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歌名:饱含感情写公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02:13
 

 


一次和文友讨论文章的写作,他们认为公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不需要感情的投入,都是扳着面孔公事公办,不能掺进个人的思想感情。对此,我不以为然。就自己多年的写作体会,公文写作虽然是代组织立言,但同样也要饱含深情才能写好,只是这种情感必须和组织、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没有感情的投入,公文就苍白无力,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调研过程就是蓄积感情的过程


起草公文,事前往往要进行调查研究。调研不仅仅是熟悉情况,占有材料,为起草公文的内容作准备,而且也是在为起草公文蓄积情感。人是有感情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涉及的人和事自然有着各种观点,会引起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蓄积得越好,对我们起草公文越有利。


1999年,我县组织开展软环境治理整顿。县委书记要在动员会上做一次讲话。为了起草好报告,我深入到一些企业和部门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这之前,我对少数部门和少数执法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所了解。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极个别执法人员的行为极其恶劣,不仅直接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而且影响到我县的对外形象。通过调查,我对那些搞“三乱”的人和事深恶痛绝,对县里出重拳、下猛药整顿软环境感到由衷高兴。带着这种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我很快地高质量完成了报告。那次会上,书记的讲话赢得了多次热烈的掌声。会后,很多同志对我说:“报告写得好,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起草过程就是表达感情的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组织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这种思想感情 很多时候是通过公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在代组织立言时,就要透过字里行间,准确表达出组织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作为基层文秘工作者,我坚持把我们党、地方党委政府和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高度统一起来,在起草公文时准确表达出。


一是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情传达出来。公文在很多时候要宣传贯彻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饱含着上级组织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如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饱含着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深情厚意。在起草2005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报告时,对新一年的农村工作部署,我就专门用一大段文字来传达一号文件的精神,把党中央对农民的关爱之情及时传达出来。那次会上,乡村干部听得群情振奋,激动不已。


二是把地方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传达出来。这是我们基层文秘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也是花功夫最多的。我们所起草的公文,都是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立言。那些看似枯燥的公文,都牵涉到一些具体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直接或间接利益,都凝聚着组织和领导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其背后也含有老百姓许多期盼的目光。我们在起草这些公文时,就应该看到这些期盼的目光,就应该把党委、政府对群众的感情及时准确地传达出来。去年,我县按照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在全县12个乡镇全面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直接涉及到乡镇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县委对此非常慎重,提出必须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的原则。我们在起草《改革实施意见》时,就着力在“有情操作”上做文章,真正把县委对乡镇干部职工的关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对待分流人员上,我们从帮助再就业、实施养老保险、解决家庭困难、建立跟踪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了很具体的意见。对每一条意见都反复斟酌,力求透过字里行间,准确传达出县委对分流人员的关爱情感。


三是把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表达出来。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坚持把自己对他们的深情写进公文中。虽然这种感情带有个人色彩,但它与我们党、与组织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高度一致的。带着这种感情起草公文,效果会更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的2001年,乡村的土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望着一片片的抛荒地,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一种对农民依恋、对土地热爱的强烈感情,驱使我去深入调研,寻求破解之策。那年我走村串户,跑田间地头,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形成了一份有一定份量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我写进了种田农民的无奈、乡村干部的困惑,写出了他们的疾呼、他们的担忧,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这份调研报告,凝聚了我对农民深重的感情。

三、修改过程就是升华感情的过程


公文的修改,除去文字的打磨外,很多时候是对观点的提炼,对材料的深度开发。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组织和领导所需要的高度,要把他们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往往由于多种因素,起草人员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到,这就需要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己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2003年6月,我接到一个任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马上召开,我县作为村级化债工作的先进单位,要在大会上交流经验。当时和县化债办的同志一起写了个初稿,但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省农办的领导看后,也提出还缺乏深度。为什么会没有深度?静心思考,自己在乡镇工作了好几年,虽然对乡村干部苦于村级债务很了解,对他们的艰难处境很同情,对乡村困于债务的现状很担忧,但透过材料,不能很好地看出这些情感因素。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把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好做法向全省推广,尽快破解这一困扰农村发展的难题,尽快让更多的乡村干部从缠身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尽快让更多的乡村卸掉包袱,加快发展。这才是材料必须达到的思想高度。找到了这个症结,我就动手修改。不仅把我县化解债务的经验写出来了,而且从当前农村的形状和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村级债务的成因等方面深入地进行了剖析,还专门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材料形成后,自己心中那种对乡村干部的情感、对乡村发展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怀。那次大会,我县的经验交流材料得到了一致好评。会上,省委书记和省长都给以高度肯定。也通过这次材料的修改,我的“三农”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饱含感情写公文


一次和文友讨论文章的写作,他们认为公文不同于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不需要感情的投入,都是扳着面孔公事公办,不能掺进个人的思想感情。对此,我不以为然。就自己多年的写作体会,公文写作虽然是代组织立言,但同样也要饱含深情才能写好,只是这种情感必须和组织、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没有感情的投入,公文就苍白无力,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调研过程就是蓄积感情的过程


起草公文,事前往往要进行调查研究。调研不仅仅是熟悉情况,占有材料,为起草公文的内容作准备,而且也是在为起草公文蓄积情感。人是有感情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涉及的人和事自然有着各种观点,会引起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蓄积得越好,对我们起草公文越有利。


1999年,我县组织开展软环境治理整顿。县委书记要在动员会上做一次讲话。为了起草好报告,我深入到一些企业和部门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在这之前,我对少数部门和少数执法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所了解。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极个别执法人员的行为极其恶劣,不仅直接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而且影响到我县的对外形象。通过调查,我对那些搞“三乱”的人和事深恶痛绝,对县里出重拳、下猛药整顿软环境感到由衷高兴。带着这种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我很快地高质量完成了报告。那次会上,书记的讲话赢得了多次热烈的掌声。会后,很多同志对我说:“报告写得好,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二、起草过程就是表达感情的过程


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组织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这种思想感情 很多时候是通过公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在代组织立言时,就要透过字里行间,准确表达出组织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作为基层文秘工作者,我坚持把我们党、地方党委政府和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高度统一起来,在起草公文时准确表达出。


一是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情传达出来。公文在很多时候要宣传贯彻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饱含着上级组织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如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饱含着党中央对亿万农民的深情厚意。在起草2005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报告时,对新一年的农村工作部署,我就专门用一大段文字来传达一号文件的精神,把党中央对农民的关爱之情及时传达出来。那次会上,乡村干部听得群情振奋,激动不已。


二是把地方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传达出来。这是我们基层文秘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也是花功夫最多的。我们所起草的公文,都是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立言。那些看似枯燥的公文,都牵涉到一些具体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都关系到老百姓的直接或间接利益,都凝聚着组织和领导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其背后也含有老百姓许多期盼的目光。我们在起草这些公文时,就应该看到这些期盼的目光,就应该把党委、政府对群众的感情及时准确地传达出来。去年,我县按照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在全县12个乡镇全面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直接涉及到乡镇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县委对此非常慎重,提出必须坚持无情改革、有情操作的原则。我们在起草《改革实施意见》时,就着力在“有情操作”上做文章,真正把县委对乡镇干部职工的关爱之情充分表达出来。特别是在对待分流人员上,我们从帮助再就业、实施养老保险、解决家庭困难、建立跟踪管理档案等方面,提出了很具体的意见。对每一条意见都反复斟酌,力求透过字里行间,准确传达出县委对分流人员的关爱情感。


三是把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表达出来。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坚持把自己对他们的深情写进公文中。虽然这种感情带有个人色彩,但它与我们党、与组织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是高度一致的。带着这种感情起草公文,效果会更好。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的2001年,乡村的土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望着一片片的抛荒地,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一种对农民依恋、对土地热爱的强烈感情,驱使我去深入调研,寻求破解之策。那年我走村串户,跑田间地头,问计于民,问计于基层,形成了一份有一定份量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我写进了种田农民的无奈、乡村干部的困惑,写出了他们的疾呼、他们的担忧,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这份调研报告,凝聚了我对农民深重的感情。

三、修改过程就是升华感情的过程


公文的修改,除去文字的打磨外,很多时候是对观点的提炼,对材料的深度开发。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组织和领导所需要的高度,要把他们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往往由于多种因素,起草人员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做到,这就需要反复修改。修改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自己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2003年6月,我接到一个任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马上召开,我县作为村级化债工作的先进单位,要在大会上交流经验。当时和县化债办的同志一起写了个初稿,但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省农办的领导看后,也提出还缺乏深度。为什么会没有深度?静心思考,自己在乡镇工作了好几年,虽然对乡村干部苦于村级债务很了解,对他们的艰难处境很同情,对乡村困于债务的现状很担忧,但透过材料,不能很好地看出这些情感因素。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把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好做法向全省推广,尽快破解这一困扰农村发展的难题,尽快让更多的乡村干部从缠身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尽快让更多的乡村卸掉包袱,加快发展。这才是材料必须达到的思想高度。找到了这个症结,我就动手修改。不仅把我县化解债务的经验写出来了,而且从当前农村的形状和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村级债务的成因等方面深入地进行了剖析,还专门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为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材料形成后,自己心中那种对乡村干部的情感、对乡村发展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怀。那次大会,我县的经验交流材料得到了一致好评。会上,省委书记和省长都给以高度肯定。也通过这次材料的修改,我的“三农”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