写丹心壮歌的胸襟与气度。全书共收录诗词作品三百余篇,题材丰厚宽广,其中有展现金戈铁马军旅生涯的激越豪情之作,有描绘大美山河的雄奇瑰丽之作,有对人生社会思考的感怀之作……诗人文笔灵动,磅礴恣肆,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意境和文化品位。
董书民从军三十七载,融入血脉最多的是戎马生涯,在他的诗中,最强烈、最炽热的感情皆来自于此。“风雷骀宕动心旌,铁血丹心铸太平。万里山河歌战士,军旗尽染一天红”(《八一抒怀》),“伏魔仗剑飞豪气,勋业辉煌写汗青。铁血丹心有大爱,军人最重是真情”(看《中国近卫军》),将火一般炽热的情感同激昂向上的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抒发了一名军人对祖国、人民的大爱忠诚和无私奉献。“屡有烽烟生,世间难太平。男儿不带剑,何以称英雄”(《观战事新闻有感》);“慨然仗握倚天剑,振臂一呼斩恶龙”(《秋次武警厦门疗养院》);“挟剑宣威护正义,鼓斗志,撼云天”则满是热血阳刚的英雄主义和军人擎“剑”沙场、快意恩仇的洒脱气概。
董书民一生戎马,其人生体验多有军人特有的价值观,而这种人生秉持,正是当下社会普遍稀缺的。“纵目长空豪气添,功名利禄俱云烟。胸怀国事私心少,百岁人生信等闲”(《无题》);“去旧更新爆竹声,忽闻颁令意从容。浮云朵朵难遮眼,为重江山轻死生”(《偶感》)是诗人重国家大义、轻个人沉浮与功名利禄的真实写照。诗人是人,军人也是人,脱离不了世间百态、红尘滚滚,行走世间也难免有“旦夕风云难定测”的欷歔,但堂堂男儿“一肩正气自清明,扁舟岂愿逐流水”,面对现实的选择便是“欲驾长风破浪行”(《偶感》)。
更感叹和欣慰“选人出新令,仕风逐日清。升迁凭众议,上晋倚佳声。宝剑鸣匣动,良驹嘶枥行。常怀报国志,无愧列勋名”(《元月推荐后备干部有怀》)。面对生老病死爱与别离,诗人也有“白驹过隙太匆匆”(《除夕有感》)之感,但随即又领悟到“人生有代谢,生死岂苍凉”(《偶感》),更以军戎生涯自勉,于是又有“少年行伍戍轮台,未改乡音鬓发白。万里云山军旅路,一杯老酒壮襟怀”(《生日感作》)。与一众只顾伤春悲秋的诗人相比,更显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
《书民诗词》中还多有咏物、观景、纪行的作品,寓情于景,意境优美,风格奔放,尽显浪漫主义情怀。“朦胧曙色上天梯,岱顶云中寸步移。一到南天惊望眼,半轮红日与肩齐”(《登泰山》);“浩荡大河千古流,喧腾犹似万军呼。高峡深谷生豪气,不到东溟誓不休”(《金沙江》);“风劲雁声悲,暮烟乱落晖。长空见猛隼,振翅起高飞”(《秋至塞上》),语言灵动,富于意境。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诗人多次踏足云南,并对云南境内一路看不尽的异域风情、一眼望不到边的旖旎山川和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喜不自禁。“玉垒寒光万古凝,震魂夺魄射天庭。长风吹动银龙舞,碧雪白云不了情”(《迪庆雪山》);“滇地妖娆胜画苑,寻常土木也娇妍。沙林不染有七彩,犹似云霓落世间”(《彩色沙林》);“梦幻仙山穷四季,登临恰似上天宫”(《玉龙雪山》),更是毫无保留地对云南瑰丽雄浑的山水给予了无上的评价。
董书民的诗作多为格律诗,格律诗是一种限制的艺术,闻一多曾形容此乃“带着镣铐跳舞”。 但在受限的局促中,诗人张开想象的翅膀,自如地运用艺术才华和诗文技巧,腾挪方寸之间,展示了自己的诗情诗意,作品整体格高、情真、味厚、语工、节奏和谐、韵律晓畅,读之令人如饮醇醪。《书民诗词》,应为佳品之作。
这里我们期待着董书民有更多的诗作面世,这当是文坛可庆幸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