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移情别恋抛弃女主:蒋介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12:10
蒋介石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此条目或章节仅具有一部分地区的观点或资讯,无法完整表达普世通用,并包含广泛区域的观点。请协助补充以避免偏颇
欢迎改善本文,或讨论本文任何问题。此条目或章节可能过于冗长
可在讨论页中发表对于此议题的看法;若有必要,请将本条目相关内容整理至其主条目,确保条目符合摘要格式蒋中正

中华民国第1-5任总统任期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副总统李宗仁前任首任继任李宗仁(代理)任期
1950年3月1日1975年4月5日副总统陈诚
严家淦前任李宗仁(代理)继任严家淦
中国国民党总裁
(党章永久总裁)任期
1938年1975年4月5日前任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继任蒋经国(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任期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前任谭延闿继任林森任期
1943年6月1日1948年5月20日前任林森继任裁撤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任期
1932年1946年5月31日前任首任继任裁撤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第2、5、7任行政院院长任期
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前任谭延闿继任孙科任期
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前任汪兆铭继任孔祥熙任期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4日前任孔祥熙继任宋子文
性别男出生1887年10月31日
大清浙江奉化县溪口镇逝世1975年4月5日 (87岁)
中华民国台北市士林区籍贯浙江奉化国籍 中华民国政党 中国国民党配偶毛福梅1901年1921年
姚冶诚1911年1921年
陈洁如1921年1927年
宋美龄1927年1975年)子女蒋经国
蒋纬国(养子)专业军人信仰佛教1887年1930年
基督教1930年1975年)签名军事背景服务 中华民国陆军服役期间1923年1975年阶级特级上将获奖醒狮勋刀
国光勋章
青天白日勋章
采玉大勋章
一等宝鼎勋章学历
  • 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校
    (1907年)
  • 东京振武学校
    (1910年)
经历
  • 军政府大本营参谋长
    (1923年4月-1923年6月)
  • 军政府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1923年6月)
  •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
  • 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
    (1924年5月-1947年1月)
  •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
    (1926年6月5日-)
  •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5年7月3日-1932年3月6日)
  • 国民革命军总监
    (1926年2月1日-1926年6月5日)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
    (1926年6月29日-1937年3月25日)
  • (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
    (1927年6月13日-1928年)
  • 北伐全军总司令部北伐全军总司令
    (1928年1月18日-)
  • (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8年2月1日-1929年)
  • (国民政府)财政监理委员会委员
    (1928年4月11日-1928年8月29日)
  • (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委员
    (1928年7月25日-1928年)
  • (国民政府)预算委员会委员
    (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 (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7日-1931年)
  • (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23日-1929年4月)
  •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
  • (国民政府)国防会议委员
    (1929年)
  • (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0年)
  • (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1年9月26日-1933年)
  • (国民政府)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1929年6月28日-1946年)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
  • (国民政府)教育部(兼理)部长
    (1930年12月6日-1931年6月27日)
  •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31年11月12日-1932年5月30日)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32年3月6日-1946年5月30日)
  • (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本部(兼理)参谋总长
    (1932年3月16日-1935年12月18日)
  •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长
    (1934年-1937年)
  • 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1935年1月)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
  • 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大元帅
  •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校长
  • 中国国民党总裁
    (1938年-1975年4月5日)
  • 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
    (1938年-1939年)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4日)
  • (国民政府)外交部(兼任)部长
    (1941年12月27日-1942年)
  • 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主席
    (1943年8月1日-1948年5月20日)
  • (国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长
    (1947年3月1日-1948年4月)
  • 陆军大学校长
  • 广东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国民大会(第一届)代表
  • 中华民国总统(第一任)
    (1948年5月20日-1954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二任)
    (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三任)
    (1960年5月20日-1966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四任)
    (1966年5月20日-1972年5月20日)
  • 中华民国总统(第五任)
    (1972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 国家安全会议主席
    (1967年2月1日-1975年4月5日)
著作
  • 《孙大总统蒙难记》
  • 《剿匪成败与国家存亡》
  • 《剿匪手本》
  • 《解决共产主义思想方法的根本问题》
  • 《中国之命运》
  • 《苏俄在中国》
  • 《反共抗俄基本论》
  • 《科学的学庸》
  • 《中国经济学说》
  • 《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
  • 《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是中华民国政治家军事家介石[1][2]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人尊称先总统蒋公祖籍中国江苏宜兴,生于清代浙江省奉化(现属宁波市[注 1]),逝世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官邸。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3]、中华民国特级上将[4]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以来,第一个成功统一全中国,并同时统治过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领导人

目录

[隐藏]
  • 1 名号和称呼
  • 2 生平
    • 2.1 求学经历
    • 2.2 参与革命
    • 2.3 崛起政坛
    • 2.4 统一中国
      • 2.4.1 攻取华南各省
      • 2.4.2 国共第一次分裂
      • 2.4.3 宁汉分裂与下野
      • 2.4.4 复职与决战华中
      • 2.4.5 收复华北
      • 2.4.6 统一中国并修改国旗、国歌
    • 2.5 训政中国
      • 2.5.1 掌握军政与“黄金十年”
      • 2.5.2 中原大战
      • 2.5.3 宁粤分裂再下野
      • 2.5.4 安内攘外
    • 2.6 抗日战争
      • 2.6.1 缓兵备战
      • 2.6.2 西安事变
      • 2.6.3 卢沟桥事变
      • 2.6.4 淞沪战役
      • 2.6.5 坚持抗战
      • 2.6.6 迁都重庆
      • 2.6.7 抗战与建国
      • 2.6.8 内在的敌人
      • 2.6.9 太平洋战争
      • 2.6.10 世界四强
      • 2.6.11 抗战胜利
    • 2.7 国共再战
      • 2.7.1 双十协定
      • 2.7.2 结束训政,施行宪政
      • 2.7.3 军政经情势逆转
    • 2.8 退守台湾
      • 2.8.1 巩固台湾基地
      • 2.8.2 复行视事与韩战爆发
      • 2.8.3 军政经改革
      • 2.8.4 在台意识形态
      • 2.8.5 逝世与遗嘱
  • 3 家庭
    • 3.1 婚姻
  • 4 逝世后
    • 4.1 尊蒋化
    • 4.2 去蒋化
  • 5 轶事
  • 6 评价
    • 6.1 正面
    • 6.2 负面
    • 6.3 其他
  • 7 著作
  • 8 两蒋日记
  • 9 文化资产
    • 9.1 中华民国
    • 9.2 中华人民共和国
    • 9.3 日本国
  • 10 参见
  • 11 注释
  • 12 参考资料
  • 13 外部链接

[编辑] 名号和称呼

一如其他的中国历史人物,蒋中正一生中有多个名字,下列是常被使用的名号和称呼。

性质名字说明谱名周泰族谱记载的名字。幼名瑞元即小名。亲友对他的昵称。学名志清16岁至宁波上学时所取。名中正1917年1918年之间所取。字介石1912年留学日本时于自创杂志《军声》中所使用的笔名,后成为。化名中村、石冈、田雄介1908年日本留学,参与革命活动时,化名为“中村”(Nakamura);1912年陈其美指示刺杀陶成章后,赴日本避风头,曾一度假冒为日本人,化名为“石冈”(Ishioka)[5]1914年孙中山指派,与丁景梁前往东北寻求与东北军阀合作革命,并警告日本将占领东北时,化名“田雄介”[6]拉丁转写Chiang Kai-shekKai-shek是“介石”二字按照粤语发音的音译,出现于广州国民政府时期。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
  1. 大陆:蒋介石;台灣:蔣中正;香港:蔣介石;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蒋介石
  2. 台灣:韓戰;大陆:朝鲜战争;香港:韓戰;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朝鲜战争
  3. 台灣:史達林;大陆:斯大林;香港:史太林;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斯大林
[展开] 字词转换说明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

蒋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自其名与字而来的“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和“介寿”(祝蒋“介”石万“寿”无疆之意)相关称谓,是台湾极常见的地方与机构名称,例如:台北市中正纪念堂中正路介寿路介寿国中、台湾各县市的文化中心名为中正文化中心、各县市的中正国中以及国立中正大学中华民国政府官方及公务机关多称之“蒋中正”、“蒋公”;蒋介石逝世后,则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称呼,随着之后政治情势改变及社会风气的进化,此一写法已较少使用。此外,台湾民间亦称其为“老总统[7]或“臭头仔[8]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于对蒋的政治情结,较少使用“中正”或“蒋中正”,而一般称其为“蒋介石”。目前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官方教科书以及媒体多称之为“蒋介石”。另因政治巅峰时期,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因此当时职务名称“蒋委员长”亦成为最著名的称谓之一。

由于蒋氏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务,早年黄埔毕业的军官皆称他做“蒋校长”、“校长”。由于对中华民国国军建设和发展贡献很大,所以也有“国民革命军之父”或“中华民国国军之父”的称呼。

英语为主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昵称蒋介石为Gimo,指其特级上将背景(即大元帅,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而现在的纪录片都以“Chiang Kai-shek”作为他的英文名称。

[编辑] 生平

留学日本时的蒋介石

蒋介石于1887年10月31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9]。父亲为蒋肇聪,母亲王采玉,为一孀居寡妇,后改嫁蒋肇聪。蒋家自蒋介石祖父蒋斯千开始经营业,家境可谓富裕。

[编辑] 求学经历

蒋介石于五岁时先在家延师启蒙,六岁起入私塾四书五经,接受科举式教育;九岁时父亲辞世;1902年奉化县县城(今浙江宁波奉化市)应童子试,未考取。[10] 十七岁入奉化凤麓学堂,学习英文算术等西学,惟传统经史仍占很大比重,引起学生不满,蒋被推为代表向校方交涉,由于“情态激烈”,几乎被开除学籍。翌年转学至县城的龙津学堂。过了一年,再转学到宁波箭金学堂,不到一年复返龙津学堂。

1906年4月,蒋首次东渡日本,试图就读军校,因为日清协议,他不是清政府官方保送,所以不能学习军事。他虽未能入学,但结识了陈其美[11] 同年冬天返国。翌年夏天,蒋入位于河北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接受军事教育,因不守校规被开除[12]。后被选取官费留日陆军学生,蒋随即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但并未从士官学校毕业。不过蒋对外仍然自称学历为士官学校。[13]

24岁在日本军校时的蒋介石

[编辑] 参与革命

1908年,蒋介石在日本东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期间,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经陈其美介绍加入由孙中山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开始进入革命运动,当时他所用的假姓氏中村(Nakamura)。1909年至1911年,蒋入日军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实习,军阶二等兵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蒋潜回上海参加辛亥革命,与陈其美于江浙起义,并以先锋指挥官职位率百余人进入浙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时清兵多为革命党支持者,遂不攻而下,10月5日即控制市区,6日抵抗结束,俘虏巡抚增韫。后陈其美在上海获举为沪军都督,任命蒋为沪军第五团团长,隶属黄郛的第二师。陈、黄、蒋三人遂换帖拜把,结为兄弟。

1912年民国元年)新历元旦,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蒋在陈其美命令下,刺杀孙文的异己——曾为光复会领导人的陶成章。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4] 刺杀陶成章之后,蒋打算出国暂避风头,遂辞去沪军第五团团长,3月赴日本,一度假装为日本人改姓石冈(Ishioka)。后又恢复身分,改回蒋氏,学习德文,并创刊《军声》杂志,在该杂志著有多篇文章。[15] 蒋在日本不到一年就回国,遂归奉化溪口老家,暂时闲居。袁世凯在南北议和后依《临时约法》继任总统,并控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

1913年,因国民党于国会议员选举大胜,而将领导国会修订《临时约法》、出任阁揆并依法组阁的国民党要员宋教仁遇刺身亡。由此孙中山见革命以文治不成,决意改以武力致之,遂号召各地护法讨伐袁世凯,其中以陈其美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蒋遂参与“二次革命”,于7月在上海攻江南制造局,作战不利,败退闸北,为英军缴械,于8月13日彻底失败。9月,各地讨袁军相继失败,“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陈其美与蒋则躲入租界,因袁政府追捕甚急,亦相继逃往日本。蒋于9月1日抵长崎。孙中山在日本召集东渡党员重组中华革命党,1913年10月29日,由张静江做监誓人,蒋加入中华革命党。蒋于此第一次单独与孙中山见了面,期间令蒋主持沪宁讨袁军事兼任第一路司令,主攻沪西。

1914年,蒋奉命赴哈尔滨考察东三省,并书告孙中山,述说欧战趋势及倒袁计划。夏天,蒋抵沪从事进攻上海,但事机不密,遭淞沪镇守使郑汝成侦破,并遭追缉。此军事行动失败后,蒋又奉陈其美之召再往日本,时风闻东北军倾向革命,遂派蒋由日本赴东三省,化名田雄介

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推翻共和,于燕京北京称帝,年号洪宪,各地爆发反袁运动,陈其美回任淞沪司令长官,召蒋回国襄助。蒋协助杨虎攻击“肇和舰”及袭取“应瑞舰”,且参与攻击上海官署,但均告失败,是为肇和舰起义。蒋亦于1916年初参与江阴战斗攻取江阴要塞,占领五日后退出。5月,陈其美遭袁世凯遣人刺杀身亡,蒋于险地为之发丧。根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蒋在上海期间加入了青帮

1912年的蒋介石

[编辑] 崛起政坛

1917年张勋复辟北洋军阀不承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筹组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主持“护法”及“北伐”事宜。蒋介石撰写《对北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受孙中山赞许,后奉孙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党务军事。

蒋介石年轻时的戎装大头照

1918年,蒋奉命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拟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战计划书,并于漳州战斗中亲加督战。同年夏天,他辞职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闽就粤军第二支队司令职。冬,蒋参与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战。后蒋辞职回沪,并游日本,不久后返国。

1919年发生五四运动,蒋回上海向孙中山陈述留学欧美计划,但孙中山不同意。同年,孙中山以“中华革命党”为基础,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蒋亦加入。1920年,蒋再往福建参加作战,陈炯明本任其为粤军第二军前总指挥官,蒋婉拒之,回乡侍母。随后到上海股票交易所经纪人

1921年6月14日,蒋母王太夫人逝,享年58岁。蒋回乡葬母,孙中山书“蒋母之墓”刻石建碑,竖于墓前。

1922年,蒋到广西参见孙中山,商决“东征北伐”事宜,建议移大本营于韶州。后因陈炯明与孙中山交恶,阻碍北伐,蒋两难之下辞去职务。同年夏,孙中山自桂回粤,免陈炯明职,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决裂,炮击广州总统府,孙中山仓促避难于永丰舰,蒋奉中山“事紧急,盼速来”电召,星夜自沪驰赴广东,在永丰舰上协同指挥作战56日。8月9日脱险,随孙中山返沪,并将经过写成《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请孙中山作序。后蒋奉命为东路讨贼军参谋长,赴福建整顿各军,伺机攻击陈炯明所属军队。

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回广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洋政府。列强多不支持孙中山与国民革命军,孙仅获得表面上对华友好的苏俄支持以因应此情势。[16] 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实行“联俄容共”:聘请苏俄军事及政治顾问,力排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7][18]

同年9月至11月间,孙派蒋为代表率团赴苏俄考察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蒋在苏期间,发现苏俄不欲兑现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诺并坚持认为蒙古不属于中国,他还发现苏俄当局对中国国民革命没有真切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并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19]。蒋自此认定苏俄乃“赤色帝国主义”,共产主义亦不适于中国。蒋将其在苏俄3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资料和印象,写成《游俄报告书》,寄奉孙中山。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开办军官学校,创立国民党党军。孙中山任命蒋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及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回广州后,对孙中山面陈其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惟孙中山认为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顾虑过甚,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环境。蒋因而力辞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将筹备处交予廖仲恺后离返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