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云费翔土豆网:幽远深邃的黑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5:15
幽远深邃的黑色 作者:籍忠亮   来源:籍忠亮艺术馆   浏览:491   2008-6-7 16:28:48  【字体:小 大】

    我喜欢在画画儿时,不着色彩。这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状的美妙,在墨色中求变化,在黑与白之间畅淅陶醉。得到那种精神上的至极享受——即至素的感觉。
    水墨画不着色,是“无往”、“无相”禅理的反映。以大自然中固有的多种色彩去画画,是“著相”。用单一墨色去画,正好符合“于相而离相”的原则:它们在造型和空间位置上还是基本真实的,是“于相”;但又不完全照搬自然,特别是不被色彩现象所缚,是“离相”。从王维的传世山水看,他基本上是把工笔重彩的造型,换用水墨来表现,还相当工整,并形成传统模式,传给后世,尤其是宋代。
    “于相而离相”的艺术观念。用明末画僧担当的题画语录来说明,就是:“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也非画。”两句话就非常精辟地启示了禅宗思想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是画又不是画,不是画又是画,便是慧能《六祖坛经》所谓“出入即离两边”。这种艺术观念,后来在宋代禅宗盛行的条件下,又进一步发挥,促使了写意画的出现,如石格、梁楷的水墨简笔人物画,法常的水墨写意花鸟画。他们不但在色彩、造型和时空表现上离相,连构图也离相,留下大片空白供人联想。这种在色彩、造型、时空表现及构图上与常规绘画迥然不同的新观念,就是文人画的主要美学观念。
    禅学观念的影响,不是水墨画创造的全部观念基础;儒家的阴阳学说,对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世界的水墨画来说,也很重要。张彦远极力推崇水墨,他的立论基础就是“阴阳”学说。他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一章里指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他的意思是天地万象万物都是“阴阳”所生,草木、云雪、山、凤等事物的色彩,都不是用颜料外加的,而是以一黑一白为象征的“阴阳”自然化生的。用一种墨色来画这些事物,虽然只有黑白,却像“阴阳”化生万物似的,也可以产生色彩感觉。色彩感觉的形成,需要某种观念与心得,能形成就叫“得意”。如果“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意在五色,是与意在墨色相对的观念。在张彦远看来,五色画出来的物象是错的,违背“阴阳”道理的。儒家的“阴阳”学说对于王维这样的读书人,几乎是与生俱来地熟稔,从而影响其艺术观念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一种观念对水墨画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那就是道家玄学。
    《老子》把“道”用“玄”来喻其深奥,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有黑色,还带点微红,与毛发同色,因此,道家之以黑喻“玄”,当是中国人远古“尚黑”观念的反映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训“玄”为“幽远”。明人沈一贯《老子通》解释说:“凡物远不可见者,其色黝然,玄也。大道之妙,非意象称名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也有道理。幽远、深远与深奥,都是形容“道”的,意义相近,以黑色的自然效果来比喻,容易令人理解。反过来,在玄学观念的熏陶与启发下,利用黑色作画来表现大自然的幽远深邃与神秘,也最容易出效果,所以王维的水墨山水画虽属开创性实验,却已能够“重深”、“幽深之极”。
    可以说,没有任何色彩比黑色更便于表现自然的幽远深邃,而幽远深邃是大自然的伟大本质与表象中最受道家玄学崇拜的一个方面,并将之提升为一种哲学理念与精神境界。因此,“远”既是一种物理空间,更是心理空间,反映在表现大自然的山水画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多大家对和“道”一样幽远的大自然有着深刻理解,情有独钟,一方面表明他使用墨色表现“远”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效果更好。
“尚黑”的“玄”的“幽远”神秘,给了历代中国人以无以伦比的黝然思绪和审美境界。将永远带给中国人至高至美的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