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7年了自己不知道:《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诸葛亮用兵“不二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47:31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诸葛亮用兵“不二过”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追之。■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部右膝而卒。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卷七十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读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文]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追之。■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部右膝而卒。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卷七十二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初战亮宜自临阵 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七十二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石籍批语集》第 292 页)

[解析] 毛泽东熟读《资治通鉴》。留下他上述批语的,是一本1956年6月由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元代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 说到街亭之战,人们就想起失街亭;由失街亭,又想到空城计,最后是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之智、之情,在这个史事(后来事实上成了故事)中展露无遗了。《资治通鉴》对此事的记叙,虽较简略,毛泽东却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最高统帅应如何亲临前线的问题。正像上面所引原文记叙的那样, 街亭失利,首先是“谡违亮节度”,违背了屯兵扎寨的常规,“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毛泽东的批语则指出,作为全军统师,在蜀军首次伐魏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中,诸葛亮应当亲临前线坐镇。 街亭之败,是蜀汉建兴六年(228)。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时,因粮尽退军,以伏兵掩杀追兵,射死魏将张邻。毛泽东读至此的批语认为,街享失利以后的每次伐魏行动,诸葛亮都是必然亲临前线军中,直接指挥,诸葛亮似乎吸取了街亭之败的教训。不过,从此但凡军中大小事务,无论巨细诸葛亮一一过问,似乎也是一种累死人的统帅法。对此,毛泽东显然也是不以为然的,他自己做统师,尤其是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只抓战略,而具体事交战场指挥去办。“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此方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