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生唱的爱恨交错:晨曦:官场礼仪与政治显示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47:14
谈到礼仪时,我曾说过它有政治显示方面的功能,但文章出来后有人指出,道理好象没有说清。那就再补充几句。

中国是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礼仪讲究礼数,即礼仪活动的礼仪性——程序、秩序和规范。官场礼仪古已有之,而且也是循着秩序日渐完善起来。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曾描写道:“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人,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讲的就是皇上去慰劳军队时,士兵们披戴盔甲、将领们下马迎候的情景。地方的情形,当代著名学者张鸣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得更为细腻:“古代官员送往迎来也很热闹,迎则启中门,放礼炮,排仪仗,送则张筵席,送万民伞,有的时候还要安排人躺在人家的轿马之前,做卧辙挡路之状,表示舍不得这个官员走路。”社会进入现代以后,官场迎来送往上的礼仪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以官为本”的原则一点没变,不仅没变,有许多还更具时代特色,以官为本的原则还体现得更加与时俱进起来。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研究,迎来送往最早属于民俗范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仪形式,后来,当这些礼仪由民间进入上层以后,它就成为彰显尊严的行为象征。在现代,官场礼仪早已从民俗中分离出来,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传播去施加影响,在这里,官场礼仪就担当着政治显示的重要功能。前不久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说道,在政治显示上,讲究礼仪并不在礼仪本身,而是礼仪背后所体现的政治影响和政治待遇,还有,诸如政治取向、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等,你都可以从一定的礼仪中找到说明。官员出行警车开道、警卫相随,你说它是不是一种影响、一种待遇?而前呼后拥、夹道欢迎,你说它和意向、态度就无关系?但是,不管礼仪中的政治显示功能多么强大,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由于礼仪毕竟是从民俗中发展而来,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跟一定社会的民风相联系,一定会打上民风民俗的烙印。

这就是说,在民风纯厚的社会,官场礼仪确有其存在的历史渊源与社会合理性,即使在当今官场,正当的礼仪不仅不会废除,而且还需保留。前几天我与一位***代表曾当面聊过这个问题,他也表达过这种观点。他举例说,在他们到京下榻酒店时,酒店也有欢迎及献鲜花的礼仪,会议间隙会务上也会举行一些必要的活动为代表解劳,会议结束回到家乡时,也有本地干部前去迎接合影。他认为,这些都属正当的礼仪范畴,只要礼数不多,简便得当,与国家禁止迎来送往的规定并不矛盾。但是,如果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甚至走在专门铺设的红地毯上去接受欢迎,那就会从心里感到十分别扭了。

到这里意思应该比较明确了,那就是,在当今,官场礼仪一定应以从简为原则,如果繁文缛节太多甚至公然顶礼膜拜,那就脱离了正当的迎来送往,会走腔变调而成为一场政治显示活动了。所以,为政者应该切记,当一场盛大的礼仪开始之前,你一定应先思考一下礼仪以外的政治动因。

不过这种提醒实属学究式幼稚与杞人忧天。因为官员们都知道,在官场,有时候正是迎来送往的礼仪,才能演绎出某些生动的东西,例如,誉满神州的“书记还乡”,不就是如此吗?

所以容我发句牢骚:道理这东西,在官场,有时候说清也没有意义。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