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除鬼师在哪可以看: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15:45
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99    更新时间:2010-7-5 一、预备势时如何理解“与肩同宽"?
    顾名思义,预备势是练拳前做好准备的一个式子,它首先要求站好一个自然的姿势,以便做到心静、体松、气顺,进入练习太极拳的状态,然后方可进行下式——起势。
    预备势做开立步时,大多数传统杨式太极的前辈、拳师和书刊均要求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但细研之,发现人们对“肩”字存在两种理解,出现两种练法:一种是两脚食趾与肩膀外侧同宽,另一种是两脚食趾与两肩井穴(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之中点,位于背包带压肩处)同宽。现分述如下。
    1.两脚食趾与肩膀外侧同宽的练法,存在以下4个不利因素。
    (1)由于两脚食趾距离大于两髋关节的间距,两腿略呈八字形撑住身躯,影响膝和胯等肢体的自然放松。
    (2)重心偏重于两脚掌内侧,甚至两脚掌外侧掀起,全脚不贴地踏实,减弱了由脚而腿的劲力。
    (3)重心不能平均地落在两脚涌泉穴(位于足心,当卷足趾时呈凹陷处)部位,不利于身体平衡。
    (4)当起势两手上搠时,因两脚距离较宽,由脚而腿的劲力,至髋关节产生分力而使掤劲减小。
    2.当两脚食趾距离与肩井穴同宽,则肩井穴、髋关节和涌泉穴在同一直线上,且平行于人体中心线,身体重量自然沿着骨架往下,沿大腿、小腿平均地分布到两全脚掌,人体器官处于平衡状态,利于全身松静、稳定和舒适;同时,为做好下一个动作(起势)开了个好头,即两臂前举上掤时,劲力不会减弱,也不会分散。
    因此,练预备势时,两脚涌泉穴的距离宜与两肩井穴同宽。
二、预备势的两手掌位置
    做预备势时,两手掌有3种姿势:其一,指尖朝前,掌心朝下;其二,指尖朝下,手背朝前;其三,指尖朝下,掌心朝里。愚以为第三种练法较为适宜,理由有5条。
    1.据不完全统计分析,杨澄甫师公的前期弟子多按第一种练法,而后期的弟子多按第三种练法。对于一个拳师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有所发展,产生前后不同的领悟和练法,这是极为自然、正常的现象。同时,一般来说,宜以拳师后期的练法为准。
    2.的确,在杨公(1883~1936)1934年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第一张拳照中,指尖朝前,掌心朝下;同时拳照下面的文字为“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两手指朝前,掌心朝下。”但请拳友们注意两点:其一,这是《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第一节,其名称为太极拳起势,而不是预备势;其二,这一节接下来的动作不是两臂前举至肩平,而是第二节揽雀尾棚法“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搠去”。因此,《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第一节是起势,而书中的第一张拳照系杨公起势后的定式照片。至于第一节“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中的“预备”二字的含义,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起势一式乃全套太极拳最主要一式揽雀尾的预备动作。
    3.太极拳套路一般均由无极起,最后至收势(或称合太极)后,仍回到无极状态。无极式对两掌的要求为自然下垂,而手心朝里较手背朝前更为自然,更易放松。
    4.第三种姿势(手心朝里),在下接起势的动作过程中,才有可能符合“臂要旋”的拳理,即两臂徐徐边内旋边向前边略向中间(以确保两臂平举时两掌与肩同宽,并有利于向上发掤劲)提起至与肩同高,两手心朝下略向里。
    5.再从技击要求来分析,假设对方在前面用双手握我两腕下压,我则顺势略向下,随即双臂向前提起,这时以第三种姿势,虎口向上提起时,搠劲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手臂内旋,有利于解脱对方握我之腕和产生螺旋劲。
三、练起势时如何做到“手走弧形、臂要旋"?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这也是太极拳的五大特点(松、柔、圆、缓、匀)之一。太极拳的体(拳架)和用(功能)都讲究一个“圆”字,因为圆的运动使动作柔和圆活,连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再从其独特的技法上讲,将直来之力以圆相接成切线而化解,免遭打击,然后采用粘随、惯性或发劲使对方被我所制。因此,练拳时上肢的运动轨迹多为圆弧形(整圆、半圆、立圆、平圆、斜圆或弧线)。和螺旋形(外旋和内旋)。
    在做起势一式时,两手臂向前、向上举至与肩同高,其两手的运动轨迹呈圆弧线(图1),这个动作一般都能做到;然后两手下行,其运动轨迹常见有4种(图2)。显然,第①、②两种手走直角和直线的练法是错误的,第③种练法是两手沿着原来上举的轨迹弧形下行,虽然走的也是弧形,但在上下交迭时易出现棱角和断续现象;而第④种练法较为合理——沉肩、坠肘、坐腕带动两手边往里收边往下采,即先将对方引进落空,再下按使其前倾或跌倒。这样,整个起势过程中,两手上行和下行的轨迹呈椭圆状,利于动作衔接顺遂、圆活、连绵,也利于劲力不断两手在上行和下行做斜椭圆运动的同时,两手臂还要相应不断地旋转,犹如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本身还在不停地自转。其作用有五:①手臂的旋转,好像拧毛巾的那样,使气血运行贯注指梢,待练到一定阶段,指腹间会产生发麻、胀鼓、发热或气血向外放射的感觉,能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起到祛病、强身、益寿的作用。②一旦有了气血运行感,则拳味淳厚,提高了练拳的兴趣,欲罢不止,越练越想练。③增加手臂肌肉和关节的锻炼效果。④可走化来力,便于解脱对方握我之手腕。⑤功夫日久,随着旋臂会产生质量越来越高的螺旋劲,这是拳论“力走螺旋”中的一种。
    窃以为,起势一式以如下练法为宜:转动肩关节(利于松肩、拔背和柔臂)使两手臂边内旋(大指朝手心方向旋转),边缓缓略向里向前向上弧形提至与肩同高,两手距离同肩宽,两臂略呈弧形,肘尖朝下,手指朝前自然舒展,手心朝下微向里合,劲点在桡骨(前臂靠大指一侧的骨头)下端(近腕关节);随即沉肩、坠肘、屈臂、坐腕(坐腕时,手掌宜缓缓立起,不宜突然一下子成立掌,以免造成速度不匀,动作僵硬之弊),带动两手边外旋(大指朝手背方向旋转)边里收边下采至胸前,两手心斜相对,大指朝上;两手再内旋继续弧形下按至两胯(腰腿连接处)侧前方,两臂微屈,双肘微向后(藏肘),坐腕,手指朝前,手心朝下略朝里倾斜,劲点在小鱼际。如果在练起势时,两手平起平落,一则不易产生高质量的气感和劲力,二是易患亮肘的弊病,--N根据人体的骨骼构造不易做到自然放松。练习时不可不留意。
    起势至定势时,动作是否到位?可请人用单手或双手合用,来托我下按之左掌或右掌,如果手掌没有被托起,则说明起势的定式动作正确。
    再谈两点体悟:其一,在做起势两手自下而上时,切莫手腕软塌,手指下垂,成为丢手(死手),愿与读者共戒之。其二,当双手上行时,意在手(腕),以手带肘;当双手下行时,意在肩,以肩领肘,以肘带腕、带手。在练拳时如作此意想,将有助于沉肩坠肘和两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