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的龟头炎:解读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兼析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要点(王宏维)(录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20:18:35
解读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兼析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要点(王宏维)(录音) 
时间:2004-4-9 15:36:10 来源:政法人网站 作者:王宏维 
 
 一、 大众文化/流行文化(mass culture/poputer culture)
  一般也称之为平民文化,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流行趋势。其方式有电视、电影、广告、时尚、服装饮食、畅销书、休闲、流行歌曲等等。
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有直接联系。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
  在文化上,与之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对当代文化和文化研究的批评,也有持肯定态度的,并提出许多重要、深刻的文化、社会理论,其中,重要学派——伯明翰学派。其中心理论研究者霍尔,提到什么是大众文化,就是大众做的一切事情,人们参与它,消费它,享受它。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物的体系已经形成,对我们形成一个包围圈,正是由于这样,大众文化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二、生产主义/消费主义
  在现代社会中,生存需要与奢侈需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都成为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或者说需要都是人为制造的。例如:“文化工业”——流行歌曲,与大众传媒相关的各种文化产品。一旦出现,渐渐就成为人的生存不可缺少的,与生存需要直接有关了。这不仅刺激了消费,也改变和塑造了消费模式,这当然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如“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所强调的是生产的灵活性,要适应消费的多样性。 三、 文化的特点
  有几种不同看法:
  媚俗、迎合——认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指那些粉饰性的、伪造的、蹩脚的文化和文化产品,是刻意炮制出来,为博取大多数人的开心的,如各种流行音乐、电影的翻版碟、电视上播放的庸俗肥皂剧、搞笑节目等。
  时尚、流行——主要表现为在服装、发型、语言、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对一些文化产品的追捧等方面,具有更新快、流行快的特点。在语言上,一些流行语由青年亚文化创造出来:酷(cool),街舞等等。
  低级、粗糙、破旧——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伪劣博物馆,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大众文化。另一是在消费社会中,新东西是不时髦的。做旧做粗糙就好。
  边缘,另类——与社会主流、文化主流分离、脱离。主流中往往没有它的声音和表现,在一般的传媒上难以观察到,但这一文化仍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如在一些铁路沿线和背街上喷一些文字和一些画面,也成为“涂鸦文化”。还有采取了特别的居住方式。
  游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主要是对传统、现有秩序、主流采取游戏的态度,他们往往不直接反抗。
藐视权威,颠覆权威——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看法,认为大众文化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挑战,并可能颠覆和改变现有秩序,甚至是一种社会革命的动力。从这一角度说,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批判,它的核心精神是对社会底层大众的真正关注,对人民权利(特别是文化创造权和文化享有权)的真正关注。并对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采取排斥态度,反对既有的秩序和权威。倡导对生态环境保护,反对经济全球化,甚至爆发为激进的左翼社会抗拒运动。四、青年亚文化
  这是在对一些当代青年,特别是城市街头青年的活动、行为方式的文化研究中提出来的,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大众文化。
  青年亚文化一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另一指青少年群体文化。青年亚文化注重环保,并以一种浪漫方式显示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反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及对人的压抑。如常常有人在T恤上印拉美革命领袖格瓦拉的头像。
参与激进的左翼社会活动、新社会运动。
  (种族、性别、环保、和平、同性恋,残疾人士)
在服装上,青少年街头风格鲜明,与传统典雅风格很不同。在广州,也有这样的活动,如海珠广场青年的“街舞”滑板与山地车爱好者自发汇集。
  青少年的反叛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传统的对“性”和“性关系”的看法相对立,并以此作为对抗与反抗的手段。如西方黑人女孩中流行的雷吉舞(Ragga.起源于牙买加),曾被认为是性感、粗野、猥亵的,跳舞的女孩在舞蹈中模仿做爱的动作,撩起裙子或抚摸自己的身体,在男人面前呻吟等。
青少年的反抗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社会性,感到社会、学校、家庭对他们控制很严,接受了许多他们并不乐意接受的规范。为什么会有青少年“亚文化”?
  1、 少年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 通过亚文化是自己有认同感,归属于那一类,在成长过程中感到我是谁,成为什么样的人,对青年文化的认同是自己定位的方式。五、伯明翰学派
  现代文化研究的代名词。对大众文化早期是贬义的。较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对它采取否定态度。在讨论中,形成了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态度,对于这方面的探讨也称之为当代文化批评。之后,发生了转折(约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然后逐渐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大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达到高峰。并导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态度的转变,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的变化,马克思的研究可以说到伯明翰学派以后有所改变。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产生了许多世界性的文化研究学者。查理?霍加特提出:广大工人阶级对流行文化的直接参与能够把他们文化的优良性带入到商业文化上来,改造不良方面,让流行文化为我所用。
2002年6月,伯明翰学校校方关闭了“文化研究与社会关系学系”,引起了一阵轰动。六、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要点
  关闭了CCCS,并不意味着国际盛名的伯明翰学派销声匿迹。其文化研究的主要要点:
  (一) 不能把文化视为少数人的专利,必须是大众的权利。
CCCS的中心任务雷蒙.威廉斯区分了大众文化三层含义:1、为民众;2、生气勃勃的“大杂烩”,即包含政治倾向及大众欣赏趣味的那些东西;3、市场依赖。这三层概括起来就是民有、民享、民乐(民众喜闻乐见)。
中心的另一研究者斯图亚特?霍尔对大众文化作了这样的描述“成群的人来听他们,买他们,读他们,消费他们,而且似乎也在尽情的享受他们。这就是大众文化。”所以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在做或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显然,这些思想具有鲜明政治色彩。
  (二) 大众文化是资产主义制度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谈判与抗争的场所。
这一思想来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但经过伯明翰学派的改造提升,即认为资产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试图以自己的变化与意识形态框架来约束工人阶级。引发了两个后果:一是可能有利于自己产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另一是为无产阶级对统治阶级谈判提供场所。
  (三) 大众文化是一种政治参与姿态。
大众文化的重心不是人文的,而是政治的。依照这一看法,大众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群众性的政治参与,不应把它定位于仅仅是休闲娱乐,它既不应是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代名词,也不是造成“人文精神”失落的对立面。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是由不同的社会团体和亚文化组成的。
  (四) 为大众文化产品进行辩护。
  1、商业制作;2、消费、商业性;3、黏合剂。
  流行音乐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流行音乐和大多数大众文化产品一样,不能简单与一般的商品相提并论,它不仅是歌手、音乐家、技术制作人合作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而且还必须放置于消费群体的背景上来看,即消费者也是流行音乐意义的主要创造者。
  (五)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关注青少年。
  在消费社会和流行文化之中,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方面,被称为文化创作的基本力量和基础,他们是社会文化变动更新的内在动力。但是,青少年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一个焦虑点,他们处于成长中,各方面容易受到风气的感染,所以在世界范围中,随着流行文化普及,有些问题也是和普遍:青少年犯罪上升,问题少年增多,学生中的黑社会团体还有街头的混混,吸毒等等。七、伯明翰学派为什么在文化研究中突出大众文化?
  1、英国长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英国文化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正统凝重、贵族文化或绅士派头十足;
  2、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背景,对马克思,葛兰西等人的思想理论都有吸取并应用发展。
伯明翰学派的顶尖人物霍尔认为“文化霸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单一个阶级支撑的,而是数个不稳定集团的联盟。要一方接受某种意识形态,仅仅靠强迫不行,要有对方的认可。
  这个学派的一些成员,直接成长于英国的工人阶级社区,如中心主任霍加特就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工人社区长大。他们的研究不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显示了对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
“转型”是大众文化研究的核心。首要的转变是精英文化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主体。相反“他者”文化(“他者”指因性别、阶层、阶级、种族、地域而处于到社会边缘的个人与群体)应得到平等对待和重视
  伯明翰学派还认为文化研究将转向以往被推向边缘的领域——大众文化由过去的中国文学、哲学、琴棋书画到现在的儿童漫画、新闻广播、室内装修乃至休闲方式、登堂入室等,这就是对象的转化。
  “解码”,大众可能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化产品或统治者的“符号”进行诠释,也值得重视和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也涉及到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及新社会压迫性结构的形式问题,其间还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关联与互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对文化的推进也有实际的意义,这值得我们很好的吸取。
(由于采用的现场录音撰稿,疏漏之处,敬请原谅!)(整理:曾娉    编辑: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