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煜天天向上视频:上海老城厢旧巷探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54:13

  从老城厢到十六铺沿江,是上海城的发祥地,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名闻遐迩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小桃园清真寺、四明公所、三山会馆等古迹和革命遗址外,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精美的深宅大院“书隐楼”等一批市民还知之甚少的文物古迹。已列入全国、市、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21处,保护建筑5处。据黄浦区文物保护部门最近一次普查,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之后、尚待开发的古迹遗存还有数十处,文物古迹的“矿藏”相当丰富。这些丰富的文物古迹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丰富老城厢旅游内涵的宝贵资源。

  名人宅第:世春堂和梓园

  老城厢内明、清时的名人宅第有些相当精致,但大多已无迹可循,即使留存的也仅是局部。

  从热闹的豫园商城出来,顺着豫园边门的安仁街拐进梧桐路,往前百米就是福佑路第二小学分部,里面藏着构筑豫园的上海名人潘恩的部分旧宅———世春堂。“先有世春堂,后有豫园”。潘家大宅历史上曾称海上甲第之首。世春堂在1640年后变为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堂,改名敬一堂,是完全中式建筑的天主教堂。这座全部楠木构架的明代古建筑现在成了小学生的健身房:楠木柱上钉着篮球架,楠木梁吊着一排排日光灯,高敞的厅堂一部分被隔成了办公室。据记载,世春堂“涂金染彩,丹垩雕刻,极工作之巧”。堂内讲台已被木板围成一室,借助顶上天窗透出的光,从狭缝里望去,仍能看到讲台上方楠木垂莲柱上雕刻的鎏金莲花。堂外一间古式小屋的檐下,木雕图案的挂落已有些朽裂。世春堂整个框架还保存较完好,这样的古建筑上海已不多了。

  梓园与徐光启故居同在小南门乔家路上,相距仅百多米。沿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是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顾延培介绍说,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几经移主,后归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画家、慈善家、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主席王一亭所有,因园中有棵百年梓树,改名为梓园。不经指点真不会想到里面还有一幢中西式塔式洋楼,百叶长窗,屋顶铺的是日式菱形瓦,构造较为罕见,现在住满“七十二家房客”。其后有一座两层佛阁,样式也很少见。后面还保留着一排五开间的明代平房。1922年,王一亭还在梓园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可惜花园已毁,现在驻着一家起重安装队。有关人士认为,光修复花园不算太难。

  行业公所:商船会馆和上海梨园公所

  老城厢从清代以来,从商船、钱业、珠宝到麻油、女帽,曾有各种行业公所和同乡联谊的会馆140多所,但留存至今的为数极少。

  南浦大桥中山南路引桥下会馆街38号,是商船会馆,与长江轮船公司隔路相望。这座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会馆,还剩下较完整的门楼、戏台、大殿。会馆正面已被一幢四层工房罩住,里面则被工场、公司、民居、民工宿舍瓜分。虽然里面杂乱的搭建挡住了视线,看不见全貌,但从露出半边的砖雕门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双合式大殿,被砖堵塞的一排三个石门框通道,已可略见当年的气派。踏上扶梯,在顾延培指点下细看门楼,高约五六米,花岗石门券,方砖贴面,门头非常考究,双叠式出檐椽,砖雕斗拱、砖雕梁枋、砖雕挂落,雕出莲、荷、梅、菊、如意等图案,门匾也用方砖浮雕。大殿前是两层楼戏台,梁枋上露出一角鎏金的双龙戏珠浮雕,顶部的八角形漆画藻井已被封掉,据说在上海当年248座会馆中绝无仅有。站在戏台楼上望去,大殿屋脊高耸巍峨。进入约有300平方米的大殿,制衣工场正停工待迁,一台台缝纫机上方是黑沉沉的殿顶,高近十米,昏暗的灯光下,依稀能辨出柱、梁、桁上已褪色的雕花和鎏金彩绘,可见当年之金碧辉煌。

  商船会馆建于1715年,建得如此规模,与上海开埠前海运业已十分发达紧密相关。据记载,当时上海来往于日本、东南亚的沙船有3500多艘,会馆门前黄浦江上帆樯林立,百货山积,人马喧闹。商船会馆于1987年11月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而据居民反映,门前那座四层楼房是在此之后才造起来的。顾延培认为,修复商船会馆,开辟海运博物馆,将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一份难得的历史鉴证。

  在豫园商城门前的横街———方浜中路中段榛岭街口的一所幼儿园里,我们找到了曾名噪沪上的上海梨园公所,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都在此传过艺。踏进幼儿园,一座四合院式两层古建筑呈现眼前。这是清末戏剧界同仁为争取提高演员地位,协调伶界矛盾,成立上海伶界联合会,并集资于1905年建造的。辛亥革命时,伶界敢死队的京剧演员还以武功翻墙攻入江南制造局,立下战功,孙中山亲到公所慰问,并书赠一匾“现身说法”。这幢在上海和全国戏剧界有历史影响的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已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前厅、大厅和原来伶界首领的办公室、议事房,专收伶人子弟免费习艺的榛苓学堂,现在成了幼儿们的乐园和老师的办公室。但听老师讲,现在幼儿园多孩子少,梨园公所可能要被置换掉。

  早期寺庙:慈修庵和福佑路清真寺

  明清以来,各大宗教在老城厢先后建造了寺庙教堂百余所,几经兴替,留下的宗教建筑已不多。

  创建于1870年的慈修庵就在榛岭街上,是上海市保护建筑。除五楹大殿外,厢楼等都是重修的。庵虽不大,却设有上海佛学院尼众班,并招收外国留学生。从庵内布告上看,慈修庵欲扩大规模,想买下毗邻的梨园公所。

  福佑路清真寺在老城隍庙福佑路上。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门楼里走进该寺,里面刚做完礼拜。向寺方说明来意后,他们很友善地让我们参观,我们也尽量不干扰他们。这座清真寺是清朝时由在城隍庙一带经营珠宝玉器皮货的回族商人集资建造的,外面是两层楼房,里侧是中国古典宫廷式礼拜堂,而内部装饰是阿拉伯风格,可谓中外合璧,在全市清真寺中独此一家。这座130年前建造的清真寺已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信徒来往频繁。

  革命遗迹: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旧址

  这处旧址在蓬莱路河南南路口,现在是黄浦公安分局大院中央大楼,知道的人不多。大楼呈长方形,两头似圆角堡,墙上爬满了爬山虎,绿荫浓密。这幢砖木结构办公楼建于1915年,原先是上海县署,砖块都标有专用印记。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为迎接北伐军,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第二天召开了上海市第二次市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并选定县署为办公楼。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查封了临时市政府,逮捕了执行委员,上海历史上第一个民选政府被扼杀。旧址除后来增加的门厅外,外观结构基本保持原样。

  旧城遗迹:小北门老城墙

  上海老城墙拆除后修建了人民路和中华路。人民路淮海东路交叉处是老城厢的小北门,这儿有所区妇幼保健院。除了已修复的大境阁城墙,就在该院后墙与民宅间,还残留一段约30米长的明代城墙。城墙的一端凸出在露香园路街口,裸露出宽厚的城砖,但粗看以为水泥断墙,因而并没有引起来来往往行人的注意。为什么这段城墙只有一米宽?从事文保工作四十多年的顾延培告诉记者,上海老城墙修建时较仓促,因而是“三明治”式的两道城砖中间夹砂土。这段城墙是老城墙的一道边。记者竭力想探寻它的全貌,可惜两面都被民宅和保健院的墙面覆盖了。这段老城墙如何处置,目前还没形成倾向性意见。老城厢的古建筑遗迹实在不少。乔家路77号民居,外表局促,里面竟是五进大宅,虽然房屋陈旧,但水石地面、木雕斗拱、水磨石门框、石柱础、石刻门脚、砖雕门楣等仍在,宅底一棵大梓树。据说这里原是清代商船会馆馆长郁泰丰的私宅。如果有关部门仔细清查,或许还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漫步老城厢,从它以行业和富家大宅命名的街巷,从陋巷中的老宅,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繁华和七百年历史的厚重,能品出真正老城厢的味道。

  这样的老城厢,让人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