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的尾巴像什么答案: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6:33
湖北省巴东县扶贫办:佘远美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有省办的正确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贫困地区自身纵向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但是,由于贫困地区众多复杂的原因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扶贫开发的宗旨和目标。根据“十七大”“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精神要求,我们只有实践科学发展观才会不辱使命。
一、 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
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是一个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其实质内涵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所谓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就是要以贫困人群为根本,让其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并实现共同富裕;或者说就是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扶贫开发。这个定义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结合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套用过来的,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争议。其实质内涵的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核心是以贫困人群为根本,基本要求是让其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目标任务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是一种科学的扶贫开发观念,也就是我们扶贫开发的思路、观点以至于实际具体工作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非科学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以贫困人群为根本就是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以贫困人群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贫困人群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贫困人群的利益最大化。
可以肯定,对于以上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内涵表述大家都不会反对,甚至很多人会毫不犹豫、不屑一顾地脱口而出——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但是,只要我们把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与之相对照并进行客观地剖析,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就一目了然了。
“一体两翼”的现行扶贫开发方针是国务院制定的,其内涵精神实质符合扶贫开发的实际,这一点我们都没有疑虑。整村推进这个主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正常,并且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两翼的运行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四川巴中的试点再到学习国外“参与式”的先进经验演变过来的,这种模式的整个运行过程——从规划的制定到规划的实施都充分体现了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亲身经历的过程,规划目标是为了贫困群体的利益、规划由贫困群体自己制定、规划由贫困群体自己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政府主导,贫困群体是主体。
实现产业化是贫困地区经济腾飞的翅膀,如果穷人没有属于自己产业的脱贫致富是骗人的鬼话。可是,在产业化扶贫运行过程中贫困群体不是处在主体地位的位置上。尽管通过大户带动、能人带动、龙头带动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贫困人群的利益,但效果并不理想。扶贫项目资金投放给大户和龙头,与贫困群体没有最起码的利益约束机制,此时的贫困群体处在被动次要位置,他们的利益很难实现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实现——因为失去了扶贫项目资金的主人身份地位,他们无权监督很难受益也是必然的。尽管我们不情愿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这是客观事实。
转移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也是贫困地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因此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有机整体的翅膀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实际上就是培训机构借口培训组织劳动力外出打工,扶贫项目资金收归培训机构囊中,此时的贫困劳动力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丧失了享受扶贫资金使用自主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市场上对普通劳工的需求旺盛, “民工荒”早就已经成为不用争辩的事实。沿海企业花钱雇人专门招工或者与学校联营为自己培养员工的案例比比皆是,学校向政府扶贫主管部门争夺培训计划指标,培训学校又在农村抢夺生源。这种“繁荣”的背后穷人是否是最大的受益者值得商榷,这种运作机制是否符合瞄准穷人的原则也值得探讨!
剩余价值是雇工创造的,但雇工没有享受剩余价值的权利,雇工永远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穷人要彻底摆脱贫困最需要拥有自己的产业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有效手段,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运作机制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穷人的这种需要才是科学的。否则,是不科学的、非科学的甚至伪科学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本末倒置。
从上面的简单剖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现有条件下只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的扶贫开发理念就能够为穷人办更多的好事和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