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出现红斑:毛子纳干M1895转轮手枪-又名七音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6:22
这把转轮手枪由比利时人纳干于1895年发明,所以叫做纳干M1895. 这枪1895年到1899年间,由比利时代为制造。当时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手下的沙俄军官和骑兵就是用的纳干。不过奇怪的是,只有军官才配置联动式击发 (double action) 的纳干,士兵用的是单动的纳干(single action)。1899年后,俄国人引进制造权,自己于莫斯科附近的图拉兵工厂开始制造。1943年,开始由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分流制造其中一部分。直到1945年,纳干才开始停止生产。 因为自1930年开始,图拉兵工厂已经开始制造著名的半自动TT30和后来的TT33 (就是中国后来仿制的54)。
说起来,纳干手枪和中国还是很有缘分的。只是非常不幸地,纳干手枪第一次接受战场考验就是在中国。当时日俄为争夺在东北和辽东半岛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大战。1904年,日军不宣而战,进攻旅顺,后来又打到沈阳。这一战日俄两军在中国直打得天昏地暗,从1904年初打到1905年初,整整一年多,双方死伤惨重(俄军85000,日军71000,中国人夹在中间,死伤绝对少不了,只可惜命太贱,两边都没正经统计过。),最后俄军不敌大败,小日本从此更加狂妄 (后来偷袭珍珠港估计也有点儿偷袭旅顺的影子)。

下面是纳干转轮手枪的射击视频:
',1)">
沙皇尼古拉二世

战败后的俄国经济陷入崩溃,因而促生了举世闻名的1905年十月的红色苏维埃革命,间接启发了后来的中国革命。在后来俄国的红军与白军的战斗中,也没少见纳干的影子在双方的阵营里出没。至到1920年红色苏联成立,1923才年开始计划自己设计新的半自动手枪来取代纳干。1930年后苏联红军开始逐渐换装TT30, 接下来,大批的纳干被运到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尤其是西北的冯玉祥部。由于能装七发子弹,声音也清脆,所以当地人称为七音子。当然,这些流入中国的纳干也投入到后来的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等战场上。
由于经久耐用,纳干还为许多当年的华沙公约国的警察所乐用,直到上世纪末,在东欧某些小城镇的那些个估计一辈子都没机会掏枪的警察身上,你还可能看到纳干的身影。
沙俄骑兵纳干手枪学习手册



看过《兵临城下》这部电影的朋友们,不知道还记不记得开始有个过河的场面,其间有一幕就是一个红军军官掏出一把M1895镇压逃兵的情景。不错,就是这把枪了。

我的纳干手枪枪套

打开后有个小袋装子弹。可以装上20发左右。

1944年出品,枪的正面


子弹是这样上膛的

这把枪不贵,可惜真正的纳甘子弹非常难找,只好用比较好找的点32S&WL 代替。虽然说是代替,可是这个子弹一点都不便宜,算起来,比起口径较大和流通量较多的9毫米,点4等5口径的子弹还要贵, 而且就这子弹还不容易找。算起来,我在这把枪的子弹上花的钱要比枪价多了好几倍,而这枪还不过是偶尔拿出来玩玩的那种。 因为纳干子弹难找不好找,还特别贵,所以开始的时候我是用了口径类似的点32 S&W长弹代替,图中的子弹就是替用的。



上了子弹的转轮

纳干转轮枪的子弹设计很特别,以前一直没找到,只好勉为其难用口径近似的点三二S&W长弹代替,现在终于为这把枪找到适合它口味的伙食了。 纳干子弹的特点是弹头半缩在弹壳里,子弹击发后,弹头会把包着弹头弹壳撑开,顶住枪管,形成封闭的空间。
子弹的口径是7.62毫米。 由于弹头是埋在蛋壳里, 击发时声音不大,而且因为封闭性能,还可以把子弹的出膛速度多提高15到45米/秒。 这种设计在当时来说还是很先进的。

一盒50发,每发子弹刚好5毛多美刀。比点四五还要贵。


纳干子弹和。32SWL子弹比较



上纳干子弹

子弹壳外露 ,图右一发为较短的。32



作为替换用的。32 口径S&W长弹



靶场射击视频图:



由于用的是替换子弹,弹道不是很准确,成绩一般。
打完的弹壳。。

纳干手枪的特点,也是转轮手枪中唯一有的设计,就是当拉动撞针转动转轮时,转轮先往后退,以免之前顶住枪管的弹卡壳住,当新的弹仓对准枪管时,转轮由后面的推铁推前再次顶住枪管,这时外露的弹壳顶住枪管外壁,当子弹击发时向外挤压,形成封闭的空间,达到减少声音和提高出膛速度的作用。下面是连环动作,留意转轮和枪管之间的空:




转轮紧紧顶住枪管,形成封闭式空间


分解后可见拉动击槌时后面的铁针往前顶,把转轮推前。


下面是M1895射击的视频,和上面的视频是一样的,视频里第三把枪就是纳干转轮手枪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