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艺术:心智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30:31

第1节:一双看不见的手(1)



  1.一双看不见的手

  我上中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一双看不见的手》。书中讲到:每个人都会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驱策,人的一切都受控于这双看不见的手,包括事业、财富、婚姻和人际关系等等。但这本书并没有讲述到这双手是怎样控制和掌握着人的生活与命运,以及这双手的作用力来自何处又是怎么产生的。

  记得当时看完这本书,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安睡,一直在苦苦冥想着:那双手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对人起作用的?从此,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着答案……

  我有两个姐姐,一个比我大七岁,一个比我大八岁。她们两个虽然只相差一岁,在家吃的是一样的米,受到的是同样的教育,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是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父母叛逆,对人挑剔埋怨,婚姻、事业历经坎坷与磨难,49岁得癌症故去;另一个对父母孝顺,对人友善厚道,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无论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当我把疑问的目光继续投向更多的人时,我发现类似"不公"的现象似乎广泛存在。同样的社会环境,IQ和EQ相差无几,有的人总是顺风顺水,做什么都能够做的很好,相反有的人总是倒霉事儿一箩筐,做什么都做不成。相似的人命运为何会这般不同?甚至为什么有的人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有的人读书不多却很有成就?……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来自于行动,行动来自于选择,而选择来自于每个人的思想。当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和生存条件相同时,只是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就是思想的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生活与命运的很大差异。

  人由于欲望的驱策,会有着对生活、健康、财富和事业的种种渴望和追求,并且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潜藏于生命中的心智障碍,这些障碍如果没有得到清除和化解,就好像奋力前行的汽车遇到了发动机油路不畅,虽然目标清晰,但却步履艰难。

  心智障碍来自于每个人的成长、教育与社会化的过程中,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失落和恐惧的情绪;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的愤怒和怨恨的情绪;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的担心和害怕的情绪;由于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引发的悔恨和内疚的情绪等等。这些情绪以及因之而产生的感觉,会存储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人的心智结构,以本能的方式反射在行为表现上。当外在的条件诱发时,这些不良的种子就会像计算机病毒一样被激活。

  这个看不见的一双手,一只是人的情绪,另一只则是人的思想境界。"盲人摸象"的故事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在故事中,有的人摸到象腿就认为大象是一个柱子,有的人摸到象的身体就认为大象是一堵墙,而摸到象的鼻子的则认为大象是一条绳子。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些都是来源于现实的反馈,并且感觉起来也都是正确和真实的信息。但是,只有那些能够看到大象全貌的人才知道这些都是片面和不完整的信息。看事物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程度。

第2节:一双看不见的手(2)



  有的人做一件事就要马上得到现实的回报,还会常常生活在不愉悦的人生状态中,而有的人则愿意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不仅不会觉得辛劳,反而会越做越安乐;有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并从中收获甚多,而有的人则是虚度光阴并一无所获;有的人每天都在努力的为他人创造幸福,而有的人每天则是为不断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无止境的贪婪、索取……

  这些差异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工作职业、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收入条件等有形的、外在的、物质的影响,最根本和重要的来源则是在于对生命的了解、认识、尊重和有意愿改变现状、超越自我提升价值的思想境界。

  提高思想境界在于认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距,并且觉悟到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互为因缘的关系。生命中的所有果的境遇都有着因的缘起,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都是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着自己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

  生命中值得拥有的一切,都由每个人思想中对于取舍的选择交换而来。财富的享有来自功德与福报的积累,善的收获来自于曾经的付出,不悦的境遇都来自于过往业行,宇宙的规律就是在这种因果平衡中创造着和谐。当我们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就不会再试图从外在世界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案;就不会执著于自己当下的认为;就不会再执著于事物的表象,就不会沉迷于自我意识的烦恼与痛苦中。

  当我找到这双看不见的手--"情绪"和"境界"时,内心的喜悦无法形容,我用这个方法来衡量与对照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业已成就者与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发现全都适用。于是在2005年我开始创办心智财富学苑,确定使命:让更多人帮助更多人,让更多人拥有人生值得拥有的一切!让更多人享有身体的安适和心灵的喜悦!

第3节:外在与人:心与境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2.外在与人:心与境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同样的家庭出身,相处于同样的环境,为何人的生活、命运却截然不同?这其中的真相与秘密是什么呢?

  一母所生的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在中国现代史的同一段苍凉岁月中却留下了截然不同的背影。前者以高大悲壮的姿态固化为万人膜拜的雕像;而后者则在历史的阴霾中表情模糊,留下的是各种语焉不详的猜测,批评、辩护、憎恨、褒扬喧嚣不息,尘埃久久悬浮。一样的背景布,不一样的剪影。

  为什么有的人会拥有很多财富,而有的人一生百般努力苦苦追求却总是与财富无缘?有的人听过很多的道理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可就是很难做到;有的人上过很多的课程,目标视觉也具体化了,可总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到底是什么阻碍着我们的人生难以心想事成,不能达至理想和逃避贫穷与噩运?什么是人在这一生中想要拥有的、想要做到的和想要躲避和逃离的?

  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父母,受到同样的教育,一样的衣食,可人生的结果和命运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说这是父母的关系,是教育方式的不同所造就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是60年代的医疗水平好,还是今天医疗条件好?是现在的医疗技术好还是过去的自然疗法好?人们的回答当然是现在好,结果却不尽然。

  人的心灵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真相的钥匙。外在的一切表现只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反映的只是自己的心性,其实外在的境并没有怎么样,而是内心的世界还不够圆融,当我们能通达这一切,我们还是在努力、在创造、在竞争,但是同样的生活却已不再起烦恼,虽然还是那样的忙忙碌碌,然而目的不同,角度有别,随之境随心转,外在的世界也相应变化,变得更美、更好。回归生命,就是向内看,发现自己的心灵,觉知自己生命的状态,而非怨天尤人,对环境耿耿于怀。

第4节:物质和精神:物与我到底谁在控制谁



  3.物质和精神:物与我到底谁在控制谁

  任何仪器都有使用说明书,可作为人类这样最精密无比的仪器,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研究过要按我们寿命的效用期来有效地使用?并使之价值达到最大化呢?

  在英国一个小镇,有一个青年人,整日以沿街为小镇的人说唱为生。有一个华人妇女,远离家人,在这儿打工。他们总是在同一个小餐馆用餐,于是他们屡屡相遇。

  时间长了,彼此已十分熟悉。有一日,这位华人妇女关切地对那个小伙子说∶"不要沿街卖唱了,去做一个正当的职业吧。我介绍你到中国去教书,在那儿,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现在高得多的薪水。"

  小伙子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反问道∶"难道我现在从事的不是正当的职业吗?我喜欢这个职业,它给我,也给其它人带来欢乐,有什么不好?我何必要远渡重洋,抛弃亲人,抛弃家园,去做我并不喜欢的工作呢?"

  邻桌的英国人,无论老人孩子,也都为之愕然。他们不明白,仅仅为了多挣几张钞票,就抛弃家人,远离幸福,有什么可以值得羡慕的。在他们的眼中,家人团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贵贱无关。于是,小镇上的人,开始可怜起我们这位远渡重洋的女同胞了。

  佛学认为精神属"性",物质属"相"。相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由外在和内在两部分构成,人的身上也相应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追求和占有物质,是因为可以获得享受和便利,但是,物质的匮乏,尽管会使得生存艰难,然而只要还有精神力量存在,人们就绝不会放弃生命。比如,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甚至超越人类所能忍受的生理极限,但因为有着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的支持,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超越极限,战胜自然,且能以苦为乐。

  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物质与精神是一对矛盾,要获得精神,通常必须以牺牲物质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某一个人增加物质效应,则要减少精神效应;增加精神效应,就要减少物质效应。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外在事物,对自己内在却没有照顾。外在事物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精神越是潦倒。

  诚然,没有人愿意过清贫的生活,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使得心灵饱满,也不能必然获得精神的高贵。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地纠缠执著于外相。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但却同内心相连。

  一个人,如果精神得到满足,那么他是喜悦、安详和快乐的。如孔子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反之如果精神匮乏,哪怕拥有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照旧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患,甚至自杀,比如香港著名的影星歌星张国荣,他可谓是名利丰厚,让人羡慕,但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烦恼,则非这些名利所能填补的。

  孔子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财富是人人羡慕的理想和目标。那么财富是什么?金钱?知识?是,但也不全是。华人财富巨子李嘉诚就这样诠释过:"内心的富有才是财富。"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与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富与贵不是连在一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财富不同的看法,自己的标准。钱多不一定富有,钱少不一定贫穷。财富只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个尺度,我们不应当穷其一生追求一个数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禀赋,合理使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让自我的各种价值都达标,为自己谋取最大幸福,为社会创造最大贡献。

  马克思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理论:异化。异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通俗地讲,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作用于人,限制人的发展,人最终成为其奴隶。

  现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异化的社会,人们创造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反过来又束缚了个人的人生。个体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牺牲掉了作为人这一特殊存在的方方面面。

  很多年前,苏芮用她略带沧桑的声音唱道:"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你和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而世界也正在疯狂地改变着我们。我们不要穷得只剩下眼泪了,也不要穷得只剩下财富了,更不要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我们只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最值。

第5节:不役于物不役于人,人间正道是中庸(1)



  4.不役于物不役于人,人间正道是中庸

  用物质的极大丰富能换取精神上的快乐吗?完全的苦行又能解脱人精神上的苦恼吗?究竟哪一条道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正道?

  英国前文化大臣克里·史密斯和作家理查德·科克曾在《西方文明面临严酷的选择》一文中指出:"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沿着一条路走下去,是愤世嫉俗、侵略、冷漠、新保守主义和极端的自由主义。另一条路是……建设一个个人通过自我完善、孜孜以求、乐观向上、理性、同情心、平等和相互认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后面这个选择与中国古人历来主张的"和谐中道"理念不谋而合。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向西方看齐,逐步失去了这种理智上的优势。

  在近代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创造了科技的高度发展与物质的极大繁荣。与此同时,东方世界的人们则大多过着贫穷而又快乐的日子,比如古老的国家--印度。

  过去,中国人讲究内在的修身养性,所以闭关自守,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头正经历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八国联军的炮火惊醒了沉睡的我们,清朝的腐败,让中国人开始觉醒,决定迎头赶上。

  回首中国百年的历史,我们发现居住的这一片土地终究是有"道"的。这个道就是心与境的圆融与和谐。人各有道,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他自己要走的道,都有要学习的功课和要经历的过程,他就像人从小到大的考试一样。有的人这一生都是在创造,有的人这一生却是在索取;有的人混混沌沌,有的人精进奋发。有的人"拨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有的人却"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和在自己生命过程中要学的"功课"。

  那么,究竟哪一条道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之正道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体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都会产生问题。由此推及其它,如赚钱太少,或是太多;事业规模太小,或者发展太大都有问题。

第6节:不役于物不役于人,人间正道是中庸(2)



  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中庸之道。古圣人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佛教亦将中道视作世间之真理,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就像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那样,中道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比如,对于金钱的态度,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教导我们"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可谓良方。所谓"不役于物,不伤于物",即是不被物质所役使,就不会被物质所伤害。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努力地去赚更多的钱。结果却欲壑难填,最后钻进金钱的牢笼中不得解脱。我们应该有一种知足常乐的态度,认真工作得到回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我们也应该努力创造心灵的空间,提升心智力量,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同样,对待个人情感也应如此。爱得太投入,就会失去自我,失去本心。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期望这一生能遇见一个能够和自己相爱终身的人,如果没有遇见,就觉得生命中缺失了一份爱,有着很多的不悦甚至埋怨命运不该如此。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嗔爱。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感到事与愿违,当有一天我们能够了解宇宙的平衡法则,就会懂得一切的爱与恨只不过都是自己心念所创化的一个结果。

  再譬如对待事业。很多人追求事业的辉煌,追求规模,追求速度,追求利润,一切都以更大、更快、更强为目标。这些人不懂得,任何成长都是有上限的,一定要懂得把握适当的度,否则最终会因为挫败而彷徨迷茫。

  因此,经营事业关键在于不断修正自我,创造自我与外在的和谐,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智慧。创办企业不仅仅是拼成长、拼数字、拼规模,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去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否则,自己辛苦努力了二三十年,最后仍是一场空,留下的大多是钱而不是财富和智慧。

第7节:解除奋争的魔咒:孜孜以求到最后竟徒然迷失



  5.解除奋争的魔咒:孜孜以求到最后竟徒然迷失

  改变从每个人自身开始,通过自己的不断修正与提高,改变以往不恰当的对待别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最后达到心灵与身体、外部环境的协调。

  有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可充实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这样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15到20年。

  然后呢?墨西哥渔夫问。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然后呢?墨西哥渔夫接着问。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创造着心与境的距离,让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越来越远。这正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人越想得到往往越得不到,好容易得到了,回头一看又有很多人超越了自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快马加鞭继续努力,再去拼上一程,大了还要更大,好了还要更好。

  所以你会发现,在生命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一直信奉的东西突然间失去了意义,追求到最后,似乎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这好比是贪玩的小孩,如果让他一直玩,最后他也会感到无聊。有些人追求事业,追求成就感、卓越感,当自己奋斗达到一定高度,鲜有敌手时,他自己反而也觉得寂寞无聊,高处不胜寒了!

  实际上,我们一生努力达到的目标,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反求诸己,达到自己心与身,与他人,与外界的协调、平衡与圆融和谐。生命中那些最简单的事物,原本就是最美好的。我们应该在外在的世界里面不断发现和觉察自己的内在,洞见还有何处没有做好,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再提升的,开始重新整理好自己的生活,找到应有的快乐、喜悦和富足感。

第8节:修己与有为同等重要,常为心灵做SPA才不会迷失



  生命之所以如此不堪承受之重,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类自己,不正是我们自己把生活变成现在这种状态的吗?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依照现在的这种方法努力下去,结果不会有太大改观,甚至有很多人的努力是在创造更大的落差,造成更大的压力。

  有人一生富贵,赚钱无数,可钱赚得越多,他未必活得越好,有钱但缺乏智慧,最后发现自己烦恼的根源就是钱太多了;有人一辈子追求事业,艰苦创业,不断拼搏,十余年时间公司就成功上市,但结果怎样,问题越来越多,麻烦越来越大;还有人追求身体健康,十分注重身体的保养,可是"穷人因贫穷而生病,富人因生活优裕而生病"--最后发现,很多疾病还是该来就来,因为营养过剩了,成了富贵病。

  所以,我们应该趁心灵还没有麻木的时候,不妨停下思想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心找到一个安身之所,让心灵能够驻留、欢喜、获得安宁,让我们的生命不至于在盲目中无意义的流逝。

  6.修己与有为同等重要,常为心灵做SPA才不会迷失

  在东方文化中经常谈到"修"和"觉",我常在想,人的觉悟到底是什么?人的一生,又要修什么?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首先是"修身"。其身不修,何以"齐家"?"齐家",然后才能从政,才能治国平天下。"政者,'正'也",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何以从政?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1999年我曾去过尼泊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求一些真法回来。为什么人和人不一样?听说那里有很多人采用修苦行的方式求得解脱。那里还是佛陀诞生的殊胜之地。

  在去一座有很多人修行集聚的山里的途中,突然有一只手从岩石中伸了出来,真是吓了我一大跳。当时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双腿盘坐在山石中间,梳着拖到地上的花白辫子,皮肤黝黑,全身消瘦得只剩皮包骨了。与我同行的尼泊尔伙伴告诉我,这是苦行僧,他们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消除前世的业债,寻求解脱,下次转世就不会这么辛苦了。

  2007年,我又去了位于印度普纳的奥修静心中心,在那里学习各种静心和心灵疗伤的课程。到恒河旅游时,看到很多人泡在河水中。不远处还看见有人在码头放好的树枝堆上浇油焚烧死人。当尸体和树木烧尽成灰的时候,有人口念经咒,并将骨灰撒向恒河。此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让人很想呕吐的气味。

  陪我前来的印度朋友告诉我,很多人把能够来到恒河沐浴以及在这里往生视为人生的一种解脱和荣耀。因为他们自古认为,恒河是圣水,可以洗清人的罪孽,使人得以超度,不在六道中轮回。很多印度人把自己在恒河浸泡当成是一种最高的修行境界。

第9节:在路上的永恒思考: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1)



  当时,这位印度朋友问我要不要下恒河去体验一下那圣灵之水?我问印度朋友,如果恒河水真是能起到解脱的作用,那些河里的鱼和生物,不是早就可以得以超脱并转世成人了吗,怎会还在水中受苦?这位朋友是一个很虔诚的印度教徒,听了我的问话,只是无言以对。

  我也曾好几次去马来西亚,参加探索生命的课程和活动。在国内外也参与了一些有关心灵成长方面的课程,并参加了一些类似的体验。每次在课程中,都看到一些学员由于触碰到了自己生命的脆弱部分而痛哭,有些人痛苦得甚至无法自控而晕厥过去。

  因此我发现,在每一个生命成长过程之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心灵的创伤。这些痛苦的经历和创伤,深埋在一个人的潜意识中,影响人的一生。

  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建功修业,广有作为,却往往忽视内在的修习涵养。所以让自己的内在康健达到某种境界,也当是我们人生之行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不过,修内未必就要自虐般苦修、灵修,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方式。

  7.在路上的永恒思考: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

  问一问,我们的心灵需要和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金钱?物质?还是安宁与和谐?不能清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追求最后可能会是一场空。

  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蝉与雀讥笑它说:你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你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是啊,你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庄子《消遥游》中蝉与雀的这句发问可能为鲲鹏所不屑,但是这句问话实在太重要了。

  即便你是一只鲲鹏,能够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总得有吧。大部分人如你我,都是类似蝉、雀之类,实力与能力有限,更是得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了。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时间就这样一路飞驰而过,它不会等我。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拼命挥舞着双手却始终什么也没有抓住。我多想完完全全地把握一样东西,或者把它永久地珍藏在心底,或者干脆把它抛弃。一分一秒,我的梦想藏在裙子的每一个口袋,时间就这样流失,那些梦想还在那些口袋里。"

  就像泰戈尔在其优美的散文诗中所写的,人的一生,既漫长又转瞬即逝,就像划破天空的流星,又像飞逝远去的瀑布。很多人的人生就象诗人笔下"呆呆地站着任梦想待在口袋里"的人。

第10节:在路上的永恒思考: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2)



  所以我们不禁会问,人来到此世的目的是什么?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是一个令人迷惑,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很重要。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追求到最后,还没来得及找到答案,就已经化为一抔黄土,生命早已变成了一种空洞的仪式,一种无意义的过程。

  其实,在有生之年,让我们不妨停下追逐的脚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只有在那个地方,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在那个地方,生命才可能得到满足。

  我们要努力去尝试着回答"我们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包含了我们对自己的深刻了解,我们一定要把它清楚地说出来。问问你自己,这一辈子你到底要的是什么,否则,这一生的努力,到头来也只是空忙一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都应有所追求,美好的追求能使人的一生变得丰富而充实。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有的人却因为盲目的追求而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

  有的人说,我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人,只要生活还过得去,我就不去追求什么,得过且过好了。这似乎类似老庄淡泊无为的人生哲学,但志在无为的人,并非因此就能获得一份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

  有的人说,我追求事业,追求成就感、卓越感。可当事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再没有什么敌手的时候,他也许也会觉得寂寞无聊……

  导致这样的现象,原因就是对物质名利的过度追求,从而使人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很多人追求事业的不断超越与财富的不断积累,到最后才发现,为之努力拼搏的结果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这个结果并没能给自己带来心灵的充实与愉悦。

  人正在追求的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开始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随着奋斗的脚步,企图心一定要明确起来,人生到了一定阶段,必须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为:我们只活一辈子。

  8.人生当如练瑜伽,和谐平衡中方能感知幸福

  真正的人生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在坚守为人理想与初衷的同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庄子提倡逍遥游,"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所欲兮无所求,泛若不系之舟。"逍遥人生,重要的是要把自己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庄子不爱慕富贵、不建功名,只在确认人本身的价值。

第11节:心智究竟是什么(1)



  9.心智究竟是什么

  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感知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现实观,这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丰富多彩的原因。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个大胡子,浓密的胡须铺垂近腹。有个人第一次见此,顿生好奇,问:"张先生,睡觉时,您的胡子是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搁在里头的?"

  大千先生一愣:"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没在意这个呢?这样吧,明天再告诉你。"

  晚上就寝,大千先生将胡子撂在被子外头,好像不太对头;收进被子里面,又觉不自然。折腾了半宿,都不妥当。这一下他自己也犯愁了,以前这可不是什么问题呀,现在怎么成了件头痛的事呢?

  第二天,大千先生对那人说:"很抱歉,我真的不知道平时是搁哪的。"那人见大千先生两眼布满血丝,似有所悟,愧疚道:"对不起,张先生,让您受累了。"

  大千先生的烦恼源于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引起了他的关注。心累,通常是人为地在自己的思想上加压造成的。

  任何事物都有着看得见的外部现象和看不见的内在形式。对于人的生命来说也有看得见的外在和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到的内在。人是由身、心、灵所相续而成的,身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心(也就是思想境界)和灵(潜意识所存储的内容),共同创造了人的生活与命运。

  在东方智慧中,心代表着思想、境界、情操、涵养、修养等,是可以改变、控制和掌握以及通过学习、环境、事件、事情既可以提升也可以下降的。

  而灵则是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更早的生命中所带来,诸如莫扎特类的天才,刘昕类的神童,他们的能力、技术很多都属天赋而非此生所学而得,也不是同龄或同环境的人所能达到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表现,也可说是先天所带来的。

  另一方面来源于在此一生经历中,别人或者是自己所编制的心灵程序。由于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会依据生命的不同现象,引导身体做出反应。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都是相对而生的,有左就会有右,有上就会有下,有黑就有白,有病患就会有医生。在佛教中本性和自性,心理学中有意识和潜意识,有表示思想的智就有表示存在的慧。所以东方智慧中将心与灵的相融称为心智。

  情绪是思想的能量,心是心智的发电机。良心、善心、黑心、坏心肠等等关于心的形容,是为区分心智发出的能量是积极还是消极而进行的描述。情绪和思想是人与大多数动物的主要区别,这样用代表情感的"心"和代表思维的"智"来概括人的高级意识,显得比较全面,但仍然不足以表达人的心智的神秘、隽永和力量,所以又发明了心灵或灵魂。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认为人的最高需求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精神的超越。如果人不能实现精神超越,那么自我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精神的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升华,自我实现则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失去了价值。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的自我实现和精神成长之路可以为马斯洛的结论提供最好的注脚。

第12节:心智究竟是什么(2)



  心智就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

  对于心智可总结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心智是人的一种本能;

  第二,心智体现着人的潜意识;

  第三,心智是人的一种行为标志;

  第四,心智是一个人生活与命运的写照。

  在东方文化和哲学中常常会谈到人的心智,如果心智澄清,思想就会正确,生活就会美好,就会少一些烦恼和痛苦。人的心智又是建立在积极正确的思想基础上的,不同的思想就会从潜意识中调用与思想相符的资讯,同时这些资讯又影响和作用于人的身体反应。

第13节:意识和潜意识



  10.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记忆留存着人在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经历、情绪和结果,它既受控于思想,同时又在影响、控制、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有的人会害怕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里,几乎是不太可能遭到蛇的侵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会谈蛇"色变"呢?甚至不敢触碰蛇的玩具或者看到蛇的样子就会全身不适。在理性思想上,都懂得那只是一个玩具蛇或这条蛇是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伤害的,但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心生恐惧,望蛇却步。

  我曾参加过一个企业的拓展训练,有一个项目是"高空过木板"。做这个项目时,有一个人害怕得双腿发抖极度恐惧害怕,不敢过去。即便他知道身上系有安全保护绳,下面还有垫子,就是摔下去,基本也不会受到伤害,但他还是犹豫不决。后来,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他终于走了过去,赢得了所有人的喝彩。在分享时他激动的告诉大家他突破了对高空的恐惧,从今以后不会再怕高了,大家都为他的勇气和改变而庆贺。

  在激动于他勇敢表现的同时,我在想,他还会有着同样恐惧的情绪出现吗?果然,第二日再次进行"高空过木板"的项目时,他还是和昨日一样对高空仍然心存恐惧,尽管之前他曾发誓说没有问题。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二次世界大战时做过的一个很著名试验:当时人们将一个判死刑的人,捆绑在椅子上,蒙上眼睛,在捆他手的上方,放置了一个盛有与人体的体温相同的37度的红色液体,然后在他的手臂下方放置了一个小铁桶。实验开始,监刑人告诉他:"今天是执行你死刑的日子,处死的办法,就是在你的手腕上划一刀,等你的血流光了,你就死了。"

  监刑人说着就用一块冰在他的手腕上用力划了一下,与此同时,让手臂上方的液体流到死囚的手腕上然后滴到下面的小铁桶中,此时的死囚能够感觉到手腕的血在往下流,同时还能够听到血滴到小铁桶中"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监刑人又对死囚说:"你的血马上就要流光了,你就要死了。"

  这时观察者就看到这个囚犯的脸开始慢慢地变白了,变得没精神了,很快死囚就真的死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让他流下一滴血,但是检查死亡的所有症状却都是失血过多。这就是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和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由意识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在主动地运作。潜意识是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本能。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时,我们比较难以窥见到其潜意识的运作。潜意识记忆留存着人在生命过程中所有的一切经历、情绪和结果,它既受控于思想,同时又在影响、控制、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潜意识依据思想的需要对身体做出适时的反应和行动。潜意识所产生的感觉是无法量化的,是无形的,它表现为直觉、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等。它既创造了人的幸福与快乐,也导致了人的烦恼与痛苦,它对人的生活与命运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是这一心灵却由功能和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组合而成。在不同的人口中,它们有不同的名字,比如"意识"和"潜意识","醒意识"和"睡意识","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浅我"和"深我","自主意识"和"非自主意识","雄性意识"和"雌性意识"等等,不一而足。以上这些说法,不管源自何处,都表明了人们对心灵二元性的认识。而在本书中,我将使用"意识"和"潜意识"两个词来表示心灵的二元性质。现在,我将带你了解心灵二元性的重要性。

  有的人仅仅希望改变外在环境,想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后他们都发现,这不过是在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问题在于:没有看到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果链条。

  心理学家和精神专家指出,当意识转化为潜意识时,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生理印记。一旦你的潜意识接受了某种观念,它就会立刻开始实践这种观念。它召唤无穷的生命潜力和圆满智慧,运用你过去生命中学习到的全部知识和信息去实践目标。有时你会突然发现所有的困难都有了解决方案,像土地接受农民撒下的种子一样,潜意识总是无条件地接收着一切加诸意识层面的观念。你所遭遇的每件事情,都是你曾在内心中设想并将之印记到潜意识上的结果。你的潜意识是你的理想、愿望和利他主义冲动的源泉。

第14节:心智结构(1)



  11.心智结构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心识所创化呈现的世界里,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应和呈现的是自己的心灵和思想,也就是心智。

  佛学中的唯识学所探讨的是人的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也称为心智结构。就好比计算机的程序是如何编制的,当条件满足时它就会自动运行。人受控于潜意识的驱使,当外在出现相应的条件时,人就会按照原有的程序进行反应,这也成为了人的"本能"。比如前面所讲的怕蛇,只要看到蛇的样子就会像进入一种程序一样产生恐惧的反应。而这对计算机来说就是程序,对于人的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生命程式"。计算机的程序来自编程,生命程式来自人在经历中所创化的心智结构。

  简要地说,唯识学所谈到的就是人的心识(也称心灵)。它把人的心识分成八大识,也就是说把人的心灵分成八个不同的结构。这八个结构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大心识。

  前五识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身体中的五种感觉器官,而第六识"意识",即是我们平常可思考、可判断、可分析的指挥中心,它接受前五识所输入的信息做判别、研读、分析、运算后,而决定行动,这就是意识。

  第七识,又称"末那识"。就是一个执著于自我的实体,它会执著于第八识,即"阿赖耶识"里的所见所闻,它会以为是"我"而产生我执。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又名"我爱执识":意即指它执著于第八识一切法的种子都视为"我",而第八识(阿赖耶识)又是什么呢?"阿赖耶"梵文是"藏"、"库藏"储存之意,故又名"藏识"。

  这第八识(阿赖耶识)犹如电脑的记忆库一样,会储存所有资料,包括过去一生中所有善、恶、业力的资料。它是一切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前七识所有的根本,人我所赖于生存的世界,全是由它所变现而有的。所以,前七识所输入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的各种资料,犹如种子一样储存于内。就像电脑记忆库中的档案资料一样,只要资料符合,就随时可以提出。

  第八识(阿赖耶识)只是以储存各种资料为其目的,其本身没有能力去判别善、恶、对、错,无法作用于分析、运算、判别等功能、它只有这个储藏功能。

  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储存的资料称为"种子",或又称"识种"。而第七识(末那识),会把这些种子执著为我,误以为是自我的实体。无论这些种子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都会当成我,因此就常常造成人的非理性行为,坚持错的即是对的。如同色盲之人,坚持红的就是绿的一样。

  人的生活行为常被这些误认的种子所影响,而且还不自知,这个道理如同电脑对一些病毒无法判断一样,只要符合某种情况,电脑会误认这些病毒是正常资料,并呈现出来,然后导致电脑出现故障。

第15节:心智结构(2)



  比如,有一种电脑病毒叫"13号星期五",只要每次符合13号又是星期五在同一个日期这样的条件,电脑就会调出该病毒,从而导致死机。人的心灵也有相同的机制,只要符合某些条件,其心灵也会叫出那些影响人的种子来,然后让这个人陷入非理性的状态,无法分析与判别。

  假设一个人跌倒受伤后,出现昏迷状态,此时,他的前六识就都处于完全关闭状态了,如眼、耳、鼻、舌、身、意识都停止运作,尤其第六识,即意识已无法分析及判别运算的功能,而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赖耶识),此时仍在作用。因此它会把此人昏迷时所发生的一切,都输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储存成为种子。但第八识(阿赖耶识)本身无法判别分析运算。因此当时所发生的好坏、对错全盘接收。而第七识(末那识)又把这些种子全部当成是我。相信并执著那些都是我。

  因此,在一个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时,你跟他所说的一切无论多荒谬,这个人都会相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催眠术能够让人达到一些不可思议的状态了,因为催眠术正是让人关掉前六识的功能,让人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这时催眠师如果说等你醒来,只要看到鞋子,它就是你最心爱的小狗,你会把它抱起来。等到这个人真的清醒了,他只要看到鞋子,就会把它当成心爱的小狗抱起来玩。这正是催眠师运用人的心智结构所造成的效果。

  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它也像一个程序一样存储在人的心灵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如果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那么,即使将来他不小心得罪了你,但你还是会对他有好感,或宽恕他;但是,如果他给你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即使他以后做了一些对你好的事情,在你的心灵中,你还是会留存对他不好的感受。

  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内容即是"种子",没有种子,就没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两者是互相依存而无法独立存在的。所以,没有离开种子而独立存在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虽然储存了一切种子,但它并非是容器,有种子才有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的集聚,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集聚,它代表了一群种子的名称,在这里我们称为心智结构。

  关于心智,我们下面可以举一个比较形象的事例:

  美国某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第16节:情绪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1)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12.情绪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

  在人的生命中每一次经历如果形成或产生了情绪,都会以感觉的形式存储在阿赖耶识也就是人的心灵中。当生命中再次出现类似的境遇时,人的思想就会从心灵中将以往相关的情绪和感觉调出来,就好比打开了计算机的程序,人的行为就会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按照以往所编制好的心灵程序进行运转并产生相应的结果。

  在这几年不论是在"心智能量"的课程中还是个案的处理中,我都是从当下的情绪入手,找到造成烦恼的心灵种子也就是在更早以前的类似的情绪感受,当这个情绪一旦得到有效的释放、清除和化解,人也就不再会执著于自己当时的思想,一旦认知改变也就是思想改变,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人的生活与命运也就得以提升。

  在这几年的课程中,所有人都能够从个案中清楚的了解和看到情绪对人在财富、健康、婚姻、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教育孩子人格成长方面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情绪虽然看似真实,却不是一个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种外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而是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都会与执著于自我有关。情绪会导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反映,会破坏人的脏腑,脏腑的损伤又决定和影响着思想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人的行为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与命运。

  在人的记忆中,大多存储的人、事、物都是与情绪有关系。当生命中有了喜、怒、悲、哀、惊、恐、思等情绪时,通过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到的外在信息,在阿赖耶识(也就是心灵)中就会编制一个与这些情绪有关的心灵程序,并将相同感觉的经历,像同类电脑文件被归类存储于一个文件包一样,存储于一种类型的程序中,形成心智结构。在心灵中存储的情绪越多,人再次有了相同或相似情绪时反应也就会越大。很多人有的暴力行为和倾向以及一些人的自杀行为,都是与早年的经历在心灵中所存储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条件聚合就会产生反应并创造不良的结果,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对家庭和睦幸福、对周围朋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与之相关的个体链接,看似只是一个人或一环出现问题,其实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影响往往比当事人更大。

  在要求另一个人做某件事时,若对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通常第一次自己都会和颜悦色的提醒或指出。当对方多次被提醒后依然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时,自己难免会生气甚至勃然大怒。也许人们常看到的是某件小事导致了某些人大发雷霆,其实导致发怒生气的不是当下的这件事,而是以前有过的很多类似的感觉存储在心灵中,形成了一种生命的程序。每经历一次类似或相同的情境或事件,程序都会被再编一遍,情绪的作用力就会更大一些,产生的结果和伤害也会更加严重。一些人抱怨、发怒、生气、绝望、自杀以及其他对他人的无端伤害,都是内心存储着与这件事情有关的情绪作用的结果。

第17节:情绪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2)



  许多人在婚姻、事业、人际关系、财富、健康等方面苦苦追求,百般努力却终究无果,甚至落得烦恼伤痛。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生活在一个生命由自己过去经历所创化的程序中,一个由自己人生经历所产生的情绪会随时随地的被编制到生命程序中并进行储存和自动运行。除了人、事、物、时间、地点有所不同,同样感觉的事件总在不断发生,相同的结果总在重复,相同或类似的烦恼与痛苦总是如影相随,也就是结果和感觉处于人们常说的轮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发现和证实了:人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受制于潜意识也就是心灵的影响,而心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在生命过往中所存储的情绪。

  人的情绪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身体则是气与血状态的表现体。当人感到害羞时脸会变红,害怕时脸则会变白。情绪活动所导致的这种变化,东方文化称之为气,西方称之为能量,其实本质相同,只是表达所用的词汇不同罢了。

  日本著名医学教授春山茂雄先生在《脑内革命》中有这样的叙述:"如果经常怒气攻心,心情感觉异常紧张,容易引起甲肾上腺素的毒性,会引起疾病,加速老化,导致早逝。相反,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心情舒畅,面带微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思考,脑内就分泌出具有活跃细胞、增强体质功能的荷尔蒙。这些荷尔蒙保持身体精力旺盛,抑制癌细胞,使人无灾无病,健康长寿。"

  关于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中医理论讲得最为透彻,其中就有著名的七情致病学说。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通常情绪的波动不会危害人的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一相对应。

  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人的思想无不受到情绪的控制和左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在探究人的生、老、病、死时,在止息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时找到了终结答案--情绪是人生最大的苦,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佛陀证悟到:导致人类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不能了解和掌握生命现象的规律,所以产生了贪、嗔、痴思想,以致产生执著于自我的情绪。情绪即是痛苦,情绪虽然看似真实,却不是人本身存在的一部分。

第18节:情绪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1)



  13.情绪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

  在我们生命的经历中所产生的情绪,都会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它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减弱,都是真实又忠实地存在着。像计算机病毒一样,时机成熟,因缘聚合,这些情绪就会产生效力发挥作用。所不同的是:时间越长,为这个情绪所付出的成本就会越大。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人的情绪也是这样,小情绪压抑的久了,其所散发的威力可能令你的整个人生都会扛不住。

  情绪虽然是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但却是无法看到、触到、嗅到、听到和尝到的。它没有大小、长短、轻重、颜色、形状、味道,在不同人身上的发生程度和持续时间也都是无法以物理的方式或原理进行精准的量化、观测和比较的。但通过人的身体变化,我们可以知道:同一种情绪,每个人的反应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人不如意时往往会说"气死我了",而事实是,有的人只是说说而已,说完了就好了,通过说这句话就已经释放了不如意所造成的不良情绪;可有的人会因此生出更多不良情绪,甚至生病乃至死亡;还有人说了之后身体没有明显变化看似气消了,可是多年以后,每每忆起,往事仍历历在目,内心仍难以自已。可见情绪的生和灭都是无法精准量化的。

  人的情绪如不经化解、清除和释放就会常常久久的存储在人的心灵中,一旦有着类似的事情,就会像启动程序一样进行运作,而且还在不断的重复和轮回。面对情绪和不悦的经历,人们会常讲"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这里我要告诉每一个人的是,时间不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是"毒药",因为时间越长对人的伤害和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以王女士为例,在小时候6岁的经历,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近三十年,不但这种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和忘却,而且还会在每一次的吵架和听到雷声都会产生害怕和恐惧的情绪,也是由于这种情绪使然。

  在往昔的生命中所存储的情绪,只要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清除和化解,都会继续影响着人的生活与命运。人接受和体验到的情绪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佛学中"无量光,无量寿"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是个假象,只是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够做出直观的证明。"

第19节:情绪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灵中(2)



  我们既可以想到几分钟前产生情绪的一件事,也可以想到小时候产生情绪的某件事,还可以胡思乱想,编造许多让自己产生生气、兴奋、郁闷、害怕等情绪的事。既可以创造现实和当下的情绪,也可以追溯到久远前的情绪。生命过程中,由于存储着由无数经历形成的情绪,人常常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编制各种情景的故事和情节,许多电影、电视、小说、广告、设计都会让人体验到不同的情绪,从而产生联想和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一切的存在都有着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只不过我们人常常执著于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去了解、认识事物存在的另一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成因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相续而成的。当我们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事物时,就要遵循这个原则和价值观,不应武断的用自己的认为来解决和分析判断,这样是不够完全客观的,特别是在处理人的情感和心理问题上更是如此。

  在每个人的心智中都存储着生命中所有的经历、情绪和结果,它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条件满足时就会自动运行。

  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的心智也应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勇于面对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疗伤,这样就会使人的生命不再滞留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们不应也不能够片面地指责人在感情上的作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心智结构也不同,对事物认识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物质的世界中有着空间的距离,而在人的心灵层次,却没有任何的屏障。在这几年的个案处理中,我让更多人从个案的经历和情绪处理中真正懂得了爱因斯坦对世人所说:"时间空间是个假像。"

  人的情绪一旦得以释放、清除和化解,事件原有的情绪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会得到削弱或清除。当人的思想不再禁锢在那个令人产生情绪的状况时,所导致的行为也将会得到相应的改变。行为的改变就会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提升。

  对电脑而言,病毒只要存在,电脑主机就有不能正常运行的隐患。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清除,那么条件满足一次,病毒就会发生一次效力,对电脑就形成一次破坏和影响。比如"13号星期五"病毒,时间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时,这种病毒就会自动运行,并对电脑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如不清除这个病毒,它将永远存在系统中,永远在13号又是星期五时攻击电脑。在这里还要再重申,人们常说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在这里告诉大家,时间越长危害越大,时间不是良药而是毒药。试想,"13号星期五"病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行消亡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情绪也如此,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最终导致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却可能是巨大深远的。一些过激行为包括自杀事件,都是在心灵中埋藏了失落、悔恨、孤独、恐惧等情绪(如对生命失去信心、无人倾听或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这些不良情绪累积到心灵无法承受的地步,就会导致自我意识所不能控制的行为,产生带来终身遗憾的结果。如果能够早一些发现和释放那些潜藏在心灵中的情绪,就可以避免类似上述事件的发生。

第20节:情绪是思想的能量



  14.情绪是思想的能量

  情绪是思想的能量,思想是性格的写照,性格是命运的诠释。生活和命运的行进途中,人的情绪就像障碍一样,因为有了情绪的障碍,人即使费尽心机,也很难事事如意,时时如愿。

  。人即使拥有正确的思想,也容易因情绪所致,做出许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比如开车前饮酒,谁都知道人的反应速度会随酒精摄入量的增多而有所降低,都知道不应在驾车前饮酒,但因"怕在酒桌上丢面子"的情绪使然,就会不顾及其它,做出"与他人推杯换盏"这样违背意识的事。有人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权力之后,虽然思想上清楚贪污受贿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但是由于对金钱的,某种过去积存在内心的情绪的影响,仍然会产生贪污受贿的行为。

  西方精神医学将情绪分为两大类,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又称为正性情绪,是能使人感到欢欣喜悦的情绪,例如兴奋、愉快、欢乐等;消极情绪又称为负性情绪,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如紧张、恐惧、愤怒、焦虑、抑郁、惊慌等。所有情绪从负性程度最大到正性程度最大依次为:无力感、绝望、悲伤、恐惧、无价值感、罪恶感、不安全感、嫉妒感、怨恨感、报复感、愤怒感、灰心感、责怪、忧虑、怀疑、失望、烦闷、苦恼、沮丧、悲观、自足、盼望、乐观、自信、积极、热切、热心、感恩、自由、充实、快乐。而在东方的生命探索中则认为任何情绪都会对人产生伤害和影响。

  情绪会使思想失去清明,进而会导致生活与命运结果的不同。生活和命运的行进途中,人的情绪就像障碍一样,因为有了情绪的障碍,人即使费尽心机,也很难事事如意,时时如愿。当想要某样东西或想要某件事有某种结果时,"想要"属于意识层面,而人的思想是受心灵的控制和影响。许多人的百般努力就好像拥有了动力十足的四驱车,动力强劲马力十足却往往因为忽略了前行的障碍未被清除掉,而导致原地踏步或车辆报废。

  有些人精明强干,把企业做的很成功,却英年早逝,空留一片慨叹;有些人寒窗数载,终于考上大学或成为了硕士、博士,却在校园中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引发的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个案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这都是人的能量也就是东方人常常讲到的气,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生命活力,被情绪消耗而尽的表现。在这几年个案的处理中我清楚的看到这点,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着一定的情绪时,就会对这个人心生埋怨、愤怒、憎恨等行为反应。当这个人的情绪被释放掉也就是不再有不平的情绪时,对这个人的想法和关系也就有了改变。

  以往人们遇到问题和矛盾常给自己和他人的观念就是,要站在对方立场上想想,或者是想开一些,或者是找人倾诉,还有的以喝酒、购物、大吃等方式来排解所遇到的不悦经历。这些方式和方法都是有效和积极的,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都是人的意识层面,而情绪是存储在人的潜意识中。也就好比,看到一颗桃树你不想要它,就将它从地面的地方锯断,看似是没有了,可是一旦环境适合还会再次生长出来。所以最为彻底的方法就是连根铲除永不会滋生。

  情绪是思想的能量,当人的心情平静时就会有着平静和淡定的思想和处事态度、行为准则。遇不顺的事情也能坦然面对,并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拥有直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当有着起伏的情绪时,思想就会混乱遇事就容易愤怒,出现不理智的行为状况,以及产生想不开而自杀的结果,对社会、亲人和朋友都是一种伤害。能量只存在守恒不存在善恶或好坏,能量产生的结果只是人们不同的定义而有了分别。但过大情绪所产生的能量都是对人生命活力的一种耗损。

第21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1)



  15.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当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情绪没有被释放,而是被压抑到了心灵中,"编入下一个程序",从而对今后的人格和生活模式起到负面作用,导致生活和命运的各种结果。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有只蜘蛛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离开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思考着,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于是蜘蛛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第一种对人的生活和命运影响比较大的情绪,来自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

  弗洛伊德说:"人生一大悲剧就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童年阴影,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或者受过的创伤被压抑的情绪大多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被压抑到了心灵中,这正是以后性格缺陷或者不健康的根源。相反,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

第22节: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和恐惧的情绪(2)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对家庭、社会、单位、朋友、父母有着不同的需要。小时候,需要得到安全、照顾以及食物,在这个阶段由于没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足够能力,所以人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人格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幼年时期父母、亲人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个时期,人的意识层面比较简单和单纯,心灵却十分的发达与活跃。所以任何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编制一个程序",对孩子今后的人格和生活模式起到很大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委屈,面对这些不悦的经历时,有的人能够很快释怀,有的人却将不悦深埋在心里,久久不能自拔,形成心理负荷,让其影响着现实的生活。

  对于幼年和童年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亲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普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每个父母都会将百分之百的爱给予孩子,可是很少有家长对"心灵"有所了解,更少有父母懂得"自己的言行将会在孩子的心灵里随时播撒下生命的种子"。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是父母的化身,是父母思想的成品,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要先拥有相应的思想,爱孩子就要知道"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

第23节: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16.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面对人生的不悦经历时,人们常会说"看开一点,放下就好"。事实上是很难放下或根本就是放不下的。因为看开和放下都是在人的意识层面,用理性来压制内在的感性,一时有效,但当类似的感觉再度出现时,心灵就会自行将人的情绪再次带回到当时那个情景中,只是大多数的人无法意识到。

  2009年4月13日晚,南京中北公司五队驾驶员王建强为发泄对单位的不满,从单位停车场开出一辆公交车,沿途疯狂撞人泄愤,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死者孙国富当晚骑电动车从花木公司经过,被王建强连人带车卷入轮下,拖行了5公里……

  这就是备受关注的"4·13"惨案。2009年12月11日上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五法庭内,法官当众宣读了"4·13"惨案的一审判决结果:驾驶公交车泄愤撞人的中北公司司机王建强,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受害人孙国富的家属对判决表示满意,而王建强的辩护律师称王家人认为判决过重,已经决定上诉。

  王建强的家属没有出现在宣判现场,之前的庭审也没露脸。事发至案件宣判这8个多月来,王建强一直没有见过家人。他的家人并不是不想见他,可是除了庭审没有其他的见面机会,但他们心理压力太大,不知怎么面对受害人家属和媒体,只好选择逃避。

  第二种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影响比较大的情绪来自在无意中受到外界伤害而导致愤怒和怨恨的情绪。

  人们常用"坎坷"形容人的一生,因为磨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事件因子之一,荆棘是生活道路无法避免的环境元素之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坎坷,人生才更趋完善,人类也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的喜悦和幸福。有黑就会有白,也正是有了黑才能够看到白或体验到白的价值。同样,相对于黑,白也有同样的存在意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而存在的本身又都是相对的。人的烦恼在于常常只从自己出发看一切,执著于自己情绪的感观世界。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没有预知或任何准备与防范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也都或多或少受到过意外的伤害。大到地震海啸,火灾车祸,小到亲人离世,朋友背叛,任何意外伤害都会在心灵里留下对这些事件的感受,都会在心灵里种下一个"种子"。日后的生活中只要条件成熟,这个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产生效力,影响人在思想支配下的行动。即使人的意识也就是思想正确,但由于心灵里的作用,就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常常听到人劝:"看开一点,放下就好。"其实,这是不可能或者是很难做到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意识层面的感觉会慢慢淡却。因为看开和放下都是在人的意识层面,是在用理性来压制内在的感性,这种做法只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当经过一定时间,类似的事情出现时,心灵就会自行将人的情绪带回到当时那个时间点。

  比如,汶川地震后,有很多幸存者看到电视画面中出现废墟或者死伤残者,就会落泪、哭泣,正是触到了心灵中已有情绪的缘故。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对亲人往生的痛苦经历,必须再次面对过往,回到当时的时间点,同时面对亲人说出自己久久想说的话,得到亲人的理解、宽恕和原谅,并且得到爱的能量支持,才能够真正的穿越这个痛点,存储在心里的程序才会被真正的修正,人的命运才会由此而正向发展。

  人的一生都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到地震、海啸、飞机失事、遭到绑架劫持,小到突然受到的惊吓、亲人离世、亲人吵架等状况,都会使人产生情绪并在心智结构中留下痕迹,并影响和作用于日后的生活。在这些年许多帮助清除、化解和释放影响生活与命运的心灵种子的个案中,观测到对女性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所造成的性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心灵种子,对女性的日后生活特别是婚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不做论述,在下一本《心智的能量》的书中会做阐述。

第24节: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



  17.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

  在人的心灵里,所做过的任何产生情绪的事件都会留下印记并播下种子,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心灵就会再次体现害怕、恐惧、担心的情绪。同时自己也不敢去面对相关的人、事、物,甚至还会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在心灵的匮乏和虚弱。上述这些情绪在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相应的疾病。

  。第三种对人的思想造成困惑的情绪,来自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形成负疚和害怕的情绪。

  人们常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在人的意识也就是思想层面,可以不去想很多的事情,但在人的心灵里,所做过的任何产生情绪的事件都会留下印记并播下种子。当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出现,心灵就会再次体现害怕、恐惧、担心的情绪。同时自己也不敢去面对相关的人和事物,甚至还会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在能量的不足。上述这些情绪在消耗人的生命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相应的疾病。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公司这一年来的员工流动比较大,请了几个培训公司做团队内训也没有什么效果,人员还是在流失。我问他:这一年你是不是管理自己的公司比较少?他回答说:是的,公司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因此自己常常去国外出差,很少管理公司的具体事务。

  于是我跟他分享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由于心灵的使然,就会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掩盖--用各种办法不让别人知道;二是逃离--离开自己不愿意面对的地方或者是知道内情的人;三是攻击--当别人有所发现或有所怀疑时,自己的内心就会有不安和挣扎,为了自己的安全就会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压倒对方;四是自杀--事情败露又不能面对,无法与内心的恐惧较量,最后只好以死的方式来获得心灵的解脱。

  当一个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有以上的表现。这些行为都是掩盖和不愿面对的结果,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意识与心灵不一致,就会产生愧疚和负罪感。为平衡这些情绪,就会采用以上的某种方式,以此来得到内心的平静。

  当我给他讲述了这些道理后,他感慨良久。当即他安排了时间,让我给他的全体员工讲述了情绪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晚上,我与他的全体员工做了一个活动:让全体员工将自己这些年做过的不该做的事情一一写下来,然后由我来烧掉。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不论以前做过什么,都让它过去好了。在那些忏悔信中,我看到有的人多报销了费用,有的人收了客户的好处,有的人拿了公司的东西,有的人在利用工作之便做自己的事情等等,但重要的是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他们都把他写了出来。当人能够勇于忏悔并有勇气来面对自己过去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提升内在的心智力量。

第25节:因该做而没做的事所引发的悔恨和内疚的情绪



  活动之后,大家都很感慨,感到有缘在同一团体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感恩公司给他们有缘在这个团队的机会,并且表示今后会共同努力,力争完成公司的任务,实现公司的使命。那一刻真的很感人,我看到很多的生命打开心门,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重要的不是使这些人留在公司,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救赎和释放,生命就会有着新的可能。如果没有这次机会,这些人即使离开了这家公司,在心灵深处,这些不该做的事情所种下的种子,还是会发芽长大的,还是会对今后的生活有所障碍的。而那一刻,当所有人都如释重负,懂得了面对、忏悔、宽恕和原谅时,人的心灵也放下了久久的负罪和内疚感,人的思想也就不会纠结在总想逃离现实的状态中,思想的变化必定创造行为的改变。

  18. 因该做而没做的事所引发的悔恨和内疚的情绪

  遗憾是一种会呼吸的痛。"该做而未做"的心智负荷,久而久之会让一个人产生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面对现实的情绪和反应,它会伴随着时间像种子一样慢慢的破土而出,形成作用力,而且随着这种情绪和反应的增长,由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有一次孔子外出,在路上听到很悲哀的哭声。孔子说:"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之处,原来是皋鱼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道旁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又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失去了三件事情。年少时出外学习,周游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失。因为我志向高远,所以对奢华的君主无法委婉劝谏,这是第二失。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孔子教育弟子们应引以为戒,于是,弟子们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有13个人。

  第四种对人影响深远的情绪来自因该做而未做的事情引发悔恨和内疚的情绪,最为典型的就是孝敬父母这件事。

  通过这些年所做的个案清楚的看到,很多人都有着对往生亲人的思念,特别是亲人在往生前对自己的照顾和爱戴,在亲人诀别时自己因工作忙或没能最后尽孝尽终,或者是没有看到最后一眼,或者没有完成亲人的嘱托,或者有着想对亲人想说和表达的心愿,这些该做的事情一旦没有完成或做到,当亲人离别就会产生一种悔恨和无助感,同时也将消耗掉大量的生命能量。

  通过实践我创造了一种可以有效面对和化解对往生亲人的悔恨情绪的方法。将个案带到当时亲人离世时的最后场景时,每一个个案都是心痛万分悔恨无比,在我的引导下,当再次面对"亲人"表达多年来的心愿,说出久久压抑在心中对往生亲人的那些感人肺腑的心声时,紧锁着一个心灵的枷锁得以快速打开,看到的是一份由内心而生起的喜悦,不再有悔恨,有的只是对亲人的感恩和祝福。每当在"心智能量"课程中进行到这个环节时,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人性中的那份真情所感动而落泪,也都会被个案生命的重现释放而鼓掌庆贺,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所觉悟,懂得要珍惜与亲人的美好时光,有想到和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尽快做,不要总以自己的"忙"来推辞,面对亲人往生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

第26节:时常整理内心,释放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1)



  在此我更要说的是,人固有一死,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份。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有生中不要错过应该做的两件事情,那就是行善和尽孝。每当在处理个案中看到的生离死别的场景,我都会想,这种有着该做而没做的与亲人离别的痛苦要是能够少一些该多好啊。那就必须让更多人懂得既要珍惜生命,更要尊重生命。

  19.时常整理内心,释放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

  当思想观念与心智障碍处于一种互相拉扯、争斗的状态时,生命能量就无法正向流动,生活与命运就如同进入了漩流,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生命的活力也在这种无法自主中被渐渐损耗直至消失殆尽。

  有一个小男孩,他很容易发脾气,每天都在气愤中度过。他的父亲为了帮助他改变这个坏习惯,就给他一包钉子,让他每次想发脾气的时候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在篱笆上钉了很多个钉子。慢慢地,他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往篱笆上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也没有往篱笆上钉。他对父亲说了这件事,但是,父亲却建议他再从篱笆上把钉子拔出来,每天拔一颗,说这样他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气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最后,小男孩告诉父亲说他都把篱笆上的钉子拔完了。父亲牵着男孩的手,带他去了篱笆那里,指着篱笆告诉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篱笆上的小孔。每次你发脾气时,都会像钉子对这个篱笆一样给对方留下伤疤。假如你用刀刺伤了一个人,你可以把刀拔出来。但是,你无论对他说多少遍对不起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伤还留在那里。而你发脾气时的言语就像刀一样,是会对别人产生无法弥补的伤痛的。"

  人的一切结果都来自于思想,但思想则受制于心智障碍产生的影响。人由于欲望的驱策,会有着对事业、家庭、财富、健康等事物一定程度的追求,并会为了实现这些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心智障碍若得不到有效化解,会影响目标的实现。

  心智障碍来源于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譬如上述的四种情绪所产生的感觉,一旦存储在人的心灵中,就好像计算机病毒一样,当条件满足时,不良情绪就会自动运行,并发挥作用,而且所产生效力将以效力不断增加的形式重复。现实生活中,再度出现与以往经历相同或类似的感觉时,人的思维系统就会将心智结构中与这件事相关联的不良情绪再次反应出来,使思想受到局限,然后引导身体做出本能反应,从而导致最终结果,形成生活状态与命运的跌宕起伏。

第27节:时常整理内心,释放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2)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接受并认同这些情绪所创化的自我意识,以及所扮演的自我角色、自我人格和自我价值时,就会形成一个自我认同的思想观念。然后,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一切行为,都会以这种思想为主导。继而,生活与命运就会被限制在最初产生负面情绪的思想困境中,就会执著于自我意识所体验到的片面结果和现象中,就会攀附外在的条件和机缘,最终,无法了解和面对在生命经历中所形成情绪的缘起,也无法掌握事物存在的实相,更无法通过对内在世界的改变达到外在境遇的转变。

  在人的思想层面,有着对事业、婚姻、财富、健康等的原始欲望和追求。可是,在人的心灵层面,有着在生命的经历中曾出现过失落、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由于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人会患得患失,会对周围一切有限资源有强烈控制欲。在这一生命状态中所形成的思想,就会引导身体做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例如,即使知道很多的道理和方法,也还是要找许多为自己不愿意付出行动而开脱的理由,或者是埋怨外在的人、事、物,最终都导致与自我意识相反的结果。当思想观念与心灵障碍处于一种互相拉扯、争斗的状态时,生命能量就无法正向流动,生活与命运就如同进入了漩流,既无力自拔也无从选择,生命的活力也在这种无法自主中被渐渐损耗直至消失殆尽。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大扫除的经历。当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短时期内不会使用的物品时,是不是惊讶于自己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竟然累积了那么多的东西?是不是懊悔自己为何事前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累得自己连脊背都直不起来?大扫除的懊恼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一定要随时整理所拥有的东西,丢弃不再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那些对自己来说无用的东西,才不会在日后变成沉重的负担。

  人的情绪也是如此。"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对那些于自己有负面影响和作用的情绪,必须立刻丢弃!心灵扫除的意义,就好像是商人的"盘点库存",某些货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内销售出去,最后很可能会因积压过多而拖垮企业。负面情绪一旦积聚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心智障碍,影响到生活和命运同时也创造了人身体上的疾病。所以,每个人都要像打扫卫生一样时常打扫自己的内心,化解潜藏在生命中的心智障碍,让自己的生命拥有更多精彩。

第28节:心无恐惧便远离颠倒梦想



  20.心无恐惧便远离颠倒梦想

  据说,当一个人做了一个决定说"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时,在他的身上就会聚集数量可观的原子核,然后这些原子核会朝他既定的目标形成动力和能量,将此人朝这目标推进。这是用量子检测仪观测到的结果。当这个人的脑海出现"现在这样不景气,大家都做不成功,我凭什么会成功"的负面想法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聚集的那些原子核,全部溃散掉了。

  黄山脚下有一位画师,每天清晨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带着弟子们顺着小路,踏着薄雾,爬上黄山画日出,再在天亮以后从大路回来。弟子们总是说太阳是动的,画不好。这时候画师就会语重心长的说:"绘画是要靠心态来掌握的,你心态不端正,什么都画不好;你要是有着一个很好的心态,即便是画飞奔的猎豹,也会得心应手。"

  有一天,画师一个人带着画夹上了黄山。天依旧灰蒙蒙的,一切看上去都隐隐约约,时隐时现。哗哗,哗哗……画师听到不远处有水声,便知道前面有一条他们天天都能遇见的小溪,窄到他们轻轻一跃便能跨过。画师便和往常一样跨了过去。

  到了黄山山头,太阳刚好射出了一抹淡淡的光辉。画师放下画夹,自己端坐在一个鹅卵石上,开始画起来。由于心情大好,龙飞凤舞的刷刷几笔,好一幅黄山日出图便作出了。围观的人群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过了一会儿,天已经大亮了,画师收好了画夹,准备下山。他正欲从大道上下山,转而一想,为什么不就从原路回去呢?每次早上来雾气太浓看不清,这回下山回去便可以看看了。

  于是画师便转身从小路上返回,一路上似曾相识却又未被细看过。转眼间又到了那条小溪旁边,画师高兴极了,这回他要好好看看这水了。

  画师将头探到跟前细看,这一看可把画师吓坏了,这里哪是什么河流小溪啊,明明是黄山上的一线天!那水便是几百米以下的河流!画师惊得后退一步,不小心将一颗石头撞了下去,过了约摸两分钟才听到石头落水的声音。画师又后退一步,再后退一步。回想起以往天天从这么高的地方跨过便后背发凉,这太危险了。画师连再看一下的勇气也没有了,他小心翼翼的转过身,从大道回去了。

  从此画师再也没有带他的学生从这条小路走过,他的画功也越来越不如从前了。瞬间心态形成了画师永远的心障。

  有些人做事之前会有很多负面的想法,会想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比如,有人想这个事情我一定会成功,可是心中马上会蹿出一个念头说:现在金融海啸,大家都做不好,我凭什么做得好?这就是梦想成功却因心存恐惧而底气不足的典型表现。

  科学证明负面的想法会让我们心想事不成。日本物理学家,用量子检测仪来检测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的时候,观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某个人做了一个决定说"这件事我一定会成功"时,在他的身上立刻就聚集了数量可观的原子核,然后这些原子核会朝他既定的目标形成动力和能量,将他朝这个目标推进。当这个人的脑海出现"现在这样不景气,大家都做不成功,我凭什么会成功"的负面想法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聚集的那些原子核,全部溃散掉了。仪器可以测出正面想法所聚集的能量,也可以测出一个负面的想法所溃散的能量,一切都只在一念之间而已。

第29节:清除业障:卸下过去的沉重包袱



  负面想法也会让人心想什么就事成什么,只是事情会朝那个负面的想法去呈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负面想法会让人心想事不成。既然规划一个事业,为什么要规划好失败的准备?这代表已经有失败的想法存在。当一个人计划成功达成某件事时,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心态,这样心灵深处就会意识到:只准成功,没有退路,不能失败。当怀有这种胸襟与观念的时候,事业成功的几率才会增加,否则已经为失败做好准备,那就准备促成或接受失败,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负面的想法是心想事成的一个阻碍点,这个道理就好像一脚踩着油门,一脚却踩着刹车,那这辆车当然原地不动,所以心想事成自然也就成为了镜花水月。

  21.清除业障:卸下过去的沉重包袱

  "业障把我们这些能力阻碍住,业障要是消除,我们能力就恢复。消除一分就恢复一分,消除两分就恢复两分。真的消除了,在佛法里叫修成证果了。"这对于我们俗人来说,即是实现了心想事成。

  有一天,一位佛学造诣很深的人来请教南隐禅师,什么是禅。南隐禅师以茶相待。他将水注入来宾的杯中。杯子满了,南隐禅师好像没有发觉,他继续往杯子里注水。


  望着茶水溢出杯来,满桌都是,这个人忙着用纸巾拭水,并对南隐禅师说:"杯子满了,茶水已经漫出来了,禅师不要再倒了。
"

  南隐禅师停下来。


  "你就像这杯子,"他微笑着说:"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什么是禅。如果你想让我说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佛教认为业就是造作。佛经中说有三种业如影随形,身业、语业、意业。身业即是我们身体形骸之种种动作运行,身业无时不在造作,即使我们肢体不动,在睡眠中同样如此,因为我们的血液、呼吸、脉搏,神经等都没有止息;我们的每一个身体器官,也没有停止运作,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仍无休止的代谢循环。口业指我们的言语,也就是说,不只做了不该做的事会形成业障,说了不该说的话也会成为业障。意业则是指我们的思维、念头,我们的思维,起心动念处,意之所及,无不是业,若起了不正当的念头,日久也必成业障。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善业。杀盗淫妄,是为恶业。非善非恶,是为无记业。种种业均刹那不停的在造,无一刻止息。善业可使人善果不断,最终成就事业,成就美好人生,而恶业终会结成恶果,如不及时消除,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我们的人生堕入深渊。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有些人经常感到抑郁、不安或烦躁,不是因为此刻正经受着什么事情的折磨,也不是有什么样的病痛,而是在反思过去的某件让他们感到心情不舒畅的事情,或者是在紧张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引起的情绪不稳定,或许其中的某些事情都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或者是某些根本就不会发生的事情,他们却一直为这些事情而耿耿于怀。
第30节:一个发现、觉悟、修炼、穿越的过程(1)



  人皆有灵性,这种灵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论生死轮回,皆追随不变。只是我们生的这个境界里,已随身带来太多的恐惧和做过太多不该做的事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业障。它们在人的潜意识中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又如尘埃空气形影不离,如计算机程序般,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的生活和命运。很多时候,我们就这样将自己编入这些程序中却不自知,在懵懂无知中被错误的程序指引着,用各种现实的"潜规则"对待自己和生活,内心的需要被忽略到最小,劳苦奔波中,生命的能量被一点点蚕食,直至全部失去。人的心念总是随波逐流于对生存状态和质量的关注与担忧中,处处受打扰,时时被冲击,当不能顺应心性而总要服从竞争法则时,人的烦恼就往复不断地产生了,人也随之开始在无知中挣扎,在烦恼中痛苦。

  业障不除,就会阻碍人的思想、智慧、功德、福报。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做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场合出现一点问题或一些挫折,过去"犯了不该犯下的错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动了不该动的念头,至今想到都可耻"……这些都是正常的,所幸的是,这些都"过去"了,活在当下的我们需要卸下这些历史包袱,也就是清除业障。有些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把以往的阴影带入类似的经历中,恐惧之心排斥之感久久萦绕,自然会心想事不成。

  22.心想事成:

  一个发现、觉悟、修炼、穿越的过程

  你的心灵状态是什么,你所吸引来的生活状态就是什么。达成心想事成,是要改变潜意识中的生命程序,发现、清除、化解、释放那些阻碍着思想正确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帮助多关心和包容他人。

  有一个人,每到晚上都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走在很长的走廊,走到尽头时,出现了一道门,看见门他全身发抖,直冒冷汗不敢打开门。就这样,二十年来他每晚都做同样的梦,也找心理医师治疗了二十年。

  后来他换了心理医师,也把梦的情形跟医师说明。医师觉得很奇怪,跟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门打开看看呢?!最多只是一死而已嘛!"

  这人想想很有道理,于是当晚在梦中他便鼓起勇气把门推开了……。

  隔天,他去找心理医师,医师问他:"门打开了吗?"他点点头回答:"打开了!"医师问:"结果门后有什么呢?"他说:"打开门后,呈现眼前的是一片绿油油的柔软草地,还有灿烂的阳光、耀眼的蝴蝶……"

  当一个人缺钱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紧张、急躁、恐惧、担心、害怕,这就是求财时的心灵状态;当事业受挫,总是无法到达理想状态,一波三折的时候,这时的心灵状态是:情绪低落,沮丧忧心;在求健康的时候,观念是"我有病",那如果你病魔缠身,老是生病,老是要看医生,打针吃药,就会失去希望甚至绝望。

第31节:一个发现、觉悟、修炼、穿越的过程(2)



  如果用一颗匮乏的心来求财富、求事业,求赶快让我赚一块钱时,代表已经先看到自己没有一块钱,所以求予施舍。相反,当以一块钱做慈善,布施出去的时候,代表已经先看到自己拥有钱。一个看到自己不足,一个看到自己拥有,这样心灵状态就显出真面目了。所以,这个观点很重要,心灵状态是什么,就会吸引相同的生活状态和品质。当你可以布施一块钱给别人的时候,代表你是富足的,因为你拿得出来。有的人跟我讲:我真的连一块钱都没有,你叫我怎么布施?可是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无上的智慧,你有没有看到自己拥有去帮助别人的方法和能力?如果你能够不断看到自己富足的一面,就代表你的拥有会越来越多;你不断地看到你是不足的、匮乏的、困顿的,你当然越来越贫穷、越匮乏,财富受不到任何吸引自然不会流到你的面前。

  如果以后开车出去千万不要说:我要去那个地方找停车位。当要找停车位的时候,实际上等于在说已经没有停车位了,因为没有才需要找。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这样想:那边已经有一个停车位在等着我去停车。每次我出门这样想之后,不管目的地多么难停车,一到现场一定有一辆车刚好出来,我就刚好插进去,因为它在等我。

  希望未能实现心想事成的人,能够把心态转变一下,要知道心态转变可以创造无限的"成事之物",可以创造永恒的喜悦。否则,就容易心生恐惧,就容易有负面的想法,就容易缺乏行动力,这些都会使人心想事不成。有很多课程要人大声喊叫:我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如果这样呐喊是必须的话,代表内心是匮乏的,因为匮乏才这样呐喊!不需要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去检视自己的内在,内在是富足的还是匮乏的,从心灵的角度可以解读自己心灵状态是什么,然后可以看得出自己目前和今后的生活状态。

  到这里,我们懂得要想达成心想事成,是要改变潜意识中的生命程序,发现、清除、化解、释放那些障碍着思想正确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心怀感恩,多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多帮助他人,多关心和包容别人,让思想境界在生命的经历中不断得以净化和升华。世上本无"空穴来风",任何学说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境随心转"也绝非凭空臆造。正所谓"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你的心智越成熟,越宽容,越感恩,时光荏苒,这个世上需要计较的就越少,与周围一切的冲突和摩擦便日趋平和,快乐便越多,顺利也与日俱增。但,宽容和圆融是需要勤于持续修养才能得到的。而不要今天想通了,快乐了一天,第二天转而又忘记了,又被烦恼不安围裹其中。

第32节:这个世界上没有巧合



  所以,要改变境遇,先要修身养性。试想,一个干净的水杯,它装再多的水,水仍然可以保持清澈;而一只肮脏的杯子,它无论装多少水,都是浑浊的。在这几章我们所探讨的是情绪对于思想的影响,情绪就好比是水,用杯子来盛水,杯子可以是小到只能盛一口茶的小茶盅,也可以是大到盛下五湖四海之水的大洋。对一个人生活与命运影响更重要的是思想境界,它就像是杯子,决定着生命情绪的容量和质量。

  23.这个世界上没有巧合

  提升思想境界首先要懂得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互为因缘的关系。现在看到的结果都不是当下所造成的,今天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因识所为。

  老方丈将佛龛上撤下来的供果分给众僧,有的僧侣却没有拿到。一个和尚问:"我为什么没有供果?"方丈说:"你正月初三下大雪,起床晚,没有参加扫雪;二月初三去化缘,回来的早,却空手而归。"

  另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和尚也问:"我为什么没拿到供果?"方丈说:"你对新来的僧侣没有尽心尽责,光顾自己修身养性,对一位施主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辜负了施主的信任和尊重,有失出家人的品格。"之后,该寺院僧侣都改称供果为"因果"。

  人们常喜欢用"巧合"来形容突然发生的事情和一些看似偶然的结果。行走于人世之间,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根本就预料不到,有时会久久纠缠于其中而不得解脱,甚至根本就无法找到存在的原因和必然的联系,因此,就会对众多事情的发生产生烦恼,常常会想"为什么会是这样?"时而也会自认倒霉。难道这个世间真的存在"巧合"吗?是"巧合"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如此深不可测吗?其实不然。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万法都有其深刻的来源,皆为传承与因果的关系,亦即"没有无根之木,没有无源之水"。

  中国有句古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恰恰暗合了万事万物皆有因果的道理。种下的因和生出的果,必须要有一定的助缘才得以必然发生。凡夫俗子大多只会看重果,却很少注重因,所以就会导致出现"巧合"的假象,令我们产生很多的困惑。其实这世间的事物都是有因果规律的,很多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它们并不是巧合,而是暗合道妙,是宇宙本有的物理现象,是客观的轮回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而随意改变。

  任何事物的成因都要经历三种形态,第一是种子或者是有着对于这件事情的思想;第二要有能够使这件事物有所发展和成熟的条件;第三就是最终形成的结果。三种形态缺一不可。比如说:任何种在地下的种子,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肥料、阳光和水分,是无法生长和结出硕果的;而如果只有环境,不存在种子也是无济于事的。再比如,如果有了好的想法,却没有合适的人和必要的条件,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成为空谈。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遵循着这三种形态才得以发展的:种子或者思想称为因,满足这件事情的必要条件称之为缘,由因和缘所聚合产生的结果或者现象称之为果。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因、缘、果的关系,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互为因缘。

第33节:相生相依,认识到万物共融为一体(1)



  当我们意识到烦恼的产生源自于内心的不调,烦恼的消除通过消除内心的杂质就可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必然就会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当生活不可选择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态度。只要你的态度是圆融的,你的快乐就是圆满的,你的生活也就是顺意的,你就可以使你身边的人或更多的人感到幸福。

  因果论并不是佛教的专属,而是对待一切事物的一种普遍认识和价值观。有了这种认识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遇事时就不会执著,不会烦恼疑惑,而是会找到事情发生背后存在的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万法唯心造,一切我所能看到的事物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心就是一个人的所思所念,动机的缘起,所以一切外在的发生都是内心的投射也就是人行为的反映。因果相循,无因则无果,有因才有果。大多数人都只注重结果,这是由于因是潜在的,隐藏在过程之中,不引人注意,而果则是显现的,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24.相生相依,认识到万物共融为一体

  如能以相生相依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对待不幸的人们,我们将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在自己里面看到他们。

  有一只小老鼠咪咪,终日里闷闷不乐,它深感自己气质不佳,形象不好,本领又小,生活在动物世界的最底层,受尽了委屈。

  看着到处巡逻的猫,小老鼠咪咪想,要是能够做只猫,该是一件多么威风的事啊。

  于是,小老鼠来到佛祖面前,一再哀求恩典,将它变成一只猫。佛祖禁不住它的纠缠,就答应了它的要求。于是,小老鼠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只猫。

  可是没过几天,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来猫是怕狗的呀。小老鼠咪咪又去再三哀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一条狗。佛祖也答应了,于是,它又如愿以偿地变成了一条狗。

  让小老鼠咪咪诧异的是,狗还怕狼呢,于是它又跑去乞求佛祖让自己变成了狼……

  就这样,小老鼠一路请求一路变化,终于变成了森林之王--大象。

  志得意满的咪咪昂首挺胸,在森林里漫步巡游,威风凛凛,动物们见了它都卑躬屈膝,咪咪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但好景不长,咪咪又失落了--它万万没有料到,大象最怕的竟然是老鼠!这时它眼中最伟大的形象又变成了老鼠,于是小老鼠咪咪又跪倒在佛祖的面前……

  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必苛求?兜兜转转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又回到了原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地球上的任何生灵如果没有阳光、空气、水,就无法生存。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的万物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共同体。

第34节:相生相依,认识到万物共融为一体(2)



  你手上的这个苹果,若没有阳光雨露的滋润,没有农夫的细心照料,没有商人的经销,今天不会在你的手中。苹果无法单独成长,你也无法独自生存,万物就是如此相生相依。

  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集体意识,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还有佛学中所讲述的共业场,量子力学所证明的振动波,都在诠释和证明: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层面是不同的,是独立的,是自由区分的;但在潜意识、心灵、阿赖耶识方面,人们又都是相融相通的,是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和制衡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它的表现形式为"波"的振动。海灵格所创造的家庭系统排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我也依据这个理论创造了面对法。许多人对往生亲人的离去,有着失落、懊恼、悔恨等等情绪。在"心智能量"的课程中,让很多对往生亲人的离去,有着失落、后悔、悔恨等情绪的人,回到亲人离世的时间点和情景中,唤起当时的记忆,重新改变潜意识的程序,让有些人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课堂中的所有人都了解到并懂得潜意识是相连接的,它虽然用肉眼看不见,用手也摸不着,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美国有一位卖雪佛兰汽车的推销高手叫乔·吉拉德,即使在休息日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都要穿好西服打好领带,再给客户打电话,放下电话后再脱衣睡觉。有些人拿这个举动当个多此一举的笑话听。其实,乔·吉拉德不是在做秀,而是懂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连接。在生活中是否经常发生"说曹操,曹操到"的事?是不是出现过"正在想某个人或正在谈论着某个人,那个人就出现了"的事情?刚想到某个人,电话响起一接通,就是刚才所想的那个人打来的?某个人情绪不好,即使在公司或家里没有见到这个人,但一进他的办公室或一回到家,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或凝重的气氛?

  。我们经常以二分法来看待事物: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黑的,那是白的;这是长的,那是短的。事实是:任何事物都是善恶一体,黑白不分,净垢无别的。一朵玫瑰看来如此芬芳娇美,一堆粪土想来多么恶心肮脏。然而玫瑰没有粪土做养料不会长得如此艳丽,而玫瑰枯萎以后也终将成为一堆粪土。玫瑰与粪土本是共生一体的。有智慧的人看到玫瑰的同时也看到粪土的肮脏,看到粪土的同时也看到玫瑰的娇美。

  我们无法独力将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因为祖先的遗传,师长的匡扶,朋友的劝勉,环境的塑造,我们得以成为现在的我们,别人也因为你的存在而成为现在的他,这个社会是大家共同造就的。

第35节: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25.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

  所谓"修行",一方面要"修",有觉悟,懂得世间的法则与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要行动,按照这些证悟到的规律做事。两个方面都做到,才称得上是"修行"。许多人只是在修却没有在行,一遇到事情碰到了当初的感受,就又起了情绪回到当时的原点。

  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的老翁也未必能够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每一个自己想要与不想要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思想所创造形成,都是由自己心想而事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一面镜子,反映自己内在的心智状态和思想境界。要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懂得宇宙的因果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有意识地去创造而不是总想要得到,因为所有的"得"都是曾经"舍"的结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而不是二,不是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黑才会有白、有上才会有下、有男才会有女,有乾才会有坤,有苦难才会有幸福。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相续而成的,都是对立的统一,道家画的阴阳鱼就是在用最为简单的方式让人们对宇宙规律有所了解。

  人的烦恼与痛苦常常是来自执著于自己的认为,即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和要求一切。当他人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时,当事情没有以自己预期的轨道发展时,当结果没有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出现时,就会心生烦恼,顿起不悦甚至愤怒抓狂。有些人穷尽一生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舟车劳顿,到头来身心疲乏却往往事不遂心,有人甚至感到委屈:"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啊!"。

  我们看到树就知道种子决定着它的本质:桃树的种子长出来一定是桃树,梨树的种子当然结的是梨树的果。所谓"修行",是一方面要"修",要有觉悟,能够懂得世间的法则和规律;另一方面要"行",就是去行动,按照证悟到的规律做事。两个方面都做到,才称得上是"修行"。许多人只是在修却没有在行,一遇到事情碰到了当初的感受,就又起了情绪又回到了当时的原点。

第36节:人的一生,是学习和改变的一生



  26.人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创造不同的未来

  27.人的一生,是学习和改变的一生

  成功和幸福是可以被记录流传的,但仅凭知识并不足以获取它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不改变,最后一切还是会周而复始,同样的问题还是要发生,同样的苦难还是要承受。

  一个马戏团正在巡回表演,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其中一只大象的演出,更令人拍案叫绝。有一个少年为了想更接近地看看大象,特意跑到马戏团的后台,刚巧没有其他人,于是到处找大象栖身的地方。最后,他很奇怪地发现那只大象被一条普通的绳子缚在一根木头旁。

  这时候,一位驯兽师经过,便对少年人说:"你在这里干什么?"少年人好奇地问:"先生,我本来想来看看这只大象,但想不到你们只用一条绳子便能制服这么巨大的象,难道不怕它用力一拉便能逃走吗?"

  驯兽师笑一笑便回答他:"你不了解吧!我们从小把这头象养大,当它还小时,我们用大铁链把它锁着,每次它想逃走,只要一拉便痛得动弹不得,久而久之,每次它想到用力拉就有痛的经验,最后便放弃了。所以,现在我们只需要用一条绳子缚着它,它也不再相信可以逃走了。"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就在用哭声来昭示想要得到什么。伴随着人生的成长,从呀呀学语到上学考试,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改变,人只有在改变中才能成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到大学,都在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和改变自己。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学生"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我们用学习的力量使自己有很大的改变。社会也是如此,过去一穷二白却一直试图改变这个世界,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来,大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小到个人的生活品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年来我们都知道要学习、要改变,但往往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怎么样学习才能改变。

  我们需要改正的原因是,发现了好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它会随时消失。当问题发生的时候,越是不敢面对,越是抱残守缺,最后剩下的结局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个世界里这些同样的问题还要发生多少次,到底这种同样的苦还要承受到何时,到底要怎么样我们才会好?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们不改变,最后一切还是会周而复始,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发生,同样的苦难还是要承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误解,就是总觉得自己很有道理,因为看到和体验的只是自己的情绪感受。出问题的时候,越想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越有道理就越坚持,以至于最后的对抗。现实生活中,有人总试图改变世界,却忽略了改变自己。即使有人想改变自己,却少有人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对于小小的一个问题,只要想没事就好了,我们能够这样想的时候,事情自然也就好了。否则,就会很烦恼、很痛苦,会想不通,钻牛角尖。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产业,不同的公司经营有不同的结果。从公司经营的智慧来看,这个同样的世界,最后却有不同的人生,人生的快乐与痛苦来自于背后唯一的关键--人生的成败。人生百态,皆因我们太有个性。所以有一种说法:性格决定命运。人至将死之时,就会知道,自己这辈子的得失、成败不怪别人了,只因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却在应该改变的时候没有或者说是不愿去改变,而是非要"撞到南墙才死心",等到问题发生之后迫不得已才改变,所以好好的人生被弄成了现在这般模样。现代教育中缺少这一课,这是我们人生的关键,没有人希望现在是活在痛苦之中。

第37节:"值得"是移动金钱的唯一力量(1)



  学习而后改变,是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这句话富含智慧,大多数人这辈子的成功只有一次,千万不能让一生一次的机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很少有人能把握住人生仅此一次的成功机会,因而这个世界有太多人一辈子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在人的一生当中创造出一个不同的自我,这才是真正的成就,这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不同。真正的成就不是沽名钓誉,不是荣耀与光环,不是外在的拥有,这些都不是。如果我们出生在富贵之家,自然会拥有富裕、舒适的生活,但这一切不是自己奋力拼搏而后得到的,便算不上是成就。真正的成就是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通过自己的改变创造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28."值得"是移动金钱的唯一力量

  同样一个人有的时候花钱会很大方,有的时候即使东西很便宜也不会去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个神奇的按钮,只要这个按钮一被按到,钱就出去了。给自己花钱都是来自于这个力量。这是在金钱的世界里让金钱移动背后唯一的力量,就是人觉得值得。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老人痛苦地忍受了好几天,有一天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孩子不再嬉闹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不值得。

  在人类世界里有一个最神奇的东西叫做钱。钱只对人有意义,丢100块钱给狗,狗还是那样。可是给人100块钱小费,人会好高兴。所以,钱这个东西,只对人有意义。钱对于人有三种运动过程:

  第一种运动过程叫做赚钱,就是钱从别人的口袋跑进我们的口袋;

  第二种运动过程叫做花钱,就是钱从我们的口袋跑出到别人的口袋;

  第三种运动过程叫做守钱,就是将赚到的钱存下来,甚至留存到几代之后还不失其价值。

  在人生当中,大多数人花最多时间的就是赚钱。我们先不谈赚钱背后的意义、价值或者目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为赚钱而工作。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却不多。有的人很会赚钱,有的人却举步维艰,辛苦半天就是赚不到钱。

  我们是如何赚钱的?到底要如何才能赚到钱?这就是赚钱背后的秘密。
第38节:"值得"是移动金钱的唯一力量(2)



  钱的背后有怎样的人类思想呢?

  在这里我们先从花钱入手探讨一下钱的流向。在生活中同样一个人在有的时候花钱会很大方,有的时候即使东西很便宜也不会去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个神奇的按钮,只要这个按钮一被按到,钱就出去了。给自己花钱就是来自于这个力量,这也是在金钱的世界里让金钱移动的背后唯一的力量,就是人觉得"值得"。只要我们觉得不值得,一块钱都不花;如果我们觉得很值得,就会考虑花钱;如果我们觉得实在太值得了,就会立刻花出去。我们看股票市场也是一样的,一直涨的股票使人觉得值得;当觉得不值得的时候,再好的股票也没人要了。"值得",这是金钱背后唯一的移动金钱的力量。

  花钱如此,赚钱亦如此。别人的钱跑到我们的口袋,唯一的原因就是让别人觉得"值得"。我们所做的是提供让人觉得值得的产品和服务。钱是对方愿意付出来的。赚钱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们必须做到让对方觉得值得,让对方觉得值得,对方就会心甘情愿付钱。

  经济学上有这么一个不值得定律:一个人如果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我们可以推知:别人如果认为不值得,是不可能花钱的,你也就无法赚钱;反之,如果他肯花钱,说明他觉得值得。

  大多数的人做事缺少这个观念: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一定要做到让对方觉得值得,这也叫做客户满意度。一个新的产品出现的时候,由于人们的需求大于供应,所以有产品就会让客户觉得值得。当市场量的需求基本满足,甚至出现同类产品的时候,赚钱就要靠品质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性价比。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每个人都会计算,人们会用钱来告诉你,他一定会买那个最值得的东西。所以赚钱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们能不能总让客户感到"值得"。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竞争,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目标客户,我们永远都要做到"我是最值得的",这也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其中一个标准。

  大多数人一辈子做事缺乏这样一个标准,做事不管别人满不满意,不管别人觉得值不值得,所以为人处事都很不理想。我们必须要养成一个习惯:要不然就不做,要做就做到让对方觉得满意和值得。

第39节:钱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度量衡



  29.钱是个人社会价值的度量衡

  钱是一个很客观的度量衡,它只是在告诉我们,现在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所做的事情,别人觉得值不值得。

  一个鸟商有三只鹦鹉。一个顾客过来看了看,指着第一只鹦鹉问价。

  "1000元。"鸟商说。

  顾客惊奇道:"这么贵?"

  "当然,因为它会说四国语言"。

  "那这只呢?"顾客又指着第二只。

  "2000,因为它说八国语言。"

  "哦,第三只呢?"

  "3000。"

  "它会几国语言?"

  鸟商耸了下肩,回答:"它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两个管它叫老板。"他指着前两只鹦鹉说。

  钱不是我们抢来的。这辈子我们所得到的任何的钱,都是一种度量衡,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度量衡。长度有多长用尺量,东西有多重用天秤称,我们做的事情有多值得,度量衡就是金钱。人们只是在用钱告诉我们,我们的付出有多值得。我们的企业一个月赚多少钱,那表示市场在用钱告诉我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多值得。如果不值得,企业利润是无法长久的。

  一家公司,如果能够赚钱,这公司的经理和所有管理阶层的人,一定都非常关注产品的品质。一百年来,管理学都在研究如何让企业和员工可以做到、做好,永远在进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老板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员工,希望他可以做好。但是品质不是"管"的,品质是一种观念,是所有人做事都秉持的一种用心观念。

  在企业甚至在任何组织中,只要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做的事都一定会做到让别人觉得满意,让别人觉得值得。评估一家公司的产品品质,不用急于看他们的产品,而是可以先去看看企业的厕所。如果连保洁人员都可以把厕所清洁做得干净舒适,让人觉得满意,就知道企业的产品如何了。到工厂去,也不用急于要看他做的是什么产品,先看厂里是否整洁,看他每一个螺丝,每一个部件是否放得整齐,废旧物料如何摆放。如果连这些小事都做的很好,那么,产品的品质一定没问题。产品品质是员工优秀习惯的集中体现,是公司及全体员工的一种一致观念--我们做事一定要做到让人家满意,让人家认为值得,这样才能赚到钱。

  松下幸之助是世界著名电器财团"松下"电器的创始者,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他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享誉全球,备受世人推崇。他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

  在1940年创业之初,松下幸之助提出:

  第一,制作满足一切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第二,不生产和销售一台不合格的产品;

  第三,注意产品的购买趋势,科学预见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提供优良服务。

  1942年后又提出:

  第一,要生产非常有人情味的、人性化的、有情趣的、高尚的并能够使消费者拿到商品以后非常高兴的商品;

  第二,不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下降;

  第三,与其它公司相比较,连产品的细微部分都不能逊色;

第40节:赚钱是专业助人(1)



  第四,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为了节约材料而降低产品的质量;

  第五,生产与松下品牌名副其实的产品。

  1984年,英国对欧洲市场上的电视机进行了一次抽检,结果日本松下公司的产品稳居榜首,开箱合格率100%。松下的零缺陷承诺让它几十年来辉煌依旧。

  产品好与不好,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由服务对象评定的。只有最大满足购买者需求的产品,才是最值得的,也是最赚钱的。这是永远赚钱的秘密。大多数人做事都是用自己的标准在做。其实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了,那都是自己的认为,实际上做的好不好,是别人用钱来告诉我们的。

  30.赚钱是专业助人

  赚钱是助人,而且是很专业的助人,我们要做别人需要的事,而且还要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和值得,最后人家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给我们。

  自由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竞争,而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我们可以用金钱这个度量衡来区别成功与失败。

  大多数人这一生只是在用生命换钱--早上打卡,到点下班,一个月之后老板就该给钱……这叫做换钱,而不是赚钱。应聘一份工作,帮老板解决问题,这也只是工作职责,时间到了工作完成发放薪水,这是拿时间换钱。

  大多数人这一辈子做事都只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大多数人找工作总是找符合自己的兴趣的工作。其实,如果我们这辈子要赚钱的话,做事情就不应该是做自己想要做的,而是做别人需要的事情。为别人做事,做别人需要的事,而且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让人家觉得值得,这样才能赚到钱。

  有些人一辈子很有才华,事情也可以做得很好,可是就是不赚钱。因为他们是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的。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刚好是社会的需求,他就成名成功赚钱,否则可能潦倒终生。我们不要当艺术家,而要当设计师。设计师是满足人家的需要。设计师要做到让人家觉得满意,就需要有艺术家的品质。赚钱就是用艺术家的水准去做高品质的事情,用设计师的精神,满足对方的需要,让对方觉得满意。

  有些人一辈子找不到事情可做,这个不想做那个也不想做,或者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甚至做完了却觉得都不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但有的人一辈子却有做不完的事情,总觉得这个也需要做,那个也需要做,而且做事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值得。这是为什么呢?

  人一辈子,不是没有要做的事情,只是不想做事情。而且不要只做别人要你做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是关心他人的需要,事情就做不完,我们会发现每个当下都有现在需要做的事情。积极主动的人到哪里都一样,他看到需要就做,不需别人去告诉他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看到有创业精神的老板,总是不停在满足客户的需要,其结果就是事业越做越大。

第41节:赚钱是专业助人(2)



  钱是一种度量衡,它非常客观,非常清晰地考量着人的一生。钱会告诉我们,这辈子所做的事情让别人觉得有多值得。这一生到底赚多少钱,就是提供了他人多少"值得"。有些人对赚钱有不同的理解,认为不应该这么爱钱,不要老是想赚钱。这么想就想错了。为他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别人才会让你赚钱,所以赚钱是助人的一种方式。我们做别人需要的事情,而且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值得,最后大家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出来给我们。所以这辈子不仅要赚钱,而且要赚大钱!看看这个度量衡,就能明白人们对我们的肯定有多少。

  1980年起,亚洲首富李嘉诚就设立了自己的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的捐赠已经超过了80亿港元。在李嘉诚身上,钱就是一种对他自身的肯定,他把钱用在了慈善上,发挥了钱的最大价值。

  当然,做事情以赚钱为目的,不是让我们死要钱,而是从今以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做对方需要的事,而且要做到让对方觉得满意和值得,这才是真正的会做事,这才能真正地赚"大"钱。我们要以今天赚钱赚的少而觉得惭愧--那表示我们没有满足别人的需要;那表示我们这辈子做的事让很多人觉得不值。

第42节:奇迹来自信念、信念来自思想



  31.奇迹来自信念、信念来自思想

  一个人生活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于思想的信念,信就是相信,念就是思想。机遇、条件、巧合、成全等都只是果的表象,因的缘起来自于功德、福报、付出、相信。

  古时候,有一位将军率兵要与实力比他强十倍的敌人打仗。带队前进的途中,他下马向路边小庙朝拜祷告。回到队伍中,他拿出一枚钱币,说:"我现在投钱问卜,如果正面向上,表示我们会赢,而朝下则表示我们没有希望了,我们的命运就操纵在神的手里了。"将军把硬币高高地抛向天空。待他落下,大家发现,正面朝上,纷纷高兴地喊着:"太好了!我们会赢!"决战的时候,他们果然就把强大的敌军给打败了。将军的手下很高兴,说:"神决定的事情,谁也不能改变啊!"将军这时拿出了那枚问卜的硬币,原来,那两面都是正面呢!

  如果有一个上帝的话,他对万物全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特别的帮助任何一个人。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而已。有信念,相信自己,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我绝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的一句话颇具象征意义。信念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乃至宗教、科学、哲学的基础。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一直被各种科普刊物津津乐道,啧啧称奇: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原子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通过梦境解决科学难题的故事,听起来很神奇,仔细分析,又是理所当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想法,然后依据这个想法通过几番努力,最后完成的。比如手机的设计,是在于设计者先有了一个对于手机功能、样子、使用方法、技术指标等等的构思,才能够制造出来的。当人有了一种思想也就是意识到要完成一件事情时,就会从潜意识中搜找有关联的信息,意识越强越持久,潜意识给予的信息就会越完整和越接近。凯库勒之前一直在研究分析苯分子的结构,潜意识接受到了很多信息,由此,才有了梦想中的破解。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强烈的信念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创造奇迹的力量。

  为什么信念能创造奇迹呢?这是有一定科学基础的。

  当一个思想或感觉产生时,大脑就会开始形成一种思考的能量波,并以这个人为中心自行扩展开来,往外发射,环绕此人的周遭环境。这些能量波拥有唤醒其他人思想里类似频率的特质,同时也会依着思想的吸引力法则进入另一个相同力量的领域。自己的一切都是自我的思想所形成的感觉所吸引而来的。无意识的、不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大脑波和知道心灵影响力法则的比较起来,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这两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力发射者的驱动。力量都是一样的,只是潜力的强度和效果,会因为发射者的驱动条件相异,而有关键性的不同。不同的思想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也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活与命运。

  生命的法则就是信念的法则,而信念可以用你心灵中的想法来简短地概括。你的思想形式、你的感觉及你所相信的事,会决定你的心灵、你的身体及你的环境。深入了解你所做的,以及为什么你正在做这些,将会帮助你在潜意识中获得跟生命中美好事物合作的机会。

第43节:相信你的相信



  32.相信你的相信

  人类的进步也是一个在不断的改变自身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从兽皮裹身、茹毛饮血,到卫星上天人类探索太空,每一步都是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努力最后实现了目标。

  一个穷人为地主搬东西的时候,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地主要穷人赔,穷人哪里赔得起。穷人被逼无奈,只好去寺庙的高僧那里讨主意。高僧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不如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地主的花瓶粘的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吗?

  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将一个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这是不可能的。高僧说:这样吧,寺庙后面有个石壁,观音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观音就会帮助你。

  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对石壁说:救苦救难观音菩萨请你帮助我,只要您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花瓶粘好。话音刚落,一个声音就回答了他:能将花瓶粘好。于是穷人信心百倍,辞别高僧,去学粘花瓶的技术去了。

  一年以后,这个穷人通过无休止的学习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将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本领。他真的将那只破花瓶粘得像没破时一样,将它还给了地主。他去寺庙拜谢观音菩萨。高僧将他领到那座石壁前,笑着说:这块石壁只不过是块回音壁,你所听到的观音菩萨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花很多的时间在学方法,在找方法,在想方法。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想出来的办法也就不同。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的人有办法,而且他想出来的办法不但大家都会说好,而且运用在实践上实用有效。而有的人遇到一点点问题,一点点困难或者是挫折就没办法了。这种差别存在的原因需要从自身找答案。

  差别的根本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相不相信结果与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很多时候,人与人的际遇截然不同,不是有没有办法的问题,而是我们到底相不相信自己一定是可以的。

  所有有办法的人,都有这个特质,就不信这个不可以,不相信做不成,不相信没办法,而是相信一定是可以的,一定是有办法的,现在想不到方法,也相信一定有想到方法的一刻。

  有这样一个小男孩立志成功的故事。小男孩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

  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那晚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平方英尺的巨宅。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来了,第一面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了报告去找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老师回答道:"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他接着又说:"如果你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打你想要的分数。"

  这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几次,然后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虑几天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愿放弃梦想。"

  20多年以后,这位老师带领他的30个学生来到那个曾被他指责的男孩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如今已是农场主的男孩说:"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冷水。这些年来,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