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位于什么半球:孙子兵法之一: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27:12
作者: 胡泳   时间: 2008年04月14日   来源:财富中文网
在孙子那里,战争从属于政治,其目的不是为战而战,而是为了实现安国保民的最终目的。
克劳塞维茨的著名论断是:“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这句话,政治家们都喜欢,列宁曾经摘录过(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人民出版社,1960 年),而毛泽东又从列宁那里转摘:“`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因此可以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论持久战》)。
我们知道,《孙子》虽然是一部兵书,通篇贯穿的却是“慎战”的主线。在孙子那里,战争从属于政治,其目的不是为战而战,而是为了实现安国保民的最终目的。李零说,孙子比克劳塞维茨更政治,克劳塞维茨比孙子更军事。孙子名言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子讲先礼后兵,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作理想,伐谋不服才伐交,伐交不服才野战,野战不服才攻城;轮到攻城,反而可能发生逆转,进入谈判和媾和。而克劳塞维茨虽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他可不讲先礼后兵。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所以他重视战斗,寻求主力会战,并以此为其全部战争理论的重心,将毁灭敌军视为最高理想。从老毛奇以来的德国军事家一直看重的是克氏对武器、实力和彻底打垮、暴力无限的强调(如埃里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解放军出版社,2005 年,第二版)。而对于孙子,大战略的目的是长治久安,根本不是征服、胜利。
然则,一旦开战,就谈不上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已经打开了,还有什么“不战”?所以,孙子也讲“五事七计”,实际是一个战略上的数学模型。所谓“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用克劳塞维茨的说法,就是战略要素。克氏所说的战略要素包括五种: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一卷,第 185~186 页)。精神要素,是军队的武德、统帅的才能和政府的智慧;物质要素,是军队的兵力配置;数学要素,是兵力配置的几何形式;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和地区,制高点和战略要地;统计要素和给养相关,包括行军、宿营、作战基地和交通线。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而我们看到,在孙子的“五事七计”中,“道”居第一位。台湾学者钮先钟曾在其《孙子三论》中对《战争论》和《孙子》作过言简意赅的宏观比较,比较结果共计 11 条,大略为:在战略层次上,孙子比较重视大战略,克劳塞维茨较为重视作战层次;在战争性质上,二人有所暗合,且都有慎战思想;克劳塞维茨极端重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而孙子很少论政,其思想是以“兵”为核心。其实,孙子用一个“道”字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这里的“畏”是衍文,“不危”则是“不诡”,即“不违”的意思。也就是说,要用开明的政治,取得民众的支持,上下一致,没有二心,就可以生死与共地争取胜利。
道,就是民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政治。孙子将“主孰有道”作为“七计”之首,认为统治者的政治清明与否对战争胜负是第一重要的。孙子在《形篇》中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在战略中强调以民为本的“道义”的份量,是中国战略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正如《淮南子?兵略训》所说,“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鼓不振尘,旗不解卷,甲不离矢,刃不尝血,朝不易位,贾不去肆,农不离野,招义而责之,大国必朝,小城必下。”
“道”的本义是道路,即《说文》中说的“所行道也”,后来引伸出规律的意思。老子以“道”作为宇宙的本体,“道”是其最高的哲学范畴;孔子则将“道”视为一种政治思想原则;孙子之“道”接近于孔子之说,曹操将其解释为“道之以教令”,杜牧注“道者,仁义也”,含有教化、爱民之意。“谓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故能化服士民,上下同心也”(见《十一家注孙子》)。这实际上是说,政治对于军事具有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