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费用社保能报销吗:浅谈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47:11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五个层次,即饮食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
实现需求,其中饮食是被划分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中西方
因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 同样是维持生存的饮食在赴
宴观念,备宴观念,以及和饮食相关的其他观念方面都不尽相
同。
一、客人赴宴观念不同
1.时间观念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较为淡薄,参加聚餐时往往
“迟到”,少则30 分钟之内,多则时间更长。在民间有“8 点开会
9 点到,10 点耽误不了听报告”之说,尽管听起来有点夸张,但
多少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而西方国家中,正式的宴会
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10 分钟,否则将被视为是对主人
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这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也就是著名
的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的爱得华·霍尔所说的
“时间的单一性”(Monochronic-time)和“时间的多样化”(Polychronic-
time) 模式。“单一性时间”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
事先约定好的时间进行,而“时间的多样化”是指时间观念不
强。霍尔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多样
化时间是亚非拉地区的模式①。
2.着装观念不同
在中国赴宴时穿着较为随意,用餐时的着装可以是T 恤、
牛仔裤等便装,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西方赴
宴时穿着较为正规、得体,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
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
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
二、主人备宴观念不同1.感性与理性观念不同,即美味与营养观念不同
一般来说, 中国人在准备宴席时首先考虑的是饮食的
“色、香、味”,饮食的营养成分是次要考虑得因素。在“民以食
为天,食以味为先”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色、香、味”的推崇
到极致。为达到“色、香、味”,汉语中的做法很多,可分成煮、
烤、蒸、炒、炸5 大类,具体分类如下:煮(煮、煨、炖、焖、熬、
氽、炝、涮、烀、扒、焯);烤(烤、烙);蒸(蒸、火通);炒(炒、烩、
熘、烹);炸(炸、煎、氽),中华民族为此产生了诸多菜系和流
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
系,光是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丝、片、丁、块、条、
泥等等。中国人在美食美味的诱惑下,有时暴饮暴食,这在西
方人看来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危害了身体健康,所以中国人
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西方人的饮食则是重视营养
的理性饮食。他们在备餐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要摄取多少营
养成分, 更有甚者, 西方人会根据营养成分拿着菜谱上街购
物。至于饮食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要因素,尽管每天饮食
单调,但为了身体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也要坚持吃下去,也就
是说,西方人的饮食是注重科学的营养搭配,饮食更趋向于理
性。
2.铺张与节俭观念不同
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所以备餐时酒菜要丰盛,饭菜
的数量要多,质量要上乘。一般正式的宴会要至少准备六七个
菜, 即使最简单的也要上“四菜一汤”(这还不包括小菜和主
食)。菜的数量越多,质量越珍贵越能体现出主人的好客和热
情。所准备的饭菜要远远超过桌上进餐人所消耗的数量,否则
被视为待客不周。酒足饭饱之后,餐桌上往往剩下至少1 / 3 的
饭菜没有被“消灭”掉,狼藉一片,这在饭店请客更是如此。最
能说明该情况的是“满汉全席”,菜有108 道之多,气势极为壮观,铺张到极致。在西方,饮食准备要简单化,盛大的西餐宴席
通常准备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
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的准备更为简单,美国的“Potluck”
要求每人都自带一道菜,让大家共享,而主人只提供饮
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
供饭菜。可见,他们的餐饮节俭,不摆阔气和排场。②
3.食肉与食粮观念不同,即餐饮种类不同
中国人在备餐时,饮食是以植物为主、动物为辅,主食主
要是大米和面食,饮料主要是茶和酒水。然而,西方备餐时的
饮食主要是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主食是面包和肉类(牛、
羊、鸡肉),饮料主要是咖啡,葡萄酒和牛奶。这种差异主要是
中西方的地域以及气候因素造成的。中国地域广阔, 土地肥
沃,加上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种植技术较高,自然粮食作
物产量多,种类丰富,相反动物的养殖较少,故食粮食较多。西
方国家因气候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故以畜牧业为主,农
业为辅,动物的养殖技术较高,肉类产量较多,农业产品主要
是小麦,葡萄等,故饮食以动物为主。所以西方人吃大块肉,整
块鸡,蔬菜摄入量较少;中国人在“药补不如食补”,“五谷杂粮
壮身体,青菜萝卜保平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食,
不可无绿”等观念的影响下,蔬菜的摄入量大。
除此之外,饮食工具的准备不同。在餐饮中,中国的餐饮
工具是以筷子、羹勺为主;而西方餐具以刀、叉、匙三件为主。
中国的餐具是一具多用,即一种餐具拥有众多用途,如筷子可
以夹饭又可以夹菜等。西方的餐具是多具一用,即多种餐具拥
有一种用途,分工细致,如刀是切割,叉是进食,合起来供进食
用。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有其浓厚的文化渊源。中国自古主张
“以和为贵”,倾向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反对侵略,体现在餐具
的使用上选择文雅的、没有杀伤力的、较为温和的筷子,而西
方的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 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
下生存,必须善于学会使用锐器捕猎。这种倾向反映到餐具中
就是又切又割、又戳又扎的刀叉,让人感到与自然界抗争时的
一种残酷和暴虐。
三、和饮食相关的其他观念不同
1.座次观念不同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餐饮礼仪可谓源远流长。在古代,客
人入席时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
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汉
语中以“南尊北卑”、“面朝大门为尊”,主人大都面对正门或坐
北朝南而坐,客人的座次按照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
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主宾夫人
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如果女主人在座)。在中国封建社会因
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正式宴会女性不允许上桌就
座,伴随着女性从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来,女性才步入餐桌上
来。餐桌上客人的尊卑,应根据距离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
上,以远为下。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
排在主人位子上就座,而主人坐在主宾的位子上。在古代西方
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人的左边,这是因为人们习
惯于用右手握匕首,是出于保护客人的需要。今天,西方人在
安排座位时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 在西餐长桌上主人的位置是在中间,如长桌一端朝向正门,则主人的位置在两端,夫
妻分开而坐。客人的座次也是按照以右为上、左为下的原则,
在桌的两侧相对而坐。因为西方非常尊崇圣母—玛利亚,继而
对女性仰慕,因此西方是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男女交叉,主
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客人
席位的高低,同样依据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也就是说,
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座位越尊贵。
2.气氛观念不同
在中国,餐饮的气氛突出热闹。酒水是中国餐桌上的必备
之物,为了制造欢畅愉悦的气氛,人们往往借酒助兴,主宾相
互敬酒,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活跃,吵闹声不断,喝酒也
是一杯杯的开怀畅饮。为活跃气氛,甚至有时以歌助兴,早在
周朝的《周礼·天官·膳夫》中就有“以乐侑食”的记载,大宴用
大雅乐,一般宴会用小雅乐。在民间,餐桌上还有“划拳”等自
娱游戏。这将餐饮与娱乐有机的结合起来,顾客在餐厅用餐,
不仅品尝到美味佳肴,而且还可以欣赏到演出活动,让人们在
精神上得到了陶冶,用餐心情更加放松。而西方人在用餐时,
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
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
听的声音,咀嚼食物时要闭住嘴,满嘴食物时不要讲话等。吃
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或者餐桌上就根本没有
酒水,也就是说,西方的餐桌注重肃静,禁止大声喧哗。
3.买单观念不同
中华民族讲求“和”字,如“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等。进
餐时大家也喜欢围在一桌共享一席的美味佳肴,食其所好,共
同“消灭”菜肴。如果亲朋好友是在饭店就餐,即时某人说是请
客,但在结账时,大家还是争先恐后的去为“集体”买单,不想
因为钱财的事情而伤了和气,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
的观念。在西方国家,由于个性主义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自
尊,进餐时也往往每人一份,盛在盘中,不管是否合口味,各人
食自己盘中之物,餐桌上没有共享之食。如果是在饭店就餐,
不管是谁主张,餐费也是实行AA 制,互不“欠账”,这充分体现
了个人主义思想。
总之,中西方饮食无论是赴宴观念,还是备宴观念,还是
和饮食相关的其他观念都差异很大。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
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西方友人坐在一起进餐,饮食
固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但是在更多的场合下是借饮
食之际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 达到一定的商业或交友的
目的,从更高层次上讲,饮食只是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因此,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于消除误解,增进了解,顺利
进行愉快地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92-93
②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南京林业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0.[1]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0-51.
[2]杜莉.中西日常食俗比较[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1(03).
[3]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王宇.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对比研究—兼谈英汉饮食文
化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
[5]陈歆.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J].职业圈,2007,20
(总第72 期).
[6] 熊冰. 中西方民俗文化之比较[J]. 湖南农机,200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