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小金刚歌曲在线听:再请BAU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55:49
 
再请BAU公

三联文化周刊  土摩托

爱因斯坦老师说,凡事都是相对的。王三表要是丢了一块表,肯定气得睡不着觉。潘十亿要是丢了100块钱,连眼皮都不会多眨一下。

减排也是如此。中国减排一吨二氧化碳比美国容易多了,但如果要求平均每人减一吨的话,中国就要减20%,美国则是5%,又变成中国难了。

那么,如何衡量到底哪个国家付出更多呢?这事没法指望包公,人家不认,只能请出BAU公。BAU就是Business As Usual的意思,中文翻译为“情景照常”。理想中的BAU指的是如果气候变化这件事不存在,一个国家会如何做。任何一个减排目标,只要和BAU这条基准线一比就知道难度有多大了。

绝大多数减排都不是单纯为了气候变化,还有很多别的好处。比如提高能源效率可以省钱,煤改气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开发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等等,以至于很多减排措施无论如何都要做,不能算作BAU。所以国际社会对于BAU的计算方法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但这不妨碍我们用BAU的原则考察一下中国提出的40-45%减排目标到底距离BAU有多远。

最初邓小平提出2000年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时候,中国能源研究机构就奉命调查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结果证明能源不可能跟着翻两番。这个结论让中国从1980年起就走上了节能优先的道路,到2000年时GDP如愿翻两番,能源消耗才翻了一番。换算成今天的减排目标就是节能50%。如果画一条单位GDP能源消耗变化图的话,中国这20年几乎是一条下降的直线,能源强度下降幅度一直维持在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三点几的水平。【工业革命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

2000年之后,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再加上深化经济改革,房地产业急升,这两个变化都导致能源强度降不下来了。事实上,那条能源强度曲线自2000年后就变平了,到2005年时甚至微微上翘。各位看官,中国减排目标的基准年还记得吗?正是2005年。

中国政府当然不高兴看到一条水平线,因为中国的能源储备负担不起这么快的增长。别的不说,想想这几年煤矿事故的频率你就知道,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和谐的,长久不了。果然,节能20%被写进了十一五计划,根据目前的推算肯定能完成。即使刨去经济危机的影响,再用最保守的算法重新算一遍,仍然至少完成18%。

这个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呢?现在很多人在讲提高能效,其实这只是小部分,大头来自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发展第三产业,转产高附加值产品等等。尤其是关闭小煤窑,虽然让很多人失了业,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经过的阵痛期。

因为中国毛时代经济结构的极度不合理,1980-2000年能源强度下降的功劳簿上,结构调整占了80%,节能技术只占20%。根据能源研究所的推算,中国要想继续保持每5年节能20%的目标,到2020年时的功劳簿上结构调整还是得占65%,节能技术占35%。

那么,如果每5年节能20%的话,“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之后,也就是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就会比2005年下降至少50%,减排45%的目标就可以完成了。当然了,节能是越到最后越难,但是你别忘了,节能和减排不是一回事。如果节不下来,还可以改用可再生能源,这样的话能源消耗没变,二氧化碳却降下来了。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要达到15%,如果加上这部分增长,45%的目标是无论如何也会实现的。

写到这里我必须声明,我绝对不是说节能减排不花钱。先不说减排技术了,结构调整也是要花钱的,而且花钱还不少。根据人民大学的一项统计,为了完成碳强度减排40-45%的目标,中国需要花费5000亿人民币的代价。我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但我相信,这是中国领导人非常愿意花的一笔钱。想想看,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中国早就想改变这一点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气候变化这件事被搞大了。

想想看,中国的领导人有多高兴啊!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把节能减排所带来的压力和来自老百姓的抱怨转嫁给发达国家,而且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减排资金,完成我们自己的既定目标,继续“一番保两番”。前面说了,发达国家减一吨碳的花费肯定比发展中国家高,于是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买碳,用来代替自己本国的减排指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我看到很多文章咒骂外国资本家是如何靠倒卖中国碳发财的,可你得想想,这可是中国净捞的钱啊!中国的CDM项目资金总额占全世界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用来买碳的钱,一半流进了中国人的腰包。您,还想怎样?

写到这里我必须再次声明一下,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减排不分国界,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减排本来就很难。中国先从碳强度着手,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依靠节能来减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理由受到指责。我只是想说,《京都议定书》正式实施之后,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件事上获得了大量实惠,这么说你就不难明白我们越来越高调,甚至在这次坎昆大会上主动向美国妥协了吧?

中国的做法在谈判界叫做“摘低处的果子”。中国的低果子和BAU完全一样,无论如何也会被先摘掉。有人嫌“情景照常”这个译法不够通俗,把BAU翻译成“什么都不做”,这是不对的。BAU也要费劲,低处的果子也得伸手去摘不是?只是低处的果子最好摘,先摘它们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必须再补充一点:以上讨论都没算历史旧账。如果算旧账的话,那中国更是怎么说都有理的。其实发达国家表面上是承认历史旧账的,所以欧盟给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在BAU的基础上减排15-30%。这个要求照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软指标。只是因为BAU不好算,中国就用碳强度代替了,这个40-45%碳强度减排的提法非常聪明,我还是很佩服的。

【顺便插一句,关于前一段时间为了节能减排强行断电的新闻,我一直没有看到真正有深度的报道。但我猜这是因为地方政府不理解这项政策真正含义,降低能源强度绝不可能靠断电来完成,断电会降低GDP,这可是分母啊!】

问题在于,地球看不懂BAU,不认碳强度,只认二氧化碳浓度。【根据NOAA的数据,中国2009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上一年增加了8%,而发达国家普遍下降(日本下降11.8%,英国下降8.6%,德国下降7%)。《京都议定书》签约的时候那些签约国的总排放量占全世界的40%多,如今却只占四分之一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不愿意继续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他们要求把美国和另外几个主要排放国(尤其是金砖四国)加进来,否则他们觉得自己减的那点量对全球总量没什么影响。】将来一旦发现浓度超过了警戒线,必须得摘高处的果子了,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类的时刻。不幸的是,这次大会上来自科学界的警告说明,人类正越来越逼近这个临界点。再过几年,恐怕连中国都不得不请出BAU公,去摘高处的果子了。

【但起码从现在来看,中国还处于“摘低处的果子”的时代。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的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了。谈判桌上唇枪舌剑寸土必争,那是必须的;环保NGO们恨铁不成钢,对任何拖后腿的人都冷嘲热讽,那是他们的工作,也是应该的。但气候变化毕竟关系到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一旦离开了谈判语境,我们还是公平一点的好。中国不希望减排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发展,那别国肯定也不希望这样,大家都是各为其主,没什么可指责的。我觉得对待这件事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现实。相互指责除了添麻烦之外,没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