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锦程国际 开发商: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十二,豫园和潘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44:23

《说东道西》

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

十二,豫园和潘家

小时候,听导游讲;明朝时候,上海知县在自己的衙门后面造了一个很大的后花园,规格超过了御花园,有人就告发到皇帝那里去了,知县官急了,就把城隍老爷请到了衙门。钦差大人一来,知县就说这花园是城隍老爷的,混过了这一关,所以这里就有了城隍庙。现在看来这都是不对的;建庙是在1424年,而西园是在1559年动工,对不上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东园、西园和城隍庙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是一个后花园。

有人会说;“不就是豫园吗!怎么弄出一个东园和西园了呢?”这里有很多故事,我们一件一件来。

豫园

 

这是现在叫豫园的大门。据记载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初(1559年)由潘允端建造的。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那么潘允端是怎样的人呢?

潘允端,字仲履,号充庵,生于1525年,卒于1601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任四川右布政使,后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退归故里。

就凭潘允端“‘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这句话,豫园是潘允端造的就铁板钉钉了。其实其中疑点很多;

首先我们来看建豫园时潘允端在干什么?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也就是说1559年潘允端31岁,还是一位举人,考试未中,是一个平头百姓,哪来的钱造豫园?但是,1559年豫园的确开始建造了,这钱是谁的?

潘允端的父亲是明刑部尚书潘恩,刑部尚书的职位比四川布政史不知要大多少。潘恩做刑部尚书时正值严嵩当道,严嵩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抄家,而潘恩的儿子后来还做大官,说明潘恩没有牵入其中,潘恩的官途还是很顺畅的。而潘允端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34岁才中进士,还没有做官哪来的钱?充其量只是为父亲打工。所以,至少可以说西园是潘恩开始造的,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规矩,谁出钱,就是谁造的。

据记载,潘允端是1577年因权贵排挤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职的。从中进士到解职一共15年,其中从开始做官到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已经无从考证用了多少年,真正做四川右布政使能有几年?就算他是捞钱的能手,在权贵排挤下,能捞多少,能造起七十余亩,风光一流的花园?我看难度不小,至少用了他父亲大量的钱,而且用完了他父亲的钱,因为潘家就败在潘允端手里。这豫园究竟是谁造的就此糊涂起来了!

“潘允端退隐后,意为侍奉老父, 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悉心全力地营造私家园林,取“豫悦老亲”之意,命名为豫园。此园工程浩大,前后又历时十余年,其父未待全部完工,便驾鹤仙逝,后来豫园成了潘允端栖息和自娱的居所。”根据这段记录,豫园的建成时间应该在1587年以后,潘允端在这院子里快活了十几年!

老父出钱没有享受,儿子独领,题上“豫悦老亲”变成很必要的了!否则历史上要写成“豫园是潘恩父子所建”,反正老父已死,潘允端说了算,既做了孝子,又立了功业。

当然,在潘允端退隐后,他对豫园的建造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潘允端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 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园内有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近我在豫园拍的一组照片;

大假山

 

林中的亭子

 

雕刻精美的楼阁

 

水上走廊和楼阁

 

小戏台

 

上面谈的戏台就是这一座,内园里的大戏台不是豫园里的,而是外面搬来的,不要弄错了。

亲水平台

 

水景一色

 

别有洞天

 

玉玲珑

 

铁狮子

 

屋上的砖雕

 

双龙戏珠

 

这儿我挑选有特色的照片,你可以看看;住在这种院子里有多惬意,可是潘允端却不这样。

潘允端常在园中设宴演戏、请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寿祭祖、写曲本、玩蟋蟀、放风筝、买卖古玩字画等,甚至打骂奴婢、用枷锁等惩罚僮仆。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潘允端尤其钟情于昆曲,于是豫园的乐寿堂便成了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几乎“无日不开宴,无日不观剧。”经常到这里演出的有梨园职业戏班,还有富家蓄养的戏班(称为家乐);不仅有昆曲,还有弋阳、余姚、太平等声腔;既有整本戏,也有清唱。《玉华堂日记》记录了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这15年间 他所见所闻上海地区戏曲活动的情况,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此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一般退隐在家的官员,置一些田地、房屋以收租金,做一些买卖赚一点盈利,使家业不至于衰落,而潘允端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家业很快衰落。潘允端在世时,已靠卖田地、古董维持,潘允端死后,园林日益荒芜。引来一段时间的财产转移,差一点豫园不保,城隍庙失去后花园;

明末,潘氏豫园一度归通政司参议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注意,这只是第三代已经改姓了。清初,豫园几度易主,园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好端端的一个豫园弄得亭台倾圮参半,草满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丽景色已成一片荒凉。一般败家在二、三代以后,而潘允端把二榜进士的家业败在自己的手里,实属少见。所以,说潘允端建豫园,还不如说;潘恩父子建豫园,败落在潘允端手里

-->-->-->-->-->-->-->-->-->-->-->-->-->-->-->-->-->-->-->-->-->-->-->-->-->-->

豫园旧景1


豫园旧景2

 

豫园旧景3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潘家的老家在哪里?

潘恩是刑部尚书,家产富饶,号称潘半城。据傅湘源老先生在《上海滩野史》172页记录;潘恩的故居地在城内靠近城隍庙的潘家弄。

又据沉香阁志记录;沉香阁在潘家祠堂前,是潘家建的。

这样沉香阁后、潘家弄里就是潘恩的故居

沉香阁后门是福佑路,过马路偏西有一条弄堂叫潘家弄(现在已经没有了,被现代化“吃”掉了)。

潘家弄被现代化吃掉了

 

潘家弄由南向西,一头在福佑路,另一头通向人民路。我们从福佑路进潘家弄,弄东面是高墙,一直到第一条东向小弄堂,围墙围得严严实实,这里是不是潘恩的故居?现在当然都看不到了,拆了。但是在六十年前我进去过,记得在福佑路一端弄口有个“春申阁”,内有一个书场,入口处两边是商业柜台。其南大门口也有一处小庙宇,位置应与“春申阁”东北隅毗邻。弄内第一条东向小弄堂是39弄,南面是围墙的北大门,里面有一个幼儿园。39弄到底也是一处庙宇,有三处天井,其规模不亚于沉香阁。围墙里是十六中学,还有两株百年老树。从这一系列的格局来看;庙宇成群,古树参天,没有民居,应该是潘家祠堂。这符合沉香阁的记录;“沉香阁在潘家祠堂前面”。而且根据早年的建筑式样;祠堂应该在族人居住房屋的前面。大户就应该住在祠堂的后面,周围是小户,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

那么39弄在祠堂后面,一定有秘密!

祠堂后面一大片都是民房,就没有一个像样的院落,但是,这里就是潘恩的故居,想进一步考证,拆了,也没有机会了!

-->-->-->-->-->-->-->-->-->-->-->-->-->-->-->-->-->-->-->-->-->-->-->-->-->

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两年上海炒得沸沸扬扬的甘泉苑元代水利工程,挖了好几年,听说要造博物馆。最近因为有拍摄任务进去看了一下,什么东西啊!几根柱子,除了野草就是老鼠,送我钱我也不会去看,建什么博物馆,浪费钱!

-->-->-->-->-->-->-->-->-->-->-->-->-->-->-->-->-->-->-->-->-->-->

元代水利


现在潘恩故居也是一样的命运,拆了什么都完了,那天谁想考证这些东西,我看你们去挖地基吧!还是我实惠一点把它记下来,算是一个小老百姓尽责了!

回过来看我们的主题“豫园”,我们的豫园已经落难了,被分割得一块一块的。峰回路转,机会来了!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灵苑,又称东园(今内园)。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一些豪绅富商集资购买庙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园旧地,恢复当年园林风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历时20余年。因已有“东园”,故谓西边修复的园林为“西园”。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

修复后的西园、东园性质上已非私家花园,因为已经与潘家一点也没有关系,而成了供城邑士人乡绅们集会雅玩的寺庙园林,但规模布局还依照潘氏豫园,保留了文人宅园明秀雅洁的风貌。原临荷花池的乐寿堂已颓圮,复建西园时,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华丽宽敞的三穗堂。豫园得到了新生,但是名字却改为了西园。直到解放后再用豫园的名字,后来内园修复,两园打通,都叫豫园,这是后话。

豫园后大门

 

(这才是豫园当时的大门,通向安仁街。)

到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冒出了一个东园。东园就在城隍庙后面,也叫内园。

下一集我们进入东园和荷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