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船朗诵:看故事谈感恩:十四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8:53

看故事谈感恩:十四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看故事谈感恩】

  ——十三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陈怨蜚


  

  

  一.【前言】

  中国人教人向善,讲求“善有善报”。教育人要感恩,讲求“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莫过于“衔环结草”的典故,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词义分析,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叶落归根,是为了感恩大地曾经的滋养;乌鸟反哺,是为了报答母亲当初的哺育,心存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诸葛亮乃一代名相,本躬耕于垅亩,过着隐居的生活,刘备因赏识其才能而三顾茅庐,感动了这个淡泊名利的隐士。于是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为了蜀国的未来死而后已。对于刘备的赏识之恩,诸葛亮用尽了一生的智慧和精力,这就是滴水之恩而以涌泉相报。

  侯蠃本只是大梁的守门人,为求取贤才,信陵君屈尊降贵,亲自驱车前去迎接他,在宴会上,亲自为其斟酒。对于他这样一个至微至陋的守门人,而信陵君却如此的毕恭毕敬,正是对于信陵君的这一份尊重的感激,在信陵君准备率众门客去救赵国时,侯蠃主动帮忙出谋划策,在信陵君到达赵国时而自刎而死。侯蠃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去回报那一份尊重,这难道不是滴水之因而以涌泉相报的最好诠释吗?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对于别人的滴水之恩而以涌泉相报。不仅历史如此,在当代社会中,无数善良的人们怀着一份感恩的心而默默奉献。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的十三个感人的报恩故事,一起来感受一下“受人滴水之恩,何以涌泉相报”的高尚美好情感。

  

  

  二.【十三个报恩故事倾情大奉送】

  

  报恩故事一:【有个故事叫“滴水之恩”】

  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叫“滴水之恩”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美国人为妻子治病跑遍了世界,最后来到了中国看中医。老外已经为妻子看病已经花完了钱,但由于语言的问题,到北京以后还是没办法决定请一个翻译,一个来自宁夏的贫困生接受了这份待遇很低的工作。在帮老外看病的过程中,宁夏小伙子除了翻译以外还帮挂号拿药,像一个勤杂工。故事的转折在于有一个比这更挣钱的给大公司谈项目当翻译的活在等着小伙子,老外没办法,只好让他再找一个翻译,哪怕只会最简单的交谈,但小伙子想了半天决定留下来,老外强忍住眼里的泪花,什么也没有说。老外带妻子看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回去了,第二年他妻子去世了。一晃三年过去了,小伙子该毕业了,现在大学生多了工作难找了,他正在为工作之事发愁时,突然收到了来自美国的一封信,是那个老外的,说:他为小伙子的善良与为人打动,三年来他念念不忘,如今他在她太太去世后又重新打理公司,现在想到中国方面发展,需要一名代理人,问小伙子愿不愿意,报酬是每月八万美金。

  小伙子的好运,仅仅是因为几年前他做了一点与人为善的事,仅仅是付出了一点小小的牺牲——滴水之恩涌泉之报。

  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因果关系,人世间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泽,你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也许在得到你帮助的人那里你很快能得到回报或过一段时间可以得到回报,也许得不到回报和得不到直接的回报,但这些好像都没有关系,因为你的出发点是不求回报,所以你没有期盼回报的心情,所以你可以很平常心的继续生活,所以你还可以继续做与人为善的事,所以……没有所以,就像也许没有也许那样,在你前行的路上,你投入的滴水,也许已经变成了涌泉在等你!

  

  报恩故事二:【特殊的乘客】

  (来源:海峡医界网)

  那天,朱师傅五点半交车,看看表已经五点一刻,便把“暂停载客”的牌子竖了起来。正是周末,四十中门口涌出大批的寄宿生。朱师傅忍不住习惯性地把车停了下来,盯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他们一律穿着朴素的校服,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师傅,我,我想坐您的车。”一个跛足女孩背着书包走了过来,看看左右,急急地说。

  朱师傅说得交车了,他只是停下来歇一会儿。女孩低下头,过了几秒钟,她又恳切地说:“谢谢您了,师傅。我只坐一站地,就一站地。”

  那一声“谢谢”让朱师傅动了心。他看看女孩身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一个旧得不能再旧的书包,忍不住叹了口气,说:“上车吧。”

  女孩高兴地上了车。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嗫嚅着说:“师傅,我只有三块钱。所以,半站地也可以。”

  朱师傅从后视镜里看到女孩通红的脸,没说话。这个城市的出租车,起步价可是五元啊。

  开到最近的公交站台,朱师傅把车停了下来。女孩在关上车门时高兴地说:“真是谢谢您了,师傅!”

  朱师傅看着她一瘸一拐地往前走,突然有些心酸。

  也就是从那个周末起,朱师傅每个周末都看到女孩等在学校门口。几辆出租车过去,女孩看都不看,只是跷着脚等。女孩在等自己?朱师傅猜测着,心里突然暖暖地。他把车开了过去,女孩远远地朝他招手。朱师傅诧异,他的红色桑纳娜与别人的并无不同,女孩怎么一眼就能认出来?

  还是三块钱,还是一站地。朱师傅没有问她为什么专门等自己的车,也没有问为什么只坐一站地。女孩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朱师傅很清楚这一点。

  最后一次乘车

  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朱师傅养成了习惯。周末交车前拉的最后一个人,一定是四十中的跛脚女孩。他竖起“暂停载客”的牌子,专心等在校门口。女孩不过十四五岁吧,见到他,像只小鹿般跳过来,大声地和同学道“再见”。不过五分钟的路,女孩下车,最后一句总是:“谢谢您,师傅。”

  似乎专为等这句话,周末无论跑出多远,朱师傅也要开车过来。有时候哪怕误了交车被罚钱,他也一定要拉女孩一程。

  时间过得很快,这情形持续了一年,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看着女孩拎着沉重的书包上车,朱师傅突然感到失落。他知道,女孩要初中毕业了。她会去哪儿读高中?

  “师傅,谢谢您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坐您的车,给您添麻烦了。我考上了辛集一中,可能半年才会回一次家。”女孩说。朱师傅从后视镜中看了一眼女孩,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女孩果然很优秀,辛集一中是省重点,考进去了就等于是半只脚跨进了大学校门。

  “那我就送你回家吧。”朱师傅说。

  女孩摇摇头,说自己只有三块钱。

  “这次不收钱。”朱师傅说着看看表,送女孩回家一定会错过交车时间,可罚点儿钱又有什么关系?他想多和女孩待一会儿,再多待一会儿。女孩说出了地址,很远,还有七站地。

  半小时后,朱师傅停下了车。女孩拎着书包下来,朱师傅从车里捧出一只盒子,说:“这是送你的礼物。”

  女孩诧异,接过礼物,然后朝着朱师傅鞠了一躬,说:“谢谢您,师傅。”

  看着女孩一瘸一拐地走进楼里,朱师傅长长叹了口气。女孩,从此就再也见不到了?他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寻找十年前的好人

  一晃过了十年。

  朱师傅还在开出租车。这天,活儿不多,他正擦着车,却听到交通音乐台播出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十年前胜利出租车公司车牌照为冀Azxxxx的司机。朱师傅一听,愣住了,有人在找他?十年前,他开的就是那辆车。

  电话打到了电台,主持人惊喜地给了他一个电话号码,朱师傅疑惑了,会是谁呢?每天忙于生计,除了老伴他几乎都不认识别的女人了。

  拨通电话,朱师傅听到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她惊喜地问:是您吗?师傅!

  朱师傅愣了一下,这声音,这语速,如此熟悉!他却一下子想不起是谁。

  “谢谢您了,师傅!”女孩又说。

  朱师傅一拍脑门,终于记了起来,是他载过的那个跛脚女孩。是她!朱师傅的眼睛突然模糊了,十年了,那个女孩还记着他!

  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再见到女孩时,朱师傅几乎认不出了,眼前亭亭玉立的这个女孩,是十年前那个只有三元钱坐车的女孩?女孩站起身,朝朱师傅深深鞠了一躬,说:“我从心底感谢您,师傅。”

  喝着咖啡,女孩讲起了往事。十二年前,她父亲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父亲很疼她,每逢周末,无论多忙他都会开车接她回家。春节到了,一家人回老家过年,为了多载些东西,父亲借了朋友的面包车。走到半路,天突然下起了大雪,不慎与一辆大货车相撞。面包车被撞得面目全非,父亲当场身亡。就是那次,女孩的脚受了重伤。

  安葬了父亲,母亲为了赔朋友的车款,为了她的手术费,没日没夜地工作。而她,伤愈后则拼命读书,一心想快些长大。她很坚强,什么都能忍受,却惟独不能忍受别人的怜悯。

  所以,她没告诉任何人路上发生的事故。放学回家,当被同学问起现在为什么坐公共汽车?她谎称父亲出远门了。谎言维持了半年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朱师傅。她见那辆出租车停在路边,一动不动,就像父亲开车过来,等在学校门口。

  她只有三块钱坐公共汽车,可她全拿出来坐出租车,只坐一站地,然后花一个半小时徒步走回家去。虽然路很远,但她走得坦然,因为没有人再猜测她失去了父亲。

  “您一定不知道,您的出租车就是我父亲生前开的那辆。车牌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孩说着,眼里淌出泪花,“所以,远远地,只一眼,我就能认出来。”

  朱师傅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这块奖牌,我一直戴在身边。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它,我会不会走到今天。还有,您退还我的车费,我一直都存着。有了这些钱,我觉得自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虽然失去了父亲,但我依旧有一份父爱。”说着,女孩从口袋里拿出一枚奖牌,挂到了身上。那是一块边缘已经发黑的金牌,奖牌的背面,有一行小字:预祝你的人生也像这块金牌。

  这块金牌,就是十年前朱师傅送给女孩的礼物。

  

  滴水之恩何言报


  女孩挽着朱师傅的胳膊走出咖啡馆。看到女孩开车走远,朱师傅将车停在路边,让眼泪流了个够。那个跛脚女孩,那个现在他才知道叫林美霞的女孩,她和自己十年前因癌症去世的女儿,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女儿生前每个周末,朱师傅都去四十中接她。女儿上车前那一句“谢谢爸爸”和下车时那一句“谢谢您,老爸”让他感受过多少甜蜜和幸福?

  那块奖牌,是女儿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到的金牌,曾是他的全部骄傲和希望。可女儿突然间就走了,几乎让他猝不及防。再到周末,路过四十中,他总忍不住停下车,似乎女儿还能从校门口走出来,上车,喊一声:谢谢爸爸。

  就在女孩坐他车的那段时间,他觉得女儿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他的日子还有希望,他又重新找回了幸福!只是,这情形持续的时间太短,太短……

  在回家的路上,朱师傅顺便买了份报纸。一展开报纸,朱师傅就看到了跛脚女孩的照片。

  她对着朱师傅微笑,醒目的大标题是:林美霞———最年轻的跨国公司副总裁,S市的骄傲……朱师傅吃惊地张大嘴巴,一目十行地读下去。边读报纸,他边习惯地从口袋里掏烟。

  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个信封。拿出来看,里面装着厚厚一沓美金。朱师傅愣住了,他想不出,林美霞何时把钱放进了自己外套口袋?就在她挽起自己胳膊的瞬间?

  美金中间,还夹着一张纸条:师傅,这是爱的利息,请您务必收下。本金无价,永远都会存在我心里。谢谢您,师傅!

  朱师傅的眼睛再一次模糊了。

  编后感录:

  人世间最重的莫过于人的情感,更重的就是这种感人的亲情了。爱心善行终将有所福报,让我们珍惜这种真诚的情感。

  

  报恩故事三:【两个男人的真情故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一位农民在一位好心大哥的帮助下,走过了苦难并渐渐脱贫,而正当他要开始致富的时候,好心大哥却得了白血病。为了治好这位大哥的病,他卖掉家里的十几头肥猪后,又毅然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最近,这则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在北方大地广为传诵;而为之感动不已的人们又纷纷加入了拯救行动。爱心如潮涌动,这位身患血癌的好心大哥,终于

  有救了……

  十年真情相助

  事情还得从10年前说起——1994年6月21日中午12点多,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进了辽阳市急救中心305病房。他满头大汗地对病床上的一位老人说:“爷爷,我又借到了300元,你别急,我会凑够的……”小伙子名叫高威,来自灯塔县五星镇黑石台村。一周前,71岁的爷爷患白内障住进了这家医院急需手术,然而却因贫穷一直凑不够4500元的押金而不能进手术室。

  “兄弟!”同室的那位因重感冒而住院的30多岁的病人在喊他,“还差多少钱?”高威叹息着说:“3200元。”“兄弟,下午就给老人做手术,差的钱我给你拿了!”很快,这位大哥将一叠钱塞到了高威的手中,“赶紧去交押金,下午就做手术!”

  爷爷出院前,高威终于查到了这位好心大哥的单位,原来他叫栾福山,是辽阳市农业银行一名普通业务员。这时他说:“大哥,等我攒了钱,这3200元一定还你!”同年年底,高威不顾对方的推却,终于还上了这笔钱。

  此后双方一直无暇见面。半年后的1995年8月3日晚上,栾福山在辽阳电视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消息:“几天前,我市灯塔县五星镇黑石台村处浑河大堤决口,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使该村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二天上午,他就买了200斤大米和5袋面粉装上车,经过近3个小时的跋涉,赶到了黑石台村,几经寻找,终于在一处残垣断壁的地方找到了正在一堆冲垮的房梁下垂头丧气的高威。

  半年前,高威结婚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用最节省的开支建起了三间土房,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决堤的洪水在一夜之间就无情地将自己的家园冲毁了。当汽车的马达声渐近,栾福山那熟悉的身影出现的时候,高威简直是惊呆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萍水相逢的大哥还在惦记着自己这位穷困潦倒的农民!此时此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拉住这位好心大哥痛哭起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栾福山常常从辽阳过来接济他。看到洪灾后高威夫妻不得不与父母挤在一个院里住,第二年春天,他对高威说:“兄弟,再建个房子吧。”几天后,栾福山给他拉来半卡车的水泥和铝合金门窗,对高威说:“兄弟,我借给你两万五,你再从别人手中借点,赶紧盖房子吧!”

  遭灾以来,高威从不敢想盖房子的事情,因为结婚后他还有一万多元的外债没有还上,特别是洪灾过后更是一贫如洗。

  两个月后,高威终于盖起四间砖瓦房,尽管没作装修,但毕竟有了新家了。此时,高威已经欠下4万多元的外债。于是,栾福山又连续两年在银行为他贷几万搞起了土地承包。3年后,高威终于还清债务。1998年,一身轻松的高威终于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焕然一新。后来,已经脱贫的他曾几次带着家乡的特产去辽阳城里感谢那位好心大哥,但每次都被拒收。

  卖房以报大恩

  2004年正月十四一早,一场大雪将辽阳大地悄悄地披上银装,一阵阵刺骨的寒流不断地侵袭着这座北方城市。半个多月以来,栾福山一直感到咽喉疼痛,双肋不适。于是他来到医院检查,可诊断结果却让他大为吃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同事和家人们的情绪一落千丈!几天后,几近昏迷的栾福山被送到了国内治疗白血病最权威的医院——天津血液研究所。医生说:“没有什么希望了,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用超剂量的化疗试试,但也许他就此活不过来了……”然而,栾福山终于被抢救了过来,从此进入了正常的治疗。

  同年5月12日,高威到辽阳市区购买猪饲料,顺便去农行站前营业所看望恩人栾福山,这才知道了他得病的消息。高威急忙搭上回家的汽车,一进门就焦急地对妻子说:“饲料不能买了。栾大哥得白血病了……”

  夫妻俩赶紧在村子里四处借钱。可这个穷村子,跑了大半天才凑了2000多元,两个人都急出了汗。妻子说:“要不然把猪卖了吧。”第二天一大早,高威赶忙找到猪贩子,一古脑儿地将14头肥猪卖掉,到手11000元。他又将借来的2000多元和准备买饲料的1200元钱带上,坐上了开往天津的列车。

  第二天晚上,高威好不容易在天津血液研究所的病房里找到了栾福山。一进门,病床上的栾福山吃了一惊。高威从几只裤袋里面翻来翻去,摸出了14200元钱:“大哥,真的帮不上你,家里攒下的这点钱你先收下吧……”

  栾福山一下子不高兴了:“兄弟,我不能收你的钱,你还是比较困难,你家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钱,你一定是借来的吧。”他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高威只得偷偷将这笔钱作为医药费押金交给了医院。

  从这天起,高威便留在了病房里,陪在了栾福山身旁。栾福山赶他回去:“正是种地的时候,你回去吧。”而高威说:“我媳妇说家里的地不用我管,让我安心在这里侍候大哥。”

  从5月到7月,高威一直细心照料着栾大哥。他发现,高额的治疗费用早已让栾大哥家徒四壁,并且已经欠下了十几万元外债。他更知道,自己带来的那一万多元根本无济于事。为了替大哥多省下一点钱,他不顾栾大哥的劝阻,每天坚持吃开水泡制的方便面;晚上则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和衣而睡。在此期间,医院已经向中华骨髓库为栾福山成功地寻找到了完全配型的干细胞。这一信息让人兴奋不已,然而20多万的手术费和30多万的术后巩固性治疗费,却让栾福山感到绝望了。看着化疗后掉尽头发的大哥,高威心急如焚!

  8月3日,在病情得到基本稳定后,为了节省费用,栾福山回到了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此时,高威回到家里开始四处借钱。从早到晚,他走亲戚串朋友,十来天中竟连3000元都没凑齐。这天晚上,高威怎么也睡不着。他翻来覆去思前想后,终于和妻子达成了共识:卖掉自家的房子,支援栾大哥治病!高威说:“卖了房子我们再回老院和父母挤在一起住!”

  第二天,高威将一则广告贴在了村里村外:“卖房:由于我家急用钱,要把我的四间房连同房基地一起卖掉,价格面议……”三天后邻村的高晓全来家里面谈:“我想给儿子买个房子,高威啊,你这个房子我只能出价4万元。”高威一听就急了:“这房子加个院子,少说也得七八万,你这不是开玩笑吗。”但人家以他“急用钱”为要挟:“我最大的价就是出到四万五,你再不卖我就去买别人家的了。”这一吓唬,高威一下子就蔫了:人家不买,房子放在这儿,对于栾大哥来说就是分文不值啊!想到这里,高威和妻子一口就答应下来。很快,双方签订如下协议:“经商议,高威将自家房子及院子卖给高晓全,高晓全于2004年8月21日先支付给高威两万元,余下两万五待9月26日搬家时再支付。

  两万元刚一到手,高威就直奔辽阳,急匆匆地来到三院,将这些钱一把交给了栾福山:“大哥,是我借来的钱,留着骨髓移植用。”

  爱心如潮涌动

  栾福山知道这笔钱的来源后,流着泪将高威大骂一顿:“兄弟,你怎么能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啊。我宁可不治这个病,不做移植手术,也不能让你舍掉房子啊!你要知道,即使做了手术,我也是生死未卜啊!”高威也和泪说道:“大哥,不管你能不能做成手术,不管你死活,这个房子我是卖定了!”

  一时间,高威卖房报恩的消息很快在全村传开。为之震惊而敬佩万分的乡邻们络绎不绝来到他家里关照他。买房的高晓全在知道真相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披上衣服急匆匆地赶到了高威家。

  “高威,你小子也不说个实话!你要说真话,卖了房子真是给人家治病?”高威有些难为情地点了点头。高晓全说:“唉,我哪知道你是干这个的。你这样一来我成了什么人了?给你压了那么多的价,这不是乘人之危吗?”高威说:“大哥,不能这么说,你不买,别人也会买。再说,都是我们两口子商量好自愿的。”高晓全感叹着说:“那个姓栾的真是个好人,可你们两口也是好人,这是好人遇到了好人。我太佩服你们了!这样吧,家先别搬了,你们继续住下去,那个协议就算了,房子我也不买了。先给你的那两万元就算是我借给你的钱,先给恩人治病去吧!”高晓全的一席话让高威夫妻俩泪如雨下,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就在十几天之前,高威卖房报恩的事情已经传到了栾福山的单位,同事们纷纷被他俩之间的真情所感动。他们说:“一个农民竟然卖了房子支持栾大哥骨髓移植,我们哪有理由不去拯救他啊!行动吧,都来帮帮他!”很快,同事们立即为栾福山捐款,很快为他凑了近10万的钱款。

  9月23日,辽阳电视台新闻节目率先披露这则动人的新闻,迅即在当地引起巨大震动。社会各界都被栾福山、高威的真情故事深深感动,纷纷向栾福山伸出了关爱之手。中行辽阳监管局刁局长为他捐款、辽阳邮政局副局长田英等人为他捐款数千元……

  至此,人们已经为栾福山捐款15万元,但这与骨髓移植几十万的手术费还是相差甚远。而在这时,这则电视新闻引起了辽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10月20日,市委副书记杨立宪、副市长姜军亲自到辽阳三院看望栾福山和高威。两位市领导深情地说:“真没想到,在我们辽阳,还有这么让人感动的事儿。你们两个好心人是辽阳人的骄傲!”“移植手术一定要做,我们的社会应该让好人有好报。钱不够,农行和政府一起出资,一定要做好这个手术,不能让这对好心人失望!”

  爱心如潮涌动,曾经一度绝望的栾福山和高威终于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目前,栾福山已经与天津血液研究所联系好,准备在近期就动身前往天津接受骨髓移植手术。

  一则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仍在北方大地传诵着…

  

  报恩故事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借钱还钱动人佳话】

  (作者:王湘,来源:金华日报)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一辆丽水牌照的黑色轿车突然停靠在东阳湖溪镇清济桥南端车辆修理店门口。店主张立刚师傅以为是来修车的,立即迎出门去。不想从车上下来的是衣冠楚楚的老板及其妻子和小孩。老板一见张立刚师傅便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随手便从皮包里取出一叠100元钞票,递给张师傅。这突如其来的事儿,不免让张师傅一怔,弄得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可是10多年前的事了。张立刚师傅在湖溪镇街头开了一家车辆修理铺。别看他年纪轻轻,声誉却不错,不仅热情好客、技术娴熟,而且收费公平合理,因而在当地朋友多人缘好。他看见邻近一家缙云人开的小吃店经费周转有困难,便主动借给500元现金。可是,这家小吃店不久就关门停业,店主远走他乡。张师傅对自己所出借的这500元钱也就不再提起。张师傅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他认为过日子谁都会碰到困难,见别人有困难,只要力所能及就得伸手帮助,这是做人的本分;再说,人家要是生意不好,能拿什么来还债呢?因而,对这500元钱也早已不放在心上。没想到,事过10多年后,对方居然还会特地从缙云县赶来还钱呢!

  张师傅一家人又惊又喜。适逢中午时分,张师傅便招待缙云客人吃饭,还让妻子给客人小孩包个红包。缙云客人坚决不肯收红包,张师傅便叫老婆去给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大家这才欢欢喜喜分手,并且一再相约以后要经常往来,当亲戚走动。

  这真可谓:好事一桩,花开两朵。旁观的人也称赞缙云客人:“你真是个讲诚信的实在人。”

  缙云客人则说:“不敢当,不敢当。这钱本应该早早归还的,只因以前生意不好,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近年才赚了点钱。应该称赞的是张师傅,东阳人讲义气、乐于助人,让我们一辈子难忘!”

  我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前日恰好读到北美华文《世界日报》上的一则新闻:最近,澳洲人芬顿匆匆赶到英国去找一位名叫韦布的人还钱。早在39年前,芬顿去比利时旅游,因旅费用完在那里的一个港口向英国人韦布借了5英镑。39年后芬顿发现了韦布的地址,他便以拖欠一年增加5英镑的利息来计算,连本带息总共带了200英镑,特地从澳洲不远万里赶到英国找到恩人还钱致谢。

  谁会料想,相似的事情,在身边就发生了。

  

  报恩故事五:【七旬太婆照顾八旬老人10年报12年前恩情】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本报讯(记者成熔兴通讯员张国旗)86岁的程婆婆身患哮喘身体虚弱,独居在汉正街一铁棚中。78岁的王汉云婆婆当年受了程婆婆的照顾,为了报恩又义务照顾她10余年。此善举感动了汉正街邻里。

  程婆婆今年86岁,住在汉正街东富商城吴家正巷丁字路口一个简易铁棚房里。1999年时,程婆婆患上哮喘病,又无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邻居王汉云婆婆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每天到程婆婆家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王婆婆干脆搬到铁棚里,与程一起居住生活。

  2007年,程婆婆的病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王婆婆又得每天给她翻身洗澡,但一直毫无怨言。直到去年9月,王婆婆自己也累坏了,才请大儿子过来帮忙。“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来这铁棚里给程婆婆过年”,王太婆说。

  说起两人的缘分,正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汉云说,她与程婆婆认识20多年了,以前交情一般。1998年,王汉云被诊断为肠癌,“我当时精神差点崩溃,家里也是一团糟”。所幸,程婆婆知道后就每天陪着王汉云,一起聊天做家务,又鼓励她要想开点。不久,王婆婆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后程太婆得了病,王汉云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两位老人间的如此善举,一时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报恩故事六:【82岁老人抚养恩人孙女上大学,13年报恩一口饭】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宁重和尹纪成在校园合影。宋春平摄)

  本报讯,9日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新生报名现场,满头白发的尹纪成步履蹒跚地跟在孙女宁重(化名)身后;满头大汗的宁重不时回头,叮嘱爷爷小心脚下。交费时,老人小心翼翼从怀中取出6000元现金,孙女两眼含泪。

  这并不是—对亲祖孙。

  82岁的尹纪成是黄石人,“文革”时—家人下放到沙洋农场改造,日子过得很艰难,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时,宁重的爷爷是大队负责人,他腾出自家房子给尹纪成—家住,还不时周济他们食物。直到3年后,尹纪成带着家人回城工作。

  1996年,尹纪成回沙洋扫墓。他看到—个沿街乞讨的小女孩,—打听竟是救命恩人的孙女。原来,宁重的爷爷已去世,父母在—次车祸中双双遇难,外婆把她抚养到6岁,家里没有经济来源。

  “人要知恩图报!”尹纪成说。他去民政部门办理收养手续,把宁重带在身边,抚养至今。今年,宁重考取大学,尹纪成—路送孙女来报名。

  “每次升学,爷爷都发愁学费。”宁重说,爷爷每个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因为心脏不好长期服药。懂事的宁重曾—度放弃学业出去打工两个月。尹纪成则说,再难也要让孙女上学,硬把她拖回学校。

  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该校当天决定,减免宁重全部杂费。

  

  报恩故事七:【清洁工街头助流浪汉,男子报恩帮扫街八年】

  (来源:广西新闻网)

  《聊斋志异•丁前溪》讲述了明中期丁前溪为报答主人“一饭之德”,后倾家资相报的动人故事。八年前,一名流浪汉流落到浦北县白石水镇,因为热情善良的清洁工塞到他手中的两个包子,他便留在了白石水镇,每天义务帮助清洁工扫街,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人故事。

  “一饭之恩”感动流浪汉

  12月17日上午,记者在白石水镇见到了这名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他40岁上下,话语不多,但精神正常。尽管记者多番开导,他却一直不愿告知自己的姓名和家乡。虽然他身上只穿着半旧的的短袖衣服,但与一般的流浪汉相比,显得整洁不少。他说,身上的衣服是当地居民送的。

  最早与这名流浪汉相识的是白石水街道环卫处清洁工人李大庆。他告诉记者,2000年1月初,当流浪汉刚到镇上时,身上穿得破破烂烂,全身散发着臭味。他白天在街头巷尾的垃圾堆中捡食,晚上便在居民的屋檐下睡觉。

  身为清洁工,李大庆每天都要清扫街道的垃圾,经常与流浪汉打照面,对流浪汉的处境不免心生同情。后来,李大庆每次上班前,都不忘多带上一两个包子,塞到流浪汉的手中。刚开始,沉默寡言的流浪汉对李大庆带着防备,宁愿捡垃圾堆里的食物吃,也不吃李大庆送来的包子。一天早上,李大庆实在看不过去,便大声呵斥他,不准他再在垃圾堆里找东西吃,并将两个包子硬塞到他的手中。见李大庆没有恶意,流浪汉不再推辞,接到手里,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从此,李大庆和这名流浪汉慢慢搭上了话。

  为报恩默默扫街八年

  李大庆说,没想到,不过是点滴帮助,这流浪汉却牢记于心。看到白石水镇只有两名环卫工人,李大庆每天都起早贪黑扫大街,有一天,天刚蒙蒙亮,流浪汉便提着扫帚跟在他身后,帮着清理垃圾。

  李大庆告诉记者,2003年8月的一天,自己因早上有事,只好中午清扫垃圾。中午的太阳很大,但这名流浪汉仍跟随他一起,干得全身湿透,直到把垃圾清运完,两人才收工。

  2006年的大年三十,李大庆想早些打扫街道回家过年,下午3时就上街清扫。流浪汉见李大庆这么早就开工,马上也拿起了扫帚。清扫完整条大街,李大庆邀请他一起到家里过年,他却摇摇手说:“我不能给你家添麻烦。”今年春节前,李大庆照例想早点清扫垃圾,可当他开着三轮车来到街上时,看到流浪汉已将街上的垃圾清扫堆好了,正等着李大庆来装车。面对惊讶的李大庆,流浪汉只说了一句:“快过年了。”

  在采访中,记者问流浪汉为啥如此卖力扫大街,他笑了笑说:“反正我也闲着。”

  

  流浪汉善举感动居民


  在众多居民眼中,一年到头,这名流浪汉也没开口说几句话,但他义务扫街的举动,却让当地很多居民感动。

  原白石水街委会主任郑大清告诉记者,流浪汉刚到白石水街时,大家还以为他是流落到这里的疯子。后来见他默默地帮着扫大街,这才对他“另眼看待”。每年冬天,街委会给他送上棉衣裤等物品,帮助他解决过冬问题。在居民们的关照下,流浪汉每天总能得到一些食物,不至于经常饿肚子。

  在街上开快餐店的戴先生说,有时看见流浪汉扫大街经过店前,他会送些饭菜到流浪汉手中,以表谢意。几年前,还有当地人为他找了一份看守鱼塘的工作,他不仅暂时有了落脚点,每月还有了几百元钱的收入。但是,后来鱼塘易主,流浪汉再次流落街头。流浪的日子里,他又继续拿起扫帚……

  

  报恩故事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源:东南快报(厦门)

  

  8年前的一天,焦建伟的客车陷入泥潭得到众多热心村民帮忙;8年来,他坚持免费载送村里的小学生上学。

  故事发生在南平光泽县寨里镇桥亭村。至今,焦建伟已载送小学生近3万人次,少收了孩子们6万多元。

  他用8年的行动,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客车成小学生免费“校车”

  6月14日6点10分,天刚放亮没多久,焦建伟开着客车准时到达光泽县寨里镇下茅坪自然村口,10余名小学生,依次上了车。和往常一样,他们搭上焦建伟的免费“校车”,赶往约6公里外的学校上课。

  “我从一年级开始坐这车,6年了,都不收钱。”其中1名女生说。10几分钟后,客车把学生安全送到了儒州小学门口。

  焦建伟是光泽县汽车运输公司的老司机,承包了光泽县城至司前乡清溪村80公里长线路。8年来,他把自己的车变成学生的“校车”,免费载送的孩子近3万人次。

  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焦建伟脸上增添了些许皱纹,头上有了白发。但这8年不变的是,小学生乘车始终不用交车费。

  缘起8年前村民们的一次推车

  是什么让焦建伟一坚持就是8年呢?这还得从8年前说起,当时焦建伟所承包路段的路况很差,一遇连日大雨,到处积水,车子经常打滑。

  一天,又下大雨,焦建伟的客车在寨里镇桥亭村路段打滑陷入泥潭,走不了,急得他团团转。这时,过往的桥亭村村民们,纷纷卷起袖子和裤管,帮焦建伟推车。

  车子终于出了泥潭,可村民们却都成了“泥人”。“从那以后,我心里就特别感激他们,一直想着做些什么报答村民。”焦建伟说。

  不久后他发现,村里的小学生每天要起个大早,然后要步行约6公里,赶到儒州小学上课。每到夏天洪灾和冬天打霜时,家长都很担心。于是,焦建伟有了主意。

  说干就干,焦建伟开始免费载送孩子们到学校,一坚持就是8年。

  8年少收了小学生们6万多元

  “有了焦师傅后,我们就放心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他家闺女就是坐焦建伟的车念完了小学,现在在镇里念中学了,每次回来都问焦叔叔现在身体、生意怎么样。

  其实,一开始家人都不理解焦建伟,“车上只有19个座位,每天拉这么多学生,还怎么拉客?”也有乘客埋怨,花钱坐车,却还要和一群孩子挤在一起。

  而焦建伟总是回答说:“就是看着孩子们可怜。”

  客车售票员说,“一天每人票价2.5元,一个学生每年上学200天,车票就要500元,16个学生一年共省了8000元。8年来,焦师傅为了这些孩子,少收了6万多元呢。”

  “就6公里路,也没什么,钱赚得够用了。”焦建伟淡淡地说。

  焦建伟说,自己在这条线路上跑了26年,得到沿途群众许多支持,所以,他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回报村民。

  

  报恩故事九:【13岁男孩放学路上捡废品照顾77岁奶奶】

  来源:钱江晚报(杭州)

  

  小伟芝每天照顾奶奶的生活起居

  钱江晚报8月9日报道“孩子,住到我们家来吧,这样你可以安心读书。”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

  “不,谢谢叔叔,我走了,77岁的奶奶怎么办,奶奶就靠我了。”13岁的西安男孩缪伟芝坚定地答道。他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了奶奶的一片天空。白天,他在乐清乐成走街窜巷去捡垃圾,晚上,他不仅要温习功课,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

  这位坚强、好学的外地孩子感动了周围很多人,当地政府每月发给他们补贴140元,奶奶以前帮工过的主人家现在倒过来帮孩子洗衣服,还有人给孩子送来了学费……

  “下半年我就读初中了,我还会把奶奶带在身边的。”昨天,缪伟芝告诉记者。

  4岁开始跟着奶奶捡垃圾

  缪伟芝4岁时,父亲就过世了,母亲改嫁,在乐清做清洗工的奶奶赵吴妹将孩子从西安接了过来相依为命。

  奶奶赵吴妹做清洁工,主要是帮助一些老人家打扫卫生,也轮流住在别人家,就这样缪伟芝成了奶奶的跟屁虫。

  “那时候,我看这个孩子没东西吃,就给了他一个蛋糕,他拿在手里半天,等到奶奶回来了,把蛋糕送给奶奶吃,我问他,你不爱吃蛋糕吗?他说,奶奶辛苦,应该留给奶奶吃。”以前的顾主谢阿婆说,因为孩子孝敬,所以顾主家也从来不嫌弃缪伟芝跟着奶奶到家里住。

  几年来,为了减轻奶奶的生活负担,缪伟芝跟着奶奶一起上街捡拾垃圾,在乐清乐成北门、东门一带,常常留下祖孙俩捡垃圾的身影。

  奶奶年纪大了,背不动那么多垃圾,他就拖个蛇皮袋,乐颠颠地跟在后面。远远地,听到易拉罐拖动的声音,就是小伟芝“满载而归”了。

  在乐清免费上学,放学一路捡废品

  转眼间,缪伟芝8岁了,到了读书的年龄,西安老家已经没有人了,祖孙俩回老家连生活都不可能。

  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乐清乐城北门一所小学给缪伟芝免去了学费。由于勤奋好学,缪伟芝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卫生委员。

  班主任陈老师说,缪伟芝的学习优秀,在学校从来不买零食吃,放学路上,孩子还一路捡垃圾回家。

  “有些奶奶知道我要易拉罐,都把它们存起来给我。”缪伟芝很乐观,心里充满了感激。

  素不相识的人帮他照顾患病奶奶

  今年77岁的奶奶因为劳累工作,加上身上的风湿关节炎慢性病也越来越严重了,经常脚痛背胀,考虑到祖孙俩的实际困难,乐清政府每月补贴他们140元低保户救济金。

  今年6月的一天,缪伟芝放学回家,迟迟等不到奶奶,当他在街边找到晕倒的奶奶时,不禁失声大哭。

  这一夜,缪伟芝半醒半睡地陪伴在奶奶身边,照顾奶奶。

  一些市民得知赵奶奶和缪伟芝的困境后,纷纷过来帮忙,有几位老人轮流来帮婆孙俩洗衣烧饭;一位朱阿婆让出自己的老屋,免费供婆孙住,并在每月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婆孙俩当生活费;一位名叫阿祝的老人捐出一万元积蓄,作为缪伟芝未来的读书生活费;还有,乐清市烟草专卖局干部李建林每逢节日就给他俩送上一些礼物和慰问金……

  “我会带着奶奶去读书”

  有很多热心的人为了让缪伟芝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想让孩子到自己家来住。“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我会带着她去读书的,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有奶奶一口饭吃。”缪伟芝谢绝了大家的好意。

  现在,在乐成的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汗流浃背的缪伟芝捡垃圾的背影。

  

  报恩故事十:【孝子延续瘫痪父亲9年生命,每天用手为父抠大便】

  来源:燕赵都市报

  

  

  在文安县城的街道上,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温馨而感人的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瘦弱汉子,背着一个身体瘫痪的耄耋老人蹒跚而行,老人依偎在汉子身上,幸福而安详,父子俩相依相伴的身影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中……

  但这样的画面,却永远定格在了2010年7月16日。这天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无情地割开了汉子传送给老人的温暖和亲情。7月23日,由于伤病加重,老人不幸去世。

  汉子名叫史宝忠,老人是史宝忠的父亲。此前,史宝忠9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瘫痪的老父亲,用自己的朴实、纯真和善良,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大孝颂歌。

  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2002年10月的一天,家住文安县前于屯村的史万明脑血栓第六次复发昏迷,同时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被送进文安县医院抢救。医生诊断后告诉其儿女:“没希望了,回家安排后事吧。”几个子女顿时慌了手脚,44岁的次子史宝忠此时郑重地说道:“只要爹还有一口气,我就绝不丢下他!”

  当天,史宝忠把父亲史万明接回了自己的家,从此,史万明开始了精心照顾瘫痪父亲的9年之旅。每天史宝忠都要坚持给父亲按摩四五次,消毒三四次,一个过程下来,史宝忠累得浑身大汗。虽然累,但他总把关切的眼神、满心的期望带给还在昏迷中的老父亲。虽然动作单调、机械而琐碎,但史宝忠不急不躁。

  短暂而漫长的30个日日夜夜,在史宝忠的心灵煎熬中过去了,也许是他的孝心和诚心感动了上苍,老人奇迹般地睁开了眼,并逐渐认出自己的亲人。三个月后,当听到老人能喊出“宝忠”俩字,还可以简单地说出“吃”、“不吃”等简单的话语时,史宝忠激动地流出了泪水。

  我没有生病的权力,我还要照顾老人

  史宝忠一人担当起了照顾父亲的沉重使命。他像慈母照顾新出生的婴儿一样,为防止皮肤溃烂,每天把沉重的父亲背来抱去;又像有经验的医生,给父亲研究食谱、做可口的饭菜。每次看到电视上有关健康饮食的节目,他就认真地用小本子记录下来。结合父亲日常对食物的反应,史宝忠慢慢摸索出了老人的饮食特征:吃粗粮蔬菜,不吃肉和甜食。为此,他特意在老家旧房子后面菜园里种了玉米、菠菜、菜瓜等,纯用大粪施肥,不用化肥农药,成熟后专门给父亲做饭吃。

  于是,亲情被温暖包围得格外温馨醉人:锅里有刚刚熬熟的菠菜煮玉米饼,史宝忠给父亲围上围裙,端起碗,尝一口,喂一口;问一句,喂一口。他像小孩子一样,眼巴巴地注视着老父亲的表情,唯恐烫着、噎着父亲。直到老人吧唧着嘴说“饱了”,史宝忠才像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似的长出一口气,给父亲解下围裙。

  老人吃饱后,史宝忠弯身抱起父亲,用自己身体架起父亲身体,在胡同里前后溜达。父子俩每隔10分钟左右就这样溜达一会儿,一天溜达几十次。史宝忠说:“老人下半身的肌肉神经坏死,肠胃的消化功能也退化了,溜达几分钟有助于肠胃的蠕动。如果整天坐着,屁股上的肉会烂。”老人有个习惯,不在屋里呆着,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严寒酷暑,外面吃外面喝。晚上经常到两三点才回屋睡觉,史宝忠就陪着寸步不离。9年来,史宝忠坚持给老人洗衣服、擦身体,到出事的那天,老人身上没有一块伤疤,一块脓疮。

  老人脾气暴躁,加上病痛的折磨,经常会无端发脾气,让人很难忍受,但史宝忠从不顶撞,且总是笑呵呵的。他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创造了一套康复训练方法,吊绳、推车、肢体运动。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很大的难题,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取暖、保暖设施差,衣服被褥脏了,洗涮晾干需要很长时间。经过反复琢磨、实验,史宝忠自制了坐便器,改造了接尿管,调整了药物用量,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后来,老人便秘,为能准确体会排便力道,不伤到老人的肌肤,他扔掉了妹妹送来的消毒皮手套,手指涂满蜂蜜,忍着难闻的臭味儿,每天用手为父亲抠大便三四次。

  由于父亲生活起居和常人不同,史宝忠生活没有一点规律,生病了,他就到药店买点药吃。有一次,他感冒发烧,医生让他输液,他死活不干,而是拿了点退烧药就走了。史宝忠说:“我不能生病,我还得照顾老人呢,我没有生病的权力。”

  你们安心工作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

  史宝忠还有姐弟和妹妹,长年在外地工作,史宝忠对他们说,“你们安心工作,谁也别分心,咱爹交给我了。”每次他们回家想照顾老人,史宝忠总是拦住。史宝忠担心,“弟弟妹妹没服侍过老人,不知道爹的习惯,不知道劲儿该怎么用。”史宝忠的儿子史宾回忆说,“去年3月,我爸爸因为手抄四大名著被评为全县十大文化人物,一次彩排和一次上台,都是我代看爷爷。当时爷爷说翻个身我都抱不动,真纳闷爸爸平时怎么伺候的,他哪来那么大的劲儿?”

  7月16日晚,史宝忠和父亲在村中不幸遭遇车祸,在医院里,醒过来的史宝忠顾不上自己满身的伤痛,冲着护士喊道:“我爹呢?我要去看他!”。7月23日,父亲不幸去世,躺在病床上的史宝忠得知消息后泪水长流……

  9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史宝忠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延续了父亲的生命,书写了人间大孝。

  

  报恩故事十一:【17岁男孩带着聋哑痴呆母亲去上学】

  法制周报-e法网

  

  每天晚上睡觉前,陶星都要给妈妈洗脚

  

  陶星在给妈妈洗衣服

  

  陶星快速吃完饭,抽空打扫家里的卫生

  

  一进教室,陶星就投入紧张的学习中

  妈妈啊,儿将永远陪伴您!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这是一个“90后”一代的非典型人物。说他“非典型”,是因为他和所有“90后”少年一样,充满求知欲,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喜欢唱歌、打球、玩电脑,也喜欢看“超级女声”。

  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在他身上,难能可贵地充溢着“90后”一代在成长中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而湖南省岳阳县三中高二学生陶星却承担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的三年里,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他身上,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阳光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涯。

  2007年3月31日,本报记者来到岳阳,与陶星一起生活了3天,体验了一位17岁少年的孝道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

  带着痴呆母亲去上学

  2007年3月31日,在岳阳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陶星第一次带着聋哑智障的母亲王佳良去医院做系统检查。因为陶星要回学校上课,好心的邻居刘阿姨留在医院帮忙照顾妈妈。

  晚上,家里第一次少了母亲的身影,陶星显得坐立不安,夜深了还借记者的手机询问妈妈的吃住和身体情况。

  在岳阳县三中,每天中午下课,陶星都是第一个跑出教室,不是因为饿了急着去食堂吃饭,他是要赶回学校附近的租住房,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做饭。

  除了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陶星还得教母亲刷牙,帮母亲洗脚、洗衣服等,因为母亲手有残疾,他还要给她擦洗身子。记者问:“你是大男孩了,给妈妈洗澡不太方便吧?”他的回答让记者觉得有些惭愧:“最开始我有些顾虑,但现在习惯了。妈妈生了我养了我,我给她洗澡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母亲痴呆,我不替她洗,她就会很脏,来了例假,尿湿了衣裤被子,都是我来处理,这很正常。”

  自从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全为母亲做了,陶星说,“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90后”中国孝子陶星发自内心的呼喊,让记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2007年3月31日至4月2日,本报记者与陶星共同生活了3天,陶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让记者感动。

  陶星——这位当代中国孝子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

  孝顺冬天搂着妈妈双脚入睡

  妈妈一抽搐,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冬天时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睡。

  2007年4月1日。晚饭后,妈妈上厕所时尿湿了裤子,陶星连忙替她换上干净衣服,又倒水帮她清洗。记者惊讶于他动作的娴熟。

  陶星说,尽管妈妈痴呆,却很爱干净。因此,每过两三天就要给她洗头、洗澡,否则她就会不高兴。在陶星的悉心照料下,妈妈每天穿着干净,脸色红润,体型甚至微微发福了。

  这几天高压锅坏了,饭老是煮糊,他只好把好的选出来给母亲,糊了的留给自己吃。

  妈妈王佳良聋哑又痴呆,只有两三岁小孩的智力,脾气也很不好,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她便嗷嗷大叫,甚至不知轻重地打人,陶星只好默默承受,所以常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陶星很担心她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每晚要催她上两次厕所,所以他一直与妈妈睡在一起。晚上他特别容易醒,妈妈一抽搐,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养成了习惯。冬天,他还怕妈妈受冻,晚上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

  感恩照料妈妈天经地义

  “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4年5月,陶星读初二时,55岁的父亲陶荣初患癌症去世。陶星开始了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的生活,一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岳阳县三中。而比他大四岁的姐姐,高中毕业后来到岳阳市边学电脑边打工。

  读高中后,学校离家里有10多公里,陶星不可能每天都回家,只好委托邻居照看一下母亲,他和姐姐每周末轮流回家照顾。一次邻居告诉他,他妈妈在家里发了病,摔得头破血流。陶星听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将妈妈送到了镇上的敬老院,不料几天后妈妈就大吵大闹要回家。

  “一见面,她流着泪将我和姐姐紧紧搂在怀里,久久不肯松手,还一边摇头,一边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星泪流满面,“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丢下您!”

  2006年9月,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读书。但一个月后,房东因特殊情况急作他用,他们不得不搬出来。新墙镇农技站的刘永红阿姨了解情况后,把母子俩接到家里,不收房租和水电费,他们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但她却知道疼我和姐姐。别人给她一个苹果,她会切一半留给我;邻居给她的零食,她都放在衣兜里留给我。”陶星说。他跟母亲能够用几个简单手势的沟通,“我母亲高兴时会用她的下巴靠着我的头‘撒娇’;她还会用手指着我的校徽,又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说,我是个学生,将来是有出息的!”

  父亲曾告诉陶星,母亲在怀他的时候,一次发病摔倒在马路中央,摔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可是,她刚醒过来,就不停地摸肚子,发现孩子还在,就举起大拇指示意围观的人,意思是孩子还好。“这件事,我一辈子都记得,没有母亲,哪里又会有我呢?所以我照料母亲是天经地义的。”

  陶星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治好母亲的病。

  责任最怕妈妈走丢了

  “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即使是一句微弱的回答,我也心满意足了。”

  陶星最怕的事是“妈妈走丢了”。他说,一个月前妈妈曾走丢过一次,他费了好大劲才把妈妈找回来。

  那是今年正月十二的下午,陶星像往常一样下课后小跑回到家。当他推开房门却大吃一惊,妈妈不见了!“妈妈只怕是出事了,快找!快找!”陶星找遍整个院子,也不见妈妈的踪影。他慌了,急忙找邻居王爷爷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到外面去找。

  雨不停地打在他的脸上,冰冷冰冷的,陶星毫不在乎。最后,路边一个缝纫店的女老板告诉他,他妈妈朝荣家湾方向走去了。

  一个中年女子被陶星的孝心所感动,塞给他50元钱,让他去坐摩托车找。车在路上颠簸,夜色越来越浓,陶星急得心都要跳出来了。雨越下越大,他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他想,妈妈肯定也在风雨中挨冻。这时,他多么希望妈妈就在眼前,“多想叫声‘妈妈’时她能回应我”。陶星心里不停地祈祷“妈妈,千万不要出事”。

  在离县城不到一公里多的311工厂附近,陶星终于找到了倒在地上“哇,哇,哇……”叫喊的母亲。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用双手拧干水,擦干妈妈身上的雨水和泥泞,把妈妈抱上摩托车。

  回来时已是深夜,陶星泡了一杯红糖水,用勺子慢慢地喂妈妈喝下。随后,他又帮妈妈换洗了所有衣服,轻轻地把妈妈扶到床上躺下,盖上两床被子。晚上11时,陶星才走进厨房给自己做了点饭吃。

  乐观喜欢唱歌的阳光男孩

  陶星喜欢一边唱歌一边做家务;他喜欢“超级女声”张靓颖,也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尽管生活充满艰辛,但陶星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从未以照顾母亲为借口耽误过一节课。他说:“只要妈妈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再苦再累也要熬过去,因为我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陶星初三的语文老师孙桂文回忆说,每当她在课堂上讲到孝道和做人时,陶星总是听得最认真,讲到朱自清《背影》、胡适《我的母亲》这些课文时,他甚至热泪盈眶。

  记者发现,陶星喜欢一边哼唱那首《感恩的心》,一边做着家务活。“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可能是他跟歌词里的意境有太多共鸣。

  岳阳县三中团委书记廖娴老师告诉记者,陶星喜欢唱歌、播音,多次被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播音员、三好学生、德育标兵。学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去镇敬老院打扫卫生,陶星每次都很积极,并没有因为要照顾母亲而推辞。

  陶星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十名。陶星也喜欢“超级女声”中嗓音很动听的张靓颖,喜欢湖南卫视《晚间》栏目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张丹丹。

  陶星乐于帮助别人,很有人缘。高一时的同桌尹婉舒说,陶星为向她讲清一个数学题目不惜耗费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前不久,学校有位女同学摔成重伤,学校号召捐款,陶星把衣兜里仅有的5元钱捐了出来,这可是他和母亲两天的伙食费。

  本报记者蒋伟/文伏志勇/图

  陶星能有今天的举动,绝不是偶然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他受到的言传身教,他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似乎注定了他会走上这条与其他“90后”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专家认为,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他们这一代人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很好地继承,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然而,从陶星身上,我们却看到了“90后”一代在成长中所迫切需要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还有坚强、乐观和责任感。

  父亲是他最崇拜的人

  陶星的童年是在幸福和磨练中度过的,尽管家境贫寒,却很温暖,在父亲陶荣初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老实厚道的陶荣初是新开镇中学的厨师,负责为学校几百师生做饭菜。陶荣初是孤儿,曾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帮助。在他的教育下,陶星姐弟俩从小就学会了感恩和关爱他人。

  在陶星印象中,父亲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为了养家和买药给妻子治病,他还利用周末和下班时间在家附近开垦了5亩荒田种水稻,他还在夏天卖西瓜和冰棍以补贴家用。虽然每天辛苦操劳,但父亲坚强地为一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

  陶荣初经常跟陶星姐弟俩说,不要嫌弃母亲,要学会感恩,“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父亲从小给我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经常跟我说,‘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在困难面前倒下了爬不起来,’这句话让我受益终身。”陶星说,就连他现在照顾妈妈的技巧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一生永远的承诺

  2004年5月,陶荣初被检查出是胃癌晚期,此后病情日渐严重。9月3日晚上,父亲把姐弟俩叫到跟前,浮肿的眼睛里含满了辛酸的泪水,父亲用呆滞的眼神示意他和姐姐陶平,又朝妻子看了看,他颤抖着紧握陶星和陶平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如果活不下来,你们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特别要照顾好妈妈。子不嫌母丑,她再疯再癫、再聋再哑、再老再丑,毕竟是她把你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以后你们千万不能嫌弃!”陶星和姐姐伤心地哭着连连点头。没想到,这竟是父亲的遗言。这一点头,也成了他和姐姐一生永远的承诺。

  想带着母亲上大学

  陶星说,夜深人静时,安顿母亲睡着后,有时他会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想到这么多艰辛和苦难都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想到自己从来就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想到以后的生活还无着落,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但第二天一到学校,我就会全忘了,仍然坚强快乐起来。”陶星的眼睛湿润了,但眼神仍然很坚定,“我并不想得到别人的捐助。再苦再累我也要熬过去,我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临别时,记者问陶星,将来考上大学,母亲怎么办?陶星的回答很干脆,“我会带着母亲上大学,终生照料她。”陶星说,“我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还可以勤工俭学。我最想读医学专业,将来帮母亲治好病,让她享受天伦之乐!”

  陶星心语

  我母亲虽然疯疯癫癫,不能说话,听不到话,她虽然不能像别人的母亲一样给我物质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鼓励,反过来,还要我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她。但她生我养我,疼我爱我!我怎能不感谢她的大恩大德呢?

  摘自陶星作文《我懂得了“父爱”》

  “百善孝为先”。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处不充满着“孝道”的身影,吃饭时给你母亲盛饭,吃完饭后帮他们收拾碗筷,当父母在外忙了一天时,可以帮他们揉一下背、捶一下腿。这都体现了你对父母的孝心,体现了你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

  摘自陶星作文《孝心——做人的基本原则》

  一个不爱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爱祖国、爱朋友;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不能指望他对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

  今后,即使我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至少要做一个有爱心,懂义务,乐于奉献的人。妈妈在人世间的一天,就是我为母亲尽孝的一天,只有这样,我才能告慰我父亲的在天之灵,才能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苦命的娘亲。

  摘自陶星作文《可怜的娘亲,儿将永远陪伴您》

  记者手记超越“跪乳反哺”的孝道

  跟陶星一起生活的三天里,他的孝心、坚强和乐观完全感染了我。

  17岁,正是花季少年需要父母遮风挡雨的年龄,他却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反而承担起了该由一个大人来承担的责任。当我看到他对母亲从洗衣、做饭、刷牙、洗脚,甚至上厕所、洗澡,都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看到他把好吃的饭菜让给妈妈,自己吃烧糊了的饭时,当他让母亲先吃排骨上的肉,自己再捡起饭桌上的骨头啃时……那种身临其境的辛酸,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双眼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湿润了。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义,陶星的孝已经超越了“跪乳”和“反哺”的境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特别要向“90后”一代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陶星的孝心、爱心、感恩心,他的坚强、乐观和责任感,正是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同龄青少年所缺少的东西,在当今社会尤显宝贵!

  专家观点呼唤90后少年孝心回归

  获知陶星的事迹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夏学銮教授谈到,陶星的行为是对孝道新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在世俗化、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陶星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养育的孩子,他这种特殊的孝是对孝道在新时期新条件下新的发展,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夏学銮说,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他表示,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陶星的事迹,对“90后”一代特别是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90后问题”的一剂良药。“90后”一代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报恩故事十二:【11年前老人捡回女婴,11年后小女孩照顾瘫痪老人】

  (来源:钱江晚报,李阳阳)

  10多年前,大手托小手10多年后,小手拉大手

  11岁女孩丹丹,告诉每个人什么叫感恩

  她最爱哄爷爷:爷爷的脚好臭,但洗洗就好啦


  

  懂事的丹丹给瘫痪在床的爷爷洗脚。董旭明摄

  再过一周就是新学期,准备新书包、买新的文具、最好再添几身新衣服……孩子们开开心心地为新学期做准备。

  然而,在萧山临浦镇,11岁的韩鸿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不仅不敢奢想新学期能否继续回学校,而且还要承担照顾75岁爷爷的重任。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爷爷韩祖成是个修车工,终身未娶。十多年前,他从公厕里捡回了被遗弃的丹丹,靠每天出去修车,省吃俭用把丹丹拉扯大。

  今年7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突发中风,偏瘫在床,从此,11岁的丹丹就承担起照顾爷爷的重任,擦身、喂饭,忙里忙外。现在,爷爷欠下的医疗费已经超过了万元。

  “爷爷的脚很臭,但洗洗就好啦!”

  除了洗脚,丹丹还要哄爷爷开心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临浦镇的萧山第三人民医院,韩祖成就在住院部三楼神经内科病房。

  韩祖成的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说,韩祖成得的是中风,他的大脑已经出现了萎缩,以后不大可能再站起来了。

  等了一会,一个短头发、大眼睛的小姑娘出现在病房,她就是丹丹。

  韩祖成右腿已经没有知觉,每次洗脚的时候,丹丹的两只小手一起用力,才能把爷爷的脚拖到床边碰到脸盆。

  洗脚的时候,调皮的丹丹还把鼻子凑到爷爷的脚边:“好臭哦,但洗洗就好啦!”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记者,其实,这是丹丹在哄她爷爷开心,因为老人精神一直不好,也不大愿意配合治疗,也只有丹丹的话他最听了。

  “爷爷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未来有着落,但谁都不愿意分开

  其实丹丹并不是韩祖成的亲孙女,而是他捡来的弃婴。

  2000年2月的一个早晨,韩祖成在临浦镇劳动路上的公厕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一直未婚的他办理了相关的收养手续,还给孩子取了特殊的名字,“丹”就是“单”的谐音。

  丹丹出生时脐带是被牙咬断的,还是早产,体重不足3公斤,体质非常差。是韩祖成的坚持,才让丹丹奇迹般地康复了。

  丹丹告诉记者,爷爷在自己8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她了。“爷爷曾经救过我两次,现在轮到我照顾他了。”

  昨天下午,主治医生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和当地政府协商好了,韩祖成的医药费全部由政府报销,只是以后的康复和照顾很难,我们建议他去敬老院,但老人和孩子都不愿意分开。

  “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不少好心人想要收养丹丹

  7月16日,对于韩祖成和丹丹来说真的是一场噩梦。丹丹说,“我做了一个噩梦,起来爷爷就不行了。”

  好在租住的房子边上就是萧山第三人民医院。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楼建涛回忆说,老人送过来的时候确实非常危险,已经没有意识了,如果再晚点,就会有生命危险。

  昨天下午,在记者的采访中,病房中出现了一位女士,她是来看望韩祖成和丹丹的,而且是想收养丹丹。

  这位女士姓孙,就是临浦镇上的居民,“丹丹看起来非常懂事,我很喜欢,只要她愿意,我一定会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的。”

  隔壁病床的陈阿姨告诉我们,最近有不少好人和孙女士一样,过来看望丹丹。(钱江晚报李阳阳通讯员丁倩云)

  

  报恩故事十三:【为报12年前恩情照顾八旬老人10年】

  (来源:腾讯网)

  86岁的程婆婆身患哮喘身体虚弱,独居在汉正街一铁棚中。78岁的王汉云婆婆当年受了程婆婆的照顾,为了报恩又义务照顾她10余年。此善举感动了汉正街邻里。

  程婆婆今年86岁,住在汉正街东富商城吴家正巷丁字路口一个简易铁棚房里。1999年时,程婆婆患上哮喘病,又无人照顾,身体每况愈下,邻居王汉云婆婆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每天到程婆婆家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几个月后,王婆婆干脆搬到铁棚里,与程一起居住生活。

  2007年,程婆婆的病情加重,经常卧床不起,王婆婆又得每天给她翻身洗澡,但一直毫无怨言。直到去年9月,王婆婆自己也累坏了,才请大儿子过来帮忙。“马上就要过年了,到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来这铁棚里给程婆婆过年”,王太婆说。

  说起两人的缘分,正应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汉云说,她与程婆婆认识20多年了,以前交情一般。1998年,王汉云被诊断为肠癌,“我当时精神差点崩溃,家里也是一团糟”。所幸,程婆婆知道后就每天陪着王汉云,一起聊天做家务,又鼓励她要想开点。不久,王婆婆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不久后程太婆得了病,王汉云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她的责任。两位老人间的如此善举,一时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三.【尾声】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在你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你就需要在别人危难时报答他。

  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滴水之恩,何以报?夏天烈日炎炎,甘露用泪水回报了大地,让花朵开放得更加鲜艳,让荷花在浇水之后开放得灼灼其华,沁人心脾。

  滴水之恩,何以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经历了春风夏日,落花用身躯回报了养着自己的大地妈妈。

  滴水之恩,何以报?冬天寒风凛例,雪花飘落,万物皆“冬眠”,只有梅花孤霜傲雪,用梅花的香气来回报给人们……

  大自然皆如此,何若人也?

  当你穷困潦倒时,他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当你失意时,他为你开启了导航灯,指引着你;当你失败时,他为你铺垫了一块块基石,让你走向成功的阶梯;当你惆怅时,他为你带来了开心果;当你不幸时,他为你送来了幸福的青鸟;当你……然而,当他累倒下,生病躺下时,你,你又为他送去了什么,带去了什么?是冷漠,还是倍致的关怀?

  滴水之恩,你将以何为报?且看——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了当初刘备的三顾茅庐的赏识;李密用忠心回报了君王的栽培与信任,用孝心回报了母亲的养育之恩;贝多芬用音乐的成就回报了父亲的鼓励与支持;当代歌手用声音和美妙的音乐回报了热爱和喜欢他的歌迷……他们都在回报。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一首诗道出了我们应当如何来回报,“滴水之恩”,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滴水之恩,以何报?用一颗真诚的、感恩的心来报;用你的关怀来报;泪水带来的失望,微笑送来的是关怀。因此用你一个甜甜的微笑来报。

  你一句关怀的话语,一个甜甜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拥抱,一个感恩的眼神……都是滴水之恩,也都是涌泉之报。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用那一份爱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用那一份尊重和感激去回报老师的教导之恩,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回报朋友的关心,用一颗无私的心去回报社会。

  心存感激,用“涌泉之情”回报“滴水之恩”。


  

  

  不知诸位看了上述故事,有何感想?

  

  ——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我在此谨赋拙诗一首,聊表心声一席:

  【看故事谈感恩】

  为人处事凭良心,滴水之恩涌泉报。

  感恩善举传佳话,尘世温馨春光照。

  人间自有真情在,必将慈心证菩提。

  奉劝天下有情众,多行慈善不作恶。


  ——陈怨蜚*看上述【十三个报恩故事】有感而发!

  

  

  

  

  

  

  

  

  

  

  

  

  

  








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292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7楼 2010-08-26 20:51:03

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295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8楼 2010-08-26 20:53:05

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298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9楼 2010-08-26 20:55:11   

  感恩的心

  (来源:百度)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01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0楼 2010-08-26 20:57:13   读《感恩的故事》有感

  作者:王梦竹

  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见床头有一本书《感恩的故事》原来是女儿学校发给她读的。随手一翻,竟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每一个小故事的字里行间没有一个“爱”字,但表达的却是一个主题-----爱。不由得一个小故事接着一个小故事看,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才熄灯。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睡。平凡而有伟大的“爱”字被描写的淋漓尽致。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的中学老师》。我记忆有新,写的是一个中学老退休教师,虽人在家,可他的心里一直装着他的学生。有一天,他在一则报上看到有了个大作家名字---王有才,他以前教过的学生,并且不久要在他所在得省城举办售书签名活动。这个退休的老教师,平时连县城也很少去。一路颠簸,到达活动现场,排在长龙似的队列中,等待着他的学生在签名时把他满肚子话讲出来给他的学生听。可是事与愿违,等到轮到他时,大作家他的学生头没抬,签完名,把书递给他,说了一声:“下一位”。老教师刚想说“哎”。已被拥挤的人群推了过去。他满怀失望和悲伤地离开了活动现场。正在伤心之时,却意外地听到广播里传出-------马承老师请在东边花坛等着,你的学生王有才找你。此时,马老师的眼不由得湿润了。他的学生没有忘记他,他的学生是知道感恩的。

  “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充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歌唱的多好啊!在我们的生活中,爱有多种多样,亲情,爱情,友情,邻里之情。父母对儿女的爱,上级对下级的爱,长辈对晚辈的爱,朋友之间爱。无时无刻我们都生活在爱得氛围中,没有了爱,你将是最孤独最可怜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享受别人对你的爱,我们也要学会付出。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去爱每一个学生,而且以身作则,从言行上时时刻刻要求自己,教育学生去关爱别人,回报他人。前两周我所教的学生------赵晗笑,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女孩,每次见面彬彬有礼的打招呼。有一天的早上,我在教室门口候课,她笑着跑到我面前送给我一个信封说“老师,送给你的。”说着跑开了。我打开一看,是一瓶洗面奶,十克装,非买品。可是我的心当时却很甜,礼品不再轻重,贵在一片心意。我的学生她知道感恩,知道爱别人,她的行动是多么值得表扬啊!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处处时时存在着爱与被爱。在这个和谐的美好的环境里生活你不感到快乐吗?我的朋友们,让我们去爱别人,去享受被人的爱吧!

  

  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04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1楼 2010-08-26 20:58:40   民工见义勇为受重伤邻里报恩轮流做家务(图)

  重庆晚报

  

  颜道清对照顾他的邻居说感谢

  本报讯来自四川合江县的30岁小伙颜道清,在深夜救人时身受重伤。事隔十多天,出院回家休养的他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上大田湾65号宏福公寓的邻居,每天轮流为他买菜、做饭、洗衣报恩。

  “你就看看报纸吧。”昨日中午,在颜道清居住的宏福公寓一楼,邻居王惠民一边让小颜休息,一边淘菜、切菜。她说,10月26日晚,宏福公寓守夜人被两名年轻男子袭击,颜道清听到呼喊,立即冲出去救人。在与行凶男子搏斗中,颜道清被对方捅成重伤(本报10月27日曾报道)。现在,颜道清还不能做事,他爱人要带小孩,无暇分身。而且,一家人收入低、生活很苦。几天前,经邻里合计,轮流照顾小颜的“计划”悄然开始。

  忙了好一阵,王惠民将炒好的青椒肉丝、番茄炒蛋等两荤两素一汤的家常菜,摆在一个小茶几上,随即搀扶小颜坐下。给他盛好饭,她又去洗衣服,急得颜道清连连轻喊:“王姐,快来吃饭,等会儿我老婆洗。”但她回答:“你们吃吧,我洗了回家吃。”

  “我巴望着明天快点到。”上大田湾60号7楼的刘大爷说,自己身体还硬朗,帮助做家务没问题。邻居李女士说,小颜为大家受重伤,邻居们捐钱有限,做饭、打扫卫生、洗衣等,还可以使上劲儿。

  对于邻居们的照顾,小颜不知如何报答,只希望能赶紧恢复,好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街道稻草援助中心将每月给他300元补助。”对此,上清寺街道办陈主任称,他们已为小颜上报见义勇为奖,已得到批准。同时,渝中区慈善总会、上清寺街道办已给予他6000元和2000元慰问金。他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向街道反映。而邻居们也说,对小颜的照顾,也将继续下去。

  本报社区记者汪云剑摄影报道

  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07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2楼 2010-08-26 20:59:23   七旬老人为还5.2元父债苦寻债主55年称为感恩

  --------------------------------------------------------------------------------

  荆楚网-楚天金报

  武汉75岁老人为还5.2元父债寻债主55年称为感恩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程翔)昨日,75岁的黄江清老人长舒了一口气——57年前父亲借别人的5.2元钱,如今终于还上了。他说:“这不是简单的几块钱,而是一笔沉甸甸的人情债。

  我们不能忘记感恩!”

  昨天中午,汉口水塔街的岳南甫先生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古稀老人,一进门就喊他的名字,并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岳南甫深感意外,忙问怎么回事。

  原来,老人叫黄江清,今年75岁,家住汉阳郭茨口。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员,生前和岳南甫的父亲是同事。1952年,因家庭困难,他的父亲向岳南甫的父亲借了7元钱。之后,陆续还了1.8元,还剩下5.2元未还。1954年,父亲临终时对黄江清说:“家里借别人的钱,一定要还。”事后,黄江清在父亲的遗物中清出了一个账单:欠岳家5.2元,欠朱师傅2元。

  后来,一直未见债主上门要钱,黄江清便四处打听岳家住处。因两家久不联系,父亲单位又早已不存在,寻找一直无果。此事一直被他放在心上,成了一个心结。

  直到去年夏天,黄江清偶遇父亲一位老同事,听他说岳家住在水塔街附近,便主动找上门。谁知,那天岳家没人在家,扑了个空。之后,黄江清因老伴中风住院,一直抽不出时间。前不久老伴出院,黄江清于昨日再次赶到汉口。

  听完老人的讲述,岳南甫深受感动。他说,父亲已去世10年了,在世时也从未对谁提起过此事。因此,他对这笔债毫不知情。看见黄江清一下子要还500元,岳南甫硬是不肯收。但黄江清说:“你不收的话,我睡觉都不安心啊!”岳南甫只好把钱收下。

  其实,目前黄江清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他一个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他一下子还我500元,不容易啊!”岳南甫说,他经常看到别人到处躲债,却没想到有人主动还债,而且是“陈年老债”。

  黄江清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他父亲在东西湖区新沟镇住的时候,曾欠理发店朱师傅2元钱,一直未还。他想在有生之年,替父亲把这笔钱也还了。可是,只知道这个理发店叫“江江理发店”,店主姓朱。他曾经几次去当地寻找,但理发店早已不在。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这是我应该做的事。”黄江清说。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10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3楼 2010-08-26 21:00:53   猴儿高压线上荡秋千被电晕,获救作揖道谢

  2010年07月30日12:00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大家想送猴子上山,它却爬上房顶,不愿离去。

  

  居民们拿来水果喂猴子。

  26日下午,一只猴儿受惊后跃上桂林绢纺厂宿舍区的高压电线荡秋千。结果,被电晕摔下。

  喷水、喂水、拿来水果、打119报警……附近居民纷纷设法施救。

  苏醒后,猴儿趴在救命恩人身上不断点头,仿佛在说,“谢谢你救了我!”第二天早晨,猴子向居民“作揖”致谢后,才悄然离开。

  受惊跃上高压线

  这只猴儿原本动作敏捷,是只公猴,有二三十斤重,常出没在绢纺厂宿舍区。事发当天的下午5时许,它从附近的斗鸡山下来玩耍。

  都说“老鼠爱大米,猴子爱玉米”,一位卖鸡的妇女好心找来一个生玉米,把籽剥下,扔向站在房顶的猴儿。结果力大了点,玉米扔过了头,猴儿一转身,几个健步,便捡了回来。

  令卖鸡大姐意外的是,猴儿并未马上将玉米吞下,而是手捧玉米,向她两次“作揖”。

  这个可爱的动作,引起了围观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来了劲,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冲向猴儿。

  一下子围上来这么多人,猴儿一见慌神了。它调头就跑,跳过房顶,穿过阳台,爬上一株桂花树,这棵茂盛的桂花树与旁边的高压电线几乎相连。

  谁都没想到,最后,猴儿慌不择路跃上了高压电线。

  被救之后不愿走

  “那可是380伏的高压电线,连皮都没有的。”眼看猴儿身处险境,居民莫崇息等围观群众的心悬了起来。

  站在约三层楼高的电线上,猴儿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电线上摇呀摇的。

  莫崇息说,不知道怎么回事,猴儿摇了几下后,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倒在桂花树枝上,再掉到石棉瓦房顶。不幸的是,它偏偏掉在了石棉瓦的边沿,结果瓦烂了,猴儿重重地摔在地上,一动不动。

  “被电死了?”“要不要帮它做人工呼吸?”一时间,围观群众七嘴八舌。

  这时,一旁开店的卢锦全赶紧打来一瓢冷水,浇在猴儿身上。结果,没反应。直到卢锦全打来第三瓢冷水浇上,猴儿才睁开眼睛。它慢慢坐起,有气无力地眨眼。

  卢锦全又打来水,像喂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把水灌进猴子嘴里。居民蒋阿姨等人也从家里拿来苹果和梨子,有的赶紧打119报警救猴……

  很快,桂林瓦窑消防中队的官兵驱车而来。这时,猴儿赶紧爬到卢锦全的身上,不停地点头,“它好像在对我讲,‘谢谢你救了我,请不要把我拉走。’”卢锦全说。

  “作揖”道谢才回家

  猴儿醒了,有人建议将其送动物园,有人认为让它回归自然。

  卢锦全说,他在此地生活了30余年,10多年前就看到了这只猴儿。其实在斗鸡山上共有两只,一公一母,“斗鸡山就是它们的家,我们不能拆散它们。”最终,大家同意由消防官兵将猴儿护送上山。

  可猴儿调皮,大家送它,它不愿离去,不停地在居民楼间跳来爬去。消防官兵找来猪笼,将它罩住,翻转笼子时,它从笼口一跃而出,消失在人群中。

  当晚,它并未回家,而是呆在一居民楼顶休息。

  27日早晨,它分别来到王香芝等居民的阳台和屋前,给每一户做了一个“作揖”的动作,才悄然离去。

  王香芝说,它肯定不是在讨吃的,应该是在道谢,因为“我给它吃的,它没要。”

  这让居民很感动,他们觉得,这只猴儿通人性,知道人们对它好,它懂感恩。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13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4楼 2010-08-26 21:02:37   19年前小伙救女孩后离去,19年后电波使其奇迹相逢

  2010年08月08日20:33来源:钱江晚报

  

  来到19年前跳水救人的现场,项先生(右一)依然很低调。他不愿正面面对镜头,这是本报记者偷拍下的一张照片。

  19年前,25岁小伙曲院风荷救起4岁女孩后悄然离去

  19年后,电波里一场“救人该不该留名”的讨论让他们得以相逢

  一个军礼,一声“谢谢”,盼了19年

  19年前,在杭州西湖景区曲院风荷发生了这样一幕:正在湛碧楼二楼喝茶的一个小伙子,听闻一个女孩落水,从高高的二楼直接跳下。女孩被救起,在发现小女孩无大碍之后,他悄然离去。19年间,寻找恩人的情结却始终萦绕在女孩及其家人的心中。

  或许是缘分,或许是偶然……两家人居然通过电波相逢了。昨天上午,等待了19年的感恩之梦实现了,女孩终于可以面对面地向恩人说声“谢谢”。

  19年前,小伙子救了小女孩,悄然离开

  时间退回到1991年8月18日,星期天,曲院风荷湛碧楼。和现在一样,不少新老杭州人都喜欢来这里欣赏夏日的荷花。

  4岁的妍妍和父母,一家三口人是来参加单位组织的工会活动,“当时我们在湛碧楼一楼。”

  同时在湛碧楼的还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他姓项,刚退伍参加工作,来西湖边是特意拍荷花。“当时9点还不到,因为一楼太吵,我就上了二楼。”

  湛碧楼是一个二层的茶楼,周围都是荷花,而在二楼还有一个阳台,大约4米高,可以将大片荷花尽收眼底。就在小项按动快门时,突然发现湖面上有一个人在扑腾。“像是一个孩子,但已经看不到头了,当时离岸边有10多米。”

  刹那间,一个身影从二楼阳台一跃而下,只听见“扑通”一声。“当时如果我再下楼估计就来不及了,跳下去之后,水到我的胸部深,关键是下面的淤泥很厚。我奋力游过去,然后一把抓住了小女孩。”

  回到岸上,妍妍吐了一些水后就哇哇大哭,此时妍妍父母洪先生、钱女士也赶了过来。小项将怀中的妍妍交给了洪先生就离开了。“说实话,当时我们是又气又急,看孩子浑身都湿透了,可等我们转头,发现已经找不到救我女儿的恩人了。”洪先生说。围观的游人说,那个小伙子可能是个刚退伍的军人,他很有军人的样子。

  19年来,小女孩一家一直在寻找恩人

  19年时间,妍妍一家人一直没能忘记寻找恩人。“我们甚至每次见到亲朋好友就说这事,希望能够早一天找到他。”与此同时,洪先生和钱女士不停地在妍妍面前提起恩人,“虽然我没有当过兵,但我有股军人情结,而且救我女儿的又是一名退伍军人,所以我常跟妍妍说,救你的是一名解放军叔叔,长大后你一定要多做好事。”

  时光如梭,妍妍很快长成了大姑娘,而且还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文艺女兵。用她自己的话说,之所以不爱红装爱武装,这与救命的解放军叔叔分不开。“在我心中,解放军是神圣的,高大的,所以我后来也选择当了两年兵。去年12月退伍的。”

  今年8月4日早上7点多,FM95财富广播“浙江第一线”栏目正在讨论“救人是否需要留名”的话题。一位先生打进了热线,他认为,大家不应该把人想得太复杂,在救人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多想,救人也不是为了名利。为此,他还说到自己曾经救过一个小女孩的经历。

  碰巧的是妍妍的外婆正在收听广播。1991年,4岁小女孩,二楼跳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人家很快就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救妍妍的恩人。

  第二天,钱女士就找到了FM95财富广播,经过进一步确认,打进电话的先生就是19年前的小项。“恩人找到了!当时我特别激动,为此,我们整整等了19年……”

  最后,双方相约,8月7日就在19年前的事发地相聚。

  19年后,一个军礼,一束黄百合,充满感恩

  昨天早上9点多,项先生如约来到了曲院风荷湛碧楼。

  上午10点,妍妍一家三口出现了。

  “敬礼!”

  妍妍的一个标准军礼顿时让现场凝固,此时项先生眼眶红了,钱女士的泪水在打转。

  随后,眼含泪水的妍妍又捧上一束黄色的百合,送到项先生手中。“没有项叔叔就没有我的今天,花店的阿姨告诉我,黄色百合象征着友谊和感恩。谢谢您!”

  茶楼的服务员、游客……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杭州启正中学四名初一的中学生争着一定要和英雄项叔叔合影。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不但敬佩项先生的义举,也为妍妍的感恩竖起大拇指。

  而此时,项先生和妍妍一家似乎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你看看我,笑了,我看看你,也笑了……(记者李阳阳)

  救人者感人,19年寻恩路也感人

  在这场相聚中,我们学到,救人者是伟大的,伟大于救人的一瞬间,伟大于默默走开;被救者同样值得赞一个,赞扬于19年的寻恩,赞扬于相逢时的那个军礼。

  对于妍妍一家来说,能够面对面地向恩人说声谢谢,终于圆了19年的梦。而对于项先生本人来说,这样的相聚同样是幸福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依然能够记得我,记得寻找我,这也让我非常感动。

  按照采访的习惯,这样的故事一定要配一张双方重逢的照片才算完美,但令记者意外的是,无论是救人的项先生,还是被救的妍妍一家,反复强调一定不要透露太多信息,更不要使用他们的照片,他们不愿受到更多的打扰。我们被感动,我们也会尊重双方的意见。回复此发言尘缘非
  • 等级:0级
  • 积分 :42316
[个人信息] [发送信息] [举报] [到微生活转转] 管理
  • 修改
  • 删除
  • 加黑
  • IP
  • 报名
返回顶部 15楼 2010-08-26 21:03:08   错怪救子“善良女”,父亲发帖寻恩人

  本报讯救子心切,抱起受伤孩子送医,却忽略了一旁守护孩子的好心人,事后得知真相,孩子的父亲很是过意不去,想当面说声感谢,于是,他便通过网络发帖寻找那位善良的镇江女子,

  8日晚,镇江0511网站论坛上,一位网友《感谢你!镇江善良的女子》的帖子蹿红。记者了解到发帖人叫王刚,女儿小楠12岁,儿子小博3岁。8日下午,两个孩子在京岘山庄内的公共健身场玩。下午4点多,他突然接到小楠电话:小博被其他孩子弄伤了头部,他赶去只见孩子身边还站着一名30岁左右的女子。怀疑女子就是肇事孩子的家长,王刚没给对方好脸色看,立即带孩子去医院治疗。王刚事后才从小楠口中得知,原来有个七八岁大的女孩抱小博没抱好,造成小博头部着地受伤。关键时刻,是那位过路女子抱起孩子送往附近卫生服务站包扎,还垫付了医药费。为了找到这位善良女子,补上自己的感谢,顺便归还女子垫付的医药费,王刚特意发帖通过网络寻找。

  (许益明张凌发)


  报恩的故事

  --------------------------------------------------------------------------------

  前不久,中建五局一公司职工家属黄新建又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信中写道:黄妈妈,现在天气热了,您要注意身体。女儿关华金十分想念您……

  这位自称为女儿的关小姐,其实并非黄新建的亲生女儿。她们俩原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所以以母女相称,是缘于11年前一段报恩的故事。

  1993年8月9日傍晚,当时还在香港新界明爱职业先修中学读书的关华金去北京游玩。在长沙火车站转车时,不小心被一名女骗子骗走了所有的钱物和证件。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孤独一人的关华金一时急得不知所措。她在街头找了一圈又一圈,始终不见女骗子的踪影。此时,她已一天没吃东西了,人饿得无精打采,头昏眼花,眼前全是陌生的人流和车辆。

  正在长沙火车站公厕帮忙收费的黄新建,看见小关泪流满面,惶惶不安,急忙朝她走去。听完小关的诉说,黄新建知道这位香港学生有难了。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好好帮助别人、报答社会。因为10年前在一次车祸中,她曾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把她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这段难忘的经历,使黄新建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此,她经常帮人排忧解难。眼下这位香港学生遇到了麻烦,她自然又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带小关去派出所报案,与家人取得联系,然后,又把她安置在自己家里,端上香喷喷的热饭菜,轻声细语,用母亲般的柔情安慰受惊的小关。闻讯从香港赶来的关父十分感激,掏出一沓厚厚的钞票要塞给黄新建,都被拒绝了。临走时,黄新建还给小关他们买了许多路上吃的东西。

  黄新建帮了小关一把,只当做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并没有放在心上。让她没有料到的是,关华金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报恩人。

  返回香港后,小关第一件事就给黄妈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要认黄新建为干妈,并寄来一大包东西,有黄妈妈爱人喝的绿茶,有儿子爱玩的各式玩具和学习用品,还有各类食品等。黄妈妈曾因车祸受伤,遇有阴雨天气,腿疼个不停。关华金就十分留意报刊上的广告。有一次,她得知九龙有种药对治疗黄妈妈的腿有帮助,便毫不犹豫跑去买了。回家时,她一脚踏空,人重重地跌倒在地,腿乌青一片,买来的药也因瓶破抛洒一地。关华金休息片刻,强忍肿痛又重返九龙去购药,第二天一早,就把药寄往长沙。关华金还多次带黄妈妈一家人去北京和香港等地游玩,几乎每年春节都来长沙看望黄妈妈……

  就这样,两位“报恩人”走到了一起。认识她们的人都说,真像是一对亲母女。


李苏章


  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来源:网易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感恩的心缺失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致命的性格弱点。要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用感恩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个世界。

  要教会孩子拥有感恩的心

  某校为学生播放孕妇生子录像,再现当妈妈的辛苦,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有一颗感恩之心的道德品质,可赞。

  再例,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每逢孩子生日那天,她没有给孩子买生日蛋糕,也没有为孩子大摆宴席,却不忘记带孩子去产科医院,去看望那位曾经给自己接生的白衣天使,告诉孩子是那位医生阿姨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让孩子给那位医生阿姨送上一束美丽的鲜花,送上全家一颗感恩之心。妈妈在孩子生日那天,虽然没有给孩子买生日礼物,却给了孩子无价之宝——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感恩,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凝聚力的内核。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地球,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之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成员,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类只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地球上。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孩子幼小,这种感恩之心不是用说教可以教导、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做丈夫的要感恩妻子,是她的付出和奉献,使家庭更加美好和温馨,使她成为自己生命的另一半。做妻子的要感恩丈夫,在茫茫的人海中,是他的“发现”才组成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家庭。我们要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离不开自然的奉献。我们要对老师常怀感恩之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培育。对一切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农民曾欲卖子救妻,辗转四城寻人还钱报恩(图)

  2010年03月25日13:08新闻晚报李一能等

  

  来沪谢恩的一家

  昨天下午2点,黎金福走出八号线上南路站,四顾茫然,上海这么大,恩人身在何方?

  1个多月前,这名男子带着子女来到上海为病重的妻子筹集病款,在路上偶遇一位姓李的老师,并得到她的热心帮助。“现在我的妻子过世了,她的遗愿是要把各地好心人捐的善款还给人家。”黎金福说,他已经去过了广州、厦门、杭州,上海是报恩之行的最后一站,之前都没有找到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希望在上海能够如愿,完成他对亡妻的承诺。

  对黎金福所述情况,本报将进行核实和追踪报道。

  曾为救妻欲卖子女

  黎金福是江西赣州市宁都县安福乡安福村黎屋组人。去年9月27日,他的妻子刘水库因为双手发麻、颈部酸痛到赣州市某医院治疗,被诊断为脊膜瘤,于10月9日进行了手术。术后不久,黎妻瘫痪,治疗仍需要巨额费用,为救妻子,黎无奈之下携一双子女踏上筹款之路。

  在厦门街头,黎金福打出横幅,欲“转让”子女为妻子治病,此举引起了诸多争议。有人觉得黎金福救妻心切,这是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卖子女毕竟违法,不能赞同此举。

  对于父亲的举动,黎金福9岁的儿子黎浩称“不恨父亲”。“如果把我卖了能救妈妈,我愿意做别人的儿子,一辈子都不见她。”小黎浩哭着说。

  在街头遇到好心人

  辗转广州、厦门、杭州后、今年1月中旬,黎金福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了上海。因为是搭老乡的车来沪,他们在闵行区街头下了车,人生地不熟身上又没钱,三人陷入了困境。

  正在他们漫无目的在街头游荡时,一位路人停下了脚步。

  “她是一位55岁左右的女士,上海人,看上去很有气质,主动来问我们有什么难处,我就把家里的情况跟她说了。”黎金福告诉记者,这名女士当即表示,可以住到她家去。这位女士告诉他们,她姓李,曾经当过老师。

  李老师家也不大,三人在客厅安顿下来,李老师每天帮他们烧菜做饭,还给了孩子们一些衣物。

  两天后,黎金福向李老师辞别,李老师给了他们一个拉杆箱放行李,还给了400元钱,说让孩子回去好好读书。

  告别李老师后不久,三人返回老家,3月1日,黎妻病逝。

  为完成遗愿再上旅途

  “妈妈的遗愿是要感谢帮助过我们家的好心人,她走了,我们要帮她完成这个愿望。”黎金福的女儿告诉记者,为了报恩,他们已经走过了四个城市。

  为了完成妻子的遗愿,黎金福带着家人再次踏上旅途。上次筹款之旅,各地的好心人一共捐了4000多元,归还这些善款,成为黎金福此行最主要的目的。

  因为不慎将通讯录弄丢,那些好心人已经很难再联系到,每到一个城市,他都会联系当地媒体,希望能找到恩人。

  但至今为止,好心人们都没有露面,其中有一人通过媒体转告他:心意领了,钱留着,好好地活下去。

  因为找不到捐款的恩人,黎金福把钱捐给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贫困人士。“把钱给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也是我妻子的心愿。”黎金福告诉记者。

  携全家感谢恩人之情

  现在,黎金福带着家人来到上海,只为找到李老师,对她说一声谢谢,并将400元还给她。虽然钱不多,但这些点滴的帮助,让他的妻子在离世前倍感温暖。“妻子嘱咐我一定要还掉。”黎金福说,为了完成妻子的遗愿,他已经用掉了一大笔钱,可能报恩的花费要超过还善款本身,但黎金福觉得值得,这是他对亡妻的承诺。

  “李老师,希望您能看到报道并和我们联系,我想带着家人向您当面道谢,并转达我妻子的感激。”黎金福说,上海是报恩之旅的最后一站,之后他们将回家,让孩子继续学习为救母而中断的学业。

  “想快点回去读书,但在之前还是希望能找到李老师,这是我们能为妈妈做的最后一件事。”小黎浩哭着告诉记者。

  寻人

  李姓阿姨,退休教师,年龄在55岁到60岁之间,身高1米55左右,戴眼镜,家住闵行。

  1月中旬,李老师曾热心帮助江西来沪为妻筹病款的黎金福。如今,黎妻已经过世,黎金福携家人来沪报恩,欲寻好心人李老师道谢,并归还当时捐款,完成妻子遗愿。

  回顾以前的三篇博文——仁孝感恩

  

  赋诗感喟:一位至情至性的孝子,悉心照顾瘫母十九年

  ——陈怨蜚


  

  一. 新闻花絮:

  【儿子照顾瘫痪母亲19年3岁开始给妈妈端饭】(图)


  来源:武汉晚报

  

  照顾母亲

  

  只要天气好,程志能就要把母亲抱到室外吸新鲜空气。

  

  ▲中午休息时间,程志能推着母亲到室外散心。

  演绎人间大爱孝心感天动地

  19年生死守望“木头妈妈”


  22年前,一位类风湿全身瘫痪的母亲,冒死剖腹产下了孩子;22年后,当年的孩子已经长大,他将瘫痪的母亲带在身边,一边打工一边照顾。昨日,记者在白沙洲大市场附近一处窝棚里,见证了这个80后青年感天动地的孝心壮举。

  “木头妈妈”生死孕育双胞胎

  张忘香1962年出生于新洲区大埠镇中堂湖渔场,由于家里很穷,兄妹5人从小就睡在家里铺满稻草的地面。久而久之,他们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家里没有钱治病,以张忘香的病情最严重,不到25岁,她全身基本上都瘫痪了。

  1987年,25岁的张忘香嫁到了同样贫穷的同村程家,程家兄弟6人靠养鱼为生,娶个媳妇都很难。1987年,张忘香奇迹般地怀孕了,可是,她除了能用嘴巴说话和思维能活动外,全身每一个部位几乎都不能动,每个关节都僵硬变形,与一个木头人无异。有人告诉她,像这样的身体状况,胎儿不可能正常发育,也根本不可能正常分娩,生产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劝她将孩子做掉;但张忘香坚决不肯。

  生命的奇迹真的出现了。1988年4月21日,张忘香在医院里通过剖腹产生下了一个孩子,5分钟后,医生又从腹中取出了另外一个小男孩,还是个双胞胎。早出生5分钟的取名程志能,晚出生的取名程志强。

  由于全身瘫痪,张忘香无法给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喂奶,也没有抚养过兄弟俩一天,他们由父亲靠养鱼拉扯长大。

  从小兄弟俩就耳濡目染爸爸细心周到地照顾妈妈,不管每天养鱼多累多忙,爸爸回家都要给妈妈做饭、喂饭、梳头、洗脸、抱妈妈上厕所。妈妈一不小心会将大小便拉到床上,所以爸爸从来没有停止过洗床单和洗衣服,但是爸爸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程志能会走路的时候,就学着爸爸帮妈妈拿东西,3岁时,他已经能为妈妈端饭、倒尿桶了。6岁,小志能和小志强开始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兄弟俩都抢着给妈妈喂饭、洗澡。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小志能知道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对爸爸说:“爸爸,我不想读书了,我要照顾妈妈,弟弟比我聪明,让他继续上学吧。”说完,父子俩抱头痛哭。就这样,10岁的志能便辍学在家帮爸爸喂鱼、学做家务、给妈妈洗澡、洗衣服。

  那个时候,每天爸爸卖鱼回家,总能看到个子小小的志能踮着脚尖站在小板凳上扒着锅台做饭,小脸被熏成“小花猫”,然后,就一口一口细心地给妈妈盛饭、喂饭,那神情就象一个小大人。

  嫩肩扛起如山重担

  张忘香生下程志能兄弟俩的第二年,因为既要照顾没有奶水的志能志强兄弟俩,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媳妇,程志能的奶奶操劳过度辞世。

  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常年照顾瘫痪的妻子,又要拉扯兄弟俩,加上生活不规律,爸爸终于病倒了,医生诊断为食道癌。这一年,志能只有11岁。随后,比他多读了一年书的弟弟也被迫辍学。

  “志能,从小你照顾妈妈细心些,以后爸爸不在了,你要像个男人照顾好妈妈。”2003年,爸爸拉着志能兄弟俩的手,说完这句话后就咽了最后一口气。这一年,小志能还没满14岁。

  妈妈被姥姥接回了娘家。但父亲的这句话,时刻在小志能耳边回响。志能确实像个小男子汉一样担负起养家的重任。他在印刷厂当过学徒,做过服务员、电工,做过汽水。但他从不学做手艺活,他说:“做手艺活工作时间太固定,就没时间照顾妈妈了。”

  4年里,他平均每个月只拿100元左右的生活费。但他都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新衣,而是把钱全部交给姥姥,给妈妈买好吃的养身体,为妈妈治病——他希望奇迹发生在妈妈身上,他做梦都想妈妈能站立起来。

  母子从此相依为命

  2007年,饱受操劳的姥姥也因病去世,这也是为了照顾妈妈操劳去世的第三个亲人了。程志能将妈妈托付给舅舅和小姨,准备远离武汉打工赚更多的钱为妈妈治病。

  拿着火车票等火车时,想到这一去就是一年,妈妈怎么办?志能越想心里越不踏实,妈妈从来没有离开过他这么久,似乎总觉得有个人在揪着他的心。火车进站了,他突然扔掉火车票,发疯似地往舅舅家赶:果然,妈妈不吃不喝,默默流泪,屎尿都拉到床上,弄得舅舅家恶臭熏天,程志能抱着妈妈,为她一点点揩净身上的秽物:“妈妈,我再也不离开您了,日子再难,死都要死在一起!”

  19岁的程志能决定要担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不能再连累为数不多的亲人了,“妈妈,咱们回家吧”,程志能背着妈妈回到积满灰尘的破旧老屋,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后,为妈妈支起了一张床,给妈妈亲手做了一顿饭菜。他一边一点点喂给妈妈吃,一边跟妈妈商量说,“妈妈,我给您请了一个保姆,我就在武汉打工,离你不远,每周还可以回来照顾您”。

  “妈妈,我为你生,你为我活”

  2008年,程志能应聘到白沙洲大市场做保安,弟弟也在汉口某银行做保安。一个月之后,他和弟弟打工挣来了1800元,正准备回家交到妈妈手上的时候,接到了乡亲的电话,说保姆走了,妈妈已经有好几天没吃饭了,要他赶紧回家。

  程志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家。刚走到家门口,一股恶臭扑面而来,母亲斜靠在床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瘦得全身只剩下皮包骨头,床上也被母亲拉的屎尿弄得一片狼藉。一问才知道,妈妈已经是第四天没有进食了,保姆嫌700元工资太少而工作太累,要妈妈加钱,妈妈不舍得,那保姆扔下她就走了。

  志能心疼地把妈妈抱在怀里,从此,他决定亲自照顾妈妈。

  2009年9月10日,程志能在白沙洲大市场附近青菱村租了一间村民搭建的小窝棚,买了一张旧钢管床、旧桌子。找了辆车,把妈妈带回了“新家”。

  志能非常在乎自己1000多元月薪的保安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份高薪,因此,他十分担心因带着瘫母上班影响工作而遭到解雇。为了志能安心地工作,妈妈坚持每天只吃一餐饭。2009年的冬天很冷,张忘香整日独自一人躺在出租屋内,一秒一秒地数着时间,盼着儿子晚上给自己带回来一个馒头,喂自己喝上一口水。

  日子久了,程志能发现妈妈每天只吃一餐,身体每况愈下。于是,每到中午,他偷偷跟和他关系好的班长请半小时假,回家给妈妈送饭喂饭,并再三叮嘱班长给自己保密。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每晚不忘给妈妈端尿,程志能干脆从里屋搬了出来和妈妈挤在一张小床上,他总是尽量蜷缩着身子,给妈妈让出大部分空间。天气冷,简陋的窝棚不能避寒,程志能会抱着妈妈,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她。

  常年卧床,张忘香的背部、臀部长满了褥疮。看到儿子打工的一点点血汗钱都用在了治病上,妈妈拔掉针管想放弃治疗,志能握着她的手说:“妈妈,我是你的儿子,我为你生,你为我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您好好活下去。”

  “我只想回家能有个人叫声妈”

  在乡亲们带领下,记者沿着大市场内青菱村一条由碎砖头铺成的不足两尺的崎岖小路,向内走50米,找到了程志能的“家”。

  这是一间不足15平米的“窝棚”,一张小钢管床占去了房间大部分空间,程志能的母亲张忘香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紧靠着小钢管床的是一块木板,隔出了一间不足4平米的小里屋,里面摆放了一把旧轮椅和些许杂物,门口挂满了洗干净的床单、衣服。程志能将母亲轻轻扶起靠在床头,往母亲的背部垫了一床棉被,又拿来一张小塑料板凳放在母亲脚下做支撑。

  程志能的母亲面色红润,双眼有神,但是全身僵直。她的双手和双腿严重扭曲变形,双臂收紧合抱在胸前,双腿扭曲靠小板凳支撑着身体,腰和后背都僵直的靠在棉被上。合抱在胸前的双臂内插了一支“痒痒挠”。张忘香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自己的后背蜷曲,怕躺久了不舒服,儿子特意想出了在自己胸前插一支痒痒挠来固定上半身的“妙招”。

  程志能将妈妈从床上抱起来轻轻地放在轮椅上时,就象是抱起了一根直挺挺的“木头”,而一旦失去依靠,妈妈就会象一根木桩似地倒下去。

  程志能告诉记者,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母亲洗脸梳头,从食堂买回早餐喂饱妈妈后,就开始一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午饭时间一到,他就跟班长请半小时假回家,给妈妈送午餐。

  程志能始终腼腆地站在一旁,面孔还带有一丝稚气的他言语很短,他再三地对记者说,“我是妈妈生下的儿子,我只想回家能有个人叫一声妈!”

  乡亲、同事为他感动流泪

  青菱村的街坊们听说有记者采访程志能,老老少少的村民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称赞程志能是好儿子,好青年。程志能的房东张大青说:“每次看到程志能服侍他妈妈时,我就特别感动,现在80后的孩子,很少能做到程志能这样,孩子又这么懂事,太苦了。”

  村民韩秀珍说,有一次她看到程志能给妈妈洗澡,就问他:“你妈妈是个女的,你个大男子汉给她洗澡觉得害羞吗?”程志能说:“她是妈妈,害羞肯定有,但是现在我差不多已经习惯了。”韩秀珍说着说着,自己倒感动得抹起了眼泪。

  一位姓陈的村民说:程志能的孪生弟弟程志强也很孝顺,在汉口打工,每月只有700元,不管路再远,只要有时间,他也会过来回家帮助照顾妈妈。程志能却不想连累弟弟。他总说妈妈由他一个人照顾就好,弟弟还要娶媳妇的,而他只比弟弟大五分钟。

  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保安队大队长刘天军介绍说:程志能是个认真负责的员工,他把瘫痪的妈妈带在身边,却从未和领导说起。直到今年春节一名同事到他家玩,大家才得知;公司老总带着同事们来到这个窝棚时,大家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目前,公司为程志能安排了适合他的工作时间,还为他加了工资,并组织了募捐。

  读到程志能从小到大悉心照顾瘫痪母亲的故事,真实生活中的悲情与艰苦迎面扑来。他们一家的遭遇,早已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能一笔带过的。无所依凭的个体,如何承载这么令人窒息的压力与绝望?程志能用他对母亲19年的深情,无言地作出了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有“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缘”的传统训导,也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实慨叹。正因为经历重重磨难,程志能的孝行才显得如此惊心动魄。他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温暖与坚忍,才如此清晰而准确地击中了我们的神经。诚然,未必尽孝非得如此苦情,但谁能说对一个人毅力、决心与勇气的考验,在生活中不是无处不在的呢?程志能一生下来就面对着属于自己的考验,他没有退缩回避。他乐观坚定地接受了生命的“礼物”,以朴素的赤子之心,把自己和母亲的命运连在一起,相守相携,一直走到今天。

  今天更多人认识了程志能和他的一家,更多人被触动;相信也会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为这对生命相携的母子平添扶助。除了天生亲情之外,程志能或许也告诉我们,孝心可贵还源自对生活更美好的热望,源自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动力。

  祝愿这股力量在人间生生不息。


  

  

  

  二. 感言心声:(陈怨蜚)

  诸位看官,有何观感?

  我相信很多人会说到两个词汇——“催人泪下”和“感人至深”。

  我开诚布公地说,用着两个词汇,都难以表述出那份持久激荡在心中的感动,我想到了一个词汇——“震撼心灵!”。关于仁孝感恩的事例,我看了相当多的,迄今为止,这是最能震撼我心灵的一个事例。

  因为,其中有四个情节片段连连让我深受感动,细细品读,娓娓道来:

  第一个感动:

  程志能兄弟的父亲任劳任怨精心照料“木头”妻子,十几年如一日,直至病逝,他的这份深沉的爱,平凡却又显得的高贵!这份深沉的爱感动了我!!

  想想现在的某些年轻人,在爱情蜜月期的豪言壮语和山盟海誓却经不起一场磨难的考验,以致劳燕分飞各奔东西。

  第二个感动:

  命运多舛的悲情女人张忘香,不幸中遇上好运,瘫痪躯体奇迹怀孕,并且是双胞胎,她的内心是高兴的,一则她可以帮程家续香火,以此回报承蒙程家不嫌弃之恩,二则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渴望做母亲,尽管她的身体是残弱虚瘦的,但是她的意志是钢铁般的坚强,就算以她的生命作为代价,她也绝不会放弃!最终,她和她的家人战胜了重重困难,换来了新的希望——两个小生命的诞生!奇迹源于殷切母爱,这份殷切母爱感动了我!!

  第三个感动:

  瘫痪母亲对程家双胞胎兄弟,只有育恩,没有养恩,但是程家兄弟俩对待母亲的那份关爱、那份孝心,可谓之“至情至性,大爱无疆!”从三岁开始,持续十九年,甚至更长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概念?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一年半载的照顾,我相信有相当多为人子女能够做得到,但是时间倘若长达十几年之久,那就廖如星辰了,君不闻“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要做到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不怕苦不嫌脏,贴心关爱,情暖老人,那少之更少!程家兄弟的那份超凡脱俗的“仁孝善举”感动了我!!

  第四个感动:

  瘫痪母亲不想让儿子程志能因为分心照顾她,从而影响到工作,甚至被炒鱿鱼,她决意一天只吃一餐饭(馒头加开水),这样就不会排泄出更多的屎尿,又能节省钱,还可以不给儿子增加麻烦(如喂午饭)。当儿子花钱为母亲治疗褥疮时,她心疼花掉儿子的血汗钱,宁愿选择拔掉针管,放弃治疗!这位瘫痪母亲的“做法”,源于天底下共同的母爱——【宁愿自己多吃苦,也不愿子女受累】,她的这份淳朴的母爱感动了我!!

  

  我想起了曾署名发表在网易论坛上的两篇有关“仁义孝道”的博文——【赋诗颂扬:江苏十二岁少年捐骨髓救母亲】(http://bbs.local.163.com/bbs/localgx/167570882.html)和【赋诗喟叹:初中女生带重病父亲上学,不吃午餐省钱治病】(http://bbs.news.163.com/bbs/jueqi/164727195.html)

  这两个新闻故事都很感人的!其实中国的“孝顺子女”还是挺多的!

  但是,中国的忤逆子女也不少!

  例如,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八旬老太被饿死家中3个儿子被判处2年到3年】

  (核心提示:2009年4月9日,北京通州80岁老太太被发现饿死在家中,据悉她有5个儿子。老人的3个儿子因涉嫌遗弃罪被公诉,被判处2年到3年。),但凡有良知的人看了,都觉得挺不是滋味的!大逆不道呀!多子不见得就多福!

  这三个“饿死”母亲的儿子,跟上文的程志能兄弟一比,简直是天渊之别!

  两位母亲也没法相比,八旬老太是悲哀的!含辛茹苦一辈子拉扯大5个儿子,结果被活活饿死了!大孝子程志能的瘫痪母亲张忘香,她是不幸的却又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两个至情至性的孝子,有子如此,夫复何求?此生无憾

  

  

  

  三. 赋诗感喟:

  至情至性,仁孝善举,

  质朴情怀,坚忍顽强,

  大爱无疆,震撼心灵,

  赋诗一首,感喟一番。


  01. 悲戚辛酸苦女子,薄祚寒门张忘香。

  02. 坎坷崎岖命多舛,自小饱受病折磨。

  03. 家境贫窘睡稻草,患上风湿关节炎。

  04. 没钱诊治病恶化,无情瘫痪不幸人。

  05. 廿五芳龄嫁程郎,皆为渔家有缘人。

  06. 拮据程家不嫌弃,心存感激瘫痪女。

  07. 冥冥中自有天意,天可怜见赐好孕。

  08. 旁人顾虑腹中胎,好言相劝要放弃。

  09. 执意不肯母天性,常年卧榻有奇迹。

  10. 剖腹产下双胞胎,仁孝兄弟喜诞生。

  11. 无法喂奶平生憾,靠父养鱼拉扯大。

  12. 任劳任怨好父亲,无怨无悔顶梁柱。

  13. 穷苦孩儿早当家,乖巧懂事三岁始。

  14. 为母端饭倒尿桶,给妈擦身洗衣服。

  15. 小学三年未满期,含泪辍学为瘫母。

  16. 操劳过度奶辞世,殚精竭虑父患癌。

  17. 弥留时刻父嘱托,心如刀绞儿悲恸。

  18. 风雨飘摇破碎家,兄弟坚强赤子心。

  19. 柔嫩肩膀扛重担,质朴情怀共患难。

  20. 少小离家打工去,微薄工资情系妈。

  21. 交予外婆买好吃,竭尽所能滋补娘。

  22. 外婆病逝雪上霜,母亲凄楚儿牵挂。

  23. 心灵感应两母子,胸怀责任程志能。

  24. 于心不忍累舅家,毫不犹豫背妈回。

  25. 月薪七百请保姆,安置妥当赴武汉。

  26. 聘得保安一职位,来之不易倍珍惜。

  27. 时隔一月乡音传,母亲挨饿已四日。

  28. 心急火燎往家赶,凄怆悲郁催泪下。

  29. 保姆怕累嫌钱少,愤然离去不复返。

  30. 格外心疼怜妈瘦,细致呵护尽儿孝。

  31. 阳光男孩二十岁,带母工作堪感人。

  32. 城中租下一窝棚,得以安身甚欣慰。

  33. 母怕累儿遭解雇,不愿让其太分心。

  34. 每日饭食缩为一,馒头送水苦情娘。

  35. 身上褥疮恁难熬,诊治花销疼煞母。

  36. 儿子深情一席话,感人至深显大爱。

  37. 我为你生是你儿,你为我活是我妈。

  38. 砸锅卖铁不抛弃,坚忍顽强活下去。

  39. 无微不至彰孝道,凄风苦雨情相依。

  40. 喂饭洗澡端便溺,以身暖母驱寒意。

  41. 再累再愁心中藏,多难多苦脚下走。

  42. 不离不弃十九年,相守相携母子情。

  43. 谁言久病无孝子,感喟真情在人间!

  ——陈怨蜚*有感于【儿子照顾瘫痪母亲19年3岁开始给妈妈端饭】


  

  

  

  四.网友点评:

  (二十五条,精彩留言)

  1.新浪手机用户

  程志能你是好样的…愿您一生幸福。

  2.新浪手机用户

  古有王祥求鲤孟宗哭竹莱子斑衣杨香打虎丁兰刻木今又出志能奉母

  3.新浪湖南省网友xiatian6810

  确实感天动地!新闻媒体应该多宣传这样的事迹。

  4.新浪手机用户

  无言表达!得此一子足矣!愿天下做子女的都有点孝心,善待自己的父母!

  5.新浪网友云贵雄鹰

  

  伟大的妈妈很多,如此伟大的儿子真的很少。你真的伟大!感动!愿一生平安。


  6.新浪网友永恒的心

  现今社会,真正让人感动的事迹都发生在草根身上,因为这些草根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者,也只有这些草根才是民族的希望。

  7.新浪浙江省网友keepsmile

  伟大的妈妈很多,如此伟大的儿子真的很少。你真的伟大!

  8.新浪广东省肇庆市网友palp

  

  很敬佩这样的人,善良、自立、坚强,能吃这样的苦,只要有机会,必成大事者。


  9.新浪手机用户

  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它最起码让我们看了触动了心灵!希望以后网上多有这样的新闻。这个故事确实很感动,看完后我静下心来问自己,我也能做到吗?我相信自己,我相信自己的爱心,我如果在他那种环境中,我能做到!也许没他做的那么完美!他确实很棒!

  10.新浪手机用户

  兄弟你是好样的,咱俩今年同岁,试问如果把你的位置换了是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下这份重任。路是人走的一定坚持下去妈妈一定会好的,你的将来也会更美好更幸福的…兄弟加油…

  11.新浪网友草性浪

  看得让人泪如泉涌。

  12.新浪手机用户

  孝心感动天地!

  13.新浪江苏省南通市网友小马过河

  我希望当地政府要把安置程志能母亲的工作当为头等大事来办!!!!弱势群众要被照顾好!!!

  13.新浪手机用户

  真心真意得,祝你全家平安。太感动了,我流泪了,为天下有你这样的孝子高兴流泪。

  14.新浪手机用户

  很感动,这个社会现在充斥着污秽的气息,而这位孝子就像扑面而来的清风,让我对生活重拾希望!

  15.新浪手机用户

  很久没看过那么感人的事情了~你们是好样的~你们的妈妈也是好样的~我突然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的父母~我要好好学习~为了所有爱我的人~

  16.新浪手机用户

  你的让我很感动,向你学习

  17.新浪手机用户

  加油,好人一生平安!!!

  18.新浪手机用户

  有同感,可怜我妈重病治不了而告离我们.妈妈辛劳一辈子,一点福没享到就走了.祝愿妈妈在另一个世界身体安康幸福;

  19.新浪手机用户

  太感动啦我祝福这位母亲早日康复

  20.新浪手机用户

  看了之后很感动,有这样的孝子,我向你敬礼…

  21.新浪手机用户

  太感人,这位伟大的母亲有这么孝顺的儿子,你要坚强的活下去,相信你会好起来的,祝愿你早日康复!志能是个好样的相信你的未来越过越好,苍天有眼会保佑你们母子平安的。

  22.新浪网友vanxikun

  太难得了!!大力宣扬,大力宣扬

  23.新浪手机用户

  太感人了,推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24.新浪手机用户

  

  总有一天奇迹会发生的,一个坚强的孩子,你们会活得更好


  25.新浪手机用户

  你的孝行感动天地,你是当代人学习的楷模。

  

  

  

  

  

  

  

  

  

  我心犹如孤雁独飞,茫茫天涯随遇而安!
  

  

  赋诗颂扬:【江苏十二岁少年捐骨髓救母亲】

  陈怨蜚


  一.新闻链接:

  1.【12岁少年捐骨髓救母,医院破例手术】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邵帅在医院走廊里等待和妈妈视频“见面”。)

  

  (视频“见面”的时候,邵帅看妈妈的眼神让人心疼。

  

  (晚上,邵帅坐公交车回家,之后还要步行一段时间,骨髓移植前的检查让他经常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

  

  (躺在病房内的妈妈在视频后接受检查。)

  

  (到家10点多,姥姥已经入睡,邵帅轻轻整理东西。)

  

  原本应在学校度过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12岁的江苏男孩邵帅却要背负起更多的责任。1岁时父母离异,12岁时母亲邵丹身患白血病。为了来京照看母亲,邵帅选择了休学,并决定为她捐献骨髓,但30多万的手术费(还差20余万)却几乎将他压垮。(本报2月18日、22日曾报道)眼看邵丹病情恶化,昨天,道培医院决定,暂时先为邵丹做骨髓移植,“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

  “我一刻都不想离开母亲。”昨天,邵帅静静地等候在病房外。房间内,身患白血病的母亲邵丹躺在舱内,因为怕感染,母子两人尽管相隔一墙,也不能相见。但每天,邵帅坚持要和母亲进行视频会面。邵帅的姥姥说,孩子害怕或许在下一秒钟,母亲就会撒手人寰。

  这个一直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有着同龄人所不多见的成熟与坚持。之前,邵帅为了照顾母亲,在当地教育局办了休学,和姥姥一起来京。邵帅的姥姥说,孩子以前非常怕黑,而现在,孩子每天奔波在香山的暂住所与道培医院之间,晚上10点多回家,路上再黑他也不怕。

  此外,原本晕血的邵帅,在做出为母亲捐献骨髓的决定后,每次抽血都十分镇定。邵帅的姥姥说,为了他妈妈,孩子改变了很多。“我只想和母亲在一起,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邵帅说。

  昨天下午,道培医院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目前邵丹已经拖欠了部分医药费,但考虑到其特殊情况,医院仍然让邵丹住院治疗,并给其免费提供饮食及护理服务。

  目前,由于邵丹的病情有些恶化,骨髓移植迫在眉睫。尽管邵丹一家拿不出手术费用,但医院仍然决定暂时先为邵丹做骨髓移植,手术时间暂定于明天,道培医院相关人员说:“我们总不能见死不救。”

  爱心传递:

  药厂捐2万药物


  邵帅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昨天,重庆莱美医药有限公司给邵丹送去了价值2万元的伏立康唑片,这可以供邵丹使用一个月。此外,邵丹之前的同事还为邵帅和其姥姥提供了住所,并四处为他们奔走求助。

  此前,邵帅的事情经本报报道后,曾经在安徽自费创办农村图书馆、目前在京打工的75岁老人黄好德看到报道,深深为邵帅捐骨髓救母的行为感动。他自费买下百份报纸,在街头散发给市民,希望能有好心人看到报道后提供援助。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彭科峰,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朱嘉磊)

  

  2.【12岁少年捐骨髓救母追踪:爱意温暖捐髓少年】

  (作者:彭科峰来源:京华时报)

  

  (在医院走廊里看到疲惫不堪的小邵帅,姥姥不禁潸然泪下。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为救助身患白血病的母亲邵丹,12岁的邵帅毅然休学来京,并通过骨髓配型测试,将于今天进行骨髓移植。23日,众多爱心人士赶到医院看望并捐助,其中1名曾经身患白血病但康复的老教师捐出2万元。23日下午,邵帅已经住院等待手术的到来。

  经过本报连续报道后,23日,不少爱心人士及团体或者来到医院看望,或致电本报,提出愿意帮助邵帅一家人。

  23日上午10点多,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王先生专程从上海赶来北京,只为亲眼看一看懂事的邵帅。在家人陪同下,王先生来到医院,并拿出2万元现金,委托院方转交邵帅。经院方了解,这位老人也曾患过白血病,后经治疗痊愈。看到邵帅的报道,十分感动。王先生同时表示,如有需要,他会继续资助邵帅一家。

  23日下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找到医院工作人员,捐出1000元现金。“我刚做了母亲,看到邵帅的经历,很心疼”,说完这句话,她哽咽了。她说,钱虽不多,但是代表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希望邵帅的妈妈能早日康复。当天,还有许多其他好心人也来到医院,把钱亲手送到邵帅手中,或者委托医院转交给邵帅。他们多未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就匆匆离开。

  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也致电记者称,该基金会一家合作企业在得知邵帅的情况后,准备出资帮助邵帅。具体的捐助额度及实施方案预计两天内能有结果。

  热心人欲配型被婉拒

  除了捐款,爱心人士给予邵帅一家的还有很多。在京主持一档单亲热线的高女士因为心疼孩子,曾冒称孩子的亲戚,找到主治医师。她自称血型是符合的,但因为时间来不及,医院没有做配型测验,此前医院已经给孩子做完配型测试,最终还是决定仍然由孩子来提供。而考虑到孩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高女士还热心地给邵帅进行了心理辅导。

  邵帅才12岁,身体正处于发育期,这么小的孩子捐献骨髓,会不会对孩子健康不利?据邵丹的主治医师吴桐介绍,手术不会对邵帅的身体造成损害,也不会影响他今后的生长发育。

  吴桐还表示,目前院方的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在确定邵帅可提供骨髓后,为他注射了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与血液分离),如果邵帅不出现发烧感染,可以如期采集邵帅的骨髓。如果没有意外情况,今天上午将对邵丹母子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家属谢好心人救助

  23日下午,一身黑衣的邵帅从香山住处坐车赶到道培医院,表情异常疲惫。他先把饭送到护士手中,让护士转交妈妈。随后,他来到电话前,和妈妈进行视频通话,“妈妈,明天就要做手术了,我会坚强,你也要坚强。”

  20分钟后,邵帅的姥姥来到医院。作为邵帅目前的监护人,她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见到疲惫的外孙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她一把将邵帅揽入怀中,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当得知又有众多好心人伸出援手时,她连声道谢,“还是好心人多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大家对我女儿的救命之恩。”

  对于即将到来的手术,老人表示,相信手术会取得成功,把女儿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医院这么尽力,大家这么热心帮助我们,我们安心等待手术的最终结果。”

  > > 特写

  姥姥,我在品尝孤独


  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天刚蒙蒙亮,邵帅的身影已出现在公交站,手里拎着给妈妈做好的早饭,胸前挂着公交卡,见到公交车来到,这个矮小的身影随着人流挤上公交车。这样的生活,邵帅已坚持了近1个月。

  为保证邵丹的健康,医生建议她不要吃买来的饭,最好能吃家人亲手做的饭。要么姥姥做饭,要么自己亲手为妈妈做饭,邵帅总要亲手把饭送到医院。从邵帅现在住的香山脚下的暂住所到医院,他需要换两次车,花费1个多小时。这段不近的路途,这个只有12岁的瘦小男孩一天要走上三个来回。

  据邵帅的姥姥介绍,自从决心要捐献骨髓给妈妈,小邵帅变得勇敢坚强了。“孩子以前又怕血又怕打针,可前两天做骨穿的时候,我外孙一声也没吭,换成大人也都疼得受不了啊”。她说,做完骨穿,小邵帅在床上躺了一个小时才下来。这几天以来,连续的抽血和打动员针,邵帅始终镇定面对。

  虽然不断有爱心人士送来捐款,但筹到的钱,距离治好妈妈病要花的费用,依然有很大差距。懂事的小邵帅,不愿多花一毛钱。“别的孩子总能吃零食,我外孙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有的时候,他还瞒着我不吃饭,为妈妈省下钱来。”邵帅的姥姥说。

  一位参与救治邵丹的医生说,这个孩子对她说过,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买些心爱的书阅读。可是想到要把钱节省下来为妈妈治病和补充营养,他始终舍不得去买。

  邵帅虽然只有12岁,但在书画方面却有着不凡的造诣。2006-2008年,他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级书画比赛的奖项,来到道培医院后,在照顾母亲之余,他也抽空画一些速写画,送给其他病友和医生护士。

  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小邵帅有着同龄孩子所没有的成熟,心里也有着难以言说的酸楚。邵帅的姥姥告诉记者,有一天,邵帅独自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低头不语。她走了过去,“听了孩子的话,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邵帅对姥姥说的是,“姥姥,我在品尝孤独。”(彭科峰)

  

  3.【12岁男孩捐骨髓救母,反问遇此事哪个孩子不救妈】

  文章来源:长寿网(http://www.changshouqu.com)

  昨天(23日)他与本报记者有一番纯真对话——“遇到这事,哪个孩子不救妈?”

  今天,是徐州男孩邵帅生命中不寻常的一天——他将用自己的骨髓挽救患白血病妈妈邵丹的生命。

  42岁的邵丹是徐州人,1997年3月29日生下儿子邵帅。在邵帅1周岁时,因思想、性格不合,邵丹与丈夫离异。2004年,她一个人到北京打拼,邵帅留在徐州跟姥姥姥爷读书。就在邵丹觉得梦想即将实现,儿子不久就可以接来跟自己同住的时候,悲惨的事情发生了:2009年6月,北京一家权威医院的诊断让邵丹如五雷轰顶:MDS-RAE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就是早期白血病。随后,她病情又恶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进行骨髓移植!12岁的邵帅主动提出,要给妈妈配型。今年2月18日,北京的《京华时报》报道此事。2月19日本报转载相关报道。昨日,记者联系上这对母子,得知采集骨髓的手术就是今天上午9:30开始。

  母亲的抉择:痛苦接受孩子捐髓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昨天下午,当记者辗转联系到邵帅的妈妈邵丹,以及邵帅姥姥时,她们对家乡媒体、读者的关心既惊喜又意外。

  42岁的邵丹自认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尽管身患重病,电话那头的声音也透着股不服输和坚强,可一提到12岁的儿子邵帅,她忍不住放声大哭。“没人想让小孩捐骨髓,我自己做过多少次骨穿,知道那个疼,受不了啊,何况孩子!”

  邵帅的姥姥则告诉记者:2009年6月25日,邵帅跟着大人赶到北京,知道妈妈得了白血病,当时他第一个就说:“抽我的骨髓给妈妈吧,我要给妈妈献骨髓。”可大人们怎可能打算让孩子受苦,于是广泛发动亲友配型,最后只有邵帅的阿姨和邵帅合适。经过家庭讨论,大家决定在合适进行骨髓移植的时候就让阿姨回国。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下半年原本病情稳定,等待最好骨髓移植时机的邵丹,病情居然恶化,国内治疗白血病的一流医院——北京道培医院的医生建议,她必须在3天内进入无菌仓,准备骨髓移植。显然,这时加拿大的阿姨肯定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小邵帅知道这个消息,很开心地说,我就想把我的骨髓给妈妈。其实在3天之内进仓等待骨髓移植,还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邵丹进无菌仓每天药费就要2万左右。

  儿子的理由:没有妈哪有我啊

  为救妈妈,邵帅已休学半年,放弃曾拿过国际大奖的绘画和书法爱好,放弃上徐州最好中学的机会。面对这些,邵帅的解释很简单:我爱妈妈,她给我的命呀。没有妈哪有我啊。哪个孩子碰到这事会不救妈啊?

  “我们家孩子可优秀了。”邵帅姥姥说,邵帅原来是徐州矿大附小的学生,5岁开始学画画,7岁开始学书法,2006、2007、2008年先后得过加拿大和平杯、中华神龙杯、奥运书画比赛等大奖。就在去年六一,还在徐州矿大附小举办过邵帅作品书画文联展(即书法、绘画和作文作品展),一共展出了42篇作文、128幅绘画作品和几十幅书法作品。然而因为母亲生病的缘故,2009年中考,原本能考上当地最好中学的邵帅落榜了。看到母亲自责的样子,邵帅却开心得很:“考不上那所学校就能省下赞助费给妈妈看病了。”而同样为了更好地陪伴妈妈,原本应在2009年8月25日到学校报到的邵帅,央求姥爷到当地教育局特批了休学一年的手续,来到北京照顾妈妈。邵帅姥姥说,懂事的邵帅,还让姥爷寄了初一的书到北京来自学。“可是哪有时间啊。”姥姥说。

  

  [对话邵帅]:

  “我在发愁钱从哪儿来?”

  昨天,记者与住进医院的邵帅对话。讲起妈妈,稚气童音里透出兴奋。

  问:帅帅,明天就要给妈妈捐骨髓了,你怕不怕疼?

  答:不怕。我都做过一次了(指配型检查)。碰到这事哪个孩子会不救妈妈啊。

  问:你每天生活是怎么过的?

  答:我早上6点半起来给妈做饭,再送过去。送到妈这里7点多。

  问:你会做什么饭啊?

  答:蒸鸡蛋糕,还有面疙瘩。我还会炒菜。我什么都会。

  问:给妈妈送过来后干啥啊?

  答:有时回去再给妈妈做中午饭;有时等到11点,和妈妈视频。

  问:现在还想上学练书法吗?

  答:那些事等回来再说。(沉默片刻)我想练。

  问:妈生病钱不够怎么办啊?

  答:我不在外面吃饭,不买汽水。什么都不买。

  问:那你现在操心什么?

  答:现在发愁钱从哪里来?除非天上掉下美国大馅饼。(稚气地笑了)

  

  

  4.【12岁男孩捐骨髓救母引关注自己写诗打气(图)】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下午1点多,邵帅与母亲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进行。今天上午,道培医院将进一步抽取邵帅体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入妈妈体内。

  

  (手术结束后,邵帅被送往病房。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朱嘉磊)

  

  (邵帅的妈妈正在移植病房内接受儿子的骨髓注入。)

  本报讯12岁男孩邵帅捐献骨髓救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昨天下午1点多,骨髓移植手术顺利进行。今天上午,道培医院将进一步抽取邵帅体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入妈妈体内。

  > > 手术前夜:

  服安眠药入睡


  前晚,邵帅第一次没有回家,而是在道培医院7层病房内休息了一夜。当晚,邵帅在床上辗转反侧。他说,即将手术,他担心母亲能不能撑过去。同时,他自己也很紧张,因此无法入睡。为保证他的睡眠,最后医院让他服下了适量安眠药,他才慢慢睡着。

  而昨天早上,妈妈邵丹出现的小小“意外”也让大家吃了一惊。邵丹刚起来时,医生发现她出现发热症状,经过及时处理,她在术前体温恢复正常。

  > > 进手术室前:

  做出胜利手势


  昨天上午9点多,邵帅坐在病床上,安静地看着来往的护士,等待即将到来的手术。因为心疼儿子,邵丹告诉医生少抽一点骨髓。但邵帅却予以拒绝,他说:“不要紧的,要多抽一点,我怕妈妈以后会再得上(白血病)。”

  上午9点40分左右,邵帅被医护人员推进电梯,并送往手术室。临进电梯之前,他姥姥紧赶了几步,走到邵帅身边鼓励他加油。邵帅看着姥姥,说:“我要坚强。”最后,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并调皮地说,手术完了自己想喝农夫山泉,“有点甜呗”。

  > > 手术后:

  给众人一个微笑


  上午11点半左右,邵帅手术顺利结束,被推出手术室。脸色苍白的他,还是给等候在通道内的众人一个微笑。

  中午12点26分,医院开始将骨髓输入到邵丹体内。半个小时后,移植手术顺利结束。

  主治医师吴桐介绍,当天的手术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进行得非常顺利。目前邵帅已转入普通病房,邵丹仍在移植舱内休息,两人身体状况良好。

  今天上午,医院将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抽取,之后邵帅就可以出院了。邵丹则在输入外周血干细胞后仍需住院观察。

  > > 术后首餐:

  吃了整份宫保鸡丁


  昨晚6点半,志愿者钱先生来到道培医院,目前邵帅和姥姥都住在钱先生家中。本来应该是姥姥前来送饭,但因为实在太累,钱先生帮着来送饭。邵帅说,手术时打了麻药,当时没感觉到疼痛,但现在药劲儿一过,“腰部有点疼”。但因为手术很成功,邵帅比以往高兴了许多,一口气吃下了整份宫保鸡丁,而这是他平时最爱吃的菜。

  ■爱心传递:

  捐款场面感人总额已超4万


  昨天一整天,前往道培医院看望邵帅的好心人络绎不绝。有人提着香蕉和其他小礼物来到医院,也有人直接捐助现金。其中,一名不愿留下姓名的男子将6000元现金交给了工作人员。该男子说,他希望微薄之力能解孩子燃眉之急。此外,一对老夫妇相互搀扶着来到医院,试图看望邵帅。但因为刚做完手术,医院没有让他们进入病房。最后,他们留下了1000元现金,并在信封上写下了祝福:祝愿邵丹邵帅母子平安幸福。

  捐款者当中,还有两次捐助的爱心人士。昨天下午,两名年轻女士一起来到医院,其中一名女士留下了1000元,而另外一名女士前天就来过医院捐款,此次特意来医院找邵帅的姥姥,“我就是想在生活方面再帮帮他们”。

  昨天下午5点,根据道培医院统计,目前社会各界共为邵帅捐助了约4.4万元,其中3万多直接交给了医院。由于目前邵丹母子都在治疗,他们暂时代为保管善款。(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彭科峰实习记者张剑)

  ■侧记:

  买菜谱给妈妈做饭


  自从母亲得病、自己休学来京后,12岁的邵帅就变得格外节省。尽管近日来收到众多好心人的捐款,但邵帅依然舍不得吃早饭,每次问他吃早饭了没有,他总说吃了,可是他的脸色总是很疲惫,全身无力,在逼问之下,他才承认自己没吃,想省钱。

  尽管自己有时候不吃早饭,但邵帅却从未忘记给母亲做饭。在这之前,其实他根本就不会做饭。为了做可口的饭菜,他买来菜谱,照着上面的文字说明去学,“听说邵帅做的饭可好吃了”,医护人员说。

  立志长大做志愿者

  邵帅说,他有三个小心愿。第一个,是希望母亲早日康复,将来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供养母亲。第二个愿望,是“好想好想找爸爸”。最后一个心愿则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能考取中央美院。

  邵帅还表示,在看到这么多热心人士来医院看望自己后,他决定长大以后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就算将来通过努力考上了画院,成为画家,也要回报社会。

  害怕时念自己的诗

  邵帅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不但画画不错,字也写得很出色,小小年纪就获得过国家级书画比赛奖项。为了打发时间,他还根据歌词写了一首诗。邵帅说,每次自己感到害怕难过时,就会不停地念这首诗,这样“我就觉得心中充满了力量”。

  为了我的妈妈,我什么都不怕

  原来我天黑一个人在房间我都害怕

  现在为了我的妈妈走夜路过香山

  我也不怕不怕啦

  原来我一打针抽血就害怕

  现在抽我的骨髓救妈妈我也不怕不怕啦妈妈给了我生命

  我要用我的骨髓救妈妈的命

  我什么都不怕不怕啦


  

  4.【12岁少年捐骨髓救母续:市民医院探望当场捐10万】

  (来源:京华时报)

  

  (邵帅正在接受抽取造血干细胞手术。)

  

  尚先生的10万元捐助让邵帅的姥姥泣不成声。(右为尚先生妻子)

  

  (邵帅的姥姥向捐助10万元善款的尚先生下跪谢恩。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朱嘉磊)

  以前,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妈妈的血,做完手术,妈妈以后血管里也流着我的血了。

  从2月18日开始,力扛灾难却轻不言弃的12岁少年邵帅被无数人牵挂,如今手术终于结束了,许多人为之释怀。我们也向关心和帮助邵帅的好心人表达由衷的敬意。

  这些天,在无数陌生人的探望与问候中,邵帅一家感受着春日的暖意,而这丝暖意也同样温暖着我们自己。原来,在冰冷的钢筋水泥屋檐下,爱和道义从未有片刻消失,它默默地潜伏在每个人的胸间。也正是道义与爱让本报的持续报道引领着众多媒体和爱心人士敞开胸怀,把爱投向这个年幼的少年,一起让这曲乍暖还寒时的春之交响在城市上空回荡。

  继续爱这个同样懂得爱的男孩儿吧,我们对他的陪伴不只在右侧这些跳跃的版面上,更在闪光灯离去时候的寂静里。

  本报讯昨天中午12点多,道培医院成功采集了邵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随之输注到邵丹体内,整个过程进行顺利。经本报连续报道后,昨天,前往医院看望母子俩的热心市民络绎不绝,其中一名市民当场捐助10万元,邵帅的姥姥深受感动,当场下跪谢恩。邵帅的老家江苏徐州市慈善总会表示,他们正在研究援助方案。

  > > 手术

  因营养不良手术延长


  前天第一次手术完成后,邵帅的心情放松了许多,睡眠也好了一些。但由于身体依然虚弱,不时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昨天上午8点半左右,邵帅进入了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专用病房,而一早赶来的姥姥则一直陪在他的身边。

  据医护人员介绍,整个采集过程原定3个小时,但由于邵帅身体太虚弱,且营养不良,在抽取干细胞的过程中,邵帅出现了恶心等症状,“主要是他以前吃得不太好,有些缺钙”。

  考虑到这一情况,医护人员决定放慢外周血造血肝细胞的采集速度。昨天中午12点20分,采集过程宣告结束。而这比预定的3个小时延长了1小时。

  > > 牵挂

  手术中母子两次通话


  手术结束后,护士将邵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装入专用箱,立刻送往移植舱,准备输注给邵丹。

  由于整个采集过程长达近4个小时,邵帅始终不能动,手术后的他脸色苍白,“我现在觉得有点累,不过感觉还不错,早点给妈妈输上我的干细胞吧!”邵帅轻声地说,在手术中,他和妈妈两次通话,鼓励妈妈。而邵丹则非常心疼,想到儿子受了这么多罪,不断地落泪,“他实在太辛苦了”。

  据主治医师吴彤介绍,如无特殊情况,邵帅今天上午将出院。

  昨天下午2点多,经过1小时的手术,邵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被顺利输入母亲体内——整个骨髓移植手术宣告结束。

  “以前,我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妈妈的血,做完手术,妈妈以后血管里也流着我的血了。”邵帅说,出院后,他暂时还不能回家上学,而是继续照顾住院的母亲,直到她康复。

  > > 费用

  后期还需要数十万元


  道培医院表示,虽然邵丹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完成,但之后还需要观察其是否出现异常反应,并进行后续治疗。按最乐观地估计,邵丹需要在舱内观察一个月再转入普通病房,一个月内若无异常,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以出院了。整个治疗过程,还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

  截至昨晚,好心人捐助的善款已达21万元。其中,17.9万元将用于邵丹母子的医疗费用,另外3.7万元被捐助人指定用作母子俩的生活费。

  爱心传递

  捐10万,让儿子向邵帅学习


  昨天,热心市民依然络绎不绝来到医院奉献爱心。这些好心人中,包括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包括10多岁的学生,一名尚姓市民更是一次捐了10万元现金。

  当天下午2点多,市民尚先生和妻子一同来到医院,见到邵帅的姥姥后,他们将10万元现金掏了出来。老人接过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着说:“谢谢恩人啊,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忘这份恩情!”尚先生和妻子赶忙扶起老人,“大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话间,尚先生的妻子也哽咽了。尚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儿子今年8岁,此举也代表了儿子的一片心意。“我和妻子也想通过这个事情,让儿子受到教育,向邵帅学习!”

  除了现金资助,不少市民也带来营养品,或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心。

  在外地,好心人正行动起来

  昨天上午,记者联系了江苏省徐州市慈善总会,该单位办公室一名郭姓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已经获知邵帅的相关情况,徐州市慈善总会对此事高度重视,已经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援助方案。

  此外,邵帅捐骨髓救母的事儿经大连当地媒体转载报道后,大连市民也纷纷行动起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表示,邵帅捐髓救母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反哺精神,这样的好孩子应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截至昨晚,大连当地累计捐款额约4000元。

  

  

  二.媒体赞扬:

  【他唤醒我们“最本真”的感情】

  (来源:扬子晚报)

  懂事男孩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非常高。“不一般!”“震撼!”“感动!”“干得好!”……拥有2万多名粉丝的扬子晚报微博上,“邵帅救母”成了昨日最热话题,博友们纷纷“围观”、转发、留言。

  博友感叹:父母救孩子,谁都做得到;但孩子救父母,当今社会几人能做到?邵帅对妈妈“最本真”的爱,恰恰是当今社会很多人“最缺失”、“最该补课”的爱。

  不少网友认为:“单亲家庭的邵帅,对母亲的爱不仅超出同龄孩子,甚至超过很多成年人。”

  当今的确是个价值观非常多元的时代,传统美德不断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昨日扬子晚报微博上,就有博友把12岁懂事男孩邵帅,与骗光80岁高龄养父母钱后人间蒸发的不孝子进行对比。

  网友感叹:儿救母,本是天经地义,但为啥,当今这样的举动却越来越少?

  感谢邵帅,唤醒我们心底“最本真”的感情;感谢读者,与我们一同关注邵帅。让我们一道,延续、传递这份人间“最本真”的爱……(记者:马燕刘璞)

  

  

  三.感言心声:

  (陈怨蜚)

  近几日,我一直在关注小邵帅捐骨髓救母的相关报道,为他的这份至性至真的仁义孝道所感动,他的那一番纯真话语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没有妈,哪有我”、“遇到这事,哪个孩子不救妈?”、“以前我身上流淌的是妈妈的血,现在她身上流淌的是我的血,我感到很欣慰!”

  

  除了“仁义孝道”,小邵帅的“勇敢坚忍,善良朴实,乐观上进,知恩图报”等人性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想到他才有12岁,并且自幼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尚且能如此,作为成年人的我有点自惭形秽!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4日,25日,26日,这三天的cctv-1《新闻30分》栏目都有其相关的报道,央视如此重视邵帅母子的情况,(估计还会有后续报道)这是比较少见的。

  在我印象中,去年央视多次报道曾一度感动众人的一对母子的手术情况,那就是——武汉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她31岁的儿子叶海斌,先天性肝变性、生命垂危。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可专家说她的肝脏有太多脂肪(即患有重度脂肪肝)。于是她开始拼命锻炼,为了割肝救子,7个月风雨无阻日行10公里,暴走锻炼,走破了4双鞋,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最终她的体重由68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2009年11月03日晚9时50分,历经近14小时漫长手术,陈玉蓉在医院成功割肝救子,给“妈妈”这个名字镀上金边。陈玉蓉将半块健康的肝脏“托付”给儿子,再燃儿子生命之火。

  (本人曾署名发表在网易论坛上的一篇博文——《三则【母爱创造奇迹】的感人故事》为这位“暴走妈妈”的奇迹的康复喝彩,为她们母子手术成功开心!)

  “儿子邵帅捐骨髓救母亲”的事例和“母亲陈玉蓉割肝救儿子”的事例无不让人深深地为之动容,陈玉蓉母子的手术成功了,陈玉蓉也因此荣获了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我在此谨真诚地祝愿邵帅和他的妈妈邵丹手术取得成功,早日康复出院,从此健康平安!!!另外,也希望小邵帅能荣获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

  

  正如上文有网友发帖所谈到:“儿子救母亲,本是天经地义,当今这样的举动却越来越少?”——值得大家深思呀!

  

  

  四.赋诗颂扬:

  我想赋拙诗一首,聊表感喟,谨送给邵帅和他的母亲——寒冬已经过去,春天不会远了。诚祝好运相伴!!!

  01. 坚强少年上央视,仁孝儿郎名邵帅。

  02. 徐州子弟十二岁,乖巧懂事志向高。

  03. 学习用功老师赏,书画获奖母亲悦。

  04. 嗟叹身世几多坎,自幼饱经单亲苦。

  05. 父亲印记渺如烟,寡母孤儿情相依。

  06. 晴天霹雳母患癌,雪上加霜儿当家。

  07. 稚嫩面孔透成熟,坚韧品质超同龄。

  08. 毅然休学赴京城,至情孝子堪感人。

  09. 做饭洗衣报亲恩,晓行夜歇不言累。

  10. 节衣缩食为省钱,杯水车薪总是情。

  11. 品尝孤独大人腔,作诗自勉赤子心。

  12. 勇敢忍受骨穿痛,捐髓救妈引关注。

  13. 术前手势坚信念,术后微笑荡暖意。

  14. 柔弱肩膀绽孝心,精湛医院彰人性。

  15. 社会各界伸援手,爱心传递解燃眉。


  ——陈怨蜚*有感于【江苏十二岁少年捐骨髓救母亲】

  

  

  

  

  

  

  我心犹如孤雁独飞,茫茫天涯随遇而安!
  

  赋诗喟叹【初中女生带重病父亲上学,不吃午餐省钱治病】

  陈怨蜚


  一.新闻花絮

  【初中女生带重病父亲上学,不吃午餐省钱治病】


  来源:深圳新闻网

  核心提示:小丽母亲已病逝,父亲卧病在床,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和在读的妹妹,小丽每天四点多就起床做家务,帮家人做好中餐、送妹妹上学之后,再步行半小时来校参加早读。为了省钱替父亲治病,她还常常不吃早餐和中餐。

  

  (小丽放学回家和妹妹一起做饭)

  

  (在我们的要求下,小丽二姐妹才舍得多开一盏台灯)

  “我相信幸福一定在前”,1月20日清晨,背着书包准备去学校的小丽(化名)在租住的房屋栏杆上写下了对未来的憧憬。

  旁边,是一栋用石棉瓦和空心砖块搭建成的简易房屋,四面通风。为了省钱,父亲用三合板将本来就不大的房子隔成了三间——一间杂屋,一间厨房,另外一间则是小丽姐妹俩与父亲共同的住所。每个月,全家需向房东支付150元的租金,水电费除外。在长沙,这个价位几乎算得上是最低的。

  即便如此,小丽却从未向生活低过头。直到2009年12月初老师的一次家访,才让这一家人坚强而感人的故事逐渐浮现:小丽母亲已病逝,父亲又卧病在床,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和也在读书的妹妹,小丽每天四点多钟就起床做家务,帮家人做好中餐、送妹妹上学之后,再步行半小时来校参加早读。为了省钱替父亲治病,她还常常不吃早餐和中餐。

  班主任老师的意外发现

  在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初一班主任周老师的印象中,小丽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与其他同学所不同的是,小丽的双手很粗糙,“看得出她在家里做了很多家务”。

  周老师告诉记者,好几次中午,当他经过班级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去吃中饭了,只有小丽一人留在座位上,周老师问小丽是否吃过中饭,每次,小丽都会点点头,说已经吃过了。

  起初,周老师并没在意。时间一长,周老师意外发现,小丽每次中午下完课并没有往学校食堂跑,在周的追问下,小丽承认没吃中饭的事实。此外,周老师从小丽的谈话中,还得知,小丽只吃晚餐一顿饭,早餐跟中饭都饿着肚子。

  这也让周老师不由自主联想到去年9月份新生入学时的场景——小丽父亲送她来读书时,交给了周老师一封信,其中提到说“小丽妈妈去世了,我身体也不好,请老师多关照”。

  为更全面地了解情况,2009年12月初,这位年轻的老师决定对小丽进行一次家访。到小丽租住的房子已是当日下午6点多,正是晚饭时间。周老师看了下手表,好奇地问小丽:“你为什么还不去买菜啊?”,小丽腼腆地回复老师说:“还早呢,等半个小时再去买”。

  在厨房,周老师终于找到了答案:桌上,放着一些腌菜,往常,和着一些小菜,这就是一家三口的晚餐。

  而小丽寒碜的学习条件更是让周老师感到意外。家中除了一台用了几年的21英寸彩色电视机外,再无其他贵重物品了。每次做家庭作业,两姐妹都要挤在睡觉的床沿边,唯一的一把小凳子,姐妹二人需轮流坐靠在床沿,靠着房里一盏只有40瓦的灯做功课。为防止近视,父亲特意买了一台几十元的台灯,但两姐妹也不舍得用,原因是害怕多费电。每天凌晨4点左右,小丽要准时起床,开始为卧病在床的父亲准备早餐和中餐。之后,小丽还要步行半个小时送妹妹到公交站台搭车上学,再步行半小时来校参加早读。每天下午5点半放学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为父亲作晚饭。

  直到这个时候,班主任周老师才理解了“几次抽查小丽背课文,但小丽都背不上来”的原因。周老师说,尽管目前小丽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小丽从不找任何理由,也没有缺交过一次作业。虽受家庭条件限制,可每逢学校交杂费,小丽从不迟交。

  为帮助小丽暂时解决中餐的问题,周老师给了小丽50元钱,但两天后小丽又把钱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周老师。周老师为此感慨称,“这个孩子挺自尊的”。

  每天省下6元中餐费为父亲治病

  小丽生于1996年,今年14岁,在湖南师大附中博才中学念初一。家里还有个妹妹,比她小1岁,在长沙市二十中学读初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两姐妹就随着父母从益阳安化一起来到了长沙。早些年,父母在某高校附近开了家小餐馆,每天起早贪黑,勉强能维持生计。小丽9岁时,母亲突然病逝,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由于生意逐渐下滑,还要另外请人,打那以后,小丽的父亲干脆做起了苦力活,一天下来,往往是累得腰酸背痛。

  “安化老家的房子垮了,全家只有在长沙租房生活。”蜗居般地生活,不停地搬新家,对小丽而言,早已成了习惯。母亲去世的噩耗也给了小丽沉重的打击,之后,小丽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然而,2009年8月,因过度劳累,小丽爸爸被检查出患有腰椎间盘膨出,光手术花费就花去了8000多元。医生叮嘱说,5个月以内,小丽父亲都不能干活,以后也要避免干重体力活。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也相当于一段时期内将失去经济来源。

  对于这个原本就不幸福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小丽父亲告诉记者说,截至目前,包括医药费在内,已经欠下了近3万元的外债。

  手术过后,小丽的父亲在床上躺了整个35天,生活起居的重任基本靠女儿帮助来完成。

  每天凌晨4点,小丽会准时起床,然后为父亲准备好中餐,装在电饭煲里保温。下午放学后,小丽从不在学校逗留,她会在第一时间步行20多分钟去几公里外的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洗衣、做作业。

  最难堪的要算帮父亲洗衣和洗澡了。在父亲病倒的1个多月时间里,小丽过几天便要给父亲擦一次身子,大小便也要靠小丽帮忙,可她却不叫一声累。为了给父亲治病,懂事的小丽将父亲每天给他的6元钱中餐钱攒积下来,一共存了100多元。

  每个星期吃上一顿肉,在小丽的记忆中,她认为是最幸福,又是最奢侈的事情了。但为给父亲补身子,正在长身体的小丽会自己忍着而将肉夹给父亲。

  “我想准备用省下的钱给爸爸买些衣服,给妹妹买双手套和围巾,天气太冷了。”但小丽怎么没有想过给自己买些东西,用她的话说,“我不需要”。

  学校伸出援助之手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穿校服,学生所穿的鞋子其实就能暴露家庭状况”。班主任周老师说,在穿着方面,小丽显得尤为节约和朴素,在学校,小丽个人几乎属于零消费。

  1月20日,记者采访时发现,小丽陈旧的运动鞋破烂不堪。小丽有些害羞地告诉记者,这双鞋子是小姑穿剩的。姐妹俩穿的衣服大多都是亲戚朋友给的。

  据了解,博才学校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在周望城校长的带领下,彭荣宏副校长、彭国武副校长、曾利娜主任、黄志清主任、郭亮伦主任一行特地驱车前往这名特困同学家中探望并慰问其亲人,并送去了2000元现金、保暖被、床单、被套、菜油、大米、学习用品等。另外,学校还特地为小丽办理了爱心餐卡,让她免费在学校就餐,每月发给该生400元助学金。

  “今后,学校将长期关心、支助这位同学渡过难关”。校长周望城说。

  “我和妹妹跟房东阿姨的女儿学种菜,现在也能自己种菜了。爸爸生病之前也种了蔬菜,现在爸爸不能下土干活了。”姑姑送了两只鸭子给爸爸补身体,她把鸭子做成腊鸭,两餐吃了半只,另外一只半特意留着过年吃。

  当记者问姐妹新年有什么新的愿望,妹妹抱紧姐姐,抢先回答“我想要爸爸长命百岁,还想要自己学习进步,我还想永远和姐姐在一起。”

  

  

  二.网友留言点评)(37条留言,精彩纷呈,不可错过!)

  1.

  网易黑龙江大庆网友[zhangliang31]:

  坚强的孩子,祝福她们。

  2.

  网易广东云浮网友[fanfeng33]:

  看了本文我眼睛湿了、一个坚强而懂事的好孩子!小小年纪在跟命运抗争!好想帮帮她!并祝愿她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早日走出困境!在这里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博才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对小丽的关心和帮助!你们都是好样的!

  3.

  网易广东网友ip:118.144.*.*:

  他的父亲患上这种疾病,是多么不幸啊!但上天又给了他这么好的两个女儿,他又是多么幸福啊!有了你(孩子),不幸也会化为幸福!

  4.

  网易安徽淮北网友ip:218.22.*.*:

  感动。看到最后眼睛真的是湿润了。好一个坚强!自尊的女孩子!•也借鉴自己!~我月花5000-8000太奢侈了都是花的不知所谓,更是不剩钱。我要向这小姑娘学习!节俭,懂事!~

  5.

  网易江苏南通网友ip:218.91.*.*:

  苦难是所大学,这孩子了不起,向她致敬,希望当地政府及好心人多多帮助她们,祝愿她们早日过上正常的生活!!!这对姐妹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我想帮助她!!!!请您们告诉我她的联系方式。

  6.

  网易火星网友ip:unknown:

  贫穷不是光荣,面对贫穷、坚强生活才是光荣!现在这样懂事的女孩子太少了!我想问的是:当地的妇联在干嘛?妇女儿童保护协会在干嘛?村委会在干嘛?新闻媒体在干嘛?

  7.

  网易河南信阳网友ip:115.48.*.*:

  贫富差距太大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8.

  网易广西网友[鱼鱼ii]:

  真的很感动,在网易上已经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感人的新闻了,连我这个男人都差点忍不住了。。祝福你们,希望你们以后的生活会变得美好,幸福。

  9.

  网易上海嘉定网友ip:114.82.*.*:

  我是从上山沟里出来的,我小时候也是吃一餐,饱一顿,有时甚至一天多没的吃,现在靠自己生活还行。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0.

  网易浙江杭州网友ip:60.186.*.*:

  博才学校真的是不错,校长、老师的爱心举动温暖人心!坚强的女孩要继续努力,道路会越走越宽,前途是美好的!

  11.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感动、懂事,两个小家伙坚持,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真羡慕你爸爸,有这么一对懂事的女儿。

  12.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看了年纪如此小的女孩就扛起了家庭重担,任老任怨,穷人家的孩子先当家,让我回忆起我小时候的家境,也是穷的一踏糊涂,哪有钱花啊!那时候小根本就不在乎穷的样子,只是稀里哗啦的过来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国内有多少穷人多少可怜人,数不胜数,可上面有人关心吗?

  13.

  新浪广东网友手机用户

  感动!现在这社会很少有更懂事的孩子了。我敬重她有自己的自尊从不向别人诉苦。

  14.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这对姐妹,坚强下去,好日子一定去在前方

  15.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感动至极,想起我的困难跟她的比起来真的九牛一毛,所以我一定努力向她学习。

  16.

  新浪网友mop346332802

  看完了这个女孩的故事,真的好感人,想想自己的处境与之相对比觉得我自己幸运多。

  17.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是啊!在这个充满金钱的社会,她是一朵纯洁的荷花。

  18.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确实令人心疼,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我真诚的祝福你们全过得开开心心。看到你们姐妹俩坚强的意志,再大的坎坷也能走过去。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帮助。

  19.

  新浪内蒙古网友手机用户

  人穷志不穷,我相信她们能坚持走出生命的坎坷,不抛弃不放弃,美好的日子在等待你们,我发自内心的同情你们,希望能够帮助你们。

  20.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小妹妹加油,记的这句话,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你,你也相信自己。

  21.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用你们的双手织出美丽的彩虹。祝愿你们一家明天坦途!

  22.

  新浪河南网友手机用户

  祝愿她们一家摆脱困境过上新生活希望社会大众给予帮助。

  23.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唯有苦难造就真人,唯有真情感召天地。

  24.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哎!看了之后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社会的落漠,人心的酸楚,祝他们幸福,再苦再累有好心人永远陪伴你们。

  25.

  新浪上海网友jessiehe

  学校做得好,让孩子能正常学习,让孩子父亲能安心养病。大家也别太苛求,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贫困家庭的问题,大家能帮点就先帮点吧。

  26.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加油,小妹你是最棒的!好好读书→方为出路!

  27.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真的很感动,看了差点流眼泪,小妹:我支持你,经历风雨才会见彩虹,同时祝你爸爸早日康复!

  28.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加油,小妹!

  29.

  新浪福建网友手机用户

  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整天上网,打架、闹事…哎惭愧啊!向耶稣惭悔我曾经犯下的错。小妹加油你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30.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让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却没有自律,乱花钱,我会以你们为榜样!

  31.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小丽,你是90后的楷模,是少年中的英雄,是广大孩子学习的榜样,是个真正的孝子,希望你的功夫没有白费,祝你梦想成真,幸福天使早日降落到你们的身边,好妹妹加油!!o∩_∩

  32.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我觉得真应该让大学里全身名牌套装却还皮厚的要两三千助学金的学生看看,你们品行多么卑微,而且有些还学的很差,真是让人心痛啊。

  33.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眼泪好几次都差点流下来了,不是因为她家穷到一个什么地步,而是她那不怨天忧人和孝顺的品德感动了,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看到这个突然觉得自己在家是个狠不够格的姐姐。

  34.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感谢作者,主人公教育我,我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儿子,但我确不称职,我不如她……

  两个既坚强有感人的女孩,好想认识一下你们,祝福你们,你们的明天一定会很美丽的

  bestwish.

  35.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相信风雨过后是阳光。

  36.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蛮感人的孩子,想想现在的自己感觉真的太幸福了,也有更多的惭愧~希望他们一家人以后日子会幸福!

  37.

  新浪网友手机用户

  好感人的小女生,我一个大学生想想自己都没这么高尚坚强的意志!愿你一生精彩!

  

  

  三.我的观后感:

  看了上文,感触很深,孝心可嘉,值得学习!


  我不由想起曾经引起舆论哗然的“90后炫富女”的新闻,此女的轻浮无知与上文的那个懂事孝顺的初中女生一比,有天壤之别,真是可怜可悲,可感可叹!

  

  (90后女孩手捧钞票炫富,称下等人才挤公交车)

  

  (“你有资格评论我吗?你银行卡上的钱还没我手上的多吧?”)

  

  (她所使用的盘子里的心形白色粉末和吸管,让人们联想到了"K粉"。)

  

  自赋拙诗一首,聊表心声一席:

  回眸网络炫富女,手持钞票满天飞。

  狂傲自大竟宣称,挤公车为下等人。

  此言引来众人责,不谙事理九零代。

  其实不然有例证,现闻湖南孝顺女。

  孝心可嘉暖人心,事迹感动你我他。

  自幼丧母早当家,又逢家父卧病榻。

  现实残酷雪上霜,生活艰辛路坎坷。

  默然承受把泪咽,坚强女孩好榜样。

  呵护小妹犹如母,带父上学传美谈。

  城里租得一陋室,父女三人共患难。

  萝卜咸菜家常饭,单衣薄被房中寒。

  晓行夜歇苦妹子,清瘦身影惹人怜。

  凌晨四点准时起,干完家务再上学。

  时常不吃早中餐,只为省钱治乃父。

  帮父洗澡抠大便,敢问天下有几人。

  喟叹心酸加感动,诚挚祝福好运到!


  ——陈怨蜚*有感于【初中女生带重病父亲上学,不吃午餐省钱治病】

  

  

  

  

  

  我心犹如孤雁独飞,茫茫天涯随遇而安!
  三亚老板5年前获助350元,3年寻擦鞋夫妇报恩

  南海网

  南海网三亚2月4日电(记者刘守波王成诚摄影报道)2003年7月,39岁的全德教因生意失败,一时穷困潦倒,众叛亲离,落难之时他得到一对来自湖南擦鞋夫妇的无私救助。

  

  全德教希望完成心愿

  擦皮鞋收入甚微,擦一双皮鞋收入仅一元钱,即便如此,这对素昧平生的湖南夫妇仍热心地收留了全德教,让困境中的他有了一处安身之所。

  当全德教打算重新做事的时候,这对夫妇毅然从一元一元的储蓄中拿出400元钱资助他。

  后来,全德教东山再起,他首先想到的是寻找那对湖南夫妇还钱报恩。但是茫茫人海中却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音讯。

  生意失败老板昔落魄湖南擦鞋夫妇热心资助

  全德教是海南琼海人,早年经营医药生意,由于经营有方,年纪轻轻已小有成就。

  不想39岁那年,他遭遇人生一次重大挫折,因投资失败,赔了个底朝天,为躲避债务,身无分文的他此时众叛亲离,有家不能回。

  从风光的老板到穷困潦倒,为了生存,困境中的全德教只好委身棚户区,租住在琼海嘉积最便宜的民房里。

  此时的全德教身上只有几十元,每天为三餐发愁,苦闷、失意、委屈时刻煎熬着他的心,生活失去了方向,一天只能蒙头躺在地铺上,却辗转反侧夜夜难眠。

  最后花光了身上仅有的钞票后,全德教甚至萌生去意。

  此时,与全德教合租在一处的一对夫妇向他伸出了援手。

  1

  这对夫妇来自湖南衡阳,在琼海以擦鞋为生,当他们看到全德教身陷困境时,他们端来了饭菜,收留了全德教。

  让全德教感动的是,当亲友们对他避之惟恐不及时,这对夫妇却毫不嫌弃,热心地帮助他,让全德教感受到严冬中的一丝温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全德教回忆,这对湖南夫妇十分勤奋,每日早出晚归,很是辛苦,擦一双鞋只赚一元钱,就这样一元一元地积攒家用。他们每天吃的都是饭店的剩菜,就是等客人走后,向老板请求收集到饭盒里打回来吃。

  2004年初,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反思后,全德教决定重新出来做事,但是身无分文的他眼前一片迷茫。

  这对湖南夫妇毅然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拿出400元借给了全德教。

  全德教说,当时由于怕丢面子,他一直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以李春自称。向这对夫妇借钱时也是以李春的名字。

  这年8月,全德教来到了三亚,很快在一家装修公司谋得一个职位。临行前,他还给湖南夫妇50元,尚欠350元承诺以后一定偿还。

  峰回路转要报救助之恩苦寻3年至今毫无音讯

  来到三亚后的全德教发展顺利,凭借才干当上了公司经理,人生和事业重新峰回路转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当初救助自己的那对湖南擦鞋夫妇,还钱并表达谢意。

  从2006年开始,全德教便开始寻找他们,一直委托朋友多方打听。但是,由于当初在琼海租住的民房已经拆除,人去楼空,往返几次都无功而返。无奈,全德教只好拿出几百元钱,委托附近的邻居代为转交。

  一次有人告诉他,那对夫妇曾经在原址现身,当他匆匆赶到后却没了踪影。

  几年来,为寻找线索,全德教几下海口、琼海,碰到街头擦鞋人员就打听,但人海茫茫一直没有结果。

  前一页2

  求助本报公开寻找线索计划帮擦鞋夫妇找工作

  2月3日,全德教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希望借助本报面向社会公开寻找线索,以尽快找到那对湖南夫妇。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现在公司生意不错,他打算找到湖南擦鞋夫妇后,将在公司为他们安排个岗位,比如做饭、清洁等后勤工作,包吃住,月收入至少800元,会生活得好些。

  据全德教回忆,这对擦鞋夫妇来自湖南衡阳,年纪都在50岁左右,都是中等身材,较瘦小,穿着很简单,丈夫好像叫“李庆河”,妻子好像信仰基督教,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他们有一个儿子,当时16岁,后来也过来帮忙擦鞋,现在应该20岁左右。

  全德教说,欠债还钱,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当初自己落难时是这对好心夫妇资助了他,现在景况好转了一定要回报他们,况且这对湖南擦鞋夫妇生活得也不富裕,这350元钱都是他们的辛苦钱,对于他们是大数目,就是过去几十年也一定要还给人家,这是做人的诚信。

  
  房客夫妇照料房东老人11年,老人赠房报恩

  北国网-半岛晨报孙胜慧

  体弱多病、单身一人、每个月只有300元钱左右的低保金,对于大连开发区土生土长的侯秉柱老汉来说,这套两室一厅不到50平方米的住房算是他的全部家当了。

  在很多人都在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奔波的时候,已年近花甲之年的侯秉柱却毅然将这套房子赠给了和他朝夕相处并照顾了他11年的一对外来夫妇……

  老汉的惊人之举可能有人不解,但昨天,沉默寡言的侯秉柱严肃地告诉记者,“这俩人儿对我太好了,别说一套房子,就是一座金山也难抵他俩对我的恩情。”老汉铿锵有力的话语诠释了人世间感恩的力量,10余年间,侯秉柱和租他房子的这对夫妇相处得亲如一家,用老汉自己的话说:“这几年如果不是他俩这么照顾我,我可能早就作古了。”

  单身汉艰难过活穷困潦倒

  今年58岁的侯秉柱原是大连开发区海青岛街道小王屯社区的一名普通农民,在大家眼里,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说话、做事总是比别人慢半拍。20多岁时,命运多舛的侯秉柱本已到了成家的年龄,但这时父母相继去世,侯秉柱从此过上了单身的日子。1998年,侯秉柱随同本村村民一起搬到简易楼居住。在政府的照顾下,他在一家燃料厂打更,每个月靠400元工资维持生活。

  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侯秉柱的智力较常人有所区别,生活能力欠缺,不会洗衣、做饭,据熟悉他的街坊邻居介绍,那时他的三餐总是吃点饼干、面包以及两三角钱一瓶的汽水打发,衣服也经常脏兮兮的。白天到处捡破烂,攒到一定的数量换些钱,然后攒起来。经年颠簸,“那时40多岁的侯秉柱看上去就像60多岁似的。”他的一位邻居这样回忆他。

  由于长期饮食没有规律和生活习惯不卫生,他患上了营养不良、气管炎、肺结核、胃溃疡等多种疾病。此外,最让他感到难受的是“没人可以说说话”,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置身在空荡荡屋子里,孤寂感总伴随他左右。

  外来夫妇带给单身汉家的温暖

  然而,从黑龙江来连一对外来夫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侯秉柱不健康的生活轨迹。1999年12月,来自黑龙江的于水、胡文华夫妇带着孩子租住在侯秉柱的一间屋子里。“当时刚看到四哥(指侯秉柱)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才好,落腮胡子,长头发,脸上黑一块青一块的发亮,一看就知道是很长时间没有洗脸了。”胡文华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初来乍到,经济条件实在是不好,侯秉柱要的房租便宜,每个月才100元钱,于是就这么决定了先暂时安身在侯秉柱家的另外一间屋子里,当时两家人都没有想到日后会朝夕相处10余年。

  刚住下不久,于水夫妇他们就发现,侯秉柱几乎不做饭、也不洗衣服,而且体弱多病。看着侯秉柱拖着病重的身体可怜的样子,好心的夫妇俩开始无私地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自己家做的饭菜,总要给侯秉柱送去一份,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为了一个习惯。胡文华洗自己家人的衣服时,也会翻腾出侯的脏衣服一起洗。就这样,两家人不知不觉间在简易楼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侯秉柱的精神面貌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至少看上去不会再让人以为他是个街头的流浪汉了。

  夫妇献爱心照顾老汉10余年

  2000年,侯秉柱以动迁户的身份在开发区金源南里67号楼分到了一处47平方米的新楼,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两家人开始了在一起生活的日子。

  搬到新楼后,侯秉柱的单位黄了,他每个月只靠300元钱的低保费生活。于水夫妇商量后决定让侯秉柱和他们一起生活,白天也别出去捡破烂了。这时,于水夫妇经过两三年时间的打拼,在大连市内做起了买卖,生活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白天侯秉柱在家看家,平时的零花钱也都是于水夫妇供给。

  这下子,让侯秉柱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侯秉柱的气管炎每到换季的时候都得到诊所输液,每到这时于水夫妇就会轮换着接送他去诊所。2000年冬天,是他们搬到新楼的第一个冬天,一天,胡文华从市内回家后发现,侯秉柱裹着被子不停地打哆嗦……

  原来,这年冬天,侯秉柱没有钱交取暖费,屋子里特别冷。胡文华当时二话没说,赶紧领着侯秉柱到诊所输液,第二天便把取暖费交了。从此后,每年的取暖费都是由于水夫妇承担。

  虽然侯秉柱不爱说话,但于水夫妇对他所做的一切他都记在心上。每天有人嘘寒问暖,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脏衣服每隔几天就变干净了,自己有个头疼脑热,有人陪着到医院治疗……

  从2000年至今,10多年过去了,侯秉柱的生活一点点发生了变化,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性格开朗不少,身体也慢慢恢复……

  在他的心里也一直在思考着该怎么报答对他一片真心的这对好心夫妇。

  老汉诚心赠房数次最终达成心愿

  据于水夫妇透露,其实早在2004年,侯秉柱就曾找过他的一个本家的叔叔,把自己受到细心照顾的事详细地告诉了自己的亲属。并表示自己将来去世后要把房子赠给于水夫妇以做补偿,但当时侯的几位亲属都表示反对。

  更主要的是,于水夫妇的态度也很明确,“我们俩照顾他绝不是图他的房子,我们压根就没想过房子这事儿!”于水跟记者说,当侯把赠房子的事跟他和妻子说出来后,被夫妻俩谢绝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执拗的侯秉柱再次找到本家叔叔,还是想把房子送给于水夫妇,这次,侯秉柱的态度十分坚决,把自己多年来受照顾的点点滴滴都跟叔叔说了,叔叔听后也觉得深受感动,于是开始做于水夫妇的工作,希望他们俩能收下房子,但于水夫妇再次谢绝了对方的好意。

  2007年,当侯老汉又一次表达出想把房子送给于水夫妇的想法后,这次在其本家叔叔的主持下,并且又联系了老汉另外的几名亲属,几名亲属在切身感受到了侯秉柱多年受到于水夫妇无微不至的照顾后,终于同意了侯秉柱的请求。最终,双方到开发区公证机关做了公正,侯秉柱故去后房屋所有权人将变成于水夫妇。

  老汉达成心愿生活越来越有劲

  记者昨天在金源南里小区和多位居民聊起侯秉柱赠房子的事,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表示赞同侯老汉的做法。“应该,老于家夫妇这几年太够意思了。”“侯秉柱能有今天不多亏了人家夫妻俩?”“不容易啊,这么多年,再说人家当初照顾侯秉柱也不是冲着这处房子去的!”开明的居民们几乎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侯秉柱完成了把房子送给于水夫妇的心愿后,再没有了后顾之忧。“我现在白天搁楼下和大伙打扑克、玩、溜达,晚上回家还有吃有喝的,有病了还有人领去看病,还要求什么样的日子?”侯老汉对记者的一句反问,让在场的于水夫妇眼里泛起了一阵泪花……

  特派记者孙胜慧

  孪生兄弟生意失败流落街头,十年报恩好心民警

  --------------------------------------------------------------------------------

  2010-01-2208:56:27来源:深圳新闻网-晶报

  

  

  2010年1月,来自长春的孪生兄弟刘杰和刘晶再次踏上了南下的报恩之旅。深圳清澈的阳光总是给他们带来别样的感动。

  10年前,在深圳地王大厦附近执勤的年轻交警黄科的帮助下,他们成功度过了自己人生中一段辛酸落魄的日子。5年前,兄弟俩千里迢迢来深寻恩,在晶报记者的帮助下,见到了当年的好交警。如今,报恩的故事继续书写,回忆起幕幕往事,已与黄科以兄弟之名相称的他们说:“没有泪水,只有笑声,虽然曲折,但值得铭记。”

  现在

  十年再聚忆苦思甜

  怀缅昔日展望未来

  2010年1月15日,刘杰和刘晶带着各自的妻子再次来到深圳。虽然生活重心都在东北,由于做的是手机生意,他们隔一段时间就会到深圳进货或者商洽业务。由于生意繁忙,他们与黄科相聚的机会并不多。但这一天,恰好黄科休息,闻讯后他们专门带来了东北土特产,买了水果,要与黄科一起把杯畅谈。

  时隔五年再聚,大家却不生份。当年聊理想、聊未来,今天聊生活,聊工作。刘晶说:“当年的日子比较艰难,我们都要往前看。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兄弟俩在东北的手机生意红火,因此“怂恿”黄科也搞搞副业,并保证他一年多赚100万。黄科笑笑说,“我是个本本分分的警察,你们是本本份份的商人,我们各做各的,不也挺好么。”哥们儿随后把话题聊到健身、旅游、摄影,几杯酒下肚之后,气氛热烈许多。刘晶诚恳地说道,黄科当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果不是黄大哥给予他们无私的支持,也许兄弟俩坚持不住就走上了歧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手。以后,我们将会像黄大哥那样,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腼腆小伙日渐成熟

  患难兄弟互勉互励

  昨天,记者重新见到黄科,他正与同事们吃中饭。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已是7岁小女孩的爸爸,本来腼腆的脸上更多一分成熟稳重。黄科告诉记者,不知不觉入行已经13年了,如今他被调到福田事故中队,专门处理交通事故中的“疑难杂症”。

  当记者重新提起10年前的往事时,黄科表现得特别轻松。他用朴实的语言与同事们分享当年的片段,一直重复强调着“其实没什么,这种事情在我们交警队伍里每个人都有做过。每天在路上跑,都会遇到特别需要帮助的人。有时候发生了交通事故事主身上没有钱,又没有电话,我们给他50块、100块,或者借他个电话,都是很平常不过的。”

  时隔多年,面对媒体采访,黄科依然平淡如水。谦逊低调一如当年。此前,中央电视台、各地媒体都纷纷向他发出采访邀请,都被他一一婉拒了,还是那一句:“这是很小的事情,真不值得再提……”

  虽说是感恩之旅,但是再度重聚,黄科一点儿没有把兄弟俩当作外人,作为“大哥”,他坚持不能让“弟弟”买单。“我坐在那等他的时候,他拿个苹果扔给我们吃,看到我们口渴,就扔瓶水过来。这些都是兄弟的情谊。”刘晶告诉记者,兄弟俩和黄科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恩人与受恩者。

  回忆

  10年前

  生意失败流落街头

  好心交警雪中送炭

  刘杰和刘晶是孪生兄弟,抱着“南下寻梦”的想法,2000年,年仅22岁的他们带着3000元积蓄从长春来到深圳做起了快餐生意。由于没有经验,快餐店很快就倒闭了。兄弟两人只好改换门庭,在罗湖人才市场门口摆起了水果摊,半个月过去了,兄弟俩却开始为房租发愁了。

  2000年4月中旬的一个中午,兄弟俩已经饿了两天了,坐在深南大道地王大厦旁的天桥下一筹莫展。天气很热,兄弟俩在一个浇草坪的水龙头旁接水喝。这时一位穿着制服的年轻交警走了过来问他们“你们是不是饿了?”兄弟俩没吱声,只交换了一个眼色。

  不到10分钟,交警手上提着两盒冒着热气的干炒牛河回来,递给刘杰和刘晶。肚子已经“嘀咕”很长时间了,两兄弟只好不客气了,拿起牛河就往嘴里扒。两人吃完后,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10分钟后,看在眼里的黄科又买来了3盒干炒牛河,兄弟俩拿起两个盒子又一扫而空。看着剩下的一盒干炒牛河就放在地上,而那位年轻的交警又没有打算动筷子的意思,两兄弟十分疑惑。“这是给你们带回家吃的!”交警微笑着说:“好好找工作,千万不要做坏事!”

  多次相助不求回报

  相约成功把酒畅谈

  接下来的半个月,兄弟俩寻找一切机会打临时工谋生糊口。两人来到地王附近看到上次给他们买河粉吃的年轻交警时,有点不好意思,正准备绕道而走,哪知这位年轻交警忽然叫住他俩:“怎么又见面了?你们吃饭了吗?”兄弟俩尴尬地对望一眼,正准备说什么,那名年轻交警不由分说,拉着两人去吃饭。

  吃饭时,兄弟俩得知,年轻交警名叫黄科,也是刚从警校毕业不久。刘晶还清楚地记得,这位皮肤黝黑的交警就像个成熟的大哥哥一样,给兄弟俩说了不少心里话:“他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此后,黄科只要看到兄弟俩就会请他们吃饭。有时候黄科恰好在值班,就会塞点钱给他们,50块、100块……兄弟俩不好意思,要把手上的手表脱下来报恩,黄科当时看到那只价值并不大的手表,只觉十分心酸,坚决地拒绝了。刘杰告诉记者,到底黄科给了兄弟俩多少次钱,现在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每次塞钱时,黄科都会叮嘱两人“好好努力,不要做坏事”。

  2000年4月底,黄科建议兄弟俩回长春发展,又给他们每人塞了100元。刘家兄弟把钱拿在手里,觉得沉甸甸的。回家前,兄弟俩把家里寄的钱拿出800元来给黄科说:“黄大哥,我们先把这钱还给您。如果我们将来有出息了,再回来报答您的恩情。”黄科不接钱,只是告诉兄弟俩,现在不必想着报答,以后发达了请他喝酒就行了。

  5年前

  千里寻恩求助晶报

  各界协助打听下落

  兄弟俩回到长春后,借了点钱开始做手机生意。兄弟俩踏实工作,生意越做越好。第二年就开了连锁店。第三年,不仅有了更多的进货渠道,还在长春的手机通讯市场创下了不小的名气。长春通讯行业内提到刘氏兄弟,多数人也“至少有印象”。刘晶告诉记者,他们不算什么富豪,但毕竟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在长春买了房子,买了车子。

  想起在深圳的日子,兄弟俩便忘不了阳光下那个绽放着爽朗笑容的年轻人黄科。安定下来后,他们按照黄科给他们的地址写了两封信,一封给黄科,说兄弟俩一定会回来请他喝酒。另一封信是写给黄科当时所在的罗湖交警大队,感谢他们培养出了这样一名乐于助人的交警。然而一直没有音讯,兄弟俩决定回深寻恩。

  2005年7月22日,刘杰和刘晶来到晶报编辑部向记者求助,希望记者通过关系帮他们找到黄科。当日下午,记者陪着兄弟俩来到当年黄科执勤的地王大厦交通岗亭旁打听黄科的消息,却一无所获。

  2005年7月23日晶报刊登了《孪生兄弟通过晶报寻恩人》的报道,引来无数热心的读者打来电话,对交警黄科的热心助人表示钦佩,对刘氏兄弟千里寻恩行为也给予了很多掌声,还帮助记者打听黄科的下落。

  五年相逢倍感亲切

  送赠锦旗以表恩情

  晶报记者来到罗湖交警大队打听,该大队表示没有黄科这名民警。热心的民警又帮记者去福田交警大队查证,很快就找到了黄科,当时他在福田交警大队六中队工作。几经辗转,记者直到深夜才打通黄科的电话。听说刘家兄弟来到深圳找他,黄科有点不好意思,对记者说:“他们太客气了!这是很小的事情,而且已经过去很久了,真不值得再说……”话还没完,就赶着到滨河大道处理事故去了。

  2005年7月25日,黄科在百忙中难得休假,腾出了时间与千里迢迢赶来深圳谢恩的刘氏兄弟见上了面。近五年来的第一次相聚,大家约好了在福田区的一家餐馆里吃饭。平日腼腆的黄科见到刘氏兄弟变得健谈起来。平时不沾酒的他也跟兄弟俩喝上了几杯。刘氏兄弟笑着说:“多年以前,在最困难的那个时候,黄科请我们吃了几顿救命饭,今天这顿饭虽然算不上什么,但应该由我们请了!这次与黄科的重逢,就像是见到了多年未曾见面的亲兄弟,见了面倍感亲切。”

  席间,刘氏兄弟从身后拿出自千里之外带来的写着“全国人民的好榜样,深圳特区的好警察”字样的锦旗递给黄科,并表示,在黄科身上,他们看到了深圳人的优秀品质。

  记者手记

  关爱+感恩+回报=人间温暖

  今年关爱行动的主题是“关爱感恩回报”,三位一体,爱才能延续,爱的光芒才能传之久远。

  5年前,在晶报的帮助下,刘氏兄弟找到了黄科,这是那时鹏城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故事。但是,故事还没讲完,感恩与回报的篇章还在续写。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刘氏兄弟还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念。

  我们听过太多的关爱,感恩与回报始终是其中的主题。但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也听到了类似“扶起跌倒老人反被告”之类的故事。在这种背景下,重新回顾和追踪黄科和刘氏兄弟的故事,就有了具体的意义——我们赠人玫瑰,虽不是为了感恩和回报,但爱却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

  关爱、感恩、回报三位一体,积淀着我们这座城市最为温暖春色。

  在采访中,听闻一个与众不同的公益小团体,他们要求受助大学生公开承诺,毕业后捐出同等或更多的善款,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大学生。希望,关爱、感恩与回报,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道德层面上,更要成为公益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无法互动和传递的爱,是不完美的。(张晓斌)

  
  李敬斋:医患恩缘情牵千里,施恩报恩19年

  2010-06-3017:14:26来源:人民日报编辑:张雪梅

  19年前,他仁心仁术施恩。19年后,他全心全意报恩

  题记:10月31日,经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批准,由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09年10月“好人榜”名单揭晓,河南省永城市推荐的李敬斋入选当月“诚实守信好人榜”。李敬斋是该市顺和乡张庄村李庄组的一位普通农民。19年前,他求医得到无私帮助。19年后,他报恩深沉而执着。施恩与报恩之间,永城和羊城之间,演绎了一出医患佳话、一段人间真情,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大医精诚无私相助

  一名广州医生的仁心仁术救助了来自河南的贫困农民患者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天津北方网讯:这段日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间病房里,经常会传出《东方红》的歌声。唱歌的人是躺在病床上的该院老教授袁浩和不远千里,从河南永城赶来照料他的农民李敬斋。看着这一老一小说说笑笑、其乐融融的样子,不知情的病友都感到纳闷:老教授哪里找的这么好的护工,全天24小时陪护,一干5个多月都不烦?

  问号的背后竟隐藏着一段延续了19年的真情。

  1990年4月的一个清晨,风尘仆仆的李敬斋、梁桂英夫妇敲开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袁浩教授的家门,哀求教授救救他们。

  李敬斋命运坎坷,三年内两次遭遇车祸,双腿先后骨折,由于家贫没能及时医治,后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症。这种病治不好,病人会慢慢失去行动能力,严重者还会终身瘫痪。李敬斋上有老,下有小,若是倒下了,一家八口可怎么活?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听说袁教授已经攻克了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难题,便毅然变卖家产,筹得3000多元赶到广州。

  当听说住院押金就要1万元时,李敬斋万念俱灰,他顾不得许多,甩开手中的拐杖,“扑通”一声就和妻子一起跪了下来。袁教授十分同情他的遭遇,连忙扶起夫妇俩,答应尽量想办法。

  医院床位紧,要等好些天。得知夫妇俩为了省钱准备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关切地说:“这附近有点乱,小偷多,这救命钱丢了咋办?不如先交给我保管吧。”李敬斋夫妇当即面露难色——钱缝在梁桂英的内衣里面。袁教授赶紧把梁桂英请进自家卧室,又让爱人找来一把剪刀。钱取出来时,早已被汗水浸湿,发出一阵酸臭味。

  几天后,经袁教授出面担保,医院同意给予李敬斋住院费半价,医药费也是能减免就减免。还安排梁桂英在医院做临时清洁工,换来两人免费床位和一日三餐。

  当时,李敬斋最大的心愿就是袁教授能为他主刀,对此,尽管自己作为科主任,手术排得满满的,袁教授还是答应了。

  手术前,李敬斋从老家借来500元,让妻子跑到袁教授家里,偷偷塞在一本书下面。也是老天有眼,手术非常成功。想不到术后第三天,袁夫人竟拎着营养品、水果和那个500元的红包前来探望他:“教授从来不收病人红包的,你们留着急用吧。”

  夫妻俩禁不住热泪盈眶:“天上掉馅饼喽,我们赶上好人了哩!”

  尽管医院已减免大部分医药费,李敬斋办理出院手续时仍欠医院1000多元。李敬斋夫妇“急中生智”,提出留在医院继续打工,还清钱再走,被袁教授拒绝了。

  “欠的钱我去想法子,你给我马上回家好好休息,还有老人孩子在眼巴巴等着你们!”第二天,袁教授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然后将两张火车票塞到李敬斋的手上,不由分说,把夫妇俩“赶”回了河南老家。直到几年后,李敬斋看到一本《爱舟竞珠江》的书,提到袁教授曾帮一个河南农民垫付医药费,才知道内情,第二天就把钱寄给袁教授,但袁教授又将钱寄了回来……

  经过一年的休养,李敬斋终于甩掉了拐杖,身体康复如初。李敬斋也知恩图报,从此奉袁教授两口子为“再生父母”,并在堂屋的香案上摆上一个大相框,里面全是袁浩教授的大照片。

  “我不迷信,我就是要把袁教授当活菩萨来供!”以后的19年里,每当望着发黄的照片,李敬斋总是眼眶湿润……

  每年春节、中秋,李敬斋都会给袁浩写信或打电话,时不时寄些家乡特产。去年年初,南方遭遇冰冻灾害,李敬斋夫妇担心上了年纪的袁教授冻着了,便用自家产的棉花做了两床厚厚的棉被寄去,只是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我特别高兴的是你的右腿已基本恢复了正常,实现了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这比得到任何东西都好啊。”袁教授在回信中,经常提醒他如何巩固治疗,注意保健,还给李敬斋寄去一些药品。

  感恩图报不计得失

  河南好人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无偿照料先后中风的医生夫妇

  去年4月,袁教授的爱人突然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李敬斋知道后,心中十分牵挂。9月的一天,在一次通话中,李敬斋得知袁教授请来的保姆熬不过辞职了,4个子女也因分住各地、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时,便萌发了去广州照顾袁教授一家的念头。

  此时,李敬斋本身也是面临难题:父母都已年逾八十,母亲更是多年前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全身颤抖不止,吃饭都需别人喂。

  “19年前要不是人家袁教授帮你,你早是废人一个了,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深明大义的父亲说。

  二人到了广州后,梁桂英全天陪护袁夫人,袁教授则为李敬斋在一家名为友好医院的老人院找了份清洁工作,平时也兼顾照料教授。袁教授多次要求支付工钱,都被李敬斋婉拒,“我收了钱,那还叫报恩吗?”

  祸不单行。今年5月,袁教授也突然中风住院。李敬斋赶紧辞了工作,为老人端茶送水、抹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

  为了照顾好袁教授,李敬斋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农民开始跟医生学习护理知识,回去后先在妻子身上试验,直到妻子说“感觉不错”,才在袁教授身上“下手”。

  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起床帮老人洗漱、抹身子、端茶送水,然后“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地帮老人做“语言训练”;中午陪老人做康复治疗;下午陪他念唐诗,哼一些《东方红》《国际歌》之类的老歌;到了晚上,教授经常会因肌肉收缩、痉挛而疼痛不已,他就反复帮教授摩搓双脚,直至老人入睡……

  李敬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帮教授恢复语言功能,所以一有空就陪教授说话,像教小学生一样,阿拉伯数一个一个反复数,汉字一个字一个字反复念;散步时则看到什么就教他说什么,如蓝天、白云、飞机、汽车。

  采访中,李敬斋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在与袁教授的相处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家都知道,袁教授是治股骨头坏死的权威,全国很多病人打电话找他看病,他特别能理解病友的失望、焦急的心情。所以,照顾好教授,也能帮助更多的病人及早解除病痛的折磨。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袁教授身体恢复非常快,走路不用拐杖了,说话也清楚了

  9月25日,回到家中的李敬斋,看到院子里年迈的母亲,拿出袁教授赠送的中秋月饼,禁不住伏在母亲身上哭起来。

  “好人哪!”李敬斋回到家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望这位质朴善良的农民,主动帮忙打扫卫生、干起农活……“袁教授‘喷’的是‘涌泉’,我‘报’的只是‘滴水’,这点付出,不值一提。”李敬斋谦逊地说。

    回顾我以前的一篇博文:

  【赋诗点评----独居老人将14万元赠与邻居,儿子告到法院】

  http://bbs.news.163.com/bbs/jueqi/166289676,1.html

  

  赋诗点评:独居老人将14万元赠与邻居,儿子告到法院

  陈怨蜚


  

  一.新闻花絮:

  【独居老人将14万元赠与邻居,儿子告到法院】


  来源:新闻晚报

  因近年来承蒙邻居照顾,年逾八旬的张老伯将近14万元钱送给邻居小方。之后不久,张老伯被医院诊断为患了老年痴呆症。张老伯的儿子小张得知后,以老人年迈痴呆意识不清为由,起诉小方要求返还钱款。日前,杨浦法院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经审理后法院认定老人的赠与行为有效,这14万元继续由邻居小方代管并照顾老人之后的生活。

  帮忙翻墙开门邻居结缘数年

  2003年末,独自居住在杨浦区中原路某小区的张老伯回家时,发现竟然忘记带钥匙,无奈之下想到与自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准备爬墙翻进自家。

  邻居小方开门后,发现敲门求助的是隔壁的张老伯。想到张老伯年事已高,若翻墙太危险,小方二话不说便翻墙爬进张家,帮张老伯取出钥匙打开了门。

  这次意外,为一墙之隔的两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后来的交谈中小方得知,张老伯膝下只有一个独子,但儿子成家后对老父缺少关心,当时已近八旬的张老伯平日还得独自料理生活,十分困难。

  于是,30多岁的小方时常去关心隔壁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老人,为老人做饭、打扫卫生、拉拉家常。后来小方搬到附近其他小区居住,也一直对张老伯照顾有加,逢年过节还将老人接回自己家中团聚。

  老人转赠财产儿子告到法院

  对于小方的好意,张老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每当有居委干部上门慰问,张老伯都会称赞和感谢小方对自己的照顾,甚至写下数份遗嘱,均称要小方为自己养老送终,同时自己去世后将所有财产赠送给小方。2007年11月,张老伯叫上小方一同前往银行,坚持将近14万元存款转入小方的账户。

  谁知2008年4月,张老伯被医院诊断为老年痴呆,生活已无法自理。为了让老人获得更专业的照顾,张老伯的儿子小张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将他送去了敬老院。就在这时,小张获悉张老伯将14万元存款转赠小方的事。

  小张认为老人转赠14万元存款之事是一本“糊涂账”,于是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小方告上法庭,要求法院认定赠与无效,返还这14万元存款。

  多份证据显示财产转赠有效

  有专业人士认为,轻度老年痴呆症状并不会导致完全丧失行为能力,因此即使张老伯在2008年4月丧失行为能力,但不能就此认定2007年11月时他已不具备行为能力,不能证明老人赠送钱款时“意识不清”。

  在老人与小方交往的数年中,曾多次用书面形式表达了儿子弃他而去、小方却给予他极大安慰和帮助的想法,并要求小方为其养老送终,今后将财产全部赠送给他,任何人不得干涉。老人最后一次出具《赠与遗嘱》是在2007年10月28日,全文200多字,均为老人自行书写,行文流畅,逻辑通顺,此时距实施赠与行为不足20日。

  综合种种证据,法院最终判定张老伯的赠与行为有效,不支持其子小张的请求。

  ◎记者手记:善良值得回报

  □(记者范献丰)

  我们年幼之时,父母给我们讲述最早的童话故事,无论古今中外,每个善良的主角在故事结尾时总能收获幸福。当我们也为人父母时,同样也会将这些故事讲给我们的孩子听,让他们知道善良的人终将有所收获——这是我们灌输给孩子纯洁心灵的第一项品质——善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容易注重“利益”而忽略了“品质”,但我相信这种为我们代代相传的“品质”,依然有其无与伦比的价值,甚至这种价值在当代社会,会更直接地表现为“利益”。

  耳闻过多起老人将财产转赠给照顾他们的保姆、邻居、居委会、志愿者的故事,如今这样的故事又多了一个。

  在这样的故事里,大多数子女都认为,父母的财产留给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但他们或许忘了,子女照顾父母同样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在推卸一项义务的同时,也丧失了一项权益。反倒是小方这样的“外人”,在照顾张老伯时并未想过有一天要获得张老伯的财产,却最终获得了一项意外的“回报”。

  与其关注老人的财产,不如善尽照顾的义务,无论对年迈的父母,还是对周遭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善良除了可能收获“利益”,还能收获更打动人心的真情。

  

  

  二.网友点评:(18条留言,先睹为快!)

  1.

  腾讯上海市网友一个人精彩

  亲情中除了钱,最重要的是关爱。有多少子女想到的只有索取,忘了最基本的孝顺和尊重。可悲还是可叹????

  2.

  腾讯泉州市网友lifegoeson

  这个老人的儿子一定不是个东西,还有什么脸面告法院?

  3.

  腾讯上海市网友香水玫瑰

  家里的事说不清,这个邻居小李肯定早就看中老伯的钱了,既然是做好事,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钱呢?而且是这么大一笔巨款,若是我就不会,何况老伯又有老年痴呆症,里面的猫腻就说不清了?

  4.

  腾讯石家庄市网友‖帥箌兲丅雨(针对第三条的留言)

  其中的缘由我们不应该去计较,老人需要关怀,他儿子不孝,不能给予细心照顾和尽孝道,而他的邻居却给予了,别管他的邻居是真心帮助,还是早有预谋,你就算雇个保姆照顾老人几年不需要钱吗?钱对老人来说已经并不算什么了,老人几年来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关怀和亲情,小方或许对于老人来说,是邻居,是朋友或者是儿子•••

  老人赠与财产,这是对邻居的感激报答之情,钱给了你,换做你,你会给他儿子吗?毕竟给老人温暖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邻居。。。。

  5.

  腾讯网友唐金德(针对第三条的留言)

  呵呵,至少人家悉心照顾老人家,并得到了老人家的肯定,无论别人是抱什么心态去照顾老人的,只要老人家肯定,做儿女的就无话可说,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更无权去说三道四。

  6.

  腾讯上海市网友楚水游子(针对第三条的留言)

  你怎么就知道这个邻居是看中钱才去帮老伯的?一般人都知道,老人的家产大多是留给子孙的,小李也一定知道这个常理,然而他还是去做了,只有你这样怀着小人之心的人才这么想,有好多人是比子女还要好的,难怪这世界会越来越冷淡,就因为有太多像你这样的人啊。

  7.

  腾讯网友雪似天赐

  现在的小辈在他们的眼里老人的财产好像理所当然的是给后代的,给别人就不行!如果我自己的小辈对我们不好,我情愿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8.

  腾讯上海市网友伍德

  类似这种儿女,看上海电视台的老娘舅节目比比皆是。亲情不知维护,义务不晓得付出,夺取利益百米长跑速度,那是争分夺秒。这些为儿为女的人啊!皮咋忒厚。

  9.

  腾讯深圳市网友书生情缘

  如果某一天,我也将变成那么不孝之子,我也希望爸妈把这钱送给可以照顾到他们的人!!

  10.

  腾讯上海市网友枫叶/tp曌曌

  这个邻居是一片好心,但依我说最好不要沾老人的财产。必竟人家有子女,多少会有点让人想歪感觉要吞财产的味道。而且这老人家的儿子又算得上无赖了,遇上这号人最好躲远一点。

  11.

  腾讯上海市网友竹子•整风啦

  那儿子有心就应该再给人家14W老爹养他成人花了多少精力财力,长大后拍拍屁股就把老爹丢家里了。80多的老人啊……作孽的。。。人家邻居给老人照料,想想小时候老人给你的照料你不反过来给人邻居14W就不错了。

  12.

  腾讯绍兴市网友小鑫

  这个儿子为钱才想到老人,不要脸!

  13.

  腾讯无锡市网友極嬻AION王者

  老人把财产给邻居,就是给了不孝子一个狠狠的耳光,可怜那不孝子还恬不知耻地去法院.哈哈,不孝子你把自己名声搞得更臭了吧.

  14.

  腾讯南京市网友静静的等待

  子女以为父母的财产一定是自己的,但照顾父母也是责任。

  15.

  腾讯上海市网友宋,

  不管是什么,总言之善事善报。

  16.

  腾讯贵州省网友天马

  常回家看看!!!

  17.

  腾讯昆明市网友猪爸爸

  我对中国人关于孝顺的理解:‘孝’就是不让老人冻着,饿着,累着。‘顺’就是让老人家心情舒畅,开心。小方做的是好事,理应得到回报那个不孝子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真不是个东西!

  18.

  腾讯韶关市网友大智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年老,儿不养,甚至比不上邻居,张老伯之举是对不孝儿女的无言鞭挞,为子女者应以此为戒。

  

  

  

  三.赋诗感言:(陈怨蜚)

  我看了上文,感喟颇多,不禁想起,去年署名发表于网易论坛的一篇博文【人间自有真情在——《房客夫妇照料房东老人11年,老人赠房报恩》】,这两则新闻故事有相似之处——善有善报,亦有不同之处,前者还涉及到一个仁义孝道的问题,孝与不孝,值得大家(尤其是年轻人)深思!

  

  自赋拙诗一首,聊表感言一席:

  01.八旬老翁独自居,早年丧偶今孤寂。

  02.年迈体弱心凄苦,只缘独子不孝敬。

  03.辛苦养育盼儿孝,奈何忤儿无情义。

  04.只知自个图享乐,岂管老爹生死忧。

  05.邻居小方热心肠,孝老如父暖人心。

  06.做饭洗衣拉家常,逢年过节倍关爱。

  07.难能可贵非亲故,善良义举有好报。

  08.老人赠金十四万,权当答谢报孝恩。

  09.神淸目明不糊涂,亲生儿子焉如邻。

  10.可惜老人终变痴,堪嗟岁月已沧桑。

  11.可笑竖子打官司,欲意讨钱终未果。


  ——陈怨蜚*有感于【独居老人将14万元赠与邻居,儿子告到法院】

  

  

  

  

  

  

  我心犹如孤雁独飞,茫茫天涯随遇而安!




  

  聋哑老总何留和他设计的包装盒。徐兢摄

  这个设计工作室不一般,没有一个业务员,老总又是聋哑人,业务却红红火火,连总统府、世界五百强公司都来请他做设计!创业不过7年,他买下延龄巷龙台大厦一处写字楼,又给父母买了轿车和联排别墅。他又是怎样挣下这一份产业的?昨天,记者走近37岁的聋哑人何留,通过笔谈的方式倾听了他的成长、创业故事,并被深深感动了。

  童年“我叫何留,是姓何的爸爸收留了我”

  何留原名叫乔冰,1岁时因感冒注射链霉素导致耳聋,7岁时生父承受不了家有残儿的压力,离家而去,小乔冰从此再也没见过生父。不久母亲再婚了,继父对他视如己出,一年后母亲怀孕了,继父却毅然决然地让妻子做了人流,理由是怕小乔冰受委屈。上初中的前一天,乔冰对母亲写下几行字:“现在我长大了,请你们领我到派出所去办一件大事。我要改新名字,就叫何留,意思是姓何的爸爸收留了我!”

  何留4岁时,就对绘画产生兴趣,经常把家中的桌椅画下来。为了挖掘潜力,父母在他10岁时,“三下扬州”求贤,打动了画师吴汉华,辅导他绘画技艺。3年之间,何留的书法和国画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

  读书一周内收到两所大学录取通知书

  在学画上的艰辛付出,培养了何留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性格,这一点在学习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南京市聋哑学校读高一那一年,长春工艺美术学院开始面向全国第一次招收聋哑学生,何留在妈妈的陪同下赶往上海,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但最终因录取名额有限,何留没能被录取。机会终于来了,第三年,长春工艺美术学院和天津理工大学美术专业同时面向全国招收聋哑学生,何留参加了考试,结果让一家人激动得相拥而泣:一周之内,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寄送到何留的手中。何留选择了天津理工大学,他每年都是三好生,经院长特批把他转为本科,插到了本科班,与其他身体正常的学生一起上课,这是全校历史上第一个聋哑本科生。

  创业本报牵线,他干上了广告设计

  1997年大学毕业后,他找工作处处碰壁,在家待业了两个月。不过,幸运的是他的事情经本报连续报道《一个聋哑大学生的苦恼》刊出后,有30多家热心单位要他,经过挑选他去了一家广告公司。何留进步很快,两年后就升为设计师,第三年做了设计总监,月收入达1万元。积累了6年的工作经验后,他渐渐有了“野心”,想自己开公司。

  2003年,华山饭店。一间16平米的办公室,一人一桌一椅一电脑,何留开始了新的征程。他母亲也辞去了一家公司销售总监的工作,来支持儿子。不过,创业之初,他们就遇到了“非典”,在半年时间内,除偶尔设计些名片、广告页之外,根本谈不上业务,每个月还亏个三五百元,惨淡经营之下,何留开始萌生退意。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母亲坚持在联络老客户的同时,开拓新客户,每天辗转奔波于有需求的公司企业;何留则利用闲暇到印刷厂学习印刷的流程和技术,弥补知识的不足。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家合资企业负责人在和多家设计室合作失败后,找到何留。他看过其作品之后,大为称赞,表示以后这方面的业务完全交由何留来做。何留一炮走红,他设计的广告画册发到德国,立即产生轰动效应,人们不相信这是出自聋哑人之手。很快,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现在何留的客户越来越多,总统府、博世、金陵药业、南京云锦……而何留和客户们沟通的全靠“纸上谈兵”,“虽然只用纸笔沟通,但不管什么事,我只要说一次,他就能领会。”总统府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进一步沟通的时候,何留和他们用QQ进行交流,完全没有障碍。“我们之前设计送去台湾的礼盒,找了好多设计师都不满意。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何留,没想到让我们很惊喜。”总统府的负责人说,何留很快就交出了初稿,他看后大吃一惊,“太美了,真的很合适。”他评价道,色彩使用了有民国标志性特色的“民国蓝”,还添入了梅花,完全把总统府的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总统府便成了他的长期大客户。

  报恩父亲节那天送给继父一辆尼桑一栋别墅

  2008年6月15日,父亲节。这天早晨,继父刚走进何留的新办公室,何留就给他换上一套崭新的西装和皮鞋,然后和妻子拉着父母一起下楼。在楼下广场上,停着一辆崭新的尼桑轿车。何留把继父扶到主驾驶的位置上,“说”:“爸,你骑不动自行车了,我知道你有驾照,以后你就开这辆车,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你开车带我们去东郊,我还有礼物。”

  继父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小心地开着车。在何留的指点下,车开到了一片别墅区。继父愣了,母亲也愣了。车停后,何留打开了一幢别墅的门,把继父拉了进去,兴高采烈地“说”:“爸,这是你的了。你和妈老了,要住得舒服一点,这里离田野近,风景好,空气好……”记者采访中,有一个大男孩一直站在何留的旁边,目不转睛地看何留操作。“这是楼上做汽车曝光记录的一个男孩,每天休息时间过来。”何留的母亲告诉记者,这个小伙子也是一个聋人,对于美术设计很感兴趣,每天一到中午就不请自来,已经一个月了。见他这么执着,何留很乐意地教他。

  何留的工作室一直只招聋人。第一个招的聋人是他的妻子小林,小林的到来让何留对于教导聋人有了信心。不久何留又招了一个聋哑大学生小周,将所有的软件都细心地交给他,一年后小周告诉何留他想“跳槽”去动漫公司,对此何留一点都不介意,他通过手势告诉记者,能为聋人朋友提供一点就业机会他已经很开心了。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何留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我想免费教一些聋哑人做图文设计,有美术功底的、喜欢做设计的都可以来,更希望他们从我这里走出去自己创业。”何留的母亲表示,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南京有一群聋哑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习生许丹本报记者徐兢)

  

  施恩之爱,感恩之心
  

  

  关爱+感恩+回报=人间温暖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来源:百度,作者:佚名

  我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烟草这个温暖的“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

  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学会了感动、懂得了回报。用感恩的情怀去对待每一天,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对待这份值得倍加珍惜的工作。所以,每天,我都有一个好心情,我幸福的生活着每一天、工作着每一天。

  生活给予我挫折时,赐予了我坚强,我也就有了超能量工作的心。对于热爱工作的人,有一颗包容的心,用自己的勤奋和创造去接纳生活的恩赐。酸甜苦辣不是生活的追求,但一定是生活的全部。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要因为冬天的寒冷而失去对春天的希望。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你也就有了一颗从容淡然的心、追求上进的心!

  所以,工作,我总是以感恩的情怀去对待,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付出的是微不足道的几滴汗水,但得到的是充实、感受到的是快乐!

  
  用感恩的心去工作

  作者:曹笑霄

  最近,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同事辞职而去,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难道我们的职业真到了让人毫无留恋的地步?还是现代人的心太浮躁了,外界的诱惑太多了,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最近,看了这本《用感恩的心去工作》,颇有感触,吾笔虽拙,仍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一个喧嚣而浮躁的社会,“包容、感恩、知足、惜福”在现今充斥着竞争、挑战的社会似乎渐行渐远。[u]我们耳边充斥的是牢骚之言、抱怨之声,生活、工作、皆不如己意,很少有人会反省自己,我到底缺失了什么[/u]?“对人需要感恩,对物需要感恩,工作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刚开始我对这句话并不十分理解,为什么对工作更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呢?一般人们当受人恩惠时会想到感恩,而觉得工作是我为别人在付出,我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还要感恩呢?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在为谁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这么辛苦地工作,究竟值不值得呢?,在书中我们会找到答案。书中告诉我们,要用感恩的心去看世界,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任何的事物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而工作是上天对我们最美好、最宝贵的馈赠。在很多人看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谋求生存,没错,薪水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一种反映,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回报,但如果你只为薪水而工作,那就意味着你把薪水看成是工作的目的,当成是工作的全部。只为薪水工作,就像是活着只为吃饭一样,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意义,因为工作有着比薪水更重要的学习机会与晋升空间。

  感恩是根治抱怨的良药,不少人总是在想着:“我应该得到什么”,抱怨领导“没有给我什么”,或是“我那么卖命才给那么点工资”,却没有自问:“为了得到希望从事的岗位,我还缺失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抱怨别人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样下去,在抱怨中会丧失许许多多的机会,落在别人的后面。与其抱怨,不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实干,在工作中始终牢记“拥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你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员工。

  书中还告诉我们,承担责任,履行职责是最好的感恩,感恩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感恩于领导的知遇之恩,感恩于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感恩与家人的奉献和关爱,感恩于朋友的关怀和援助,我们还要感恩于病友的抱怨和选择,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才不会产生抱怨;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才不会感到乏味;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才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用感恩的心去工作,你会觉得工作是为自己,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在受到批评时不会感到委屈;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让我们的心在感恩中沉淀,用感恩的心对待当下的生活,用感恩的心去做好每件事,做最好的自己,用感恩成就美好人生!

  


  六旬老人张玉霞:千里寻亲图报恩

  2009-3-421:31:14[来源:洛阳网-县区频道]通讯员:马书民

  家住吉利区三和社区的张玉霞老人今年65岁,是洛阳石化的一名退休女职工。她有一个在心底积压了长达40多年的心愿:那就是尽快找到当年的大恩人——杨汉章。为此,退休后的张玉霞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寻亲之路,那她为什么非要找到“杨汉章”这个人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苦难的家

  张玉霞出生在济源县农村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家五口人。母亲是小脚女人,主干家务。父亲靠在外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抢盗打伤,落了个终身残疾。在她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说过的家史:在她父亲14岁时爷爷便去世了,之后没几年奶奶也因病撒手人寰,撇下了年仅14岁的父亲和7岁的叔叔。当时只有16岁的一个女子看这家的光境太难了,便坚强地走进了这个家庭,当时也没办什么结婚仪式,就过门了,这个女人就是后来的妈妈。三个孩子就这样过起了日子,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张玉霞家里还有两个弟弟都在上学。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老大,张玉霞显得非常懂事,为了不给这个苦难的家增加任何负担,能让两个弟弟有书读,迫于生计,她毅然退了学,那时她才12岁。

  艰难谋生

  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她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人闯荡世界。为了凑够到青海的80元路费,她把当时家中卖红薯的30元钱全部用上,后又从多个亲戚处借到50多元钱,正当她准备悄悄走时,被妈妈发现并坚决阻止。后来接到一远方表哥从辽宁阜新发来的电报,称在那里给她找了份工作。于是她就去找表哥。谁知电报上地址不全,当时通讯也不行,几经周折也没有找到表哥。为了生存,她无奈只能在当地做一些零活。先在阜新一家蔬菜公司做事,几个月之后又辗转到锦州打工,后又因多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前往大凌河白石水电工程局去卖苦力。

  半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她找到了表哥,后在阜新工业学校半工半读,读书不掏钱,还可挣一点零用钱,除了自用外还可贴补家用。可好境不长,半年后学校下马。为了生计,她又跑到长春,经过艰难的努力,她到省汽车修配厂做车间学徒工,当时尽管每个月只有17元,但她还能挤出一部分钱寄给家。再后来到1962她被下放到双阳县新安堡的一农村劳动,整天用镐刨种着高梁的黏土地,每次都刨得虎口出血;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从没烧过炕的她始终烧不热炕,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冬天,她的脸上、手上、腿上、脚上几乎全是流着浓水的冻疮。谈起当年的生活,老人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好人相救

  在下放期间,当时和她一起来的有5个人,后来他(她)们相继回城的回城,在当地结婚的结婚,就剩她一个人在那里。一个小女孩独自漂泊异乡,忍受着没有同伴的孤独和对前途无知的茫然,她度日如年,整天以泪洗面。就在她感到最无助最困难的时候,省汽车修配厂领导“杨汉章”来农村‘访贫问苦’,得知她的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主动提出并收留这个“孤儿”。并经常把她带到家里(当时位于永春路52号),把她当亲闺女一样照顾。给钱又给物,还教她学习功课。她由于年纪太小,在家里只能做一些比如帮杨家看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那段时间里,她在“杨汉章”的帮助下学到了不少知识。“杨汉章”看她能干有上进心,就给她出主意,想办法,还指导她把自已的想法写成申请,指点她找长春和双阳的相关部门进行落实政策,在杨叔叔的指点和鼎力相助下,她终于在1963年年底被调到双阳县林场工作。她说没有“杨汉章”,就没有她今天的生活。

  千里寻亲

  在林场工作以后,张玉霞就与杨汉章夫妇失去了联系。几年后,她于1966年又调到县农场当生产队长。几个月后又调到吉林省位于山沟的军工厂。在这里经人介绍,她和一名叫王乃政的军人相识,并于1970年在丈夫所在的重庆部队结婚。1978年,她随军来到成都,之后又随丈夫先后辗转江西、北京、沈阳、重庆和张家口等地,并于1986年2月随丈夫转业落户至河南炼油厂(如今的洛阳市吉利区)直到1994年退休。其间她也曾几次到长春,但或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或是由于时间不允许,都是匆匆而过,始终未能如愿。但近半年世纪以来,张玉霞心里始终没有忘记“杨汉章”夫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所给予自己的特别的关爱和亲情。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上班时没时间和机会,1994年退休后她就四处打听“恩人”的消息。2002年老伴的去世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也深感如果再不去找恩人的话,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其间她先后多次去长春但都是无功而返。直到2008年7月份,不甘心的她再一次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寻亲之路。当她找到原长春路52号恩人曾住过的地方时,发现变化太大了,房也不是过去的房子了,人也不是过去的人了,茫茫人海到哪里寻找呢?这时她想到了媒体,于是就找到了《长春晚报》。长春晚报刊登了《洛阳老人长春寻恩,“永春路52号那里曾住着我的恩人”》的报道,文章发表后,很多热心人给张玉霞打电话,纷纷提供曾住在永春路52号的住户消息。经核对后都不是她要寻找的恩人。永春路派出所工作人员深深地被老人的真情打动了,他们在网上调出了长春市所有名叫“杨汉章”的记录,但仍找不到她要找的人。就在张玉霞老人感到再一次失望时,吉林油田机械厂人事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称他们厂有一名退休老人叫“杨惠章”,其情况与报纸上的描述相符,原来是张玉霞老人记错了恩人的姓名,误将杨惠章记成了“杨汉章”。

  7月24日下午,通过电话约定,张玉霞在杨惠章女儿带领下和长春晚报记者一起来到了杨惠章家里。如今的杨惠章老人已经85岁高龄,老伴关亚杰也80岁。事隔40多年,张玉霞终于再次见到了恩人。三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张玉霞哭成了个泪人。之后,各自将埋藏在心里近半个世纪的牵挂说给对方听,张玉霞说:“那时候缺衣少食,你们把我当成女儿一样看待,不让我冻着、饿着,待我比待你们的女儿还亲。”关亚杰大娘说:“每逢过年、过节,家里人都念叨,这孩子也不知道去哪儿了。那年听说你去了四川,没想到你在洛阳。”他们还将家里保留的张玉霞年轻时的照片拿出来看。杨惠章老人热泪盈眶地说:“不管在哪,生活过好了就好。”晚上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其情其景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张玉霞说:“团圆了,感觉真好,我心中的这块‘心病’总算好了。”晚上睡觉前,张玉霞执意要给杨惠章老人洗脚,老人总是不肯。小小的举动,体现了“父女”之情和报恩之心。

  洛阳石化老人张玉霞终于找到了“失踪”近半个世纪的恩人,完成了她积压在心里多年的愿望。“我年轻时在长春谋生,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热心的人们带给我的永远是感动。几十年前有大恩人无私的付出,如今又有《长春晚报》广大读者热心的帮助,还有亲人们往返奔波的寻找,这份至真至善的人间亲情,我永远都无法忘怀。”她说。(通迅员马书民)

  

  

  右图:因为化疗,杨霞的头发开始脱落,为她梳头,杨娟格外小心。

  

  上图:病床上的杨霞。

  她就是我的亲妹妹我拿嫁妆钱也要治好她

  23年前,大丰一户善良农家收养了一名弃婴,并不惜变卖房产让她读书;23年后,这户人家的亲生女不幸身患白血病,收养的女孩如今以爱报恩,辞去工作、推迟婚期,并拿出嫁妆钱,为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看病,姐妹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

  昨天,面对记者,家住大丰市新丰镇金西村的杨娟未语泪先流,“她就是我的亲妹妹,为她做什么,都是我的义务……”

  “姐姐出嫁我要给她做伴娘”

  大丰市人民医院血液病房,丝毫没有悲伤,乐观的白血病患者杨霞的活泼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她清澈的眼睛里流淌着轻松和快乐,鲜红的帽子和粉红的衣服衬托出一个花季少女的别样青春,唯独一个白色的口罩遮住了大半个脸,才让人知道她是个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杨霞说,到昨天,她刚结束第一个化疗疗程,很轻松地过来了,没事看看书,而且还不断有好心人看她,心情很好。她指着病榻边一位帅气的小伙子说,这是她大学同学,还是专程从上海赶来的。这位名叫李大普的小伙显得很腼腆,“听说杨霞生病了,好多同学都委托我来陪陪她,同学们都很牵挂她……”

  和病房内的轻松气氛不同的是,杨霞的爸妈则在外面轻声叹气。眼下,杨霞的第二个化疗疗程即将开始,她的身体本来很虚弱,不知道能不能承受,关键是目前经济紧张,现在已经欠债很多了,面对几十万的治疗费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越是看着女儿这样开心,心里越觉得难受,但只能把眼泪往肚里咽。”杨霞的妈妈李志英说。

  的确,杨霞是个很活泼健谈的女孩,在和记者交流时,还时常伸手搂住姐姐杨娟的脖子,把脸紧贴着杨娟摇晃着身子,“嘿嘿”的笑声不断。她说,希望自己的病很快好起来,让姐姐、姐夫早点结婚,“我早和姐姐说好了,她出嫁时,我做她的伴娘。”

  但病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竟然毫无血缘关系。

  “就是卖房子也得让大丫头上学”

  那是1986年12月份的一天早晨,天寒地冻。家住大丰市新丰镇金西村村民杨正权刚刚出门,就发现路边一棵树下放着一只襁褓,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正瑟瑟发抖。“我可高兴坏了,可能是人家知道我们多年没有生育,诚心把这女孩送给我。”杨正权二话没说就将女婴抱回了家,取名杨娟。虽说是抱养的,但是心里一直把她当成亲生的,有了二女儿杨霞后,杨正权对大女儿更加疼爱,“我和她妈妈知道,大丫头离开了亲生父母,是个苦命的孩子,所以要对她比亲生女儿更好。”买东西都是姐妹俩平分,新衣服杨娟先穿,穿不下了再给妹妹穿。

  2005年,杨娟考取了常州纺织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杨正权为难了,因为老父亲身患食道癌,已经用尽了家里的积蓄,二女儿杨霞也在读书,实在拿不出钱给大女儿杨娟读书了,懂事的杨娟知道父亲的心思,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让妹妹上学。杨家的几个叔叔也劝她说不要再念书了。老杨听了,坚决不同意,“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比我亲女儿还亲,就算是卖房子,我也得让大丫头去读书。”夜里,老杨和妻子商量,姊妹俩要读书,还是把家中的房子卖了吧。他诚恳地对妻子说,房子卖了,可以再盖,但是孩子的学业耽误了,就会影响她的一生。

  不久,杨正权忍痛卖掉了家里新盖的楼房,一家四口住进了另建的小平房,姐妹俩也只能挤在一个房间。但杨娟终于可以如愿继续读书了。一年后,杨霞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考上了南通纺织学院。杨正权在村民们面前腰板挺得更直了,逢人便说,我家出了两个大学生!

  “姐姐就是不结婚也要帮你看病”

  2008年,大学毕业后的杨娟在大丰找到了一家纺织企业单位,月薪1500元,然而更大的收获是她认识了一位做海员的男友,两人情投意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经过双方家庭协商,决定在2010年元旦期间把婚礼办了。更高兴的是杨正权夫妇俩,暗自积攒钱,为女儿准备嫁妆。

  2009年秋季,刚毕业的杨霞也到张家港一家纺织企业工作,但不到一个月,她经常性地感到浑身乏力。同年12月3日,杨娟陪杨霞到大丰市人民医院检查,看到诊断书后,姐妹俩惊呆了,杨霞血液中的白细胞值异常超高。过了几天,杨正权又带着女儿去苏州做了检查,结果还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三个字:白血病!这个结果像刀一样割着杨家人的心。由于经济紧张,杨正权放弃了在苏州为杨霞看病,回老家住进了大丰人民医院。他告诉记者:“治好女儿的病要50万元,我一个月才一千多元工资,只种着几亩薄田,没有什么高的收入,难呀。”

  看着父亲整天唉声叹气,杨娟知道爸爸的为难之处,偷偷打了电话和未婚夫商议,要推迟婚期,原以为未婚夫会不答应,没有想到未婚夫反而劝起她,“推迟就推迟吧,反正我们的年龄不是太大,推迟一下可以多赚点钱,可以给妹妹治病加一把力。”电话一挂,杨娟便把父亲拖到病房外面说:“爸,我暂时不结婚了,用买嫁妆的钱给妹妹治病。”听到杨娟的决定,老杨坚决不同意,看到倔强的父亲,杨娟苦求说:“爸,这次你一定要听我的。虽然我不是你亲生的,但是你和妈妈待我比亲生父母还好,当初要是没有你们收留,我早就被冻死了。你们把我养大,还供我上学。现在妹妹得病了,只要能让她好起来,我哪怕出去打工挣钱也愿意全部都给她。”

  杨娟把自己积攒的4000元嫁妆钱拿出来,给妹妹做输液的费用。为了照顾杨霞,杨娟在半个月前辞去了工作,目前看杨霞的病情稳定,为了增加收入,她又联系到医院附近的一家超市,做起了柜台营业员,夜晚就在妹妹的病床下打个地铺过夜。

  化疗间隙,杨霞学会了折千纸鹤,折得很慢。姐姐看不下去,帮她一起折。“姐姐说,当我折到1000个时,我的病就好了,就可以出院了。”杨霞请姐姐用线把千纸鹤串起挂在床头,她说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和纸鹤一样重新飞翔。

  郭小川李根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