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王收音机价格:礼记檀弓(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2:25:10
檀弓上三

【原文】

大功废业①。或②曰:大功,诵可也。

【注释】

①大功废业:大功,丧五服之一,服期九个月。业,孙希旦:“谓弦诵之业也。”即习乐诵诗。《礼记正义》曰:“此一节论遭丧废业之事。‘大功废业者’,业谓所学。习业,则身有外营,思虑他事,恐其忘哀,故废业也。诵则在身所为,其事稍静,不虑忘哀,故许其口习。

②或:有的人。《礼记正义》:“言‘或曰’者,以其事疑,故称‘或曰’。然录记之人,必当明礼,应事无疑,使后世作法。今检《礼记》,多有不定之辞。仲尼门徒亲承圣,旨子游犭军裘而吊,曾子袭裘而吊;又小敛之奠,或云东方,或云西方;同母异父昆弟,鲁人或云为之齐衰,或云大功。其作记之人,多云‘盖’,多云‘或曰’,皆无指的,并设疑辞者,以周公制礼,永世作法,时经幽厉之乱,又遇齐晋之强,国异家殊,乐崩礼坏,诸侯奢僣,典法讹舛,是以普天率土,不闲礼教,故子思圣人之胤,不丧出母,随武子晋之贤相,不识殽烝。作记之人,随后撰录,善恶兼载,得失备书。但初制礼之时,文已不具,略其细事,举其大纲。况乃时经离乱,日月县远,数百年后,何能晓达?记人所以不定,止为失礼者多,推此而论,未为怪也。亦兼有或人之言也。”

【译文】

服大功之丧就当废掉作乐诵诗。也有人说:服大功期间,可以诵诗。

【原文】

子张①病,召申祥②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③!”

【注释】

《礼记正义》:“此一节论子张将终,戒勖其子之事……若君子之死谓之为终,言但身终,功名尚在。若小人之死,但谓之为死,无功名可录,但形骸澌尽也。子张言此,欲令子执治其丧,每事从礼,使我得成君子。”

①子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②申祥:郑玄:“申祥,子张子。子张,姓颛孙。今曰申祥,周秦之声,二者相近,未知孰是。”

③庶几乎:或许,大概可以。孔颖达:“庶,幸也。几,冀也。言吾若平生为恶,不可幸冀为君子之人,吾即平生以善自修,今日将死,其幸冀为君子乎。汝但执丧成礼,以助我意,则功名得存,但身终而已。”

【译文】

子张病重,把儿子申祥叫过来告诫说:“君子的死叫作‘终’,小人的死才叫作‘死’。我今天大概能算作君子之死了吧!”

【原文】

曾子曰:“始死之奠①,其余阁②也与!”

【注释】

①奠:将祭品置于神前祭神。《说文》:“奠,置祭也。从酋,酋,酒也。”《释名·释丧制》:“丧祭曰奠。奠,停也。言停久也。”朱熹:“自葬以前,皆谓之奠,其礼甚简。盖哀不能文,而于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礼事之也。”

②余阁:即“阁余”,阁中所余之意。阁,食物架,放置食物的阁子。余,剩余的食物。孔颖达:“阁,架橙之属,人老及病,饮食不离寝,恐忽须无当,故并将近置室里阁上也。若死仍用阁之馀奠者,为时期切促,急令奠酹,不容方始改新也。”

【译文】

曾子说:“对刚刚去世之人的祭奠,用食物架上剩余的食物就可以了。”

【原文】

曾子曰:“小功不为位①也者,是委巷②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③。申祥之哭言思④也亦然。”

【注释】

《礼记正义》曰:“此一节论无服为位哭之礼……曾子以为哭小功之丧,当须为位。时有哭小功不为位者,故曾子非之,云:若哭小功不为位者,是委细屈曲街巷之礼。言礼之末略,非典仪正法。既言其失,乃引得礼之人子思之哭嫂为亲疏之位。於时子思妇与子思之嫂有小功之服,故子思之妇先踊,子思乃随之而哭。非直子思如此,其申祥哭妻之兄弟言思亦然,是亦如子思也。”

①小功不为位:小功,丧“五服”之一,为期一般5个月。适用于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位,郑玄:“位,谓以亲疏叙列哭也。”当指位次,即哭丧时的站位和先后次序。

②委巷:委曲转折之巷,讥讽那些小巷深处不识礼仪之人。

③倡踊:倡,发起,带头。踊,上,登上。此处应指上前到位列之中。

④言思:子游(孔子弟子言偃)之子,申祥(子张之子)的妻兄(或弟)。

【译文】

曾子说:“服小功之丧而不讲究站位次序的,那是里弄小巷中不懂礼仪之人的行为。子思为嫂子哭丧是讲究位次的,(所以)让他妻子先上前。申祥为言思哭丧也是这样的。”

【原文】

古者冠缩缝①,今也衡缝②。故丧冠之反吉,非古也。

【注释】

①古者冠缩缝:古者,孔颖达认为是指殷以前;冠,丧冠;缩,纵,直;缝,缝制。

②衡缝:横,横向。

这一节讲的是丧冠的缝制。王夫之《礼记章句》中,对“缩缝”与“横缝”由来推测说:“一幅之布,不周于首,古冠辟积少,以一幅布稍益之,直裁而缝合之足矣,杂记所谓‘条属’也。后世冠多为辟积,必取布幅横裁之,视首之大小为长短。盖虽一幅,而长几倍之矣。”可作参考。

【译文】

殷代以前的丧冠采用直缝的方式,现在用横缝。所以说丧冠与吉冠的缝制方法不同,并非自古而然的。

【原文】

曾子谓子思曰:“伋!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①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②而后能起。”

【注释】

①跂:q?,登。这里应是踮脚之意。

②杖:名词动用,拄杖(而起)。

【译文】

曾子对子思说:“孔伋啊,我(从前)为父母办丧事的时候,曾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子思说:“先王制定的礼仪(是有尺度的),超越的,就要弯下腰来靠近它;达不到高度的,就要踮起脚尖够到它。所以君子为父母办丧事,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就足够了),(即使这样)也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啊!”

【原文】

曾子曰:“小功不税①,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注释】

    ①税:tuì。丧礼规定的追服。即不能在丧之始穿丧服,从闻讯之日起著丧服。郑玄:“日月已过,乃闻丧而服,曰税。”《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郑玄注:“税丧者,丧与服不相当也。”

    按:孙希旦认为,“愚谓兄弟,谓族亲也。丧服从祖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祖兄弟为三小功。先王之制服,以其实不以其文,故有其服必有其情,非虚加之而已。小功恩轻,若日月已过而服之,则哀微而不足以称其服矣。曾子笃于恩,故疑不税之非,然先王之于礼,则以人之可以通行者制之也。”

【译文】

曾子说:“小功之丧不用追穿丧服,要是这样的话,那些相隔很远的亲族兄弟(得不到音讯),始终不能追服吊丧,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原文】

伯高①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②、乘马③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注释】

①伯高:不知何国人。从文中来看,当是孔子的朋友。从下一节来看,这种交情应该不是很深厚。

②冉子摄束帛:冉子,孔子弟子冉有。摄,带。束帛,《续礼记集说》引陈澔语:“十箇为束,每束五两。以四十尺帛从两头各卷至中,每卷二丈,为一箇束帛。”

③乘马:四匹马。

【译文】

伯高过世办丧,没等孔子的门人来报信,冉有就带着束帛马匹去了。孔子说:“这可太奇怪了!这样白白让我对伯高失去诚信了!

按:礼讲求的是忠信。冉有不请而来,吊以重礼,违背了礼的本意,所以孔子责怪之。

【原文】

伯高死于卫,赴①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②?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③,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注释】

按:这一节孔子以伯高的丧礼为实例,讲述了哭丧的一些规则。其主要依据是亲疏关系。具体如孙希旦所说:恩情源于祖父,故哭兄弟、父友在宗庙,根据亲疏,或在庙,或在庙门之外;恩情源于自己,故哭师友于寝室,根据轻重,或在室内,或在门外;对一些泛泛之交,在野外哭泣即可。对于伯高这样亲不亲疏不疏的关系,孔子也犯了难,所以发出“吾恶乎哭诸”的疑问,不能决断之下,正巧学生子贡求见。于是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在子贡家办丧,让子贡出面代为主持丧礼。

①赴:赶来(相告)

②吾恶乎哭诸:恶,。恶乎,相当于“呜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诸,哪里。

③子贡为之主:这一句告诫子贡拜宾的尺度—与你子贡相识而来的要拜,因伯高而来的不拜。

【译文】

伯高死在卫国,派人报丧到孔子那里。孔子说:“我该在哪里哭丧呢?对于兄弟,我可以在宗庙哭泣;对父亲的朋友,我在宗庙门外哭泣;对于师长,我在寝室中哭;对于朋友,我在寝室门外哭;对于一般朋友,我在野外哭泣就可以了。(对伯高来说)在野外哭显得过于疏远,在寝室又显得过于看重。正好子贡要来见我,我干脆去他家哭丧吧。”于是就让子贡主持丧事,并且说:“因你的关系而来为伯高哭丧的,你要答拜;因与伯高相识而来吊丧的,不可以答拜。”

【原文】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①焉。”姜桂之谓也。

【注释】

①草木之滋:指下文姜桂之类的调味料。

②以为:我认为。本书记者认为。

【译文】

曾子说:“居丧期间得了疾病,吃肉饮酒,一定要用草木类的东西调味。”我认为这是指生姜桂皮之类的东西。

【原文】

子夏①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②,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③,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注释】

①子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②疑女于夫子:孔颖达注及《续礼记集说》引姜兆锡言,均认为子夏索居西河,不称孔子之师,自为谈说辨慧,聪睿绝异于人,使西河之民疑其道德与孔子相似。另有人认为“疑”通“拟”,比较之意。亦通。

③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指子夏丧父母时为人不知,及其子丧,则为人所知。故姜兆锡称其“不隆于亲而隆于子”。

【译文】

子夏的儿子死了并因此失明。曾子去慰问他说:“我听说:朋友失明就要为他哭泣。”于是曾子哭了起来,子夏也跟着哭,说道:“天哪,我没有造什么罪孽啊!”曾子怒道:“卜商,你怎么能没有罪过呢?我和你一同侍奉老师在洙水、泗水之间,老师去世后你退居告老在西河之上,让西河的人们怀疑你的道德可比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的父母去世,没有让人们知道这件事(而来吊祭),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可你的儿子死了,你失明了,(却让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难道你还说你没有罪过吗?”子夏扔下手杖拜谢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的日子太久了!”

【原文】

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①。是故君子非有大故②,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③。

【注释】

①内外:正寝室之内外。郑玄:“昼居于内,似有疾;夜居于外,似有丧。”

②大故:郑玄认为是指丧事。但孔颖达不完全认同,《礼记正义》:“……语意既宽,非独丧也。故《周礼》每云‘国有大故’,皆据寇戎灾祸,故此兼云忧也。身既有忧,而夜在於外者,既忧祸难,不暇入内;或与臣下外人,夜里在外图谋祸患。此谓中门外也,故礼:斩衰及期丧,皆中门外为庐垩室。是有丧,夜居中门外也。”从此说,大故,当是指丧事等重大变故。

③孙希旦:“君子昼必处外,夜必处内,所以顺阴阳动静之宜,以为兴居之节,故事业得其序,身体得其养。苟反其常,则虽不必果有丧疾,而固可以问其疾、吊其丧矣,可不谨哉!”

【译文】

若有人白天居于正寝室不出来,可以慰问他的病症;晚上居于正寝室之外,可以向他吊丧。所以君子若非遭遇重大变故,不要在正寝室之外住宿;若非遭遇齎斩大丧,若非罹患大病,不要昼夜都待在内室不出来。

【原文】

高子皋①之执亲之丧也,泣血②三年,未尝见齿③,君子以为难。

【注释】

①高子皋:孔子弟子,姓高名柴,字子皋(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子路使子羔为费郈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②泣血:无声而哭,即饮泣。并非哭出血来。郑玄:“泣血,言泣无声,如血出。”孔颖达:“涕泪必因悲声而出,若血出,则不由声。今子皋悲无声,其涕亦出,故云‘泣血’。”

③见齿:微笑。孔颖达:“凡人大笑则露齿本,中笑则齿露,微笑则不见齿。”

【译文】

高子皋守父母之丧,三年中一直哀伤哭泣,一直不曾展颜微笑。就连君子都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啊。

【原文】

衰①,与其不当物②也,宁无衰③。齐衰不以边坐④,大功不以服勤⑤。

【注释】

①衰:同“縗”,丧服的样式。

②当物:合乎礼制。郑玄:“不当物,谓粗粗广狭不应法制。”

③宁无衰:“宁无”与前句“与其”连用,构成“与其…不如…”的句式。孙希旦:“衰之物不同,所以别恩谊之亲疏,不可得而乱也。无衰而礼自若,不当物,则乱于丧纪而礼亡矣。”

④边坐:不居中而坐。郑玄:“边,偏倚也。”孙希旦:“边坐,谓坐不中席也。”

⑤服勤:勤,勤劳。孔颖达《礼记正义》言:“大功虽轻,亦不可著衰服以为勤劳事也。”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引姜兆锡言:“边,犹偏也。丧服宜敬,坐偏倚则不正;服勤劳则不宁也。言齐言大功,举轻以见重也,此言丧礼也。”从上下文看,当为献殷勤之意。

【译文】

(服齎斩这样的)丧服,与其令它不合礼制的要求,还不如不穿这样的丧服。著齎縗不可以不居正席而坐,服大功之丧不可以着縗服以献殷勤。

【原文】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①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②。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③。予恶夫涕之无从也④。小子行之。”

【注释】

按:《礼记正义》:“此一节论孔子欲示人行礼副忠信之事。”后世学者儒家将孔子赠马于门下舍人,但于颜回之死不赠之事相比较,颇有微辞。孔颖达为此解释说:“《论语》云:‘颜回之丧,子哭之恸。’恸比出涕,恸则为甚矣。又旧馆之恩,不得比颜回之极。而说骖於旧馆,惜车於颜回者,但旧馆情疏,厚恩待我,须有赗(fèng,与赙同义,见注释②)赙,故说骖赙之。颜回则师徒之恩亲,乃是常事,则颜回之死,必当以物与之。颜路无厌,更请卖车为椁,以其不知止足,故夫子抑之。”颜路索车之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无繇字路。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颜回死,颜路贫,请孔子车以葬。孔子曰:‘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

①馆人:郑玄:“馆人,前日君所使舍己。”当指看门人。孙希旦:“馆人犹舍人,旧时馆舍之人也。”当是孔子先前的门客。从下文来看,此说较为妥当。

②说骖而赙之:说,通“脱”,脱开,解下。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孔颖达引《王度记》、《毛诗》等经籍,言天子驾六马(一说四马),诸侯四,大夫三,士二。”以四马为例,居中的两匹马叫作“服”,外侧的两匹叫作“騑”(fēi),騑即骖。赙,,作动词时指以财物助人办丧事,作名词时指送给丧家的布帛财物。

③④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关于孔子哀而解骖的原由,比较《礼记集解》等著作,认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的解释更为合理:“以子贡不欲说骖,故夫子语其说骖之意,云我所说骖者,我乡者入而哭之,遇值主人,尽於一哀,是厚恩待我,我为之出涕。既为出涕,当有厚施惠。‘予恶夫涕之无从者’,谓我感旧馆人恩深,涕泪交下,岂得虚?然客行更无他物易换此马,女小子但将骖马以行之,副此涕泪。”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恰遇以前门下舍人的丧事。孔子走进去哭得很是哀伤。出来之后,让子贡把车上的骖马解下来作为丧礼。子贡说:“对于一个门下舍人的丧事来说,从来没有过解下骖马作丧礼的。解骖马赠给一个先时门下舍人,是不是太过重视了?”孔子说:“我刚才进去哭丧,有感于主人的哀痛所以流下了眼泪。我哪能流泪之后却无礼物相送呢?你小子赶紧去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