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强军战歌视频:二战欧洲东线战场4-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51:13

194106列宁格勒战役-------历时900天的战役

194107门户之战——斯摩棱斯克

194108基辅会战----二战中最大的包围战

194109莫斯科保卫战-----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

194109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党卫军创造的奇迹

194109里米亚会战----曼施泰因晋升元帅之战

19411020锡尼亚维诺高地之战1941-1943

19411217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防战

194205蓝色计划(夺取高加索的战争经济资源)----最后的战略进攻

194205哈尔科夫战役----德军东线走向失败的胜利

194207斯大林格勒会战-------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194106列宁格勒战役-------历时900天的战役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200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发源地,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共有十条铁路线贯穿其间,其中十月铁路线把列宁格勒同莫斯科和苏联其他些经济地区联结在一起。同时,它还是波罗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苏联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

  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与芬兰军队会合。此外。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希特勒对德军将领们说:“彼得堡自然应该先占领,而且要毁灭它,占领和毁灭这个城市,不仅可以取得巨大的战略利益,让德国严严钉死彼得大帝打开的“欧洲之窗”,把波罗的海变成德国的内海,而且通过占领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摇篮,还能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摧毁他们的士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将进攻苏联的德军编成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其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军部队,尔后同芬军协同,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还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冬宫广场检阅军队,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

  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下辖屈西勒尔上将的第18集团军、布歇上将的第16集团军和赫普纳上将的第4装甲兵团,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第4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辖1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1个步兵师),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

  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是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由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其中,西北方面军辖有第8、第11和第27三个集团军,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部署在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境内,屏障列宁格勒;北方方面军辖有第42、第23两个集团军,由米尔兹可夫上将指挥,部署在列宁格勒北面拉多加湖东西两侧,对芬军作战。

  1941年6月22日,北方集团军群在勒布元帅指挥下,以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为中路,屈西勒尔第18集团军为左翼,布歇第16集团军为右翼,在第1航空队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可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勒布给第4装甲兵团的先期任务是完整地夺取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占领陶格夫匹尔斯。为此,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展开了进军赛跑。曼施泰因率第56装甲军甩开左右两翼,单刀直入,4天内一口气冲了320公里,其第8装甲师于6月26日最先抵达陶格夫匹尔斯城外。该师师长勃兰登堡让德军士兵利用缴获来的4辆苏军汽车,装扮成后撤的苏军伤兵,瞒天过海,骗过苏军守桥部队,完整地夺获了西德维纳河上的两座大桥,使北方集团军群主力顺利渡过宽阔的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城。

  陶格夫匹尔斯的失守,使普斯科夫—列宁格勒一线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军面前。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愤怒,下令了撤消了库兹涅佐夫上将的西北方面军司令员职务,由第8集团军司令索宾尼科夫少将接任,并任命瓦图京中将为方面军参谋长。但是,苏军新指挥机构仍无法扭转战局,德军就像潮水般继续向苏军冲来,处于被动中的苏军不仅没有还手之力,而且连招架之功都没有。7月1日,德军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7月4日,德军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又于7月9日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的芬军东南、卡累利阿2个集团军,也于6月底分别在彼德罗扎沃茨克和维堡方向,对苏军北方方面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列宁格勒已经处于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气急败坏的斯大林打电话给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责问道:“普斯科夫怎么丢了?你们打算撤到哪里?撤到北冰洋去吗?”伏罗希洛夫表示:“斯大林同志,我清楚我的职责,我会不遗力去完成党和人民对我的嘱托。”

  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最外面的以卢加城为中心,南起伊尔门湖西岸希姆斯克,沿卢加河一字摆开,北至卢加河出海口金吉谢普,全长约300公里的卢加防线,并在这条防线上部署了4个步兵师和3个民兵师。考虑到北部方向芬军战斗力相对较弱,伏罗希洛夫又从北方方面军调出6个师又1个旅,加强卢加河一线的防御。

  北方集团军群占领普斯科夫后,其主力以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为先导,继续沿卢加—列宁格勒轴线进击;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则向东迂回,进攻楚多沃,以求切断列宁格勒与莫斯科的联系。苏军在卢加防线上拼死抵抗,并向孤军向东迂回的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的侧面发动了一个强大的攻击,将其逐回。

  北方集团军群受阻于卢加河畔,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7月21日,希特勒乘专列来到普斯科夫,在车上召见了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勒布。希特勒严厉斥责这个已经65岁的老元帅说:“我给你两个集团军、1个航空队,给你占领布尔什维克第二首都的机会和光荣,但你却在一条俄国老百姓临时组织的防线面前停止了自己的步伐,这简直是给你自己丢脸,你太让我失望了!”希特勒命令勒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列宁格勒。最后,希特勒说:“至于对彼得堡的善后处理问题,我们一定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我们要把旧世界毫无意义的法律、旧世界的犹太—基督教的传统踩在脚下。我们不需要俄国,既不需要敌对的俄国,也不需要友好的俄国,我们只需要一片东方的土地。所以我们决不接受无论是彼得堡,还是莫斯科的投降。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于是,老勒布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以莱因哈特第41装甲军和屈西勒尔第18集团军组成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下游突破防线,经加特契进攻列宁格勒;以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缺第8装甲师,新增1个党卫军警察师)组成西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中游进攻卢加,牵制苏军主力,尔后沿卢加—列宁格勒公路进击列宁格勒;以布歇第16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群霍特第3装甲兵团之第57装甲军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卢加河上游突破防线,尔后转向东北方向,进攻楚多沃,切断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从东面包围列宁格勒。

  8月8日,北路德军率先从卢加河下游向金吉谢普地区发起猛攻,至8月13日突破金吉谢普防线,占领莫洛斯科维策车站,切断了列宁格勒至金吉谢普的铁路和公路线;南路德军南于8月11日从卢加河上游向希姆斯克地区发起进攻,至8月15日突破苏军第一道防线,占领诺夫哥罗德,随后向东北方向的楚多沃挺进,并以部分兵力准备越过沃尔霍夫河,占领提赫文;中路曼施泰因第56装甲军于8月10日时向卢加发起攻击,虽然受挫,但牵制了苏军3个师的兵力。8月15日,曼施泰因奉命将任务交与第50军接管,率第56装甲军南进,支援南路德军。与此同时,列宁格勒北面的芬军东南集团军也以3个师的兵力向拉多加湖逼进,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则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苏第23集团军发起进攻。

  德军以每天2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底,北路德军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在勒布元帅看来,列宁格勒已经垂手可得。而在伏罗希洛夫元帅看来,列宁格勒已经没有希望了,他甚至跑到前线去,希望被德国人打死。

  形势十分严峻。苏最高统帅大本营决定组建列宁格勒方面军,由原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出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9月9日晚,斯大林紧急召见朱可夫,对他说:“你到列宁格勒去,接替伏罗希洛夫指挥方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9月10日清晨,朱可夫带着助手霍津中将、费久宁斯基少将和科科佩夫少将飞抵列宁格勒。此时,伏罗希洛夫等人正在开会,讨论一旦守不住列宁格勒,应采取什么措施。朱可夫立即提出,必需坚决保卫列宁格勒,直到最后一人。随后朱可夫对方面军进行了改组,费久宁斯基任副司令员,霍津为参谋长,并当场撤换了第42集团军司令员伊凡诺夫少将和第8集团军司令员谢尔巴可夫少将的职务。朱可夫又同助手们连夜制定了一份城防计划:从市区防空部队撤出部分高射炮,将其配置在列宁格勒最危险的地域,对德军坦克实施直射;以波罗的海舰队的全部舰炮支援乌里茨克—普尔可沃高地的第42集团军;在各主要方向上建立纵深梯次防御,布设地雷、设置电网;从卡累利阿地峡抽调第23集团军部分兵力支援第42集团军,加强乌里茨克地区的防御;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和军事院校学生组建5到6个步兵旅。

  德军于9月9日上午开始从南面向列宁格勒发起正面强攻,主攻方向为该城西南的乌里茨克和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10日,德军在苏军第3近卫民兵师的防地上撕开了一个缺口。11日,德军占领杜德戈夫,次日又占领红村,向乌里茨克推进。9月13日,德军突破苏军的防御,占领了索斯诺夫卡、芬兰科伊洛沃,逼进乌里茨克。朱可夫意识到列宁格勒的防御已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决定将方面军最后一个预备队步兵第10师投入战斗。14日,步兵第10师在炮兵和航空兵的支援下,对敌实施迅猛突击。德军没想到苏军会突然发起反击,一时大乱,被迫放弃了索斯诺夫卡和芬兰科伊洛沃,苏军恢复了原来的态势。

  对勒布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希特勒将作战重点转到了莫斯科轴线上。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训令,代号“台风”行动,确定10月2日发起莫斯科会战。希特勒要求勒布迅速同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建立联系,合围在列宁格勒的苏军集团,以便最迟在9月15日为德军在中路的进攻创造条件,到那时,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和一部分空军将调归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15日之前如果不能攻下列宁格勒,勒布将更没有能力去攻占列宁格勒。为此,勒布致电总参谋部,要求准许他推迟四五天再将装甲兵团交给中央集团军群,同时,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他将在几天内占领列宁格勒。勒布的请求得到同意,准许他推迟4天。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命令的最后特别加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许多事情和许多人的前途将由这4天决定。”勒布明白,这许多人中也有他自己。

  9月16日,勒布寻找苏军防御的薄弱部位,指挥德军从苏军第42集团军和第55集团军结合部突入苏军防御,攻占了列宁格勒以南18公里的普希城,向左迂回列宁格勒正南的普尔可沃高地,向右迂回东南的科尔皮诺。然而,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的进攻速度就向蜗牛爬行一样慢,其推进速度从7月份的每天5公里下降到9月一个月的不到2公里。而距希特勒规定的时间只有一天了。勒布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作最后一搏。19日,德军进攻达到高潮。德军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普尔可沃高地等处发起猛攻,炮兵对列宁格勒实施连续17个小时的轰击,航空兵出动近300架次的飞机对该城进行了6个波次的轰炸。但是,列宁格勒军民顶住了德军的最后攻击,挫败了勒布的最后一搏。

  此后,德北方集团军群的精锐部队被逐步调离,赫普纳第4装甲兵团和原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之第57装甲军均被调往莫斯科方向,不久,第18航空军也转给第2航空队,德军再也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双方阵地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是,双方之间的围困和反围困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德军对列宁格勒实行严密封锁,不断炮击和轰炸该城。希特勒宣称:“我军的目的在于包围这个城市,用炮击和连续不断的空中轰炸,把它夷为平地。把这个城市接管过来的任何要求,将不预考虑,因为全市居民的生存和供应他们食物的问题,不能由我们也不应该由我们解决。在一场争取生存的战争中,我们对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连一部分也不想保留。”

  然而,炸弹可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

  1942年12月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下达了突破列宁格勒封锁的作战命令。参战的苏军突击部队有: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的第61集团军,司令杜哈诺夫中将;沃尔霍夫方面军所属的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罗曼诺夫中将。突围点选在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吕瑟尔堡地区。日期定为1943年1月1日(由于天气不好,推迟到1月12日),战役代号称“火花”。

  1943年1月12日9时30分,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施吕瑟尔堡地域内的德军阵地进行了2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随后苏61集团军和第2突击集团军分别从南面和北面发起进攻,经过7天激战,突破德军阵地纵深14公里1月18日,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两个方面军在1号和5号工人村胜利会师,从而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4年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实施一次歼灭性打击,以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逐出去。这也是史称斯大林式“十次打击”中的第一次。担任作战任务的是戈沃罗夫大将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梅列茨可夫大将指挥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波夫大将指挥的波罗的海第二方面军。

  1944年1月14日,苏军3个方面军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到1月27日,苏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挺进150至200公里,歼灭德军2个师,击溃23个师,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在。当天,英雄城市列宁格勒以20响礼炮欢庆他们的胜利。

  列宁格勒被围困时间长达900天,共有64.2万人饿死和冻死,2.1万人死于德军的空袭和炮击,但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战,挫败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目标,并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其他战场的的胜利。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片中评价列宁格勒战役说:“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也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门户之战——194107斯摩棱斯克

 

1941年7月,刚刚结束国境线之战的德军乘着胜利的余威,大踏步向苏联内地前进,其前先头部队已经推出到第聂伯河、别列津纳河与西德维纳河一线,矛头直指苏联西部重镇——有“莫斯科门户”之称的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斯摩棱斯克州首府。该城横跨第聂伯河,城市被滚滚的第聂伯河水分成南北两个城区,南部为老城区,大约占整个城市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北部则为新兴的工业区。斯摩棱斯克西南靠近白俄罗斯,东北距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连接明斯克与莫斯科的铁路就从城区通过,使该城成为苏联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1812年沙俄军队就曾与拿破化大军交战与此。

    对于占领斯摩棱斯克,德军统帅部持十分乐部的看法,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代表的德军总参谋部认为,刚刚在白俄罗斯损失了三十万兵力的苏联西方方面军现在只剩下一点点部队,而且“在他们的后方也没有什么预备队了,再支撑下去是不可能的,而强大的德中央集团军会轻而易举得使其余下的部队遭到毁灭。”

    1941年7月初的苏联西方方面军所处的形势也的确十分严峻,总司令谢·康·铁木辛哥此时真的快变成“光杆司令”了,这位元帅纸面上的兵力为49个步兵师、6个摩托代师、11个坦克师、2个空降旅及6个筑垒地区,再加上大约2100名河区水兵,总兵力580400人,但是有些部队在此前的会战中早已损失殆尽,第13、4、3及时第10集团军已经名存实亡,不得不退到后方休整补充。而从战略预备队中调来的第22、19、20、16及第21集团军大部还没有到位。这使得苏军在沿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中游防御的部队只有37个师,其中24个又是残缺不全的,大部分师的兵力装备只相当于编制的10%—30%,而只有少数部队能在火炮坦克上超过编制的50%,大约只有将近200辆坦克及370架飞机负责为这些部队提供支援。

    在苏联西南方面军面前,正是强大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截止1941年7月,整个中央集团军有60个师和1个旅,加上北方集团军下属的6个师,其兵力不小于120万人,其所属的9个装甲师、7个摩步师及其他相对独立的机械化部队可用的坦克大约为1000辆,虽然比开战时少了一半,但还是有极强的作战能力,另外第2航空队第8航空军的JU87斯图卡会在被德军牢牢控制的天空中随时倾泻死亡。

    尽管德军兵力上占压倒性优势,而且德军高层也对斯摩棱斯克之战信心十足,但是他们眼前也不是没有问题:此前在白俄罗斯被围的红军牵制了近30个师的德军部队,这使得到达西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一线的德军, 包括古德里安与霍特的第2、3装甲集群,只有第9、2集团军的少数前锋部队共29个师。

    如此大量的步兵师团被牵制使希特勒对是否继续追击产生了犹豫,他害怕自己宝贵的装甲部队在没有得到步兵充分掩护的情况下,受到损失。

    但是“装甲野马”古特里安却不在乎有没有大量步兵跟随,在他看来,面前的苏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信奉“速度决定一切”的他甚至想就此一举挥师攻下莫斯科,于是他严令自己的的部队紧追不放。

    但是,就在7月1日,古特里安的先头部队却遭到了一支由坦克师和摩步师组成的苏军部队的反击。苏军手中的T34坦克给德军造了不小的损失,德军三号坦克面对T34时几乎无计可施,而赶来支援的德第17装甲师的坦克对T34也是无能为力,据说当时有一辆T34在离德军主阵地只有15公里的时候才被德军一门100mm加农炮击中后部停下来。

    T34的闪亮登场使德军装甲部队十分惶恐,装甲指挥官们纷纷要求军工部门设法解决,而古德里安更是干脆,他认为“应该直接照搬T34型坦克,这才是让德国坦克部队迅速摆脱困境内外的最好方法。”

    其实T34的威力并不像德军想的那样可怕,T34的45度倾斜装甲也只相当于75mm的垂直装甲,而当时德军三号四号坦克前装甲通常都有60-80mm厚;T34的L-11型火炮的威力只相当于德军42倍口径50mm炮,后来的F34型的威力也只比德军稍强一点,虽然T34在火力、机动性、装甲的综合性能优良,但是德军坦克在观瞄、通信上的优势却拉平了与T34在性能上的距离。可是应该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有了T34这些强劲的对手,才使德军开始对其坦克进行改良、研究,才出现了后来的虎式、豹式、虎王,甚至鼠式……才缔造出了不朽的第三帝国装甲神话……

    直到了1941年7月初,在白俄罗斯的苏军基本被消灭后,希特勒才下令德军全线出击。

    不过是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第2、3装甲集群)司令克卢格元帅却仍对立即追击表示犹豫,他亲自跑到古德里安的指挥部,要求古德里安等到步兵部队到齐后再发动进攻,但是脾气很大的古德里安却搬出一大堆理由来反驳克卢格,其中一条就是:如果现在不进攻,他手下的坦克就会被活动越来越频繁的苏军伊尔2攻击机一个不剩的全都炸上天。

    不得已,克卢格终于同意了古德里安的进攻行动。

    按计划,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以南的奥尔沙、莫吉廖夫及新贝霍夫一线发动进攻,主要目标是苏军第20、13集团军;但是这个计划却有缺陷,由于大部队步兵部队没有到位,这一计划将会让的侧翼第2装甲集群缺乏掩护,但这些显然已不在古德里安的考虑之中了,他现在一心起的只有“前进——”。

    与古德里安同属第4装甲集团军的霍特将指挥他的第3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北部维捷布斯克发动进攻,目的是要拔除苏军第22集团军这个插在德中央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之间的钉子。

    7月9月,作战计划实施,第4装甲集群在第2航空队的掩护下开始强渡第聂伯河。
第2装甲集群首先对第聂伯河中段和南段的莫吉廖夫和奥尔沙地区发动进攻,但是却因遭到苏军顽强抵抗而受挫,于是古德里安决定绕开这个抵抗枢纽,从罗加乔夫至什克洛夫以北的三个渡口渡河,因为在这里红军只有一个师的部队防守。

    强渡进行得很顺利,搭乘冲锋舟的德军摩托化步兵冒着苏军猛烈的炮火强渡第聂伯河,由于这些地区苏军防守薄弱,德军很快取得了进展,在占领一小块登陆场后,工兵迅速在河上架设浮桥,几个小时后,德军坦克开始渡河,第二天清晨,德军千余辆坦克,几万辆机动车以及数十万部队出现在渡河点,于是在第聂伯河两岸,布满一眼看不到边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

    强渡第聂伯河成功的德军并没有去理睬在第聂伯河南部苏军的抵枢纽,而是迅速向纵深前进。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兵分三路,第24、46、47摩托化军分别扑向普罗波伊斯克——罗斯拉夫利公路;叶利尼亚与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

    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兵分两路,第39、57摩托化军分别插向韦日利和波洛茨克。

    此时,在苏军西方方面军的防线上,从南到北已经乱成一锅粥:第22集团军抗不住德军第9集团军和第57摩托化军的进攻开始向大卢基方向后退。而防守奥尔沙至斯摩棱斯克正面的第20集团军精况更为糟糕,这个集团军被倒霉地夹在了两个强大的德军装甲集群的中间,为了不被“包饺子”,司令员库罗希金中将不得不下令后退。

    此举正中德军下怀,德军第47摩托化军乘势从原苏军阵地向斯摩棱斯克方向突击。一头撞上了刚刚从乌克兰赶来的苏军第16集团军,为个点不正的集团军被命令死守斯摩棱斯克,但其辖下只有两个没的坦克的机械化师,另外就是两个不满员的步兵师,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个师多一点的兵力,可其面前的德军就算打个七八折,兵力也要比苏军多一倍。

    对于苏军而言,整个斯摩棱斯克战线此时已危同累卵,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格在莫斯科的严令下不得不亲自跑到各部队,连吓带骂的让那些神经早已高度紧张的指挥员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他们失去的阵地。
由是,从7月12日开始,红军第16、19、20集团军开始向斯摩棱斯克和奥尔沙附近的德军反起猛烈反攻,苏军军官们尽可能鼓足勇气,不顾重大伤亡,带着手下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部队,向着正在高速冲来的德军装甲部队迎头撞上去。

    苏军凭借忘我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勇气一度阻住了古德里安的去路;苏军第20集团军第57坦克师师长更是重伤不下火线,连继作战七昼夜。

    为了阻止德军长驱直入,苏军战士在德军部队前进的路上冒死广布地雷,炸毁桥梁。还首次动用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对正在奥尔沙铁路集结的德军步兵第5师实施了第一次齐射。这个德军第5步兵师则与“喀秋莎”火箭炮一起被载入了史册。

    在后来该师向上级发送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火箭炮的威力:所到之处“钢铁在融化,大地在燃烧……”

    除此之外,苏军第21集团军兵分三路,冒着德军的炮火强渡第聂伯河,杀入德军后方,其下属第63步兵军从德军手中收复了罗加乔夫和日洛宾,第67军还配合红军第13集团军在罗斯拉夫尔方向阻止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第24摩托化军的进攻,并使德军补给线一度中断……

    苏军第21集团军的行动,严重威胁到古德里安的侧翼(也怪古德里安这老小子太轻敌,如果他能等到后续部队赶到再发动进攻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苏联人威胁侧翼了)让德军大感意外,慌忙调来第2集团军下辖的第43军和第53军,并出动第2航空队的主力部队,仅仅7月16日一天,第2航空队就出动飞机600多架次,终于在了7月17日将苏军第21集团军阻制在博布鲁伊斯克和日洛宾以南地区。

    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但是此次苏军第21集团军的行动却并非没有意义,它不但使已被德军包围的第13集团军得以脱出,还为处在包围圈中的莫吉廖夫城完善其防御工事争取了时间……

    就在苏军第21集团军与德军奋战的时候,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也在激烈的进行。

    7月15日德军47摩托化军下属的第29师在师长博尔顿施泰恩少将的指挥下攻占了斯摩棱斯克的老城区,虽然苏军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力量进行殊死抵抗,但面对得到88mm高炮平射、强击火炮及重炮支援下的德军,斯摩棱斯克陷落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可就在这种危急时刻,一个不知名的苏军军官却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擅自下命炸毁了连接老城与工业区之间的大桥,这个足够掉脑袋的行为让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的意图暂时落了个空。

    虽然斯摩棱斯克还没有被德军占领,但是截止7月17日德军战线已经向苏联东部推出了近200多公里,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将苏军第16、19、20集团军包入囊中,可是这个包围圈妻子并不十分紧密,在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的公路上还留有一个缺口没被封闭,可是由古德里安此时贪功心切,并没有派人来封闭这个缺口,而是命令其下属的第46摩托化军继续向东,于7月20日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东70公里的叶利尼亚城,从而形成了一个面向莫斯科的突出部,而就在这个突出部的后面,被围苏军正向那个古德里安为他们留下的唯一一个缺口前进。

    7月20日,也就是德军占领叶利尼亚的当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恼羞成怒地命令苏军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一定要在最近几日发动反攻,为了尽可能筹集反攻力量,苏军统帅部将第29、30、24及从总预备队中抽出的第28集团军共17个师调给了铁木辛哥。

    在得到了加强之后,西方方面军开始了反击,7月23日至25日,苏军动用5个战役集群,16个步骑师、4个坦克师的兵力,在别雷、亚尔采沃和罗斯拉夫之间的地域向德军发起了反击。
这    次反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那些揣着刺刀、挥舞着马刀的苏军战士们高喊着“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冲向德军阵地,德军第10装甲师、党卫队“帝国”师以及“大日尔曼”摩托化部兵团在苏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势力之下处境越来越困难;

    与此同时,在包围圈中的苏军也开始发动了反击,被前后夹击中的德军不得不双线作战疲于应付。

    可是,苏军的反击虽然声势浩大,也对德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是,其兵力却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压制德军的强度,加上仓促发动反击,通信工具缺乏,各部队逐一投入战斗,既没有配合也谈不上协同,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终于,到了7月28日,德军封闭了斯摩棱斯克东南近40公里的缺口,并击退了苏军的反击,到了8月5日,德军彻底肃清了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德军部队,几乎全歼了苏联第19、20、16集团军(仅有少量部队突围)。

    从1941年7月10日德军发动攻势到此后苏军进行击近2个月的时间里,

    苏军总共损失(死亡、被俘、失踪)486000多人,损失坦克1348辆,飞机900架、各种火炮近万门。

    德军从未公布其在斯摩棱斯克的损失情况,

    但据统计,此战德军共损失(死亡、被俘、失踪)14万余人,其中4万人死亡。技术装备损失情况不明。

    斯摩棱斯克战役是德军续国境线之战后发动的又一次大规模钳形包围作战,第2、3装甲集群再次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对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包围十分迅速,但由于德军步兵机械化程度不足,使后续部队无法跟上装甲矛头,加是装甲部队突进速度过快,使被围苏军让德国人产生了“消化不良药”,如果不是苏军反击十分仓促,德军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情况,战场主动权也很有可能易手。

    虽然此战德军取胜,但苏军发动的反击让德军高层感到苏联人虽然受到了损失但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也使得希特勒早已制定的南北分兵计划不得不暂时搁置。

    在这次战役中,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施维利被德军第39摩托化军俘虏,德军虽然宣称其是自愿投降的,而事实却不是如此,可是斯大林却相信了德军的宣传,8月20日雅科夫的舅舅被斯大林下令枪决;1942年初他的两个婕妈也被处死,他妻子也被斯大林投入了监狱。

    1941年事8月16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发布第270命令,任何在战斗中斯下军衔标志,以及向敌人投降的人的家属都会受到惩罚……

    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的胜利让莫斯科门户大开,一场更大规模的台风也在酝酿当中……

 

194108基辅会战----二战中最大的包围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德军以146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入侵德军分为3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央集团军群49个师由包克元帅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伦斯德元帅指挥,面向一望无际的乌克兰麦田,以基辅为目标。

  苏联对德国的突然进攻显然没做好充分准备,一天之内苏军1200架飞机便被击毁,其中800多架还未来得及起飞,苏军防线在德军的闪击下被迅速突破,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共有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在三个方向上推进了300--600公里,北路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离列宁格勒较近的大城市普斯科夫,使列宁格勒面临严重危险。中路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攻占了明斯克。南路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日托米尔,进逼基辅。

  7月16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正当古德里安等德军官兵踌躇满志地准备杀向莫斯科时,希特勒却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方向的作战,而以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他始终认为这两个目标要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他不顾他的将军们的再三劝说,于8月21日发布了第34号训令,坚令古德里安兵团南向,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

  自对苏开战以来,伦斯德的德南方集团军群进展不如中央集团军群那样顺利,虽然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一路向东南挺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左翼第6集团军却在基辅前方的第聂伯河西岸被阻。

  乌克兰首府基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的交汇处。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的苏西南集团军群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

  担任包围作战任务的是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兵团、第6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兵团和第2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向北进攻,与古德里安在罗姆尼和罗赫维策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大约6个苏联集团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施普拉格的第17集团军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赛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克莱斯特的左翼;赖希劳的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围歼这批苏军重兵集团。

  退守第聂伯河东岸基辅及附近的苏西南集团军群(辖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6个集团军,由西南战区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试图凭借第聂伯河天险抵抗西岸的德军;依托基本东西走向的杰斯纳河阻止北面德军南下。

  8月25日,古德里安率第2装甲兵团突然调头南下,第二天就突进到杰斯纳河北岸。斯大林急忙打电话给防守杰斯纳河的布良克斯方面军司令员叶廖面科,告诉他大本营决定将新组建的第21集团军调归他指挥,并说:“如果你答应打败古德里安这个下流的家伙,我们还可以给你调去几个航空兵团和火箭炮连。”叶廖面科自信地向斯大林保证说:“我想打败古德里安,并且一定能将他打败。”

  叶廖面科在领袖面前夸下海口后,随即指挥布良克斯方面军和预备方面军第43集团军在杰斯纳河西端顽强阻击古德里安的渡河攻势,同时以10个步兵师和若干个坦克师,对古德里安兵团的左侧翼发起了强大的反突击进攻。但叶廖面科的攻势并没有阻止住古德里安。战至8月31日,古德里安手下的第4装甲师终于突破了杰斯纳河,并在南岸建立了相当宽的桥头阵地。右翼的第10摩托化师虽然也渡过了杰斯纳河,但由于苏军的顽强反击,却又被迫退回河的北岸。该师在这一渡一返中几乎打光了全部兵力,最后连炊事班都被迫投入了战斗。

  9月2日,苏军大本营再次发电给叶廖面科:“要彻底打败古德里安及其装甲集群。做不到这一点,你说要取胜的一切保证都是毫无价值的。我们等待着你粉碎古德里安兵团的消息。”

  古德里安部队向基辅后方行进

  9月9日,古德里安的第24装甲军已全部渡过了杰斯纳河。当日黄昏,第24装甲军军长盖尔向古德里安报告:该军在巴杜林与科诺托普之间,发现了苏军防御的薄弱点,其第3装甲师已突破此点并正向敌后的目标罗姆尼挺进。古德里安决定抓住这稍纵即失的战机,立即亲赴前线鼓励第3装甲师不顾一切地向敌后大胆穿插。当晚,第3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亲自指挥下,冲破了苏第40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罗姆尼。从此以后,叶廖面科就再也挡不住古德里安的坦克了。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兵团正在克里门巧格附近,准备渡过第聂伯河,之后,则向北挺进,以便在罗姆尼附近与古德里安兵团会师合围。

  9月12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兵团经过西门罗夫柯,在俄罗斯特有的泥泞中,步履蹒跚地向罗姆尼前进。而古德里安的第3装甲师,也在同样条件下向罗齐维特沙前进,并夺取了该镇之北的苏拉河上的桥梁。被恶劣天气所阻的第2集团军也渡过了杰斯纳河,接近了尼辛。第17集团军则在克里门巧格和切尔卡赛之间,以宽广的正面前进。

  早在德军组织基辅大合围时,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就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驳:“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出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一阵争执之后,朱可夫被解出总参谋长职务,赴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苏军西南战区司令布琼尼也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布琼尼曾于9月11日向斯大林请求,批准他们从基辅河曲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的消极避战已不能胜任西南战区司令员,遂将其免职,改由西方战区和西方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的指挥。之后,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为保存苏军有生力量,也曾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这一命令却很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给撤销了。直到9月17日,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才同意苏军部队与德军脱离接触,向东撤退。然而,为时以晚。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这两支装甲劲旅已于24小时前,即9月16日,在基辅以东150英里的罗赫维策会师,彻底切断了舌形地区中苏军的退路。

  自9月16日起,德军对被围之苏军第5、第21、第38、第26等5个集团军发起围歼作战。困守在袋形阵地中的布琼尼大军,在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仍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他们整营整营地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多次勇猛攻势,企图突破包围向东撤退。阵地上高音喇叭发出的斯大林那激动人心的讲话,传遍了整个战场。被困苏军虽然已突围无望,却仍在为保卫祖国和红军战士的尊严进行着拼死搏杀,甚至不惜在弹尽之后使用拳头、靴子和牙齿来与德军拼命。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苏军在德军坦克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成千成万地死伤,除少数部队得以逃脱外,其主力仍处于围困中。

  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企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

  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5万人被俘。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牺牲。德军缴获坦克884辆,火炮3718门,摩托化车辆3500辆。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从战略上来看,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苏军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而且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194109莫斯科保卫战-----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莫斯科保卫战

  日期: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地点: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德军入侵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则向莫斯科进发。苏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的攻击。

台风行动

  1941年10月2日,费多尔·冯·博克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向莫斯科发动攻击,代号台风行动。德军认为莫斯科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德军计划以各坦克集团实施突击,割裂苏军防御,并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两地域合围歼灭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尔后以强大快速集群从北面和南面包围莫斯科,在步兵兵团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攻占苏联首都。为达此目的,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中央”集团军群辖第9(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2集团军(司令为魏克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司令为霍普纳上将)、第2集群(司令为古德里安上将)(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称坦克第2集团军,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别改称坦克第3、第4集团军),共74个半师,内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亦即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陆军由第2航空队进行支援。“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苏军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苏军有: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右翼。10月10日,朱可夫接管了西部方面军和保卫莫斯科的指挥工作。截至9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少将)、第29(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月为什韦佐夫少将)、第30(司令为霍缅科少将,11月为列柳申科少将)、第19(司令为卢金中将,10—11月为博尔金中将,11月改编为突击第1集团军)、第16(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占领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10月为阿基莫夫中将,10月为戈卢别夫少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10月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10月为叶夫列莫夫中将)置于西方面军后方。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

保卫莫斯科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0月2日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67万人。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4个集团军总共只有9万人左右。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个地带建立坚固防御。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10月10日合编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10月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10月14日,德军突入了加里宁地域。10月17日,以西方面军右翼(第22、第29、第30、第31集团军)为基础组成了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德军想从加里宁向东南发展进攻并前出西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后方的企图被粉碎。

  德军虽然对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但随着天气的变冷秋雨把道路变成泥沼,几乎瘫痪了德军的进攻。德军于是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到10月底,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抽回一些部队作为预备队,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预备队也在源源不断地赶到。10月末,前线如下:加里宁-库宾卡-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图拉。德军虽遭重大损失,但仍增调兵力,变更部署,企图在冬季到来以前合围并占领莫斯科。

  莫斯科成为德军的空袭目标。莫斯科防空部队同空中德军空军作了顽强斗争,10月间,德军对莫斯科进行了31次空袭,共有2000架飞机参加,其中278架被击落,只有72架闯入莫斯科上空。

  军队和劳动者在莫斯科近接近地构筑新防御地区,为构筑防御工事动员了45万首都居民,其中75%为妇女。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苏联政府向东撤退到古比雪夫(现在的萨玛拉),但斯大林仍然留在莫斯科。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命令在11月7日于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11月15日-18日,德军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向莫斯科重新发起进攻。德军在加里宁沿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图拉方向分别实施主要突击企图从北面和南面迂回莫斯科。11月底-12月初,德军付出了巨大损失的代价,前出到莫斯科运河。12月4日加里宁沦陷。12月5日莫斯科以南165公里的小镇图拉被局部包围。德军遇到苏军顽强抵抗。莫斯科附近的战斗变得越来越激烈。苏军派了无数新兵和自愿者,甚至一个妇女营投入到德军的机枪炮火中。首都保卫者的口号是“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苏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1月16日-12月5日,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没有既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德军士气严重受挫。而苏军则士气高涨。

  苏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军反击

  1941年12月5日,朱可夫带领苏军发动大规模反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其中最主要的攻势集中向中央集团军群。12月6日,攻势在莫斯科地区全面展开。秋季期间,朱可夫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调回了一些装备精良的部队到莫斯科,但一直留待反击之用。他相信苏联间谍理察佐尔格的情报,指日本不会攻击苏联东部,在此之前佐尔格已经预计到巴巴罗萨计划。此时敌人已经非常接近莫斯科中心,他投入大量援军以对抗德军的攻势,包括新建造的T-34坦克和 喀秋沙火箭炮。苏军部队已经为冬季战事准备好,包括多个滑雪营。

  12月8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12月16日,苏军解放了图拉。1942年1月7日亦都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军38个师,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1月8日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12月24日重建)实施了进攻战役进攻维亚济马。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军的态势恶化。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会战结果

  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亚穆加,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白拉斯特,索城,克林,沃洛科拉姆斯克,晓基诺,阿列克辛,塔鲁萨,卡鲁加,别廖夫,莫斯科会战胜利。

  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根据几个可信的来源指出,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194109德米扬斯克包围战--党卫军创造的奇迹

 

    在东线战场上,无论是从41年的巴巴罗莎计划再到台风计划,从库尔斯克会战再到最后的哈尔科夫战役,从柏林战役在到春醒行动,武装党卫军的表现无疑都是最出色的,在党卫军骷髅师所经历的恶战中,无疑最令该师官兵难忘的恶战就是从1941年9月到1942年2月的德米扬斯克战役,这场历时将近半年的恶战令骷髅师的减员数量为全师作战人员数量的1/2,同时也是这次战斗令骷髅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所有的骷髅师成员因为此次战役的出色表现被授予“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并且荣获“starkemote”的荣誉称号,使骷髅师从此成为所有苏军最头痛的几只党卫军部队之一,在德米扬斯克的恶战中,不光是骷髅师,其余党卫军的几支部队,帝国师、唯京师、霍亨施道芬师、阿道夫希特勒师、欧根亲王山地师、北欧师都或多或少的参予了此次解救行动(帝国师、唯京师、霍亨施道芬师组成的党卫军第48装甲军,北欧师组成诺德兰战斗群、帕伊斯战斗群参予此次行动),所以德米扬斯克战役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党卫军大聚会”几乎所有的党卫军王牌部队都参予了这次行动,并且几乎都在战后获得荣誉臂章,本文会主要以党卫军骷髅师的角度记述此次战役,并会涉及党卫军帝国师、霍亨施道芬师、北欧师在此次战役的行动,客观的描述党卫军部队。

  1941年秋季,苏军在北方列宁格勒方向上对德军防御阵地发动大规模反击,指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叶廖缅科上将统帅的白俄罗斯方面军和北方方面军135个师共计150余万红军士兵,集合了约3000辆坦克2500架各型作战飞机对德军发动了代号为“午后天王星”(天王星计划的后续)的计划,旨在消灭列宁格勒以北方向的德军三个集团军,在此之前德军的顿河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苏德战场的态势已经转化为德军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在加上库尔斯克会战当中希特勒错误的判断形势葬送大好的战略局势。使得德军列宁格勒方向上的北集团军群被苏军合围在几个口袋型阵地中。其中第25装甲集团军和14摩托化步兵师,第9集团军,以及党卫军骷髅师都被合围在了一个口袋阵形中,一时间难以逃脱,这就是著名的德米扬斯克口袋。苏军在此之前的行动中由近卫军第19师,第22步兵师,第15,11,9步兵师从侧面列宁格勒-哈克磨德斯尔地区对德军部队完成了包围,并在10月11日与德军国防军第28摩步师的先遣分队“兰德诺”战斗团发生交火,并在三天之后击溃了该团,使该团后撤15公里,彻底完成了德米扬斯克口袋的包围,至此,德米扬斯克口袋内已经被包围了2个集团军的德军部队共计25万三千德军士兵。不足500辆的3型坦克,244辆豹式坦克,200辆虎式坦克,以及358门自行反坦克火炮,给他们提供空中支援的德国空军不足300架的Me-109作战飞机和斯图卡轰炸机。这根本无法与苏军的钢铁洪流抗衡。而包围圈外的苏军包括有130多个步兵师,以及直接从南线战场调来的11个装甲师,装备有近3000辆t34坦克以及2000架伊尔-2战斗机。在这之前希特勒在腊司登堡招开的会议上指出德军要在列宁格勒方向上发动一次攻击,彻底击溃苏军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并要求曼斯坦因元帅指挥的顿河集团军群,和卢克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从顿河-伏尔加格勒方向上再发动一次攻击彻底击溃苏军从哈尔科夫到挤尔哈朗的反击,折无异于异想天开,会议上古德里安已经指出了这一计划的不可行性,无奈希特勒根本不理会陆军参谋本部的建议。用古德里安的话来说:我计划了两个星期的东西,因为那个人的几个小时滔滔不绝的异想天开的讲话全都被打乱了。前线的问题仍在胶着不堪当中,而后方的古德里安正在拼劲老命地问手下的人赢得时间和装备;古德里安对希特勒谈到的补给问题大为恼火,他认为希特勒为了组建新的装甲部队,控制了装备的分配,特别是新装备的分配,这样一来古德里安所需要的新装备就又没了踪影,它只能向希特勒讨价还价,最后的达成结果是希特勒同意位古德里安调拨300台新的坦克引擎,但是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法弥补部队的损失。

  德米扬斯克的苏军的战术意图十分的明确,德米扬斯克是列宁格勒以南重要的工业区的枢纽,几乎所有通往列宁格勒的铁路,公路,桥梁都要经过德米扬斯克弧形口袋,而且一旦击溃德米扬斯克口袋内的德军阵地,德军的整个战线都有崩溃的危险。而最近的德军援军曼斯坦因元帅指挥的代号“冬季暴风雪”的援救行动还远在443公里之外的罗斯拉尔夫。从这段时间再到包围圈内的德军突破包围圈,简直遥遥不可及。而这时希特勒还幻想对莫斯科进行一击,但是时间已经不允许德军在做过多地打算,在古德里安的痛苦陈述下希特勒免强同意包围圈内的德军突围,并答应由曼斯坦因元帅指挥德军第7装甲集团军对包围圈内的德军实行支援,支前曼斯坦因元帅的兵力正布置在哈尔科夫一线,无力回头再去营救包围圈内的德军,遂改由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前去营救。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由前党卫军帝国师师长保罗。豪赛尔出任军长,下辖大德意志团,帝国装甲师(此时还不是装甲掷弹兵师)、唯京师、霍亨施道芬师、由巴尔干半岛调来的一部分欧根亲王山地师、还有北欧师的一部分组成的“诺德兰”战斗群,保罗豪赛尔把党卫军的若干部分编成“斯坦纳”突击集群(类似于营一级的部队,但实际战斗力要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团),并下令之前损失过重的阿道夫希特勒师担任战役预备队,该师的全部坦克和装甲装备全都调往帝国师与北欧诗,全力组织营救包围圈内的德军。

  此时包围圈内的德军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战斗力和战斗气势,包围圈内的骷髅师并非是纯党卫军的编制,其中还有一部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并混编入一部分的党卫军山地师狙击手和反坦克炮兵部队。国防军方面经历连续4次顶住苏军进攻的陆军16装甲师几乎损失了2/3的装甲兵力,其余的德军部队内部悲观情绪蔓延,认为突围无望。9月20日,第二党卫军装甲军的先遣部队冒死突入包围圈内,向包围圈内的德军官兵传达了党卫军即将前来援助的消息,一时间德军内部欢欣鼓舞,另外在德米扬斯克东南方向的德军第42装甲集团军,11装甲集团军从另一个方向对包围圈外的苏军阵地进攻,迫使苏军整整18个师的兵力调离防线,这正是突围的大好机会。9月25日德军以包围圈内一部分的党卫军唯京师“斯坦纳战斗群“和骷髅师的一部分先头部队强行突围,傍晚时分由身着苏军军服的德军士兵开始渗透到苏军防线,凌晨2时德军开始正式突围,先遣的德军分队一路冲杀到距离包围圈仅1公里的地域时遭遇了苏军的抵抗。苏军的轻重武器一齐射向德军,黑暗中的德米扬斯克腊得夫地区被射击发出的火焰照射的发出蓝色诡异的光芒,德军士兵不顾巨大的伤亡坚持突围。骷髅师的一部分成员已经成功的突入到了苏军阵地的后方,他们甚至发现了苏军的火箭炮集群,指挥当时骷髅师203反坦克歼击营的SS二级突击中队长(中尉)哈德。弗兰命令骷髅师先遣队的成员向这一对苏军火箭炮集群发动袭击,绝对不能让他们开火,如果他们支援了前线的苏军,德军的突围行对会遭遇重大伤亡,这一对火箭炮就位于苏军防线的正后方2公里的纵深,经过一通激战,德军士兵成功地摧毁了2/3的苏军火炮,包围圈腊得夫地区被免强的打开了一个很浅很浅的通道,骷髅师担任后卫掩护陆军的部队撤退,但是战斗进行到凌晨6时的时候,苏军的支援部队很快的赶来并顶住了德军的疯狂反扑,双方战斗的异常惨烈,苏军决心不会使德军逃脱,而德军又觉不让斯大林格勒重演。双方在腊得夫以北2公里的一块狭窄地域内爆发了激战,党卫军骷髅师帕伊兰战斗群的11辆虎式坦克与苏军赶来支援200辆t34坦克遭遇。德军的虎式坦克疯狂的横在草地上,沉稳的向苏军坦克射击,双方在打光炮弹的情况下甚至驾驶坦克对着冲撞。在这次战斗中爆发了德米扬斯克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次坦克战,尽管参战的德军坦克仅有11辆,并且已经被击毁了4辆,但是隶属于帕伊兰战斗群的德军坦克不愧是经历过哈尔科夫血战的老车组,他们的经验不是狂热的苏军年轻坦克成员祖能比的。他们非常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展开运动战,于是他们开足马力后撤到1公里远的地方,配合德军的反坦克部队阻击着苏军的坦克。而此时配合他们的还有19门4号自行反坦克炮。车号是33隶属于帕伊怕战斗团(此团之后参加了几乎西线的所有战役)的虎式坦克隐蔽在一个山包后面,一辆苏军t34冒冒失失的闯入了他的开火范围,虎式随即开火命中,车后面发动机盖上坐满了苏军的步兵他们被炸得血肉模糊。大概是后面的苏军坦克被吓到了,他们盲目的寻找德军坦克,他们很清楚一定要开足马力冲过去,要冲到火炮射程之内。这就是T34的无奈之处,他的火炮射程仅有800米,而虎式坦克可以在2.5公里的距离上轻易的击穿任何一种盟军坦克。这就造成了东线战场的一个奇观:苏军不顾伤亡冒死冲击,就是为了冲到己方的火炮射程之内,靠数量去抵消虎式的质量优势。此时德军的4号反坦克火炮和虎式坦克几乎是在2公里的距离上射击苏军坦克,而苏军像老鼠一样的数量令德军根本应接不暇,很快的苏军冲到了德军坦克的前面,双方几乎是贴身的用坦克炮去射击对方,火炮的残片甚至会绷到己方坦克的前面。双方的坦克成员甚至弃下坦克用轻武器对射,互相的肉搏。经过惨烈的战斗德军勉强顶住了苏军的反扑,苏军损失了75辆坦克,而德军仅剩下6辆虎式坦克和4门4号反坦克火炮。包围圈正面的苏军还在与德军持续的争夺,德军的步兵几乎是在表演打靶,一个接一个地用98K在苏军的士兵身上穿洞。无奈苏军的数量实在太多,第一批突围的德军帕伊兰战斗群几乎全部耗损也未能打开最后仅仅几百米的苏军防线。

  而负责打前锋的骷髅师官兵几乎已经伤亡殆尽,一开始参加突围的骷髅师成员仅剩下49人。包围圈还是未能打开,无奈之下,包围圈内的德军指挥骷髅师师长艾克命令突围行动停止。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双方在这一地域内展开了将近20次的反复争夺;一旦苏军撕去腊得夫,德军的突围行动会有极大的成功希望,而德军一旦失去这里,苏军的反击会随即展开,包围圈内的德军会被马上击溃,斯大林格勒就会重演。这可是德军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一旦如此危机远不止;德军的整个北线会被击溃,整个苏德战场上德军会被迫战略撤退,这是灾难性的后果。灾难远不止如此,空军出动的空头部队平均每天被击落20架容克87运输机和10架沪杭德Me109战斗机。包围圈内的德军在11月10日免强得到了一部分突围进包围圈的党卫军“阿尔蒂诺”战斗群的支援,包围圈的口袋被免强打开了3天左右时间,德军仅仅运出了1万5千多名伤员,并得到了可怜的35辆虎式坦克和20门自行火炮。11月20日顽强的党卫军装甲师又在一次的打开了包围圈,突围部队之后紧跟着补给部队。这次他们送来了大量的补给。包括充足的食物弹药和坦克炮弹、冬衣、甚至包括30辆的虎式坦克和一部分备用的零件。这足以使德米扬斯克口袋里的德军坚持2个月的时间。

  2个月之后,德军在一次试图突围包围圈,这一次德军选择了3个突破口,企图一举突破苏军防线,但是由于天气原因这次行动暴露了,被苏军察觉了,不得不又作罢。但是这次行动不是没有取得战果,苏军近卫200坦克旅和15坦克团被德军合围并全歼。这期间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事情。11名党卫军士兵被苏军抓住并枪决,德军为了报复苏军的行为在前线阵地当着苏军的面烧死了2名苏军俘虏。

  1月的德军已经成了困兽之斗,苏军的包围圈再一次的缩小。德军又损失了27坦克歼击营,106步兵团,以及11步兵师的几乎全部人马。德军又一次面临被全歼的危机,尽管几个月来他们顶住了苏军的一波波的进攻。

  注:对党卫军几只战斗团的说明。

  帕伊帕战斗团隶属于党卫军帝国师,也曾经在东线出现在骷髅师的编制中参加过阿登反击战,莱茵兰反击战,哈尔科夫战役,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莫斯科会战,第聂伯河战役,和华沙战役。装备虎2型坦克,黑豹坦克,4号坦克,以及4号自行火炮(斐迪南自行火炮)是党卫军中典型的“斯坦纳”是训练出来的精英部队,战斗力极强。

  党卫军第三装甲掷弹兵师“骷髅师”的标志(1941年的骷髅师编制还仅仅是装甲师,并在德米扬斯克战役之后因损失过大被缩编为“艾克”战斗群)

  1942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位于德米扬斯克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预计组织一次大规模的突击冲锋行动,而包围圈外的德军援兵部队党卫军第二装甲军计划组织一次代号为“德诺兰德斯女神”的解救行动,该计划在旨在寄希望于党卫军装甲部队可以突破苏军白俄罗斯南方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第91军的防线。苏军的情报工作显然做得十分的出色,他们很顺利的预计到了这支德军部队的行踪,他们曾试图对这支德军部队发动一次阻击战,但是效果不大,隶属于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霍亨施道芬装甲师(9th SS Panzer Division Hohenstaufen)和刚刚从哈尔科夫撤回的帝国师(2th SS Panzer Division Das Reich)还有奥斯滕多夫战斗群计划在1月中旬对包围圈正面的苏军防御部队白俄罗斯第55军和近卫军第28师发动进攻,以解救包围圈内幸存的18万德军士兵3万余名重伤员。好在在这之前德军包围圈内外的部队还保持着有效的联系,这要归功于党卫军部队与众不同的密码联系方式(与国防军略有不同)和冒死出动的德国空军空投支援部队,才使包围圈内的德军免于被苏军歼灭。在这之前,包围圈内的党卫军骷髅师师长艾克给包围圈外负责营救行动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军长保罗豪赛尔发去电报,电报中只有简短的几句话:我们期待着你们,不要让我们失望。而保罗豪赛尔的回电更有戏剧化:我们也正在等着你们,也不要让我的小伙子们失望。2月3日,党卫军装甲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距离包围圈正面苏军防御地带仅仅40公里的地域,苏军紧急调动了4个装甲师以阻止德军的行动,苏军的罗科索夫斯基大将(此时还不是元帅)命令近卫军督战,要求苏军部队一定要顶住德军的反扑,而在此之前,苏军已经进行了几次突击行动以求全歼德军被围部队,但是德军顽强的战斗意志顶住了苏军疯狂的进攻,战斗进行得相当惨烈,党卫军骷髅师401装甲营的一名党卫军中尉奥斯。汉尼曼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装备了,像样的装备都被大雪冻住了,我们的枪也开不出子弹来了,幸好空军的空头投下了一批比较可靠的武器,但是在投下武器之后,空军的容克87运输机就陷入了苏军的防空火力之中,就像掉入了蜘蛛网的蝴蝶一样,在苏军的炮火之下被打断了一条机翼,象陀螺一样栽到地面上,变得像一团焰火一样的漂亮,而苏军的坦克就倒霉的多,我们的反坦克炮就像疯子一样的开炮,苏军的坦克被豪不费力的撕成一团钢铁火焰,我们曾经私下讨论过坦克里面苏军的士兵到底会被烧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大家关心的都是自己能否成功的出去。1月底的行动很快的演变成了与时间赛跑抢夺时间的一场战斗,寒冬已经快过去,苏军漫漫的缩小包围圈,而德军部队的装备因为熬过了可怕的俄国寒冬,已经恢复了很大一部分的战斗力。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士气重新的高涨,包围圈内德军最高指挥党卫军骷髅师师长艾克上将设计了一个“鲁德1号”方案,旨在计划突围出苏军的包围圈,然后打通与外界援军的通道,撤出全部部队,并计划最终头党卫军骷髅师担任后卫。这个计划具有很大的冒险性,苏军部队在德米扬斯克方向上并没有太多的薄弱环节,而在不良斯克-纳维耶夫方向上苏军的兵力看似薄弱,但是从这里突围与前来解救的党卫军部队会有很大的脱节现象。苏军预备队有充足的时间去阻截这支德军。经过最终的讨论与权衡,决定执行艾克与德哈尔中将的“A方案”,也就是要求党卫军部队去强行打开一条通道,另外计划由党卫军部队从另外一条苏军防线上实施佯攻,由党卫军帝国师、维京师、北欧师最终组成战役突击部队,与骷髅师里应外合,从腊得夫地区撕开苏军的防线,然后留下骷髅师担任后卫阻击苏军部队,并最终后撤到德米扬斯克以西50公里的地方,在那里防止苏军的反扑。

  这个计划的成功要依靠包围圈内部德军突围时间的把握,包围圈内的德军必须集中火力向腊得夫的苏军阵地发起冲击,1月28日,德军由骷髅师作为先导,开始了突围行动,和上几次的突围行动不一样。这次德军部队选择了在白天就发动大规模的冲锋行动,由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和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作为先导,浩浩荡荡的朝苏军阵地扑去,德军集中了全部116门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向苏军阵地猛轰,所有苏军阵地附近的泥土几乎都被翻了一遍,苏军一时间没有回过神来,德军最擅长的快速突击发挥了作用,先导的骷髅师艾克战斗群(Eiker)以狂热的战斗态度突入苏军防线,苏军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新装备德军的一部分Stg44突击步枪发挥了做用,在300米左右的距离上疯狂的压制住苏军,骷髅师的士兵几乎是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寸阵地上与苏军展开激战,德军是越打越疯,有的德军士兵甚至抡起步枪朝苏军头顶砸去,阵地上爆发了短暂的肉搏战,苏军防线的豆腐渣工程很快被德军击溃,第一道苏军防线已经打开。潮水般的德军涌出德米扬斯克包围圈的第一层苏军防线,而苏军此时也开始用火力覆盖突围的德军部队集结地域。苏军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12装甲集团军的将近500辆坦克的支援下向德军突围方向顽强的顶住,德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也拼了老命一般的射击苏军的坦克,苏军和德军在德米扬斯克阵地上爆发了激战,一方面是想由西面逃窜的德军部队,另一方面是想死死顶住包围圈的苏军部队,而另一方面则是心急如焚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军长保罗豪赛尔,包围圈里的德军兄弟部队已经被围困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如果在几个小时之内还是未能顶住苏军的攻势,德米扬斯克口袋就有被重新合上的危险。

  战斗仍在继续,骷髅师艾克战斗群和帕伊兰战斗群都发挥出了最大的实力;艾克战斗群在腊得夫以南4公里的地方遭遇了苏军的一支装甲营。艾克战斗群的士兵等待着苏军的坦克通过,然后用燃烧瓶,panzer火箭筒疯狂的射击苏军坦克的发动机和炮塔,杀红了眼的骷髅师士兵用mp40冲锋枪,Stg44朝苏军一梭一缩得泼射子弹,成片的苏军士兵被撂倒,又有成片的苏军士兵补充了上来。战斗在血腥的进行当中,德军士兵依托着被击毁的苏军坦克向苏军射击,苏军士兵动用了火焰喷射器攻克顽强的德军据点;一个德军的Mg34机枪阵地被苏军用火焰喷射器消灭,身上人在燃烧的德军士兵依然操作着机枪射击,不一会又一队德军士兵冲了上来架上了机枪朝苏军继续射击。战斗中德军艾克战斗群的博德斯德因中尉指挥的一个突击中队向位于侧翼的苏军发动了进攻,德军士兵隐蔽的接近了苏军的阵地,突然朝苏军开火,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军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有的苏军士兵从没有经历过如此的惨烈的大战,以至于德军的m35木柄手雷掉在脚下时不知道捡起来扔掉或是躲起来而是静静的包头趴在地上哭着直至被炸死。战斗的惨烈程度超出了预想,双方都不顾一切的战斗,博得思德因中尉的分队此时还剩下14个人,他冷静的指挥手下士兵放弃一切不必要的装备,仅可能多的带上备用弹夹和手榴弹,准备对防线前方几百米处的苏军阵地方动攻击,那里还有17辆苏军坦克,他们此时手里的重武器仅剩下2个潘泽尔火箭筒备弹6发,4各反坦克地雷,1个反步兵地雷和1梃Mg34机枪,1梃Mg42机枪不足1000发子弹,还有一名和帕伊兰战斗群走散的狙击手,他还剩下40发子弹。中尉谨慎的观察了一下,决定把苏军坦克引入包围圈中实施攻击,还是有希望的。他命令手下士兵用著名的3-3阵型埋好反坦克地雷(所谓的3-3是德国人一战时期发明的对付装甲车辆的战术,地雷按照一个正三角一个反三角的方法布置好,是对付装甲车辆的绝招)把仅剩的一枚反步兵雷埋设在反坦克地雷的后面。携带火箭筒的人和狙击手一组,其余的人有4个人负责去引来苏军坦克。行动开始。几百米之外有几名苏军的观察哨,党卫军士兵轻松的干掉了他并故意弄出了一阵声响,苏军上钩了!所有的苏军坦克都朝这个方向开过来,他们缓慢的进入埋伏圈,苏军分成两路朝这里过来,轰!两辆苏军坦克中了地雷的埋伏!同一时间隐藏在最后面的德军Mg42机枪再一次地发出可怕的撕裂油布的声音把苏军士兵撂倒。两辆正前方被击毁的苏军坦克阻碍了后面的苏军坦克,德军的反坦克火箭筒手在一个地方击毁了一辆苏军坦克后迅速转移,又击毁了一辆!当要击毁第三辆时炮手被子弹击中阵亡,旁边的一名德军士兵毫不犹豫的接替了他,又是一辆苏军坦克,一瞬间8辆苏军坦克被击毁,苏军步兵也被Mg42成片的撂倒。

  另一侧的一组Mg34机枪手仍然在射击着。他们是来自党卫军帕伊兰战斗群下属的派普突击分队的两名党卫军代理下士兰德尔和哈伊宁。子弹在飞快的消耗着,苏军士兵被子弹击倒,有的人被7.92毫米子弹打飞了脑壳,红得发紫的脑浆从头颅了一下子流了出来,倒在地上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有的士兵就像被子弹打中的麻袋一样发出声音,还有的士兵被子弹连续击中四肢,有的是大腿,有的是被子弹和手雷削去了肢体,有的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感受到痛苦就倒在了地上,无助的望着身边的同伴。这组机枪手和另一侧的德军狙击手组成了交叉火力,苏军士兵企图快速通过这一地域,但是狙击手无情精准的子弹在他们的钢盔上,喉咙上钻洞,来自欧根亲王山地师的狙击手躲在200米之外,射击着从坦克中爬出的苏军成员。这名狙击手幸存到战后,他叫兰德诺。帕伊维尔。是来自瑞士的一名外籍党卫军士兵,他在回忆中写道:“当时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令人心惊肉跳,不断的有被击毁的苏军坦克,不断的有苏军成员从底部逃生口爬出,有的人刚爬出一个头,我就会准确的击中他,事实上,我就是做这种工作的,无情的打击他们,不用去怜悯,的确。有的俄国人歇斯底里的望向这望向那企图找到我。我可以看到他们企图拉回被打死的同伴,然后谁出来,我就会击毙谁,事实上就是这么简单。大地在颤抖,战斗在继续,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身边的同伴只剩下我和另外的三个人,活到了最后。”这组德军士兵不知道抵抗了多久,苏军开始顺利的还击,几个德军士兵被打死,有的人冲入苏军阵地用刺刀一阵猛挑,不一会儿他自己也被挑成了肉泥,中尉在操作反坦克火箭筒的过程中被几枚子弹击中,德军一看苏军绕到了后面,急忙调转机枪枪口,但是没有来得及,那组Mg42机枪手被打死,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在这次被打死,几名德军士兵用手榴弹干掉了绕道后面不知死活的苏军,然后冲过去用Mp40拼命的扫射,抢回了中尉的尸体,仅剩的四名德军士兵不顾死活的朝苏军射击,子弹打光了他们捡起了附近的苏军pps40冲锋枪继续打,他们从一辆坦克绕道另一辆的后面。就这样依靠被击毁的坦克和苏军近战,肉搏战,地面上铺满了彼此的尸体,苏军士兵的尸体堆满了坦克周围,到了傍晚时分,所有的苏军都被消灭了,几能的四名德军士兵打光了几乎全部子弹,狙击手也仅剩下4发子弹可用。这仅仅是德米扬斯克突破口在2月份司空见惯的战斗。在这支中德军部队几乎是以死战的精神支撑着,抵抗苏军的反扑,至2月1日几乎全部德军部队以及各出了包围圈外,留下的就只有担任后卫的骷髅师。

  此时的骷髅师经过惨烈的战斗几乎已经被打成了团以及的规模,减员人数在4000以上,其余几只党卫军部队也损失了相当的惨重;霍亨施道芬师一个“兰德”战斗团的兵力被消灭,帝国师的减员也相当严重,在苏军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帝国师减员人数为列几只支援部队之最。维京师和北欧师也各有近千人战死,但是无论如何,德军的大部队已经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德米扬斯克战役远没有结束,德军还有很多的收尾工作,希特勒严令德米扬斯克突围德军仅可以停留在50公里之外,不许后撤一步,他对莫斯科还抱有一丝幻想。但是古德里安极力反对这次没有意义的部署,他要求旬与部队后撤,因为部队的损失已经不允许德军在犯任何错误了。

  进入1942年的1月,德米扬斯克口袋内的德军部队已经基本突围成功,将近17万德军部队成功突围,德军在此之前长达近4个月的包围之中阵亡11万3000余人,被浮和失踪5270人。但是终归是不负众望,最终成功地在包围圈西南侧靠近腊夫德的方向打开了一个苏军防御薄弱的缺口,成功地和前来接应的保罗豪赛尔的党卫军第二装甲军会合。德军此次的突围行动一共损失了包括四个重坦克营在内的几乎全部装甲装备2/3的实力,超过80辆豹式坦克,35辆虎式坦克被击毁,而空军方面里斯特霍芬元帅指挥的空军部队也以每天超过1500架次的实力拼了老命地为包围圈内部的德军送去给养,弹药。平均每天要损失超过35架运输机和战斗机。几乎所有的斯图卡都在战斗中被击毁。而苏军方面也损失惨重,超过450辆坦克被击毁,空军方面苏军的损失约有80架左右的飞机被击落,苏军两个近卫军步兵师被完全的消灭,有诺干的坦克团和坦克旅被德军重创。包括苏军第13装甲军军长马格费德路夫中将在内的苏军15万人战死。斯大林得知德军部队从德米扬斯克口袋内突围震怒不已,狠狠的训斥了一顿北方方面军的指挥崔可夫元帅。苏军统帅部重新制定了作战计划,立即以北方方面军为主力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配合对德米扬斯克以西50公里的德军支援部队实施合围,并严令包围圈外的苏军部队不许后撤顶住德军并缩小包围圈,准备实施代号为“红色惩罚”的作战计划。而德国方面,古德里安得知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成功突围之后命令党卫军装甲军支援部队立即拖住苏军,他本人则命令第48装甲军以最快速度增援德米扬斯克以南方向的德军部队,以缓解他们的压力。他本人则在3天之后就是1月11日在腊司登堡的“狼穴”会见了希特勒,会上希特勒根本不满足于现状,他命令德米扬斯克口袋内的德军部队不许后撤,只是勉强同意在防线后50-80公里的位置稳住,他还想幻想一下莫斯科,但是德军早已失去进攻莫斯科的有利时机乌克兰已经被德军拿下,但是德军为此付出了一次战略大调动的代价,德军的北线主力都集中在哈尔科夫-叶尔尼亚突出部一带。而南方集团军群,顿和集团军群的主力都集中在北高加索的产油区和明斯克一带与苏军交火。他们无力再做一次战略大调度,这使得希特勒极为恼火,而古德里安关于德米扬斯克-列宁格勒局势的分析,给他泼的冷水使他勉强的清醒了下来,他命令尽最大的可能营救德米扬斯克包围圈内的德军部队,暂时对莫斯科不做打算。在德米扬斯克正面战线上,德军统帅部临时制定了代号为“黎明攻势”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由党卫军装甲军和包围圈内的国防军第11装甲师和骷髅师负责,骷髅师担任主攻于15日凌晨发动进攻,渗透到苏军防线上然后从苏军防线最薄弱的那夫维耶地域突破,与前来支援的解救部队会合。

  这次战斗进行之前,德军内部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全新的坦克引擎运来,骷髅师的前线战斗分队装备了35辆全新的豹式坦克(最新的E型)和50辆虎式坦克,大约110辆3型坦克,空中方面里斯特霍芬元帅一再保证提供300架作战飞机支援,其中包括80架mE109战斗机和200余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而艾克把骷髅师编成了几个战斗群,其中包括装备有最新型的虎式坦克的502重坦克营组成的帕伊兰战斗群,拥有骷髅师最精锐的反坦克歼击营的艾克战斗群,计划于15日凌晨实施,15日凌晨,所有的骷髅师成员扔掉一切不必要的装备,水壶,饭盒,甚至医疗包,只携带更多的弹药,为了安静所有坦克位跟随行动。她们悄悄的摸到苏军的阵地上,疲惫的苏军坦克兵就在坦克旁边进入了梦乡,德军士兵悄悄的解决掉岗哨之后,悄悄得上去捂住苏军士兵的口鼻,迅速而平稳的用军刀割开他们的脖子。不一会儿苏军似乎发现了什么,警觉起来,德军士兵迅速架起机枪开火,苏军士兵没有反应过来就都被击毙了,德军士兵跳入苏军的阵地与苏军展开残酷的肉搏战,近战。德军士兵用MP40疯狂的扫射苏军士兵,苏军士兵开动坦克去碾压,不分彼此敌我的碾压。有的苏军士兵抱起德军士兵把头磕向坦克装甲,德军士兵的头颅就像西瓜一样被磕碎。党卫军士兵也表现得比平时更疯狂,因为他们清楚怎么也是死,他们身捆炸药抱住苏军同归于尽,甚至用身体去挡住坦克的履带!双方一时之间杀得天昏地暗。

  一名党卫军骷髅师的二级代理下士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与苏联人的残酷战斗了,我们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我们悄悄的摸到苏联人的阵地上,然后我们交火了,我们打光了子弹之后,就和苏联人抱在一起,我会用牙去咬他。苏联人的飞机也是不分敌我的一通狂炸,几个苏军士兵企图去发动坦克,但是我很快的打死了他,我清楚地记得他从坦克上被击中滚下坦克的样子,就像我小时候射击过的松鼠一样。我们很快的占据了上风,苏联人似乎害怕我们了,他们没有见过我们这么疯狂的样子,我身旁的战友连我自己都感觉陌生。这是自令人恐惧的,有的苏军坦克被击中之后,车里的人在没有爬出来,我们没有人去关心里面是否有人会出来,一为没人会为了他们的死去分神,苏军太多了,我们只能去想自己能否活下来。

  另外一名党卫军的少校在战后的日记中依然提到此次战斗,他说那是令他一辈子都难忘的:“我们当时经过那4个月的煎熬之后,我们全团仅剩下了四名军官,我是其中之一,我们必须都去开上前线,因为我们的人需要我们,在那个夜晚我表现得太疯狂了,事后想起来都后怕!我爬上一辆被击毁的坦克,用一只K43步枪拼命的射击苏军,我感觉我就像是在枪决犯人一样,一枪一个,而且居然没人注意到我,我一个接一个得打,有的人被我打中了头,就像一摊烂肉一样的倒下去,旁边的党卫军士兵依然在用刺刀猛戳他,我想提醒他,可却发现没用,因为太可怕太乱了,我不得不又继续射击剩下的人,这时一个苏军用刺刀砍中了我的大腿,我没有感觉到疼,因为我当时太兴奋了!我回申抱住了他,我旁边的一个士兵用枪托狠狠地凿了他的鼻子。直到战斗结束后,我才发现,我全身都变成了黑色,不是迷彩服的颜色,是血!黑色的血液!不知是我的还是苏军的。这就是那个疯狂的夜晚。

  总算是从包围圈冲了出来,骷髅师的官兵的确可以用“骷髅”来形容:有的人被炸断了手腕浑然不知,有的人打光了所有的武器用牙齿对咬,一嘴牙被带得没剩下几颗。有的人变得毫无生气,无精打采的眼睛,如同死灰一样。仆从国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也损失惨重,匈牙利军队的一个坦克师被摧毁,罗马尼亚军队则是一触即溃。德军方面损失了超过40辆坦克,他们击毁了超过160辆的苏军坦克。不管怎么样,德米扬斯克包围圈已经解围了,德军地解救行动成功了。一部分骷髅师成员留下被缩编成艾克战斗群继续留下防守(这是后话了,其中有党卫军其他部队共同完成了经典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总的来说这次德米扬斯克包围战体现了骷髅师顽强的战斗力,事后希特勒特意命令参谋本部涉及“德米扬斯克纪念臂章”每名骷髅师成员街获得。参予行动的全部士兵也都获得了该荣誉臂章。这一战之后,骷髅师真正的打出了威风和名声,成为了苏军最恐惧的几只德军部队。

 

194109里米亚会战----曼施泰因晋升元帅之战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苏联欧洲部分南端,它就像一只伸展开全部触角的巨型章鱼,长年不动地悬浮在黑海北部海面上。这里是连接欧洲和中近东的重要海上通道,在它的南部海岸,与土耳其遥遥相对,西部则是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即指示南方集团军群尽快攻占克里米亚,并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这一行动既可以避免以克里米亚为基地的苏联空军对罗马利亚油田构成的巨大威胁,又能够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国。

    南方集团军群以第11集团军向克里米亚进攻。该集团军辖有第30军、第49山地军、第54军计3个军9个师。此外,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也归德第11集团军指挥。1941年9月12日,原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军长曼施泰因上将被升为第11集团军司令。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要求第11集团军在进攻克里米亚的同时,还必须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前进,追击向东撤退的苏军。这给曼施泰因出了个难题,他明白,由于罗马利亚军团的战斗力很弱,而要靠德军的一个军团去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权衡再三,决定把攻占克里米亚放在首位,用少量的兵力继续向东追赶撤退的苏军,把主要力量抽回来进攻克里米亚。他这一招是相当冒险的,东面的苏军可能会停止退却并发动反攻。

    要攻占克里米亚是异常困难的,苏军在半岛上不仅驻扎了重兵,而且控制了这里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加上半岛地形复杂,进入半岛只能通过皮里科普地峡,若从陆上进攻,则必须通过毫无隐蔽的开阔沼泽地,那里有苏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深达15米的古代工事“鞑靼壕沟”。若从水上进攻,地峡两侧的水太浅,船只无法靠近。

    1941年9月24日上午,在作了充分准备后,曼施泰因命令第54军开始进攻皮里科普地峡,他调集了尽可能多的炮火来支援主攻部队。经过巨大的伤亡,第54军两天后占领了皮里科普地峡,又经过三天的苦战,肃清了这一地区内的其它苏军,冲入了比较开阔的地区。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德军俘虏了约1万名苏军,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苏军又从海上不断进行增援,半岛上的苏军很快增加到6个师。这时东面战场又出现危机,向东撤退的苏军发现了曼施泰因的计谋,集中了12个精锐师向德军发起反攻,德第11集团军的处境岌岌可危。曼施泰因只得将第49山地军调往东面,以稳定罗马利亚第3军团的防线。10月1日,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趁第11集团军牵制着苏军大量兵力之际,从北面向苏军发起攻击,曼施泰因也下令德军第30军和罗马利亚第3军团发起反攻,结果将苏军包围和大量歼灭,俘虏了苏军6.5万人。东面压力减轻后,曼施泰因继续集中2个德国军(第49山地军已调给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和1个罗马利亚军全力夺取克里米亚。

    但这时苏军为了守住克里米亚,已于10月6日撤出了敖德萨,从海上将援军运到克里米亚,使这里的苏军兵力达到12个师。曼施泰因向希特勒紧急呼吁要求派出援军,希特勒给他增加了第42军、第132和第24步兵师。10月下旬双方在克里米亚展开了激烈交锋,曼施泰因驱使部队向苏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苏军则凭借有利地形拼死抵抗,苏空军飞机也赶来助战。苏军还装备有一定数量的坦克,而德军一辆坦克都没有。参加攻击的各师德军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了10月25日,德军已是筋疲力尽了,“战斗的胜负好像是摆在刺刀的边缘上一样”,稍微一坚持不住胜利就会就会倒向敌方一边。结果还是苏军最先顶不住了,10月28日,苏军防线开始崩溃,曼施泰因指挥疲惫不堪的部队向苏军发起不间断的追击。到11月16日,除了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都落入了德军之手,20万苏军有10万被俘,其余的撤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内。

    12月17日,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展开了第一波攻击。先是大规模的炮轰,随后第30军和第54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要塞攻击。苏军拼命死守,逐个碉堡地激烈争夺。德军的进攻矛头已经邻进要塞中著名的斯大林堡垒。这个堡垒如果拿下,则德军炮兵就可以控制整个海湾地区。

    正当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苦战时,苏军又在克里米亚东端的刻赤半岛的费多西亚登陆,使正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受到两面夹击。曼施泰因立即命令防驻刻赤的第42军军长斯波尼克,把刚刚登陆立足未稳的的苏军赶下海去。但斯波尼克害怕苏军切断自己的退路,擅自命令部队撤出了刻赤。曼施泰因为严肃军纪,将斯波尼克判处死刑,并命令部队在刻赤西面筑起防线,以制止苏军进一步扩大战果。12月30日,参加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也已成强弩之末,在突入斯大林堡垒的外围后,就不能再向前了,曼施泰因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攻击。

    1942年15日,曼施泰因出动第30军和第42军向登陆的苏军发起反击。这次反击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他手下只有3个半已减弱的德国师和1个罗马利亚旅,而所面对的苏军,已增加到8个师和1个旅。但曼施泰因还是取得了局部的成功。18日,他夺回了费多西亚,俘虏苏军1万多名。但苏军并不想轻易放弃这一地区,仍然在向刻赤半岛增兵,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制海权的优势,另外苏联的宣传已把苏军在克里米亚的反攻与领袖斯大林联系起来,宣称这一反攻是在斯大林同志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这回骑虎难下,不好收场了。

    德军炮击从刻赤半岛撤退的苏军

    3月13日,苏军动用8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旅的兵力从东面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而曼施泰因也得到了新组成的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快师的增援,双方在克里米亚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到4月11日,苏军的反攻被击退。但要把刻赤强大的苏军赶走或消灭,曼施泰因手下的兵力还无法达到。为此,曼施泰因要求希特勒派大量的空军支援,先夺取刻赤,再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要求。5月8日,在用少量兵力围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同时,曼施泰因集中了5个德国步兵师、1个装甲师加上2个罗马利亚师和1和骑兵旅的兵力向刻赤大举进攻,德国空军密切配合了这次行动。经过10天激战,到5月18日刻赤战役基本结束,德军以损失7500人的代价几乎全歼了苏军第44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俘虏苏军17万人。

    刻赤战斗结束后,曼施泰因即开始准备征服克里米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该要塞由苏军海岸军团负责防御,约有7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3个海军陆战队旅。德军兵力为6个步兵师和1个轻快师。曼施泰因对这次攻击进行了充分准备,他在两英里正面上展开了208个炮兵连,每英里长的正面,差不多有10个炮兵连,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发起的攻击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了便于发挥炮兵和空军的威力,曼施泰因把主攻方向选在地形较为平坦的要塞的北面,而只在南面实施牵制性攻击。

    1942年6月7日拂晓,曼施泰因下令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攻击。德军炮兵对事先标定的苏军堡垒发起空前猛烈的射击。同时,空军也纷纷扑向既定的目标。这是一场惨烈残酷的攻坚战,在德军几个师步兵发起冲锋后,苏军凭借坚固的阵地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并一再发动反击。曼施泰因后来回忆道:“无论是大型据点,还是小型碉堡,苏军常常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双方都是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

    6月13日,德军第22师的第16步兵团攻克了斯大林堡垒。在上年冬季,德军的攻势就停留在这里。在这个堡垒面前,德军死伤枕藉。一位参加过上次攻势的德军伤兵,依在堡垒的墙壁上,用粘满鲜血的手摸着被炸毁的残垣断壁,用剩下的一口气说:“斯大林堡垒,现在我摸到你了!”随即倒地死去。6月17日,德军终于在北面的要塞地区深深楔入。此时德军已伤亡惨重,有的连仅剩下七八个人了。曼施泰因一方面将预备队派上去顶替前沿部队,另一方面向德国陆军总部要到了3个步兵团的援军。当德军在6月26日付出惨重伤亡夺取了苏军的外围防线后,其忍耐力已达到极限。为了最后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泰因改强攻为奇袭,于6月29日凌晨派突击队在苏军认为根本不可能发起进攻的地点,秘密渡过塞瓦斯托波尔湾,从南岸攀登上岩石绝壁,突然袭击苏军阵地背后。然后他指挥德军主力在猛烈的炮轰之后发起大规模进攻,使城内苏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7月4日,退到半岛顶端的9万多苏军残部看到海军的接应已经毫无希望,终于投降。德军缴获火炮460门,其它战利品不计其数。德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约2.4万人。至此,曼施泰因终于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他因此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

 

锡尼亚维诺高地之战1941-1943

 

    无疑1941年-1945年东线战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而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最为血腥的是那个高地?泽洛?马马耶夫?塞瓦斯托波尔?不, 拉多加河岸的Siniavino高地才是最血腥的. 从1941年9月7日被德军第20摩托化师攻占起一直到1943年9月15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重新夺回此地为止. 苏德两军为了争夺这片土地的控制权流尽了鲜血.

    背景

    1941年德军开始巴巴罗萨计划, 北线由Leeb的北方集团军群以第四装甲集群为先锋进攻苏联西北方面军一路势如破竹. 7月初即进抵Chud Lake-Poskov一线. 苏联的Stavka紧急调用北方方面军占领Luga一线建立防御(按计划北方方面军原先不需要考虑对西作战,只要防备北方芬兰人的进攻). 此外组织西北方面军进行了2次大规模反击, 反击虽然被逐退, 而且西北方面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平均30%的人员和60%的装备). 但是苏军成功的阻滞了德军一个月, 使得Shilssel’burg直到9月8日才陷落. 苏联250万居民和45万军人和外界的联系只能通过Ladoga Lake的水上通道和空中来进行. 由于德军战略重心的转移和苏军自9月9日由朱可夫接替指挥后列宁格勒方面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北方方面军分拆成Karelian Front和Leningrad Front), Leeb没有能够拿下列宁格勒. 9月15日德军41,56,57装甲军, 第8航空军开始撤出战斗. 虽然Leeb的部队攻势持续的9月底, 但是由于他的兵力大大削弱, 所以很明显的, 直接攻占列宁格勒已经不可能.

    先介绍一下2军的战斗部署. 在10月1日, 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指挥官是Voronov将军, 一名炮兵军官, 作为朱可夫的继任者由莫斯科斯大林的指派而来. 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 如果有可能击溃Leeb的一部分兵力, 并且减轻莫斯科方向上苏军受到的强大压力, 因为当时德军的台风已经开始了.

    到10月1日为止, 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辖第8, 23, 42, 54, 55集团军和Neva战役集群. 其中Cherepanov将军的23集团军防守着30公里长的列宁格勒北部战线面对Karelian地峡的芬兰人的进攻, 共有6个步兵师, 1个NKVD步兵旅, 1个筑垒地域和2个独立坦克营. Shevaldin的第8集团军被隔离在Oranienbaum半岛上被德军第18集团军紧紧的从3面包围, 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共有1个步兵军指挥下的3个步兵师, 4个独立步兵师, 1个海军独立陆战队旅, 坦克和步兵团各1, 以及1个装甲车营. 事实上这个集团军的实力最弱, 因为长时间的战斗使得这个集团军的情况缺编严重, 而且由于低级军官损失严重使得其指挥上出现了严重困难, 在一份该集团军在8月份提交的报告中提到他已经损失了所有的连营团的指挥官, 熟悉军队情况的朋友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况. 但是就是在这种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苏军依然把这个桥头堡监守到了44年苏军大反攻.

    在列宁格勒市南翼, 42和55集团军肩并肩担负着最重要的防御列宁格勒接近地的重任. 在刚刚结束的激烈的9月攻防战中就是他们挡住了德军第4装甲集群莱茵哈特的41装甲军已经第18集团军步兵的进攻. 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有很大部分是列宁格勒仓促在8月份建立的人民志愿兵师(Peole’s Militia Division), 几乎没有任何训练, 缺乏良好的领导和重武器支援. 第42集团军司令Fediuminsky将军, 在我看来是苏联在北部战线最有能力的一名集团军级战地指挥官. 在开战时是苏联基辅军区第15军军长, 后调任苏军中央方向上, 在朱可夫的叶利尼亚反击中崭露头角, 被朱可夫赏识而带到列宁格勒方面军的2名将军中的一个, 由于得到朱可夫的信任而被派到当时受到德军主攻的Ivanov将军的42集团军上, 发现Ivanov将军两手抱着头坐在椅子上已经完全垮掉了, 无法说明他的部队在哪里, 实力如何, 在干什么(一句话, 完全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和指挥), 而且居然要求将他的司令部撤向纵深(当时42集团军的前线距离列宁格勒不超过10公里). Fediuminsky立即拒绝并且向朱可夫做了汇报, 朱可夫以他特有的果断处理了这件事(“Take over the 42d Army—and quickly”). 在9月最艰难的日子里, 虽然德军最终到达了芬兰湾, 切断了第8集团军和列宁格勒的联系, Fediuninsky却完成了防守城市接近地, 阻止德军主攻的任务. 他做到了, 同时付出了相当代价. 到10月1日时, 42集团军防守自海边的Ligovo到著名的Pulkovo高地一线17公里长的战线. 他把2个步兵师安排在第一线, 3个步兵师, 1个海军陆战旅和1个步兵旅在第2线, 呈纵深配置, 而且得到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火力支援.

    在42集团军左翼, Lazarov的55集团军防守Pulkovo高地到Neva河一线30公里长的战线. 55集团军将5个步兵师放在第一线, 纵深有1个步兵师, 1个筑垒地域. 此外Neva战役集群下辖1个步兵师, 1个NKVD师, 1个海军陆战旅, 3个歼击营, 1个独立坦克营防守Neva河到Lake Ladoga一段. 55集团军和Neva战役集群应该将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德军封锁线以东, Ladoga Lake南岸是Khozin指挥的54集团军. Khozin即为朱可夫带到列宁格勒的2个将军的令一个, 由于对他的信任, 他原先的职位是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参谋长. 54集团军是德军8月攻势时由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中调出的, 原先的指挥官是苏联”著名”的元帅库里克. 在9月中下旬苏军最早对Siniavino高地试行攻击时, 由于他的犹豫, 54集团军的进攻的非常拖拉. 朱可夫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出现, 于是向斯大林提出请求, 斯大林结束了请求召回了库里克, Khozin接任了指挥, 54集团军由原先苏联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改为列宁格勒方面军指挥. 当时54集团军负责自Lipka至Maluksinskii沼泽一线35公里长的战线. 这个集团军将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中起主要作用. 共有6个步兵师(2个是近卫的), 1个山地步兵旅, 1个坦克师, 2个坦克旅.

    在54集团军南翼, 分别是Iakovlev的第4集团军和Klykov 的52集团军. 这两个集团军实力很弱, 防守的战线却很漫长(50+80公里). 他们不知道, 德军即将对他们发动一次强大进攻.

    先介绍一下Siniavino高地的地理情况. Siniavino高地位于Ladoga Lake以南约5公里. 苏德两军长时间在此地的战线有2条, 东部隔着沃尔霍夫河, 西边隔着Neva河. Siniavino高地恰好在2河中央. 而且当地多沼泽森林, 地形及其不利于部队行动. Siniavino高地却比周围高出5-8米, 比较干燥, 利于防守. 由于Siniavino高地在周围地区有独一无二的条件, 成为苏德两军争夺的焦点. 苏军为了夺取他, 发动了6次直接和间接的大规模攻势, 却直到43年才成功. 德军为了保住这个高地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以说是流尽了鲜血.

    第一次Siniavino攻势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 Voronov将于10月20日进行一次联合攻势, 由54集团军和55集团军进行相向进攻, 消除Shlissel’burg走廊, 占领Siniavino高地, 建立列宁格勒到外界的陆上联系. 为了进行这次战役, Voronov以55集团军为基础建立了东部战役集群. 下辖第265, 86, 20, 191和177步兵师, 123和124坦克旅, 107独立坦克营以及其他的支援部队. Voronov把东部战役集群交给了Fediuninsky指挥. 此外Neva战役集群在东部战役集群的左翼进行辅助突击. Fediuninsky把他的部队集中在Neva河畔5公里长的一段战线上, 准备向东突向Sinaiavino连接东部进攻的第54集团军的部队.

    而在东部, Khozin的第54集团军和Fediuninsky的任务类似, 只是方向相反. 他的兵力略强于Fediuninsky, 以近卫第3,4师, 步兵第310步兵师, 第16和122坦克旅组成突击部队. 另外第128步兵师, 第1山地步兵旅以及第21坦克师将视情况投入战斗以加强攻势. 总共苏军投入战斗的部队共有9个步兵师, 4个坦克旅, 1个步兵旅和其他的支援部队, 共有71270人, 97辆坦克(其中59辆KV), 475门火炮(这个数量很少, 而且炮弹不足). 不过苏军将可以得到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炮火和空中支援. 苏军将要面对的是德军第18集团军28步兵军的54000名士兵. 苏军大约有1.3:1的优势, 在我的文章里面, 我要说在这个比例下, 苏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而且此次进攻中德军的火力还有一定优势. 在当地的防御, 德军自9月10日后即开始进行防御作业. 到苏军进攻的10月中旬, 德军的防御已经相当坚固. 此外, 苏军东部战役集群的进攻需要从Neva河畔的桥头堡发起, 但是如何把重武器运进桥头堡却成了Fediuninsky的一大难题, 由于德军的火力封锁, Neva上封冻但是冰层很薄, 无法承受很大的重量, 使得苏军很有危胁的Kv重型坦克无法渡河. 但是苏军最大的麻烦却在Khozin的第54集团军南面, 由最高统帅部直接领导的第4集团军和第52集团军地段上. 在这个地段上, Leeb集结了他手头所有的装甲部队, 辖有第8, 12装甲师, 18和20摩托化师, 350辆坦克的第39装甲军. 在第一步兵军的支援下, 以超过苏军2.5:1的人员优势, 10:1的坦克优势向苏军发动攻势. 目标是列宁格勒外围最主要的铁路枢纽Tikhvin, 而苏军对这次攻势毫无准备. 对于苏军来说,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苏联北部地区的沼泽和森林地区如此之多使得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发挥其机动力和火力的优势, 事实上德军应该早就从6月-8月的的战斗中体会到这一点. 这也是最后一次德军在北部的进攻战役投入整建制的师级机械化部队. 在这么恶劣的地理环境中加强突击炮的步兵部队战斗力丝毫不比机械化部队逊色. 很快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将退出北部战场.

    德军部队自10月16日开始进攻, 恰好比苏军的进攻早了3天, 顿时给苏联最高统帅部出了个难题. 是按照原计划不变, 还是停止计划加强南翼. 如果Tikhvin失陷, 那么列宁格勒地区的补给将不可能完成. 经过考虑, 苏联人准备冒险. 按照苏联人乐观的想法, 战役将在2天内成功, 毕竟2支部队的距离不到20公里.

    10月19日, 苏军发起了进攻. 东部战役集群从Neva口袋向西进攻, 但是由于实力的不足, 苏军却只取得了微小的进展. 虽然苏军的步兵部队(86步兵师)以很小的代价进入桥头堡, 重武器却无法运过河. 经过激烈的战斗几乎是一无所获, 战斗经常呈现出胶着状态. 而第54集团军的进展虽然稍大一些, 但是依然离目标Siniavino遥遥无期. 10月22, 23日斯大林2次亲自打电话斥责方面军行动不力, 因为此时德军已经在南部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到了23日,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忍耐力终于到了极限. 命令停止向Siniavino的直接攻击而将第54集团军的攻击方向转向南方支援第4集团军. 此外从55,54集团军各抽调了2个步兵师南下. 这宣布了第一次Siniavino的攻势的失败.

     从人员上来说, 第一次Siniavino攻势的损失不太大, 虽然我没有详细的数字. 但是苏联人明显低估了进攻这样一个坚固防御地区所要做出的努力. 苏联人还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第二次Siniavino攻势

    1941年冬季, 苏军西北战略方向上的部队成功的进行了Tikhvin反击, 作为莫斯科反击的一部分, Tikhvin反击成功的打消了德军希望在列宁格勒速胜的希望, 经过苏联人惊人的努力, Ladoga Lake上的冰上运输线终于成功开启. 列宁格勒人将坚持下去.

    苏联最高统帅部并不满足这种情况, 打通陆上交通线是其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此在1941年冬季反攻中Stvka给列宁格勒周边地域加强了其所有9个战略预备队集团军的2个(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59集团军), 可见对此地域的重视. 并且加上原来在Volhov和畔作战的第4和第52集团军组建了Volkhov方面军.

    此次攻势苏联人没有直接指向Siniavino高地, 而是采取了在南部进行一次大迂回, 指向了德军纵深的Liuban地域. 但是苏联人无疑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 经过6个月的奋战, 不但没有达成目标, 而且突击的主力突击第2集团军被合围消灭. 集团军司令Vlasov投降. 苏联人至少损失了6万人.

    无论苏德两军哪方面, 都不甘心这种结局. 对于德军来说, 列宁格勒拖住了其大量兵力, 对于东部战线其它地方紧缺的兵力来说, 如果早日解决列宁格勒问题, 就可以把这些兵力投入到南方战场. 而对于苏联人来说, 打破列宁格勒的陆上封锁一直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他们将继续努力下去, 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Siniavino高地争夺战.

    德国人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列宁格勒问题, 把刚刚结束赛瓦斯托波尔的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司令部和下辖的4个步兵师北调. 当时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已经由Kuechler接替. 依靠第11集团军兵力的增援, 他制订了北极光”Nordlight”计划, 准备由第11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在列宁格勒南部发动攻势, 突破苏军防线以后向东旋转, 切断列宁格勒到Ladoga Lake水道, 彻底完成合围. 这样做可以避免部队陷入损失巨大而且危险的城市巷战中. 作战将在9月初进行.

    德国人向列宁格勒地段集中兵力的行动被苏联Stvka察觉. 由于担心德国人攻克列宁格勒同时也是希望早日打破德军的封锁, Stvka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发动一次联合攻势建立陆上联系. 攻击的矛头再次指向了Siniavino高地.

    Volkhov方面军的司令当时是Meretskov, 苏军前总参谋长. 由于曾经被NKVD审查过, 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斯大林的恐惧. 被人形容为将会执行斯大林的任何命令, 不管其有多不合理. 虽然他并非没有能力, 但是我对他的评价很低. 为了避免我的主观影响大家的判断, 在我的文章中将不对他做过多评论.

    当时Volkhov方面军辖第8, 突击第2, 第54, 52, 4, 和第59集团军. 第8集团军从Oranienbaum半岛上撤出后划归Volkhov方面军指挥的, 而第54集团军也从列宁格勒方面军划归Volkhov方面军名下(liuban战役时作为同一战略目的的第54集团军居然属于列宁格勒方面军指挥, 极大的干扰了苏军的指挥协同, 看来这一次苏军吸取了教训, 将Volkhov河畔的所有部队纳入一个指挥之下). Meretskov计划以第8集团军作为主攻. 主攻方向放在Siniavino高地以南. Starikov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 将以近卫第6步兵军(近卫第3, 19, 24步兵师, 第265步兵师)作为主攻, 攻击目标是Siniavino以南的Mga车站, 并且摧毁德军在Siniavino高地上的德军. 在苏军第二线, Meretskov准备了Gagen的近卫第4步兵军. 他负有扩大战果, 增强突击, 完成整个突破并且达成联结列宁格勒方面部队的任务. 在第8集团军后有苏军突击第2集团军. 由于在刚结束的liuban战役中损失惨重, 突击第2集团军当时正在重建, 其编制内只有1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 按计划只有打扫战场的任务. 事实上它根本不能作为有战斗力的部队来依靠. 此外, 由于liuban战役中的教训, Meretskov准备了一支很强的预备队以应对不测, 这支预备队由5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组成, 集结在第8集团军和南侧的第54集团军结合部. 这次进攻和之前的进攻不同是Meretskov在物质力量上极大的加强了部队. 特别是炮火和坦克. 由于快速机械化兵团在北部几乎无用武之地(德军在整个防御地区都构筑了攻势, 没有什么战役纵深可言), 所以坦克主要用来支援步兵. 第8集团军共有2个坦克旅, 5个独立坦克营. 并且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Kv, 这种缓慢的重型坦克在这种攻坚作战中却有着最适合的舞台. 此外, 在炮兵上面, Meretskov提供了12个炮兵团和9个迫击炮团, 4个独立迫击炮营, 3个M-13型Katiusha炮兵营, 7个M-30型Katiusha炮兵营, 从而建立了每公里100门火炮的密度.看来苏军已经意识到在这种形式的作战中炮兵支援是最有效的武器.

    按照原先的计划, 列宁格勒以第55集团军和Neva战役集群同时发动相向进攻要好的多, 但是斯大林担心渡过Neva河是一个艰难的任务而取消了这一计划, 列宁格勒方面军只用炮兵火力支援Meretskov的进攻, 直到Meretskov的部队接近Neva河时才渡河接应. 这就意味着Meretskov的部队要独立突穿整个德军的防御(大约20公里). 这决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在德军方面, 在狭窄的咽喉地带是德军的重兵把守地带, 在这里, 第18集团军第26步兵军以第227步兵师在左翼, 223步兵师在右翼把守Volkhov河西岸面对苏军第8集团军的主要攻势. 而在另一面, 第5步兵军的SS警察师负责防御Neva河面对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5集团军. 并且第1步兵军的右翼第96步兵师也在此地防守. 在预备队方面, 德军十分强大, 因为不仅第18集团军的战术预备队第12装甲师和第5山地步兵师就在Mga集结, 苏军不可避免的将和其交战, 此外曼施坦因的部队也已经到了Mga以南, 可以很快的投入战斗. 此时第18集团军的指挥是Lindemann.

    8月27日凌晨2点10分, 苏军开始了进攻, 主攻的近卫第6步兵军4个步兵师在集团军左右两翼支援下进攻正好打击在第227和223步兵师的结合部上. 第24近卫步兵师在右, 265步兵师在右, 第一天很顺利夺取了第一线的Tortolove, 打开了一个宽度约5公里的口子, 并前进了越3公里. 第二天, 跟进的近卫第19师更是利用了第一天的战果成功的想起突进, 到第一天日终时, 苏军已经前进了5-6公里, 达到了至关重要的Siniavino高地南缘. 应该说苏军头两天的进攻还是相当不错的.

    苏军的进攻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德军主要精力被苏军第42集团军南侧的佯动所吸引, 而且德军在紧张的准备即将到来的北极光攻势, 当得知苏军在Volkhov河畔开始大规模进攻时, Kuechler将军立即停下了所有的工作并把手头可以派出的所有部队派向Mga地域. 28日, Kuechler命令他的准备进行北极光攻势的第5山地步兵师和第28猎步兵师前往Mga地区准备对苏军第8集团军的右翼进行反击. 此外, 第12装甲师前往Neva准备提防列宁格勒方面军可能的进攻. 另外第170步兵师以及第96步兵师的部分派往Siniavino高地, 最后, Kuechler把4辆新式的虎式坦克投入在Siniavino高地, 虽然, 其中的2辆进入了战斗后马上损失了.

    由于德军纵深有着数量众多的部队, 所有苏军自29日开始进展速度开始明显缓慢, 几乎是裹足不前, 170步兵师监守在Siniavino高地上处于第8集团军的左翼. 苏军反复的攻击没有取得任何成绩. 倒是右边的11, 268步兵师有所进展, 但是从整体而言, 苏军正在迅速的失去进攻锐势, 很明显的, 没有有力的增援, 苏军第一梯队的战斗能力已经耗尽了. Meretskov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判断, 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已经到来. 29日, 他命令Gagen的近卫步兵第4军(第259步兵师, 第22,23,32,33,53,137和140步兵旅, 第98和122坦克旅)投入战斗, 大大早于原先的计划. 29日, 259步兵师在第122坦克旅的支援下投入了战斗, 其余部队也在第二天投入了战斗. 然而可惜的是部队投入作战已经有些晚了. 更糟糕的是近卫第4 步兵军的进攻组织很差, Gagen将军有些玩忽职守, 而且由于Meretskov把大部分炮兵都加强给了第8集团军, 近卫步兵第4军和炮兵的协同很差. 虽然4日Meretskov把Gagen撤职, 但是近卫步兵第4军的进攻能量已经耗尽了, 苏军经过很大伤亡又向前推进了2-3公里, 使得突破纵深达到10公里, 这也是苏军所能达到的突破最大极限, Neva河只要5公里之遥了, 但是德军第170步兵师和第28猎兵师联手把苏军阻止了下来, 苏军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而由于Siniavino高地始终在德军手中, 所以苏军的一切向北进攻的努力都不成功, 苏军的进攻部队陷在了森林沼泽地带.

    看到Meretskov的进攻已经明显失去了动力, Stavka显然不甘心进攻就此结束, 既然Volkhov方面军没有能力打到Neva河, 那么该是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5集团军和Neva战役集群行动的时候了, 只要前进5公里, 那么在苏军突击集群以北的部队(包括驻守在Shilssel’burg的德军SS警察师, 12装甲师一部, 227步兵师和170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都将被切断.

    9月3日, 第55集团军开始了进攻. 第43步兵师和第268步兵师一左一右, 从第55集团军右翼Neva河畔小小的桥头堡Iam-Izhora发起了进攻. 事实证明, 从桥头堡发起进攻是一个大错误, 对于桥头堡德军的防守是最严密的, 在这里SS警察师的部队严阵以待, 这样坚固的防御使得苏军在战报中形容撞上了一堵火墙, 最终经过2天激战而一无所获. 在第55集团军左翼, 第86步兵师, 第11步兵旅准备渡过Neva河进攻Moskovskaia Dubrovak地域, 正好撞上了8月29日感到这里加强防守的第12装甲师, 对比德军, 苏军的火力, 组织, 协同都占劣势, 这里的进攻只前进了几百码就停止不前了. 到9日, Stavka终于承认进攻失败, 部队撤回了原地.

    与此同时, 希特勒也对北方集团军群的情况不满, 苏军的进攻严重的打乱了德军原定的计划, 北极光行动已经不可避免的延期了, 为此他对北方集团军群的司令Kuechler十分不满, 认为是他防守不利才会使得Mga-Siniavino地域的德军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 为了改善当地的指挥, 他命令Mga-Siniavino地域的所有德军都归曼施坦因元帅指挥, 曼施坦因还将指挥自己原来的第11集团军, 他由于刚刚获得了克里木半岛的成功而获得了希特勒极大的信任, 其实将曼的部队交给Lindemann指挥更好一些, 因为Lindeman在当地作战, 了解情况, 而曼却是远道而来. 曼接到命令, 立即反击以恢复原先的Volkhov战线.

    Stavka并不肯放弃, 斯大林还在不停地向Meretskov施加压力, Meretskov只好将突击第2集团军投入了战斗, 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他的实力, 很明显, 这是杯水车薪, 虽然经过努力, 突击第2集团军攻占了几个支撑点, 但离苏军的目标还是可望不可及. 对苏军来说, 更糟糕的是, 德军28军的第121,223步兵师, 第28猎兵师, 第5山地步兵师从9月6日开始到9日发起了反击, 一步步夺回失去的阵地. 这次反击正好打在苏军进攻部队的右翼上, 当地的近卫第4步兵军和近卫步兵第6军分属2个不同的指挥系统, 相互间的协调很差, 使得德军迅速的夺取了北侧的要点Kruglaia Grove. Meretskov意识到了自己部队的弱点, 为了改善指挥, 将这2个军改由突击第2集团军的Klykov将军指挥.

    由于发现苏军向Siniavino高地进攻已经逐渐无力, 曼施坦因决定集中兵力开始反击, 他把自己的第24, 170步兵师和第12装甲师集结在一起, 向苏军进攻部队的南侧朝西南方向发动进攻, 目标是Volkhov河. 这次进攻的时间定在9月10日. 由于苏军改善了指挥和优势的炮兵, 这次进攻一开始就立即失败了, 而且损失相当严重. 曼施坦因意识到苏军的防御相当坚强, 向他一贯的那样, 他停止了进攻, 一翼的突击无法奏效.

    从9月10日开始, 德军主要依靠自己的炮兵和航空兵(德军当时已经取得完全的制空权)向3面包围的苏军倾斜火力. 此外, 第121步兵师和第5山地师在北面, 第28猎兵师从西面, 第170步兵师在南面3面把苏军牢牢的困住. 然而苏军依然不肯认输.

    在苏军犹豫不决中, 曼施坦因完成了自己的反攻准备. 由于3天的大雨, 曼施坦因把自己反攻的日子定在了9月21日. 经过近10天的准备, 曼成功的在苏军进攻部队所形成的突出部南北两翼根部组成了2个突击集团. 北集团由26步兵军的第112步兵师组成铁 , 第30步兵军(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的部队, 也是预定发动北极光的主力)的第24, 132和170步兵师发动突击. 此外, 第3山地步兵师和第28猎兵师拖住苏军第8和突击第2集团军的主力. 德军的突击指向了突出部的根部Gaitolovo, 正好处在Volkhov河畔.

    苏军没有预料的此次攻击, Meretskov对进攻还是撤退拿不定主意, 苏军的抵抗零散而没有掌法, 所有德军的前进出乎意料的顺利, 到25日, 南集团到达Gaitolovo, 26日, 北集团也到了, 完成了对苏军第8集团军和突击第2集团军的合围.

    Meretskov对这次进攻反应迟钝, 事实上在21日他还在向Stavka提出建议, 由Volkhov方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联合发动一次攻势. 为此, 他准备将在Sinivino高地作战的第314, 256步兵师和第73步兵旅撤出战斗, 调往突击部队的中央向Neva河进攻, 和Govorov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发动对进突击. 然而曼施坦因的进攻打乱了计划, 使得Meretskov的部队只能疲于应付, 这个进攻只能让Govorov的部队独立完成了.

    9月26日, 列宁格勒方面军的部队开始了进攻. 这一次, Govorov把攻击重心放在Neva河上从Annenskoe到Gorodok No.1这一段地域. 第55集团军和Neva战役集群发起了进攻. 比起前一次进攻, 这次进攻组织要好一些. Neva战役集群的步兵第70, 86师和第11独立步兵旅比较顺利的在Neva河岸上夺取了一个桥头堡, 河岸边Arbuzovo, Annenskoe和Moskovskaia Dubrovka这些重要的支撑点也都落在了苏联人手里. 防守此地的德军第12装甲师的防御阵地里被打入了一个不小的锲子. 桥头堡建立以后, 苏联人以第86步兵师为核心组建了一个小小的战斗群, 以所有能凑到的渡过河的重武器的支援下(28门火炮, 281门迫击炮, 12辆坦克), 向德军纵深发起进攻. 然而这次进攻损失巨大而一无所获, 德军纵深防御没有任何弱点. 此外, 在一开始被打的有点头晕的第12装甲师立即恢复了常态, 开始了凌厉的反击, 到29日为止, Arbuzovo和Annenskoe这两个支撑点已经被夺回, 激烈的战斗又持续了1个星期, 苏军无法得到任何进一步的进展, 此时, 第12装甲师已经得到了曼施坦因派来的第28猎兵师的增援. 第55集团军只能放弃这个桥头堡撤退. 不过第70步兵师的一个小小的连级战斗群却在河边占领了一个小小的落脚点, 打破了德军消灭他们的一切企图. 这个落脚点一直保持到1943年1月. 除此以外, 苏军撤过了Neva河.

    列宁格勒方面军的失利使得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部队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 这2支部队从9月25日开始一直在包围中作战, 对于他们来说, 德军的炮火和空中的攻击是他们的战斗变得日益困难. 曼施坦因虽然无法一下子消灭这支苏军, 但是却不停的在蚕食苏军的包围圈. 9月29日, Stavka命令Meretskov撤出Siniavino口袋中的苏军.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半个多月. 一直到10月15日, 苏军才打开突破口, 重新渡过Volkhov河, 抛弃了所有的重武器, 突围出来的部队建制上混乱不堪, 突击第2集团军继liuban战役后又一次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距离上次打击还不到半年.

    到10月底, 战斗渐渐平息, 苏军失去了Neva河到Volkhov河之间的几乎一切战术要点, 双方的战线几乎和战斗开始前一样. 在损失方面, 虽然Meretskov在他的回忆录里宣称, 他使德军损失了60000人, 200辆坦克, 200门火炮, 400门迫击炮以及其他大量装备, 但是事实上德军的损失只有约26000人, 坦克不到100辆. 相比之下, 苏军的损失十分惊人. 参战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在这近2个月的激战中, 共损失113,675人, 包括40,085死亡被俘或失踪. 毫无疑问, 苏军又吃了一次货真价实的败仗.

    但是, 苏联人这次攻势并非毫无所得, 首先, 苏联人打乱了北极光计划, 特别是德军的26000人的损失并非轻微, 这些损失大部分集中在预定发动北极光攻势的第18集团军预备队的几个师和曼施坦因的第30军身上. 由于损失严重, 这些部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整补. 有些连队的步兵人数已经不到20. 所以别无选择, 德军只能把北极光计划大大延期. 而后斯大林格勒的发展使得第11集团军的部队于11月20日离开列宁格勒. 北极光还未执行便胎死腹中了.

    苏军通过高昂的代价组织了列宁格勒的陷落, 从这个角度看Meretskov的进攻不能说成一无是处. 但是和苏联原来订的战役目标无疑是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反映了苏军从计划制订到执行的各种弱点:

    1. 首先在计划制订上, 苏联人就犯了错误. 对于这种坚固的筑垒地域的正面进攻, 2支部队没有同时进攻就是个大错误. 这不但使得德军有可能对2支部队分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而且使得后进攻的部队失去突然性. 面对的德军防御大大加强. 而且战役时间拖长使得苏军面对的德军预备队更多.

    2. 在战术上, 苏军固有的毛病: 协同差, 指挥官往往失去对部队的领导和指挥. 炮火支援不力, 不重视突击部队的翼侧保护都得到了体现. 由于苏军初期缺乏参谋人员使得苏军取消了军一级, 集团军直接领导每个师, 使得苏军原本缺乏的指挥能力在战争的最初2年特别明显. 而缺乏协同使得苏军的无谓损失大大增加, 比如在Volkhov方面军损失的370辆坦克中有105辆是这种情况下损失的.

    3. 方面军无法在战术上给予有效的指导. 而且整个进攻显得犹豫. 当Volkhov突入德军防线后, 投入作战的近卫第4和近卫第6步兵军分属2个不同的机构. 这种情况是战斗中最糟的情况, 没有统一指挥使得后投入的近卫第4步兵军白白耗费了实力. 而对于Merestkov使用预备队的方法更是糟糕, 他不是把自己的预备队一下子投入到最关键(在我看来就是突击部队的矛头)地段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而是分散的投入到整个战线的各个角落. 此外, 当9月10日突击部队无法取得进展, 到9月25日曼反击, Merestkov的部队有10多天在无所事事, 只满足于向Siniavino高地发动零星攻击.

    1942年10月起, 苏德战场北线的局势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首先, 曼施坦因带着他的部队离开了列宁格勒去了中央集团军群, 11集团军南下去援救他的战友们. 此外, 为了帮助南线越来越严重的形势, OKH命令Kuechler从他的部队中抽调了9个步兵师增援南线. 这宣布了北极光计划的彻底结束. 不仅如此, OKH的命令大大削弱了北方集团军群, 当时第18集团军的司令是Lindemann将军, 负责防御自波罗的海经过隔离地段到达Lake Iimen湖面对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 共有26个步兵师, 而战线总长却长达450公里. 为此Lindemann把自己几乎所有的师都一线铺开, 平均每个师占据大约17公里长的正面, 每个师大约只有1个营作自己的战术预备队. 而Lindemann自己只有第96步兵师和第5山地步兵师作为自己的预备队, 2个师作为26个师的预备队无疑是太少了, 可惜多余的兵力Lindemann他又一点也凑不出来. 对于Lindemann来说更糟糕的是在他的部队中还有对他来说十分靠不住的西班牙第250”蓝色”师和第9,10空军野战师这样的部队, 不过捉襟见肘的兵力短缺使他把这些兵力统统投入了第一线. 对于我来说, 德军最大的不同来自空中, 为了支援斯大林格勒的空运行动, 德国空军把一切能抽调的空中力量都调走了, 使得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航空军实力直线下降. 原先在9月份完全掌握天空, 给予陆军莫大帮助的德国空军从10月1日12月31日只出动了4700架次, 都是3-6驾飞机组成的小编队行动, 空中优势转到了苏军一边.

    对于苏军来说, 第二次对Siniavino高地攻势的失败并没有打消苏军进攻的念头. 尽管列宁格勒已经用41年的冬季证明了没有陆上交通, 列宁格勒也能支持下去, 苏联Stavka还是担心列宁格勒还是可能熬不过第二个冬天. 此外打通列宁格勒也有助于苏军下一步对北方集团军群的展开. 但是Siniavino的战斗证明苏军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过去的错误不能重复. 在10-12月的剩下的时间里, 苏军对北方的军队进行了一点的整编. 首先, 将原来的Neva战役集群改编成第67集团军, 司令员Dukhanov将军. 其次, 对于在8,9月战斗中被摧毁的突击第2集团军进行了重建. 最后, 苏军建立了空军集团军, 列宁格勒方面军得到了第13空军集团军, 而Volkhov方面军得到了第14空军集团军. 毫无疑问, 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将是突破德军封锁的主角.

    在12月的战斗中, 战局的变化使得苏军Stavka充满了信心, 虽然中央战线的火星失败了, 但是毫无疑问, 南线的天王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不仅如此, 苏联在Dnep河和Dno之间地域作战相当成功. 苏联人希望将自己战线南部的成功拓展到整个战线, 无疑, 苏联人将要在北方动手了。

    第三次Siniavino攻势(代号Spark)

    在开始这次战役之前先说一下双方部署的情况.

    在列宁格勒方面军方面发动攻势的就是新建立的第67集团军, 该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 2个步兵旅, 1个筑垒地域以及其他一些部队. 整个集团军占领着从Ladoga Lake沿着Neva河直到Ivanovskoe全长35公里的战线. 在集团军左翼由第46步兵师防守, 并负责防守在上次进攻中获得的对岸的小小桥头堡, 而集团军右翼则由第11步兵旅防守. 沿接湖岸的一段交给了第16筑垒地域. Dukhanov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兵力(近卫第45步兵师, 第86步兵师和第35滑雪旅)放在了集团军纵深. 当时第67集团军平均每师7000到10000人, 步兵旅3000到5800人. 共有850门大炮, 400门M-30火箭炮和50辆坦克. 实力应该说相当不错. Dukhanov如此布置部队的原因无疑是准备进攻. 此外, Govorov在方面军内有2个步兵师, 2个坦克旅, 2个步兵旅, 1个滑雪旅的预备队可以用来加强第67集团军的进攻.

    在Volkhov方面军方面, Starikov将军的第8集团军布置在Ladoga Lake南岸50公里长的战线上, 突击第2集团军放在第8集团军纵深进行修整. 经过2个月的修整和补充, 第8集团军有了8个步兵师和1个步兵旅, 平均每师5400人, 突击第2集团军有2个步兵师, 2个步兵旅, 1个海军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 师的人数在6500到7000之间. 此外2个集团军共有1700门火炮, 130门火箭炮和近百辆坦克.

    在空军方面, 第13空军集团军有150架一线飞机, 第14空军集团军有近200架飞机, 他们可望得到列宁格勒的第7防空军以及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的支援, 使得Siniavino地区的空中优势转向苏军一边

    与此相对的, 德军在Siniavino的防守依然十分严密, 虽然德军兵力不足, 但是德军长时间在这个狭窄地区保持着10000到12000人以上兵力的5个富有战斗经验的步兵师以及其他的一些加强部队. 此外, 由于从Neva河到Volkhov河直线距离不过16公里, 所有必须寸土必争. 德军沿着河流平行的防线共建立了6条防线, 每天防线由3到战壕组成. 此外, 在这个瓶颈地带的居民点都被构筑成了支撑点. 德军还建立了5个中心防御地区Shlissel’burg, Gorodok No.1, Gorodok No.2, Arbuzovo和Annenskoe. 整个防御阵地已经构筑了1年多. 在具体部署上面, 德军第5军下辖第225,215步兵师, 第9空军野战师和第2SS步兵师, 这个军防守自Oranienbaum桥头堡到Pushkin高地面对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42集团军. 在这个军东面, 第56军(西班牙第250”蓝色”师, SS警察师, 第5山地步兵师)防守自Pushkin高地起直到Annenskoe一段面对苏联第55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左翼. 第5军和第56军, 除了最右翼的第5山地步兵师之外, 没有遭到攻击. 在第56步兵军右翼, 第26步兵军负责防守要塞化的Mga-Siniavino突出部直到Ladoga Lake, 其中, 第170步兵师和第227步兵师的一个团负责防守Neva河防线面对第67集团军, 而第227步兵师的剩余部队以及第1, 223步兵师负责防守Volkhov河面对苏联Volkhov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以及后来的突击第2集团军. 从Voronovo开始, 防线由第1步兵军(第69, 132, 61, 11, 217, 21步兵师)接管. 面对苏军第54, 第4集团军. 自Kirishi开始直到Lake Il’men由德军第28步兵军(第24, 121步兵师, 第28猎兵师)以及第38步兵军(第254, 212步兵师, 第1空军野战师)分别面对苏军第59和第52集团军. 第1,28,38步兵军, 只有第1步兵军的左翼和苏军的第54集团军的辅助攻势交了手. 此时, Lindemann只有第96步兵师一个师的预备队处在Mga以南可以随时增援. 对德军来说缺乏有效的装甲支援. 不过当地糟糕的地形限制了快速坦克部队的行动. 苏军投入的坦克部队都是直接支援步兵部队的团旅级坦克战斗群. 德军在Mga-Siniavino的防守基本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而且冬季的条件使得防守者的优势更加明显, 不过Neva河和Volkhov河的水面即将封冻, 这是对德军来说冬季唯一的不利条件.

    为了进行协同, Stavka命令2个方面军联合制订作战计划. 并且向列宁格勒地区派遣了伏罗希洛夫作为大本营代表(这个, 私下以为没什么帮助). 此外, 华西列夫斯基也参与了计划的制订. 12月初, Goronov提交了计划. 计划以第67集团军和突击第2集团军组织相向突击. 每个突击集团由7-8个师组成, 分成2个梯队. 因此,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的实力还显然不足, 所以在12月, 这两个方面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列宁格勒方面军得到了第224步兵师和第102, 123, 138, 250和142步兵旅. Volkhov方面军得到了第18, 147, 239, 364和379步兵师. 此外, 由于意识到火炮在北方战线的巨大作用, Stavka给这2个方面军一共加强了5个炮兵师外加18个迫击炮团. 结果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步兵增加了10%, Volkhov方面军步兵增加了22%, 火炮增加了20%, 迫击炮增加了30%

    这次两个方面军将同时发动进攻. Goronov把突破地点放在了Siniavno高地以北, 和上次Siniavno高地以南的地区比较来看, 地形似乎要更加糟糕一点, 特别是对列宁格勒方面军来说, 因为一渡过Neva河, 苏军就将进入Belianskoe沼泽. 由于知道自己不可能出奇不意, 所以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是唯一的方法. Goronov把自己的部队分成了2个梯队, 每个梯队4个师. 而突击地段从Shlissel’burg南端到Gorodok No.2总共不超过5公里. 为了这次攻势, Goronov为突击部队准备了1873门76毫米以上的火炮进行支援, 使得每公里的火炮居然达到了144门之多. 此外, 由于吸取了炮兵支援不利的教训, 炮兵出身的Goronov组建了长程炮兵支援群以及每公里22的直射炮兵群. 在弹药上面, 准备了3个基数的炮兵弹药. 第67集团军共有222辆坦克. Goronov平均分配在2个梯队中用于直接支援步兵. 此外, 为了克服当地恶劣的地形, 部队能够顺利渡过Neva河, Goronov共准备了15个工兵营. 建造了50公里的接近路, 使得每个师都有2条通向Neva河的道路

    Meretskov的情况也差不多, Romanovsky的突击第2集团军作为突击的主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下辖11个步兵师, 1个步兵旅, 2个滑雪旅和4个坦克旅. 占领了原先第8集团军的阵地, 第8集团军在突击第2集团军的左翼发动辅助攻击并担负掩护的责任. Volkhov方面军的炮兵支援同样很充分, Meretskov一共提供了2885门76毫米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 密度更是高达每公里180门. 他使用炮兵的方式和Goronov的方式差不多. 在装甲力量上, 突击第2集团军共有217辆坦克, 此外还有92辆坦克支援第8集团军. 不过他使用坦克的方式和Goronov有所不同, 相比较Goronov的平均分配, Meretskov把自己的坦克主要放在左翼第8集团军的结合部上. 虽然我理解他这么做主要是想利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左翼的部队能够从正面攻占Siniavino高地, 同时也能防止德军从南方的侧击, 但是这就是苏军主攻的中央方向缺少装甲支援. 在工兵支援上, Meretskov共有2个完整的工兵旅.

    计划于12月15日拟订, 应该说较已往苏军的计划细致了许多, 每支部队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 两支部队的回合线定在第2工人新村到第6工人新村之间. 如果有一方部队受阻, 另一方部队将继续前进. 由于吸取了过去的教训, 战役时间拖长会吸引更多德军的预备队, 苏军计划用3-4天完成汇合, 然后部队向南旋转推进到Mga车站和Moika河一线, 为下一步的战役做好准备. 战斗计划在1月1日进行, 代号火花(Spark). 12月底, 由于考虑到Neva的河流封冻的不够结实, 无法承载重武器过河, 此外由于交通的不够畅通使得部分物资没有到位, 所以将战役时间推迟到1月12日. 苏军还在列宁格勒东南方向和Mga西南方向发动了2次佯攻以期望转移德军的注意力. 朱可夫于1月10日来到北方, 不过个人认为他在火花作战中没起什么作用, 因为他来得太晚而没有时间做些什么. 他的心思主要集中在北方苏军发动的下一个大攻势北极星上(Polar Star), 北极星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火花. 1月5日, 苏军炮兵以及就位, 11日, 步兵师进入冲击阵地, 12日, 第一梯队的支援坦克进入阵地.

    1月12日, 战斗开始. 早上9点30分, 列宁格勒方面军近2000门火炮进行了长达140分钟的炮火准备, 为了避免损坏Neva河的冰层, 炮火线设定在离河岸200米处, 炮火主要集中在德军第一道防线上. 当11点50分, 苏军第一梯队的4个师跃出战壕, 开始了进攻. 最左翼的第86步兵师跨过Neva河进攻Shlissel’burg的南部地域, 目标是包围并攻占这个重要的居民点. 在苏军的主攻方向, 第136,268步兵师一左一右, 突击自第3工人新村到Gorodok No.2之间不到3公里的狭窄地段, 防守此地的德军第170步兵师右翼部队经过炮击还无法及时作出反应使得苏军的进攻十分的顺利, 到日落时, 苏军已经成功的在Neva河畔建立了一个宽5公里, 纵深3公里的桥头堡. 德军第170步兵师右翼兵团基本上已经可以算是击溃了, 第136步兵师继续向前, 从德军第170步兵师手里夺取了Pyl’naia等居民点, 而右翼的第268步兵师准备向南旋转攻击至关重要的Gorodok No.1和No. 2这两个Neva河畔的德军防御的关键居民点.

    在第67集团军的右翼, 进攻就不那么顺利了. 近卫步兵第45师从步兵的46师占据的Neva河巴掌大的地方发起进攻, 仅仅攻占了第一条战壕就向前乏力了, 显然, 驻守在这里的德军第170步兵师左翼部队对这里苏军的进攻早有准备.

    总体来说, 第67集团军第一天的攻势还算不错, 到晚上6点, 苏军就在Neva河上架设了2座可以承载60吨的桥梁让苏军重型坦克通过. 苏军将在第2天继续自己的攻势.

    在Volkhov河畔的突击第2集团军的攻势是同时进行的. 在进行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后, Romanovsky的第一线5个步兵师于11点15分从Lipka到Gaitolovo开始了突击. 而左翼的的Starikov的第8集团军也于11点35分开始辅助突击. 在突击部队的最右翼, 苏军第128步兵师进攻由德军第96步兵师287团2营防守的Lipka. 苏军仅仅攻占了第一道战壕就停止不前了. 由于这个营的火力点被雪覆盖使得苏军的侦察没有发现, 进攻陷于停滞.

    在苏军的主攻方向上, 苏军步兵第372师在第8工人新村以北, 第256步兵师在第8工人新村以南突破了防守此地的德军第227步兵师的防御并前进了2公里. 然而第372步兵师对第8工人新村的正面攻击却没有成功, 驻守此地的德军第374步兵团第2营挡住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击, 使得苏军无论人员还是装备都遭到了相当的损失(这也是冬季中线还是北线作战很常见的例子). 由于第8工人新村以及南边Kruglaia Grove的侧射火力, 使得苏军第256步兵师的攻击最终也停止了.

    由于注意到自己的中央方向进攻的停滞, Romanovsky在征得Meretskov的同意以后决定于第2天投入的梯队的得到的第98坦克旅支援的第18步兵师, 这支部队将投入在第256步兵师地段上, 从第8工人新村南绕过抵抗向德军纵深前进, 目标是苏军的回合点第5工人新村. 然而第8工人新村在侧翼的威胁始终存在, 此外当地深厚的积雪和强劲的北风也影响了苏军的炮火支援.

    在第2突击集团军的南翼, 苏军第327步兵师在重型坦克第32团的支援下经过1整天顽强奋战终于在日落时攻占了重要的支撑点Kruglaia树林, 解除了德军从南翼对苏军中央突击部队的威胁. 然而, 防守此地的德军第227步兵师第366步兵团依然在周围布有严密的防御, 这支部队在当晚得到了从第28猎兵师调来的第83猎兵团的支援, 2支部队的联合作战打破了苏军突向Siniavino的一切企图

    在苏军的最左翼, 第8集团军以第80, 265步兵师, 第73海军陆战旅攻击德军防守的战线, 却被防守此地的德军第1步兵师的猛烈火力所阻, 由于这里的火力支援远远比不上苏军主攻的突击第2集团军, 苏军的进攻很快就停止不前了. 相比较列宁格勒方面军第一天的成果而言, Volkhov方面军显然要不成功的多.

    而德军方面, 防守隔离带的德军第26步兵军军长Karl Hilpert面对苏军的攻势反应十分迅速, 他尽自己的可能把所能拼凑的部队派往威胁地段. 在征得Lindemann的同意之后, 他从Mga地区德军唯一的预备队第96步兵师中抽调了5个步兵营, 在加强了第36高炮团, 一个150毫米榴弹炮连, 502重坦营的一个连(4辆虎)后组成一个战斗群, 投入到岌岌可危的第170步兵师右翼防线. 此外由左邻第5山地步兵师抽调的一个战斗群前往Moskovskaia Dubrovka防止苏军近卫第45步兵师进一步前进. 第170步兵师的右翼部队已经基本被击溃了, Hilpert命令残余部队向第2, 3工人新村撤退, 面向南建立防线. 而第96步兵师剩下的部队组成一个步兵群占领了德军纵深的第1工人新村. Helpert以第1, 2,3工人新村为据点对苏军突入部队的北翼构成了威胁. 面对Volkhov方面军的进攻, Hilpert从苏军突破口南侧的防守的德军第1步兵师中抽调了一些部队组成了一个战斗群, 对苏军攻占Kruglaia树林的部队发起了一次反击, 希望重新夺回此地并且切断苏军向Siniavino高地进攻部队的后路, Meretskov向此地增派了第376步兵师, 使得德军的努力没有成功

    第二天, 经过一阵短暂的炮火准备后, 苏军开始了继续进攻. 在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战线,苏军取得最大进展的还是Simoniak将军的步兵第136师, 在第61轻型坦克旅的支援下包围了德军第96步兵师的右翼兵团在北部的防御据点, 缓慢的通过了Beliavskoe沼泽地, 到日末向东前进了4公里, 经过和德军第96步兵师的激烈战斗, 他的先头部队已经离原定的汇合地点第5工人新村不到1.5公里, 和东面Volkhov方面军的突击部队的距离也不到5公里. 在他的左翼, 正面进攻Shlissel’burg的步兵第86师却十分的不顺利, 所以Dukhanov决定利用步兵第136步兵师的成果, 第86师转向进攻Shlissel’burg的南面的战术要点Preobrazhenskoe高地, 这个企图被防守此地的德军第227步兵师所阻. 在步兵第136师的右翼, 步兵第268师的进攻和第一天相比就不顺利的多了, 第268步兵师按照计划向南旋转攻击德军在Neva河畔最重要的支撑点Gorodok, 在这里遇到了刚刚得到了第96步兵师战斗群加强的德军第170步兵师的守卫者. 德军如此强劲的实力使得苏军在这里的所有努力化为乌有, 更糟糕的是, 在下午4点15分, 在15辆坦克和突击炮的支援下, 第96步兵师战斗群发动了一次令人惊讶的反击, 苏军268步兵师在惊慌之中还后撤了2公里. 在Dubrovka桥头堡, 近卫第45步兵师面对增强了的德军的抵抗(第5山地师)一步也没有前进. 无疑, 第2天苏军在列宁格勒战线的右翼是令人失望的. Dukhanov将军命令部队原地停止进攻, 阻止德军的反击. 他计划在第3天将自己的第2梯队投入战斗

    在Volkhov河前线, 突击第2集团军经过努力终于有了成果. 在大约10公里长的战线上取得了推进, 虽然Lipka和第8工人新村还在德国人手里, 但是已经被包围. 尽管遭到了侧翼火力的杀伤, 苏军还是前进了3公里, 几乎到达了第4, 5工人新村, 在这里被驻守此地的德第1,227步兵师的部分部队所阻

    面对这种威胁情况,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Kuechler元帅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守住Shlissel’burg隔离带, 防止2支攻击的苏军取得联系. 因此他命令在Kirishi防御的第61步兵师北上增援第6工人新村以及Gorodok No.1和Gorodok No.2地区, 而第5山地步兵师和SS警察师增援Siniavino高地. 这两个重要的战术枢纽绝对不能有失(个人认为, 这个行动也是为了万一守不住隔离带时, 为北方德军撤退建立收容阵地.) 与此相对的, Goronov和Meretskov注意到了他们的第一梯队的攻势已经失去了锐势, 现在该是把第2梯队投入战斗的时候了. 胜利只有5公里了

    1月14日, Goronov命令把第67集团军的第2梯队投入作战, 但是很可惜的, 苏联人犯了过去同样的错误, 第2梯队在我看来无疑应该是集中使用, 投入到进展最顺利的方向, Goronov却是把第2梯队沿整个战线铺开, 平均分配: 第123步兵师, 第123步兵旅和支援他们的第152坦克旅投入在进展最顺利的第136步兵师地段上, 保护他受到德军反击的两翼, 支持他继续快速突进; 第13步兵师, 第102步兵旅和海军第142陆战旅则投入到原先停滞不前的第268步兵师地段上, Goronov命令他们必须攻占Gorodok No.1和Gorodok No.2.; 另外, 第34滑雪旅支援第86步兵师继续向Shlissel’burg进攻. Goronov这样作削弱了他原来拥有的优势, 让我觉得不可理解, 因为在我看来, 无疑和对面进攻的Volkhov方面军的部队取得联系才是最主要的

    从1月14日到17日, 第136步兵师的进展开始变得非常缓慢, 防守他们的德军第227步兵师的残部和德军第96步兵师战斗群虽然受到苏军的2面夹击, 但是依然是寸土必争, 每幢居民楼都要经过反复的争夺. 苏联人经过巨大损失后, 终于前进了2.5公里, 到达了目的地第5工人新村的外围. 而在第136步兵师的翼侧, 第123步兵旅接近了第1,2,3工人新村, 并于1月17日攻占了第3工人新村, 但是攻占其它2个居民点的企图被防守当地的德军所挫败. 而南翼, 第268步兵师即使得到了第2梯队的大力加强, 也无法克服德军在Gorodok No.1和Gorodok No.2的防守, 这里的防御对苏军来说无疑是太强了. 而且也得到了及时的增援. 而对Shlissel’burg的进攻也好不了多少, 第86步兵师经过苦战终于在1月15日攻占了Preobrazhenskoe高地, 但是继续对Shlissel’burg的进攻却陷在残酷的巷战里, 幸运的是当地的德军已经接到了撤退命令

    在东面, Meretskov和Romanovsky犯了和Govorov同样的错误, 预备队分散的投入, 第18, 71步兵师和支援的第98坦克旅于1月13日下午就已经投入作战, 而第191步兵师则投入在南翼, 而后, 第239, 11步兵师, 第12, 13滑雪旅和第122坦克旅在随后的三天里面分批分批的投入战斗. 第256进行了大胆的机动, 绕过了Siniavino高地以后从西南面发起进攻, 希望进攻德军防御的薄弱点, 然而事实证明, 这样的薄弱点不存在. 在中央, 第372步兵师在增援下终于攻占了第8工人新村(第一线仅仅由第374步兵团第2营1个营驻守的这个居民点在苏军主攻方向上坚持到第3天才陷落), 驻守的德军只能向西突围, 沿途遭到了苏军火力的杀伤, 损失严重. 苏联人乘势前进, 经过激烈的战斗于17日到达了第一工人新村. 而增援的第18步兵师也成功的到达了第5工人新村外围. 很明显, 德军已经阻挡不了苏军的会师, 加在中间的德军只有第227步兵师一部, 第96步兵师战斗群.

    在1月17日, Kuechler和Lindemann都明了这个危险的情况, 可是2个人都拿不出任何有力的部队支援两面奋战的德军. 不得已, 他们命令第61步兵师师长Huhner将军以第61步兵师的2个团级战斗群为基础建立Huhner战斗群, 这个战斗群将从其坚守的Siniavino高地向西北方向突击, 支援几乎已经被分割的德军第227, 170, 96步兵师和第5山地师. 然而这个企图被苏军打败. 别无他法, 德军准备在通道还存在的时候撤退. Lindemann命令北部德军突围, 同时SS警察师在第5工人新村附近进行了一次反击以接应德军, 突围德军遭到2面苏军的火力杀伤, 损失惨重, 特别是这4个师的重装备几乎是损失殆尽. 1月18日, 苏军2军完成了汇合. 同时, 包括Shlissel’burg和Lipka的居民点悉数被苏军夺回.

    在朱可夫的协调下, 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开始向南旋转, 准备攻占屡攻不破的Gorodok No.1和Siniavino高地, Lindemann把撤退出来的残部加上周围原来的部队都聚集在这条防线的附近, 并且不断的给这条防线增援(第21, 11步兵师, 28猎兵师全部). 双方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1月底, 德军最终守住了防线. 在征得朱可夫同意后, Govorov和Meretskov停止了进攻.

    火花战役对双方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苏联两个方面军一共损失了115,082人, 其中, 33,940死亡, 被俘或者失踪. 而德军至少有12000人在这块狭窄地失去了生命

    对于苏军来说, 火花行动无疑是一场胜利, 虽然苏军的损失基本上是德军的2倍, 虽然苏军原定的占据Siniavino高地和Mga地区的计划没有实现, 但是苏军打通了通往列宁格勒的陆上联系, 得到了包括Shlissel’burg和Lipka在内的重要居民点, 肃清了Ladoga Lake以南大约8-10公里内的德军, 极大的改善了苏军西北方向上的战略形势. 特别是考虑到苏军突破的这15公里地域完全是德军坚固防守地区而且毫无弱点可言. 苏军相比之前的进步无疑是明显的. 无论实在进攻组织和炮兵准备上面

    如果说苏军的不足, 首先是炮兵和步兵的协同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继续作出改进, 其次, 预备队投入的方法不对, 苏军指挥官还没有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否则我怀疑德军北部被切断的集团能否成功突围; 此外, Meretskov把坦克集中在左翼正面进攻Siniavino高地的做法也值得商榷.

    对于德军来说, 犯的唯一的也是最大错误的就是如此长的战线可用的预备队只有第96步兵师一个师. 唯一进入北部德军集团的叶只有这个师的部队. 其他部队撤出防线赶到已经太晚了. 他们只能挡住苏军进一步的突破. 在战术表现上德军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朱可夫并不是为了火花来到列宁格勒的. 我猜他当时满脑子都想的是北极星计划(polar Star), 火星(Mars)因为最近的介绍而被不少人熟知, 但是北极星却知者寥寥. 然而事实上北极星计划的规模并不次于火星. 为了这次攻势, 将有列宁格勒, Volkhov, 西北三个苏联方面军参加, 参战的总兵力接近70万, 几乎和Mars投入的兵力总数相等. 而且朱可夫的野心同样巨大—希望在这次攻势中彻底击溃德军北方集团军群.<

    这个计划很好的利用了德军防线上的弱点, 同时展现了苏军优秀的战略想象力. 由于苏军持续不断的在Siniavino高地附近发动攻势, 使得在北方作战的德军部队在Mga突出部十分密集, 而与此相对的, 使得德军其他地区原本薄弱的防御更显得弱不禁风. 朱可夫计划在2月上半月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发动一次钳形攻势, 对防守Mga突出部的德军进行两翼合围. 同时此举无疑将吸引德军的主要吸引力, 使得德军部队进一步向列宁格勒东南接近地靠拢. 然后, 铁木辛哥的西北方面军将在2月15日发动其主要攻势: 首先, 由西北方面军的左翼部队(突击第1集团军由南向北, 苏第27, 11集团军由北向南)对Demlansk口袋的根部发动攻击, 切断德军第2, 10军并且消灭, 然后利用德军防线上出现的漏洞投入Khozin Group(这支部队将包括新成立的由著名的Katukov指挥的坦克第1集团军, 第68集团军和其他一些加强部队, 由列宁格勒原来的司令Khozin指挥). 这支部队将向西北方向进攻, 通过Luga直接攻向海边. 如果苏军此举成功的化, 那么意味着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所有部队都将被切断. 其实这个计划就是当年的曼施坦因计划的翻版. 而且由于北方德军没有任何整建制的机械化部队使得朱可夫觉得自己的这个计划可能成功的概率很大.

    然而, 我要说这个计划和苏军同时期的其他计划一样(Mars, Star等等), 无论其看起来一旦成功会有多么大的影响(我赞同的确存在这种可能), 计划本身超出了苏军当时的能力, 使得本来对苏军来说的机会变成了灾难. 首先, 在苏联北方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运动的难度谈何容易. 我不认为当时苏军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失去了速度, 那么被给予厚望的Khozin Group将什么也不是. 其次, 这样一个纵深超过300公里的战役绝对超过了当时苏军的后勤保障能力. 至于其它的弱点, 下面将要谈到

    第四次Siniavino高地攻势

    这次攻势, 由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 将是一场牵制攻击. 但是为了使得攻势足够逼真, 牵制足够多数量的德军部队, 同时Mga突出部的消除的确也有利于列宁格勒的安全, Goronov和Meretskov决定尽他们最大努力来进行这场战役

    计划决定由列宁格勒方面军的Sviridov将军的第55集团军和Volkhov方面军的Sukhomlin的第54集团军发动对Mga突出部的德军根部发动向心攻击. Sviridov的第55集团军共有8个步兵师, 4个步兵旅. 他以近卫第45, 63步兵师, 第43步兵师和第34滑雪旅以及唯一的坦克支援力量第31坦克团共33,000人, 30辆坦克进攻由德军第5步兵军由西班牙第250蓝色步兵师和SS第4警察师防守的自Krasnyi Bor到Kolpino的一段约30公里长的战线, 攻击的重点放在西班牙师的大约4500名没有坦克支援的士兵身上. 而Sukhomlin将军的第55集团军共有10个步兵师, 3个步兵旅和2个坦克旅, 70000人和60辆坦克, 将进攻德军第28步兵军的第69, 96, 132步兵师, 其中进攻重点将落在中间的第96步兵师身上, 这个步兵师刚刚在1月份的火花战役重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因此被轮换部署到这个”安静”的正面上进行修整和补充. 毫无疑问, 德军对即将到来的进攻并没有准备.

    而在战线的中央方面, 为了改善指挥, 突击第2集团军已经被Volkhov方面军转隶到列宁格勒方面下, 和第67集团军一起在1月份他们刚占领的土地上面对着德军. 由于刚刚结束火花战役, 这2个集团军都没有从恶战中及时恢复元气. 突击第2集团军当时共有12个步兵师, 共约60000人和50辆坦克. 第67集团军共有6步兵师, 8个步兵旅共40000人和30辆坦克. 他们面对着德军第26步兵军第28猎兵师和第21步兵师组成的Hilpert集群防守的Gorodok地区以及在Siniavino地区防守的第11, 61步兵师. 德军共有35000人密集防守在这一地区. 苏军将在这一部分战线上进行牵制性攻击.

    2月10日, 苏军开始了攻击. 虽然在朱可夫的构想北极星计划中, 这次攻击只是辅助攻击, 牵制德军的主力, 但是苏军确实是要用这次攻势来消除Mga突出部, 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佯攻, 而称之为辅助攻势. 在苏军进攻的右钳第55集团军进攻地段上, 由于对西班牙人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一开始苏军的进攻可以说十分顺利. 经过2小时的炮火准备, 苏军迅速的夺取了西班牙师第一线的支撑点(在北线冬季很少见的情况). 到10日晚, 西班牙人的防线已经支离破碎了. 第55集团军的第一梯队成功的锲入纵深4-5公里, 苏军右翼的第一天的行动令人满意. 由于北线不适合大的机械化兵团活动, 苏军就想依靠坦克旅进行一些尽可能的纵深作战. Sviridov将军在战斗前就以第35滑雪旅和第122坦克旅为核心组建了一个机械化集群, 希望这个集群能够起到类似快速机械化部队的作用进行纵深快速运动. 这个集群于10晚在进展最顺利的近卫步兵第45步兵军地段上投入战斗, 目标是德军防御纵深的Tosno. 使苏军没有想到的是西班牙人在纵深毫不放弃的进行抵抗, 而当地糟糕的天气和地形以及突然出现的泥泞使得苏军的快速部队无法快速起来, 无论是滑雪旅还是坦克旅都无法离开道路进行运动, 别无他法, 苏军只能对坚持战斗的西班牙守军正面攻坚, 两军经常进行寸土必争的反复争夺, 虽然苏军的确在前进, 但是进展远不如预期, 德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到12日, 德军从Chudovo地区和Uritisk调来第212, 215步兵师, 德军和西班牙残部阻止了苏军的前进. 而苏军对德军SS警察师的进攻也同样不成功. 经过2天的激烈战斗, 苏军只是把德军往后压退, 再一次的, 德军迅速的反应挽救了局势, 第24步兵师, 以及SS第2机械化旅的一部分, Flanders团, 第11, 21, 227步兵师的残部(这些部队在之前Siniavino高地的战斗中被重创)投入了该地段, 使得苏军的在14公里长的正面上最大锲入德军7公里就停止不前了. 当然德军这些投入的零散部队表明德军也已经竭尽权力了. 双方的损失同样巨大. 苏军为了自己小小的进展损失了10000人和大部分投入战斗的重型坦克. 德军的损失比率甚至超过苏军, 在损失最惨重的西班牙人地段, 损失了全部战斗人员4500人中的3200人, 损失比率高达90%.

    苏军进攻的左钳第54集团军的进展并不比右钳有利, 虽然苏军最大可能的集中了兵力, 在主攻地段上, 苏军集中了第166, 198, 311, 378步兵师, 第14, 140步兵旅, 第6海军陆战旅和第124坦克旅进攻遭受到重创的德军第96步兵师. 然而德军的这些已经遭受过打击的战士再一次巧妙的利用地形和泥泞的道路拖住了苏军的前进, 在3天激烈的战斗中, 虽然第96步兵师的防线基本破裂, 德军还是争取到了从Siniavino驻守的第61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 从Volkhov河战线的第121, 217步兵师以及友邻的增援, 到15日, 战线以基本稳定

    由于德军为了稳定两翼的局势从Siniavino高地和Gorodok地区抽调了相当数量的部队, 使得苏军有机会攻占这一重要地区. 2月12日, 突击第2集团军和第67集团军开始了进攻, 尽管德军数量有所减少, 但是坚固完善的防御地区使得苏军每天的前进只能以米来计算. 经过6天激烈的战斗, Dukhanov将军的第67集团军终于攻占了Gorodo No.1和2这2个小镇. 但是苏军进一步的努力却毫无成效. 列宁格勒方面军和Volkhov方面军的部队已经到达了极限. Siniavino高地依然在德军手里

    第四次Siniavino高地攻势和对Mga突出部的攻击失败了. 虽然苏军的确起到了牵制和吸引德军预备队的作用, 并且成功攻占了Gorodo地区, 但是苏军合围Mga地区德军的目的没有达到. 苏军的失败原因有多样原因, 第一是Mga突出部的德军过于密集, 这样密集的德军并不是简单的增加苏军进攻部队的实力就可以成功的. 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 但是并不代表这些兵力能够有条件或者有能力恰当的运用. 第二是苏军的组织和协同依然有着严重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 过多的下属单位对于集团军司令部是一种过大的负担. 使得集团军很容易失去对下属的师旅的指挥. 第三是苏军缺乏大型快速运动部队对德军纵深进行突破. 在这场战役中投入的快速集群实力不足以替代坦克/机械化军, 然而坦克/机械化军本身不适于在北方作战

    对于朱可夫来说, 对Mga突出部的攻势虽然没有成功, 但是牵制德军预备队的行动成功了, 现在该是北极星行动的时候了. 然而, 一些意外影响了这个计划. 首先是自2月10日开始的短暂的化雪严重影响了对Demiansk进攻的苏军部队集中, 突击第1集团军, 第53集团军和Khozin集群没有能够到达. 然而, 由于苏军在北线持续得进攻使得德军兵力极度不足, 为此德军终于决定放弃Demiansk突出部, 于2月19日开始执行Tsitin计划, 于23日完成, 撤出了Demiansk突出部. 虽然朱可夫尽力用手头部队进行了攻击, 但是却没有成功. 朱可夫不得已, 把北极星延迟到3月, 这时得计划已经和原先得计划相差甚远了. 当进攻开始后, 由于曼施坦因在南部哈尔科夫的反击使得Stavka命令Khozin集群突击的主力Katukov的第一坦克集团军南下, 此后, 铁木辛哥的西北方面军的许多最好的部队也接到命令纷纷南下. 使得原先苏军的战略构想失去了基础, 经过几场激烈的消耗战以后, 剩余的部队损失很大, Stavka命令放弃北极星. 此时, 朱可夫早已离开列宁格勒前往库尔斯克挽救危局

    第5次Siniavino高地进攻战

    1943年列宁格勒的形势由于得到了拉多加湖南岸狭窄的呼吸管道而比42年有了很大的缓解, 但是由于德军占据着Mga突出部使得列宁格勒和苏联其他地区的联系始终是脆弱和不稳定的. 特别是Siniavino高地离Ladoga Lake南岸只有10公里之遥, 德军可以很容易的切断这条通路. 德军的确有进攻列宁格勒的想法. 事实上当结束库尔斯克战役之后, OKH就计划在列宁格勒地区进行2次战役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列宁格勒问题, 然而这个想法随着库尔斯克进攻战役的失败而放弃. 但是不管怎样, 德军占据Mga突出部对列宁格勒始终是个威胁, 苏联计划使用Govorov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和Meretskov的Volkhov方面军发动一次联合攻势, 消除这个威胁.

    由于突击第2集团军已经撤到后方修整, 所以苏军计划投入战斗的是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5,67集团军和Volkhov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 其中第55集团军作为辅助进攻只在第67集团军进展顺利时才投入战斗, 所以主攻的是第67和8这2个集团军.

    这次进攻的想法很简单, 由第67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对防守在Mga突出部的德军步兵第26军进行两面夹击, 攻占Mga和Siniavino高地, 拓宽连接列宁格勒的走廊. 此外, 第55集团军将在南翼提供一次小规模的辅助攻击

    Dukhanov将军的第67集团军正面对着德军防守Siniavino高地的德军第26步兵军, 这个地区的德军是最密集, 防御也是最好的, 而从Neva左岸渡河进攻又要大大增加进攻的难度, 所以Dukhanov准备从刚刚取得的Neva和畔的桥头堡Gorodok发起进攻, 即对于Mga突出部来说是德军防守的左肋, 为了改善进攻部队的组织和协同, 苏军投入了新成立的近卫步兵第30军, 这个步兵军由在火花战役中表现出色的原苏军第136步兵师师长Simoniak将军指挥, 下辖近卫第45,63,64步兵师, 并有近卫第30坦克旅和第220坦克旅, 第31和29坦克团的支援. 这个军将从桥头堡冲出攻击Arbuzovo, 占领该地以后近卫第30步兵军将向东南方向前进, 从北面攻占Mga这个最终目标. 而第67集团军的其余部队第90, 268, 43, 123步兵师在近卫第30步兵军的左翼Siniavino高地德军的正面发动佯攻牵制德军的部队增援主攻方向. 苏军面对的德军是德军第26步兵军的第121, 23, 11, 290步兵师, 其中第121步兵师和第23步兵师的左翼部队将面对苏军近卫第30步兵军的主要攻击. 总共苏军以75000人和150辆坦克进攻德军35000人

    Starikov将军的第8集团军将从另一面进攻. 为了突破德军的防御, Starikov组织了2个突击集群, 以第18, 378, 379, 239步兵师组成北集群, 以第256, 364, 165, 374步兵师组成南集群, 每个集群由两个梯队组成, 并各得到了1个坦克团的加强, 分别从Mga铁路的南北两侧发动进攻, 此外, 苏军还有第16, 122坦克旅可以用来发展突破. 北集群进攻由德军第5山地步兵师的一部分防御的战线. 而南集群则面对第5山地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69步兵师的左翼. 为了掩护进攻部队的左翼, 防止德军从南边来得反击, Starikov将军以第256, 382步兵师, 第1, 22步兵旅组成辅助攻击集团在南集群的南侧攻击德军整个第132步兵师. 最后, 他还有第286步兵师和第58步兵旅作为后备. 整个第8集团军得到了大大加强使得其总人数达到了80,000人和250辆坦克, 在整个正面上对德军有2.5:1的优势, 而在苏军主攻方向上由于集中兵力, 苏军的50000人和150辆坦克有着近5:1的人员优势和压倒性的坦克优势. 虽然苏军在2边都有极大的优势, 但是由于苏军进攻地段十分接近德军防守严密的Siniavino高地使得德军很容易得到增援, 苏军的牵制进攻很难完全牵制德军的行动. 其次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苏军没有任何可能快速突破, 这意味着苏军还是要对坚固防守的德军阵地进行正面进攻.

    7月22日, 苏军开始了进攻. Dukhanov的第67集团军进行了150分钟的炮火准备. 近卫第30步兵军成功的在德军第121, 23步兵师之间打开了一个口子, 并且顺利的夺取了Arbuzovo. 但是, 由于北方没有快速部队可以利用这一效果使得德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德军迅速的作出了反应, 第58步兵师, 第28猎兵师和第126步兵师先后来到了这一地段, 其中后两个师直接来自Siniavino高地, 和他们一起到来的还包括几个突击炮营使得德军面对第67集团军的实力迅速的翻了2倍. 同时也可以看出苏军第67集团军对德军的牵制进攻有多么不成功.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着, 但是战斗迅速的成为一场消耗战, 苏军已经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目的, 一直到8月22日, 所有重要的战略要地依然在德军手里, 在征得Govorov的同意后, 苏军停止了进攻, 而且第67集团军的不成功使得第55集团军的支援攻击也被取消

    在苏军进攻的另一边, Volkhov方面军的运气也不比他的友邻好多少, 虽然第8集团军的进攻进行了大量的准备, 甚至苏军把自己的战壕都挖到了德军的眼皮地下, 但是苏军在7月22日炮火准备之后的进攻却只取得了非常有限的进展, 占领了德军的第一道战壕就停止不前了. 更糟糕的是由于侦察和协同的不利, 支援苏军的重型KV坦克陷入了德军的雷区或者当地的沼泽而动弹不得, 成为德军反坦克火炮的绝好靶子, 到了第一天傍晚, 投入进攻的坦克已经损失了一半. 由于发现苏军的进攻陷入胶着, 在征得Meretskov的同意以后, Starikov将军将第379, 165步兵师投入第一线, 而将原先的第18, 256步兵师撤出战斗进行整补, 然而后备部队的投入并没有改善态势. 因为Lindemann也投入了增援部队: 将原先被苏军逐渐压退的第132步兵师由从Arbuzovo调来的第121步兵师替换, 而将第132步兵师增援到受到很大压力的第5山地步兵师的正面上. 到8月13日, Meretskov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 第311步兵师和1个独立坦克营, 其实我认为这个决定很有问题, 在投入那么大部队经过那么长战斗都无所获的情况下1个步兵师能有什么作为, 毫不奇怪的, 这最后的进攻也失败了

    到8月22日, 苏军的进攻越来越微弱, Stavka命令停止进攻. 虽然苏军得到了Naziia河畔一个Porech桥头堡, 为下次进攻得到一个良好的出发阵地, 但是离苏军最终的目标Mga还遥远的很.

    这场失败的进攻对苏军的消耗是很大的, 在苏军投入的253,300人中损失了79,937人, 其中20,890阵亡, 失踪或者被俘. 在投入进攻的部队中损失了1/3, 这个损失比例是相当高的. 这突出的表现了苏军高级指挥官Govorov和Meretskov对战役的节奏没有把握, 在最初的进攻没有奏效后把战役时间脱的如此之长只是白白增加消耗. 对苏军来说幸运的是消耗是双方面的. 德军虽然从绝对损失来看明显小于苏军, 但是这有限的损失却是德军损失不起的

    第六次Siniavino高地进攻战

    前次的进攻失败表明, 对Mga突出部发动攻势从军事上有多么的不合算: 在这里你很难突破, 对手可以充分的利用地形以加强防守者的优势. 纵然付出巨大努力得到了突破, 由于没有适合的快速部队利用打开的突破口使得突破并不能取得相应的战术价值. 所以在这一地域进行任何的进攻战都是消耗战. 一场消耗进攻部队鲜血的战役. 但是无论在军事上看继续在这一地区行动有多么不合理, 德军可以从Siniavino用远程炮火持续轰击联结列宁格勒的陆上通道使得苏军不得不进攻Siniavino高地(就像44年以后德国不得不为了政治理由保持克里木半岛).

    Govorov意识到突破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好处, 不能发展的突破口只是让德军从一个地方机动到另一个地方. 转入到消耗战之中. 与其这样, 不如正面进攻, 虽然正面进攻不是有效的战术手段,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式, 正面进攻Siniavino高地并夺取它!

    Govorov把正面进攻Siniavino高地的任务交给他手中最好的部队近卫第30步兵军. 军长Simoniak将军如果说在7月份的战斗还显得稚嫩, 那么经过1个月的战斗已经使他成熟起来. 而为了加强这个军的进攻, Govorov给它加强了3个坦克旅之多, 绝大部分是KV的. 而第67集团军的其它部队(第43步兵军(第11, 128, 314步兵师), 第43, 124, 196, 268步兵师以及支援部队)将在两翼提供支援性的辅助突击. 在9月的时候, 负责防守Mga突出部正面的还是德军第26步兵军, 当时下辖第58, 126, 11, 290, 154步兵师和第5山地步兵师, 此外还有第26猎兵师作为军(也同时是第18集团军)的预备队驻守在Mga. 其中第11和290步兵师全部驻守在Siniavino高地将面对苏军的主攻. 苏军可望有3:1的兵力兵器优势.

    虽然苏军在兵力兵器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Govorov清醒的知道这点优势毫无意义, 以前他曾经有过更大的优势, 而且Siniavino高地本身易守难攻, 德军又在这一地区经营了近2年的防御工事, 苏军以往几次对这里的进攻表明这里的防御火力十分完备而且没有弱点. 所以苏军的进攻火力掩护必须更加有效. 以往苏军进攻时总是先进行长时间的炮火准备, 对德军第一线战壕内的德军和纵深内的以被侦察到的火力点进行压制, 然后炮火停止, 步兵开始冲锋. 德军与此应对的方法就是将大部分有生力量和步兵转入地下炮火打击不到的地方等待苏军炮火停止以后再迅速占领战壕”迎接”进攻的步兵. 这就是苏军前几次进攻炮火准备都将德军第一线的战壕彻底夷平却依然没有成功的原因. 这一次苏军决定作出改变. 炮兵出身的Govorov和他手下的炮兵指挥官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决定将炮火准备和炮火掩护放在一起执行. 当炮火准备结束时并不以通常的一阵火箭炮齐射结束, 而是继续在冲击的步兵身前一百码进行火力掩护步兵冲向德军战壕. 这样使得德军无法及时了解苏军炮火准备结束的时间而作出反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 苏军终于完成了炮兵和步兵之间的协同

    9月15日, 苏军按照计划开始进攻. 新的炮火掩护计划像预想的那样成功, 德军显然对这种新的进攻模式缺乏了解和应变措施. 苏军近卫第30步兵军以第45, 63近卫步兵师为突击部队仅仅经过了30分钟的战斗就占领了Siniavino高地, 这个他们付出了无数鲜血才获得的地方. 防守这个地区的德军第11和290步兵师被迅速shatter. 又一次, 北线出现了打开突破口而无法利用的情况. 德军迅速的作出了反应, 预备队第28猎兵师和从其他地方调来的第215, 61步兵师迅速的堵上了德军防线的漏洞. 经过3天激烈战斗后, Govorov意识到他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了, 所以明智的停止了进攻. 整个进攻苏军的损失大约10,000人. 应该说苏军这次进攻虽然所得有限, 但是无论组织还是节奏的把握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列宁格勒的陆上通道终于不再受到直接的威胁了.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防战1941年12月17日

第一章 难攻不落!千年要塞

  塞瓦斯托波尔市原址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据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渡假地。但这个渡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一千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正教希腊人、13世纪的景教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从15世纪开始,回教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在19世纪中期俄国掌权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110000人长眠于此。战火一直蔓延到正教沙皇俄国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在苏联时代特别是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

  但是经营了一千年的要塞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先看一下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

  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0000人,但坦克仅40辆。

  1941年12月17日,德军7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师全面包围要塞,发起第一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德军绕过"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从要塞群西侧进攻"斯大林"要塞,但是毫无战果,由于2天前苏联海军陆战队在刻赤半岛登陆迅速粉碎德军包围圈,第一次攻防战以德军全面失败收场,而身穿黑色水兵服的苏联海军陆战队也获得了"黑色死亡"称号(如左图)。然而由于克里米亚仍威胁德国南方战线,德军需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这颗钉子。因此从1942年5月8日开始出动第11军(1个装甲师和4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开始对刻赤半岛的苏军发起反击。由于德第8航空军有效的协同作战,德军于5月16日再次占领刻赤半岛,在这次"猎雁作战"中苏军共有26个师被歼灭、170000人被俘,塞瓦斯托波尔的门户再一次大开。

  第二章激战!最强要塞V.S. 最强火炮

  德军司令曼施泰因上将(一级)深知要塞防御力之强,为了确保这次攻击成功,除了需要里希霍芬上将(一级)的第8航空军支援,强有力的陆军炮兵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德军第306炮兵司令部被整个调来,主要配属在北部战线的第54军,而南部则由第30军和罗马尼亚山地部队合围苏军第一线阵地。

  1942年6月6日,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拉开了序幕。当天,203个德军炮兵连集结在北部要塞群,曼施泰因力图在最强防御线上打开缺口,从而发起二战中德军最疯狂的一次炮击作战。但是,在最北部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要塞压制着北方主要道路和别别克峡谷的险要地带,305毫米火炮随时会对德军步兵造成毁灭性威胁。而普通的火炮对这个坚固无比的要塞也毫无办法,它的44公里射程更让德国第54军难以前进寸步。为了突破最强的要塞,必须动用最强的火炮。德军经缜密策划后调拨了3门超级巨炮,它们分别是:420毫米固定式臼炮"刚玛设备"、610毫米自行臼炮"卡尔设备"、800毫米列车加农炮"古斯塔夫设备"(也称为"多拉炮" 而它的穿甲弹射程是38公里所以亦必须在"高尔基I号"的射程之内冒险攻击)。德军的第一目标是苏军"库拉贝"弹药库,为此,首先由"古斯塔夫"连续发射重达7100公斤的穿甲弹直接穿透8000毫米的防护层命中位于地下弹药库中部引起震撼全岛的大爆炸,从而断绝了苏军北部要塞群的弹药供给。随后,"古斯塔夫"顺临时搭建的4轨大型铁路转弯南下,开始攻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北部德军炮兵开始进入全面围攻"高尔基I号"的炮击行动。

  这时北部炮击的主角换成了610毫米"卡尔炮",它也被称为"雷神之锤"。"卡尔"的射速较快,重达2200公斤610毫米高爆弹倾泻在"高尔基I号"要塞周围,4000毫米厚的永久水泥装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内部开始暴露;然后是第8航空军倾巢出动,采用每天1000架次的波状俯冲轰炸对要塞生活区造成完全破坏,迫使苏联士兵向要塞内部退却。为了压制苏联步兵的突围和增援,420毫米"刚玛炮"对要塞周边进行地毯式轰击,1000公斤重的420毫米炮弹雨点般粉碎要塞周围所有的道路、铁路网,"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完全孤立!

  6月17日,德军总攻。

  在35公里的狭窄阵地上,1300门德军火炮对"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进行不间断全体炮击,要塞被灼热的冲击波覆盖,所有外围防御阵地几乎化为灰烬。但是最重要的联装炮塔由于目标小而未被命中,仍然坚持反击。德军为精确攻击这个炮塔而调拨了2门355毫米臼炮到别别克峡谷北边,同时命令所有火炮使用穿甲弹齐射压制苏联炮塔。当"高尔基I号"暂时沉默时,十余枚355毫米榴弹(重1000公斤)从顶部插入炮塔装甲板,这些炮弹装有延迟爆破引信,在数分钟之内连续造成内部爆炸。"高尔基I号"装甲炮塔顶盖被整个掀开,德军立即动用280毫米火箭炮对敞开的炮塔实施燃烧弹射击,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弹继续轰击炮塔周边设施。

  最后"高尔基I号"联装炮被完全摧毁,驻守炮塔的苏军官兵全体阵亡。

  同时南部德军也开始对苏军第一防御线进行压迫。6月11日,德第30军分3路进攻:第72步兵师北上直扑"上坡高地",由罗马尼亚山地师牵制苏军"废墟山"和"北方鼻子"阵地进行掩护,至6月22日占领"上坡高地";第170步兵师由中路绕过"库贝"要塞于18日夺取"秃鹫高地";主力第28步兵师连续攻克"荆棘山"和"红色高地1、2、3",然后北上再折返,从后面进攻"巴勒库勒瓦"要塞,苏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很快失守。

  在短短的10天内,南部苏军2重防线均已告破,德第30军进逼最后的"苏联山脉阵地",等待北部第54军的合作夹击。

  第三章 SIEGE!看不见天空的城市

  北部战线6月11日,巨炮"古斯塔夫"全面轰击"斯大林"要塞,同时多数火炮亦向前推进10公里(这时已没有"高尔基I号"的炮火压制)集中攻击中部要塞群,由于各要塞之间的道路、铁路和电话等联络设施均严重损坏,无法有效地协同;而里面的指挥员有很大部分是没有经验的新军官,而要塞完成时的第一代军官很多在大清洗时被杀害,内务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又多数驻在市区,面对精锐的德第54军自然要吃大亏。6月13日,德第22师占领"斯大林"要塞,炮兵部队层层推进,使用88毫米炮和火箭炮在近距离各个击破其余要塞。至6月22日,北部苏军中心防御完全崩溃,12个要塞有11个落入德军手中,但是这时"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仍在抵抗!

  装甲炮塔被炸毁后,在"高尔基I号"的下部2层永固工事中仍有1000名苏联士兵死守,德军调集大量88毫米高射炮逼近工事进行零距离穿甲弹、榴霰弹交替射击,第2层工事被夷为平地,苏军拒绝投降进入地下第3层防御。德军火炮无法攻击地下目标,派战斗工兵分区使用塑性炸药一块块炸开工事入口,但工事内部有众多暗道和隐蔽火力点,炸药也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德军不得不采用原始的手段-进入工事用手枪、刺刀和工兵铲进行白刃战,最后以惨重代价占领了这个"血的房间",当时人血在射击口和下水道里流淌,可见战斗之残酷。1000名苏联士兵中被俘者不到40人。这样,塞维纳亚湾北岸全部被德军控制。德第54军麾下第22、50、24步兵师开始渡过塞维纳亚湾配合南部第72步兵师夹击"苏联山脉阵地",在6月30日终于拿下这条最后的防御线。第72步兵师分成3路进逼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英国军人墓,而北部3个步兵师在市区东部完成合围,北岸第132步兵师和第306炮兵司令部也已架好火炮。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已由攻防战转变为德军占优势的围攻战。

  从6月30日开始,德军动用包括3门巨炮在内的所有1300门火炮对市区进行地毯式轰击,第一天就发射了64000吨炮弹,整个城市变成血红,天空消失在浓烟和烈火中。第2天起,德军进行不间断射击,第8航空军的出击增至每天1500架次,120000枚燃烧弹席卷塞瓦斯托波尔,排炮达到暴风雨般猛烈的程度,市区建筑全部被炸毁,公路、图书馆、公园、学校荡然无存。德军接着使用重型燃烧弹和火箭弹进行大焚烧,无数火球流星般地向城市飞来,"斯图卡"机群也开始低空扫射。塞瓦斯托波尔笼罩在地狱之火中,这种情形恐怕只有在"启示录"里才看得到。

  不过,尽管城市毁坏得如此严重,但市民和守军基本上毫发无损。塞瓦斯托波尔是一种"镜子城市",也就是说在地下还有一个巨大的、和地上城市基本对应相同的生活区。德军炮轰的5天里,苏联军民进入这个地下城市生活、甚至开展娱乐活动。地下城里也有兵工厂,工人和市民加紧制造火炮弹药,提供给守军使用。在城市烧毁之后,德军火炮用穿甲弹射击地面,但是市区的地面比要塞装甲更厚、生存设施也更好。但如果德军用"古斯塔夫"射击必定会给市民造成巨大伤亡。

  尾声陷落!不败之城

  7月2日,南部德军首先发起总攻击,第170步兵师从后面包抄靠海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要塞,动用全师兵力将其占领,这次"高尔基II号"的火炮由于射角不足的关系而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至7月4日,第72步兵师突破英国军人墓向西推进,市区外的苏军全部被压缩在半岛西部狭小的3个滩头。

  德军达成对塞瓦斯托波尔市区的全面包围后,守军的抵抗已无任何意义。7月3日,德军减低炮击强度,步兵和装甲兵占领了市区的50%。考虑到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古斯塔夫"巨炮的威胁,苏军守备部队同意投降,这时守备司令官不在城内。7月4日,德军停止炮击,苏军暗堡和火力点也陆续投降。这时黑海舰队派出的舰只姗姗来迟,半岛西部残余的少量苏军上船撤退,其中包括塞瓦斯托波尔守备司令-克斯罗夫中将。

  至此,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落幕。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而现在却成为了祖国德国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

  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米亚成为战俘,这个数字太大,可能包括民兵和临时征召的志愿兵。曼施泰因本人因此战功于6月30日战役进行时晋升野战元帅。而苏军司令季米特里-克斯罗夫中将被召回莫斯科,因失守责任而被降级为少将,转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属下第24军军长,1945年晋升上将。

 

194205蓝色计划(夺取高加索的战争经济资源)----最后的战略进

第一部分:对于第41号指令的分析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

  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 1942年4月5日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

  第41号指令

  在俄国的冬季会战行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

  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面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

  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就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

  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注意点:希特勒已经把经济利益放在了其战争目的的首位,作为克劳塞维茨的弟子,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恪守着其理论:战役的最主要目标是击败对方的武装力量,而经济和政治利益应该尾随其后,而不能置前。这次命令的发布宣告着希特勒战略思想已经压倒了那些参谋军官们,早在1942年2月,经济部门就给予希特了一些石油危机方面的警告,他们认为德国如果无法获得苏联的石油资源,那么就很难坚持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而希特勒这次战略思想的完全转变意味着经济目标已经成为希特勒的首要考虑对象。)

  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特别是海岸的安全。(注意点:德国在1941年基本上不会受到英国陆军登陆的威胁,因为敦刻尔克撤走的30多万部队没有带走多少重型装备,而要生产出能满足30多万部队需要的武器至少需要一年以上,到了1942年,盟军的反攻成为可能,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把西欧和北欧的防御提高到和东线战斗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

  一、 总的企图

  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来的基本方针,要点是:中路陆军放慢进攻速度(注意点:对于莫斯科只字未提,暗示着战略目标的转变)在北面,应攻陷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队建立陆上联系;在陆军战线的南翼,应突入高加索地区。

  考虑到冬季会战的后果、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和运输状况,上述目标只能逐步地达到。 因此,目前应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注意点:对于整个战略行动的顺序进行说明,暗示着南线的战斗是最为关键的,并且应该注意到希特勒特别的到了顿河当面之敌的危险性,这个思维直接导致了日后的斯大林格勒炼狱。)

  一俟包围地区形势的发展允许,或者从别的地方抽出了足够的兵力,就应最后攻占列宁格勒和夺取英格曼兰 [ 注:苏联的旧省名,位于纳尔瓦河以东,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以南。 ] 。

  二、 作战指挥

  1、 在泥泞季节结束之后,陆、空军的首要任务是为实施主要作战创造条件。 为此,需要稳定和巩固整个东线和陆军后方地区的局势,以便能为主要作战方向调集尽可能多的兵力,而在其他战线,则应以最少的兵力来对付敌人的各种进攻。但是,为此目的,凡根据我的指令必须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的地方,也应大量投入陆、空军所有可以动用的进攻兵器,以取得迅速的、决定性的战果。唯有如此,才能在大规模春季作战开始之前再次增强我方部队必胜的信心,同时使敌人认识到其所处的绝望的劣势地位。

  2、 在这方面,当前的任务是,在克里木,肃清刻赤半岛之敌并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为了做好这次作战行动的准备,空军,不久以后还有海军,其任务是最有效地切断敌人黑海和刻赤海峡的补给线。(注意点:单独提到了克里木半岛的战事,说明了克里木的得失对于希特勒的影响,克里木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蓝色方案整个南方突击兵团的南翼有着极大的威胁,无法肃清克里木地区的敌军就对蓝色方案的实施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另外克里木地区的机场也直接威胁着罗马尼亚的油田)在南部地区,须在顿涅茨河沿线分割并歼灭在伊久姆两侧突入之敌。(注意点:伊久姆突出部对于苏联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跳板,如果利用得当可以直接打乱蓝色计划的行动,在1942年5月12日苏联人的确抓住这个机会发动进攻,遗憾的是恰巧德国人准备肃清突出部的装甲部队由南向北切断了苏军的后路,使得这次进攻遭到失败。)在东线的中段和北段,还需要对战线进行调整;这只有在目前的作战行动和泥泞时期结束之后才能最后予以考虑和决定。但是,在这里,一且情况允许,就必须通过缩短战线来腾出必要的兵力。

  3、 东线的主要作战行动。正如上面强调的,东线主要作战行动的目标是,占领高加索,沉重打击并歼灭位于沃罗涅日以南、顿河以西及以北地区的俄军。由于参加此次作战的部队在抵达时间方面的原因,此次作战只能通过一系列逐次进行、但彼此间互有联系或互为补充的进攻来完成。因此,从北到南,在时间上应协调好这一系列进攻,以便在实施每一次进攻时,都能保证将陆军、特别是空军的兵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于关键地区。现在已经很清楚,俄军已不怎么惧怕战役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就象在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双重会战中那样,使各个突破口能对敌人形成严密的包围态势。

  应避免:

  由于包围部队改变方向太迟而使敌人获得逃避被歼的机会。(注意点:这个想法也许是根据多次包围战的经验得到的,但是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简单,在没有确认敌方撤退路线的情况下贸然改变行动目标是不太明智的,不过后来德国人却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不允许发生下述情况:

  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由于推进太快太远而与后续步兵部队失去联系,或者装甲与摩托化兵团没有可能通过它们自己在被围俄军的后方施加直接影响,来支援在前面艰难作战的陆军步兵部队。

  也就是说;除了要达到大的作战目标以外,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调动和指挥己方部队去歼灭已受到攻击的敌人。

  从奥廖尔以南地区向沃罗涅日方向实施的全面进攻成突破,将拉开整个作战行动的序幕。在两支用于实施包围的装甲与摩托化兵团中,北方的要比南方的强大一些。此次突击的目标是占领沃罗涅日市一部分步兵师的任务是,在从奥廖尔向沃罗涅日方向的进攻出发地域之间立即建立一道强大的防线;而装甲与摩托化兵团的任务则是,以其左翼从沃罗涅日地区出发,沿顿河向南继续实施进攻,以支援大概从哈尔科夫整个地区向东实施的第二次突击。即使在这里,首要目标也并不是突入俄军防线,而是在向顿河下游推进的摩托化兵团的协同下歼灭俄军兵力。(注意点:虽然主要进攻目标是高加索,但是北翼相对于南翼兵力却更强大,说明希特勒对于侧翼威胁是比较忌惮的,沃罗涅日正好是第一个侧翼的支撑点。另外不突入俄军防线却要求肃清高加索北面之敌也是希望能够构成一个安全的侧翼环境,这个思想对于后来的演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次作战的第三次突击应这样实施:向顿河下游突击的部队,应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另一支从塔甘罗格—阿尔捷尔诺夫斯克地区出发、在顿河下游与伏罗希洛夫格勒之间渡过顿涅茨河向东推进的部队汇合。接着,这些部队应与向斯大林格勒推进的装甲集团军建立联系。

  如果在作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占领了完好无损的桥梁之后,出现了在顿河东段或南段建立桥头堡的可能件,那就应加以利用。无论如何必须力争到达斯大林格勒市,或者至少将它置于我重武器的杀伤范围之内,使之成为被摧毁的又一个军备和交通中心。(注意点:对于斯大林格勒战斗的要求是并不一定要到达市区内部,只要能够利用火力封锁斯大林格勒向高加索的运输和增援即可,这里说明了斯大林格勒在整个战略中的地位:即最后的防御支撑点。)

  如果能完好无损地夺取罗斯托夫的桥梁,或者能在顿河东段建立可*的桥头堡,那么对下一步继续实施预计的作战行动,是特别有利的。

  为了阻止顿河以北俄军主力渡过顿河向南逃窜,(注意点:希特勒较为主观的认为俄军更可能会渡过顿河向南撤退,这样大量的部队退入高加索对于下一阶段的战都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所以必须尽量阻止这样的情况发生。)重要的是,应前调装甲部队和快速部队(如有必要,这些部队可由临时组建的部队组成),以加强从塔甘罗格地区向东推进的兵力集团的右翼。

  为了与这些突击行动的推进速度相适应,不仅要考虑对进段作战的东北翼侧实施强有力的掩护,而且要立即着手沿顿河构筑阵地。在这方面应特别重视建立最强有力的对坦克防御。在开始选定阵地时,就要考虑到它们在冬天也能使用,并要以各种手段为此做好准备。

  为了占领在这次作战中延伸得越来越长的顿河战线,应主要调用盟国的部队,而德国部队则作为强大支援力量部署在奥廖尔和顿河之间地区以及斯大林格勒地峡,另外在顿河战线的后方再留置一些德国师作为预备队使用。(注意点:多次强调了对于侧翼威胁的预防,说明希特勒脑海中已经认定侧翼安全就是整个计划成功的条件,这样的想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其对于东北方向防御的过分担心也造成了后来对于斯大林格勒的固执。)

  在我方地段上,盟国部队大体上应这样配置:最北面是匈牙利部队,接下去是意大利部队,最东南面是罗马尼亚部队。

  4、 考虑到季节条件,为了达到作战目标,必须保障部队渡过顿河向南继续快速机动。

  三、空军

  空军的任务是,除直接支援陆军之外,应加大防空密度,掩护“南方”集团军群地域内的部队开进。特别是应加强第聂伯河铁路桥的对空防御。

  如果发现敌人在开进,就应持续切断其主要交通线路和通向作战地区的后方铁路线,并且首先应对顿河上的铁路桥实施破坏性攻击。作战开始时,应集中力量攻击和摧毁进攻地区内的敌空军及其地面设施。必须保障航空兵部队能迅速转移到中部和北部作战地区;为此所必需的地面设施应保留在尽可能远的地方。

  四、海军

  在黑海,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只要我方战斗部队和警戒部队所拥有的运输手段以及船只的运载能力允许,就应通过海上运输来减轻陆军和空军在后勤补给方面的负担。

  鉴于俄国黑海舰队的战斗力尚未受到削弱,因此,被调到黑海的轻型海军部队在那里尽早作好战斗准备,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应保卫波罗的海,手段是将俄国舰队封锁在芬兰湾中心水域。

  五、我下达的关于保密问题的原则性命令,应重新成为所有参与准备工作的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至于对盟国应采取什么态度,将根据本指令作出专门的规定。

  六、应将国防军各军种的准备工作计划以及时间安排,通过国防军统帅部报告我。

  (签字)阿道夫·希特勒

第二部分,对于蓝色计划本身的价值和可行性评价

  首先我们有必要先关注一下战斗的焦点地区—高加索的实际情况

  高加索在苏维埃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丰富的矿藏和肥沃的土地使高加索成为我国工业和战略原料取之不尽的源泉和重要的粮食基地。同时经过战前的几个五年计划,该地区的工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工业中心。1940年,格鲁吉亚大型工业总产量比1913年增加了25倍。而恰图拉的锰矿更是提供了全苏联56%的锰供应。而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工业能力也分别已经达到了1917年的22倍和50倍。

  而高加索的石油则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从1934年到1940年,仅巴库地区就打出235眼新油井。到1940年,高加索地区共有1,726眼新油井投产,这约占全苏当时投产油井总数的73%。战前,巴库的石油开采量,在全国是最高的,它占全苏石油总产量的70%。而在另一方面,高加索地区在1940年同样为苏联人民提供了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占全苏联产量的65%。

  高加索的粮食资源,同样对全苏联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北高加索和库班是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的富饶产区。外高加索各共和国盛产棉花、甜菜、烟草、茶叶、柑桔和香料等作物。高加索肥沃的土地生长着丰美的牧草,为这里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立了棉纺、丝绸、纺纱、毛纺、制革、制鞋、罐头、酿酒、卷烟等工厂。

  同时,高加索地区还是物资运输的重要中转站。在战前,苏联百分之五十五的出口、百分之五十的进口物资都是经由南方港口,其中包括高加索的港口吞吐的。里海和黑海的交通线把苏联同伊朗和土耳其这两个邻国联系起来,然后再经过它们同世界的各个远洋海路联系起来。卫国战争期间,波斯湾、伊朗和里海的运输路线,是从美国和英国接受援助数量第二多的路线。

  由此可见,高加索在经济方面对于苏联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加上该地区民族结构复杂,不少当地具名都并非俄罗斯族人,加上人力资源又相当丰富,可以说占领高加索,对于德国未来的战斗是相当有利的。

  通过第41号指令可以看出,德国军队在1942年的目标不再是歼灭俄国,而是用过遏制俄国的资源将其迫于不利的位置。纵观整个41号指令,计划对于高加索的进攻其了一个指导作用,其目的是说明整个1942年夏季进攻的大方向,希特勒在此时已经抛开了手下众多的将军们而听从经济部门的劝告根据经济形式来构思战略计划,(到了1942年初,基本上所有的集团军群司令和很多高级将领被撤职,现在身居高位的将领们更多的是根据希特勒本人的命令办事。)另外该计划对于渡过顿河以后的进攻没有详细的安排,给了下层军官以很大的弹性,而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保证罗斯托夫通道的安全,为南下的下一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早在1941年12月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9号指令,其中特别要求尽管存在各种困难,南力集团军群仍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以便在天气有利的情况下在冬季也能实施进攻,占领顿河下游-顿涅茨一线,从而为来年对高加索的春季作战创造有利的前提,同一天,陆军司令部也发布了命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建立一条能节约兵力的前沿防线,将节约出来的机械化部队迅速转移到沃罗涅日正面进行休整,以准备第2年的进攻同时随时应付中央方向可能的问题。

  最令希特勒垂涎的式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之前已经提到,巴库油田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油田,其产油量每年达到2,400万吨,加上北高加索每年还可以生产500万吨。这对于德国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德国境内油田产量很小(仅在汉诺威地区有每年30多万吨的石油生产),但是对于石油的消耗却是相当惊人(仅在1938年,对石油的需求量就达到每年750万吨,开战以后对石油的需求量势必会大幅度增加),德国人所需要的石油除了合成石油(价格大约是天然石油的4~5倍)以外,主要依*罗马尼亚和其他国家进口,加在一起每年的产量也不过1,000万吨左右,而且一旦开战,能稳定进口是有的国家就仅剩罗马尼亚一个,而根据罗马尼亚油田的产量,德国无法满足军事以及普通人民的需要,早在一战期间,德国就面临过较大的石油危机,而对于深知一战德国失败原因的希特勒来说,对于石油的渴望也是显而易见的。而1942年正好是一个获取充足石油资源的机会。

  1941年德国陆军在莫斯科城下已经尝到了失败的苦果,而在1942年,德国陆军在遭到重大损失之后已经无法组织起全面的进攻了。有人提出也许以一系列的牵制行动消耗敌人更为好些。鉴于希特勒的个人性格以及他认为应在英国由反击能力以前必须首先挫败俄国(至少要签订一份较为有利的和约),他很容易的想到了通过经济来压迫俄国(通过破坏其政治中心的努力在1941年已经失败):必须重新发起进攻,进攻要在被认为能给俄国的战争经济以最严重的破坏、同时又能为德国本身的战争经济开辟新的原料来源的那条战线上进行。

  鉴于西伯利亚及外乌拉尔地区的路途遥远,这里的战线无疑指的是顿涅茨和顿河盆地以及高加索油田。哈尔德曾经将军建议,应当针对莫斯科再次发动进攻,但是如果考虑到在通往莫斯科的路途上那些1941年构筑的防御工事以及已经被加强得西方面军的话,占领莫斯科的难度大的惊人。而在北方最后的目标就是列宁格勒,但是占领列宁格勒的效果很显然不如占领高加索(列宁格勒陷落更多在于政治和心理上的打击,而高加索的易手则完全是实质上的破坏。)。

  可见在价值上,整个第41号指令所描绘的计划还是很有潜力的,高加索的归属直接关系到燃料资源的优势以及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危,另外推进至伏尔加河和顿河间的路桥地区可以切断伏尔加河航运以及高加索同苏联其他地区的陆路联系,最后一点价值就是高加索的重要性如此之高以至于苏联红军不可能轻易放弃,必定会布置重兵集团对其进行严密的防御,一旦形成了有利的态势,在占领高加索地区之余同时能消灭苏联的大量有生力量,这对于未来的战斗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虽然在战略思想上和经济价值上蓝色计划是较为优秀的。但是在可行性上这个计划也是相当冒险而不成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兵力分散,本身执行计划的部队数量就严重不足,如此规模宏大的计划,却仅仅只有6个德国集团军+4个仆从国集团军的兵力,还要同时承担两个方向上进攻的任务(其中第2集团军负责防御沃罗涅日及以北的防线,没有参与后面的进攻,而第11集团军在克里木地区活动),两个方向的部队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指挥部,之间的配合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未来的战斗有消极的影响。二,后勤困难,整个北高加索地区只有3条铁路,其中2条经过罗斯托夫,这个行动的几乎全部给养都要通过这两条铁路运输,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并且整个集团军推进距离较长,给运输上也带来了不少的难度,该地区没有多少像样的公路,大多只不过是没有经过建设的土路,公路运输困难重重。三,侧翼暴露,整个蓝色计划在北部的侧翼长达400公里以上,防守着条战线的却只是战斗力较弱的仆从国军队,一旦苏军突破防线自北向南切断罗斯托夫这个最重要的枢纽,那么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就将崩溃,这将造成无法想象的混乱。

  总的来说,蓝色计划本身的想法是比较合理的,根据战后的资料表明,整个最高统帅部和参谋部几乎无人反对蓝色计划,也没有人能拿出更好的计划。但是整个计划多次强调了顿河-斯大林格勒防线的安全隐患说明希特勒本人对于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安全是很缺乏信心的,整个蓝色计划第一阶段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罗斯托夫以及顿河南岸通道的畅通,保证这个南下高加索跳板的安全。但是这样没有信心的心里也对未来的战斗起了相当消极的影响。而且对于重要的北方战线交由孱弱的仆从国军队来防守也是比较不可思议的,如此强调北方防线的安全重要性却没有足够强大的防御力量!

第三部分:前奏

  德国人从1942年4月起进入进攻准备的阶段,5月8日,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首先发动进攻,该集团军用罗马尼亚部队把围困塞瓦斯托波尔的德第54军的部队替换下来,让罗马尼亚人负责守卫海岸,而替换出来的部队则准备攻打刻赤。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8航空军从中央集团军群调往克里木,加强配属第11集团军的特别航空司令部和空军部队。这是一支相当强大的空中力量。曼施泰因的计划用冲锋舟在敌军后方海岸登陆,并用摩托化部队快速突入刻赤半岛纵深。刻赤半岛的苏军在兵力上超过德军进攻部队数倍,它有三个集团军:第44集团军、第47集团军和第51集团军。但是,它们的防御缺乏纵深。在德国空军进行的火力准备之后,德军迅速突破防线。5月15日,德军进入刻赤城。苏军丢下全部装备,弃城而逃。德军伤亡仅7,500人;而克里木方面军有17万人被俘,损失火炮1,100门,坦克250辆,机动车辆3,800辆,飞机300架,只有极少的苏军渡过海峡逃往塔曼半岛。

  在第6集团军的正面,伊久姆突出部的威胁也如梗在喉,德军原计划在5月18日发动代号为“弗雷德里希I”的计划进攻该突出部,第6集团军向南,第4装甲集团军向北切断整个突出部中敌军的退路。但是就在德军准备发动这场进攻的前几天,苏军于5月12日在同一地区向发动了一次进攻(进攻由铁木辛哥指挥)。苏军的作战企图是,利用突出部作为跳板由西南方面军向德军第6集团军实施向心突击,争取合围哈尔克夫以东的德军部队。在北面,第28集团军、第21集团军以及第38集团军从沃耳昌斯克地区向西南方向发动进攻。相应的,第6集团军与保彼金集群从南部的伊久姆突出部向北发动进攻,配合沃耳昌斯克地区的苏军突击部队钳击第6集团军的两翼。而南方方面军所辖的第57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在该突出部的南端防御,负责掩护北上各部队的后方。苏军共动用了二十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军与两个坦克军向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发动进攻。当天保卢斯就报告至少有12个苏军步兵师和300辆坦克在第一波攻击中突破,截止到中午,德军3个方向上的防线全部被突破,苏军已经迅速进入德军纵深,第6集团军被迫撤退并投入预备队。博克面对这样的危急局面在5月12日夜间打电话到陆军最高统帅部建议推迟5月18日发动的攻势,并向哈尔科夫集结部队以防御该城。这项提议遭到希特勒与哈尔德的拒绝,。哈尔德却引用了希特勒的指示,答复称“不会有什么重新集中的计划来修整这个小小的瑕疵”,这样的回答让博克大感头痛,5月14日,德军第6集团军的处境已令人有些担忧,但是,南方方面军由于空中侦察报告在兹米耶夫附近发现德军坦克而一直保持戒备,未能投入该作战,以至西南方面军无法及时得到支援。同时,苏军骑兵向第6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的接合部发动突击,企图切断这两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局势使得博克十分焦急,当天他又致电最高统帅部建议立即从第一装甲集团军中抽调二至三个装甲师增援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对这样的请求,希特勒没有予以批准,但是他答应抽调俯冲轰炸机来协助5月18日的攻势,并且答应提前一天发动进攻。这样的回答意味着这场原本应该南北合围的进攻只能由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单独从突出部的南部发动了。

  5月17日晨,克莱斯特用马肯森的第3装甲军(编成内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八个德国步兵师和四个罗马尼亚步兵师,在第4航空军的支援下,从突出部的南部向北进攻,面对他们的正是南方方面军的部队。尽管这些苏军部队奋起反击,但仍被击退。在第一天,德军便楔入敌纵深二十五英里并在第二天攻占了伊久姆和巴尔温科沃。第5骑兵军和其他预备队实施的反击也未奏效。第9集团军退至顿涅次河上游对岸。此时西南战区面临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突出部即将被德军包围。但苏军最高统帅部却拒绝把部队向东撤退的建议,坚持要求部队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抗击克莱斯特,并要西南方面军继续向德军第6集团军发动攻势(这主要是因为苏军对此次进攻抱有极大的希望,铁木辛哥曾把这次进攻称为决定性的攻势,这样草草收场实在不符合之前的期望)。到5月19日,南方方面军防线已经出现了40英里宽的缺口,突出部的部队腹背受敌,当天晚上苏军的撤退通道就仅仅只剩下了20英里宽,苏联人连忙向莫斯科请求结束这场进攻,第二天晚上这个请求才被斯大林所批准,可是此时铁木辛哥已经展开了他的反击,向第一装甲集团军的南部侧翼发动了进攻以期望削弱德国人的突击力度,但是此时想阻止克莱斯特的脚步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反而这样的进攻削弱了苏军对于第6集团军的攻击力度,这使得两翼受敌的德国第6集团军部队顿时解除了压力。为了与克莱斯特会合,德军第6集团军的第8军开始向南转入进攻,两军于5月22日会合。5月29日突出部德苏军基本被肃清。至此,被围的苏军第6集团军、第57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之一部以及其他部队全部就歼。德军损失2万人;而苏军仅被俘就达21万4千人,损失坦克1200辆、火炮2000门。据报道,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科斯坚科、第6集团军司令员哥罗德尼扬斯基与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均被击毙。这次进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西南地区德苏军预备队基本被歼灭,整个南方集团军群正面的苏军已经无法立即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力量了,这给了德国人一个良好的机会。

  首先最早需要占领的战略地点就是扼守着顿河和顿涅茨河之间重要走廊的沃罗涅日,占领沃罗涅日可以直接使得蓝色计划第一阶段的南下行动得到足够的掩护,为了占领沃罗涅日,德军需要做一些准备:占领顿涅茨河以东地区并建立一个足够大的桥头堡,为下一步德进攻建立一个前进基地,这些准备被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作战计划的代号是“威廉”,由德军第6集团军向驻守在沃耳昌斯克地区的苏军发动进攻,并且在顿涅茨河东岸建立桥头阵地;第二部分作战计划的代号是“弗雷德里希II”,由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从哈尔科夫的东南方,向库皮扬斯克方向的苏军发动进攻,以求肃清顿涅茨河以及其支流之间伊久姆以东地区的敌军。6月10日至15日实施第一项作战计划;6月22日至26日实施第二项作战计划。苏军迅速向东撤退以避免被包围。但是即便如此,苏军还是有4.7万人被俘。

  与此同时,在克里木,德军第11集团军已进入这次战役的最后阶段----征服塞瓦斯托波尔。扼守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共有七个步兵师、三个海军陆战旅和其他部队。后来在战斗过程中又有两个步兵旅登陆。总计七十个营。另外,凡能使用武器的公民均强征入伍。根据苏联的资料,这支守军有火炮多达600门,但坦克只有40辆。德军分三路进攻:北部是第54军;南部是第30军;中央是罗马尼亚山地军,总计七个德国师,两个罗马尼亚师,由700门火炮和一些重型迫击炮进行支援。曼施泰因还有一些能将高爆炸药运入敌防御工事的遥控装甲履带输送车。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8航空军负责实施空中支援。它拥有七个轰炸机大队、三个斯图卡轰炸机大队、四个战斗机大队和十七个高射炮兵连。

  1941年12月德军发动的首次进攻使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圈已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二,整个防御地带宽大约十六英里。从兵力数量上看来,德军和苏军相当。但是,曼施泰因处于进攻的位置,他的敌人拥有良好的防御阵地为依托,这些阵地设置在险要的山地和起伏地上,地面上大都有浓密的灌木丛,并由构筑在岩石中的机枪掩体守卫着。一些地段还无法让坦克或者突击炮通过。但是,德国人却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

  6月7日,曼施泰因的部队在炮兵和空军的支援下发动进攻。第54军攻占了斯大林堡,第30军则占领了萨蓬要塞的前进阵地。但是德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有些不兵团只剩下几百人。并且哈尔德警告第11集团军,夺取要塞的时间相当有限,第8航空军随时可能撤离前去支援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攻击。第11集团军已经别无选择,第54军的第50步兵师渡过超尔纳亚河,并占领了苏军萨蓬防御阵地后方的英克尔曼。6月28日夜,德军第22与第24步兵师乘冲锋舟快速横渡敌后方北湾,进入塞瓦斯托波尔城东部。苏军的防御迅速被击溃。

  接下来的几天里,在某些地区战斗还十分激烈,在炮阵地的坑道中和悬崖峭壁下的洞穴里抵抗尤为凶猛。德军损失惨重,伤亡约2万4千人。曼施泰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禁止部队在该城的居民区与港口清剿残敌,于是使用飞机轰炸和炮火轰击,包括动用了多拉大炮和卡尔大口径臼炮,许多平民由于这些炮击和轰炸丧生。

  在从海上的撤退努力失败之后,3万余人在7月4日最终投降。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共俘虏苏军约9万人,缴获火炮460门。为了避免步兵的伤亡,这次进攻中德军消耗了46000吨弹药、20000吨炸弹。为表彰曼施泰因在刻赤和塞瓦斯托波尔所取得的胜利,他由上将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至此,整个蓝色计划的全部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沃罗涅日了。

第4部分:冲向沃罗涅日

  整个蓝色计划分四个阶段展开。1.第二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突破顿河上的沃罗涅日。第六集团军前进到哈尔科夫以西,并与沿顿河南下围歼敌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配合,消灭顿河以西之敌。2.隶属B集团军群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配合A集团军群(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合围斯大林格勒。3.B集团军群沿顿河向东南推进,A集团军群从塔甘罗-阿尔捷莫夫斯克以东地区越过下顿涅茨河向东北方向突进。4.南进高加索。为了实施这样的计划,德军南方集团军群(7月9日之后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作了如下的布置:最南部的是处于克里木境内的第11集团军,在其东北面是位于塔甘罗格以北地区的第17集团军,在向北就是集结于伊久姆地区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以上三个集团军在7月9日被划入A集团军群,在A集团军群左翼则是B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的最南翼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成为主角的第6集团军,第6集团军北面,是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和更北部的第2集团军。这些单位构成了一条从亚速海沿岸直到库尔斯克的战线。

  攻势的第一阶段的代号是“蓝色一号”行动。由B集团军群所属的魏克斯集群于6月28日从整个战线的最北翼发起。魏克斯集群编成内包括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共含六个匈牙利师、十七个德国师。步兵部队的任务就是抵达顿河并占领顿河防线的北翼与东翼,同时,装甲部队迅速向东南方向运动。两天后,开始战役的第二阶段,代号为“蓝色二号”行动,亦称“克劳塞维茨”行动。第6集团军趁着苏军与魏克斯集群纠缠时迅速从哈尔科夫地区向东发动进攻,首先包围旧奥斯卡尔地区的苏军,然后向东南方运动,以掩护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数天后,由A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奥夫集群发动最后突击,代号为“蓝色三号”行动,也被称为“气锤行动”。从位于塔甘罗格北部约一百五十英里处的阿尔条莫夫斯克-伊久姆(而不是原先计划中的塔甘罗格地区)附近向东发动主要突击,会同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夹击斯大林格勒。由于A集团军群缺乏足够的力量来保护他开放的侧翼,所以他必须依*第6集团军来保障他北部的侧翼,而南部的鲁奥夫集群也由于必须掩护亚速海方向的侧面而无法组织足够的突击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这样的情况下,A集团军的装甲部队不得不紧贴着第6集团军沿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走廊南下,这样的改变造成了德军无法有效的包围顿河下游到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苏军,使该地区的苏军能够步步为营,缓缓退向斯大林格勒城。

  德军在该地区铁路运输效率依然很低,只*三条东西向的铁路动脉,其终点站是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与戈尔罗夫卡-斯大林诺地区。北部的干线从库尔斯克出发向东直抵沃罗涅日;南部的干线从戈尔罗夫卡-斯大林诺地区向东抵达斯大林格勒。两条干线均需重新铺设,德国才能使用。在哈尔科夫地区没有通往东部的铁路。向顿河下游运动的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得不到与其进攻轴线平行的沃罗涅日-米列罗沃铁路线的支援,因为从沃罗涅日至斯沃博达这段铁路线位于顿河东岸,希特勒特别强调不许德军在顿河以东占领大型桥头堡。对德国人有价值的通往高加索唯一的一条铁路线是在罗斯托夫跨过顿河大桥。看来*铁路进行补给是困难的,因此还得使用汽车运输部队。但是,车辆与油料的状况并不比去年夏季好,因而汽车的运输能力也是有限的。所有步兵师只好继续以骡马的速度向前推进。

  蓝色计划的第一阶段在6月28日早上2点15分在战线的最北端打响,魏克斯指挥的3个集团军在第8航空队的直接支援下,从库尔斯克地区向沃罗涅日方向发动猛烈进攻,进攻的主力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则为其掩护北翼。进攻的目标是苏军第13集团军与第40集团军。在进攻的当天,德国人的坦克就在苏联人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到黄昏时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了距离出发地约30英里的耶夫罗西诺夫卡村,接下来的两天,由于雨水和苏联人的抵抗,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速度被放慢,但是在他们的南面,德军第6集团军在西南方面军所辖的苏军第21集团军与第28集团军的接合部发动进攻,切断它们的联系。这两支部队直接威胁到了奥斯卡尔河以西的苏军。7月1日第4装甲集团军下属的第40装甲军到达奥斯卡尔河东岸的奥斯卡尔新城,但是此时,城内的苏军的部队一反常态的进行撤退而不是前一年常见的坚守阵地直到死亡或者投降,这让第40装甲军的指挥官意识到了问题,他迅速要求上级允许他向东追击,以阻止苏军的撤退,但是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批准,7月2日,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6集团军在旧奥斯卡尔城附近会合,成功完成了一次小规模的合围,但是苏军第21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却有不少部队已经跨过奥斯卡尔河退至顿河,这次合围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

  这时希特勒与博克发生了分歧。希特勒认为顿河防线已经足以掩护南下部队的左翼,所以应该命令所有的装甲部队迅速向南调动,把顿河防线留给极少数的步兵师防守。(这个想法和当时他决定由仆从国军队防御顿河防线的理由基本相同。)虽然希特勒在第41号指令中,要求夺取沃罗涅日城,尽管它位于顿河以东仅数英里。但是,7月3日,元首又动摇了,之前苏军的撤退给了德国人一个警告,现在的苏军已经不是以前那支指挥坚守真地等待德国坦克包围的苏军了,苏联人很可能沿着顿河与顿涅茨河之间的走廊迅速撤退到顿河河曲以东,如果德国人现在还是集中装甲部队围攻沃罗涅日,追击苏军的最佳时机就会错过,而苏军主力就可能会趁这个机会逃走,这样的交换是否值得?当天,希特勒来到了博克的指挥部,命令博克在不拖延装甲部队南下的前提下自行解决沃罗涅日的问题,就这样希特勒把这个难题踢给了博克。

  就在博克为这个问题头痛不已的时候,他手中的部队早已坚定不移的按照计划继续行动。7月4日,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到达顿河西岸,以外的发现一座未被炸毁的桥梁,德国人狡猾的混杂到了撤退的苏军队伍中,顺利渡过了顿河,第2天黄昏,第4装甲集团军主力已经到达了沃罗涅日郊区。7月6日,残酷的巷战在沃罗涅日城中展开,直到7日,德军也无法将城中的苏军完全歼灭,苏军仍然控制着沃罗涅日城的东部地区。

  这样的情况困扰着博克脆弱的神经,这位老将还把3天前希特勒给予他的自主指挥权看做是希特勒对他的重新重用,但是现在在事实上,他在顿河东岸已难以脱身。苏军在那里布置了强大的兵力,对沃罗涅日地区的压力不断增强。此时希特勒已经失去了耐心,他认为博克集中了过多的装甲部队,这延误了下一阶段—-集中装甲部队围歼顿河下游苏军—-的计划,他认为应该让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迅速南下进攻顿河下游的敌军。可是,在沃罗涅日方向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博克不愿将装甲部队主力南调。在陆军司令部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在7月6日派出第40装甲军对被第6集团军压迫而后退的苏军进行包抄,结果,第40军的实力不足以包围迅速向东撤退的苏军第28和第57集团军的部队。7月8日,博克又从沃罗涅日抽调第24装甲师和大德意志师组成的另一支部队南下。但仅一天左右,由于油料耗尽,大部分装甲部队在距离沃罗涅日仅仅50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德国人眼睁睁的看着苏联人逃脱了他们精心编制的包围圈。蓝色计划的开头的10天时间内,德国人仅仅俘获了不到7万名俘虏,远没有取得这类进攻所应取得的战绩。显然,大部分苏军都已逃过顿河。

  可以看到,沃罗涅日方向上的第一阶段作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没有占领沃罗涅日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过早投入战斗,使得第四装甲集团军无力在进攻沃罗涅日的关键时刻分出足够部队配合第6集团军合围向东撤退的苏军,这样的情况在之后的作战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计划的执行。

  但是在沃罗涅日方向的进攻起到了一个出乎德国人意料的作用,魏克斯集群的进攻令苏联领导人们感觉到德国人正摆出准备渡过顿河上游直取莫斯科的姿态,这是斯大林比较担心的问题,这使得苏军的注意力不自觉的集中到了德军北上喀山的路线上,这样的局势,掩蔽了A集团军群在右翼的威胁。

第五部分:右翼铁拳

  就在苏联人将注意力集中到北方的时候,7月7日,在战线南翼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从伊久姆地区发动了进攻,按照计划该部队应该会同左翼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夹击顿河以西的苏军,并且为进占斯大林格勒创造有利条件,但由于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一反常态的进行撤退,此时要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已为时太晚。

  7月9日,希特勒终于自己抓过了指挥权,他放弃了原本合围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而设计了一场意在合围整个顿河西岸和北岸所有苏军的战役,为了这次包围战,他签署了一系列的命令,第一装甲集团军向东,第四装甲集团军向南,在米列罗沃和卡缅斯克一带会合,但是博克反对这个战术上有漏洞的计划,整个包围计划中两翼推进的仅仅是两个装甲军,而两个装甲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几乎都集中在正面发动进攻,这样两翼薄弱的包围计划是很难成功的,而且这样的调动将使得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几乎所有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拥挤在卡缅斯克地区,这样对于未来的战术运用是极为不利的,博克的反对令希特勒大为不满,加上在沃罗涅日的战斗足足拖延了将近一周时间,终于令希特勒下定决心要撤换掉博克,7月13日,,凯特尔致电博克,通知他元首在与哈尔德及其本人磋商后,决定将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授予魏克斯。 7月15日,魏克斯接过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博克正式退休,这位为陆军服务了45年的老兵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得到指挥权。

  7月9日晨,第一装甲集团军在伊久姆以南渡过顿涅茨河。根据希特勒的新计划,他们将在未来的2~3天内推进到卡缅斯克一线,同第四装甲集团军会合,两天后,在艾塔河畔的斯塔罗别耳斯克附近与苏军后卫部队交火。同样在7月9日,第4装甲集团军则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在沃罗涅日地区的余部其立即南下并接过第40装甲军的指挥权,与第一装甲集团军在卡缅斯克地区会合。但当霍特到达坎帖米罗夫卡后,发现第40装甲军早已向东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进发。于是霍特又回师准备与第一装甲集团军会合,不料,第一装甲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已到达契尔河。这次合围效果甚微。两只装甲部队在米列罗沃包围战中仅俘获苏军一万四千人。

  这样的结果让希特勒极其失望,虽然通过俘获的苏军和侦察部队都说明在顿河以西已经没有苏军部队了,但是希特勒仍然气急败坏的寻找着他想象中向南方撤退的苏军,他坚持认为苏联人正在撤向罗斯托夫。于是,他决心放弃先前的计划,把斯大林格勒先放在一边,而着手实施一场大规模的包围战,把顿河河口以北那些想象中存在的苏军一网打尽。7月13日他将原隶属于B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转隶于A集团军群,并命令其在顿河下游的渡河,然后转向西方,直趋亚速海岸,切断撤往罗斯托夫的苏军的后路。第1装甲集团军则将向南再次横渡顿涅茨河,之后从西北方向进攻罗斯托夫一带苏军的侧后。从此时开始,德国军队彻底放弃了蓝色计划(此时已经改名为布伦瑞克计划)的初衷在没有获得斯大林格勒的控制权的情况下,贸然开始执行第三阶段计划,而同时完全放弃B集团军群的突击能力,将其放在掩护A集团军群的侧翼的位置上,使得B集团军群之后的推进变得困难起来。而在同一天,苏军大本营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决定把俄国军队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带,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役。这样的布置也使得苏军有时间将退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军队组织起来构成足够坚强的防御,这给后来的作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战线的最南方,7月11日,鲁奥夫集群开始进犯苏军的南方方面军。但是,遇到了遍野的地雷,并遭到苏军后卫部队的英勇抵抗,德军进展缓慢。苏军死守米乌斯河畔的塔甘罗格附近地区,决心控制通往罗斯托夫的通道;德军的攻势仍不能达到消灭敌军的最初目的。博克越来越担心其左翼侧的安全,所以他经常以缺少汽油和天降大雨为由拖延推进的时间。而南方的鲁奥夫集群的力量较弱,不足以达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目标。7月15日,苏军大本营决定将南方方面军撤退至顿河南岸,与北高加索方面军第51集团军协同,在顿河南岸组织防御。南方方面军突然停止对鲁奥夫集群的抵抗,开始巧妙地实施撤退,并撤走了大批重型装备。在7月19日,南方方面军主力撤出顿河北岸,仅仅留下一部分部队坚守罗斯托夫。

  至此在高加索方向,蓝色计划中前两个阶段基本已经结束,但是计划中所安排的任务却没有完成,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向东和向南逃脱了德军的合围,这使得德军不得不临时更改作战计划,加上德国人自己的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追赶苏军撤退的脚步,造成了计划执行上的困难,这一阶段的作战可以看出,苏军的战略能力向比1941年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的战略撤退,而德军则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仍旧按照近距离战术合围的计划实行,结果仅仅获得了有限的战果,这也使得德军在战略上逐渐陷入被动。第一阶段战术的不成功也直接影响了第二阶段的进行,第4装甲集团军被分散成两个集群同时执行两个行动,这样的分配不但影响了对沃罗涅日的占领时间,也严重影响了之后第4装甲集团军南下的时间和所能参加合围的兵力。并且上一阶段的合围失败使得希特了迅速采取了不成熟的补救措施,但是在米列罗沃的补救性合围还是没有能达到歼灭西南方面军主力的目的,反而使得装甲部队拥挤在米列罗沃一带无法及时形成下一个包围圈。希特勒的主观判断也严重扰乱了原有的战略秩序,在第41号指令中希特勒就很担心红军渡过顿河下游撤退到罗斯托夫甚至是高加索山脉以北,这会使第一装甲集团军的下一步推进遇到较大的困难。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原本安排在第二阶段完成的斯大林格勒被丢在了一边,两个装甲集团军赶忙去合围希特勒一相情愿认为会向南撤退的苏军,结果反而拖延了南下的时间,也削弱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实力,最终使得斯大林格勒成了德军的噩梦。而这一阶段的行动也意味着蓝色计划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指导作用,很快将会有新的作战计划取代原有的方案指导下一部的行动。

  7月中旬,布良斯克方面军在沃罗涅日以北所发动的进攻牵制了德军第2集团军,于是匈牙利第2集团军接替了沃罗涅日与巴甫洛夫斯克之间沿顿河的防线。而巴普洛夫斯克以南的顿和防线就只能依*第6集团军自己防守了,这样长距离的防线就算是相对实力较强的第6集团军也觉得难以招架,就算后来意大利第8集团军从南方赶来接管了匈牙利军队以南的部分顿河防线,第6集团军的情况还是比较糟糕。7月19日,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希特勒和那些将军们达成一项折衷方案:再给第6集团军配属两个军,并命令第一装甲集团军与第四装甲集团军在罗斯托夫与齐姆梁斯卡亚之间大约一百二十五英里的正面上渡过顿河。

  7月16日,希特勒来到位于乌克兰维尼察地区的新的前线指挥部,在这里,他表现出了极强的信心,他认为俄国人已经完蛋了,只要两个装甲集团军肃清顿和下游支流地区之后,苏联人在高加索地区的抵抗将会迅速崩溃,少量的苏军将会迅速撤退,他的前线指挥部将很快搬到那里。而因为对于东线的乐观看法加上对于西线方向上盟军进攻的担心,他宣布将调走不少于9个师并将他们重新部署到法国前线,其中包括大德意志师和一个党卫军的机械化师。同时把2个装甲师调至中央集团军群序列中以减轻这个方向上的压力,还要将第11集团军中的德军部队调到北方去加强北方集团军群,从而使得它可以执行占领列宁格勒的计划,而仅仅在5天之前,他刚签署的第43号指令,命令这个集团军渡过刻赤海峡在塔曼半岛登陆以配合A集团军群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这样一来,在南方早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又被极大的削弱了。

第六部分:第45号指令—新的计划

  7月23日,希特勒又签署了新的第45号指令,即:继续实施“布伦瑞克”行动,之前德军的作战已经在不少地方违背了蓝色计划的设计路线,包括没有占领斯大林格勒,没有围歼顿河西北安德苏军主力,而在这个时候这份命令的出台说明德军对于整个蓝色计划的目的有了全新的设计:

  “在为时三周多一点的战局中我给东线南翼规定的许多目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只有铁木辛哥诸集团军的少数兵力避开了包围,到达了顿河南岸。估计它们会得到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兵力的加强。敌人其他的兵力集团正在斯大林格勒地区集结,敌人可能要顽强防守该城。”开篇的这段文字让人体会到了希特勒对于战争进占的乐观看法,在高加索地区似乎已经没有可以值得称道的敌人了,反倒是斯大林格勒方向上苏军正在囤积重兵,这样的想法对后来分兵的决策起了主要的作用。

  在45号指令中下达的下一步作战目标主要是

  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在罗斯托夫以东渡过顿河包抄已经渡过顿河到达罗斯托夫以南地区的敌军的退路,而步兵部队穿过罗斯托夫南下压迫这一地区的部队形成包围的态势。同时将2个装甲师调给B集团军群,并派遣部队控制斯大林格勒到季霍列茨克的铁路线。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应迅速向西南推进,配合第11集团军占领黑海沿岸,消灭黑海舰队。(这一行动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打通黑海航线,为后勤困难的缓解和将来石油的运输打下基础)。

  同时,在东面的翼侧掩护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应以一支基本由快速部队组成的兵力集团夺取格罗兹尼地区,以部分兵力尽可能在山地通道的制高点上封锁奥塞梯和格鲁吉亚的军用公路。然后沿黑海海岸进攻并夺取巴库。这些作战行动的代号为“火绒草”。

  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建立顿河防线,击溃在那里正在组建的敌兵力集团,占领斯大林格勒,之后,快速部队沿伏尔加河向前推进,突至阿斯特拉罕,对伏尔加河的航运以及伏尔加河与顿河间陆桥的运输作彻底的封锁。这些作战行动的代号为“苍鹭”。

  而对于空军,希特勒则要求其对高加索地区的石油生产设施、大型储油设备和黑海沿岸转运港以及输油管道和里海海上航运进行空袭,以切断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输出。

  另外希特勒还要求北方集团军群应准备在9月初以前拿下列宁格勒。为此他将第11集团军的6个师调给该集团军指挥。

  这个新的指令的下达,意味着希特勒已经不仅仅要求占领那些油田和输油管道,而是要求占领整个黑海沿岸以此摧毁黑海舰队的各个基地,确保黑海制海权。同时那些翻越高加索山脉的德军将能和土苏边境上已经展开的土耳其军队取得联系(土耳其军队在这个方向上大约有26个师),这样一来亲德的中立国土耳其很可能加入轴心国向苏联开战,同时德国人也能够随时选择入侵中东地区以打击该地区同盟国的势力。

  新的计划中将A,B两个集团军群完全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相互没有联系的重兵集团,而完全不顾两个集团之间宽达上百英里的缺口,这样的情况不仅加重了后勤部门的压力,也将原本的作战一分为二,将自己薄弱易受攻击的巨大接合部留给了敌人。我们只能猜测,希特勒对于苏联人当时的实力作了过分的低估,他认为苏军已经到了势穷力竭的地步了,只要在施加一点压力,苏军就会崩溃,另外,他对于高加索地区的资源在苏联整个国家工业中的地位作了过高的评价,似乎只要占领高加索的油田,苏联就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高加索地区的地理情况:

  高加索地区幅员辽阔。东西最窄处马哈奇卡拉到波提之间的宽度约500公里。而从高加索的北部边界至南部边界距离约1000公里。苏联在高加索地区与伊朗与土耳其的陆地边界长达1,382公里

  高加索地区地形多样,绝大部分山地地形。高加索山脉东起阿普歇伦半岛,西止于库班河口,长度超过1,200公里,南北宽16~180公里不等,按其结构区分,可分为三段:高加索山脉东段——从阿普歇伦到卡兹别克峰,长约100~500公里;高加索山脉中段——在卡兹别克峰到厄尔布鲁士峰之间,长约150~200公里,再次往西,就是高加索山脉西段。

  中段是高加索山脉的高山区。这里群山山峰的平均高度为3,500~5,000米,不少山峰顶部终年积雪。欧洲最高的厄尔布鲁士峰就在此处。高加索山脉西段——从浮士特峰到阿纳伯市——高度逐渐降低,平均高度不超过l,000米。所以相对来说,西段对于军队的行动向对较为容易。

  在高加索山脉以北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包括顿河左岸草原、库班亚速海沿岸低地和里海沿岸低地。在其南面的高加索山脉山前地带则是一片由北向南逐渐上升到高加索山脉北坡为止的山区。整个山前地带遍布库班河和捷列克河水系众多的山间河流、深谷、洼地和隘涧。北高加索的草原上,各兵种都能够行动。而在山前地带的山谷中和河滩上,可以使用大部队作战。这些山谷和河滩,都通向高加索山主脉山口。

  而在此期间德国人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兵力上的不足和后勤上的困难,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的兵力来看,要完成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同时占领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并且还要分兵迂回高加索山脉以东以占领巴库和高加索山脉的各个山口,仅仅依*现有的兵力是很难做到,就算如此,希特勒还是将两个装甲师调回法国以应付可能到来的登陆,这样乐观的心态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而在后勤方面,由于高加索地区没有成熟的公路网,而稀少的公路的通过能力也是在很糟糕,所以给两个集团军群的后勤物资必须*仅有的两条铁路线运输,这两条铁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将将苏式的宽贵改称标准轨距,否则就只能依*缴获的苏制车头运输,而这种车头实在是少之又少。而就算是这样的铁路线还只通到哈尔科夫和斯大林诺(后来延伸到罗斯托夫以远)。陆军军需兵司令试图通过一些列的转运站将火车卸下的物资通过卡车对运输到各支部队。但是元首大本营所命令的部署变化越来越频繁,下面的德军部队不得不跟着计划被调来调去,这就引起了新的混乱。总的说来,吃的问题可以就地解决,然而弹药的补给,尤其燃料的补给却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连第四航空队也不得不帮助仓促组成的卡车队运输物资。

  而在进攻的行动中,德国人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连接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铁路只有两条:西线,有一条铁路沿黑海海岸从土阿普谢到巴统;东线,有一条铁路沿里海海岸从马哈奇卡拉到巴库。除了铁路以外,北高加索同外高加索之间还有途经各山口的公路和土路相连。但是高加索的土路无论在平原地区,还是在山区,都很稀少。在草原地区,几乎没有公路,那里主要是筑路机开出的路和汽车行驶轧出的路。一到冬季、春天泛浆和秋季泥泞季节,这些路都不能走,给部队的行动带来极大的困难。

  可以堪使用的公路很少,在东线,有一条途经捷尔宾特门山口,沿里海海岸走向的公路,从马哈奇卡拉通到巴库。在这条公路上,各兵种和各种车辆都可通行。在西线,有一条沿黑海海岸走向的公路从诺沃罗西斯克通到苏呼米。

  另外有三条公路由北向南穿过高加索山脉的高山区:

  格鲁吉亚军用公路从奥尔忠尼启则经由克列斯托夫山口通往第比利斯。奥谢蒂亚军用公路经由马米桑山口把阿拉吉尔同库塔伊西连接起来。苏呼米军用公路将北高加索的契尔克斯克同黑海海滨的苏呼米连接起来。

  除了公路和铁路条件不理想之外,横贯在高加索北部的几条较大的河流和由于河流形成的众多沼泽可能成为南下的严重障碍,包括顿河,库班河,马内奇河等。并且由于场地和气象条件的限制,高加索地区也没有多少空中航线。

  高加索的交通状况和地形等条件,限制了德军进攻的方向。东高加索方向和西高加索方向由于存在从马哈奇卡拉到巴库的铁路和公路以及沿黑海海岸经土阿普谢、苏呼米到巴统的铁路和公路构成高加索战役进攻的两个主要方向。这两个方向具有很人的战役容量,集团军和方面军均可行动。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3个德国集团军被用于投入火绒草和老鼠行动中(火绒草即德军向格罗兹尼和巴库突击行动的代号,而老鼠则是德军从米乌斯河南下高加索行动的代号),而执行苍鹭行动的却仅仅只有第6集团军一支部队,而且在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同时,他还要努力维持顿河一线的防御,这样的分配使得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成了必然的结果。

  第七部分:火绒草

    就在第45号指令发布的前三天,德军到达了罗斯托夫城下并于第二天凌晨发动了旨在占领罗斯托夫的进攻。经过了3天的激战,在7月23日,德国人突入了罗斯托夫市区,虽然苏联人利用房屋试图拖延德国人前进的步伐,但是到了25日,德军已经占领罗斯托夫并且在顿河以南建立了坚固的桥头阵地,李斯特在新的战斗行动中赢得第一分。

  7月下旬,A集团军的部队分成了两股,西侧的是鲁奥夫集群,包括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他们的目标就是塔曼半岛以及库班河一带的黑海沿岸。而在他们的东面正在向高加索地区快速突击的,则是第一装甲集团军主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一部,他们的任务则是包括格罗兹尼和巴库在内的深远目标,这段路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最远的巴库距离罗斯托夫700英里,而在他们面前的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面没有几条能够叫得上名字的公路,中间还夹杂着无数东西向的河流等着他们度过,在这个纵深300英里的平原后面,则是高加索山脉,而且整个高加索前线的宽度达到了800英里在这么宽的正面上保持推进的力度对于兵力上不占什么优势的德国人是相当艰难的,而且当时拨给A集团军群的物资已经入不敷出,装甲部队的行动常常受到极大限制。必须在克服这些困难之后,他们才能够完成任务。

  但是即便如此,在他们面前的苏军已经残破不堪了,虽然斯大林下达了不准后退一部的命令,但是整个南方方面军还是在不停的后撤,德国人的推进出乎意料的顺利,用德国兵们的话来说:“他们简直在落荒而逃”。但是这样的事实也同样让利斯特挠头,苏军撤退速度远远超出了德国人的想象,德国人那可怜的机动能力根本追不上撤退的苏军,更不要说合围了。所以推进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苏联人就像是被慢慢压紧的弹簧,总有一天要爆发出他的能量。

  高加索方向顺利推进的情况让希特勒想起了正在沿着顿河缓慢前进的第6集团军群河他当初极力追求的目标:斯大林格勒。于是在7月30日,希特勒对于新的进攻计划做了最后的修改。第四装甲集团军奉命回到B集团军群的编制内,在此之前这个集团军刚在马内奇河南岸获得一个桥头堡,现在它不得不向左旋转沿顿河南岸向东北方向推进,越过卡尔穆克草原,以配合第六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进发。这样的调动使得向格罗兹尼和巴库方向推进的德军战斗力进一步被削弱。同时两个集团军群就此分道扬镳,A集团军群向南,而B集团军群向东,两支部队越来越远,在卡尔穆克草原上留下了数百英里宽的间隙地带。

  但是局面在渐渐乐观起来,向南撤退的苏军没有任何反攻的迹象,似乎他们真的已经被击溃了,唯一给德国人造成麻烦的是在马内其河谷中,苏联人打开了拦截水库的大坝的泄洪闸门,同时在河的南岸建立了防御阵地,但是很快德国人在炮兵的支援下乘坐冲锋舟渡过了洪水泛滥的河谷,在南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然后迂回到一座水坝的后方并控制了那里的苏军,然后,坦克部队从水坝上隆隆开过。进攻是如此的顺利,使得李斯特的心情也渐渐转好,他甚至在8月4日预测:机动部队向东南方向进行快速突击,在向巴库前进的任何行动中,将不会遭遇强有力的敌军抵抗行动。

  虽然道路状况是那样的糟糕,同时还要忍受暴风和酷热的煎熬,但是德军的推进还是快的处于所有人的意料,德军的后勤补给已经无法跟上地面部队的推进,只好动用空军的力量来运输装甲部队急需的燃料,而在战线的另一面,迈科普的苏军技术人员无法在德军赶到之前转移所有的石油生产设备,只得将剩余的设备全部销毁。8月5日,德军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斯克,当日第一装甲集团军就渡过了库班河。翌日,苏军在阿尔马维尔的战线被突破,第12集团军被迫放弃防线,同第18集团军一起向南部山区撤退。德军迅速追击,于8月9日占领了第一个重要目标:迈科普油田,但提炼的油料却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第17集团军也在迅速的推进中,他们在8月9日进抵克拉斯诺达尔,但是在苏军后卫部队的阻滞下,德军没有控制库班河上的桥梁,大桥被苏军工兵炸毁,8月13日,德国人通过舟桥部队的帮助渡过了库班河,与第一装甲集团军的一支部队会合。但是2天的延误使得德军没有能够包围库班河与顿河之间的苏军。

  8月中旬,李斯特对A集团军群各部队任务进行了分配,第一装甲集团军在左翼负责主要部分,从拉巴河起到里海沿岸的巴库为止,其首要任务是获得罗斯托夫到第比利斯的公路在山地路段的控制权。为此,第3装甲军和第40装甲军将从高加索山脉北面的莫兹多克、纳尔奇克向东南的奥尔忠尼启则、格罗兹尼、马哈奇卡拉、巴库方向进攻。第52军则负责保障装甲集团军左翼的安全。第17集团军负责剩下的拉巴河到刻赤海峡地段,首要任务是从迈科普和克拉斯诺达尔向南推进到诺沃罗西斯克和土阿普谢一线,控制黑海沿岸,接下来的任务则是沿着黑海沿岸的公路进攻巴统。为了保障第17集团军右翼的安全,第5军将奉命攻占阿纳帕和诺沃罗西斯克并在黑海海岸担任防务。第57装甲军和党卫军“维金”机械化师以及斯洛伐克摩托化第1师则从迈科普向土阿普谢方向进攻,之后沿黑海海岸向苏呼米、巴统进攻。同时该军一部分兵力同第44军一起向阿德列尔进攻,尔后步兵第44军在坦克第57军之后跟进,翻过苏拉姆山脉向第比利斯进攻。而在第17集团军和第一装甲集团军中间的则是第49山地军,其任务是越过高加索山主脉向苏呼米进攻。

  第5步兵军和罗马尼亚骑兵军进攻的目标是黑海沿岸的苏军海军基地诺沃罗西斯克,而第11集团军则将派3个步兵师对第5军的进攻予以配合。而与此同时,之前在第17集团军进攻的压力下后撤的第18集团军、第12集团军和第56集团军于8月17日在高加索山脉西段的山前地带巩固下来。同一天,苏军建立了诺沃罗西斯克防御地---防御部队包括第47集团军各部队、第56集团军步兵第216师、亚速海舰队和一些海军基地部队---并在防御地域布置了大量防御工事。8月19日,诺沃罗西斯克地区的战斗打响了进攻当天即占领了一些外围阵地,接下来的几天中,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都承受着很大的伤亡。8月22日,德军用罗马尼亚骑兵第9师替换下伤亡惨重的第5师,并重新开始发动进攻,但是遭到了拥有海军舰艇支援的苏军的顽强抵抗。8月25日,德军被迫停止进攻。在短暂的休战时间中双方都没有闲着,德第17集团军将部分兵力从土阿普谢调至诺沃罗西斯克地区加强该地区德军的战斗力,而苏军则加紧修建防御工事并将后勤人员补充进一线部队以加强战斗力。8月2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在遭到重大损失之后于8月31日进至黑海沿岸,并夺占阿纳帕。将苏军分割成两块相互无法联系,的军迅速推进,在9月9日占领了诺沃罗西斯克大部分市区,该城几乎失守。此时苏军迅速将塔曼半岛的部队通过海军调入诺沃罗西斯克并且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参与防御,在苏军的抵抗下,9月11日终于在城市的东南部阻住了德军的进攻,9月26日,德军被迫停止进攻进行防御,苏军转入返攻。

  第44军则同最近刚从第一装甲集团军借调过来的第57装甲军一起直趋西南方向的土阿普谢,在之后的战斗中,德军企图利用战术配合将苏军围歼于苏兹达利斯卡亚、克柳切瓦亚地域,打开一条通往图阿普谢方向各山间通路的道路。但是,由于南方方面军得到了大本营预备队的加强,增强了抵抗。至8月15—17日前,德军的进攻被阻于萨穆尔斯卡亚、哈德任斯卡亚、克柳切瓦亚、斯摩棱斯卡亚一线。通往黑海沿岸的各山间通路得到了可*掩护。但是德军没有就此放弃,他们重新组织了一次对土阿普谢的进攻,在对苏军第18集团军交通线和战斗队形实施了两天猛烈的航空兵突击之后,9月25日,第17集团军由第44军和第57装甲军发动进攻。至9月30日,德军在一些地段已经楔入苏军防御阵地5一10公里。第18集团军各单位顽强抵抗并立即组织反击,至10月9日,终于阻止了德军前进的步伐。10月14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44军从东面,57装甲军从北面向萨多沃耶同时发动突击。17日,44军夺取了邵武勉,并转向东南方向推进,造成了合围第18集团军的威胁。但是最终德军未能完成合围, 10月23日德军在阿法纳西耶夫斯基波斯季克、邵武勉、奇利普西一带被阻住,尔后于当月31日起转入防御。11月月中,德军第三次向格奥尔吉耶夫斯科耶发动进攻,准备打通通往土阿普谢的道路。到11月23日,第18集团军中央防线上被德军打入了一个纵深近8公里,正面达10公里的楔子。但是苏军的抵抗迫使德军于11月23日放弃进攻行动,再次转入防御。11月26日,第18集团军主力从侧翼发动反击,德军被击退。

  在第17集团军的右侧,第49山地步兵军在8月18日开始了夺取高加索山脉山口的战斗,旨在越过高加索山脉到达黑海海岸边的苏呼米地区。德军两个师从切尔克斯克往南,向厄尔布鲁士以西运动。击退苏第46集团军的第3步兵军,并夺取了一些被认为是难以攻克的山口。在此期间,山地部队曾经登上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的顶峰,这给近日来由于攻势渐渐衰弱而相当不愉快的希特勒一个小小的惊喜。但是在艰难的穿越了100多英里的高地之后,由于各种给养的严重缺乏加以苏军又很好地利用了难攻易守十分险峻的地形与山间河流,德军山地部队无法继续向苏呼米推进,虽然此时他们距离那个黑海沿岸的城市只有仅仅12英里

  早在8月中下旬,希特勒与李斯特在不少方面就发生了矛盾,希特勒对于A集团军群推进速度缓慢相当不愉快,但是李斯特认为部队已经无法继续推进,李斯特甚至要求从苏呼米方向将山地部队撤回,这彻底激怒了希特勒,9月9日,希特勒撤销了李斯特的职务,将A集团军群归于自己的指挥之下。9月24日,也就是李斯特被撤职之后的15天,总参谋部的参谋长哈尔德也被希特了解除了职务。47岁的塞茨勒将军接替了哈尔德的职务。

  就在A集团军群各部队努力向南推进的时候,在他们的东面,红军调集了一支骑兵部队沿着里海渗透入他们与B集团军群之间那个数百英里宽的空隙,由于此处的军掩护兵力相当薄弱,所以骑兵充分发挥了他们特有的素质,加上当年苏联建成了从阿斯特拉罕到基兹利亚尔的新铁路,是的这样的渗透行动有了良好的后勤支持,这对于德军的南下也造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A集团军的左翼,第1装甲集团军的推进向比第17集团军来说要更顺利一些,但是速度也已经日益减缓,由于燃料的缺乏,装甲部队有时在半路上要等待一天的时间才能重新获得燃料补给,这样的速度无法抢在敌人未曾做好准备之前突袭山地隘口,加上山地部队大多被分配给了第17集团军,使得第一装甲集团军在前进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尽管如此,装甲集团军的士兵们经过几天的战斗后于8月23日到达莫兹多克并与苏军展开激战,3天后德军占领勒莫兹多克并到达捷列克河。捷列克河掩护着通往第比利斯的道路,由于河水流速相当快,对德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8月25日,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在下一步进攻计划的报告中说:“由于里海边捷列克河与马内奇河之间的地形是一片荒漠的大草原,大部队不能行动。同时,供水也成大问题,为了夺到每一口井都不得不做斗争,因为敌人撤退时把水井都破坏了。因此,应该从巴克桑—莫兹多克地区实施进攻,这里应是主要突击方向。”为了执行这一作战计划,德军将第40装甲军的2个师调到莫兹多克附近。同时第52军的第111师和第370师,也正从厄利斯塔地域向莫兹多克方向开进。8月31日夜,德军在莫兹多克以东发动牵制性进攻,而其主力则在9月1日从莫兹多克以南强渡捷列克河,几天后德军在特雷克河上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其前锋距格罗兹尼只有六十英里,而距巴库则有三百五十英里。克莱斯特曾派遣第16机械化师穿越卡尔穆克草原,企图迫近北部的阿斯特拉罕,但是仅有少量侦察部队得以到达里海沿岸,而师主力则被苏第28集团军阻挡在阿斯特拉罕城外100英里处。现在高加索山脉北坡的主要城市都已经暴露在了第一装甲集团军的眼前,此时苏军组织了一次反击,德军几乎被打退回捷列克河以北。为了加强在该地区的攻击力度,德军将党卫军“维金”机械化师从土阿普谢方向调至第一装甲军麾下。9月间,第一装甲集团军多次尝试继续从莫兹多克向南方不同地点发动突然进攻,期望能突破苏军防御向南推进,但是每一次都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直到了9月29日仅仅推进至捷列克、普拉诺夫斯科耶、伊拉里奥诺夫卡一线,此时德军已经无计可施,在苏军日益增强的防御下只得转入防御。10月25日,德军再一次向南做了进攻的尝试,这次选择德突破地段是比之前的每一次尝试都要更向西的奥尔忠尼启则地区。28日,德军突破苏第37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纳尔奇克。第二天,德军在奇科拉地域强渡乌鲁赫河,并从西北方向向奥尔忠尼启则前进。11月2日,德军到达奥尔忠尼启则城下,这是德军在高加索所到达的最东端,天气越来越差加上苏军迅速取消了在马尔戈别克方向的反击建立起预备队并从格罗兹尼调至奥尔忠尼启则,德军在11月5日停止进攻,他们距离格罗兹尼仅仅只有50英里而且永远也不会更*近了。罗马尼亚山地师在苏军的反击下发生崩溃,克莱斯特终于放弃了进攻格罗兹尼和巴库的打算。与此同时,在北部的斯大林格勒苏军也发动了反击。

  第八部分:苍鹭

  我们把视线转回到我们的另一个主角—B集团军群。

  在第41号指令中,希特勒曾经很明确的表示斯大林格勒的占领与否并不十分重要,只要能用火力封锁伏尔加河东岸的增援就已经达到目标,也就是说斯大林格勒当时在希特勒的眼中只是连续防线上的一个支撑点,直到7月13日第四装甲集团军被南调,斯大林格勒都在整个战略规划中处于一个配角的位置。但是相反的,苏军却把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看的很高,斯大林格勒的控制与否直接影响着对于高加索地区的增援和伏尔加河航运的畅通,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那么高加索地区的苏军就将和其他地区的友军单位失去联系,这样一来对于高加索地区的防御将产生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而此时斯大林格勒推进的第6集团军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虽然此时他拥有5个军共18个德国师的实力(第8军,第14装甲军,第17军,第24装甲军和第51军),但是由于斯大林格勒还没有被希特勒所重视,加上北面的防线越来越长,整个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还是相当缓慢,每天仅能前进30公里7月17日,德军在奇尔河和奇拉姆河一线与苏军的部队发生交火,苏军顽强抵抗迫使德军展开部队,推进速度再度减缓至每天12~15公里左右。22日,在与德军激战了6天之后苏军开始后撤至主防御阵地。第二天,德军在顿河大弯曲部北部的上布津诺夫卡、马诺伊林和卡缅斯基地区发动进攻,一度突破了苏军的前沿防线,距离顿河大弯曲部的重要渡口卡拉奇仅有2~3公里。苏军立刻组织第1坦克集团军在卡拉奇地区发动反击,紧接着不久之后第4坦克集团军则在更北面的卡恰林斯卡亚移动发动了另一次反击,德军几乎停滞不前。加上之后军需部长瓦格纳根据希特勒的训令将所有的燃料和运输力量都优先供应给正在向南快速推进的A集团军群,所以第6集团军群的部分运输车辆被调往了高加索,这使得第6集团军由于燃料问题在路上等待了10天。

  直到8月初,德军重新开始进攻,进攻的目标就是卡拉奇,苏军在卡拉奇以西的顿河西岸还拥有一个桥头堡。原本桥头堡的北部由苏军第62集团军负责防守,而南部的防御则交由第64集团军负责,另外还有第1、第4坦克集团军与它们配合。7月23日德军的进攻将第4坦克集团军击退,第62集团军和第1坦克集团军的右翼被德军打入了一个楔子。根据斯大林7月28日签署的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苏军必须坚守顿河以西的阵地,禁止继续撤退。德军第6集团军兵分两路,第8军和第14装甲军由北,第24装甲军和第51军由南,从两翼推进,孤立还在顿河以西的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1坦克集团军,把它们牵制在卡拉奇以西地区。接着,第14和第24装甲集团军向纵深突击,出现在苏军的侧后,威胁还留在卡拉奇以西的苏军的退路。但是由于正面的压力和斯大林坚守的命令,到8月7日德军的两个装甲军在卡拉奇以西的顿河河岸会合时,顿河大弯曲部仍有部分苏军没有及时撤退。德军终于获得了一次合围的胜利。据估计,苏军阵亡、被俘35,000人,损失坦克近270辆、火炮近600门。进攻的下一阶段是肃清卡拉奇到北部锡罗亭斯卡亚附近的苏联人,为下一步的渡河做准备,而当面的主要敌人是第4坦克集团军和第1近卫集团军的部分部队。8月15日,这些部队被赶过顿河,同时又有一万三千人被俘。整个卡拉奇地域之战中苏军被包围部队达到12个步兵师和5个坦克旅共约5万人和超过1,000辆坦克和机动车辆。这一场包围战是蓝色计划中所希望的,但是在之前的战斗中都没有出现,德军从5月份起第一次完成了合围的任务。

  在几天的休整之后,8月19日,保罗斯认为到了可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了,他签署了一份命令,根据命令,第6集团军将和第四装甲集团军同时从东南两个方向夹击斯大林格勒,两天后第6集团军在韦尔佳奇两侧跨越四座顿河大桥渡过顿河,然后兵分两路,第14装甲军在左,而右翼则是第51军,他们将在狭窄的正面上向斯大林格勒城北侧推进,实施向心突击,而第四装甲集团军则从南面与之配合。按照B集团军群发布的指令,规定第6集团军应夺取卡拉奇-斯大林格勒铁路线以北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陆桥。部分德军则在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高地设法与第四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取得联系。23日,已经渡过顿和在桥头堡集结完毕的第14装甲军从卡拉奇以北25英里处率先发动进攻,进攻苏军第62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接合部。顿河以东的平原当时路况良好,十分适合装甲部队的推进,德军在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迅速推进,苏联人的抵抗并不十分强大,他们甚至试图在古代鞑靼人留下的防御工事中固守,可是德国人的坦克轻易的冲上了那些土墙,突破了脆弱的防御。当天下午,第16装甲师已经到达了斯大林格勒北郊。同时,德军第6集团军的其他突击部队也穿过了整个陆桥,推进了超过30公里。北面的第14装甲军于当天16时突向斯大林格勒北郊附近的雷诺克,18点,第16装甲师越过雷诺克地区到达伏尔加河河畔。在进攻坦克集群后面,德军还向8公里长的突击通道里投入了两个摩托化步兵师和几个步兵师。他们成功地楔入了苏军的战斗队形,把在斯大林格勒地区防御的苏军分割成两部分,在城北作战的部队与市区和防守斯大林格勒的其余部队的联系被切断了。

  在南面,第四装甲集团军击退了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阻击,正匆匆赶往原本也许早就可以到达的斯大林格勒。在7月30日受命北上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此时实力已经被大幅度削弱,原本的装甲单位中,第二十四装甲军被拨给了第六集团军,第四十装甲军则分配给A集团军群,另外“大德意志师”根据第45号指令被调往西线(最后该师没有成行而是留在了顿河弯曲部作为预备队)。这使它所能使用的装甲部队仅剩下第四十八装甲军一个军(第14装甲师和第29摩托化师),加上第四军(第94、37l师)和罗马尼亚第六军,实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了。

  这段时间对于该集团军的指挥官霍特来说不应该是愉快的,7月中旬,他受命带领他的装甲部队南下高加索,跨越顿河去切断撤退中的苏军。到7月30日,南方进展顺利使得希特勒认为第四装甲集团军无需继续支援,于是他被编入了B集团军群继续十多天之前已经陷入停顿的向斯大林格勒的进攻。7月31日,德军沿着诺夫罗西斯克—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开始发动进攻,第二天便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组织的防线,将该集团军赶入卡尔穆克草原。8月3日,在穿过了卡尔穆克草原之后,德军的先遣部队在当天晚上开始横渡阿克赛河,并迅速向阿布加涅罗沃方向推进,德军的进攻矛头已经到达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城防圈。此时苏军的情况也相当糟糕,第64集团军的部队尚未集中,难以抵抗德军的快速推进。8月5日,霍特突破斯大林格勒外围的环形防线,第二天,第四装甲集团军下属的第48装甲军主力在阿克赛河北岸集结完毕,开始向阿布加涅罗沃和亭古塔之间的第64集团军左翼发起冲击。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的支援下,德军以步兵第94师、摩托化步兵第29师、第14、24装甲师发动进攻。很快德军占领了第74公里会让站,在斯大林格勒城南部的防御地带上形成了突破,此时第四装甲集团军距离斯大林格勒仅仅只有30公里,随时都有可能突破苏军防御直插斯大林格勒市中心。苏军迅速组织力量投入该地区,双方在亭古塔车站周围展开了激烈交战。苏军得到了炮兵和航空兵的加强,抵挡住了德军的攻势,8月10日,德军撤出第74公里会让战,苏军恢复了8月5日以前的战场态势。德军被抵挡在了拥有坚固工事的一系列山头跟前。霍特在8月18~19日再次进攻这些防御地带,但是没有任何进展,并为此损失了不少宝贵的有生力量。21日,第四装甲集团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的支援下,又一次尝试进攻,他们向亭古塔车站、七十四公里会让站、阿布加涅罗沃车站方向实施突击,试图包围第64集团军的左翼。同时,德军还企图突破第57集团军在杜博威奥夫拉格、五十五公里会让站一带的防御阵地,进而攻占红军城这个重要防御支撑点,红军城是陆路连结伏尔加河西岸和阿斯特拉罕唯一的一条交通线的终点,一旦被德军占领将给苏联人重大的打击。激烈战斗持续了七昼夜,双方都使出了全部的力气。由于苏联人依托防线上的工事顽强抵抗,在这个方向上的德国人和罗马尼亚人损失惨重却没有获得值得称道的进展。27日,第四装甲集团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攻占了阿布加涅罗沃车站、亭古塔车站和五十五公里会让站,将苏军第64集团军左翼击退,但是这次进攻没有能突破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南郊建立的防线。霍特意识到应该使用别的办法绕过这一地区。他对他的参谋长说道“既然这里没有地方可以展开装甲部队,我们必须重整旗鼓,在其他地区发动攻势,哪怕是离这里很远的地方”

  8月27日晚上,德国人开始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行动,他们在晚上利用夜幕的掩护将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从前线撤回,而让步兵和那些碉堡群继续对峙,这些撤退下来的突击部队迅速被集中到了亭古塔西南地区,试图从此处发动一次进攻以绕过那些付出了重大伤亡的“可恶的山头”。对第四装甲集团军来说,这个行动以为着他们放弃了对第64集团军左翼地区的争夺,放弃了“B”集团军群拟定对敌实施向心突击的战法。而是去完成一次压迫,将原本在斯大林格勒西南的苏军逼入斯大林格勒,这也就意味着,早些时候设计的将苏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以西的计划无法继续实施了,德国人将要面对的是残酷的巷战,同时,临时的改变进攻路线使得无法占领红军城和别克托夫卡,这样一来这一带的苏军将形成一个危险的桥头堡,随时可能向着德军脆弱的侧翼防线猛揍一拳,而严重缺乏预备队的德军根本无法应付,这也给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

  8月29日,第四装甲集团军在卡普金斯基、捷别克捷涅罗沃地区突破了阿布加涅罗沃西北地段。根据苏联元帅叶廖缅科的回忆“8月29日拂晓,敌大批俯冲轰炸机开始轰炸我在该地域的前沿阵地。6时30分,敌人的坦克和步兵向我第64集团军步兵第126师所在地段发起攻击。我守军屡次展开反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打退了敌人。这以后,敌人的轰炸机又轮番轰炸了我防御阵地,随后动用坦克发起冲面同样被我击退了。

  14时30分,敌人发起第3次突击时,大约有一百辆坦克突破了我方前沿阵地。但是,坦克后面跟进的政摩托化步兵却被我坚守阵地的第126师截住了”

  这次突然的进攻让苏军有些措手不及,第四装甲集团军迅速推进,迂回了正在混乱中后退的苏军,第二天早晨,霍特的机械化步兵拦截了数千名正在在平原上撤退的苏军士兵,当天,第48装甲军的部队进入加夫里洛夫卡地区,31日,德军进抵直通斯大林格勒的铁路沿线,距离斯大林格勒城不到30公里。此时,苏军仍在伏尔加河以西防御的第62和64集团军面临巨大的威胁,按照B集团军群向第6集团军发去的通报,保罗斯应该派遣其右翼的突击兵力在8月30日南下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一旦这个计划得到实施,那么斯大林格勒以西的苏军都将面临着被围歼结果。但是由于北面的第14装甲军承受着来自苏军“北方集群”的压力,使得保罗斯对与南下的行动犹豫不决,直到两天之后才决心南下与霍特会合。9月3日,第6集团军与第四装甲集团军在距离斯大林格勒仅几公里的皮托姆尼克-贡察里一带会合,但是由于两天的延误,德军最终没有能够拦截苏军,他们的对手已经从广袤的平原撤退入了复杂的斯大林格勒的街道中,德军的坦克无法再通过机动战术来打击苏军,他们将不得不和苏军进行巷战了。

  第九部分:败退

  1942年9月13日,德军发动了向斯大林格勒城的进攻,第6集团军向东,第四装甲集团军向北从两个方向夹击该城的守军。14日,德军飞机在伏尔加河布设水雷,马马耶夫高地、斯大林格勒的老城、市中心和中央火车站均告失陷。9月15日,中央火车站的战斗再次打响。到16日,主火车站已经15次易手,9月27日,德军终于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南部和中部,并在25日攻下了一个重要的渡口,但是作为代价,保罗斯损失了大约10%的兵力,大约4万人伤亡,同时斯大林格勒德北部工业区仍有待进一步征服。

  10月上旬,德军向北部城区发动多次进攻,但被苏军阻挡,没有获得大的进展。10月14日,保罗斯再次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集中了200辆坦克和3个步兵师向斯大林格勒北部进攻,他们突破了商店去和拖拉机厂的厂房,15日,德军到达伏尔加河,将苏军第62集团军切成两半。11月,气温降至冰点,伏尔加河中堆积其大量的冰块,影响了正常的航运,德军希望利用这段时期击败苏军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市区,但是兵力不足还是困扰着德国人。而且此时不详的讯息传到了保罗斯的指挥部,顿河沿岸和南部伏尔加河沿线的罗马尼亚军队察觉到正面有大批的苏军正在集结,防御者和进攻者的角色即将互换。

  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两翼地区进行反攻,第6集团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第6集团军要求撤退,被希特勒阻止,11月23日,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约33万多人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2月12日,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在科捷利尼科夫斯基地区发动进攻,目的是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12月12日12月22日期间,顿和集团军群司令部多次要求第6集团军突围,但是被希特勒和第6集团军拒绝,12月23日,苏军反击,解围部队被迫转入防御,12月30日,德军退回出发地区,解围行动彻底失败。也就是同时,希特勒下令高加索地区德军撤退,德军开始陆续通过罗斯托夫一带北撤。1月1日,苏军试探性的进攻顿河下游一带,希望能切断高加索地区德军的退路,但是被德军挫败。1月中旬,撤退行动基本完毕,A集团军群主力顺利退出高加索,2月2日,第6集团军被歼灭,斯大林格勒地区战斗基本结束。

  第十部分:总结

  蓝色计划的基本基础就是基于总体战的想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仅仅消灭技术兵器和有生力量已经无法使得一个大国灭亡,国土庞大的国家往往拥有巨大的恢复能力,并且德国对于苏联在资源和生产方面并无优势,这样的情况使得德国不得不急于摆脱不对等消耗战的泥潭。而作为一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基础,打击对方的经济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果一旦获得了重要资源产地的控制权,那么苏联将失去消耗战的重要资本,而德国则将获得一个保持军队战斗力的基础。德国战时经济和装备办公室在1942年2月16日提交的报告中就认为,没有俄国的石油,德国将很难维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而这样的认识也使得蓝色计划的最终出笼。

  就这个计划在策略层面上的思想来说思路是相当清晰的,但是在战略上却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后勤问题,第二,兵力问题,而将仆从国的军队集中布置在顿河防线也就是兵力不足造成的后果。

  在实战的演变中,德军犯了几个较大的错误:

  1. 在还没有占领沃罗涅日的情况下过早投入第6集团军,这一行为使得第6集团军当面的苏军迅速撤退,而仍在沃罗涅日苦战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无法及时南下拦截撤退苏军,结果大量苏军逃出了原本德军计划的包围圈。

  2.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临时发动了米列罗沃包围战,当时苏军在顿巴斯到斯大林格勒地区的预备队在伊久姆一战中受到大量消耗,整个东撤德苏军集团实际上正处于败退的过程中,顿河与顿涅茨河上的防御相当薄弱,但是德军没有抓住这次机会直趋斯大林格勒(如果此时向斯大林格勒迅速推进很可能在8月前就到达斯大林格勒完成蓝色计划第三阶段的任务),而是在没有证据证明苏军重兵集团仍在米列罗沃以西的情况下临时发动了米列罗沃战役,结果该地区的苏军再次向东逃脱,而德军也由于装甲部队拥挤在米列罗沃地区而无法迅速进行新的合围。

  3. 在没有结束第三阶段作战的情况下发动了南下高加索的战役,第45号指令的发布,意味着希特勒抛弃了原来第三阶段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而转向高加索,斯大林格勒本身的作用就是一个掩护高加索方向进攻的侧翼支撑,现在新的计划无视侧翼安全没有保证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新的战斗实在不合理,希特勒曾在第41号指令中多次强调了侧翼的重要性,但是现在却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希特勒个人主观判断苏军在顿河以西的部队都向南撤入了高加索,为了方式这些部队给未来的南下作战造成重大威胁,必须在敌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切断其南下的通道。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第四装甲集团军南下“包抄”第一装甲集团军的情况发生,但是这样的判断完全出于希特勒的主观分析,使得计划的实施难免有些荒唐。并且这一行动使得南方集团军群的单位被一分为二,只见没有战术和战略上的配合,也就是说德军仅有的兵力再一次被分散,加上希特勒同时调走了第11集团军和若干机械化部队,使得兵力本已捉襟见肘的德军几乎被拆散,这也是最后高加索地区战斗没有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4. 对于斯大林格勒的盲目执著,斯大林格勒本身并不具备获取资源的价值,希特勒在蓝色计划中也将其定位在一个侧翼的支撑点上。可以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原因并非德军故意要求,而是合围顿河以西苏军之后自然得到的结果。当南下高加索行动开始之后,可见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心中的地位再次降低,就算没有斯大林格勒的控制权德军仍然能够进攻高加索。但是最后对于斯大林格勒的狂热追求就实在很难解释,原先斯大林格勒所要掩护的高加索战役早已实施,此时再来进行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实在是显得本末倒置,只好认为,希特勒是为了维护在1942年9月30日的演讲中声称的“再也没有力量能将我们赶出斯大林格勒了”这句大话以及转移当年11月传到德国国内的不利战局对德国人民的心理影响,1942年北非德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被击败,同年英美联军在法属北非登陆,曾经受到狂热宣传的沙漠之狐面临颓势,这使得之前对于北非有着强烈信心的德国人受到了严重打击,希特勒需要一场胜利来化解这些负面的新闻。

  如果说第41号指令中提出的计划还有其可行性,那么第45号指令则是完全的空想,德军不仅要占领黑海沿岸,同时要占领包括阿斯特拉罕在内的里海沿岸地区,这时德军的能力无法达到的,同时在执行这个计划的过程中德军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将第四装甲集团军北调,当时已经认清了斯大林格勒重要性不如高加索的事实,也就没有必要为了斯大林格勒而放弃全力进攻高加索的机会,最终导致第一装甲集团军力量日渐薄弱,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同时南方的空军在9月之后也有很大部分被调至斯大林格勒方向,是的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感到支援力量严重不足,无法维持推进。

  纵观整个蓝色计划及其演变过程,在战术上,德军对于苏军的撤退准备严重不足,也许是前一年苏军坚守阵地给德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希特勒似乎并没有做好苏军快速撤退的心理和计划上的准备,当事实发生之后才想到去更改计划已不就不利局面,可是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却又不高,最后整个计划演变成为了合围而合围的尴尬局面,想要围歼苏军重兵集团的想法反而妨碍了正常的战略秩序。苏军的撤退制肘了德军的前进路线,这在战争史上也是很罕见。另外对于装甲部队的运用也显得相当不合理,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虽然同样向高加索推进,但是之间却没有任何配合,而第四装甲集团军更是独自穿越卡尔穆克草原,各个集团军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协同,装甲集团军和步兵集团军更是各自为战,向着不同的目标推进。同时装甲部队混编步兵部队虽然加强了装甲部队的总体战斗力,却极大的削弱了装甲集团军中机械化部队的行动速度,使得装甲部队无法迅速进占防御节点,加上本身道路状况不佳的高加索地区就对于装甲部队的机动有着很大的限制作用,这些原因使得装甲部队灵活机动,突击能力强的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战术应该是装甲部队首先突前占领重要战略点,切断或者分割敌军,之后步兵部队超越装甲部队推进,直到出现突破口或者下一个战略点。这样的战术优点在于:第一,高加索地区路途遥远,后勤补给线漫长,进攻速度过快必然毁使得补给线延长到超过极限,这样的话很容易被敌军切断。我认为还是应该先步步为营,在运动中寻找合适的突破时机,突破距离也不宜过远,否则后续的步兵也很难及时赶上而形成冒进,42年的时候苏军已经理解的运动战中的防御战术,依*德军的机动能力很难如同41年那样做大规模的合围了。第二,步兵超越装甲部队之后装甲部队就成为预备队,一旦有突破机会可以投入突破敌纵深,一旦侧翼遭到敌军反击也同样可以作为救火队前去阻击,这对于侧翼兵力薄弱的德军也是相当重要的。

  战略上,德国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战略秩序的混乱以及兵力的分散。原本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的行动却最终变成了一个大杂烩,各个方向上竟然同时执行着原本有明确因果联系的多个计划,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同时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两次调动和第11集团军的北调都属于分散兵力的决定,原本蓝色计划的实施就面临着兵力不够的问题,但是希特勒却因为快速的推进冲昏了头脑,原本斯大林格勒应该是集中南方集团军群大部分兵力首先进攻的目标,却把一部分兵力分散去进攻罗斯托夫,而高加索应该是占领了顿河及伏尔加河防线之后全力进攻的目标,现在却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进攻之前没有完成的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结果两个方向都遭到了失败,这除了怪德国人自己还能怪谁呢?原本以如此少的兵力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计划就已经让人惊讶(蓝色计划的背后很可能还有更加雄心勃勃的中东计划,即配合北非地区的德军占领中东地区的巨大战略计划。),在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之前就分散兵力更是让人莫名其妙,集中本身就是自古以来战争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自认为熟读克劳塞维茨等人著作的希特勒却如此的无知,实在让人怀疑克劳塞维茨在在棺材里都会摇头叹息了。

  最后我希望能尝试着解释一下在11月19日苏军反击时希特勒不允许第6集团军撤退的原因,鉴于高加索地区战斗的重要性,希特勒希望能在1942年拿下高加索的资源。同时11月19日反攻规模不详,如果为了苏军一次试探性的进攻白白放弃花了大力气才获得大半个斯大林格勒未免得不偿失,并且根据1941年底苏军反攻的经验,德军利用反击很可能击退苏联人甚至把苏联人包围起来,而且在高加索地区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如果放弃了斯大林格勒就意味着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北翼失去了支撑,很可能造成苏军快速推进,赶在德军之前封闭顿河河口(第6集团军这样没有机动能力的军团很难阻止苏联人的推进,而高加索地区的德军也很难在苏联人以前逃离这个口袋),所以第6集团军不能撤退,他必须坚守斯大林格勒,以保障高加索的进攻顺利进行,而接下来的德军反击也马上就要出现了,如果按照1941年的模式,苏军防御会很快被打破,第6集团军很快就能脱险。

  果然在大半个月以后曼施坦因来了,德军的反击很快突破了苏联人的防御,进展顺利,如果叫希特勒此时同意第6集团军突围无异于放弃仍然有可能继续的高加索攻势,这是希特勒绝对做不出来的,而且如果第6集团军突围成功,一和解围部队接触,官兵就很有可能造成混乱,苏联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一定会集中兵力在一次钳击整个顿河集团军群,而目标很可能就是罗斯托夫以西的黑海海岸,这是德军不能接受的,整个A集团军群的德军都有被合围的危险,整个南翼很可能就此崩溃,形成不可控制的雪崩态势。(很难判断苏联人是否意识到了当时切断高加索的军退路的可能,至少在半个月以后它们做了一次尝试)。12月22日,解围陷入困境,这是第6集团军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希特勒仍然没有允许,因为他仍然认为解围存在可能(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整个解围行动中,北路的德军并没有行动,因为一直没有好的机会和南翼配合,这支部队存在的意义很可能就是配合南路的德军和第6集团军打击顿河以南的苏军),12月底,希特勒终于意识到解围已经不可能(整个顿河集团军群已经被打退),他终于下定决心命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撤退,放弃了获得高加索油田的想法,而第6集团军仍然不能投降,直到1月中旬,德军退出高加索以后,第6集团军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但是希特勒对于第6集团军官兵的最后处理极不人道,希特勒拒绝第6集团军投降的原因我认为只是因为投降损害了德军的威信。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其重要性甚至高于苏德战场上任何一场著名战役,他是第三帝国在军事上走向衰败的第一步,也是苏俄转向胜利的第一步。

 

194205哈尔科夫战役----德军东线走向失败的胜利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

   哈尔科夫战役(Khar’kov,Batt1e of)

  1942年5月12—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附近实施的进攻战役。哈尔科夫战役打响。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在铁木辛哥元帅率领下,以23个步兵军、2个坦克军和2个骑兵军向哈尔科夫地域的德国第6集团军发起进攻。战役初期,苏联各突击集团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并在3天内深入德军纵深50公里。但是随后德军集中坦克兵力,对苏军侧翼发起反击,并成功将苏军突击集团合围。至5月29日,苏军第6、第57集团军、第9集团军及博布金战役集群主力被歼,被俘达25万人,损失坦克600多辆,西南方面军副司令科斯坚科中将等多名高级将领阵亡。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概述】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于1942年5月12~29日实施的攻防战役。苏军参加此次战役的有西南方面军(司令由苏联元帅、西南方向总司令SK.铁木辛哥兼任)和南方面军(司令为R.Y.马利诺夫斯基中将)。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分南北两路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和沃尔昌斯克地域对哈尔科夫实施向心突击,粉碎德军哈尔科夫集团,解放哈尔科夫,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发展进攻创造条件;南方面军坚守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以保障西南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翼侧。德军哈尔科夫集团是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军(司令为F.保卢斯上将)。当时,该集团军与克莱斯特集群(辖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正在准备代号为“腓特烈一世”的进攻战役,企图攻占北顿涅茨河以西、哈尔科夫东南地区。双方兵力大致相当。

  5月12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发起进攻,各突击集团三日内突破德军防御:第28集团军从沃尔昌斯克地域向前推进18~25公里,第6集团军和L.V.博布金少将指挥的集团军级战役集群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向前推进25~50公里,为快速兵团投入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铁木辛哥被所谓兹米约夫地域有德军装甲重兵集团的情报所迷惑,直至5月17日才命令第21坦克军进入战斗。由于苏军进展迟缓,德军得以从其他方向抽调预备队封闭突破地段,并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底部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当面建立了强大突击集团。为解除德军第6集团军的压力,克莱斯特集群于5月17日提前一天发起“腓特烈一世”进攻行动,出动14个师进攻南方面军。同时,德军从南北两面对苏军第28集团军两翼实施反突击。5月19日,铁木辛哥命令部队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转入防御。23日,克莱斯特集群与德军第6集团军在巴拉克列亚以南会合。29日,苏军第6、第9和第57集团军主力被围歼。据德方资料,苏军被俘近24万人,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和迫击炮2026门。苏军在哈尔科夫的失败使西南方向的形势进一步恶化。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判断战略战役形势,协同不周,保障不力,指挥失误,快速部队进入战斗过迟等。

  【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点评】

  此战,苏军有24万人被俘,2026门火炮和1249辆坦克被击毁或缴获,苏联政府首次公开承认了这次战役的失利,其坦率的程度是为了呼吁西方盟友尽快对德开战。苏军在哈尔科夫交战失利的原因是:西南方向首长和南方面军首长错误判断战役战略形势,缺乏组织周密的协同动作,坦克军进入交战过迟;战役保障不足;军队指挥失误。哈尔科夫交战的结果,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遭到很大损失,丧失了北顿涅茨河的重要战役登陆场,因而不可能进行原定在夏季进行的进攻战役。这一切,使西南方向总的形势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目的】

  1943年2月2日3月3日战役目的是粉碎哈尔科夫方向德军“B”集团军群基本兵力,解放哈尔科夫工业区。战役代号为“星”。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背景】

由于1943年1月苏军顺利实施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和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德军库尔斯克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的防御中出现一个400公里的缺口。2月初,追击德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第60、第38、第40、第69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军,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戈利科夫上将)当面德军是第2集团军和“兰茨”战役集群近15个步兵师和坦克师(司令为陆军元帅曼斯坦因)。其大部已遭惨重损失。沃罗涅日方面军未经战役间歇立即准备和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战役是在复杂条件下进行的。

  战役开始前,方面军所属部队已进行将近两个半月的进攻战斗,人员和军事技术装备严重缺额。全体人员已经疲惫,泥泞季节又已到来。方面军的后方正进行围歼德军9个师的战斗。 按照战役企图,第40(司令为莫斯卡连科中将)、第69集团军(司令为卡扎科夫中将)和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为雷巴尔科中将)由新奥斯科尔、瓦卢伊基地域向哈尔科夫实施主要突击,从西北面和南面迂回该市;第60集团军(司令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中将)由卡斯托尔诺耶以西地域向库尔斯克实施辅助突击。第38集团军(司令为奇比索夫中将)应向奥博扬发展进攻。正在实施顿巴斯战役的西南方面军(司令为瓦图京上将)第6集团军(司令为哈里东诺夫中将)应向巴拉克列亚、克拉斯诺格勒突击,从南面保障战役的实施。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过程】

  1942年5月,红军西南方面军向被德国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国“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红军损失惨重,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纳粹德军1942年夏季进攻战役的序曲。但和1941年的情况一样,红军的力量此时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彻底击败德军的程度。不久以后,德国人就将在哈尔科夫再次向苏军证明:他们仍有足够力量显示日耳曼武装力量的强大和顽强,曼斯坦因元帅将在其间充当主角。

  对于在苏德战场作战两年,从摩托化军军长升到陆军元帅的曼斯坦因来说,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可谓前所未有的艰难:由他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组建)的防线,在上面提到的2个红军方面军的猛攻下支离破碎,整个战区摇摇欲坠:就在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哈尔科夫的同时,红军西南方面军已经逼近了曼斯坦因司令部所在地——位于第聂伯河大河弯处的重镇扎波罗热。

  但就在该城即将失守之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坐着FW-200式大型四发飞机来到此地视察。元首的“大驾光临”让正准备从这里卷铺盖走人的曼斯坦因手忙脚乱,因为当时苏联坦克群离这座危城已经很近,红军随时有可能突入该城。为了保证希特勒的安全,德国空军调来了200多门高射炮,下达给他们的命令是:死死挡住苏联坦克,战至最后一发炮弹和最后一人。

  就在德军炮手们在城外和苏联坦克拼命的同时,城里的希特勒正为了哈尔科夫的失守向曼斯坦因大发雷霆,他命令这位元帅立刻收复哈尔科夫。可是曼斯坦因却拒绝了希特勒的计划,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更为大胆的方案:暂时不去理会占领了哈尔科夫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是集中兵力吃掉冒进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也就是城外正在逼近的红军部队)。然后再回过头去,击溃哈尔科夫方向的红军,并重新夺占该城。

  这个大胆的方案对希特勒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他最终还是认可了曼斯坦因的计划。2月19日,在离开扎波罗热之前,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宣布了反攻决定,并且宣称,在这个“离德意志帝国边界1000多公里的地方,将决定德国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此,希特勒要求其部下,在反攻战斗中要“勇敢、沉着、忠于职守”。当希特勒的座机离开扎波罗热时,他本人已经可以听见红军坦克和德军高射炮交战时的隆隆炮声。

  2月21日,红军西南方面军终于攻占了曼斯坦因司令部所在的扎波罗热。该地的失守使德军的整个东部战线都有被割裂的危险。但曼斯坦因此时已经成竹在胸:他的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而这支占领他司令部的苏军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南翼是德军第1、4装甲集团军,北翼则是“肯普夫”战役集群。在这3个德国重兵集团手中曼斯坦因对自己反击行动的信心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有3个有利因素促成了他的计划。

  首先,从战场态势来看,此时,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从正面压迫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而红军西南方面军则从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进行大包抄,此时已经打到了曼斯坦因司令部老巢的门口。

   但在这支红军突击集团深入敌军纵深的同时,它自己的两翼却也因此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集团:拥有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在内的德国最精锐装甲部队。而更糟糕的是,红军对于他们所身处的险境此时还浑然不觉,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在内的红军将领们一致乐观的认为,德国人在冬季大反攻后已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要红军继续追击,他们就会一路逃过第聂伯河,至于反突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情绪同样乐观的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也认可了瓦杜丁的想法,级别较低的红军军官们更是在无线电通话时把他们的乐观全部表达了出来,而德国人则通过无线电监听把这些乐观记录在案,作为曼斯坦因的决策依据。应当说,曼斯坦因本人此前进行的南线德军大撤退,就是为了引诱红军孤军深入,远离后勤基地。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次,从红军冬季大反攻开始以来,他们已经顶着漫天风雪,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600~700公里,沿途的道路和桥梁被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这样到了1943年的2月中下旬,经过3个月恶战的红军不仅部队损耗严重,而且非常缺乏补给和空中支援。而正在进军第聂伯河,深入德军腹地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情况尤其糟糕。该方面军下属的波波夫快速集群(包括4个坦克军和1个步兵军,按编制约有500辆坦克)和坦克第4军此时只剩下137辆坦克,摩托化营能够勉强作战的人员只有20个左右。而且由于没有油料,该集群的很多坦克当时几乎已经趴窝不动了。对于这些情况,德国人也通过无线电截听和地面侦察进行了确认。虽然德军此时燃料状况也不富裕,但他们认定苏军的油料更为缺乏。

  最后,德军兵力的增强也使曼斯坦因有了进行反击的本钱,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其中包括3个兵力强大的党卫队装甲步兵师)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根据德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到1943年2月18日,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其中13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在1943年1月23日,整个东线德军只有495辆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了2月28日,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02辆,另外还有919辆坦克正在修理或输送过程中。到了3月1日,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总数更是达到了2374辆,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南方集团军群。和曼斯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30个师(约70万)对峙的苏联红军,按照德国情报部的估计,数量大概也只有120多万。

  在上述3个有利条件下,曼斯坦因的作战计划形成了:首先,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党卫队装甲军的兵力从克拉斯诺格勒进攻西南方面军红军第6集团军右翼,然后以第48、57装甲军攻打巴甫洛格勒,切断红军退路。同时,德军装甲第1集团军以装甲第40军和党卫队“维京”师、步兵第333师共4个师的兵力,袭击西南方面军快速兵团的波波夫集群。攻击得手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调头北上,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一道集结重兵吃掉哈尔科夫西南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集团,重新夺回哈尔科夫。

  为了增强兵力,德国人不仅竭力补充弹药物资,还从西线调来了2个步兵师作为预备队。其中第167师部署在波尔塔瓦,第15师部署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按照命令,这两个师必须在2月20日至22日到达指定下车地点。作为由希特勒最宠爱的3个党卫队师组成的装甲军,豪赛尔指挥的这支部队可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组成人员大都是顽固的纳粹分子,其行为以凶狠残忍而著称。就在1943年初,从一个被俘的“希特勒”师坦克手身上,苏联人曾经搜出过大量从人嘴里拔下来的金牙(说起来,此人应该算著名坦克王牌、也隶属于“希特勒”师的魏特曼的真正战友),该师的作风由此也见一斑。党卫队的兵力也较为充实,按1942年12月统计,“希特勒”师拥有678名军官、20166名士兵和士官,“骷髅”师和“帝国”师的兵力则分别为15415人和14095人。尽管这3个师名义上是装甲步兵师,却和装甲师一样编有坦克团,而且还拥有普通装甲师所不敢奢望的“虎”式I型重型坦克连。在哈尔科夫反击中,另一个拥有“虎”式I型重型坦克连的部队就是德国国防军“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从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上述4个师一共获得了38辆“虎”式I型重型坦克。

  到了哈尔科夫反击开始的1943年2月底,党卫队第1“希特勒”装甲步兵师拥有“虎”式坦克10辆,Ⅳ号坦克52辆;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步兵师有“虎”式坦克12辆,Ⅳ号坦克21辆;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步兵师有“虎”式坦克9辆,Ⅳ号坦克22辆。连同其他型号的装甲战斗车辆,党卫队装甲军共有坦克强击火炮约300多辆。而“大日耳曼”师则拥有“虎式”坦克9辆,III号坦克10辆,IV号坦克42辆,喷火坦克28辆,指挥坦克6辆,总计95辆坦克。另外,德军装甲第6、7、11、17师也将投入相当数量的坦克。

  1943年2月19日,德国人的“虎”式重型坦克开始转动沉重的装甲炮塔,快速运转的履带在俄国大地的茫茫白雪上碾过一道道深深的辙痕,在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地方,恶战在即。

  对于红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来说,2月19日是灾难深重的一天。这天,德国党卫队装甲军“帝国”装甲步兵师和“骷髅”装甲步兵师对该集团军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击。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俯冲轰炸机群向缺乏空中掩护的红军阵地倾泻炸弹,而德国人的装甲集群则在“虎”式坦克的引导下发动凶猛地冲击。

   在双方的坦克战中,曾经在苏德战场上称雄一时的红军T-34坦克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红军的这种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坦克炮不但根本无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装甲,甚至对德军增强了防护的IV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在400米以外也几乎无可奈何。而德军“虎”式坦克的56倍径88毫米火炮和IV号坦克的长身管75毫米火炮却可以分别在1000米500米的距离上,轻而易举地把T-34坦克的正面装甲打个洞。至于红军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拿德国人的坦克毫无办法。随着德军坦克炮一声声沉闷的炮声,1辆辆T-34坦克被摧毁在了雪原上,其中有一些的炮塔还被殉爆的弹药掀到了天上,然后又重重地砸在了地面。T-34坦克独自称霸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德国人的“虎”、“黑豹”、“象”重装甲时代。

  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战术得当,使德国军队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他们强大的装甲楔子很快就在红军第6集团军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30多公里的大缺口,顺着这个缺口,击溃了红军近卫第4军的德军党卫队“帝国”师以惊人的高速向南推进了100多公里。2月22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另外2个军——第48、57装甲军,也发动了进攻。这支德军很快就和党卫队装甲军会合于巴甫洛格勒地域,并且切断了红军第6集团军的交通线。紧接着,拥有3个装甲、装甲步兵师的德军第40装甲军又向已经没有了油料的红军波波夫集群发出了致命一击。

  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宣称,在对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反击作战中,德军击溃了该方面军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编成内的8个军、10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据说有2万3千名苏军被打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发动进攻的德军兵力并未构成绝对优势,因此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严密的合围圈,加上天寒地冻,德军的行动大都被限制在各个村庄之间,所以只俘虏了大约9000名红军。

  遭到如此重创后,红军西南方面军在从3个方向扑过来的德国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从2月27日起快速向后撤退。到了3月3日,他们已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河上结的薄冰方便了红军的通行。但是如此一来,在哈尔科夫地域作战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却处在德国装甲部队的侧翼威胁之下了。

  对德国人突然进攻西南方面军的作战行动,最初无论是远在莫斯科的红军最高统帅部,还是在西南方面军侧翼活动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仍然顽固的认为,德国人的反击只不过是为了掩护他们从第聂伯河的撤退。因此,在这一期间,沃罗涅日方面军仍然在向西拼命推进。

  直到西南方面军被德国人赶过了北顿涅茨河之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上将才发现自己处境十分险恶:此时,刚刚打垮了西南方面军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正在北上,准备和德军“肯普夫”战役集群一道打击自己的部队。这样一来,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3个集团军(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就将遭到14个精锐德国师(包括4个装甲师、3个党卫队装甲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步兵师)的攻击。而红军在这个方向能够使用的坦克大约只有70辆,德军则不少于350辆。

  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戈利科夫上将急忙在3月3日下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停止一切进攻,在整个战线转入防御。这位红军上将还紧急要求上级为他那些兵员物资消耗严重的部队提供补充,但由于最近的供应基地也远在200公里以外,增援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1943年3月4日,拥有“虎”式坦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向现在只有50辆坦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坦克第3集团军(该集团军原有300多辆坦克)猛扑了过去。但这次进攻却并不十分顺利,在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员雷巴尔科少将的指挥下,缺乏坦克和弹药的苏军利用14.5毫米的反坦克枪来抵抗坚盔厚甲的德国坦克,在苏联境内组织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也参加了战斗。

  在和强大德军的激战中,红军损失巨大,各坦克旅各仅剩6辆坦克,各摩托化步兵营只有16~20人。但苏联人的拼死抵抗使德军在2天的进攻中仅仅前进了6到8公里3月6日,曼斯坦因下令德军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红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同时把“肯普夫”战役集群所属的“劳斯”军投入了战斗,该军编成内的“大日耳曼”师凭借“虎”式坦克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该师后来宣称,在3月7日到20日的战斗中,他们摧毁了269辆红军坦克(即使从德国人自己后来的作战总结来看,“大日耳曼”师的这个战果也是过于夸张了),自身只损失“虎”式坦克1辆,Ⅳ号坦克12辆,III号坦克1辆。

  在投了如此强大的兵力之后,3月10日,德军终于在红军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60多公里宽的大口子,而兵力匮乏,没有预备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这时已经拿不出什么部队来堵住这个缺口了。为了援救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下令抽调近卫第2军、坦克第18军和最高统帅部坦克第3军前往增援。

  1943年3月11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已经逼近了哈尔科夫。此时,希特勒本人也再次来到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给前线部队打气。当天,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党卫队装甲军为了拿下哈尔科夫作为献给希特勒的礼物,在步兵第320师配合下,不顾重大伤亡从哈尔科夫北面进行迂回,切断了红军的退路;而装甲第48军则从东面对该城进行攻击。在别尔戈罗德方向,已经没有了炮弹的红军第40集团军此时正在和德国“劳斯”军恶战。3月12日,党卫队部队冲入了哈尔科夫城,苏德两军发生了激烈的巷战。两天以后,德军包围了红军坦克第3集团军,苏军统帅部只能命令第2航空集团军利用夜航飞机对该集团军进行补充。

  仗打到这个份上,哈尔科夫城的陷落已成定局。3月15日,守卫该城的红军第17、19步兵旅和第179坦克旅放弃哈尔科夫向东突围。3月16日,党卫队装甲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从红军夺回哈尔科夫到他们再次失去这座城市,时间正好过了一个月。

  在哈尔科夫失守之后,红军第3坦克集团军于3月17日凌晨突围。在损失了大量兵员,丢弃了众多装备后,这个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坦克集团军终于撤到了北顿涅茨河左岸,并被就地编入了西南方面军。第2天,德军“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占领了别尔戈罗德。对曼斯坦因来说,当前最大的目标就是趁着红军撤退,而解冻泥泞季节还没有开始之际尽可能多的从俄国人手里多抢占一些地盘。此后一直到3月22日,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都在德军的追击下向后撤退。

  但到了3月23日,由于德军兵力不足,加上冰雪开始融化,道路泥泞不堪,而红军新增援上来的3个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第21、64集团军)已经开到,德国人停止了追击。而退过了北顿涅茨河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则沿着河岸,在库尔斯克南部的奥博扬地区建立了阵地。这里就是后来“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此时,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残酷厮杀后,互有胜负的苏德两军终于在哈尔科夫之战中消耗完了最后的力量,彼此都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大规模进攻了。于是沿着整个东部战线,精疲力竭的苏德两军都转入了防御。在双方完成休整和补充之前,苏德战场将进入一个短暂的“休战期”。

  【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兵力及损失】

  〖苏联军队〗

   布良斯克方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7个,坦克旅2个,兵力95000人。纯减员(即死亡、失踪、被俘)13876人,伤病23547人,总计37423人。

  沃罗涅日方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20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10个,坦克军2个,347200人,纯减员33331人,伤病62384人,总计95715人。

  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5个,步兵旅1个,坦克旅2个,60200人,纯减员8268人,伤病12155人,总计98086人。

  沃罗涅日方面军(全期)左翼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步兵师8个,坦克军2个(坦克旅10个),281800人,纯减员29807人,伤病28437人,总计58244人。

  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 全期,步兵师5,步兵旅1,骑兵旅3,64100人,纯减员15412人,伤病12813人,总计28225人。

  哈尔科夫之战给红军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宣布,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他们一共打死了40130名苏军,俘虏了12430人。击毁的红军技术兵器包括567辆坦克,1072门火炮。而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红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到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其中在和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于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交战中损失的兵力大约为:死亡、失踪、被俘约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约200辆。看起来,德国人的统计有些夸大。

  然而对于曾经在斯摩棱斯克、基辅等战役中随便丢掉几十万人的斯大林来说,哈尔科夫的损失实在算不得什么。这位从来对伤亡情况就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红军统帅明白,对于在战争一开始就损失了训练有素的战前军队的苏联来说,现在损失多少人员也不会对部队素质造成什么影响,而在这些战斗中存活下来的人无疑将会越战越强。

  〖德国军队〗

  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作为突击集团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当时一共拥有3个军:即国防军的第57、48装甲军(5个师,3个装甲师),和原属于“兰茨”战役集群的党卫队装甲军(2~3个摩托化师)。其中拥有党卫队“希特勒”、“帝国”、“骷髅”师的党卫队装甲军兵力最为强大。

  哈尔科夫参战德军“虎”式坦克补充情况: 1942年12月党卫队“希特勒”第1装甲步兵师补充6辆“虎”式坦克,党卫队“帝国”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2辆。1943年1月党卫队第“希特勒”1装甲步兵师补充4辆“虎”式坦克,党卫队“帝国”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8辆,党卫队“骷髅”第3装甲步兵师补充9辆“虎”式坦克,“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补充7辆。2月,“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补充2辆。 4月,党卫队“希特勒”第1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虎”式坦克,党卫队“骷髅”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党卫队“骷髅”第3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虎”式坦克。

  对于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国军队的损失至今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统计数字,目前仅知道从1943年1月到3月,党卫队“希特勒”装甲步兵师损失了167名军官和另外4373名士兵(占该师战斗兵力的1/3以上),“帝国”装甲步兵师损失了102名军官和4396名士兵,“骷髅”装甲步兵师损失了94名军官和2170名士兵。加上军属部队,整个党卫队装甲军损失了365名军官和11154名士兵。

  在损失人员的名单中,还包括党卫队“骷髅”师的创始人--师长西奥多·艾克。此人在1943年2月26日乘坐飞机观察情况时丧命于哈尔科夫前线,为了纪念这个在纳粹党徒中都以凶恶而著称的暴徒,“骷髅”师此后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装甲步兵团。在技术兵器方面,党卫队装甲军的损失也不轻:战斗结束时,该军可以使用的坦克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仅仅“帝国”师就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其他德军部队的损失从一些零星材料判断也非常严重。以“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为例:在1943年2月底,该师有坦克95辆,其中包括9辆“虎”式坦克。而到了1943年3月11日,“大日耳曼”师的坦克总数只有60辆,其中有III号坦克9辆,IV号坦克39辆,喷火坦克6辆,“虎”式坦克6辆。到了3月23日,该师只剩III号坦克7辆,IV号坦克6辆,喷火坦克9辆,“虎”式坦克1辆都没有了。坦克总数下降为22辆。

  从上述材料来看,哈尔科夫的胜利对德国人来说也是一场“惨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和苏军不一样,德军损失的都是他们最优秀的精英部队,这种部队的补充可不会有那么容易。随着这种部队的逐渐丧失,德国军队将会失去他们的质量优势,而这将是他们的真正灾难。

  【哈尔科夫战役作用】

  尽管代价沉重,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毕竟还是帮助曼斯坦因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德军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的崩溃,而且还替曼斯坦因个人赢得了伟大统帅的名声。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也是最后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种种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的最终降临。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将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走向失败的胜利-1943哈尔科夫反击战役

 

 西方历史学家们的描绘中,德国军队在东线的战争,似乎就是一个个分散在漫长战线上的英勇德国士兵,和铺天盖地、咆哮而来的大群T-34坦克间的战斗。但实际情况却并没有那么富于传奇色彩。要知道恰恰就是在这一时期,德国的东线陆军兵力达到了创纪录的340.5万人,而德国的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盟友另外为希特勒提供了81万炮灰。这些数字中还不包括德国东线海空军和辅助人员。

关于1942—1943年冬季之战的另一个神话,是据说总是把胜利从聪明的德国元帅手中夺走送给敌人的希特勒,以及那位聪明的德国元帅曼施坦因之间发生的传奇故事。希特勒被描绘为德国这次巨大失败的罪魁祸首。他不仅没有预见到苏军的进攻,而且当英勇的曼施泰因组织救援部队,打败“数倍的苏联红军”,即将救出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之际,希特勒却听信了无能的戈林空军元帅能够保证空运的牛皮,禁止第6集团军突围。而愚忠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竟然也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结果导致了全军覆灭。

传奇故事总是那样的引人入神,而且也常常让人信以为真。

但遗憾的是,在20世纪,冷酷无情的文件却取代了令人神往的英雄传说。根据这些文件,希特勒在红军反攻将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预见了这次行动,而德国陆军情报机关对希特勒预见的否定才使德国人的失败不可避免。至于聪明的曼施坦因在救援第6集团军中起的作用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证明:

还在救援行动开始前,曼施坦因便认为在缺乏物资补给的情况下,被围的第6集团军最好不要以自身的兵力突围。而在战斗开始后的1942年12月21日,曼施坦因又向希特勒表示,他的坦克部队不能救出第6集团军(虽然曼施坦因此前承认他的坦克比苏联人还多,当然战后他的说法恰恰相反)。此时,由于大量红军被包围圈内的德军所牵制,因此如果允许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向外突围,那么德军的整个南部战线都将被发动追击的苏联人打垮。有鉴于此,在德军能得到更大的装甲部队以前,让第6集团军继续留在斯大林格勒,将是整个南线德军生死存亡的保证。

德国第6集团军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1943年1月31日,被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主力在其司令保卢斯陆军元帅率领下放下了武器。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轰鸣了200多天的枪炮声终于停息。将近30万德国陆军的精华在白雪茫茫、狂风怒吼的俄罗斯大地和斯大林格勒的断壁残垣间化为乌有。苏德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人类历史都在这一时刻改变了方向。

取得了斯大林格勒胜利的苏联军队并未停止进攻,从高加索到顿河上游,从俄罗斯南部到乌克兰,红军的装甲洪流仍在滚滚向前。在漫长的暴风雪和风雪肆虐的大地上,到处是翻倒的载重汽车、残缺不全的尸体、漫天飞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和打字机。

此时,在苏德战场南翼作战的红军分为2个主要突击方向:一个是由瓦杜丁将军指挥的红军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从顿涅茨河下游发动进攻,一路扑向第聂伯河,力图夺回顿巴斯工业区,并且切断高加索德军和乌克兰德军的联系。另一路是戈利科夫上将指挥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按照朱可夫元帅制定的“星”计划,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坦克履带正朝着正西方向一路轰鸣。2月8日,该方面军所属第60集团军收复了库尔斯克,2月9日,又收复了别尔戈罗德。2月16日12时,沃罗涅日方面军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赶走了由德军原山地步兵第1师师长兰茨将军指挥的“兰茨”战役集群(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和“劳斯”步兵军)。在80辆坦克导引下,红军解放了乌克兰工业重镇哈尔科夫。德国人从该城撤退时不仅狼狈不堪,而且还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腐败:按照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日记中的说法,落荒而逃的德国陆军把物资和弹药全部弃之不顾,却没有忘记把抢来的地毯、油画甚至苏联打字机装上汽车带走。由于哈尔科夫的失守而大为恼火的希特勒撤了兰茨的职,取而代之的是肯普夫将军。于是从1943年2月21日起,“兰茨”战役集群在德国陆军的东线态势报告图册和作战文件中就变成了“肯普夫”战役集群。

对红军来说,哈尔科夫不仅是苏联第6大城市和诞生过T-34坦克的重要工业基地,而且还是一个曾令他们蒙羞的伤心之地。就在9个月前的1942年5月,红军西南方面军向被德国占领的哈尔科夫发动进攻,结果却撞上了实力强大的德国“克莱斯特”集团军级集群。红军损失惨重,曾被寄予极大希望的苏军哈尔科夫进攻战役却变成了纳粹德军1942年夏季进攻战役的序曲。

现在,经过200多天血战,红军终于扭转了战局,收复了哈尔科夫。在1941年首次大反攻时,曾经在苏联将军和士兵中弥漫的情绪再度高涨了起来:从斯大林到前线的列兵都相信,似乎只要继续挥师西进,红旗就会很快飘扬在柏林城头。

但和1941年的情况一样,红军的力量此时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彻底击败德军的程度。不久以后,德国人就将在哈尔科夫再次向苏军证明:他们仍有足够力量显示日耳曼武装力量的强大和顽强,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聪明的曼施坦因元帅将在其间充当主角。

对于在苏德战场作战两年,从摩托化军军长升到陆军元帅的曼施坦因来说,现在所面临的情况可谓前所未有的艰难:由他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2月13日由顿河集团军群组建)的防线,在上面提到的2个红军方面军的猛攻下支离破碎,整个战区摇摇欲坠:就在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占领哈尔科夫的同时,红军西南方面军已经逼近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地——位于第聂伯河大河弯处的重镇扎波罗热。

但就在该城即将失守之际,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却坐着FW-200式大型四发飞机来到此地视察。元首的“大驾光临”让正准备从这里卷铺盖走人的曼施坦因手忙脚乱,因为当时苏联坦克群离这座危城已经很近,红军随时有可能突入该城。为了保证希特勒的安全,德国空军调来了200多门高射炮,下达给他们的命令是:死死挡住苏联坦克,战至最后一发炮弹和最后一人。

就在德军炮手们在城外和苏联坦克拼命的同时,城里的希特勒正为了哈尔科夫的失守向曼施坦因大发雷霆,他命令这位元帅立刻收复哈尔科夫。可是曼施坦因却拒绝了希特勒的计划,而是提出了另一个更为大胆的方案:暂时不去理会占领了哈尔科夫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而是集中兵力吃掉冒进的苏军西南方面军(也就是城外正在逼近的红军部队)。然后再回过头去,击溃哈尔科夫方向的红军,并重新夺占该城。

这个大胆的方案对希特勒来说确实有些突然,但他最终还是认可了曼施坦因的计划。2月19日,在离开扎波罗热之前,希特勒向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宣布了反攻决定,并且宣称,在这个“离德意志帝国边界1000多公里的地方,将决定德国现在和未来的命运。”因此,希特勒要求其部下,在反攻战斗中要“勇敢、沉着、忠于职守”。当希特勒的座机离开扎波罗热时,他本人已经可以听见红军坦克和德军高射炮交战时的隆隆炮声。

两天以后的2月21日,红军西南方面军终于攻占了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的扎波罗热。该地的失守使德军的整个东部战线都有被割裂的危险。但曼施坦因此时已经成竹在胸:他的反击作战行动已经开始,而这支占领他司令部的苏军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南翼是德军第1、4装甲集团军,北翼则是“肯普夫”战役集群。在这3个德国重兵集团手中曼施坦因对自己反击行动的信心当然不是凭空而来,有3个有利因素促成了他的计划。

首先,从战场态势来看,此时,占领了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从正面压迫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而红军西南方面军则从南方集团军群的侧翼进行大包抄,此时已经打到了曼施坦因司令部老巢的门口。

但在这支红军突击集团深入敌军纵深的同时,它自己的两翼却也因此暴露给了两支强大的德军集团:拥有包括党卫队装甲军在内的德国最精锐装甲部队。而更糟糕的是,红军对于他们所身处的险境此时还浑然不觉,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在内的红军将领们一致乐观的认为,德国人在冬季大反攻后已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要红军继续追击,他们就会一路逃过第聂伯河,至于反突击则是根本不可能的。情绪同样乐观的红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也认可了瓦杜丁的想法,级别较低的红军军官们更是在无线电通话时把他们的乐观全部表达了出来,而德国人则通过无线电监听把这些乐观记录在案,作为曼施坦因的决策依据。应当说,曼施坦因本人此前进行的南线德军大撤退,就是为了引诱红军孤军深入,远离后勤基地。现在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次,从红军冬季大反攻开始以来,他们已经顶着漫天风雪,在冬季和初春的泥泞道路上推进了大约600~700公里,沿途的道路和桥梁被破坏殆尽,使得后勤供应基地以及机场远远没有跟上战斗部队的进攻速度。这样到了1943年的2月中下旬,经过3个月恶战的红军不仅部队损耗严重,而且非常缺乏补给和空中支援。而正在进军第聂伯河,深入德军腹地的红军西南方面军情况尤其糟糕。该方面军下属的波波夫快速集群(包括4个坦克军和1个步兵军,按编制约有500辆坦克)和坦克第4军此时只剩下137辆坦克,摩托化营能够勉强作战的人员只有20个左右。而且由于没有油料,该集群的很多坦克当时几乎已经趴窝不动了。对于这些情况,德国人也通过无线电截听和地面侦察进行了确认。虽然德军此时燃料状况也不富裕,但他们认定苏军的油料更为缺乏。

最后,德军兵力的增强也使曼施坦因有了进行反击的本钱,从西欧和东线其他地段调来的部队和装备(其中包括3个兵力强大的党卫队装甲步兵师)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根据德国人自己的统计资料,到1943年2月18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共拥有30个师(其中13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师)。在1943年1月23日,整个东线德军只有495辆可以使用的坦克,而到了2月28日,这个数字增加到了902辆,另外还有919辆坦克正在修理或输送过程中。到了3月1日,东线德军坦克强击火炮总数更是达到了2374辆,其中一半左右属于南方集团军群。

对于这一点,曼施坦因本人在战后并不认可。按照他的观点,自己手头掌握的这些兵力是太少了。因为据说和他的30个师对峙的红军,仅仅已被确认的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就有340多个,即使把他们折算成师,德军仍然处于1对8的绝对劣势地位。应当指出,曼施坦因的上述说法不是昏了头,就是故意撒谎,因为即使按照德国情报部的估计,曼施坦因指挥的70万德军所面对的苏军数量大概也只有120多万。如果说曼施坦因当面真有8倍于己的敌人,那这个敌人的总兵力应该有500多万!而按照这个比率折算,红军在苏德战线的总兵力应当不少于2000多万!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上述3个有利条件下,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形成了:首先,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以党卫队装甲军的兵力从克拉斯诺格勒进攻西南方面军红军第6集团军右翼,然后以第48、57装甲军攻打巴甫洛格勒,切断红军退路。同时,德军装甲第1集团军以装甲第40军和党卫队“维京”师、步兵第333师共4个师的兵力,袭击西南方面军快速兵团的波波夫集群。攻击得手后,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将调头北上,和“肯普夫”战役集群一道集结重兵吃掉哈尔科夫西南地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集团,重新夺回哈尔科夫。

为了增强兵力,德国人不仅竭力补充弹药物资,还从西线调来了2个步兵师作为预备队。其中第167师部署在波尔塔瓦,第15师部署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按照命令,这两个师必须在2月20日至22日到达指定下车地点。

在哈尔科夫战役中,作为突击集团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当时一共拥有3个军:即国防军的第57、48装甲军(5个师,3个装甲师),和原属于“兰茨”战役集群的党卫队装甲军(2~3个摩托化师)。其中拥有党卫队“希特勒”、“帝国”、“骷髅”师的党卫队装甲军兵力最为强大。

党卫队装甲军军长保罗·豪赛尔当年已经63岁,早在“10万人国防军”时代,他就已经官至陆军中将。1933年,已经退伍的保罗·豪赛尔成为了纳粹党徒、党卫队的旗队长。其后,他又帮助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训练和指挥武装党卫队,并且成为了党卫队“帝国”师师长。在1941的东线战争中,这位党卫队师长被苏联弹片削掉了右眼和部分下巴,留下了一张残破不堪的脸。1942年夏秋两季,在东部战线损失惨重的“希特勒”、“帝国”、“骷髅”师先后被调到法国进行休整,并改编为装甲步兵师。1943年1月到2月,3个师先后被编入了新组建的党卫队装甲军,而原“帝国”师师长豪赛尔则升任该军军长。

作为由希特勒最宠爱的3个党卫队师组成的装甲军,豪赛尔指挥的这支部队可谓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组成人员大都是顽固的纳粹分子,其行为以凶狠残忍而著称。就在1943年初,从一个被俘的“希特勒”师坦克手身上,苏联人曾经搜出过大量从人嘴里拔下来的金牙(说起来,此人应该算著名坦克王牌、也隶属于“希特勒”师的魏特曼的真正战友),该师的作风由此也见一斑。党卫队的兵力也较为充实,按1942年12月统计,“希特勒”师拥有678名军官、20166名士兵和士官,“骷髅”师和“帝国”师的兵力则分别为15415人和14095人。尽管这3个师名义上是装甲步兵师,却和装甲师一样编有坦克团,而且还拥有普通装甲师所不敢奢望的“虎”式I型重型坦克连。在哈尔科夫反击中,另一个拥有“虎”式I型重型坦克连的部队就是德国国防军“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从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上述4个师一共获得了38辆“虎”式I型重型坦克。

到了哈尔科夫反击开始的1943年2月底,党卫队第1“希特勒”装甲步兵师拥有“虎”式坦克10辆,Ⅳ号坦克52辆;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步兵师有“虎”式坦克12辆,Ⅳ号坦克21辆;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步兵师有“虎”式坦克9辆,Ⅳ号坦克22辆。连同其他型号的装甲战斗车辆,党卫队装甲军共有坦克强击火炮约300多辆。而“大日耳曼”师则拥有“虎式”坦克9辆,III号坦克10辆,IV号坦克42辆,喷火坦克28辆,指挥坦克6辆,总计95辆坦克。另外,德军装甲第6、7、11、17师也将投入相当数量的坦克。

1943年2月19日,德国人的“虎”式重型坦克开始转动沉重的装甲炮塔,快速运转的履带在俄国大地的茫茫白雪上碾过一道道深深的辙痕,在威力巨大的88毫米坦克炮指向的地方,恶战在即。

对于红军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来说,2月19日是灾难深重的一天。这天,德国党卫队装甲军“帝国”装甲步兵师和“骷髅”装甲步兵师对该集团军薄弱的侧翼发动了出其不意的猛烈打击。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的俯冲轰炸机群向缺乏空中掩护的红军阵地倾泻炸弹,而德国人的装甲集群则在“虎”式坦克的引导下发动凶猛地冲击。

在双方的坦克战中,曾经在苏德战场上称雄一时的红军T-34坦克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红军的这种坦克所装备的76毫米坦克炮不但根本无法打穿“虎”式坦克102毫米厚的正面装甲,甚至对德军增强了防护的IV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在400米以外也几乎无可奈何。而德军“虎”式坦克的56倍径88毫米火炮和IV号坦克的长身管75毫米火炮却可以分别在1000米500米的距离上,轻而易举地把T-34坦克的正面装甲打个洞。至于红军标准的45毫米反坦克炮更是拿德国人的坦克毫无办法。随着德军坦克炮一声声沉闷的炮声,1辆辆T-34坦克被摧毁在了雪原上,其中有一些的炮塔还被殉爆的弹药掀到了天上,然后又重重地砸在了地面。T-34坦克独自称霸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德国人的“虎”、“黑豹”、“象”重装甲时代。

坦克质量上的绝对优势加上战术得当,使德国军队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他们强大的装甲楔子很快就在红军第6集团军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30多公里的大缺口,顺着这个缺口,击溃了红军近卫第4军的德军党卫队“帝国”师以惊人的高速向南推进了100多公里。2月22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另外2个军——第48、57装甲军,也发动了进攻。这支德军很快就和党卫队装甲军会合于巴甫洛格勒地域,并且切断了红军第6集团军的交通线。紧接着,拥有3个装甲、装甲步兵师的德军第40装甲军又向已经没有了油料的红军波波夫集群发出了致命一击。

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宣称,在对红军西南方面军的反击作战中,德军击溃了该方面军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编成内的8个军、10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据说有2万3千名苏军被打死。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发动进攻的德军兵力并未构成绝对优势,因此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严密的合围圈,加上天寒地冻,德军的行动大都被限制在各个村庄之间,所以只俘虏了大约9000名红军。

遭到如此重创后,红军西南方面军在从3个方向扑过来的德国军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从2月27日起快速向后撤退。到了3月3日,他们已经退过了北顿涅茨河,河上结的薄冰方便了红军的通行。但是如此一来,在哈尔科夫地域作战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却处在德国装甲部队的侧翼威胁之下了。

对德国人突然进攻西南方面军的作战行动,最初无论是远在莫斯科的红军最高统帅部,还是在西南方面军侧翼活动的沃罗涅日方面军,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仍然顽固的认为,德国人的反击只不过是为了掩护他们从第聂伯河的撤退。因此,在这一期间,沃罗涅日方面军仍然在向西拼命推进。

直到西南方面军被德国人赶过了北顿涅茨河之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戈利科夫上将才发现自己处境十分险恶:此时,刚刚打垮了西南方面军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正在北上,准备和德军“肯普夫”战役集群一道打击自己的部队。这样一来,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的3个集团军(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就将遭到14个精锐德国师(包括4个装甲师、3个党卫队装甲步兵师、1个摩托化步兵师、3个步兵师)的攻击。而红军在这个方向能够使用的坦克大约只有70辆,德军则不少于350辆。

面对这样糟糕的局面,戈利科夫上将急忙在3月3日下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停止一切进攻,在整个战线转入防御。这位红军上将还紧急要求上级为他那些兵员物资消耗严重的部队提供补充,但由于最近的供应基地也远在200公里以外,增援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1943年3月4日,拥有“虎”式坦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向现在只有50辆坦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坦克第3集团军(该集团军原有300多辆坦克)猛扑了过去。但这次进攻却并不十分顺利,在坦克第3集团军司令员雷巴尔科少将的指挥下,缺乏坦克和弹药的苏军利用14.5毫米的反坦克枪来抵抗坚盔厚甲的德国坦克,在苏联境内组织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也参加了战斗。

在和强大德军的激战中,红军损失巨大,各坦克旅各仅剩6辆坦克,各摩托化步兵营只有16~20人。但苏联人的拼死抵抗使德军在2天的进攻中仅仅前进了6到8公里3月6日,曼施坦因下令德军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红军第69集团军和坦克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同时把“肯普夫”战役集群所属的“劳斯”军投入了战斗,该军编成内的“大日耳曼”师凭借“虎”式坦克取得了巨大的战果。该师后来宣称,在3月7日到20日的战斗中,他们摧毁了269辆红军坦克(即使从德国人自己后来的作战总结来看,“大日耳曼”师的这个战果也是过于夸张了),自身只损失“虎”式坦克1辆,Ⅳ号坦克12辆,III号坦克1辆。

在投了如此强大的兵力之后,3月10日,德军终于在红军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60多公里宽的大口子,而兵力匮乏,没有预备队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这时已经拿不出什么部队来堵住这个缺口了。为了援救沃罗涅日方面军,斯大林下令抽调近卫第2军、坦克第18军和最高统帅部坦克第3军前往增援。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3月11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部队已经逼近了哈尔科夫。此时,希特勒本人也再次来到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给前线部队打气。当天,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党卫队装甲军为了拿下哈尔科夫作为献给希特勒的礼物,在步兵第320师配合下,不顾重大伤亡从哈尔科夫北面进行迂回,切断了红军的退路;而装甲第48军则从东面对该城进行攻击。在别尔戈罗德方向,已经没有了炮弹的红军第40集团军此时正在和德国“劳斯”军恶战。3月12日,党卫队部队冲入了哈尔科夫城,苏德两军发生了激烈的巷战。两天以后,德军包围了红军坦克第3集团军,苏军统帅部只能命令第2航空集团军利用夜航飞机对该集团军进行补充。

仗打到这个份上,哈尔科夫城的陷落已成定局。3月15日,守卫该城的红军第17、19步兵旅和第179坦克旅放弃哈尔科夫向东突围。3月16日,党卫队装甲军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从红军夺回哈尔科夫到他们再次失去这座城市,时间正好过了一个月。

在哈尔科夫失守之后,红军第3坦克集团军于3月17日凌晨突围。在损失了大量兵员,丢弃了众多装备后,这个已经疲惫不堪的红军坦克集团军终于撤到了北顿涅茨河左岸,并被就地编入了西南方面军。第2天,德军“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占领了别尔戈罗德。对曼施坦因来说,当前最大的目标就是趁着红军撤退,而解冻泥泞季节还没有开始之际尽可能多的从俄国人手里多抢占一些地盘。此后一直到3月22日,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一直都在德军的追击下向后撤退。

但到了3月23日,由于德军兵力不足,加上冰雪开始融化,道路泥泞不堪,而红军新增援上来的3个集团军(第1坦克集团军、第21、64集团军)已经开到,德国人停止了追击。而退过了北顿涅茨河的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则沿着河岸,在库尔斯克南部的奥博扬地区建立了阵地。这里就是后来“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南面。

此时,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残酷厮杀后,互有胜负的苏德两军终于在哈尔科夫之战中消耗完了最后的力量,彼此都已经无法再组织起大规模进攻了。于是沿着整个东部战线,精疲力竭的苏德两军都转入了防御。在双方完成休整和补充之前,苏德战场将进入一个短暂的“休战期”。

夺回了哈尔科夫的德国人现在忙着论功行赏:曼施坦因得到了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3月21日,希特勒又在“希特勒”师师长迪特里希的骑士十字勋章上加上了双剑饰。这位对党卫军的表现大为赞赏的纳粹元首,还打算从“希特勒”师中抽调一些团、连级军官,去组成新的党卫队第1装甲军和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而“帝国”师也受命抽调部分军官去组建党卫队第3装甲军。凭借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希特勒乘机掀起了一股大肆吹嘘和扩充武装党卫队的狂潮。而在被重新占领的哈尔科夫城内,站在“虎”式坦克上的德国将军也在检阅和嘉奖着自己的部下们。在这座失而复得的城市里,德军疯狂报复,仅仅党卫队“希特勒”师便屠杀了700多名苏军伤员。

与此相反的是,在红军方面,斯大林正忙着进行人事调整:打了败仗的戈利科夫上将被解除了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取而代之的是同样打了败仗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将军。当然,戈利科夫也并没有像战争初期失败的很多红军将领那样人头落地,而是被暂时调到布良斯克方面军。毕竟在斯大林看来,在斯大林格勒大捷的背景下,哈尔科夫的失败只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挫折,正因为如此,他本人才在哈尔科夫战役走向失败的3月7日接受了苏联元帅的军衔。

当然,哈尔科夫之战给红军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宣布,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他们一共打死了40130名苏军,俘虏了12430人。击毁的红军技术兵器包括567辆坦克,1072门火炮。而根据俄罗斯1993年发表的资料,从1943年1月13日,红军在沃罗涅日到哈尔科夫方向发动进攻,到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红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3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其中在和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于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交战中损失的兵力大约为:死亡、失踪、被俘约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约200辆。看起来,德国人的统计有些夸大。

然而对于曾经在斯摩棱斯克、基辅等战役中随便丢掉几十万人的斯大林来说,哈尔科夫的损失实在算不得什么。这位从来对伤亡情况就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红军统帅明白,对于在战争一开始就损失了训练有素的战前军队的苏联来说,现在损失多少人员也不会对部队素质造成什么影响,而在这些战斗中存活下来的人无疑将会越战越强。

对于哈尔科夫战役中德国军队的损失至今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统计数字,目前仅知道从1943年1月到3月,党卫队“希特勒”装甲步兵师损失了167名军官和另外4373名士兵(占该师战斗兵力的1/3以上),“帝国”装甲步兵师损失了102名军官和4396名士兵,“骷髅”装甲步兵师损失了94名军官和2170名士兵。加上军属部队,整个党卫队装甲军损失了365名军官和11154名士兵。在损失人员的名单中,还包括党卫队“骷髅”师的创始人、师长西奥多·艾克。此人在1943年2月26日乘坐飞机观察情况时丧命于哈尔科夫前线,为了纪念这个在纳粹党徒中都以凶恶而著称的暴徒,“骷髅”师此后便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装甲步兵团。

在技术兵器方面,党卫队装甲军的损失也不轻:战斗结束时,该军可以使用的坦克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仅仅“帝国”师就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其他德军部队的损失从一些零星材料判断也非常严重。以“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为例:在1943年2月底,该师有坦克95辆,其中包括9辆“虎”式坦克。而到了1943年3月11日,“大日耳曼”师的坦克总数只有60辆,其中有III号坦克9辆,IV号坦克39辆,喷火坦克6辆,“虎”式坦克6辆。到了3月23日,该师只剩III号坦克7辆,IV号坦克6辆,喷火坦克9辆,“虎”式坦克1辆都没有了。坦克总数下降为22辆。

从上述材料来看,哈尔科夫的胜利对德国人来说也是一场“惨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和苏军不一样,德军损失的都是他们最优秀的精英部队,这种部队的补充可不会有那么容易。随着这种部队的逐渐丧失,德国军队将会失去他们的质量优势,而这将是他们的真正灾难。

尽管代价沉重,但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毕竟还是帮助曼施坦因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德军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的崩溃,而且还替曼施坦因个人赢得了伟大统帅的名声。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德军的这场局部的,也是最后的战役胜利并不能扭转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出现的德军溃败局面,更无法阻止由于纳粹德国军事政治经济体制的种种缺陷而导致的失败命运的最终降临。就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不到4个月之后,在由于哈尔科夫之战而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将展开一场真正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空前会战。而哈尔科夫战役,则将作为东线德军走向覆灭前的最后胜利而载入史册。

布良斯克方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7个,坦克旅2个,兵力95000人。纯减员(即死亡、失踪、被俘)13876人,伤病23547人,总计37423人。

沃罗涅日方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20个,骑兵旅2个,步兵旅10个,坦克军2个,347200人,纯减员33331人,伤病62384人,总计95715人。

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

1月13日3月3日,步兵师5个,步兵旅1个,坦克旅2个,60200人,纯减员8268人,伤病12155人,总计98086人。

沃罗涅日方面军(全期)左翼第3坦克集团军,第40、69集团军步兵师8个,坦克军2个(坦克旅10个),281800人,纯减员29807人,伤病28437人,总计58244人。

西南方面军第6集团军

全期,步兵师5,步兵旅1,骑兵旅3,64100人,纯减员15412人,伤病12813人,总计28225人。

哈尔科夫参战德军“虎”师坦克补充情况。

1942年12月党卫队“希特勒”第1装甲步兵师补充6辆“虎”式坦克,党卫队“帝国”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2辆。

1943年1月党卫队第“希特勒”1装甲步兵师补充4辆“虎”式坦克,党卫队“帝国”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8辆,党卫队“骷髅”第3装甲步兵师补充9辆“虎”式坦克,“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补充7辆。

2月,“大日耳曼”摩托化步兵师补充2辆。

4月,党卫队“希特勒”第1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虎”式坦克,党卫队“骷髅”第2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党卫队“骷髅”第3装甲步兵师补充5辆“虎”式坦克。

南方集团军群编成:1943年2月18日,包括第1、4装甲集团军,“霍利德”战役集群(3月6日改编为新的第6集团军),“兰茨”战役集群(2月21日改为“肯普夫”战役集群,9月改为第8集团军)。而此前被沃罗涅日方面军击溃的德军第2集团军则被编入了中央集团军群。这些部队部署在别尔哥罗德到塔甘罗格一线,总兵力30个师。

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步兵师

编 制

师部(党卫队旅队长赫波特-恩斯特·瓦尔在任时间 1943年2月10日1943年3月18日)

党卫队第3“德意志”装甲步兵团

党卫队第4“元首”装甲步兵团

“兰格马克”摩托营
党卫队第2坦克团
重型坦克连
装甲维修连
武器维修连
党卫队第2炮兵团
党卫队第2强击火炮营
党卫队第2高炮营
党卫队第2反坦克营
党卫队第2装甲通信营
党卫队第2宪兵连
党卫队第2工兵营
党卫队第2摩托营
党卫队第2师属供应队
党卫队第2野战医院
党卫队第2战地记者排
党卫队第2宪兵连
党卫队第2野战后备营
野战邮局

党卫队第3“骷髅”装甲步兵师

编 制

师部(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西奥多·艾克第二次在任时间 1941年9月19日1943年2月26日
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赫尔曼·普里斯在任时间1943年2月26日1943年4月27日
党卫队第5装甲步兵团
党卫队第6装甲步兵团
党卫队第3坦克团
党卫队第3坦克歼击营
党卫队第3强击火炮营
党卫队第3炮兵团
党卫队第3高炮营
党卫队第3火箭炮营
党卫队第3通信营
党卫队第3装甲侦察营
党卫队第3装甲工兵营
党卫队第3师属供应队
党卫队第3战地记者排
党卫队第3宪兵连
党卫队第3野战后备营
党卫队“但泽”地方志愿军
丹麦自愿军
    党卫队第1“希特勒”装甲步兵师

编 制

师部(师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约瑟夫·迪特里希,在任时间1933年2月-1943年7月4日
党卫队第1装甲步兵团
党卫队第2装甲步兵团
党卫队第1坦克团
装甲维修连
装甲工兵连
党卫队第1炮兵团
通信排
党卫队第1坦克歼击营
党卫队第1高炮营
党卫队第1工兵营
党卫队第1通信营
党卫队第1后勤服务队
炮兵观测连
机枪营
宪兵连
警卫连

 

194207斯大林格勒会战-------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旧称“察里津”;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兵厉马,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

  4月5日 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指挥参谋部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只传达到军官

  第 41号指令在俄国的冬季会战行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

  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而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

  为实施上述战略意图,德国对南线兵力进行了重组,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新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包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组成。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泰因上将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另外还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苏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战略意图是:近期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在讨论具体作战计划时,斯大林对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很感兴趣也全力支持。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表示总参谋部不同意这一计划,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斯大林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我们岂能坐等德寇首先突击!必须在宽大的正面上先敌实施一系列的突击,这样才能摸清敌人的准备情况。我看,朱可夫提出的在西方方向上展开进攻,而在其它方向上实施防御,我认为这是个不彻底的治标办法。”最后,斯大林批准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可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可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战役初期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军共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第二次哈尔可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旗开得胜,希特勒信心倍增;苏军损失惨重,斯大林懊悔莫及。

  1942年6月28日,包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了进攻,向东南挺进,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包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消了包克老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南面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虽然苏军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刚在哈尔可夫之战中吃过德军合围的亏,苏军的许多部队生怕再陷入包围,仓惶向东后撤了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哈尔德在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在第1装甲集团军从西面,第4装甲集团军从北面的夹攻之下,敌军分成了几个集团,分别向各个方向逃窜,此时,在这个混战地区之东,大德意志和第24两个装甲师,正在向顿河赛跑,一路都不曾受到敌人的严重抵抗。

  然而,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4装甲军团与第6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候,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继续向斯大林格勒前进。该集团军辖有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距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约60公里。伏尔加河与顿河成“儿”字形,左边一画是顿河,向西南注入亚速海,右边一画是伏尔加河,向东南注入里海。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外,因为它叫斯大林格勒,所以斯大林决心要守住这个城市。

  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残部,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的力量计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远东调来10个师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7月25、27日,苏军以刚开来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进行反突击。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给朱可夫一个副最高统帅的头衔,赶到斯大林格勒前线坐镇指挥,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斯大林格勒的形势恶化了。敌人距斯大林格勒3俄里(1俄里=1.06公里)。如果北部集团部队不立即援助,斯大林格勒就有可能在今天或明天被攻占。应要求位于斯大林格勒以北和西北的各部队司令员立即突击敌人和援助斯大林格勒的军民。不得有任何迟缓。现在迟延就等于犯罪。应将全部飞机用于援助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剩下的飞机很少了。”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激烈的战斗持续到傍晚,苏近卫第1集团军才前进了2—4公里,而第24集团军几乎仍停留在原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 9月6日,苏军再次发起冲击,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德军击退了。9月10日,苏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 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斯大林召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开会,讨论斯大林格勒的局势,一致认为:“必须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莱斯特说:“因为黑海航路相当不安全,所以我们的补给大部分是必须从罗斯托夫‘瓶颈’用铁路运来,有一部分是靠空运,但其总量还是不足以维持前进的动量。”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希特勒强调:“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9月15日,德军对名为马马耶夫的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最后仅剩一堵墙还留到现在,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右上角刻着58以表明他们6人坚守了58天)。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希特勒当然不肯听从。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图瓦京中将(Nikolai Vatutin)。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苏军又有6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这场会战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子问题。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向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至11月初,德军终于在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红色十月工厂、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希特勒要求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在冬天来临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11月11日,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苏德两军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德军虽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达了伏尔加河岸,但部队已疲惫不堪,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修整部队。而几天后,苏军就发起了全线大反攻。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规模集结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两侧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 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图瓦京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1月20日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瓦图京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军突破。很快苏军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

  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了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主要由骑兵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切断了德第6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至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第4、第8、第11、第51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计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6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6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曼施泰因认为,德军唯一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苏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天气更为恶劣,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它每日需700吨的补给量,而戈林实运到的,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Gumrak),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完全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中断了。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泰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他说:“是该结束这个英勇战斗的时候了,我的元首!我认为第6集团军为了牵制俄军已经尽了最后的努力,继续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同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苏军在地下室外叫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了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而被俘的9万多人也大部分死于苏军战俘营,能活到战后的,不过几千人而已。由于苏联与1946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面积农业减产,致使战俘食物不足,大量的日德战俘被饿死,相传当时的战俘营中,战俘和负责看管的红军战士的每日仅配给3个土豆,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日德战俘受到严重的虐待导致大面积死亡。但是,据统计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974734人受伤.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