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上时代:“禅”与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10:39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手拈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大众都不明白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最早的缘起。意味“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因为一说既有执着,即有分别,所有的说法,都是方便表达罢了。禅宗就这样心灵相通,一脉相传,至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在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来到中国传法,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至六祖惠能,花开五叶,后弟子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主张: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各为清净法身。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见性成佛”的“顿悟”思想。衍生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那么何为禅?禅就是自然而然,禅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什么是开悟?“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开悟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开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的山水的内容不同了,开悟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无碍,这种禅心是何等的超然。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俯拾即得。“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随地觅取,都是禅。 “禅”就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禅,如天上的白云,任意逍遥,不滞不碍;禅,如大自然中的石头,悄然存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从有人类以来,人与石就有不解之缘。人们把上古称为新石器时代,石头从作为生产工具,到陈列观摩,点缀园林。就有“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之说。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居所都是石头铺设,都是石头的贡献,石头给人们的奉献是无私的。人们的物质需要离不开石头,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离不开石头。石,具有自然、实在、坚贞、恒久等品性。从佛家来看,石头也是有生命的,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溪流为山之血脉,树草为山之毛发,故而有山神之说。

自然而然并具有观赏、收藏及自然艺术的石头,我们称其为奇石。奇石源于自然,受日月精华之光,因而奇石具有灵气。经历上亿年地壳运动的研磨或水土浸蚀而形成外形与内在并举的禅石,圆满、温和、庄重,看上去空灵睿智,有的如老僧入定,有的像佛陀说法,有的似观音普度。禅石更有灵气,禅石给我们的第一直观就是“静”,只有在静中才能凝思,才能入定,才能参悟禅机,领会禅意。看到石头形状、纹理、色彩、线条、气势、神韵及表现出的人文信息,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思维运动行式。比如看到像观音的奇石,那么在我们思维中观音是慈祥、温和,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大悲菩萨。看到像“佛”的奇石,那经过了人生的磨难,完善人的生存态度,自性修为取得正果的佛陀就在脑海中显现,使我们心生敬意,由衷祈祷佛陀佑护我们。

在安徽淮南八公山有一个传说,相传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一日在淮河岸边峡石口上岸,看到八公山翌郁葱葱,清泉潺潺;于是在八公山下结辘为庵,潜心修炼,历经数十寒署,苦心参悟,发下宏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于是广播佛法,普渡众生。当地善男信女造一白塔寺主动供养,并听法师传法。由于淮河连年泛滥,洪灾不断,加上统治阶级相互厮杀,造成当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法师带着宏愿云游四海,后在安徽九华山布下道场,终成正果为地藏王普萨。现今在八公山白塔寺旧址根据当地传说建一禅林寺院,院内及周边,奇石嶙立,峥嵘俊秀;并有姿态各异的禅石,立于石林之间。全国各地佛教信徒及奇石爱好者,慕名而来,尤其对寺中禅石,佛家弟子及在家居士顶礼参拜,虔心参禅。当我们身临其境赏读禅石的时候,会将体内俱存的虚浮躁气一扫而去,顿生清凉之意及清醒之感,让你心定神宁脚踏实地;同时也为世界的和谐,人民的安康而祈祷。

我们在观悟禅石时,借石体传佛心,禅中有石,石中有禅;感觉面对的不是石头,而是你所敬仰的严师或你所亲近的益友,你在向他倾诉向他讨教,此时的你心若止水,坦然忘怀,在瞬间实现与石的沟通,达到心石交融,产生豁然开朗和无比愉悦的神妙悟感。

当我们返回来再参悟禅石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不会又和这块石头某一处融合在一起,会不会说太象了,太美了,太妙了。这种由衷欢喜,愉悦心情不就是“禅愉为食,法喜充满”吗。当我们在欣赏禅石达到人石合一,不就是禅境中的“以心传心”吗。当我们欣赏禅石达到物我两忘时,不就是禅境中的“一念不起,了见本性”吗。面对一方禅石,由思绪万千,再到回归自然;由感悟人生,世态诸相,再到心如止水,释然放下。这些都是参禅悟石的感受。

大自然中的奇石,它的艺术价值无法衡量,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面对大自然中的奇石,都会发出感想,当你热爱它的时候,感到它是有灵性的时侯,会感到石的无私奉献与佛陀的胸怀何等相似。佛说“佛在世间”就是要我们有慈悲之心,有普世奉献的思想,有参悟人生的自性修为。而人们咏石却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禅与石虽不是一体,但禅石相通,相依相偎,有着妙不可言的默契,有着共同的奉献精神。

       

“禅者”(天然原石)                 “问天”(天然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