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菩提荔枝纹多少钱: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三,牌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1:24:24
《说东道西》

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

三,牌楼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上海城隍庙建立了,前面是金山神庙,后面才是城隍庙,你别搞错了,磕头找错了主,那就稀奇了!

那时的城隍庙建在金山神庙后面,规模不大,仅前后两个小殿,香火却很旺。到了明朝天顺年间,县知事李纹扩建庙宇两庑建亭立碑,后面的城隍庙已成气候,香火更旺。

在有皇帝年代里,城隍是地方官很注重的一件事。尤其在明朝;一方面朱元璋做过和尚,深知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他的猜疑心特别重;平定天下后,发现宫中常有厉鬼作怪,因此到处册封城隍,指定地方祭拜城隍的规定,所以这是历史上城隍最兴旺的时期。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信徒共同捐助扩建城隍庙山门,完工之日,恰逢新知县到任,请其题字,冯彬题“保障海隅”,此时永嘉神童正在上海,百姓即请神童将此四字书于城隍庙山门之上,并置石狮两只、旗杆一对。

保障海隅

这是我最近拍的;这“保障海隅”的牌楼不管他修过几次,“保障海隅”四个字应该是有来头的,至今已有474年。为了编写“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我去了好几次,我感觉这是现存的镇宇三宝之一。

为什么是“保障海隅”呢?海隅是上海建县时的一个乡,我想就应该是在这个地方。城隍神作为上海城市的保护神,与上海地区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保障海隅”是自然而成的了!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刘一爌等又扩建庙宇,并有石碑为记;

明万历三十年重建石碑

明万历三十年

你看了一定会很奇怪,这样的石碑你哪里拍来的?“非常时期”难道没有砸掉吗?

这是后人的福气啊!最近在庙前造房子时地下挖到的,要不然这样的宝贝你还看不到呢!我认为这就是现存的镇宇三宝之二。可怜的是没人去注意它,缩在角里;确切的说是扔在那里。我去拍它时,保安当我在抓蟋蟀,盯牢我,像在破坏什么东西一样。真是可怜的宝贝,这是既有历史记录,又有实物印证,407年前的好东西,太可惜了。大概是不能立时给他们产生效益,否则豫园一幢幢高楼都平地而起,就不能建一个小小的碑亭吗!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庙门牌楼对面的照壁;

新建的照壁

这样的照壁要过几百年才会被人认为是有价值的,而且后面的高房子压得他永不翻身,拍摄的时候我不得不把它去掉。拿一点钱出来建一个碑亭有多好!再说这庙门方浜路对面原本不是这样的;原来是一座白色的高墙,顶上是黑瓦,一派清代的风格,与庙的建筑混为一体,很协调。而且正对庙门呈梯形凹进去一块,是一个小花园,六十年前还做过花鸟市场,一分、二分可以买一条金金鱼。方浜路扩建后成一个花坛,加上万历三十年新建的一对旗杆,气度不凡。这都已成为过去,还有多少人记得?

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县刘一爌等扩建庙宇同时在庙前建立牌楼三座,就在下面一张照片的位置,

进入城隍庙

照片是现在整新后拍的,用广角镜拍摄使纵深更深,效果更好。

可想而知在这个地方连建三座牌楼有多气派!而且这三座牌楼故事很多;大殿前筑的是仪门(就是最后一座),门上高悬一个大算盘,上刻八个大字“人有千算,天只一算”,意思是劝导人们不要光为自己算盘。仪门两旁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下联是:“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

这三座牌楼建成之时,可以想象知县刘一爌有多光彩。正当他得意洋洋之时,不知天是怎么算的,这样一座新颖别致、雕刻精美的仪门,仅仅四年就付之一炬。万历三十四年知县刘一爌也换成了李继周,由李继周来重修仪门。但是也给上海人留下了一句口头禅“人算不如天算”。

现在的仪门整修一新,算盘已经保留,横幅换了。

算盘


横幅换了“为善必昌,为恶必亡”,这一换把大算盘给凉在一边了,因为与大算盘一点不搭界。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问一下十位刚去过城隍庙的人是否知道那里有一个大算盘,可以说,至少九个不知道。至于这个大算盘是什么意思,知道的人更少。

上下联也换了“阳世之间记善作恶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大概的意思没有变。有兴趣,你去的时候要多留意。

现在的仪门是1606年知县李继周等募捐重修的,在大门“保障海隅”牌楼到仪门是第一天井。为了清晰下面内容的位置,这里提供了一张平面图;

上海城隍庙平面图

-->-->-->-->-->-->-->-->-->-->-->-->-->-->-->-->-->-->-->-->-->

图上牌楼位置是第一天井;


这是站在外面向里看,天井很敞亮,仪门也在。让我们再向外看。院子够大,六十年前这院子是干什么的?

小吃王国老天地

城隍庙小吃名闻天下,这儿可是它的集中地。再进去就是戏台,一旦开戏,这里都是肩挑的小担子,挑小担子的扁担上绑有一个开了一条槽竹筒,敲起来,“笃笃笃”可以响彻几条街。人山人海挤在这里吃小点心;火腿粽子、五香茶叶蛋、柴爿馄饨、宁波汤团、桂花赤豆汤、白糖莲心粥······应有尽有。我记得最诱人的是羊肉粥,阵阵羊骚味加上清香的葱味,咸咸的,叫你迈不开脚步。昏暗的煤油灯,一跳跳的红光照在人们的脸上你说有多美!现在的烛光晚餐决不能与其相比。记忆最深的是八分一碗的阳春面,别说有多鲜了,终身难忘;因为那汤是用汤骨熬了整整一个晚上,骨髓和油都在汤里,根本不用加味精,再加一点猪油,喷喷香的,来一点葱花,绿油油的,这味道是我后来只有想到过的,没有尝到过的。不过,现在叫你尝,你也不敢尝;因为现在人的营养太好,就怕血脂高,这样的口福没有了!

这里才是真正的老城隍庙小吃王国,现在到处标榜的正宗小吃,都要略逊一筹。有些商家要不买账,下面将会有一张照片来说明,那是后话;当时城隍庙的周围都是民房,就是东园(后来的内园)、西园(后来的豫园)还没有影子呢!

人们为什么聚在这里?人多了总得有一个玩乐的地方,现在人搞夜总会,大概就是这里学来的。聚在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有戏台,马上要开演了!让我们再往里走,进入下一集!

                                                        Cai kan an

(我的“六十年前的上海城隍庙”收集的资料很多,为了确保正确性,一般我以两份以上资料有记载的才使用。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发现有新的内容和朋友们新的建议,我会不断地把已经发在网上的内容进行更改。请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