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贼记作文 家贼:服饰奇葩——赫哲族鱼皮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46:44
赫哲族与鱼皮衣
http://tieba.baidu.com/f?kz=204516481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过去曾信仰萨满教。其先民为“隋唐时的黑水陌赫”,族源可上溯至先秦时的肃慎。赫哲族的族称来源于赫哲人自称的“赫真”,意为“下游”、“东方”,即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又有“黑斤”、“赫金”、“黑哲”等称谓,是“赫真”的同音异写。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赫哲人自称“那乃”、“那贝”、“那尼敖”,意为“当地人”、“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人口有4000多。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本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赫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赫哲人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产生于1985年的“乌日贡”节,是个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历时3日,地点在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这是叉鱼技术在陆上的演练和再现。草球用湿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入夜,江边燃起堆堆篝火,举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和歌舞晚会。人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整个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人民热爱音乐,善于歌唱,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主要有,“嫁令阔”、“赫尼哪”等,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编出的。“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空康吉”(口弦琴)是赫哲族占代流传下来的乐器,但现今能熟练演奏的人已不多。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
冬季男装多为狍皮缝制的长袍,夏为去毛或短毛(春季兽皮)皮长袍,大襟,紧袖口。襟多镶边或以染黑色云纹装饰。长袍衣襟上缀有两排鲶鱼骨纽扣,素雅美观。
女装为鱼皮、鹿皮缝制的长衣,领边、袖口、衣边多绣以鹿皮剪成的各种颜色的云纹和动物花样,或饰海贝。
男女均为鱼皮套裤。冬季多戴狍头皮帽,与东北汉族的苇笠头形式相同。男女皆用狍皮、鹿皮靴子和鱼皮乌拉。清代,女上衣形如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有领窝而无领。
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
古老独特的鱼皮衣
鱼皮袍: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
神奇的鱼皮衣http://bz.dbw.cn/sjwb/html/2010-01/20/content_2361568.htm

鱼,一说起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鱼油、鱼子、鱼骨头,近来超市也有专门卖鱼皮的,很受欢迎。说起鱼皮衣,恐怕很多人都感到陌生了。
鱼皮衣是赫哲人古老且独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以前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生,鱼皮经过妇女们的巧手加工,变成一件件美丽的衣服。据称,鱼皮衣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冬季,不硬化、不会蒙冰,是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好伙伴。
前几年我在街津口赫哲村曾拜访了一位会缝制鱼皮衣的老民间艺人,当时她刚完成一件作品,是位私人收藏家向她订购的一套鱼皮衣。老人说现在不常做了,没人穿,程序复杂,而且做鱼皮衣的成本也高了,鱼皮衣通常是被某些博物馆或者私人展览馆收藏。
老人从箱子底层小心翼翼地把衣服捧出来,打开层层包裹的塑料布,一股鱼片的香味扑面而来。衣服很薄,由数张鱼皮缝合而成,在老人的手中慢慢展开,被做成灰白色条纹的宽大式样,那是鱼皮鞣制后的本色,据说深颜色的是鱼脊部分,细看你会分得出一条条的鱼。不仅是衣服,缝制的线也是用鞣制好的鱼皮做的,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衣边绣有颜色稍深些的鱼皮剪成的各种云纹图案,淡雅中透着精致。老人说有些衣服上会镶嵌花朵或动物图案,以前还会装饰兽皮剪成的纹样或者贝壳,看上去淳朴奔放。
做鱼皮衣不能选小鱼,通常赫哲族妇女会用个头大的鱼,胖头、草鱼、鲟、大马哈、鲤鱼等,尽量完整地剥下鱼皮,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再根据需要用各色野花染色。
鱼皮线多用胖头鱼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线细),把鳞刮掉熟好,涂抹上油脂,使之保持柔软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使用时再勒一勒,就更细且柔滑了。
临走的时候,老人告诉我们,她正在物色人选,要把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纳兰词里面的事物——鱼皮衣
纳兰性德描写东北风物的一首词《浣溪沙》就提到了鱼皮衣——
“桦屋鱼衣柳做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是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他们不仅像周围的满、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猎人那样以兽皮为衣,还有一些部落有穿鱼皮衣的风俗,过去的史书中称之为“鱼皮部”。
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区的江河中,鱼不仅数量、品种多,而且捕捞也很容易。由于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不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鱼皮可做衣服的有鲢鱼、鲤鱼、大马哈鱼、白鱼、草鱼以及哲罗鱼、赶条鱼等许多种类,用以取皮做衣料的都是十几斤至百斤以上的大鱼。赫哲人捕到鱼后,首先将皮剥下晾干或在火旁烘干,然后去掉鱼鳞,下垫一个槽形木砧,用无刃的铁斧或专用的木斧捶打,使其变得柔韧,近似棉布的感觉,称为“熟皮”。熟好的鱼皮,再按花纹拼接用线连成大张,就成为备用的衣料,用时再按式样和尺寸剪裁制作。缝鱼皮的线是用胖头鱼等鱼类的皮熟好后涂狗鱼油,以增强柔韧性和避免干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齐,卷起来像切面条那样切成细丝,存放在阴凉避风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备作缝衣时使用。
鱼皮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等特性,做成的衣服冬夏都可穿用。主要式样除通常的衣裤外,一种是袍,先做成坎肩形状,再接两袖和下摆,长过膝盖,类似满族的旗袍。另一种是套裤,只有裤腿而没有裤腰,男式上口平直,女式则为外高内低的斜口。穿时套在裤子外面,狩猎捕鱼时可御寒防水。此外,还有用鱼皮做的绑腿、披肩、围裙、腰带、帽子、手套、靰鞡以及荷包、口袋等佩饰。用布能做的几乎用鱼皮都可以做,可见“鱼皮部”之称真是名不虚传。
赫哲人的鱼皮服饰不仅用料独特,装饰也很美观。他们用野花等制成的染料给鱼皮染上紫、蓝、红、黑、白等颜色,剪成富于本民族特色的云卷等吉祥图案和鹿、鱼、花、草等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造型,现在为求方便多用S形的云泽纹,以补绣的方法装饰在妇女服装的袖口、领托、襟口、前胸、后背和下摆边缘、裤角等部位,男子服装也要用染色的皮、布镶边,显得朴素大方。有的富裕人家,还把用鱼皮剪好的图案以丝线覆盖加绣在衣物上,形成凸起的浮雕效果,艳丽美观,十分别致。
除鱼皮衣外,各种兽皮也是赫哲人做衣服、鞋帽、被褥的主要材料。其中以狍皮、鹿皮使用最多。布匹和绸缎在清代初年即已传入赫哲地区。早期只有贵族人家才能享用,后来也逐渐普及到民间,或单独使用,或与鱼皮、兽皮搭配使用,成为“皮布结合”的民族服装。现在,赫哲人的鱼皮服装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珍贵的收藏品。所幸的是缝制鱼皮衣的手艺并没有失传,不过已是为他们制作本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服务了。
===============================================================
以前赫哲人制作鱼皮衣的鱼皮材料确实多样,但到了2000年之前,由于捕捞到的鱼大多为胖头鱼,少量怀头鱼和其他鱼,因此制作材料也多为胖头鱼。
另外刚剥下来的鱼皮只能在室内晾干,不能晒干。
以前用什么鱼皮制作何种衣物是相当讲究的,胖头鱼是用来制作裤子等的,具体我已记不清楚。比较重要的一点,其他鱼皮都是制作冬衣的,只有黄鱼皮用于制作夏衣,因为唯黄鱼皮经得起水浸(该部专事渔业)。
赫哲人一般用竹制或桦木制的刀具来剥鱼皮,因为这种刀具不锋利,不易损及鱼皮。剥鱼皮也需要相当技巧,技巧到位,在鱼背鳍上留下的洞才不会过大。
2000年,北京杨先生采访了赫哲族最后一位鱼皮衣的传人尤翠玉老人,老人表示年岁较大,制作完最后一件鱼皮衣以后,将鱼皮衣及伴随一生的制作工具送给了杨先生,至此鱼皮衣的制作工艺已在民间失传。

2008-10-21 11:33回复

纳兰的朋友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附录》中曾经提到过“鱼皮衣”——
“你马哈苏姑厄图枯(花邻按,满语),鱼皮衣也。海滨有鱼,名打不害。肉疏而皮厚,长数尺。每春涨溯乌龙江而上入山溪间,乌稽人取其肉为脯、裁其皮以衣,无冬夏袭焉,日光映之五色若文锦。”
http://tieba.baidu.com/f?kz=489952441
鱼皮衣的制作http://gbdhs.blog.sohu.com/28781178.html
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是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早年,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是兽皮和鱼皮。他们有穿鱼皮衣的风俗。制鱼皮衣首先要有鱼皮,可制作鱼皮的鱼类有:大马哈鱼、哲罗鱼、细鳞鱼、怀头鱼、鲶鱼、鳇鱼、狗鱼、鲤鱼、刀鱼、胖头鱼、干条鱼等。各种鱼皮有不同的用处。如鳇鱼皮是做衣裤的原料。其他鱼皮多为冬季穿用,不怕磨,结实耐用。只有鲤鱼皮适合夏天穿,因穿它不怕水湿,不易霉烂,而其他鱼皮一遇湿即膨胀。制作鱼皮一般有几道主要工序:揭剥鱼皮,晾干,熟制(这一道工序包括去鱼鳞,用手搓揉)
首先是揭剥鱼皮。要准备两把刀,一把铁刀,一把木刀。用铁刀先将鱼腹剖开,然后用木刀将鱼皮与鱼肉分开,木刀的好处是刃口较钝,不易把鱼皮刺破。之后把剥下的鱼皮钉在木板上晾干,只可阴干不要放在太阳下晒,阴晾一夜就可进入下一道工序了。

找一包裹皮,象现在装米的编织袋就行,在袋上撒上一层玉米粉,铺上张阴好的鱼皮,再在鱼皮上撒上玉米粉,再铺上一张鱼皮,再撒上玉米粉。。。。玉米粉的作用一是吸收鱼皮上的油脂,二是较粗的玉米粉在以后对鱼皮能起到搓揉的作用,对去除鱼鳞有帮助。

这样可以放上七、八张鱼皮,连同编织袋与鱼皮一起卷起来。放到木铡刀里去压铡。

木铡刀样式上与过去农村用来铡草的铡刀一样,只是略小一点;不同处是铡刀上的钢刀换成了由桦木或柞木制作的木刀,此刀刃口处呈锯齿状,刀槽的两旁也有木齿。压铡一次,有3条木齿勒压鱼皮;这工具需两人操作,一人握铡刀柄,另一人向刀下塞鱼皮卷。这是一个体力活,握铡刀柄的一般需要有力气的人来做。最好是年轻男劳力来做。

木铡刀一边压铡着,一边不断地翻转着鱼皮卷,这样不停地要持续压铡20分钟以上,鱼皮基本上就会和布一样软和了。然后解开鱼皮卷,用手搓揉鱼皮,去除鱼鳞,再对鱼皮进行清洁,鱼皮被熟制好了。这时的鱼皮已经非常柔软结实了,可以当面料缝纫衣物了。
以前赫哲族人缝鱼皮的线是用胖头鱼等鱼类的皮熟好后涂狗鱼油,以增强柔韧性和避免干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齐,卷起来像切面条那样切成细丝,存放在阴凉避风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备作缝衣时使用。她们还用野花等制成的染料给鱼皮染上紫、蓝、红、黑、白等颜色,剪成富于本民族特色的云卷等吉祥图案和鹿、鱼、花、草等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造型,用鱼胶粘贴的方法装饰在妇女服装的袖口、领托、襟口、前胸、后背和下摆边缘、裤角等部位,男子服装也要用染色的皮、布镶边,显得朴素大方。

鱼胶是用鳇鱼的鳔和脊索熬制的,鳇鱼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鱼类,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目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现在这种鱼胶几乎没有了。
(注:图片是在网上找的,内容主要是看了电视之后整理下来的。)

尤文凤和同伴做赫哲文化的展示

魚皮衣加工製作工具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9-03-17發表評論>>
  魚皮衣加工製作工具
  魚皮衣加工製作工具
  魚皮衣加工製作工具
文章來源: 黑龍江饒河政府網 責任編輯: 小溪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