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纯伴奏:宋朝为什么一次裁员十九万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2:29:40
宋朝为什么一次裁员十九万人危机让人失常,当下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样,譬如“财源滚滚”等许多善意词汇因为和“裁员”等词存在谐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宫,不再使用。其实“裁员”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中,就进行过“动有万数”规模的大裁员,许多不合格的政府官员纷纷下岗转业。相比之下,北宋真宗年间的大裁员一次性就砍掉十九万人,规模之下、力度之狠,堪称历史之冠。

    如今的裁员是先有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然后才进行裁员,而在遥远的宋朝却是先有官员太多造成的财政危机,然后才被迫裁员。宋朝是个以商品经济繁荣著称的王朝,但同时也是个经常出现财政饥荒的王朝。比较有趣的是,宋朝的经济越繁荣,财政危机越严重。这一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宋朝的“冗员”。

 

 

宋真宗画像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虽然是军人出身,但是却义无反顾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这是因为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国的废墟上,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常有的事。赵匡胤靠武力获得了政权,对军人的危害性深有体会。为此,他经过多年的摸索,建立一套史上复杂程度仅次于辽国的官僚体制,而且这套制度比更年期的女人还善变。

    就拿文官来说,按官阶划分为“幕职州县官”、“京官”和“升朝官”三大类。幕职州县官又称选人,是低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有两使职官、初等职官、令录、判司簿尉共四等七阶,宋徽宗时改为承直郎至迪功郎共七阶。京官是比选人品级略高而不常参的低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共有承务郎到宣教郎等五阶。宋神宗官制改革,废除京官之称,改为“承务郎以上”。升朝官是可以参加朝见、宴坐的中上级文官的总称,其寄禄官有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等二十五阶。选人经过考核和一定员数举主的推荐,达到一定考数(任职满一年为一考),便能升为京朝官。选人升为京朝官称为“改官”,是每个官员仕宦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武官也按官阶分成使臣、诸司使、横班。另有节度使到刺史等,实际成为另一种官阶。这还不算完,宋朝的官名中经常出现“判”、“同”、“知”、“权”等字眼,而每个字又代表不同的含义和职权待遇,细讲起来又是一大摊口水。近期北方大旱,水资源紧张,我先省点留待以后再谈。

    这套官制看着麻烦,但作用是明显的。这里的作用分正作用和副作用,先说正作用。这套让人抓狂的制度通过增设官僚机构层次、官官相互牵制的的方式,成功地分割了权力。使有宋一代,很少出现权臣震主的局面。但是正作用后来逐渐淡去,副作用却越来越大,因为这套制度无形中增加了官员数量,同时科举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官僚阶层,仅宋太宗当政的22年间,进士科取就达近万名,而整个唐代290年间进士总数才不过六千。更简单的是一部分高官子弟和亲属可以不经过科举,直接凭借先辈的资格直接做官,也就是所谓的“恩荫”或“门荫”这样就导致了官员数量大增,官制冗杂。

  官职泛滥,造成了大批的闲散官员。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实行了官职分离的任职办法,既“名与实分”、“官与职分”,官制分官、职、差遣的区别。“官”只是表明级别和领取俸禄的依据,“职”是给文臣所加的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称号。而真正管理事务是“差遣”。另外,宋代为了安置勋戚重臣,设置了“宫观”,也是只拿俸禄不干事的职位。而且宋朝实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历朝历代的官员薪酬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官员高俸禄必然使朝廷负担日益沉重,至英宗时,已经出现了财政赤字,仅平治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就多达1570万贯。

    原本已经背着冗员这座大山艰难前行的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又经历了大投机分子宋太宗赵光义的几次大北伐,结果每次都以大比分败于辽国萧太后之手,由此造成刚刚即位的宋真宗便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大臣陈彭年上书建议从五个方面调整政策,缓解社会矛盾,指出“此五者,实经世之要道,致治之坦途也”。这有益于“经世”“致治”的五项方针中,就包括“省冗员”。赵恒一看可行,就于咸平四年(1001)六月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裁员,共记下岗分流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第二年五月,又进一步“减河北冗官”。事实证明,这是次治标不治本的裁员行动,因为导致“冗员”的宋朝官僚体制并没有丝毫松动,因而在不久之后,宋朝很快又回到了上身强大、下身瘫痪的财政困境中,即使被革命导师列宁看好的王安石上台,也没有改变这种局面。

    其实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危机的信心和精准的手段。千年前的宋朝人有信心却没手段,所以在危机面前一次次惨淡收场。今天的我们有信心也有手段,而且还有速度,所以战胜危机只是个时间问题。很明显的一点,自2月份开始,我所在的北京的楼市已开始明显回暖。我有信心,希望大家也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