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轻工业学校招生办:从中国传统“和”文化谈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人际和谐——黄在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21:59
从中国传统“和”文化谈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人际和谐——黄在满
巴东党建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日 13:35    

      顺应历史而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面回顾了党及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路历程,确信固定了整个民族进步文明的信仰与思路,更加丰富了我党壮大发展的体系建设理论。纵观领会,其最大的价值、贡献、核心就在于科学发展观党建理论的完善与成熟。科学发展观,不仅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世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而社会的真正和谐的最基点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又在于社会“和”文化的支撑、弘扬和发展。
    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
    我国传统“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保合而和的宇宙观。二是合二而一、仇 必和解的辨证法。三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四是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传统文化中诸多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国和享太平”的思想和语言,都透露出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交往、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强调提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才能做到“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从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于《易经》中的两个命题,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讲的是进取精神,后者讲的是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这两种可称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基本精神。而所谓“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就是内在地包含了“和”的内涵、“和”的理念,是主张“和”、重视“和”的。六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礼记.礼运篇》就描绘了重诚实、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的社会蓝图。
    中国历史上曾有多种和谐社会的设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无论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道家思想,还是强调以礼乐制度支持的人际和谐的儒家思想,都是如此。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人际和谐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构建的和谐社会,最需要的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和谐。马克思曾经对人的本质作了一个权威的概括: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只是小写的人与大写的人的关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文化中的诚心与爱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因为,一个人有了诚心与爱心之后,就有了与人交际的心理前提和精神准备,就会克服人际交往的物化影响,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
    (1)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是社会人,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离不开邻里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离不开同事、朋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而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单位,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进取、和睦相处,就能产生众人划浆开大船的巨大合力,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任何一个正常的环境乃至社会,不可能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人各有异,社会多元,必然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经济实力的强弱,所处地位的高低,成长环境的不同,思想认识的差异等,都会在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和隔阂。而不断地消除隔阂,缩小距离,就能使人、单位、事业顺利地向前发展。而要消除隔阂、缩小距离,就要有一颗诚心与爱心,以理性的思维、进取的精神、宽容的态度,来正视并承认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正视承认了,才能引起足够重视;勇于面对了才能改变现状,有所作为。
    (3)爱心与诚心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和谐的人际环境,是用道德与法来维系的。其中,道德的核心就是我国“和”文化中的诚与爱。古人把宽容与进取称之为人“道”之行,把诚心与爱心称之为人“德”之心。因此,我们党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把树立诚心与爱心作为道德建设的突破口,从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必须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所谓“平等友善、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际环境,也有人称之为“绿色人际环境”。
    三、良好环境中的真诚爱心
    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是人与人用诚心和爱心营造的相互支撑、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环境或系统。社会和谐最本质的要求,就是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诚心的交融、爱心的交融。
    (1)每个人需要有真诚的爱心。爱,是一种生命力,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对此予以了高度肯定。他说:“在正常情况下,原始生命力是一种向对方拓展,依靠性来增强生命,投入创造和文明的内在动力。它是一种喜悦和狂欢,是一个单纯保证,即知道自己能够影响他人,塑造他人,能够行使一种有意义的权力,它是一种确证我们自身价值的方式。”两千多年前,孟子也把爱当作人生来就有的善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爱人之心,而这种爱人之心,是黏合社会安定的基因,是一种社会亲和力。
    社会和谐、环境和谐的关键在于每一个人角色的良好表现。任何一个环境里,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同时又是被服务者;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明的受惠者。文明环境需要消解不良情绪、人际冲突,需要每个人愿意为他人服务,以最大的诚意与爱心善待他人,以此辐射周围的人,使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服务,如此循环,每个人心中就都会有“付出”二字。爱的旋律,是人性所有的旋律。日常环境中,当默默无闻而又辛劳细心的人为你常常打扫卫生时,难道你不倍感珍惜吗?他乡陌路中,当腿脚并不灵便而又热情的人在你前面为你领路指路时,难道你不甚是感动吗?同道工作中,当大公无私而又力所能及的人为你我共同环境出力时,难道你不心存敬意吗?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不是也应该做到吗?
    (2)环境的和谐需要用真诚的爱心来维系。真诚的爱,也是一门艺术。现代人具备创造性爱的特征。爱,是人与人相互体现出关心、责任、尊重和知识的过程。一个缺乏爱的环境是没有前途的环境,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是孤独的、与群体分离的,也是无法表现出自己能力的人。同时,一个缺乏爱心的人归根结底是个平庸的人,是个没有生活目的的人。要让自己的环境充满生命与活力,让自己的环境和谐美好,就必须拨动自己真诚的爱心,领会“和”文化,增强参与力,融入大群体,响亮奏出爱的和弦。要在文体工作的大环境中致力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关系正常、环境良好、事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作者为巴东县文化体育局党组书记 、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