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巿安全教育平台:语文课堂上常用的幽默手段与方法 >>文摘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1:51
语文课堂上常用的幽默手段与方法1、巧用修辞法许多修辞技巧都能为幽默效力,创造幽默氛围,诸如夸张、比喻、双关、歇后、飞白、婉曲、顶真、曲解、衬映等修辞手法,都有助于语言表达的诙谐。例如:    夸张变形。有时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从而造成反差,产生幽默。大事化小:比如“不过就是浪废了二百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权当交一次学费吧。”小事夸大:又如,“正当你胆大妄为擅自使用我的橡皮擦的时候,恰好被我撞见了。” 双关。讲李白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语带双关地说,李白和敬亭山是互相悦纳,两厢情愿,可不是“单相思”啊。    《孔雀东南飞》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故作惊讶地提醒同学:“鸳鸯是水上动物,怎么会在树上?会不会是野鸳鸯?”大家一下都被逗乐了。经过争论,知道这是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象征焦刘不朽的爱情,正如梁祝化蝶一样,是一种美好意愿的寄托而已。     仿拟。少数同学不思学业,追求“六十分万岁”,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在讲杜牧《泊秦淮》和鲁迅《自嘲》时,戏谑道:“商女不知红灯多,隔座犹唱《一把火》”,“横眉冷对书呆子,俯首甘为六十分”。“暖风吹的人欲睡,直把教室作卧室。”“生命诚可贵,前途价更高。若为瞌睡故,二者皆可抛。”     衍名。巧借某些别具一格的名字,作一番推衍和解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谐趣。      教鲁迅《呐喊自序》,谈到周氏三兄弟的道德、文章、人品和文品。周作人名作人,其实最不会做人。“虽然他的散文卓然自成一家,但他的品德等第不及格,要扣操行分的。他祖父的性格孤傲耿直,可惜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他血管里流的哪有他祖父的血?后来落水为汉奸,成了标准的软骨头”。顿了顿又说,看来他有点缺钙,平时得多吃点“壮骨丸”才是啊。好在他祖父的性格全传给了周树人,毛主席不是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吗?鲁迅是一个文化巨人,民族的脊梁,他以矮小的身躯在现代史上树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鲁迅也是一位志在树人的教育家,他毕生都在为重铸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奋斗。     至于学生名字就更有文章可做了。宣布成绩,他说马××分数最高,“一马”当先;徐晓红最好,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揶揄。同学上课心不在焉,诌了一句顺口溜:上课傻乎乎,下课似龙虎!某次考试,有人不幸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的作者荷马,讹成河马,他乘机调侃说,那么干脆写“长颈鹿”好了。     孟浩然诗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看来老孟也是个官迷,文学玩腻了,便想玩政治,捞个一官半职当当。这怎么能说浩然呢?      顺手牵羊。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东西,如课文诗句、广告语、流行歌曲等,在适当地方点染一下,可造成浓郁的幽默氛围。     《荷花淀》开头写水生深夜归来,妻子问他“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水生三次岔开话题,未正面作答。最后在妻子的追问下,才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并且是“小声说”。这时,他顺口插道:“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整天装神弄鬼勾引青年,她属于“外向型经济”,但不幸的是,此时已没有多少业务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真正“挡不住的诱惑”来自女儿小芹。      错会其意。有时,误会能引发出某种独特的意趣,让人回味久之。      开学初,同学纷纷登台讲寒假见闻,有的说春节在家整天抱着电视机,足不出户。除了电视,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一语未了,老师接口道,这不是成了猪的哲学吗?      上《百合花》,说这是茹志鹃的成名作、代表作。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她最好的作品不是这些,而是她的女儿——王安忆:一个很有才情的作家。这才是一篇真正的代表作。同学们一听都笑了。      教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幽默是语文老师须臾难离的法宝。但,它像开胃的作料,只起调味作用,毕竟不能以作料为主食。如果为追求表面的热闹而背离教学的真正目的,那就南辕北辙了2、同类移植法移植是把属于某一种语体的典型语言材料用于某一种差距很大的语体之中。语文课主要表现为用古代文言文叙述现代社会的人和事,用职业用语代替全民词语,把政治术语塞进生活领域……这样,幽默便应运而生。3、出奇制胜法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趣采取有悖常理的举动,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柏格森说:“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即得滑稽的效果。”柏格森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更进而言之,不论何种操作方法,幽默之所以产生,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差。出人意料的反差是引笑机制的关键所在。比如预料的是甲,出现的却是不该出现或不可能出现的乙;期待的是丙,冒出的却是丁;A本应与B搭配,却奇妙地与C搭配在一起;等待现象。有了反差效应,幽默才随之产生。4、刻意精细法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幽默效果。如当一位教师提醒学生要珍惜时间,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时,一本正经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0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服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10天;最后剩下3205天,即8年285天,用来做有用的事情”。5、明褒实贬法褒义词用在该贬事物上叫褒词贬用,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叫贬词褒用。比如在讲到语言的修辞效果时,可以举个例子,“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居然‘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揩椅子,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从容不迫”就是褒词贬用。又如为了褒扬某个人或某一事物,先以贬的形式出现,在极贬之后突然提出褒义,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学生一旦领悟之后就会产生喜剧效果。其实褒贬换用也是一种错位。与之相似的还有平常的场合使用郑重其事的语言,庄重的地方使用平常的语言。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拿洗脸打比方,主席说:“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听众听到这里禁不住大笑起来。     学生犯了错误,直接严厉地指出,学生往往不容易接受,而采用明褒实贬的迂回批评法,效果就好得多。某班主任真可称得上是一位高明的幽默教育艺术家。面对学校悄然兴起的吸烟“热”,班级中“小烟民”日众的形势,分表现得异常冷静、沉稳,既没有兴师动众让吸烟者写检查,给处罚,也没有声色俱厉地当众批评、正面训斥。他在做了一番充分准备之后,对学生作了一次高水平的幽默风趣的谈话。他郑重其事地说:“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度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了衣料。咳的时间一长,逐渐成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惟妙惟肖,就用不着化妆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活到老了。”6、逻辑归谬法加拿大人朗宁自幼长在中国。竞选州长时对手攻击他,说他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身上有中国血统。朗宁答说:“不错,我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不过,听说你是喝牛奶长大的,那你身上一定也有牛的血统了?7、移时错位法包括两种方法,移进法和错位法。这两种其实都是错位,前者是时间错位,后者是空间错位。“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说到屈原《涉江》,其中有一句“接舆髡首兮”,古代许多刑罚很残酷,而“髡首”却很有意思,是剪去头发。按我们今天想法,这等于是免费理发、美容,多惬意,而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精神折磨。这叫“古为今用”法,把古事拿到现在用。相应的也有“今为古用”法,比如王充的《订鬼》,教师有意识地错解标题,让学生辨析,订鬼就是把鬼装订起来吗? 用现代的意思去解释古文,闹出笑话。“错位”可以是人际关系的错位,也可以是空间地域的错位。比如长辈请晚辈“钧裁”,下级请上级“拜读”自己的报告,这是人际关系的“上下错位”。又如在 普通话的讲述中插上一、二句方言,在汉语教学中插上一、二句英语,这是空间地域上的“左右错位”。移时错位是有意识地违反逻辑上的同一律而闹出笑话。同一律要求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或同一关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达,保持其同一性,而当时间、空间或关系改变的时候仍用同一概念去表达,就会闹出笑话,产生幽默效果。     8. 无中生有法  原本没有的硬塞进去,或者根本不可能有的假设其有,也能产生幽默的效果。比如《荷花淀》写到水生嫂听到丈夫把家里事托附给她时,课文写到:“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写出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对家园的热爱,这两种感情自然地统一在这朴素的话语中。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原作的妙处,教师不妨假设一种写法与之比较。“女人定了定神,从嘴里吟出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孩子他爹,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进一步领悟到原作的真挚、自然、细腻。     9. 画蛇添足法本来无需加一个尾巴,却有意识地加上一个尾巴,也能产生诙谐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说到迎春,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腮凝新荔”,红润的脸颊宛如新鲜的荔枝。教师说到这里加一句:“当然是像荔枝肉,不能像荔枝壳。”又如黛玉见到贾母时,贾母一把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教师插一句:“谁敢不哭?哪个敢笑?”这么点一下,学生更加明确贾母的特殊地位。     10. 导入情境法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或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突然把学生拉扯进去,带入课文情境之中,局外人旁观者陡然进入内里,也能使人笑起来。    其它还可以采用谐音双关、插说故事、制造矛盾、形象描述等等方法,渲染课堂气氛,变呆板、枯燥的分析解说风趣、诙谐的启迪智慧。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要注意教育效果,切忌庸俗无聊、低级趣味,不要流于油滑,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始终想到是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此外不要用一种方法,要常换常新。总之要注意幽默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般说来,内容本身大都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不乐意听,甚至昏昏欲睡,对于那种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要打破这种局面,靠老师的训斥恐怕不行了,但如果运用一点艺术,则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午第三节课到某班上课时,由于前面连上两节课,学生感到很疲惫,有几位学生竟趴在桌上睡起觉来,这位教师见状便停止了讲课内容,而是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听说有一只小企鹅,在跟老师傅学垒巢时,总是爱把头和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儿,老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有启发,有些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喜欢把头贴到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吧!”语言一落,笑声骤起,几个睡觉的学生在笑声中被惊醒,面生愧色,等教室里静下来之后,这位教师又接着讲了下去。    一次,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事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吗?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比如这个嘴巴往下歪,那个嘴巴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种程度呀,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先是煞有介事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有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良药就行。这种批评方式虽然有刺,但刺不伤人,而且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改正毛病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geren/wzck/201009/13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