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卓越有假货吗:许知远:失踪的记忆(亚洲周刊 2009-4-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03:24
救亡早已完成 启蒙姗姗来迟
文章原标题:失踪的记忆
许知远
【该文章阅读量:259次】【字号:大中小】
五四以来救亡与启蒙成为中国主线索,救亡现已完成,但启蒙迟迟没有实现。
一九九八年,我在北大一次演讲会上见到了唐德刚,一个七十多岁的身材不高、顽皮老人,在台上手舞足蹈,普通话中带着浓重的安徽口音,经常说「兄弟」。尤其难忘的是,他好几次提到「胡适对我说」。
走出报告厅,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颤动。正是初夏的下午,道路两旁的杨树枝叶茂盛,烈日下的马路上是斑驳的树影,阳光与阴影交错,彷佛是历史的明与暗。胡适?是那个二十七岁就名扬天下的胡适吗?他和他同处一室,握手、交谈、吃饭、骂娘吗?
那一年是北京大学的百年校庆,偌大的校园被装饰成一个游乐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被不断的提及。我们这些学生,也早已习惯将胡适、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这些名字挂在嘴边。老北大已经变成一个神话,新文化运动是神话的序幕,而五四运动则是高潮部分。至于这神话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何种模样、又有着怎样的内心,甚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间内在的关系是什么,则没人清楚,只是模糊的混作一团。
那些名字、那些理念、那些运动,既获得了不朽,也迅速腐朽——它只是存在于历史中,与现实的我们难有关联。在那一瞬间,唐德刚似乎建立起这种联系,那个胡适余温仍在。
整个大学时代,我经常向别人说起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这种谈论像是一种对此刻环境的否定——你看,那是个自由宽容年代,也是个学生能够表现自己力量、改变国家命运的年代。但我从未真正阅读他们,抒情化的理解这段历史,夸张他们精神的纯粹性,似乎是对现实生活下意识的报复——这思想日渐沉闷与狭隘、知识分子日趋边缘化的年代。
一年前,我无意中阅读到陈独秀的文章《爱国心与自觉心》。它写作于一九一四年十一月,正是袁世凯复辟的高潮前夕。那也是中国社会价值混乱的时刻。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共和制带来的希望,早已让位于一种巨大的失落。宋教仁被刺、国会解散,袁世凯的个人野心让历史倒流。外来压力又无时不在加强,伴随着欧洲卷入一战,日本加速了对中国的侵蚀,一种爱国情绪在中国社会兴起。正是此刻,陈独秀提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不应盲目卷入爱国的热忱中,让国家需要吞噬个人,而应做出理性的判断——这个国家是否以保护其中的国民为目的,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国家,才是值得爱与奋力支持的。读到这篇文章时,正是「爱国」再度成为时髦之时,新一代青年在MSN上加满红心的签名,大声辱骂着家乐福超市……个人消失了,只是汇集成一个集体,爱国的内涵也消失了,只变成了一种口号式的情绪。
接着,我又开始阅读胡适、鲁迅、蔡元培,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九十年前写就的文章,似乎正是为此刻中国而作。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国民性的弊端、对传统的态度、个人的解放、教育的目的……这些命题都曾被如此广泛的讨论过。
倘若将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视作美国的建国之父们,那他们则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奠基一代。倘若将在因德雷福斯团聚在一起、突显力量的法国知识分子视作现代知识分子的缘起,那么他们在一九一九年的表现,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崛起的标志。
但你若不理解中国在那个时期发生的政治、经济变化,你也难以理解他们。正是中央极权的崩溃、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才为知识分子创造出思想的自由,这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正因近代出版业的繁荣,才使报纸、杂志成为公共舞台的中央,既为知识分子提供表演的舞台,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正是学堂的大批出现,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生,才使得学生运动成为可能。
倘若将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新青年》的创刊视作文化拯救一代兴起的标志,那么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的街头行动,则标志这个阶段的终结。四年的蜜月时光后,那一小群才华横溢的人物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的同舟共济的气氛,让位于分裂。通过文化来改造中国的设想,看起来太缓慢了,一些人想要采取更直接的行动,所以需要更严密的组织;仅仅对着一小群知识分子说话的魅力不够了,一些人想要寻找更广阔的听众。中国面临的问题太多了,挑战在急迫了,这些启蒙者们不能像是他们十八世纪的欧洲先辈那样,在沙龙内、在书籍里、在谈话中,从容优雅的讨论他们的观念,让这一切更清晰、更深入。他们被催促着要行动。
在五月四日的激情和权力最巅峰的时刻,这场思想上的运动也耗尽了它的生命力,政治权力准备接收它创造的空间了。救亡与启蒙,贯穿中国二十世纪的主线索。救亡现已完成,中国不再是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但是启蒙,却迟迟没有实现,个人不再受家庭与传统的压迫,却又变成了新的政治、技术和商业操纵的个体。
不过那短暂的荣光,经常被黑暗吞没和扭曲,却从未消失过,并经常意外的照亮了后来的青年人的心。唐德刚在十一年前的只言词组,或许留在很多青年人的心中。
来源:亚洲周刊      来源日期:2009-4-18       本站发布时间:2009-4-18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