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赫阿法西古兰经:中国频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3:59
中国频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汇总中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千年寿纸”:连四纸

“这纸耐高温,防虫蛀,千年不变黄……”15日,在深圳文博会4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的江西铅山展台,工作人员现场表演用古老而巨大的捞纸机,“生产”有名的“连泗纸”,这种纸已经流传了1200年。“连泗纸”始创于中唐,宋元时已颇具名声,其原料为嫩毛竹,质地洁白绵密,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故得“千年寿纸”的美名,而早在元代即被誉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简介
连四纸,又叫"连泗纸"、“连史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文人骚客能得到皇上御赐的铅山正品连四纸,是荣膺乡里的大事,官府、文人墨客也将连四纸作为友好交往的礼品相赠。产地分布在武夷山脉南、北麓,鼎盛时期有纸槽两千余张。"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连泗纸的制作工艺有72道,道道精湛,十分考究。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纸质特点
连四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连四纸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着墨鲜明,吸水易干,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
用其所印刷的书,清晰明目,久看眼不易倦。用于书写作画,着墨即晕,入纸三分。可与宣纸相提并论,历来为国内外书画家所钟爱。《辞源》说:“(连史纸)原料用竹。白,质细,经久色质不变。旧时,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产江西、福建,尤以江西铅山县所产为佳。”元代以后,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多采用有“寿纸千年”之称的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即用此纸印制的。
工艺特点
连四纸自然天成,靠手工操作,凭经验驾驭。虽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但是技艺传承,自有规律,自成体系。其制作技艺是历代造纸工人智慧的结晶,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又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显得十分珍贵。
“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连四纸的原料是毛竹的嫩竹竿,即于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纸料需经过几个月日晒雨淋而自然漂白。生产周期一年。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
目前面临停产但尚可抢救的状况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菜烹饪技艺
潮州菜,简称潮菜,是广东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选料、制作、火候、调味和营养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鲜见长,烹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焖、煎、泡、焯、炒、炖等。潮州菜重视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酱碟。潮州菜的制工细致精巧,素菜荤做、粗菜精做与众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调味手法独特。潮菜宴席重视甜菜、汤菜,还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潮州菜早就随着潮人的足迹走向国内外,近年来更是倍受青睐。2004年,潮州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潮州菜之乡”荣誉称号。2009年,潮州菜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丘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
枫溪瓷制作手法多样。技法上有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光彩照人,神韵独具。通体镂空的艺术瓷,与捏塑瓷花结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艺,多层次镂空和寄贴立体瓷花,技艺卓绝。
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是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造型,为建筑物装饰或制成单件摆设的特种工艺。它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虽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已在民间出现。当时,潮州陶瓷生产发达,民间雕塑兴旺。出现用瓷片剪裁成简单的花卉,镶嵌在建筑物上的创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装饰祠堂、民居更加广泛。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镶嵌成平面、浮雕或立体的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戏曲人物,用于装饰建筑物或庭园室内。潮州嵌瓷终于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2009年,潮州嵌瓷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
潮州单丛茶,属“乌龙茶”类,包括凤凰单丛茶和饶平单丛茶。经专家鉴定,凤凰山峰上有4棵宋代茶树,称为“宋种”,距今已有7百多年的历史。潮州单丛茶最早记载,是嘉靖《潮州府志》之“饶平县”条和康熙《饶平县志》,书中详述了当时潮人种茶、饮茶的习惯以及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主要有:(一)采青。一般选在晴天下午采摘。(二)晒青。即日光萎凋,最好在有阳光的下午4-5时进行。(三)晾青。也称“复式萎凋”,属静置阶段,一般1-2小时为宜。(四)碰青。也称“做青”,俗称“浪菜”,是半发酵和半萎凋(即轻发酵和轻萎凋)的综合过程。(五)炒青。也称“杀青”。是单丛茶内质基本定型的过程。(六)揉捻。要揉得均匀,使茶叶条索紧结。(七)烘焙。俗称“焙茶”,用炭炉“悠火薄焙”,并至少分两次烘焙完成。明嘉靖时,潮州单丛茶被列为朝廷“贡茶”。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是潮州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资源。2007年入选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州农民版画

高州农民版画源远流长,在明朝已在民间兴起,其最初原始形态源于民间的门神、门官、庙堂符咒、签文等。抗战期间,黄文山的木刻《石船丹灶》在报刊发表,轰动全省。农民版画是一种民间艺术,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78年以来,高州县文化馆重视传统的高州农民版画创作,先后开办10多期木刻创作学习班,由张宗俊、卢西林等著名版画大师授课,还得到全国著名版画家古元前来悉心指导,建立起一支城乡近百人的创作队伍,创作作品200件,其中参加省展57件,国展2件,出国展8件。同时,省文化厅在广州举办了“高州、澄海农民版画展览”,展出高州作品124件。
高州农民版画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单色与套色木刻之分。80年代木刻技艺有较大飞跃,据统计,全县共创作了《满山红》、《竹乡流翠》、《添花》、《机耕路上》等作品300多件,其中参加山西、广东、北京版画联展5件;参加重庆、湛江、大连版画联展11件,参加全国农民版画展11件;参加日中画廊美展5件;参加秘鲁、加拿大、瑞士、比利时画展16件。197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高州、澄海农民版画选》专集,选入高州作品24件。1980年,县文联编印了《高州版画》专集,选载了版画佳作32件。1981年8月《南方日报》发表了《质朴的高州群众版画》一文,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高州农民版画创作的成就。
1992年《卢西林版画选》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底,高州市政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张宗俊从艺45周年美术(版画)作品展览,广东珠江电视台、茂名电视台和许多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2000年《张宗俊版画集》出版在全国发行。2004年高州市举办《张宗俊版画美术展览》。
2004年高州市举办《张宗俊版画美术展览》。为引导广大木刻(版画)作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创作出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示高州地方特色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2004年8月,高州市委宣传部拨出专款,派出专车,专门组织了木刻(版画)作者20余人,到高州市广潭佛子岭和深镇松树林保护区、仙人洞景区,长坡水库景区以及根子贡园、浮山岭等地采风三天。这次采风,作者们共创作出70多幅新作品,并在高州市图书馆展出,吸引了大批群众观看,茂名市文广新局领导两次组队前来观看,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市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思志创作的三幅木刻作品《曲径通幽》、《收获》和《家园》,构图缜密,刀法细腻,手法出新,不走前人老路,独辟蹊径,同时入展省美展,在茂名美术界引起震动,填补了高州十二年来无作品入选省美展的空白,其中《春》被选往粤、港、澳和台四地联展。同年,市美协还在附一小举办版画培训班,让我市版画创作从娃娃抓起。
2006年,我市组织了一批较好的版画作品参加茂名市版画展,并推荐优秀作品到省参展,其中吴思志创作的《收获》被省美协评为经典作品,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美协主办的“希望的田野——美术家眼中的广东农村”,被打印成大型宣传画册在全省巡回展出。
潮州彩瓷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艺人运用新型颜料,结合传统釉上彩绘艺术并融合国画技法所创造的瓷器彩绘艺术。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优美生动,格调高雅。
唐宋时期,潮州就有瓷器生产。宋代笔架山窑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装饰手法。明朝是青花发展时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枫溪瓷区的公合成、永利、和顺等商号从事瓷器彩绘作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艺人廖集秋、许云秋、谢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 2尺的“百鸟朝凤”四季盘及釉上彩绘人物盘等瓷器,参加了南京南洋劝业会及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高度评价。
上世纪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汕头口岸的60%以上。“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瓶”,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潮彩堆金类产品还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银杯奖,连年获省优、部优等殊荣,驰名中外。2009年,潮州彩瓷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大锣鼓演奏技艺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民间最常见的乐种之一,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它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艺术,最早流传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潮州大锣鼓是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是管弦乐和弹拨乐相结合的锣鼓乐组合。潮州大锣鼓的演奏,以司鼓(指挥者)为中心,通过一整套独特而复杂多变的锣鼓乐艺术表现手法,可演绎人间悲欢离合,可阐述历史故事,可反映战争场景,可歌颂现代生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题材多种多样的锣鼓乐。
1957年,潮乐代表队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荣获金奖。2000年,潮州大锣鼓队参加在无锡举行的“中华鼓王”大赛,荣获“中华鼓王”光荣称号。2009年,潮州大锣演奏技艺鼓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人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记载最早的可见于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引自《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别称)。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生动而详细的介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陆羽的《茶经》,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当时用于冲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红泥火炉、茶壶、茶杯、沙铫(俗称茶锅仔)、羽毛扇等。至于工夫茶的传统冲泡程式,则要讲究,因为它能使冲出来的茶汤更加好喝。因为潮州华侨众多,所以潮州工夫茶已在清代中期流传至东南亚各地。
潮州工夫茶艺之冲泡程式主要有:茶师净手,泥炉生火,沙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工夫茶除了冲泡程式独特外,以潮州凤凰茶为主要茶料也是显著特点。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抽纱刺绣技艺





抽纱是按图案间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经纬纱线后再绣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态各异的“花窗”并与传统刺绣巧妙结合而成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
唐代潮州刺绣极为盛行。至清代光绪年间,潮绣艺人开始将西方国家传入的刺绣抽通工种与潮州传统刺绣工艺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形成技艺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因潮州抽纱多采用棉、麻布、法丝、玻璃纱为面料,用白色或淡浅色纱线绣制,所以民间俗称“做白纱”,有别于传统潮绣的“做绒”。
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成功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抽纱产品中的精工、高档、技艺要求高、难度大的品种,唯潮州抽纱产区能全程圆满完成。出自潮州抽纱女工之手的《双凤朝牡丹》72×108英寸玻璃纱高档手工绣花台布,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这是中国手工艺品在国际上荣获的第一项金奖。1981年又获国家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此外,还有其他多项产品屡获省、部级大奖,享有“南国名花”盛誉。产品曾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潮州抽纱刺绣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


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枫溪境内曾发现六千多年前的贝坵遗址及陶器,还有唐宋窑址的遗迹。清代中期,枫溪朱泥壶产品便独具一格,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技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
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采用拉坯车旋转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壶用料选取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桨、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枫溪朱泥壶品种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既具有工艺美感,更具有实用功能。2009年,枫溪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隆飘色


信宜飘色流传于镇隆镇。分布区域主要是在镇隆地区,其中有:镇隆跃进街、解放街、前进街、八坊村、北畔、镇隆开发区、水口镇、北界镇等地方。活动多的地方有:镇隆、市区、东镇镇、大木垌、新里垌等附近地区。镇隆古城飘色艺术具有近三百多年历史,据当地第五代民间艺人梁星儒介绍,“镇隆古城飘色”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悉,粤西一带,大概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时,当时禁演粤剧,有的粤剧艺人就想出办法将粤剧某个片段制成造型,在元宵节由人抬着游行欢庆节日。
从历史源头说,飘色也是农民祈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祈盼丰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动。广东各地流浪艺人每逢酬神庙会,便打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称“赛声”或“彩色”。后来发展成为马匹上装扮的“马色”、水上装扮的“水色”,而装扮在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镇隆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4-10岁的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一般由4岁上下的小孩扮演。今天的飘色,既有舞龙、舞狮之类的神州大地处处可见的传统艺术形式,还有在中国,甚至东南亚地区华人所独有的以傩戏造型队伍组成的飘色阵营。镇隆飘色已能制作大型18飘的高难度“飘色”,高度可达6.5米,宽至7.5米开外,气势宏大,精彩绝伦,堪称民间艺术一绝。每年春节至元宵前后或喜庆节日,在粤西一带巡迴表演,长盛不衰。信宜镇隆明珠色团于1980年成立。由以前的镇隆跃进街一二甲庙、镇隆解放街三甲庙、镇隆菜市街关帝庙、镇隆大禹新安社、镇隆前进街、镇隆上沙街、镇隆下沙街、镇隆八坊村等飘色团体组织,以及群众集资建立而成。
主要特征:
1、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其迷人魅力在于“飘”,飘色人物一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另一足摆动,身体凌空无凭,似无依托,令人惊奇。
2、一板飘色,在柜台上的小舞台或坐或立的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为“飘”,造型人物年龄一般为4至10岁儿童,飘色内容一般以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为多。飘色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到现在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 信宜镇隆飘色目前已经达到一屏18飘的技术。
3、现在的飘色是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塑造的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以其高、精、险、奇、  巧,被国内外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
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信宜镇隆古城飘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华夏悠久历史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风俗、情趣和审美观,表现了粤西地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研究镇隆古城将是研究粤西地区文化、风俗的一种极好方式。
2、艺术价值。镇隆古城飘色集杂技、彩扎、灯光、音乐、表演为一体,熔诗情画意于一炉,活跃了节日气氛,振奋了一方士气,稳定了一方安宁,营造出欢乐祥和、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气氛,培养了一大批能吹、能打、能画、会扎的能工巧匠。镇隆古城飘色历来讲究创新,抱着学无止境,故此镇隆飘色表演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流如潮。
3、教育价值。镇隆飘色的表演节目中有《欢乐神州》、《龙马精神》、《蟠桃仙景》、《凤凰展翅》等都是传统的家喻户晓的极好教育题材。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经济价值。由于其表演方式灵活,不受条件限制,宜于参加各种节日和喜庆活动,尤其是参加各种踩街活动,很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再加以规模的扩大、表演形式的变化和精心的包装,参加重大庆典、商业和文艺活动很有前景。镇隆飘色不仅为现代条件下开展物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浓厚氛围,而且为促进一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职场技巧
音画图文
感悟哲理
星座运清
生活百科
史海钩沉
健康常识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您已阅览  秒   感谢光临
背景音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