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是首歌原唱mp3:《葬书》拾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0:22:43

《葬书》拾遗

 

第一节    《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

 其序曰:新编秘传堪舆类纂人天共宝卷之三,海阳黄慎仲修父褊次祁阊许捷云宾父忝定。

 正文如次:

葬书   晋·郭璞

葬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土有止气,水随而比。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势止形昂,前涧后冈,宛而中蓄,是谓龙腹,其脐深蓄,必后世福。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金相水,穴土印木。群垅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支欲伏于地中,垅欲峙于地上。支葬其巅,垅葬其麓。即(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而钟。法葬其所会,乘其所来,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土欲坚而细,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阴阳冲和,五土四备,已穴而温。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法每一折,潴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龙虎抱卫,主客相迎。外藏八风,内秘五行。目力之巧,工力之具,气感而应,鬼福及人。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改天命夺神功,山之不可葬者五,童断石过独,生新凶,消旧福。

按:葬经有八十一句,此郭景纯之旧笔也。常混淆于野师之手。虽以吴蔡二大儒相继正之,而卒莫能定。吴不足望也,蔡西山深於斯学,而亦不免。岂精金碎银,有非丹砂之所能成耶!天不(爱)道,地不爱宝,经之全文出矣。余惊喜之余,自幸有得,因而僭为之说。第恐得罪于景纯者尚多,自然是邪说淫辞,亦几乎息矣。其所未尽者,尚有俟于后之群子云。

考正:

一、郭璞才学渊博,文章秀丽。此《人天共宝》收录的《葬书》,其文句绝大部份是摘录郭璞《葬书》的,内容既不丰硕,序文也不通顺,绝非郭璞旧笔。

二、该书开卷便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即不符合《葬书》主题乘生气。(详前)

三、书中“土有止气”是不通。

郭璞《葬书》中所谓气,是指生气,也即宇宙的阴阳二气。生气内在的阴阳二气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是永恒的循环的对立斗争和统一之中,绝不会静止的。因而土没有什么止气。

四、书中“势来形止,是谓全气”。也是不通的。

郭璞说的生气,就是阴阳二气的合称,是生气内在的对立面,是普遍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只有强弱盛衰之分,没有什么全气或半气的区别。

五、书中“已穴而温”句,在各种版本的《葬书》中都没有。其释意根据一般的做法有二:其一,已穴,即已定的穴位。而温,即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此释意是正确的。其二,所谓温,在一般情况下是释为温暖,即比原来温度要高一些。假若原穴温度适宜,而已穴加温,那就不符合乘生气了。在江西省赣南一带,民间的丧葬就有这么个项目,墓穴建成埋葬的时候,首先就用芝麻蒿或稻草放进墓穴,点火烧热墓穴,称为“暖拱”,然后由孝长男或孝长孙清除墓穴内的灰渣杂物,称之谓扫拱。

这样的做法有利也有弊,如果原穴温度太低,加一点温是正确的,如果原穴温度适当,若再加高温,那就不宜了,是画蛇添足了。

六、该书按语中,提及“吴蔡二大儒”和“蔡西山深於斯学”。

吴,即吴澄,郭璞《葬书》三篇本的删定者。元代江西省抚州崇仁县人,字幼清,生五岁,日诵千余言。既长,於经传皆通,用力圣贤之学。至大初,为国子监司业。负笈来者不下千数百人,澄答问如流。暇卯著书,於《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又旁及《老庄》、《太玄经》、《乐律》、《八阵图》,及郭璞《葬书》等。

蔡西山,即蔡元定。首次删定郭璞《葬书》八篇本。字季通,宋代建阳人,(福建省建安县)。尝登西山绝顶。忍饥食荠读书,往师朱熹,熹称为老友,四方来学者,必先令从元定质正。韩胃禁伪学,谪道州,从学者益众,尊之曰:西山先生。

根据上述资料,蔡为宋代人,吴为元代人,该《人天共宝》必出之于明清二代,因明代方术水平,一般高于清代,以其把如此不通的《葬书》视为郭璞“旧笔”,可肯定该书出之于清代。

 第二节     关于生气的概念及范畴

 中国风水的历史,自秦汉相宅相基起,已经有二千五百年,自东晋起,也将近二千年。自赣州杨筠松回到赣州授徒传术来算,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可是自郭撰《葬书》,创立乘生气的学说以后,千百年来除杨筠松和曾文辿外,所有的风水家,莫说是乘生气,就是知道生气是甚么东西的,恐怕为数也不多,远在南宋朱熹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和元代的吴澄(1249-1333),风水界算为二大儒。对生气也不理解。蔡元定撰《发微论》十六篇,其《生死篇》云:“……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把生气理解为生与死,有气无力的生气。谬论之极。

当今社会人士,同样不理解生气,如王玉德先生,还撰了二三十多万字的风水书《神秘的风水》和二十万字的《中国古代风水注评》,其说:“……风水把气分的生气、死气、阴气、阳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似通非通,似懂非懂,是言不由衷的。

所谓“风水先生”呢?绝大多数也是不理解生气。所谓江西形势派,(其实是势、形、方派)只知道什么三合法,长生法,什么龙穴砂水和什么水法,峰法……。所谓福建理气派,只知道九星法、玄空法,虽然有生气之名,是把北斗第一星,即天枢称之谓生气星的生气。正如王玉德先生讲的“风水先生干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是干甚么?”

我也曾翻过《辞源》和《辞海》,《辞源》载有解释生气一词,即“生气,①指万物的生长发育。如:《礼》黍春之月,生气力盛。②不朽之意,常以言古人之风概。《世说》廉蔺虽千载上人,凛凛常有生气。③活泼之意,《钟嵘诗品》袁古收云:我诗有生气……。④岁辰名,福神也。⑤发怒曰生气。《辞海》大概认为《辞源》解释不当,自己又没法释意,就不载录“生气”一词。

中国风水的主旨“葬乘生气”,为甚么千百年来竟无人知道“生气”一词的概念,或正确的释意呢?怪不得清代罗虞臣说中国风水是“邪术,惑世,以愚民也”。更难怪当今有些社会人士也说”风水是封建迷信。

为此,根据前面的《葬书释注》作出这样一个“生气的概念”。

“地球世界,一种具有五土和水的,即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并能发生万物的物质,称之谓生气。形象的,具体的说:所谓生气,就是类似植物生长向日和繁殖之气。”

生气的概念和范畴,应该是:

所谓生气,是地球世界,具有五土和水的,即是具有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元素在内),而其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球)中的,能够发生万物的物质,以及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表)外的,(含近地球的太空),具有土和水(若于元素)的物质,总称为生气。

前者称为母气,后者称为子气,万物生万物的第一代子气,即万物生万物的生者,称为子母气,被生者称为子子气。第N代的生者称为N代子母气,被生者,称为N代子子气。无论是任何代的子母气或子子气,它们内在元素的含量不一定是相同的。这就是生气概念和范畴。

 第三节    关于风水的概念

  宋代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高弟子蔡元定(1135-1198)说:“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上。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其意是,气乘风则散:要聚之使不散,必须采取措施蔽风。行之使有止,需要采取措施界水,因而蔽风界水,就称为风水。

明代,《人子须知 》作者徐善继(1522-1566时人)说:“地理家以风水二字揭其名者,即郭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而生气何以察之,曰: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风。又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又曰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皆言风与水,所以察生气之来与止聚。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即蔽风,得水和界水谓之风水。

当今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毛水清先生说:“何谓风水,托名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它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毛教授所说,前者和蔡元定徐善继所说是一样的,而后者所说,其含义是差不多。全面一点,应该是“人们对生前和死后居住地及其周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谓之风水。”

前面已经考正,郭璞《葬书原著》没有“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文句,因为生气是“行乎地中”的,而风是“行乎地中”的生意噫噎(即扩散)到地外的。二者存在的空间不相同。地(球)中的生气要乘风,必须要噫噎到地(表)外,到地外,虽然属于生气的范畴(万物为生气所生),但它不称为生气,而是属于万物之一的风了。那么只有风乘风,而不是生气乘风。风乘风,所散的仍然是风。“界水则止”,更不可能的事,很简的道理,界水止住了生气,对岸就不可能有万物了。因而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文句,严重的违背了《葬书》“葬乘生气”的主旨,是蔡元定误释《葬书》加入的谬论。

故而郭璞《葬书   原著》,可以肯定是“气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就是古人把生气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有止。之“使”称为风水。古人要“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就必须采取措施,故而所采取的 “措施”就谓之风水。所谓措施,就是建筑,如对阴宅,用建筑的手段,使坟墓闭封,使生而聚而不散。在生气聚散处点穴,采取建筑手段引入墓穴,使生气行而有止。对阳宅,采取建筑手段,采光通风,引外气以聚内气。同时,以建筑手段,使地气上升,配合采光通风建筑,使室内生气行而有止,就称为风水。

因而所谓风水者,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之“使”也。使也者,采取之“措施”也。措施者,“建筑”也。是故风水即建筑,建筑也就是风水。

 第四节    关于“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一词,首先是郭璞《葬书》提出的,风水的概念,在前面已介绍,就是“古人为使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即建筑)就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为甚么要以“得水为上”呢?

众所周知,根据郭璞的观点,生气的内在对立面就是元素,如果缺少了水,就没有生化反应而是惰性元素,那就不可能生物。地球地界就会像月球一样死寂,没有生物。或者说和真空一样,连元素都不话跃了。因而得水为上,是首要的,此其一也。

要使生气聚集生物,首先要其内在对立面的斗争而统一。《葬书》告诉了我们,“过水所以止来龙。”龙,即山脉。是行乎地中的生气内在对立面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在地(表)外的表现形态。要使生气的行而有止必须过水止来龙。如果不得水为上,就不可能使生气的聚集。此为“得水为上”之二也。

郭璞《葬书》所述:“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山来水回,山囚水流”,“水泉砂砾,皆为凶宅”,“势如流水,生人皆鬼”,都是说明“得水为上”,的重要性,此其三也。

为甚么说“藏风次之”呢?

道理很简单,所谓“藏风”,是使生气不外噫而成风。风,是空气的流动,即是使生气不外噫为空气。《葬书》说的“噫气唯能散生气”,是也。要使生气聚而不散,就要采取适当的藏风的措施(建筑)。

要再加以说明的,“藏风”,并非“蔽风”。风即是空气,空气是无孔不入。就是建高墙造壁垒,也不可能蔽空气流动。因而风,只可以“收藏”,而无法躲避的。

《葬书》说“外藏八风,内秘互行”,就是说明生气对外,四面八方要藏风,即不要噫空气。对内要暗(秘密)聚五类生气。这样,就是古人说的“聚而使不散”。

《葬书》说的“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赣州杨救贫说的“龙尽气钟(聚也)。就是古人对风水“行而”使“有止”。故而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