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佳酿郎酒42℃:一个中国女大学生的海外留学经历(续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16:09

                        

第一部分:一个中国女大学生的海外留学经历——海外游学参赛文章

 

 (续昨)            秘密时光

 

    学术似乎是密大的主色调,工学院的沉稳,文学院的深刻,法学院的典雅,商学院的锐气。图书馆,机房,休息室,咖啡厅,甚至一张长凳,一片草坪,似乎每一个角落都不乏书卷之气而又不失活力,或许这就是密大最迷人的地方吧。密大的课堂也是多元化的,不同肤色的学生坐在同一课堂是这里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无论是可以坐500个人的大讲堂还是只能容纳20个人的小教室,都演绎着这门学科独特的魅力。 

    美国的课堂很注重participation(参与),因此课堂上的互动就显得尤为关键。即便是礼堂一般硕大的教室,教授们也会想出方法和学生互动。由密西根的教授自己发明的QUIZDOM(随堂测验的选择器)就是互动最有效方式,简而言之就像是“开心辞典”中求助现场观众这一环节一样,每个学生手里会有一个遥控选择器,对当堂给出的测验即刻做出回答。这样省去了举手和统计的时间,还可以瞬间看到答对人数的百分比,许多教授还用这样的方式点名。当然,互动的方式也绝不仅仅局限在于“开心辞典”式的。

 

    这里的学生在上课遇到不明白的知识点会即刻举手发问甚至是请求教授再讲一遍。没有人会嘲笑你愚蠢的问题,相反,许多人会冲你笑笑或竖起大拇指,恳切地表示着很感谢你问出了他们也很疑惑不解的地方。多数有经验的教授会在讲完一个板块之后,停一下,询问大家是否有问题。每逢这时,课堂上总会掀起一阵提问回答的小高潮。有时,一个问题会引发大家对更多问题的讨论。这边的教授是绝对鼓励并且乐于接收学生当堂的发问的,虽然有时问题会很刁钻。一来,这证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思考而不是机械的抄笔记;二来,一个学生的问题可能反映大家共同的问题,所以教授会在必要时把问题重复一遍,再进行解答。三来,也有便于教授自己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了误解,哪些知识点需要被强调。

 

    记得在国内的课堂,提问好像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尽管老师们也会时不时地问起,“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可是这句话好像更像是课堂上的一句串场词,串场词之后是一片低下的小脑袋和一片无声电影般的寂静。当然,这并不能说明我们都听懂了。听不懂时,也不敢问,咬着牙,抄笔记,告诉自己忍住往下听,也许就听懂了,结果到下课时分依然没懂。和同桌一讨论,才发现原来他也没听懂,后来打听一下,才知道好像全班也没几个听懂的。就这样,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可能当堂掌握知识的黄金时机。不断的用课下的时间来补充上课留下的债务和空白。互动的频度,广度和自由度是中美课堂最本质的区别。互动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也让我们的思维随着课程的行进而不段跳跃着。 

    这里学生与教授之交的交流不仅在课堂上,每周必有的OFFICE HOUR,在解答上课没有理解的知识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和教授们近距离接触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在非作业或考试的高峰期,去OFFICE HOUR的人较平时会相对少,在这段“闲遐”的时光,教授们会时不时地谈起自己的研究课题,津津乐道,如同谈论着自己精心培育出来的小宝贝。很难想象,那一时刻,你就在和某一领域的领军级人物直接对话,可能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像一根魔棒击中了你,许多新鲜的想法和灵感便又迸发出来。 

    如果说与教授面对面对谈话是如清风在更新着你脑部的血液。那么密大校园里各式各样的活动和机遇则像狂风骤雨一般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激发着你的头脑风暴,要是没做好准备,还真有点招架不住呢。先是开学第一周的“百团大战”,将这里大大小小的学生组织或社团尽收眼底。最有名的是SOLAR CAR,这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的阵容强大的社团,已经多次在国家级的太阳能车比较中获得头彩,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工学院学生社团的一面旗帜。还有一个非常特别而庞大的社团叫SWE(Society of Women in Engineering),是专门为工学院的女生设置的一个社团,因而工学院半数以上的女生都是SWE的一分子。SWE 在各大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角色,许多大公司的宣讲都是由SWE负责承办的。 

    说到公司的宣讲,则是每年密大必会上演的年度大片。每年秋季学期和冬季学期两个规模宏大的JOB FAIR (校园人才招聘会)总是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几百家公司被密密麻麻地排布在图书馆一楼的展厅内,其中当然少不了那些众人瞩目的大公司,GOOGLE,MICROSOFT,BOEING,GE,排队等待投简历的人络绎不绝;最重要的是,在投简历的同时,还可以和 recruiters(公司负责招聘的人)攀谈,这是留下你第一印象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机会,许多公司就是在这时决定给谁第一次面试机会的。

 

    平日和你一起上课的同学此刻也完全蜕下了书生气:男生们换上比挺的西装,打上领带,手提笔记本电脑,稳重而又不失自信;女生们身着职业套群,系一条精致的丝巾,捧文件夹于胸前,干练而不失端庄。往日里弥漫着学术气息的图书馆此刻被一种势不可当的英气完全湮没了。蓄势待发的 Michigan wolverines (这里指代密西根人,即密大的学生)准备在这里敲开自己走入社会的第一扇门。这样的场面,于我而言还是第一次亲眼目睹。穿着密西根的T-shirt和牛仔裤的我在此情此景下,似乎显得特别不入流。但我还是报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几份简历。令人开心的是,许多公司尤其是与中国有合作项目的跨国公司,都对交大和密大的双学位培养计划表示出了强大的兴趣。有位recruiter说,“hum,it’s a very impressive program”(嗯,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项目)。我想这就是国际化办学为我们带来的无限机遇吧。尽管有些情况下,机会面前并非人人平等:许多美国的公司只为美国公民或本土居民提供工作或实习机会,这也是国际生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的现实。但机会总为有备而来的人而准备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今年暑假,同来的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几位同学在经历了重重面试之后,就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实习机会,其中一位同学还拿到了微软的实习机会。这一切都是好的开始,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用更充分的准备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悠悠时光

 

    以前,似乎不懂什么叫“乡愁”,现在,家的概念却在脑中渐渐清晰起来。第一次在国外度过一个叫做“除夕”的白天,打开视频陪家人一起看春晚,聆听大洋另一端传来的爆竹声声;第一次在月圆之夜体味那句“月是故乡明”,原来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比国内的更圆;家人的牵挂总是一种甜蜜的“负担”。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说得如此的恰切。老妈喜欢在打电话的时候把我从头到尾地问候一遍,老爸则喜欢言简意赅地训话道:注意身体,好好休息。以前的唠叨变成了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愿说自己受了什么委屈,不敢讲自己身体的小小不适,儿行千里母担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放心,宽心,安心。 

    总是不经意地梦回交大,骑着自己心爱的铁驴,绕过思源胡畔,远眺着仰思坪上悠然的鸽子,停驻在中院的自习教室,勤奋的交大学子依然在那里为自己的梦想打拼着。继续前行,穿过华联活动中心,对着那些极具诱惑的美食望眼欲穿。一排男生依然在公主楼下等待心怡的女孩出现;而商业街那边的篮球场上,依然上演着新生杯的对抗。正对篮球场的寝室楼,就是我生活了2年的地方。许多影子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刻进了我的脑海。就连我自己也没发觉,在交大2年的学习生活让我积累了如此浓厚的交大情节。许多来这边直接读本科的中国学生都没有上过国内的大学,他们总好奇地问:“国内的大学是怎样啊,你们交大来的人好像都很爱交大,她是什么样子?”那时才明白什么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说:“那是个让离开的人无限怀念的地方,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每天,当夜幕降临,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着那条从图书馆到家的必经之路。当整个城市准备进入梦乡,街上宁静得只剩下风声。或许这就是美国人吧,他们热情,他们独立;升温时可以把你融化,骤然冷却之后却留下一片落寞。或许我们可以在学业上找到成就感,在生活上找到自立感,但是有那么一种感觉,却总也寻不到,它叫做归属感。正如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说的:“我曾经以为美国社会的优越是建立在他先进的文化,但那时我只关注到他文件比较积极的一面。然而,当夜深人静,独步街头,所有的人家都紧掩房门,安静的仿佛没有人居住一样。这时,想起国内的‘万家灯火’,才知道什么是人情味,什么是家,什么是祖国。”我想,他或多或少地说地说出了许多留学生的心境吧。这难道不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吗?尽管身处另一种文化的土壤中,却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就是在这样的驱动和启发下,家的定义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渐渐深刻。

    这就是我的秘密时光,它或许并非有你想象的那样精彩刺激,却有的是滋味。这里不是天堂,这里也不是地狱,这里是世界的一个无法被忽视的角落,它短短200年的历史足迹里诞生了太多的天才,也缔造了太多的奇迹;她有她的美,有让我们惊叹的地方。她也有她的丑,让我们知道这才是值得追求和珍惜的东西。请原谅我有限的语言没有办法向你把它的滋味一一道尽。如果你经历过,请珍惜,因为这段留学海外的经历将是你一生最宝贵的回忆;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但愿你也能从我叙述的这段时光中感受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秘密时光将会继续上演着,每个人都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