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娃歌曲儿歌歌词:往事(三) 海门路 下海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0:44:14
        上海有个地方叫下海,这是许多人不了解的,解放后,毛主席来上海时还和陪同人员专门讲过此事。

        元代郏亶的《水利考》中讲,“松江南有大浦十八,中有上海,下海二浦”。松江指的是吴凇江,它在古时候的走向是从太湖经苏州,松江,一直到现在虹口(其中有一段,现称苏州河),然后向西北从宝山流入大海,上海浦在南市,现在已属黄埔区,上海浦是指那一条河,以后怎么变化,自是后话。下海浦就是现在的海门路。

       翻看现今的上海市区图,海门路分成二段,南面从东大名路起到昆明路至唐山路,北面从岳州路至通州路,高阳路。按照有些专家的考证,下海浦就是以前人们出海的水上通道。到了清末,美租界时,当局填河造路,名为茂海路,以后改为海门路。

        我8岁,住到海门路,17年后,1967年,搬离海门路,住到大连路,每天上下班,仍然要走过海门路。一直到1989年离开大连路,才告别海门路。

        海门路昆明路,有一座庙,就是下海庙。

      小时候,下海庙给我的影像是一个又破又小的庙,几个尼姑,几尊菩萨,起先还有点香火,后来,尼姑也没有了。它的一部分房屋改成小学,我大妹和二妹在那里读的小学。由于父母工作忙,我常常作为代表去参加她们的家长会。再后来,此庙被医疗所,街道工厂占用了。

      其实,下海庙是一座很有历史底蕴的庙。

 据记载,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l736~1795),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中间(1796-1820)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1854)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光绪二十一年(l895),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

  下海庙位于虹口区商业闹市提篮桥地区,当时夏海义王庙地处下海浦,长江船只入海处,现正对庙门的马路就叫海门路,居民船民进庙烧香,常常提篮而过桥,故名提篮桥。夏海庙也讹名为下海庙,以后正式以“下海庙”为名。因庙宇近海,沿海百姓崇拜护海神妈祖,因此也以天妃娘娘及其它地方神一起奉神祀在庙中。

  1990年,经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恢复。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 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佳持为昌修法 师。

又据新民晚报载:

下海庙建成后有过两次兴废:抗战初期,被日军炮火焚毁后重建;“文革”中,庙产被占用,师太被气死,直至改革开放后,重新整修,在1991年又恢复旧观对外开放。现在,下海庙有前殿、后殿和东偏殿。前殿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和地藏。后殿及东偏殿分别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天妃娘娘等。殿的规模都很小,是佛国中的小户人家。特别是后殿,是从前殿上搭建出来的。说是滚地龙过分了,说棚户区有点像,最合适的比喻是犹如居民新村里的违章建筑!

现在,这“违章建筑”包括整座下海庙都要拆除重建了。新的下海庙将从现在的不到2000平方米扩建到近5000平方米。计划建有三进,前进为天王殿,左右钟鼓楼;后进为藏经生活综合楼;中进为大雄宝殿。现在第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大雄宝殿高大庄严,综合楼也十分气派。第二期工程的图纸也已出样,看上去美奂美轮。待这期工程完工,下海庙就脱胎换骨气象非凡了。气象非凡的下海庙不但是佛教的一个活动场所,也将是虹口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下海庙

海门路 

海门路 

      海门路原住处

40余年前,我的二个弟弟在弄内家门前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