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可以治好吗:《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1:09
《中华诗词三百首》教学参考资料库之二十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8    更新时间:2008-9-19

 

121岳飞     宋  诗词两首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一生出入疆场,英勇抗击侵掠,坚决反对国族压迫,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121·1、《满 江 红》(110)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诗文题解】满江红,词牌名,双调,93字,仄韵。

绍兴四年(1134)秋,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八月下旬,宋廷擢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当旌节发到鄂州(今武昌)时,全军将士欢欣鼓舞。一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吟咏了这首词。

【诗文注释】(1)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潇潇:骤急的雨声。《诗经·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潇潇,风雨之声。歇,停止。

(3)仰天长啸:昂头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啸:感情激发时撮口发出的声音。

(4)三十功名:孔子说过“三十而立”,认为人到三十来岁就该建功立业。 岳飞写这首词的时候是三十二岁,因抗金战功卓著而建节(拜节度使),可谓功成名就。

(5) 尘与土:把个人的功名视若尘 。

(6)八千里路云和月:为收复失地抗击金兵而南征北战,披星戴月。

(7)等闲:随便地,轻易地,等闲视之。这句是说,切不要轻易地让青春虚度,待到满头白发时,

再懊悔悲伤也是枉然。意同汉代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师汴梁和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掳的奇耻大辱。犹,还。

  未,没有。雪:洗刷掉。    (9)长车:兵车,战车。

(10)贺兰山:山名,在今宁夏西北部。这里应是泛指金人占据的地区。缺,缺口,这里指山口。

(11)胡虏、匈奴:都是代指金之侵略者。“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表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

(12)从头:重新,这里作全部讲。        (13)收拾:这里作收复讲。

(14)旧山河:原来的祖国疆土。这里指被金人侵占的国土。

(15)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指皇帝的宫殿。

 

121·2、《题青泥市寺壁》     (235 )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诗文注释】(1)贯斗牛:形容胆气极盛,直冲云霄。

(2)君仇: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国仇,即岳飞《满江红》词中所说的“靖康耻”。              (3)顽恶:亦即《题翠岩寺》中说的“金酋”。 

(4)还车驾:指迎回徽、钦二帝。    (5)不问:不追求,不图谋。  

(6)登坛:升登坛场。古代帝王即位、祭祀、会盟、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仪式。这里指拜将封侯得高官。

(7)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官。汉制,列侯食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这里指获厚禄。

【诗文赏析】这首诗直抒胸臆,表现了岳飞不问功名,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

 

122、余光中    现代《乡愁》    (295)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军中服役数年。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诗文赏析】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123、朱熹    宋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

 

123·1、《 春日》(37)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文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东风:春风。

【诗文解释】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为了寻找优美的风景来到泗水河边,眼前一望无际的春光焕然一新。随便走走就可以领略到春风的面容,万紫千红都是春光点染的盛景。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23·2、《活水亭观书有感》(188)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文注释】(1)半亩:面积小,言其小也。 (2)鉴:镜子。 (3)影:水中倒影 。

(4)徘徊:流动不绝貌。        (5)渠:水,指方塘。      (6)如许:这样。                    

(5)       为:一作“谓”,答词。

【诗文解释】半亩大的池塘好象打开的一面镜子,阳光和云影倒影在水中不停地晃动。问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源头是不停流动的泉水。

【诗文赏析】以理入诗,是宋诗的特点;而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正是宋诗的成功之处。这首小诗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124、朱自清     现代    《光 明 》   (291)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便是人们底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

“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诗文赏析】像许多“五四”时代的新诗一样,在艺术上它也带着新诗草创时期的特征。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诗的传统模式,实践了当时提出的诗体解放的主张,较胡适的《尝试集》还带着旧诗的痕迹,又前进了一步。朱自清完全抛弃了平仄、对仗以及传统的韵调和意趣,纯用白话乃至口语,只求节奏自然,意象更新。周作人的《小河》早于朱自清这首诗不到十个月,曾被称为新诗最早的成功之作,却几乎全是散文。这首诗并不那样散漫,它运用了韵脚,也适当地注意了节奏。它的内容有理性的思辨,却通过假设的与“上帝”的答问方式,运用象征和对比,把哲理熔铸于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与晦涩之感,而显得亲切、活泼。

 

125、曾几  宋   《三衢道中》  (68)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省)人。做过江西、浙江提刑,权礼部侍部郎等官,主张抗金。能诗,诗风清俊。

诗文注释】(1)三衢:山名,在今浙江省衢县境内。    (2)梅子黄时:指初夏时节。

(3)泛:划船,乘船。       (4)却:又。            (5)黄鹂:黄莺。

【诗文解释】此春暮出游,初夏而返之诗也。当黄梅之时,不雨而连晴数日,泛小舟而回,溪水尽处,舍舟而行山路也。绿树荫浓,不减初来之路,更有黄鹂婉啭于深林,比来时更添幽趣也。

 

126、 曾巩  宋   《咏柳》(228)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诗文注释】(1)倚:仗恃,依靠。 (2)狂:猖狂。(3)解把:解得,懂得。(4)飞花:柳絮。

【诗文解释】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127、祖咏    唐   《终南望余雪》(54)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字和生,洛阳人,作品多写隐逸生活,山水风光、自然景物为主。有《祖咏集》。

【诗文注释】(1)终南:山的名字。      (2)阴岭:山岭的北面。  

(3)林表:林梢。                     (4)霁:雨后或者雪后转晴。

【诗文解释】遥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山顶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间。雪后初晴,夕阳的余辉映红了林少。暮色中,长安城里增添了几分寒意。

【诗文解释】这是一首描写雪景的佳作。

 

128、张志和   唐  《渔歌 子》 (99)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中国唐代词人。初名龟龄,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生卒年不详。16岁游太学,擢明经,向肃宗上书陈策,特见赏重,赐名志和,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获罪贬南浦尉。遇赦还,以亲丧不复仕,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张志和能书善画,长于音乐,尝与陆羽为颜平原食客,善画山水,挥笔立就。现存其《渔歌子》即《渔父》词5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渔父生活。词的基调清新、质朴,并融和着隐者淡泊、澄清的高情远意。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泊逸致的抒发,是词画相兼的。

【诗文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2)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3)鳜鱼:俗称“花鱼”、“桂鱼”。       (4)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诗文赏析】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129、张九龄    唐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

 

129·1、《感遇》  (101)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文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诗文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129·2、望月怀远  (16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注释】(1)竟夕:整夜。      (2)披衣:谓披上衣服走出户外。(3)盈手:满手,满握。

【诗文解释】海面上升起了明亮的月亮,远在天边的人此时此刻和我一起仰望。有情的人怨长夜漫漫,整夜都在互相思念。吹灭蜡烛,披上衣服,来到户外欣赏皎洁的月色,久久伫立不觉露水打湿了衣服。月光虽然美好可爱,却无法捧在手里赠送给你,还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或许可以和亲人相会。

【诗文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130、张继      古诗两首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张继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中进士。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只有四十余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据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多首。

【作者趣事】                

张继和《枫桥夜泊》的故事

  一千两百多年前,张继进京赶考,和天下每位学子一样,总希望那段“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岁月能得到报偿,总希望“一举成名天下知”。放榜之日,能够享受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能得到袍笏加身的荣耀,衣锦还乡。并能在琼林宴上一睹文武百官的风采,亲见天子的龙颜。
    放榜之日终至。带着满腔的期待,张继上京城去寻找自己的名字。脸上的笑容渐渐抹去,嘴角上扬的弧度由升而平而降,肌肉愈来愈紧绷,眉头愈锁愈深,心愈揪愈紧……。一滴泪竟悄悄地自眼角滴下,滑过这个男子汉的脸颊。
    乾坤朗朗,白云悠悠,众人喧哗,张继不解。他落榜了!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此时此刻,他觉得众人都在看着没有考上的他,心里都在议论纷纷。羞惭沮丧的张继,低着头离开了京城。来到苏州----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
    和船家议好了价,张继踏上小舟。船行似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冯虚御风,止于苏州枫桥之下。船行轻疾,而张继的心却凝重万分,愁思浓得化不开。月亮西斜了,清冷的月光使万物显得孤寂,乌鸦嘶哑啼叫,使夜静得更深沉。霜覆屋瓦,霜结千草,星子亦如清霜,一颗颗凄绝冷绝。落榜的张继,早已是满脸秋霜。唉!这世界,黑暗成形,光彩已离我而去。
    岸上江枫如火,江上渔火二三。已是深夜时分了,渔人还在辛苦工作。安眠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在工作,只有张继,没有工作,亦无法安眠。今夜,是一个失眠的夜晚。
    寒山寺的钟声自凝重的空气中一声声地传了过来。滑过水面,撞进张继的耳中。那钟声,在沉浸梦乡之人的耳中,只是模模糊糊的声音,但在愁困失眠的张继耳中,却是一记一记清清楚楚地撞在他的心坎上,又沉又重,令他愁上加愁。
     这无眠的一夜,张继将愁思化成千古绝唱,写下了后世人尽皆知的「枫桥夜泊」。榜上无名的他,其名声竟超过当时上榜的所有人。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就没有这首好诗;如果张继榜上有名,他的名字大概只会流传当世,在这一千两百多年之后的时代,早已湮没无闻了。

 

130·1、《枫桥夜泊》(18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注释】(1)枫桥:在苏州阊门外。   (2)夜泊:夜里船停泊在岸边。

(3)江枫:江边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诗文解释】秋夜江边一轮残月向西落下去了,乌鸦几声啼叫,秋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忧愁难以入睡的行人。到了半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诗文赏析】诗人旅途,夜泊枫桥,见秋日江南水乡之夜幽静魅力,使他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写成这首诗抒发旅途愁思。这首著名的写景诗用乌啼、钟声的动态描写与江枫、渔火、霜天的静态描写,调动起读者的视听感觉,使人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动人遐想,极富神韵,千古绝唱。

130·2《秋思》(219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文注释】(1)重:重叠。意万重,指心事重重。   (2)复恐:又怕。

(3)行人临发:捎信的人将要出发。      (4)开封:打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诗文解释】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有千言万语。担心匆忙之间没有说完的心里话,捎信的人要走的时候,又打开信封再看看落下了什么话。

【诗文赏析】诗人通过写信又拆信的细节,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复杂感情。

 

131、张旭      《桃花溪》(223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作者简介】

张旭,唐朝诗人,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以草书著名,性好酒,每醉后必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号张颠。确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的狂热程度,如民间说的入迷

【诗文注释】1)隐隐:隐约看不分明的样子。(2)飞桥:桥高如凌空飞起。(3)野烟:山野间的烟蔼。
(4)石矶:水边突起的大石。 (5)西畔:西边。(6)尽日:终日。      (7)洞:指桃源洞。

【诗文解释】透过云烟望去,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在桃花溪石矶的西边询问渔船上的人:这桃花整天随着溪水飘来,那桃花洞在清清的桃花溪的什么地方?

【诗文赏析】这首诗用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在描写桃花溪美丽宁静的景色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于“世外桃源”美好理想的向往之情。

 

132、张祜     《题金陵渡》(257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             

【诗文注释】1)金陵渡:在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 2)津:渡口。

【诗文解释】金陵渡口有一座小小的山楼,漂泊的人在这里住宿一夜,自然会有一丝乡愁。夜间江潮退了,月亮西斜,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应该是瓜洲了。

【诗文赏析】这首诗由长江的夜色写起,流露出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寂寞的心情。

 

133、张炎    《朝中措》(286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作者简介】张炎 (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凤翔(今陕县名),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 

【诗文解释】清明时节是踏青的时节。尽管哗哗下着大雨,又何妨到河边观潮,郊外看花?但这华花的笑似乎变成冷嘲,嘲讽他竟然离乡客游,他猛醒,自己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清明时节是插柳的时节。家家门上插着杨柳以消灾。从歌馆楼台醉醺醺出来,他也顺便折一枝。一阵春风吹过,他猛醒,哪里是自己的家?柳插何处?他真是处处无家处处家……

 

134、张俞      蚕妇》(83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作者简介】张俞,北宋时人,字少愚,盖州郫(今四川郫县)人。仕途坎坷,因隐居四川青城山白云溪,自号白云先生。

【诗文注释】(1泪满巾:泪水湿透了衣巾。(2)罗绮者: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诗文解释】昨天养蚕妇去了一趟城里,回来时忍不住泪湿衣巾。城里那些浑身上下都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人!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感慨和不平的诗。诗人借用了蚕妇的愤然口气诉说的。

前两句写了昨天养蚕妇去了一趟城里,回来时忍不住泪湿了衣巾。第一句介绍了去向。第二句写了回来后的事。从前两句可以让人联想到后句,有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后两句的意思是城里那些浑身上下都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人!从这两句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中,真正的劳动者过着的是穷苦的生活,连自己亲自做的罗绮都不能穿。而那些达官贵族却穿着绫罗绸缎。这一点表明了在当时平民与达官贵族之间,生活物品的相差和欺压的平民的现象。从此可以想像当时的作者是怀着不平的心情来写这种诗的。说明了作者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

 

135、张耒      偶题》(251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作者简介】张耒(1054-1114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诗文注释】偶题:偶然题咏(作诗),题是动词,与无题作名词者不同。 

 

136、祝允明     首夏山中行吟》(240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作者简介】明代史称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1460?527),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他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由于与唐寅(字伯虎)遭际与共,惰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看他的遗墨,显出他的传统功力极深。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草书学怀素、黄庭坚,晚年的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表现在狂草中,虽倜有失笔,却写得舒展纵逸,气韵生动,是值得后人研习的一位书法家。

 

137、赵师秀      约客》(252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一字灵秀,号天乐,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簿、筠州推官等职。诗学贾岛、姚合,以清苦著称,为“四灵”之冠,有《清苑斋诗集》。

【诗文注释】1)黄梅时节:春末夏初的一段时间。  (2)有约:有约好的客人。

(3)棋子:这里指的是围棋子。          (4)灯花:灯芯因为燃烧的太久,顶部结成花的形状。

【诗文解释】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千家万户都笼罩在迷梦的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中,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也许正是被这场雨阻了道路,约好的朋友迟迟都没有来。等的时间太久,灯芯上结成了灯花。诗人百无聊赖,拿起一粒围棋子轻轻敲击棋盘,清脆的声音震得灯花落了下来。

【诗文赏析】雨声、蛙声、棋子声,更衬托出夜晚的静谧和心情的无聊。

 

138赵孟頫     趵突泉》(197

洛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

【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元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精宫道人。他博学多才,工古文诗词,其诗情悲感人,风格流丽,为元初诗坛大家。又通音律、精鉴赏,书画方面造诣尤深。绘画上擅长人物、鞍马、宗教佛像、山水、花鸟、兰竹各科,取材广泛,技巧全面。尤其能把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之中,创枯笔淡墨、浅绛设色,格调疏淡隽逸,着重表现出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其书法篆、籀、隶、真、行、草,冠绝一时,初学赵构,后上追魏晋诸家,于钟繇、王羲之等用功尤深,晚年又傍及李邕、颜真卿、米芾诸家,兼融包蓄,发展变化,形成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气势浑健的独特书风,人称赵体。

【诗文解释】1)华不注:古代的山名,又名华山,在今天的济南市。

(2)濯尘土:洗涤尘世俗念。       (3)清兴孤:志向清高孤远。

【诗文解释】趵突泉为泺水发源之地,泉水之大天下无比,水面涌起的涛峰就像百玉壶一样。这样的泉水在喷涌,时间久了,恐怕山谷也要空虚,元气泄尽。趵突泉的水流入大海,所以旱年也不用发愁东海干枯。泉池升气的云雾湿润蒸腾,笼罩着华山,波涛声震荡着大明湖。时常到泉上来洗涤尘世俗念,胸怀如水般洁净,志向清高孤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