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鸽歌曲朱逢博演唱:一个玩尽风流倜傥与傲骨清风的穿越王朝——宋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29:12

     除了那霸气的汉朝和那强盛的隋唐,最让我乃至整个当代人们向往学习和追忆深思的该是宋朝时期,“(崖山)宋亡之后再无中国”,几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这个观点都是十分确切的。《中国大历史》中是这样描述宋朝的,“历史进入了宋朝就好像从古代穿越到了现代”如果你是一个宋朝人,从你被怀在母亲肚子里开始,到你出生,到你受教育,到生老病死。你都会得到宋帝国国家福利政策一定的照顾(当然这是就当时世界来说的一种优越)。

     1138年5月,宋朝政府在全国范围推行《胎养助产令》!对怀上婴儿的妇女和腹中婴儿享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杀婴!对贫民家的婴儿,宋朝政府专门照顾,找出生婆不说,生下来之后,政府还要每年支助贫困家庭的父母“有不能养育者,(政府)助钱养之”。杀婴被宋朝人认为是天理不容的大罪,弃婴则全部被国家收养,中国外国都有记录。
  外国人的记录:“其国(南宋)诸州弃婴,国王尽收养之。记录各儿出生时之十二生肖以及日曜,旋在数处命人乳哺之......诸儿长大成人,国王为之婚配......”——国家不仅扶弃婴儿长大,皇帝每年还要为亲自为这些无父无母的孤儿主婚(这种情形罕见)。史载最多时,一年的国家各地政府收养的弃婴、孤儿就有两万多人。

  
    小孩长大到了一定年龄,该入学了,在教育方面:宋朝大多官办学校不收学费,有的县像征性的征一二钱,一二线交不起的学生政府也免了。国家和省上的“重点学校”政府还要补助学生钱,如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读书不交钱,每月每个学子还能领到一定的津贴,“孤寒士子”在校外没有房住的,政府提供免费住宿和饭食。(南宋人民受教育程度之高,全国的文盲非常之少,史载“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苏东坡等很多宋人都有这方面记录,苏东城当时说宋朝基本人每家人都能识字,十家人里九家人都能写书,南宋叶适等人也记录当时每家都能著书:“今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挟册。”

     对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宋朝对像除没儿女的老人,孤儿外,残疾者、穷人。政府都出钱出钱“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依临安例,官司养济。”
  宋朝街上很少有乞丐,因为乞丐都被政府收留了,吃、住、看病、到死国家都承担了它对公民的责任。《宋史》卷一百七十八:“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所谓“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是职能不同的社会福利机构。

     对于天灾、战争造成饥荒时,宋朝政府各州各县都置有“义仓”、“广惠仓”等相对于完善有效的应急措拖。

     而宋朝的军事是这个王朝一个贯穿百年的软肋与无奈
  
  还有:宋朝的敌人可不仅仅是蒙古,还有色目人."色目"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指眼睛有颜色的意思,而是指琳琅满目,各色各样的意思,这些人都是早期投降蒙古的人,蒙古人并不是像某些伪历史学家所说的依靠本民族两百多万人就打败了汉族的,而是依靠了几乎大半个亚洲的力量(包括许多科技和文明已经处于相当高水平的民族).这里面可以简单地举个例子:在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襄樊之战中,蒙古一直无法攻破几乎已经处于孤立的襄阳城,直到"回回巨炮"的出现."回回巨炮"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具有威力的攻城武器(投石机的一种,攻城能力远胜于刚刚起步的火炮),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肯定不是蒙古人造的,也不是汉人造的,那它来自哪里呢,没错,它来自西域,更准确地说,它应该来自阿拉伯或者波斯地区. 此外,燕云16州的被出卖,导致了上述的无马的悲剧,为抵御蒙古强骑,宋代士兵的作战装备负重的最高规格为50公斤,普遍装备负重也在25~35公斤,就连当今美国特种兵的作战负重也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当然以现在眼光看越轻越好,当时为抵御骑兵,血肉之躯竟然要经受强度如此之大的负重和作战考验)。军事制度的缺陷也导致了整个王朝在军事上几乎一致处于被动状态,这是一个关键,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宋朝强而亡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一个在军事上领衔世界独领风骚的强大联盟,这个联盟包含了几乎整个亚洲最强大的力量.宋(汉族等中原土著民族)经过顽强抵抗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并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转被动为主动,转守为攻,让蒙古军事集团的很多上层领导甚至觉得无法征服宋朝,在宋帝国转守为攻的期间其它更早地被打败的民族却仍然处于蒙古人或蒙古化突厥人的统治中.

     蒙古征服亚欧各国时间可以说非常之短,而灭南宋用了多少时间?用了整整半个世纪,而在这半个世纪中,在世界上文明的光亮逐渐被野蛮侵蚀时,宋朝不仅较为有效的抵御住了蒙古铁骑的横冲直撞,更拖住了整个蒙古扩张征服的旋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被蒙古殴打的惨痛局势。

     包括文人在内的官僚贵族甚至是一些市井阶层,在宋代有了一种极高的生活水平,可以说享受尽了人间繁华,这是后世所无法比拟的,所谓风流倜傥正是在这一人间天堂般的帝国所诠释的。从宋代开始,文人们才是真正的弱不禁风(唐代李白可是剑道高手,传说是以一敌四),史书记载的那些书院文弱书生都拿起武器投笔从戎,为了抵抗蒙元入侵做最后一搏,其一,自己根本手无缚鸡之力,其二根本扭转不了亡天下的局面,他们是清楚这一点的,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书生们的潇洒和傲骨在拿着刀剑冲向蒙古悍军的一瞬间便展露无疑,甚至在南宋亡后,还有许多城上依然飘扬着象征大宋的旗帜(这面旗帜早已不是象征着一家一姓之国,而是象征着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南宋亡了近十年,蒙军才攻破飘扬着南宋国旗的不屈之城——四川凌霄城。

      南宋殉国群众之多,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南宋朝庭主力在涯山海战失利,丞相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当人民得到这个消息后,都愿追他们深深爱着的祖国——南宋而死,史载仅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后,沿海地区“士民蹈海而死者数十万”,蒙古臣相脱脱记录“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    
  与百姓“举家自杀”殉国对应的是,宋朝那些拿起武器抗击元军的英雄,《宋季忠义录》校订凡例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知名英雄就有五百多人,那些不知名的英雄不计其数,像四川凌霄城的守将史料都没查到具体名字。 

  “历代以来,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

    明人蒋一葵在笔记《尧山堂外纪》中写道:“宋以仁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肉于金,亡于元,然人心终有不忍忘者。初宋亡,宗室有遗落中山者,众共立为主,期欲兴复,不克而灭。元末,韩山童自言祖父系宋胤,国亡变姓。汝颍兵起,卒推之为主。山童败,子林儿称宋帝亦十二年。其他所在兵起者,皆以兴宋为词。而红巾揭旗有联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此见宋仁厚之德入人之深,虽易姓未泯。盖汉唐以下所未有也。”

     宋朝时期,皇权不再至高无上,士大夫治国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限制住了皇权,这便是民主政治的最原始的开端,宋代开始使用纸币(有别于现代纸币意义)、煤炭、水力纺车,水力机械(对机械的使用和同时期的世界相比就是让别国望尘莫及,《探索发现-机械帝国》中,就有对宋机械领先的详解,宋亡后,诸多机械技术失传)极大的兴起导致生产力大幅提高,各种工业重镇开始兴盛(例如景德镇),宋朝就有了类似银行的机构和纸币,先进的采矿技术(宋亡后国内的一些矿产直到清末民初中国从西方引进的技术才具备开采能力)、大规模使用印刷术使书籍普及,火药的使用使战争以此为起点逐渐变得多元化(枪、炮的前身在宋朝都发明出现)、指南针的应用更使宋朝的海运空前发达(难怪非洲、大洋洲海底都有宋朝的远洋贸易船支发现)
      南宋时,海洋贸易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源源不断的宋朝商品卖往世界各地,海洋贸易足以支撑南宋军费开支。政府其它的税收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工商业(宋朝工商业发达,大量的税收在满足官僚贵族的需求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民间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
     
宋朝在社会救济方面特别是在对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济所取得的成就,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超越前代的。即便是以后的元、明、清三代,所采用的各种救济措施大都开创于宋朝或在宋朝形成。可以说,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
  宋朝以前,政府性的社会救济特别是针对平时救济远不如两宋发达。往往只关注于灾荒,而平时的济贫则在一些社会组织内部消化了。宋朝建国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斗争中屡次受挫,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就是非常重视内部稳定,重视对人民的直接控制,而社会救济尤其是平时救济是一个实现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因此,两宋期间政府性的福利性救济的高度发达,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与历史上根据社会地位将人民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做法不同,宋朝政府则是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并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这说明宋朝开始将这些工作纳入政府义务的范畴,并将对人民提供救济和保障从一种仁政的表现转而成为政府应为人民提供的一种服务。
  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仓制上,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在济贫机构上,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并且职能方面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如有专门济贫的,也有以收治病人为主的,有养老的,有慈幼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自宋朝确立以后,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沿袭了其主要部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福利性社会救济的基本格局。
  虽然蒙元元、大明、满清三代总体上继承了宋朝的社会福利性救济的基本格局,但整体水平和规模都有相当规模的下降。其中,元时间短,统治者为北方游牧民族,对民政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宋朝。因此,政府性的福利性救济有较大程度的倒退。明代虽然较元清两代重视,但是其政府性福利救济仍然继续萎缩(这是综合性因素,大明和宋有着很多惊人相似,本文暂且不提),取而代之的是民间性的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  总的看来,宋朝政府性的福利救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绝后的

    在享受了帝国的富贵繁华之后,上至君臣,下至黎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殉国?这不会是简单的对一个王朝的迷恋而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在对民族的热爱和认可的大前提下,宋王朝便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家天下,而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回忆,这个王朝这个帝国转瞬间便成为了国家,宋亡元兴,也再也不是一次百姓习以为常的王朝更替,而是一次整个华夏被外族入侵直至亡天下的时期。请所有人都能了解和记住,中国曾两次自主迈向近现代化进程,一次是宋代,一次是明末,华夏文明并不是必然走向近代那饱受列强凌辱的屈辱没落之路的。在反思失败的同时也请记住这个玩尽风流倜傥与傲骨清风的穿越王朝——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