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普通话画: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9:33:24

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3)

发布时间:2011-11-19 09:32 作者:黄兴涛、陈鹏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64次


  首先,抗战刚刚结束,人们从长期战乱的紧张压抑和动荡的生活中舒缓过来,逐渐萌生了争相享乐的念头,正如时人针对低级趣味的色情歌曲再度流行所指出的:“以为抗战胜利,可以歌舞昇平了,可以‘复原’到以前的糜烂生活了。”99而这一情况在上海、广州等城市社会表现尤甚。此等城市日渐弥漫起一种淫秽色情泛滥、享乐至上等种种社会风气,这实为来自西方而又涵括淫秽低俗义项的时髦之“黄色”命名,以及这一概念的淫秽色情化转换本身,创造了适时的社会条件。1948年,《论黄色文化》一文就明确地指出,“黄色文化最茂盛的是刚刚胜利的时候,因为发抗战财、胜利财、甚至接收财者等等的集中都市,而形成的畸形的繁荣。”1001949年,《黄色文化的末路》一文也强调,像上海那样的大城市之所以“黄色文化”根深蒂固,就是因为当时“其有闲阶级多,物质引诱强、吃吃玩玩的个人主义很厉害、追求无限止的享乐”等风气盛行,抗战胜利后“黄色”毒氛依旧。101还有人注意到并揭示了当时造成黄色文化流行的更多社会因素。1946年,《“黄色”的命运》一文就分析说:“社会的腐败、有闲人士生活上的荒淫,正当的文化出版界的冷落......社会动荡不安,物价的高压,生产的废弛,财富的集中,知识分子与公教人员生活上备受的压迫,莫不是使文化衰落,黄色乘机崛起的主要因素。”102此外,还有人提到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它使读者们“看惯了‘胜利八股’,读厌了‘建国公式’”,很快因为苦闷而转向黄色文化。103总之,在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各大城市,淫秽色情文化一度泛滥成灾,引发强烈批评。


  对于这一恶俗文化泛滥的现象,自然需要有一个形象的、具有一定整体概括力度的时髦词语去反映和批评,而恰好来自西方的“黄色新闻”一词此时已经得到一定传播,于是便被一知半解的人们糊里糊涂地抓来使用。当然,这也与传统中文里通常被用来表达类似含义的色彩词汇如桃色、粉色等过于局限在“男女暧昧关系”的狭小空间,难以反映和概括内容更为丰富复杂的低级、淫秽内涵,有着一定关系。于是在角逐中,变异的“黄色”一词也就阴错阳差地流行开来。在这一进程中,不少主动使用者最初是一知半解,而更多的人一开始时则是将信将疑、随流从众。如1948年,美学大师朱光潜对“黄色”一词的最初使用,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在《刊物消毒》一文中,朱光潜提及“印着电影名星乃至于妓女照片的红红绿绿的小型刊物” 时,就曾疑惑地写道:“我说‘红红绿绿的’,本是事实,不过据说它们的通行的台衔是‘黄色刊物’,为什么是‘黄色’,恕我无知。反正这些就是现在中国一般识字的民众所读的书。”可见当时黄色一词的色情化使用,连朱光潜这样的文化人一开始也没有弄得十分明白,他一方面表示了存疑,但同时在后文中,他却也随众地照搬照用,将刊载“桃色新闻、贪官污吏的劣迹,社会里层的奸盗邪淫的黑幕,以及把这一切乌烟瘴气杂会在一起的章回小说”的刊物,照例称之为“黄色刊物”。 104此种情形,在当时应当说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黄色一词的色情化使用,正如其他流行词语一样,往往有核心而难有边界。朱光潜照例将一些刊载与色情、贪污劣迹混杂事项等有关的刊物称之为“黄色刊物”,105恰好也表明了词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那种既关联又紧张的互动关系。


  其次,变异的“黄色”概念生成和流行开来,与抗战胜利后迅速形成的国共对峙、特别是国民党的腐败和遭受各方抨击的舆论环境有直接关系。抗战一结束,百废待兴的中国很快被拖入了内战泥潭,与之俱来的是社会人士和左翼知识人对国民党的抨击,“黄色工会”概念的“腐败、妥协、麻醉、堕落”含义,黄色文化的麻醉剂和反动堕落的含义,成为抨击国民党、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当时有人就认为,“色情文化是荒淫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产物;更时早以前,在封建君主的宫廷里,糜烂的宫廷生活,就是淫书淫画的制造场......回到收复区来的国民党政府当局竟容许敌伪文化政策的继续执行,甚而怂恿它的继续执行,而对于宣传民主的书报,则封锁压迫,唯恐不力。”1061946年,学者吴晗指责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封杀民主刊物,却使“色情的黄色刊物摆满了每个报摊”。1071947年,林默涵也指出,反动派利用黄色小报等色情的东西来腐蚀人心的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自己的腐烂和堕落。108当时还有人侧重于“黄色”的麻醉意味,以反讽的手法揭露国民党的纵“黄”策略,指出“黄色”能麻醉人,使人由硬变软,使人们安定下来,达到所谓的“国泰民安”。109在这里,由“黄色新闻”和“黄色工会”所引发的语义流变,显然已经得以重合。


  另外,八年抗战,中国人抗拒的是来自所谓“同文同种”的日本的残暴侵略,这是一次黄种人内部的冲突。而帮助我们的却多是白人国家。于是白黄种族之间的紧张感舒缓下来,“黄色”作为族类象征、东亚内部力量整合的意义严重弱化,这可能成为“黄色”原有的民族尊崇和文化象征涵义被轻视、而低俗淫秽意涵得以附体并在大众流通层面迅速占据某种表义优势的一个微妙而深层的原因。1946年,一篇题为《黄色的话》的文章,对当时人们把为求醒目、套印着红色的报眉及标题的刊物视之为“黄色刊物”大为不满,指出:“黄色,毕竟是一种温和的色彩,且古今来一致公认它是一种正色,所以人们都欢迎它,乐于亲近它......你祖宗的皮肤颜色,便是黄色的。难道你能反对么?”110这类发自民族自我内心深处的抗议之声,在当时却显得相当的微弱,这决非偶然。


  “黄色”一词含义的畸变,与近代特别是五四后中国人民族自尊感尤其是文化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失落亦不无关联。1946年,《黄色的恐怖》一文的编者按就写道:“黄色究竟作何解释,却为‘辞源’所不载。记得病名有‘黄疸’......所以上海某报副刊说黄色是病态的象征。黄色刊物就是‘病态刊物’,中国乃‘病夫之国’,所有低级出版品为‘黄色刊物’。”111这其中所透露的,毋宁说正是一种自暴自弃、自我作贱的民族悲观心理和变态情绪。对西方的“黄色新闻”等一类文化概念中的“黄色”内涵一知半解,便视为时髦,敢于且乐于囫囵吞枣地加以使用,而对传统的民族肤色之象征义、对于那种代表高贵、尊崇的“尚黄”文化传统却如此漫不经心,竟任外来变异的淫秽色情义与之矛盾并存,以至“黄色”形成一种畸形复合的词义结构而不以为意,这在那个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在那个内战不已,政府无暇顾及真正的文化建设,而语言学家又难以尽责的特定时期,实在也并不奇怪。奇怪的倒是,今天许多学者对此畸形存在早已习以为常、认为它们之间原本就并行不悖,这或许更该加以反思。


  注释:


  * 本文系与硕士研究生陈鹏合写,曾发表于《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原题为《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


  1 扎雅·罗丹西饶著,丁涛,拉巴次旦译:《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汉文版序第5页。


  2 除了儒佛之教崇“黄”外,中国本土的道教,也呈现出一种尚黄的特色。可参见姜生:《道教尚黄考》,《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


  3 阿布都克力木·热合满等:《维吾尔习俗》(维文),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转引自乌买尔·达吾提:《维吾尔语颜色词的文化特征探析》,《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1期。


  4 (英)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1、52、72页。


  5 刘师培:《刘师培全集》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6 闻一多:《闻一多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7 《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4号。


  8  黎祯祥:《我们的黄色》,《我们的教育:徐汇师范校刊》1929年第3卷第6期。


  9 《市长提议拟定黄色为本市市色意见案》,《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1934年第487期。


  10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 1918,p.2361.


  11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042;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 Glasgow : HarperCollins Pub., 2006,p.1861.


  12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82.


  13 参见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辞书研究所编:《大俄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21页;薛建成主编译:《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069页;肖金龙:《中德语言颜色象征意义对比》,《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等等。


  14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ondon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o. Ltd; New York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29,vol.16,p.357.


  15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hicago, Ill. : Lond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7,vol.12,p.832.


  16 Encyclopedia Americana, Danbury, Conn. : Scholastic Library Pub.,2006,vol.29,pp.663-664.


  17 《苏联百科词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542页。


  18 《苏联百科词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542页。


  19《辞海》第2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964页。


  20 参见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辞书研究所编:《大俄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21页;薛建成主编译:《拉鲁斯法汉双解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第1069页;孙义桢主编:《新时代西汉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4页。


  21 《新辞源》,《申报月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22 《世界新闻纸内容之比较》,《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11号。


  23 持三:《记纽约世界报》,《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9号。


  24 汪英宾:《美国新闻事业》,《国闻周报》1924年第1卷第14期。


  25 《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11期。


  26 唐克明:《近代美英新闻事业鸟瞰》,复旦大学新闻学会:《新闻学期刊》1935年第1期。


  27 胡子:《现代新闻事业的危机》,复旦大学新闻学会:《新闻学期刊》1935年第1期。


  28 首第成:《报纸与罪恶新闻》,燕京大学新闻学会:《报学》1941年第1卷第1期。


  29 蔡丏因:《大众实用辞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889页。


  30 现代知识编译社:《现代知识大辞典》,上海:现代知识出版社,1937年,第956页。


  31 文化供应社编:《抗战建国实用百科辞典》,桂林:文化供应社,1940年,第436页。


  32 夏衍:《<怒焰>观感》,上海《大晚报》1936年8月9日,载《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33 柯灵:《柯灵杂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228~229页。


  34 《桃色事件:黄色新闻》,《中国艺坛日报》1941年3月23日。


  35 如《大报的黄色新闻》,《精华》1946年第2卷革新第32期。


  36 许孝炎:《我所见到的中国新闻事业》,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编:《新闻学季刊》1947年第3卷第1期。


  37 唐汕:《新闻副刊的社会意义》,《申报》1947年6月27日。


  38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季刊》1947年第3卷第1期。


  39 胡博明:《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大众新闻》1948年第1卷第6期。


  40 知微:《上海,这没有文化的城》,《人民世纪》(南京),1949年第1卷第3期。


  41 《赤色圈里的黄色新闻:丁玲恋爱成功》,《精华》1946年第2卷革新第2期。


  42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季刊》1947年第3卷第2期。


  43 且文:《黄色新闻的起源》,《大众新闻》1948年第1卷第4期。


  44 参见姚炯:《取缔黄色新闻》,《申报》1945年4月28日;吴啸亚:《宣传工作之检讨与意见具申》,1948年8-9月,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5辑第3编 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0页。两文中所提的“黄色新闻”均为恶意渲染之新闻,而无淫秽意味。其他类似例证不赘引。


  4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3页。


  4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70、327页。


  47 高希圣等:《社会科学大词典》,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256、646页。


  48 蔡丏因:《大众实用辞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889页。


  49 现代知识编译社:《现代知识大辞典》,上海:现代知识出版社,1937年,第956页。


  50 丁玲:《丁玲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51 夏衍:《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页。


  52 当时国内的“黄色”用法,也有难明其义的。如1934年,一篇名为《闽逆决退守黄色实验区》的报道里,将福建十九路军起义者描述为“黄色份子”,说他们“黄化”农工群众,还自鸣得意地创造出“黄匪”的概念,以区别于赤色,并强调“黄色和红色将混成”,这里的“黄色”含义就不太容易把握。似不像改良意味的“右翼”,倒像取诸基督教里的“背叛”之义。此文载《社会新闻》1934年第6卷第4期。


  53 陈歌辛:《进退漫谈》,电影新闻编辑部编辑:《电影新闻》1935年第1卷4期。


  54 沙:《黄色新戏之广告》,《北洋画报》1935年4月27日。


  55 耳食:《陈云裳与上海的黄色》,电影新闻图画周刊社编辑:《电影新闻》1939年第1期。


  56 《海光》(上海1945),1946年第30期。


  57 《正风》,1947年第2期。


  58 《文化市场上的黄色风气》,《新世代》1949年第1期。


  59 林友兰:《香港文化壁垒》,《申报》1946年5月12日


  60 李亥:《谈色情文学》,《新华日报》1946年10月23日。


  61 水深:《漫谈黄色刊物》,《宁波日报》1946年10月14日。


  62 王平陵:《今后的出版事业》,《申报》1946年8月2日。


  63 桐华:《再谈“黄色刊物”》,《人民世纪》(天津),1946年第4期。


  64 《太太万岁》,《益世周刊》1948年第30卷第11期。


  65 夏衍:《推荐<丹娘>》,香港《华商报》1948年4月24日,载《夏衍全集》(电影评论·上),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66《青青电影》,1949年第17卷第16期。


  67 杨琦:《论音乐作品的色情倾向--从刘雪厂的<红豆词>说起》,载杨琦:《在音乐战线上》,南京:江南出版社,1951年,第119-123页。


  68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黄色歌曲”一词的始作俑者为聂耳,我国老一辈音乐电影人王为一、王云阶老先生在1959、1980年先后撰文回忆称聂耳曾使用过“黄色歌曲”一词,后者更是明确指出:“’黄色歌曲‘则是从三十年代聂耳批判当时那些色情的歌曲开始使用的词。”(可参见王为一:《记聂耳的一件事》,原载《羊城晚报》,收入《国魂颂-纪念聂耳散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7页;王云阶:《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原载《文汇报》,1980年6月7日,收入《怎样鉴别黄色歌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37页)。2007年搜狐博客上的一篇题为“国歌作者竟是’黄色‘之父”的博文也沿袭此说法,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论调。(参见张锐:《感念黄色时代(二)国歌作者竟是“黄色”之父》,网址为http: / / z rde .blog. sohu. com/ 61192203.html)但笔者经过多方考证,均不见聂耳的著作里有“黄色歌曲”的用法,相反,在聂耳时代饱受批判的作曲家黎锦晖曾指出20-30年代之交,“还没有’黄色歌曲‘的称谓,归入流行歌曲之内。”(黎锦晖:《我和明月社》,《文化史料》1982年第3期、1983年第4期),可见将聂耳视为“黄色歌曲”一词发端者的看法是不准确的。依笔者之见,此误可能系“黄色歌曲”一词在4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流行的背景之下,人们在做回溯性质的研究时,误加诸曾对“靡靡之音”有过激烈批判的聂君身上所致。美国学者安德鲁·琼斯(Andrew F. Jones)的著作《留声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宋伟航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对黎锦晖的“黄色音乐”有出色的研究,但也未对这类词汇现代含义的形成做探讨,2009年11月,他曾希望笔者把这一研究进行下去。特此致谢。


  69 《文化先锋》,1946年第6卷第5期。


  70 言:《建设文化的首都》,《文化先锋》1947年第6卷第22期。


  71 卢冠六:《对于“黄色歌曲”民歌及创作民歌旧有歌曲及新创作的歌曲等之意见》,《活教育》1949年第5卷第5-6期。


  72 《文运会取缔黄色歌曲》,《上海教育周刊》1947年第1卷第4期。


  73 钱仁康:《从黄色音乐到民歌》,《音乐评论》1948年第23期。


  74 参见骆英:《电影·广播与黄色音乐》,《综艺:美术戏剧电影音乐半月刊》,1948年1卷7期;《黄色歌手黎明晖如今厌恶毛毛雨》,《自由新闻》1948年第5期。


  75 《大地周报》,1947年第93期。


  76 《人民世纪》(南京),1948年第1卷第1期。


  77 绍祖:《漫评“黄色”文艺》,《人民世纪》(南京),1948年1卷2期。


  78 参见杜鲁:《黄色女作家走上白衣路线:苏青化名做看护》,《上海滩》(上海1946),1946年第13期;林焕平:《扬弃?改造?提高:略论夺取黄色堡垒》,《今文艺丛刊》1948年第1期。


  79 李果:《论黄色广告》,《报学杂志》1948年1卷第7期。


  80 《黄色打油诗,惹恼众学生》,《东南风》1947年第36期。


  81 《黄色舞台》,《建国漫画旬刊》1947年第4期。


来源: 《历史研究》 | 来源日期:2010年第6期 | 责任编辑:王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