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06:30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08-9-19

 

139、赵翼     《论诗》(129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文注释】(1)论诗:评论诗歌。本题诗共五首,这里选第的是第二首。

(2)李杜:李白和杜甫。       (3)万口传:万人传诵,流传很广。

(4)江山:大地,引申为社会。 (5)代有:每个时代都有。   (6)才人:有才能的人,这里指杰出的诗人。(7)出:产生。               (8)领: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

(9)风骚;原指周代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用以指诗文。

【诗文解释】李白、杜甫的诗篇已不能反映今天新的时代面貌,所以觉得它不那么新鲜了。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杰出的诗人出现,接替前辈,各自影响诗歌界相当一段时间。

【诗文赏析】作者通过评论李白、杜甫诗篇深刻地指出:推陈出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会涌现出自己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里虽然说的是诗歌界,其实其他各界也都如此。诗有鼓励人们勇于革新,在其它各项事业方面作出新贡献的意思;同时也启示人们:祖国人才辈出,应当不断发现新人,让他们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140、郑成功      《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243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诗文注释】(1)满夷:对清军的鄙称,因满族位于我国东北部,而夷为对东部少数民族的贬称。

(2)瓜州:在江苏邗江县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与镇江市隔岸相对。

(3)金陵:今南京市。     (4)缟素:缟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缟素即丧服。

(5)胡:古代我国称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标题中的“满夷”,即清军。

(6)气吞:气势直欲收复吴地一带。   (7)天堑:堑为防御用的壕沟,天堑即天然防线,多喻长江。

(8)投鞭渡:即投鞭断流,喻军队之多。

【诗文赏析】这首七绝写于清军大举入闽、隆武帝殉难之后,郑成功于一六五九年率哀师北伐,表现了“誓灭胡”、复明室的雄心壮志。开头“缟素”点出将士为隆武帝穿丧服的悲壮场面。古有“哀师必胜”之说,郑成功此时所率正是“哀师”,所以满怀必胜信心,誓灭清军。雄师十万浩浩荡荡,气势显赫,入长江,破瓜州,克镇江,逼南京,清廷震慑,东南震动,正如原注所说“拟并复吴会州县”(吴会即吴国都城南京),将要收复南京及其周围一带失地。郑军还将渡过长江,北上收复中原失地,恢复明朝一统江山。我国古代有以皇帝之姓代朝代之习惯,如李唐、赵宋等;因明朝皇帝为朱姓,故姓朱即指恢复明室。结句用两个“不”,否定加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更加强语气,表达坚定的信心,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141、郑燮      《竹石》(9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诗文趣事】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一纸“难得糊涂”,使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郑板桥享誉天下,也道出了其一生处事为人的宗旨。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二甲88名),曾任山东范县、维县知县,在任时帮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因得罪豪绅被免职。在民间流传的他戏弄豪强、贪官的故事很多。

  郑板桥作官前后均居杨州卖画,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

  当时江苏扬州有八位代表画家,其书画能不拘前人陈规,独具风格,画风有和所谓“正统”所不同,被时人视为画坛的“偏师”、“怪物”,称他们为“扬州八怪”,郑板桥即为其中一怪。

【诗文注释】(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磨:折磨。      (4)坚劲:坚定强劲。             (5)尔:那。

【诗文解释】咬住了青山就决不放松,把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的缝隙里。经受无数的磨难和打击仍然坚韧有力,不管你从什么地方刮过来的风。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142、周恩来  现代    《无题》(268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诗人简介】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

【诗文注释】(1)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2)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表示决心很大。      (3)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4)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一说是各种科学。   (5)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6)面壁:面对墙壁坐着。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

(7)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以后,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8)蹈海:投海。

【诗文赏析】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143、北朝    敕勒歌》(49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文注释】 (1)敕勒:中国北朝时的游牧民族。    (2)穹庐:毡帐,即蒙古包。

【诗文解释】这是一首流行于敕勒族中的民歌,歌唱阴山脚下的草原风光:天像圆圆的大毡帐,罩住青青的大草原。天蓝蓝的,草原一望无际,风儿吹过,草儿低头,成群的牛羊就显露出来。

 


144、现代   诗歌三首

144·1《天安门诗抄之一》(209

一夜春风来,万朵白花开。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碑。

 

144·2《天安门诗抄之二》(210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44·3《天安门诗抄律诗之一》(280

故园风雨几经年,大厦撑持靠擎天。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河山。
倾城人哭哀声震,漫地花飞白雪翩。空有如涛伤心泪,神鹰高逝永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