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钢琴谱带指法:历尽繁华的大沙头码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8:38

大沙头码头,这个曾起飞过革命的飞机、担当广州水运枢纽角色的地方,已经被规划为休闲胜地。
曾经无数次在大沙头的旧货市场挑选琳琅满目的廉价货品,俄罗斯的幻灯机、潘太克斯的老式相机以及20元就能买到的超微型收音机,一时不可尽数。很熟悉的密集市场,很熟悉的还价口吻,还有那西贡的海鲜,也一并留在记忆之中。今日忽然要寻觅它的本来面目,才发现许久以来并没有真正仔细观察过其中的固有痕迹。喧闹市场的前世,隐藏着辉煌的客运历史,一日万人在此处登陆羊城,空前的态势如今只有在仍旧狭小的火车站才能遇见。这一页,甚至已经被大多数广州人所遗忘。
于是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的动静,先是步行至江湾大桥的中段,俯视那一马平川的昔日大型码头;然后顺桥过江,在遥远的对岸观看码头的平面风貌。隔着缓流的江水,依稀看到了往日繁忙时十多艘渡轮靠岸停泊的镜头,回想起采访时老人提及的旧景,论及旅客需要踏过几艘船才能上岸的艰难,才忽然察觉到黄昏的退潮原来是如此渺无痕迹。不息的江流,无法刻印下匆匆游人的脚印,那万人登陆的姿态,只能在言传中意会了。珠江怀抱之宽广,原本可以容纳无数的访客,这种大度的气派又如何能够在冥想中体会?
大沙头从航空港变大码头,又从大码头便成商业重镇,一而再,再而三,虽称不上“变幻莫测”,却有大手笔的印记。荷枪实弹的军用机场,曾经有过深厚的历史记忆,不晓得孙夫人在勇敢乘坐国人自行制造的“乐士文号”战斗机俯视羊城的时候,是否会预见此处后来的繁荣景象?珠三角乘船来穗的游人,目睹摩肩接踵的人流之时,是否又会想过日后此处会变成交易频繁的电器市场?今日在电器城买卖的过客,是否知道此后大沙头将要变化成如何的盛世港湾?每觅一处旧迹,就会于不觉间产生这些无聊的问号,因为,有时候自己太过熟悉的地方,反而会忽视了它的过往和将来,每日行走其间,难免只能瞧得见当前的蝇头小利或者是沉醉于夕阳晚宴的安乐平和之中。
变,能够延续生命力,今日之大沙头,正在朝着继续巨变的方向发展。听闻大沙头码头用地将以建设港口管理中心和发展商业为主,并将树立一座作为港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广州港港口管理指挥中心。同时,还将建造一些商业建筑群。而沿江码头用地则为旅游、观光设施用地,将建设小型展览馆、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设施,并将建一个约几千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建成后港湾广场还将配备一个旅游观光码头,并成为“珠江游”惟一的上客点。城市快步前行,如果规划能够顺利进行的话,大沙头又将要脱胎换骨,成为珠江岸边一道闪亮的标旗,期待着这个内陆的小岛成为大型的江滨广场,哪怕是舍弃依旧昌盛的专业市场,哪怕是覆盖昔日旧码头的繁华。
盼望着珠江开始清澈的时候,大沙头已经有了新的面目。
地理寻访
万人登陆的港口成为二手市场
三年前,高峰期曾有38条航线的大沙头客运站最后四条航线也停开了。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大沙头客运站日进出旅客过万人次,曾开辟过广州至上海、大连等航线。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由于受陆地运输业的冲击,曾经辉煌的珠江内河客运业日落西山,站完2000年春运最后一班岗后,省珠航便退出了内河客运业,即使后来陆续恢复一些航线,但也无法重现昔日万人登陆的风采。大沙头码头涛声依旧,如今却已“门前冷落车马稀”。
驱车从沿江中路东行,过了江湾大桥便能看到大沙头码头的现貌。从江湾到海印桥这一段,至今仍是大沙头码头的“地盘”,沿江东路北侧的物业,包括大沙头公交车总站、海印布料总汇等等,其实也在码头的辖区之内。许多人还记得多年以前广州铁路旧东站的所在,码头、铁道、公交系统,连成一片,昔日客流如潮涌,旅客占位买票、携行李等候汽车、渡轮的繁杂情形,已被康庄大道以及急行的车流湮没。
抱着观光的心态审视今日之大沙头,发现此间江堤修缮完好,与东面的二沙、西面的沿江大道融为一体,只是通达珠三角乃至杭州、上海的客运航班已经无法遇见,成名已久的“红星”客轮也被现代化的“海豚”号系列游轮所取代。步入码头心脏地带,可以亲见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客运大楼依然驻立于此,码头临江的广场上停留着开往广西、厦门等地的长途客车,劳累的旅客斜卧在车中安享片刻的宁静,或许还有人在回忆多年以前此处的繁华态势。停泊修整的蓝海豚、银海豚、白海豚珠江游轮,轻微地随着江波缓慢摆动,衣着鲜艳的服务员正在船上整理一切,等待这夜幕的来临;岸上的一对父子,指点着珠江两岸的风景轻语低笑。
离开码头继续东行,在行人道上发现了资料上记录的“红楼”石碑,碑文曰航空局何时建立、宋庆龄何时登机等等细节,原来是1992年才刻建的纪念,只是今日看来,红漆已经大略褪尽,无法清晰阅读其中的内容。匆忙的行人,又何以驻足端赏那回顾史篇的冗长文字?所以碑石尽管存立已久,读者却是屈指可数了。
再举步,便看到了熟悉的旧货市场,很早就听说这里要拆建,然而满目的货品、讨价还价的人们,却没有丝毫退却之意。禁行摩托的指令再三公告,可是二手摩托车店依然交易频繁,忙碌的广州人或许并不在意往昔今后的命运安排,“今朝有酒今朝醉”也许是市井心态的绝好注释了。
前世英姿
航空港声名显赫
翻开大沙头的历史,首先便发觉如今人烟繁盛的商业旺地,80年前原来是警卫森严的航空基地。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政权辖下的航空局便设在大沙头,革命军政府制造的第一架战斗机“乐士文一号”也是在大沙头机场首度起飞。
今天如果要寻找当时机场的痕迹,已是石沉大海,难以觅得原本的残余模样,然而昔日军用机场的框架和脉络,却以道路的形式保留下来——南北走向的大沙头三马路,在上世纪20年代原是机场跑道,直到军用机场迁徙没落之后,此道才变成菜地,建国之后又变为碾米厂以及仓库的用地。至于贴近大沙头码头的沿江东路,其实在几十年前只是河边的沙滩而已,直到1956年才开始改建为马路。
说起大沙头的老军用机场,其实是有一段典故。孙中山先生主张“航空救国”,大力发展航空事业,选择广州东南部的东山作为航空基地,在此处设立了航空局、飞机场、飞机制造厂和航空学校。后来广东航空学会、空军坟场亦位于此,从而使东山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重要基地。l920年11月,在赶走桂系军阀后,孙中山从上海返回广州,第二次在广州建立革命军政府,在大沙头设立航空局,时有水陆飞机9架。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就任大元帅,重组革命军政府。3月,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着手重建空军,后将从美洲筹款所购的数架飞机运至大沙头,并在此建立了飞机场。
大沙头飞机场分水上飞机场和陆上飞机场。水上飞机场即大沙头南岸对开江面,停泊在码头的水上飞机可由码头开到江面,在水上滑行起飞。陆上飞机场则是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在大沙头岛中间,与今天的大沙头三马路、四马路成直角相交。因航空局与机场为军事要地,所以这一带的防卫十分严密,机场有驻军把守,并划出水陆界限,在机场四周遍插红旗,水上以水火罐为界,陆上则以红旗为界,除大本营及航空局派出的舰艇及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和船只均不得进入界内。如有擅自闯入者,驻军可以开火迎击。
l923年7月,孙中山及夫人宋庆龄参加了“乐士文一号”在大沙头的试飞典礼。试飞时由黄光锐驾机,宋庆龄亲自乘坐升空。飞机在广州上空飞翔一圈,然后徐徐降落在大沙头机场。孙中山与夫人在飞机前合影留念,并亲自题写了“航空救国”四字以资鼓励。是年10月11日,“红楼”因火灾被焚,工房迁回新河浦,并改组为飞机修理厂。大沙头基地主要致力于军事航空,同时也参与民用航空建设。l933年,航校校长胡汉贤兼任筹办民用航空室主任,开辟了广梧、广邕航线,后又陆续开辟了广琼、广桂、广昆、广茂、广龙等航线,促进了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
曾经辉煌
“水上的白云机场”
大沙头码头对于广州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水上的白云机场”。从20世纪60年代初大沙头码头开始正式营运,到2000年该客运码头宣告内河航运业务暂停,这期间从此处登船远行的市民不计其数,码头连接岸、船的舷梯,更记录了无数珠三角地区群众踏入广州的第一个脚印。
20世纪50年代,广州的水上客运主要集中在内港区的西河道,客运码头绝大部分是临时性的木质码头。此时仍没有正式的客运站,客运设施不完备,大部分以人行道为候船室和休息室,租用民房作售票处,地方狭窄,旅客在马路边排队买票或等候上船,经常日晒雨淋,而且严重影响市内交通秩序和上下船旅客的安全。
为适应航运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9年在大沙头新建长363米的客运码头,可同时靠泊500吨级船舶8艘。码头的配套设施完善,建有客运大楼一座,内有四千余平方米的楼仓和东西两个面积共1400平方米、可容纳千名旅客的候船室以及行李室、售票处、饭店、冰室、广场等辅助设施。1960年10月,全部内河客运长航线搬迁到大沙头,设立客运工作管理机构——大沙头客运站,担负珠江内河长航线的售票、行李托运、寄存、供应服务等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外交往的增加,上世纪70年代大沙头迎来首个客运高峰期,成为广东省内河旅客转运较集中的站点,共有36条沿海及内河主要航线和150多个沿途站点,沟通了省内水路内河沿线,衔接内河沿岸各县市。旅客年出口量308万多人次,平均每天出口约8000人次。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州港口各客运站根据客源情况,增加了一批新航线,拓展了客运业务。大沙头客运站在客源调查中发现职工集体旅游增多的新情况,及时与航方合作开办旅游航线业务,开辟了广州至清远飞霞、惠州汤泉、肇庆、桂林、封开、蛇口、珠海石景山等旅游航线;对一些客源充沛而运力不足的航线与航方合作,进行调剂运力和加班航行。1983年,该客运站经营客运航线32条,直达航线29条,每日发出“红星”客运班船45艘次,旅客年通过量680万人次,日平均1.86万人次。春节客运高峰期间,日最大通过量为4万人次以上,达到该码头历史上第二个客运高峰期。如此的盛世,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逐渐削弱,大沙头码头的辉煌和式微,同时也记录着广东省内河航运在建国后的兴衰荣辱。
改头换面
商业圈繁华未尽
熟悉广州的人都知道,大沙头地区的电器市场、布匹市场以及二手市场,在本地乃至全国,都有着偌大的名气。撇开电器市场和旧货市场经营面貌良莠不齐的情形不说,光是谈论此处曾经带动本地电器消费、引领家电换代潮流的历史,便应当表扬本地商人的独到眼光。
电器、家庭用品买卖,如今已成为大沙头的代名词。大沙头海印地区最早出现的是海印电器市场,这里是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电器批发零售市场,形成规模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邵氏与他人合作在大沙头码头附近先后租下一些住宅裙楼和旧厂房,并最终发展成日后声名鹊起的海印电器城。以专业市场经营为主的“海印模式”的巨大成功,对近年来广州商铺包租投资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这里已经形成了广州乃至全国的海印电器一条街,在海印桥附近的大沙头路和东湖路附近,汇集了海印电器总汇、金海印电器广场、汇光家电市场、海印电器商贸中心、信和海印电器广场、海印康乐城等十多个大型电器批发零售市场,共3000多家商户。经营各类进口、国产名牌家用电器,是广州西堤最大的商用电器专业市场,这里几乎汇集了全世界全部的家电品牌。因此,广州人乃至省内需要购买电器的,都会到此转转,至少拿个参考价。而在此之前,广州人买电器只知道番禺的“易发”以及香港的“西洋菜街”,本地船员每次出海,都要带上亲戚朋友的购物清单,直到大沙头商圈发展起来之后,过境买电器的情形才得以缓解。
1996年成立的大沙头旧货市场以及后来陆续建立的海印布料总汇、星之光电器城、盛贤照相器材城等等,更使大沙头商圈超越史前高峰。旧货市场经过七年的苦心经营,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由20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平方米,由单一的家电类,发展为二手手机、五金、办公设备、小电子等多种门类。日客流量由几百人、上千人发展到五万多人,节假日每天都在10万人以上,1999年成交额达1.8亿元,2000年已经超过了2亿元。
如今广州人心目中的“大沙头”,已非昔日之客运大港,而是指电器交易之地而已。然而,近两年由于“奸商”当道,许多黑心商户凭借大牌电器商场的名义以不法经营的手段牟取暴利,大沙头的名气每况愈下,盛名不再。
现状与未来
大手笔再改历史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的公路建设一时还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要求,水路客货运输出现了空前的繁荣。80年代最鼎盛时,广东内河年客运量达到2777.3万人次。仅广东省珠江航运公司的内河客运分公司年客运量就达619万人次,拥有船舶45艘,客位11966个,客运收益超过千万元。每到春运时,广州市各客运码头更是人如潮涌。到了90年代中期,水路运输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而衰落。与其说广东修路多,不如说广东建的桥多。伴随着陆路交通的突飞猛进,广东的内河客运逐渐衰败。珠江航运公司的客运量1995年降到203万人次,到1999年只有30万人次,5年累计亏损达3925万元。2000年春运40天,才有1.9万人次,还不到广东省汽车总站平时一天的客运量。大沙头码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变革才能保持生命力。
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大沙头客运站将改建为“休闲胜地”。广州新客运港已选址在广州城市新轴线南端的海珠区沥胺海心沙岛上,新客运港占地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4亿元人民币,计划今年动工。包括:码头泊位、客运大楼、长途汽车客运站、站前广场等。建设将是高标准和多功能的,其中综合客运大楼将建成标志性建筑物。原大沙头客运站近5.7万平方米的用地将结合海印桥及其一带的珠江沿岸景观,仿照美国旧金山、渔人港码头的模式,改建为集旅游、娱乐、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结合广州珠江历史,具有岭南文化风格的,有优良绿化及极具观赏价值的海印广场。
民间记忆
繁忙码头的出路
还记得广州港务局宣传负责人谭先生的言辞:“大沙头码头是广州市政工程的重点之一,向全社会开放,欢迎大家参观。”这种积极的态度,印证了码头曾经盛世的过往。陆路运输的发达导致了航运的颓势,要恢复多年以前的繁盛,并非一蹴而就。码头如今成了珠江夜游的起点之一,这样巧妙的运作从今日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客运码头的惟一出路。
然而官方的数据和口吻,毕竟无法重现昔日码头之辉煌,在寻旧迹的同时,记者沿途街访了不少当地的老人。有老者称:“以前大沙头是广州连接珠三角各地的关键要道,航运便宜,同时陆路交通也不便利,所以很多人都选择搭船。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上落的旅客最多,繁忙的时候,迟到船只不能直接靠岸,只能一艘接一艘停在岸边,一字排开,有点像三国时的连身战船。船客赶时间,所以上岸就要经过其他停泊在那里的船只,风浪大的时候船摆得很厉害,看上去很危险。”
另一位住在海印布料总汇附近的陈女士则亲眼目睹了大沙头商圈的发展,她说:“海印电器城还没有成立以前,这里一片荒凉,附近只有码头和仓库,旅客上岸之后大多马上坐车离开。离这里不远的白云路、东川路倒是很热闹,晚上要到那边才能找到吃夜宵的地方。后来海印这边的房地产和商业开始热起来,码头附近多了店铺,1997年左右就有现在的规模。”
官方记录
广州客运市场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广州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多种客运市场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当其他交通设施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时,广州地区的水运(按指客运)在“珠三角”区域内曾充当重要的角色。1980年及其后数年,以广州大沙头为枢纽的客运码头,是广州衔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旅客水运中心,广州到珠江流域的大大小小城市都有客运航线,1983年,旅客多达680万人次。此后,随着广东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桥梁、铁路、航空设施更为迅猛地发展,广州的“水客运”逐步退出客运市场。到今天,广州地区的水上客运市场已相当冷清了。 ——《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交通网越来越发达》

只有寥寥数人驻足端详刻着航空港历史的石碑

昔日万人登陆的大沙头码头,如今只有“珠江日夜游”的船只停泊在此

曾经是熙熙攘攘的大沙头码头饭店如今人去楼空

曾经人头攒动的码头广场上,只停着几辆长途客车

位于大沙头的二手市场在全国都有名气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