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船歌词 儿童歌曲: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22:43:25

  自序 我是老师心中的宝藏(1)

  ——李欣频

  我去教书是意外,这本书的诞生也是意外。因为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去教书,那时的刻板印象是,教书只是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一点建设性也没有。

  人生果然充满机遇与巧合,当年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所以联考志愿卡上没填任何一所师范学校,但十年后居然回到学校教书,果然是命。在政大广告所赖建都老师的引介下,我到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兼一堂广告文案课,开启了教书的生活。一开始,我把教书视为苦差事,觉得台北到中坜的漫漫路程真是疲惫极了,后来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乐趣:我在讲课,其实是在同步建设自我——我在台上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光明健康的我,变得特别多话,变得超乎寻常地耐心,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我以前的文字一向精简,我也一向寡言);我每次教完课都会很开心地离开教室,因为与学生互动不错时,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所以课前几天我都会失眠,因为脑中排山倒海地跑出一堆这星期想跟学生说的话,我只好在床边留上纸笔,像在记录别人说话般地速记脑中想的事,然后站到台上时,还会即兴说出一些我自己也没想过的想法;而且我说话的速度极快,因为要急急追着自己飞驰的思绪,所以我对学生很抱歉,因为一开始他们实在跟不上我讲话的速度,但后来也就习惯了。

  原本只是一学期的课,本来只是期末答应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后来变成了一篇文章,越写话越多,结果两天无法停笔,一口气写了两万字的初稿,最后就变成了五万多字的书,中断了我原本已排定的写作计划。

  自从我出版《诚品副作用》《广告拜物教》等广告文案书之后,我常被问到如何培养创意。我个人觉得创意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所以我在教广告文案课时,没有制式的教科书,当周我的新发现与心灵感动,就是那一周的教材。

  这本书除了整理自己上课前手写的讲说大纲、在他校演讲的讲稿外,还有一些是看学生们的上课笔记与课后心得勾起的记忆。现在独自一人在书房,看着过去所说的话,宛如还身在教室里,感觉当时像是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借我的口说出这些特别激励向上的话,除了说给学生听之外,有时我也会听听自己在说什么,学生在问什么,即使在课程已结束很久的此时,说着和听着仍然在我脑中继续进行,思想的会面如此迷人,总之,是一种很特别的精神分裂状态。

  到后来,我利用每周2到3小时的课堂,把一周从电影、书本、生活……所累积的能量都给了学生,课后虽然疲惫虚脱,却仍然精神奕奕地在下课后继续回答学生的疑惑。这段时间,正是我在研究所念书压力最大的时刻,还好以这两三小时,我孤独思索的灵魂找到与他人交会的点,我开始享受与学生一起共修人生智慧的乐趣,给了我重建信心、自我教育,并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否则辛苦高压的学术研究生活,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每次上完课,我都带着一个更坚毅的灵体离开教室,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

  教学用的三个抽屉,经过三年,也已经塞满了笔记与讲义。加上很多其他老师的鼓励,决定把这些在课堂上零散的思绪做个系统性的整理。在2003年过年期间,因为家人都出国,刚好朋友们都各自回家过年,所以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小年夜整理到大年初十,希望赶在我中原与科大学生毕业时出版,以留一整本供给他们离开校园后可以回忆点滴的书稿。

  我教书经验非常短,而且并非完全做到我所说的,自我的完成度还不到及格的程度,我只是提出一个蓝图,目前自己仍在实践中,边做边修正。我知道出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本身是危险的,出书是单向发声,毕竟不像上课,有疑问可以当场讨论、修正,况且白纸黑字更难有改正的空间。但我发现很多学生从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四年期间还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沉沉浮浮、孤独摸索,而我自己当年亦是彷徨无助,所以我把“找自己”的十年成败经验,很诚恳地、毫无隐瞒地告诉我的学生,希望他们从现在开始思考自己、正视自己、发现自己、开挖自己,希望他们因平凡的我,而联想到自己更多、更精彩的可能未来。

  其实有资格写书出书的老师比比皆是,写这本书时我异常惶恐,因为自己人生阅历还不足,看得也不够深厚,之所以斗胆写下自己教书的经验,只是希望将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把他们一个个精彩的人生体悟与心得分享出来,因为生命教学,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开挖不尽的宝藏,而我们很少有机会与管道,与其他老师交流,出书只是想抛砖引玉——我相信教育可贵之处在于经验的传承,像点灯但不是路径指引,不是技术的交棒,而是学生自我与未来力的激养,老师只能陪伴一时。

  关于教育,我自己在联考与学校不当体制下深受其害,也正因为有好老师,以爱心与耐心帮我在人生的歧途中急转弯,到了安全的彼岸,救了当时可能会因抑郁跳楼的一条年轻生命。现在看到报上层出不穷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心里也很焦急,不知道自己能帮点什么忙,所以自己透过课堂亲身实验生命教学的理念,我想,米奇·阿尔博姆写的《相约星期二》,是这本书很重要的楔子。

  很遗憾没听到过去教过我的老师们,一个个精彩的生命灵魂,我会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去找他/她们挖宝续课,我也不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给我的学生,那怕是我跌倒的痛或挫败的伤,都是很好的经验教材。

  当每个老师们都这样自我整理时,也可以从各式各样学生的反应与回馈中,看到很可贵的教学相长的奇迹。

  我期许自己是一个不轻易对学生做好坏评断的老师,打分数是我非常不愿意做的,因为好坏标准都在他们自己身上,没有人有资格去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有的价值都随着时空而变、因人而异,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他们,虽然讲课本来就很难避免主观,但我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还会再教书,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一学期的课程,自己设定教学目标与评核标准,自己在环境中找学习教材,自己打分数,做老师的只是咨询者,没有权力,没有权威,只能给建议而已。

  第二个期许是,即使我被丢到一个完全没有书本的荒岛,我希望自己的应变力与联想力,可以立即在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良好,而且可以马上找到环境的脉络与资源,与学生一起探索,并合力建构一套新的生活知识体系。

  最后,将这本书献给精神上永远给我勇气、视我为她心中宝藏的甘训宾老师。献给在我漫漫人生中包容我的叛逆、耐心,并教导过我的老师们。献给与我一起参与现在与未来的学生们。献给催生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大陆版的高铭文化的所有工作人员。献给每个正在看我实验生命过程中的你。

  以此书献给在天上的甘训宾老师,

  希望她会很开心地知道我还深深地记得她、感谢她,

  希望她会很高兴地看到,我现在过得很好。

  李欣频

  我去教书是意外,这本书的诞生也是意外。因为我以前从没想过会去教书,那时的刻板印象是,教书只是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一点建设性也没有。

  人生果然充满机遇与巧合,当年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所以联考志愿卡上没填任何一所师范学校,但十年后居然回到学校教书,果然是命。在台湾政大广告所赖建都老师的引介下,我到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兼一堂广告文案课,开启了教书的生活。一开始,我把教书视为苦差事,觉得台北到中坜的漫漫路程真是疲惫极了,后来慢慢地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我在讲课,其实是在同步建设自我——我在台上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光明健康的我,变得特别多话,变得超乎寻常的耐心,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我以前的文字一向精简,我也一向寡言);我每次教完课都会很开心地离开教室,因为与学生互动不错时,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所以课前几天我都会失眠,因为脑中排山倒海地跑出一堆想跟学生说的话,我只好在床边留上纸笔,像在记录别人说话般地速记脑中想的事,然后站到台上时,还会即兴说出一些我自己也没想过的想法;而且我说话的速度极快,因为要急追着自己飞驰的思绪,所以我对学生很抱歉,因为一开始他们实在跟不上我讲话的速度,但后来也就习惯了。

  原本只是一学期的课,本来只是期末答应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后来变成了一篇文章,越写话越多,结果两天无法停笔,一口气写了两万字的初稿,最后就变成了五万多字的书,中断了我原本已排定的写作计划。

  自从我出版《诚品副作用》《广告拜物教》等广告文案书之后,常被问到如何培养创意。我个人觉得创意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所以我在教广告文案课时,没有制式的教科书,当周我的新发现与心灵感动,就是那一周的教材。

  这本书除了整理自己上课前手写的讲课大纲、在他校演讲的讲稿外,还有一些是看学生们的上课笔记与课后心得勾起的记忆。现在独自一人在书房,看着过去所说的话,宛如还身在教室里,感觉当时像是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借我的口说出这些特别激励向上的话,除了说给学生听之外,有时我也会听听自己在说什么,学生在问什么,即使在课程已结束很久的此时,说着和听着仍然在我脑中继续进行,思想的会面如此迷人,总之,是一种很特别的精神分裂状态。

  到后来,我利用每周两到三小时的课堂,把一周从电影、书本、生活……所累积的能量都给了学生,课后虽然疲惫虚脱,却仍然精神奕奕地在下课后继续回答学生的疑惑。这段时间,正是我在研究所念书压力最大的时刻,还好以这两三小时,我孤独思索的灵魂找到与他人交会的点,我开始享受与学生一起共修人生智慧的乐趣,因为这给了我重建信心、自我教育,并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否则辛苦高压的学术研究生活,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每次上完课,我都带着一个更坚毅的灵体离开教室,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

  教学用的三个抽屉,经过三年,已经塞满了笔记与讲义。加上很多其他老师的鼓励,我决定把这些课堂上零散的思绪做个系统性的整理。在2003年过年期间,刚好家人都出国,朋友们也都各自回家过年,所以我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小年夜整理到大年初十,希望赶在我中原与科大学生毕业时出版,以留一整本供给他们离开校园后可以回忆点滴的书稿。

  我的教书经验非常短,而且并非完全做到我所说的,自我的完成度还不到及格的程度,我只是提出一个蓝图,目前自己仍在实践中,边做边修正。我知道出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本身是危险的,出书是单向发声,毕竟不像上课,有疑问可以当场讨论、修正,况且白纸黑字更难有改正的空间。但我发现很多学生从高中毕业进了大学之后,四年期间还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沉沉浮浮,孤独摸索,而我自己当年亦是彷徨无助,所以我把“找自己”的十年成败经验,很诚恳地、毫无隐瞒地告诉我的学生,希望他们从现在开始思考自己、正视自己、发现自己、开挖自己,希望他们因平凡的我,而联想到自己更多、更精彩的可能未来。

  我是老师心中的宝藏(2)

  其实有资格写书出书的老师比比皆是,写这本书时我异常惶恐,因为自己人生阅历还不足,看得也不够深厚,之所以斗胆写下自己教书的经验,只是希望将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把他们一个个精彩的人生体悟与心得分享出来,所谓生命教学,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开挖不尽的宝藏,而我们很少有机会与途径,与其他老师交流,出书只是想抛砖引玉——我相信教育的可贵之处正在于经验的传承,像点灯但不是路径指引,不是技术的交棒,而是学生自我与未来力的激励与培养,老师只能陪伴一时。

  关于教育,我自己在联考与学校不当体制下深受其害,也正因为有好老师,以爱心与耐心帮我在人生的歧途中急转弯,才到了安全的彼岸,救了当时可能会因抑郁跳楼的一条年轻生命。现在看到报上层出不穷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心里也很焦急,不知道自己能帮点什么忙,所以自己透过课堂亲身实验生命教学的理念,我想,米奇·阿尔博姆写的《相约星期二》,是这本书很重要的楔子。

  很遗憾没听全过去教过我的老师们,一个个精彩灵魂的生命教学,我会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地去找他/她们挖宝续课,我也不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给我的学生,哪怕是我跌倒的痛或挫败的伤,都是很好的经验教材。

  当每个老师们都这样自我整理时,也可以从各式各样学生的反应与回馈中,看到很可贵的教学相长的奇迹。

  我期许自己是一个不轻易对学生做好坏评断的老师。打分数是我非常不愿意做的,因为好坏标准都在他们自己身上,没有人有资格去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有的价值都随着时空而变、因人而异,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他们,虽然讲课本来就很难避免主观,但我希望有一天,如果我能再教书,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一学期的课程,自己设定教学目标与评核标准,自己在环境中找学习教材,自己打分数,做老师的只是咨询者,没有权力,没有权威,只能给建议而已。

  第二个期许是,即使我被丢到一个完全没有书本的荒岛,我希望自己的应变力与联想力,可以立即在陌生的环境中,良好适应,而且可以马上找到新环境的脉络与资源,与学生一起探索,并合力建构一套新的生活知识体系。

  最后,将这本书献给精神上永远给我勇气、视我为她心中宝藏的甘训宾老师。献给在我漫漫人生中包容我的叛逆、耐心,并教导过我的老师们。献给与我一起参与现在与未来的学生们。献给催生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大陆版的高铭文化的所有工作人员。献给每个正在看我实验生命过程中的你。

  第二部分

  写在十四堂课之前(1)

  ——纪念影响我一辈子的甘训宾老师,以及我给学生们的课后总复习

  记得我在台湾中原大学上最后一堂广告文案课的时候,因为时间不够,还有很多话没交待完,所以答应课后要送学生们一篇文章,把我还来不及说的写下来。现在课已经结束很久了,在电脑面前书写却是困难重重,因为文字会比话语留更久,所以我必须谨慎。

  我必须诚实地说,在我人生早期的规划里,并没有当老师这一项。而我也一直以为,在人生的漫漫学习之中,自己的努力比老师所给的更重要,甚至很多时候,我觉得学校给的都是限制,所以一直对抗学校、对抗体制,以保全我狂野的想象力。于是我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学校和父母很头大的问题学生,在高中逃家逃学被记过的记录累累,直到我自己当了老师,直到我的高中导师甘训宾老师过世,我才知道,老师所能给的,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可以让一部失速即将撞毁的车转向,可以让一个失去希望的种子重新发芽。

  在我高中想放弃自己的时候,甘老师在重重的校规限制与高三联考的压力下,冒险地给我最大的自由,耐心地给我时间与绝对的支持力量,让我及时找到自己的路,就像黑塞的《在轮下》中的启示,我从老师很勇敢的关爱中,平安地从轮下逃生,直到现在。

  甘老师在我低潮的时候,以绝对的信任让我看到未来;现在她过世了,也以死亡教会我生命的意义。这些点滴心路历程,我在课堂的一开始都会说给学生们听,目的是要我的学生们谢谢我的老师,因为如果没有她,也就没有现在的我站在这里,继续传承她的力量给更多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神圣,甘老师的精神透过我的讲课,转递出以前从未知觉的巨大影响力,希望能从每个学生身上、每个还在沉睡的灵能中,开始启动。

  当我第二次在中原大学讲授广告文案课时,恰巧被安排在星期二下午,也正逢甘老师过世不久。我记得在甘老师去世前一个月,我第一次看《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时,边看边掉泪:“……你有没有遇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把你看做是一块璞玉、一颗原钻,只要假以智慧磨练,就可以发出耀眼光辉。如果你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你总有一天会回到他的身边,有时你只是在心里想,有时你会陪侍在侧……”,我记得老师每年过节都会写卡片给我,卡片上第一句总是“我最可爱的宝贝学生欣频”。

  所以我在那个月常去找老师,虽然老师已经退休了,住在阳明山上的老人公寓,但我还想继续修老师的课,想继续听她的人生智慧。甘老师当时已罹患癌症,做过很多次化疗,但她见到我时永远都是快乐爽朗,真正不舒服的时候却不让我知道,即使她都病成那样了,还叮咛我要小心身体,别感冒了。我本来要仿照《相约星期二》书上所计划的,每星期固定去听她讲一次人生,但没几天老师就突然过世,已经来不及了。

  我记得就在老师过世的前两天晚上,她打电话给我,谢谢我送她暖袋,让她的胃痛舒缓很多,我还告诉她,我最近在赶稿,但我已经约好学长学姐们过两天就一起上山去看她,她从很衰弱的声音转成了开心。没想到,那就是老师和我的最后一通电话,老师就在我们约定要去看她的前一天凌晨,突然过世。听甘老师的家人说,她一直不愿意下山看医生,就是希望撑着直到见到我们为止,因为她害怕万一进了医院就再也出不来……我很自责,居然没听出那通电话就是老师求见最后一面的讯息,我是与老师最后说到话的学生。

  听师丈说,甘老师冰冷地被送到冷冻库之前,放在她胸口的暖袋还持续地烫烧着,我虽遗恨在老师最后的时间没在身边陪着她,但我欣慰的是,她过世之刻最后的温度是我给她的。

  如今我能为老师做的事,就是在头七法会为老师长跪诵一整天的经,不停跪拜。等我帮老师做完头七,从家祭到公祭,我的世界顿时失去一块非常重要的支柱。我记得老师生病期间,正是我写书发表比较密集的时刻,只要当天报上有我的文章,她一定在清晨七点准时以亢奋的声音,打电话给还睡眼惺忪的我,说她看到了我在报上的文章,她比我还兴奋。老师过世后一整个月,我都会在梦中听到清晨电话铃响、听到老师大声地叫我的名字,然后醒来。整整一个月。

  事后我到老师家帮忙收拾遗物,看到一大叠老师的剪报,全都是我在报上的文章,以及老师在上面以红笔画线与眉批,我当场痛哭,我知道,我已经失去一个最重要也最忠实的读者——原来老师一直是一字一句地看我的书与文章,因为她老人家视力不太好,可见她的吃力。

  因搬家整理旧书信,翻找到了我当年在高中时的生活周记,当时担任我导师的她,总用红毛笔批写很大的字,开头总是:我的好宝贝。我的亲人都未曾这样叫过我,她却视我为她疼爱的骨肉,她曾经跟我母亲说:“你女儿很棒,如果我有这样的女儿,我一定很开心。”我当时在高中是逃学又逃家的问题学生,她这么说;当我面临人生的低谷时,她也这么说;我硕士班毕业,她也这么说……老师一直视我为她的骄傲,直到老师过世了很久,我才慢慢学会自己给自己信心,现在我终于可以对着她的照片跟她说:老师,我很好,我做到了。

  这让我想起《天堂电影院》片尾,当小男孩多多长大,回家乡参加当年带他走进电影世界的老放映师的葬礼时,放映师的太太告诉多多,他生前从未错过多多拍的任何一部影片,也未曾漏掉任何一次关于多多的报导,视多多的成就为他自己的荣耀——也正因为背后有这么一个永远支持、永远相信的强大力量,才让每个在冷酷现实中打艰冷战役的弟子,义无反顾地为理想冲锋陷阵,信心不死。

  我总会在最脆弱的时候想起甘老师,想起那次陪她到文化大学看夕阳,听她思念因车祸过世的儿子,想起她的哀伤、她的勇敢,想起她所给过我的能量,让我至今还相信自己,可以度过每一次的人生难关。

  这就是甘老师所给我的活着的力量,至今越来越坚毅,即使老师已经过世两年了,她的声音还在我脑海里,随时给我鼓励、打气。她还说,所有的学生中她最放心不下我,因为我常会为了写作忘了照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她说她希望能活着看到有人可以照顾我一辈子。她待我一如自己的女儿般,我对她也是无话不谈,没有秘密,甚至比和自己的母亲还亲。

  我在甘老师病情危急的时候跟她说:“老师,我的书快出版了,你一定要好好健康地活着,你才看得到。”她生前细细看过我的第一到第九本书,就在我即将出版第十本书之前的几周过世了,来不及看到我以后的每一本书,但我仍然持续书写,边写边念给老师听。在老师过世后没多久,老师曾托梦给师丈,大声地要他把她的老花眼镜放到灵前,因为她要看我刚出版的书、我刚登在报上的文章,等到师丈在祭台上放了她的眼镜后,她就从此安静安息了。

  老实说,如果你们问我写书是为了什么,我必须说,其实我是写给老师看的,因为有一次我跟她抱怨:“老师,我不知道我写书有没有人看,我好像在写没人会打开的书。”她说:“不会呀,你写的书老师都有看,而且是每个字都看,所以你要继续写,只是老师的眼睛越来越不行了,以后可不可以请出版社把字放大一点?”她到去世之前都是我忠实的读者,只要求我把字放大一点。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是我在台湾的第十六本书,也是在大陆出版的第三本书,我照例会替老师留一本,无论她现在人在哪里,她永远都是我最重要的家人、最敬爱的老师、最强大的支持和最珍视的读者。

  甘老师是在我前几世轮回中,最早教我认字,以及诗词书画的人,这是在她过世三个月后我才知道的,我来不及谢谢这位启蒙我最初写作生命,今世教我国文与爱、生与死的老师。

  无尽的遗憾、悔恨与伤心,我知道自己错过很多甘老师一生难得的智慧,再也追不回,她没有充分的时间与我们好好地说再见。老师的离去让我当下决定:我要从自己的课开始讲,讲人生、讲经验、讲智慧、讲我的快乐与悲伤、讲我的领悟、讲我的未知……我不要等到自己老病垂矣,才去通知学生来听人生的智慧。就像《相约星期二》中,那个即将辞世的莫里老师说的,“我要对你讲我的生命,我要趁我还能讲的时候跟你说清楚……研究我的缓慢步向死亡,观察我身上发生的事,和我一道学习。”虽然我的阅历与知识还不够,但学生们可以和我一起学习,让我们目睹彼此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改变。

  我的课虽然名为广告文案,但我必须自作主张地说,有太多事情比学会广告文案还重要得多,而且不管专业上学的是文案,还是设计,如果对周围的环境没有特殊的感悟力,没有想象力,没有自己消化,然后产出独到风格的能力,学再多技能都是没用的,充其量只是别人好用的工具而已,很快就会被取代。我无法事先规划具体的课程,因为世事变化太快,每周都有新的生命教材在发生,还来不及写进教科书里,于是我在每周的广告文案课里,以当周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每次上课的开头,依自己的体会与心得,开始了我的生命教学。

  以下是我从讲课大纲、我手边零星的演讲稿中整理出来,历经三届中原、一届台科大的讲课过程,以及在台大、政大、师大、文化、昆山、元智、实践等校演讲,或毕业时给学生们的建议,所汇整出共十四个课堂主题——现在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不用广告文案教科书(只谈我最深刻的学习历程与生命体验),却是用交待人生遗言的慎重心情来上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有些东西,因为你们还年轻,可能暂时用不着,不过现在记下来,或许将来可以在未来的路上及时提醒你们一些事,因为我不会一直在你们的身边,我只陪你们走到这里,接下来就剩你和你自己的明日世界。

  我已经遇到如《相约星期二》里所说的,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她把我看成是一块璞玉、一颗原钻,只要假以智慧磨练,就可以发出耀眼光辉,她给足我可以用一辈子不尽的绝对信心与勇气。我希望我能把她巨大慈悲与智慧的能量转给你们,让你们在漫漫未来,即使为理想孤军奋战,都知道有个像我这样的老师,无条件地给你们最坚定的支持。

  在这本书中我所说的,只限于我工作十多年、生命三十余年的体验与建议,以及我现在正努力尝试的方向,但将来的路你们得自己走,冷暖自知,我说的也只能作为你们的参考,不是唯一。我绝对相信你们会有足够的能力,自己面对未来不可知的世界,我所能给的只是些许的能量,哪怕只有一句话,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如果这一点点的小火花,能启动一个沉睡的灵魂运转出强大的力量,我就觉得非常值得了。

  写于甘老师两周年忌日

  纪伯伦的《先知》中,亚墨斯达法有一段很美的描述,当有人问说:“请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学习的事。”他说:“因为你问,所以我回答,但是要记住,我一方面在回答,同时我也跟你一样在听。”

  第一堂课如何在意外频传的时代活下来(1)

  

  如何在意外频传的时代活下来

  ——从9·11到SARS,谈如何存活

  9·11恐怖攻击事件,标示着一个意外巨变的时代来临,

  你该有怎样的生存应变力?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堂课吗?我没告诉你们这堂广告文案课将要教会你们什么伟大的创意理论,或是如何写好广告文案的技巧,我只告诉你们,“如何平安地活下来”是你们最先要学会的事。因为我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恰好是我九月十日刚从纽约回来,然后9·11恐怖攻击事件紧接着发生的时刻,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去纽约,第一次在世贸双子星顶楼俯瞰整个曼哈顿,从黄昏待到夜晚,惊艳的记忆犹新,却被比电影情节还夸张的惊吓瞬间毁去——整个曼哈顿风云变色,和平盛世的景象不复存在,如末日毁城般地,数千条人命就这样从电视画面中一一跳下、烧毁……两架载满数百个珍贵生命的飞机撞向世贸的那片刻,回放再回放。整整两年,从不可置信的震撼到现在,才慢慢接受它已经不在的事实——我身处的高楼崩毁消失,只剩一张长型的双子星大楼门票,成了永远的纪念。

  本来我打算9·11当天晚上才回来,要不是因为旅伴有事必须回台,还真难逃过这个世纪死劫。

  回到台湾不到一星期,就又遇上百年一见、宛如是恐怖分子入侵的“怪台”纳莉……这一切都已经超乎一年看两百多部电影的我的想象力,现实切身的连续震撼,比银幕中的夸张剧情还残酷而不可思议,吓得我连飞机远门都不敢再出,安分地留在家都还不知道会不会有事。

  意外太多,一切都变得光怪陆离,人们只好去找之前的预言来说服自己:世界其实还是有逻辑,只是自己没留心这些警讯;上天还是有好生之德,不会平白无故杀人。但我们不能老活在事事占卜、每小时看预言的宿命之中,比较积极的人生观,应该是随时准备接受无常、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要有绝佳的求生能力,天要亡你,你总能在千钧一刻找到缝隙,杀出一条生路来。

  我当时沉重地跟你们说,天灾人祸的时代已经来了,我将开始与你们一起面对恐惧、一起学习应变危机——以前没遇过的地震、水灾、战争、SARS疫情、失业潮、大楼集体瓦斯中毒事件……现在可以大规模,且接连残酷地发生在现实世界上:SARS让我们每分每秒担心受怕、对人防备不信任,有人临阵脱逃但也有人赴汤蹈火地到第一线救援……以前只有在电影里才看得到的灾难情节,现在打开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比比皆是,甚至比电影还夸张。

  我将与你们一起面对这个意外频传的时代,学会居安思危,演练危机处理,就像前纽约市长朱利亚尼说的,在他刚当上纽约市长时,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了解纽约市务,发现纽约并没有应付例如生化或炸弹攻击之类重大危机的能力,所以他马上建立了一个紧急应变部门,反复演练与修正,没想到后来事情真的发生了,而纽约仍可以保持相当的秩序与镇定。如果不是朱利亚尼事前杞人忧天式的万全准备,恐怕灾情不只如此。

  所以应变力非常重要。未来我在课堂上教的,绝对不足以应付你们现在及未来的变化,所以你们平时就要锻造出绝佳的“预演未来力”“环境应变力”“绝处逢生力”“自救自生力”……如果在未来任何一场意外中,你们因为没有绝佳的警觉性、应变力、求生力而等不到救援,那以下我教你再多的创意与文案技巧都没用,因为你没有命可以用得着。

  这部分,你们可以到我博客上,参看《你知道吗》的短片,能帮助你对未来有一个全新的看法。

  “如何存活”系列书为你描绘出可能的意外与灾难,

  以及如何脱困的方法图解

  我这次从纽约带回来的“如何存活”系列书很有趣,除了你想得到的:怎样防被骗,如何在飞机失事、暴动、绑架、抢劫、深山迷失、海啸大浪、山崩、雪崩、酷寒水里、火灾、风尘暴等灾难下安全存活;以及你想不到的:收到炸弹邮包怎么办,如何控制一匹发疯的骆驼或是野马,如何停住一部煞车失灵的车,如何紧急迫降一架失控的飞机到水面上,如何尾随刚偷完你东西的小偷,如何摆脱人或山熊的跟踪,如何从这栋高楼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上逃生,如何从快车行进中安全跃出,如何从挂在悬崖边缘的车里爬出来,如何从后行李厢中逃脱,如何在被外星人绑架的现场找机会与器材对外求救,如何在高速坠落的电梯中自保,如何在火车碾过来的千钧一刻之际躲到轨道中央求生,如何从瀑布、深井、冰河洞里爬出,如何在沙漠干涸之地找水,如何在雪地里挖避寒洞穴,如何在丛林里做猎兽陷阱觅食,万一被毒蜘蛛或蝎子咬了该怎么办,如何安全通过有食人鱼的河,如何保存断肢新鲜直到送至手术室接回去……这些都以清楚的图解、步骤一步骤二地将解围的方法仔细说明,真是实用又好看——这群作者们都有丰富的被害经验,或许我们一生中不一定会遇得到,但当你一遇上,因为你已经排练过了,所以也就能临危不乱。

  这些临场反应与机制,都需要你个人的创意能力作为后盾。我开玩笑说,“如何存活”系列书如果还继续出,可以出“本·拉登版”的,因为本·拉登很有创意,他不需动用太多人力、太多财力,只要几个人劫机、几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就能把有精锐情报、攻击、防卫系统的美国搞得天翻地覆,全美数十万大军还抓不到他一人,可以称得上是小成本大制作的创意杰作。

  此外,旅行亦是训练危机处理、应变意外的最好方式,这部分我留到第四堂课的时候再细述。

  战乱与灾难电影、死里逃生的纪录片等,

  都是演练、应变意外的最好范本

  除了除“如何存活”系列这样的书籍,战乱、灾难的电影,纪录片,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里的求生影片……都是很好的锻炼紧急应变力的方式。我们平时太安逸了,久了就缺乏危机意识,但纪录片可以让你仿真实况,电影可以让你演练机智反应——电影集合众人之想象力,而且是浓缩成两小时的戏剧性结晶,所以当我在看战争灾难片时,会把自己当主角,一边看紧张的剧情,一边思索如果是自己该怎么办、怎么逃、怎么活,旁边有什么资源、什么出口,怎么面对危机,而不是去等答案。此外,我还会同时把自己当成主角的对手,因为主角通常可以赢活到最后,如果我刚好是主角的对手,我要怎样去破解那个输赢已定的局面?第三,如果我是摄影师,我该怎么取镜?我要用怎样吸引人的镜头语言去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如何以不同的镜头,说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第四,把自己当导演,我该如何掌控所有的人力资源与情绪全局?第五,不管电影好不好看,如果我是写剧本的人,我有没有能力写得更引人入胜?

  我也从这些电影里学会绝对的信心、勇气,及团体合作协调的力量,比方《角斗士》《低俗小说》《拯救大兵瑞恩》等,讲的都是我们在生死存亡的战斗场上所激发出来的能量,往往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

  要有很好的生存力,前提就是你要有很好的体力。在电影《赤色追缉令》里,有一间高级教育学校就在山顶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平时会去练攀岩、滑雪,自给自足。体力与健康永远是体验人生的唯一门票,所以随时保持极好的体能状态是必要的。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智慧,配上矫健的行动力,你就可以上山下海无处不能去,可以看得比别人更多、更高远、更深入——好体力可以让你经历更长时间的生命历程,目击更多发生在这世界每处角落的精彩生活。

  所以寒暑假要安排旅行,年轻的时候尽量参加可以冒险的旅程,或野地战斗营,但请以安全为最高前提。至于如何规划旅行,我们留到第四堂课再细述。

  从日本电影《大逃杀》,洞悉生存战斗力的本质

  接着我要讲的是“态度”问题,一样是从电影取材。我请你们去看深作欣二执导、北野武主演的《大逃杀》,这是一部很戏剧性的电影,把电玩中很生死夸张的情节放在真实的人生中:日本某班国三的学生去毕业旅行,在游览车上被老师迷昏后载到荒岛上,以军队与电脑控制“生存游戏”的规则——每位同学随机配给不同的武器,在三天之内,全班必须互相残杀,只能活下一个人。

  本来我还在犹豫这样残忍的片子适不适合你们看,但后来一想,保护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以我自己的经验,现实有时候比电影更残酷,或是将来你们也很有可能目睹到比这个还残忍的社会事件,所以我决定放手让你们看;只是在你们去看之前,我要建议一些我认为可以怎样思考的观点,因为如果以错误的方向解读,反而会增加你们暴力或嗜杀的倾向,那会是很糟糕的反效果。

  你们可以观察这部片中哪些人先死,哪些人活到最后:有些人没有抵御能力,就成了第一批被杀的对象(所以自我防卫力很重要,我建议你们尽可能都去学防身术,并留心最新犯罪、诈骗、抢劫的手法以随时保持警觉,社会并不如你们想的那么安全,而且将来到治安不好的国家去旅行也可以用得着);有些人一时想不到办法但又不想杀人,就一一选择自杀(我觉得很可惜,因为他们太快被制约,太快屈服在游戏规则之下,没仔细想想有没有可以不杀人又可以自保的出路,就放弃自己,放弃“有无限可能”的生命资本);第三批死得很惨烈的,就是那些看起来很讨厌、让人很有威胁感、很嗜血好战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搞得神经紧张、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地自己打杀成一片,所以如果你是面带凶相,或是那种把聪明写在脸上的人,因你平时不自觉地经常树敌,就很容易引起别人攻击的战火,当别人有武器时,你往往就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被围杀的目标,要不就是这一群同一属性的人互相残杀。

  举一个比较贴近现实的例子,将来你们去应征工作,第一次面试你们的不一定是大老板,而可能是中级主管,如果你把厉害写在脸上,他们会感到威胁,也会预期你的骄傲将会是他们工作指派上很大的麻烦,于是你就不容易被录取;就算你被录取了,你那种不可一世的傲人态度,也很容易令人反感,你会发现做什么事别人不但不配合你,还会伸出脚来暗中绊倒你。如果你能力不错,请做一个不恃不求、无条件帮助别人、对周遭有贡献的人——这个社会已经死伤无数,我们不需要多一个善战的勇士,我希望你们将来都是有能力让这个世界更好、更和平的人。

  《大逃杀》这部片子到后来,能活得比较久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他真的太厉害了,战斗力特强,防卫力也不弱,什么都会、生存能力很好的人,他可以在荒岛中马上找到水源、电源、粮食,而且会开船、能煮饭、能换灯、能医疗,非常能适应环境,通常这种人会和比较没有威胁性的人联盟,互相看守,瞻前顾后。如果你不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那你至少要是一个很容易取得别人信任与喜爱的人,但这样的人的生存时间也有限,因为如果真的只能活下一个人,你只有被消灭或是逃跑,而没有别的选择余地。不过我还是很贪心地希望你们能成为两者的综合体:会各式各样谋生技能、能力很强,但态度上像《易经》里的“谦”卦——外水内山、外柔内刚,本性很好,又有耐心,别人对你放心、没有防备,把你当盟友而非敌人,也才可能把资源共享给你,不会在你一转身就扯你后腿或放暗箭。

  还有,如果现在你已经觉得自己很厉害了,表示你站的水平线还太低,还没看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精彩的风景,这时候就要赶紧把自己拉到更高一阶的层次上,你马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你就会懂得谦卑,懂得学习更精进。太骄傲会让你看不到眼前的精彩生动,因为你已经把学习的窗关起来。

  我很欣赏《大逃杀》片中几个很棒的学生,他们不想被迫玩这个游戏,便找到电脑室,企图以更改指令的方式,把控制他们生死规则的电脑体系破坏掉,如此他们就可以全数共存,不需要流血杀戮。可惜有这样觉察力的聪明学生不多,所以他们还来不及找到出路,就被嗜杀的同学给杀了,暴乱中所引起的火灾搞成伤亡累累,最后没有人是赢家。但我仍欣赏这类人的慈悲与智慧,能想到去改变游戏规则,企图让大家都能活下来。

  于是,你可以思考:你是哪一种人?你会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你可以把自己进化到哪一个层次?

  所以,好好活,活得聪明,活得好,是你们第一堂要学,而且要花上一辈子才学得好的功课。

  课堂参考

  1. “如何存活”系列书的作者都是Joshua Piven 和David Borgenicht,一本书是1999年由 Chronicle Books出版的The Worst-Case Scenario Survival Handbook,另一本是2001年 Amazon Remainders Account出版的The Worst-Case Scenario Survival Handbook-Travel。

  2. 《大逃杀》(Battle Royale),2000年出品,导演:深作欣二,演员:北野武等。

  3. 《角斗士》(Gladiator),2000年出品,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演员:罗素·克洛等。

  4.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994年出品,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演员:约翰·屈伏塔等。

  5.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年出品,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演员:汤姆·汉克斯等。

  6. 《赤色追缉令》(The Crimson Rivers),2000年出品,导演:马修·卡索维茨,演员:让·雷诺等。

  7. 《易经》,亦称《易》《周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交易,表现了中国文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第二堂课如何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1)

  “偶然与巧合”,活在机遇中的“灵”“活”身段 从电影《傀儡人生》中,看到多面向、多性格的自我可能 从《魔鬼、性、狂想曲》中找出灵魂里“善”与“恶”,“创造”与“毁灭”两股拉扯的力量如何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从电影《偶然与巧合》到《傀儡人生》,谈自我潜力的各种繁衍“偶然与巧合”,活在机遇中的“灵”“活”身段接着上一堂课所谈,在意外巨变之下如何生存的主题,我再继续讲“偶然与巧合”。《偶然与巧合》这部电影,讲一位知名芭蕾舞星的故事,她有才华,但爱情总是给她很多的试炼与急转弯。这部电影能让我们体会人在绝大的命运力、自然力作用下,能够自主做决定的极大值或极小值在哪里——有很多状况是你无法决定的,比方你的出身、性别、年龄、肤色、长相、家庭、环境……在外人看来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但我们却能在其中享有很大、而且是意料之外的改变力量,让我们的未来有着极大变化的可能。

  从电影《傀儡人生》中,看到多面向、多性格的自我可能顺着第一堂课的脉络来谈,我们的应变力就是为了要锻炼活在机遇里的柔软身段。我常会想各种可能的自己、各种可能的未来,我的脑中不只有十八套剧本,也正因为我同时间繁衍各种不同版本的自己,所以我可以有各种风貌的灵魂,在一个身体里同时地活着,我一次过很多版本的自己,有点复制突变的效果。因为我们不是演员,所以我是靠书本、电影、旅行、想象力与设身处地的同理心,用更多的面向,向世界伸出多条体验的触角,就像电影《傀儡人生》,不同的灵魂个性进入同一个身份身体里,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成果,我也希望看到你们不受限地演化自己的灵魂物种,一个人绝对可以活出很多种精彩的风景,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关于机遇、人生抉择、命运巧合的电影还有很多,比方《机遇之歌》《罗拉快跑》《男人女人:恋爱手册》《居家男人》《婚前兴行为》《时光机器》《预见未来》……我希望你们能透过这些多结局的电影,引领自己去思索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懂得看清各种机遇的初征兆与后续变化,懂得洞悉因果的景深,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能改变或决定的幅度有多大,要有随时抽离自己、旁观看清自己的能力,只有自己随时提示自己,才能清晰地面对如此高速变化、充满不可思议与意外的人生。

  从《魔鬼、性、狂想曲》中找出灵魂里“善”与“恶”,“创造”与“毁灭”两股拉扯的力量我再补充一部影片:《魔鬼、性、狂想曲》,它以象征的手法,描述魔鬼与上帝同时在世界知名女高音卡拉丝身上,所起的“创造”与“毁灭”两股力量的拉扯过程。我相信人有善力也有恶力,一念之间会引转命运走往截然不同的方向,一如滚雪球般的强大作用,所以要在一开始注意自己的心念——《易经》里面就提过“知几”的重要,起心动念影响深远,因为你启动了一个极善或极恶力量的源头。如果你们看过托尔金的《魔戒》,或许更可以感同身受。

  在艰难的创作期间,或是独处之刻,心中的上帝与恶魔就会跑出来拉扯,比方电影里的女高音卡拉丝,她自体的魔鬼一直嘲笑她肥胖,想尽各种办法让她毁灭自己,但上帝给了她绝美的声音,也给了她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的力量,后来她节食恢复了窈窕身材,一改当初不被看好的舆论,在舞台展现她绝佳的歌喉身段。但最后魔鬼在她演唱高峰但脆弱之刻,展现了更大的毁灭力,让她破声,最后厌世自杀。

  我们心中也有善神与恶魔,我们的挣扎都是因为两股力量的拉扯,有时我们会相信自己,会帮助别人,那就是“善”在鼓舞我们发挥力量;有时我们会沮丧,没自信,想伤害别人或是毁灭自己时,那就是“恶”的诱惑与考验。我们若清楚存在心念中的这两股力量,就可以克制自己的负面思考,立即转向正面意念——正面思考可以破困境,开出路,对自己的身心,甚至病愈都有最关键性的主宰力量——你们可以去看《爱与意志》,或是探索频道中很多关于“人脑的开发”“意志力的潜力”的节目,里面会有更深入的例证可供参考。

  老天给每个有才华的人一把刀,会用的人,就像艺术家,拿刀来雕刻石木,化平凡的材料为神奇的作品;但刀在不理性人的手上也很容易伤人伤己,造成无法挽回的生命悲剧;一把刀无善恶,全看你怎么用。

  自己永远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但同时也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课堂参考

  1. 《偶然与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1998年出品,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演员:亚里桑德拉·马丁妮丝等。

  2. 《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1999年出品,导演:斯帕克·琼斯,演员:约翰·库萨克等。

  3. 《魔鬼、性、狂想曲》(The Devil and Ms.D),1999年出品,导演:伯恩德·伊辛格,演员:蒂尔·斯威格等。

  4. 《机遇之歌》(Blind Chance),1987年出品,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演员:Boguslaw Linda等。

  5. 《罗拉快跑》(Run Lola Run),1998年出品,导演:汤姆·提克威,演员:弗兰卡·波坦特等。

  6. 《男人女人:恋爱手册》(Men,Women: A User?蒺s Manual),1996年出品,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演员:Fabrice Luchini等。

  7. 《居家男人》(The Family Man),2000年出品,导演:布莱特·拉特纳,演员: 尼古拉斯·凯奇等。

  8. 《婚前兴行为》(Naken),2000年出品,导演:Torkel Knutsson,演员:Henrik Norberg等。

  9. 《时光机器》(The Time Machine),2002年出品,导演:西蒙·威尔士,演员:盖·皮尔斯等。

  10. 《预见未来》(Next),2007年出品,导演:李·塔玛霍利,演员:尼古拉斯·凯奇等。

  11. 《魔戒》系列(The Lord of the Rings),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著。

  12. 《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罗洛·梅(Rollo May)著。

  第三堂课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1)

   在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 从《爱你的五种方法》,学习训练自己的感官灵敏度 借着广角镜头延伸你的感官,带你上山下海预览世界各地自然与人文的奇景 可以透过梦的记录,更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与潜能 开始绘制自己的生命蓝图 要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从《BoBos布波族》中延伸新世代的生存法则:高学历+高创意+高执行力+高效率+高表达力+高洞察力 好的阅读与书写能力,能让你的专业如虎添翼 做短、中、长期的人生计划 把握人生每隔七年改变的关键时刻 二十岁时把自己当三十岁,三十岁时把自己当二十岁的方法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在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老天生你,让你与别人的长相不同、生日不同、家庭不同、个性不同……就是要让你与众不同。你得找出自己的独特处,一定有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做,但别人做不来的,就像马库斯·白金汉和唐诺德·克利夫顿提到的:“如果某人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一种天赋;迷人,是一种天赋;有恒心,是一种天赋;有责任感,也是一种天赋……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物有特别的渴望,能快速学习,完成后自我满意度很高时,那就是你天赋之所在。”(引自《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以前的我不是像你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我以前很怕人,怕说话,对自己没有自信,对环境没有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敌意,人缘差到不行,连上厕所、睡觉都得拉着好友或家人陪我,不敢一个人,更不要说自己去看电影,或是去旅行了。我把自己关在深黑的小笼子里很长一段时间,不晓得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直到爸妈把我一个人丢到美国游学两个月,让我不得不离开笼子,逼得我必须得自己出去觅食,自己去选课找教室,学会看地图、认路、搭车……我在那次大一暑假的游学中,才开始和世界接触。自此之后,我又经历更多必须一个人的时刻,又经历更多次的分离(以前参加营队到最后一天欢别会时,我通常是哭得最惨的那个),更多回的人生转弯,直到养成坚毅而独立的自己为止。

  我必须说,过去在学校里根本没想过关于“自己”的事,直到与外界碰撞,才开始迷惑人生究竟为何、自己是谁、我能做什么……这些很基本的问题,我整整花了八年的时间,直到二十八岁才找出一点端倪;这期间当然也透过很多书籍,比方《生命数字全书》《生命密码》《荣格与占星学》《人类梦史》《梦的智慧》《爱与意志》《自由与命运》《燥郁之心》《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聪明人的哲学指南》《重新认识你自己》《大脑的秘密档案》《禅与脑》……像是多面镜般地来辅助了解自己。

  我三十岁以前的人生,完成度只有百分之七十,三十岁以后的人生才开始百分之十,所以我一边要补足前三十年未完成的那百分之三十的计划,一边还要开展未来十年这百分之九十的梦想——过了三十岁后,我像是挖到了第二条坑道,两条互通,让我同时看到双边的人生宝藏,以后每三至五年我还要再挖出新的矿脉坑道,彼此相连,就像开展的扇骨,众多向外延伸的骨架,撑起更大风动的扇面,直到死去为止。因为我相信过去生中诸多累世的经验,已经帮自己存下很多的生命宝藏,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古灵阁银行,等我自己打造出钥匙后,一一打开每个天地,人生就会越老越富有,这让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趣,一点也不觉得累;我醒来不是又老了一天,而是又发现了一个新生的自己,一个与昨天又很不一样的自己,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老,因为每过一天,就多了一天的生命质地,我越来越喜欢与自己相处。

  你们花越多的时间了解自己、开发自己,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开挖不尽的巨大的矿坑,而不是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的垃圾场。

  你们现在才刚开始要挖第一个坑道,请自己拟订开挖进度。记得,自己跟自己比,自己跟自己挑战,请保持绝对的专注,千万不要分心,专心一致才能“至”——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会让你发现新的人生穴脉,你会发现自己的宝藏其实很多,只是你得尽快打造出开启各宝库的钥匙,用好奇的心一一去发掘。

  从《爱你的五种方法》,学习训练自己的感官灵敏度

  我还请你们去看电影《爱你的五种方法》。仿照电影里的情节,仔细端详自己,想象自己的各种感官就是你神奇而灵敏的触角,都是你的灵魂连接世界的管线。如果你只剩下视力一个月、听力一个月、行动力一个月,你最想要看什么、写什么、感受什么、做什么?

  例如,耳朵让你聆听各种声音,但如果你只剩下一个月就要丧失听觉,你最想听什么声音?你今天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还记得什么声音?你被什么声音感动?你能分辨这些声音吗?你说唱了什么影响周遭人事物的声音?你与别人有共鸣吗?其他的感官以此类推——你有眼耳鼻舌身意,你是一个活的触体,你可以以各种“器”“敏”每天采集新鲜的生活惊喜,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如此多种而强大发现世界的触感能力,你怎么会觉得无聊?怎么会活得不耐烦呢?

  普鲁斯特说:“很多人都是家财万贯地来到这世界上,却空手而回。”年轻的缺点就是:我们一直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等到五年、十年过去了,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感、一事无成,没有什么特别留下来的,白白浪费最宝贵的青春身体。所以,把每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感受、来看、来听、来生活,到了晚上睡觉前,心怀感恩地向这世界、向所有人、向上天说晚安道别,那么这一天的结束,就会充满了幸福无惧。

  这部分,还可以参考苹果电脑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以及兰迪·波许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后的演讲,以上两个视频链接请上我的博客。

  借着广角镜头延伸你的感官,

  带你上山下海预览世界各地自然与人文的奇景

  请多看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旅游探险频道……我都会在月初,利用网络把这个月的节目表打印出来,勾选出自己有兴趣的议题,准时收看,这已经成了我的固定功课。

  这些频道中关于旅行的、生态的、文化的、医学的、心理的、建筑的、科技的节目,将取代眼睛与行动力,带着我们到实验室里看最新的发现,到北极或外层空间看最远的世界,潜到人体找出最深奥的生命源头,看那些无法亲身经历,但每天都在发生的风俗、仪式、节庆,与人类文明的奇迹。这是我自硕士班毕业以来,最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之一,我每天都在电视机前面发现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所以每晚都可以在满足中睡着,在期待中醒来。

  不要做没有知觉的人。人生难得,请珍惜你所有的可能性,用你的感官走最远的边境,看最多的好奇事物,尽可能地扩大你的感知范围,饱足你的灵魂性命。

  可以透过梦的记录,更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与潜能

  此外,平时可以有记录自己梦境的习惯,除了让你警觉梦所代表的意义与暗示之外,也有助于你从自己的梦境中,挖掘有趣的创意灵感——我自己很多的创意想法,就是从梦里面跑出来的。

  推荐一本对我个人极有帮助的书:《你是做梦大师》。美国梦学研究心理学家盖儿·戴兰妮在书中教我们如何孵梦(在睡前提出疑问,然后透过梦境的指点获得解答)与自我解梦,帮我弄懂了过去一堆稀奇古怪的梦的意义,并发现有不少梦是具预言性的,甚至还有一些梦帮我了解连自己都没觉察到的焦虑与恐惧。当我弄懂了梦要传递给我的警示或启示后,感觉像是身边有个贴心的知己、贴身的护卫,每晚提醒我、保护我、改善我——当我了解梦,梦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开始绘制自己的生命蓝图

  以十年一轮来看,假设你现在二十岁,如果照自己这样的过法,想一想自己三十岁会是什么样子?你希望是这个样子吗?如果不是,你该做怎样的及时改变?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希望自己的三十岁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要完成你心目中的三十岁,你现在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请写一个很详细的描述单出来,比方职业、生活状态、经济状况、兴趣、休闲活动,一天及一星期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后画出一张你想象中的生命蓝本,根据这蓝本去思考,你还欠缺什么样的能力,所以还应该补修那些课程?

  依照前面两堂课的脉络,这蓝本应该是个放射线图,请画出你各式各样的兴趣,找一两样可以发展成专业能力,而这专业能力是可以让你衣食无虞的;除了这一两样外,你还要培养一些好习惯以作为养分补给线,比方定期上课学习、看书充电、出门旅行……才不会在一出社会、工作如排山倒海而来时,一下就把能量都消耗光。

  接着你再回想过去,从你童年到现在,有哪些你曾经怀抱过的理想、梦想未完成的,把它们一一条列出来,然后继续在你刚画的生命蓝图中补充,构画出主线与支线,并依年龄阶段规划出多层次的人生版图,比方我们可以从趋势与流变:书本/杂志/报纸→电台/电视/电影→网络/电玩……中找到自己可以大展身手的施力点;比方有些职业比较适合年轻的时候去试,有的适合在成熟的前中年期去做,有的则适合在经验老到的中晚年时完成,所以要想远一点,并把社会迁动的变量,考虑进你中长期的人生规划里,免得自己好不容易刚入行,进入的却是一个已经开始走下坡的夕阳产业——除非你对这工作有极大的兴趣,你可以一路执着,随时创新,突破重围,开展新希望,否则时势比人强,越走越是尽头,到时候要转换就很困难。

  当你把中长期的板块移动,也思考进你的人生规划中,你才可以在后有追兵、前有断崖时,瞬间启动早已准备好的能量,一跃跳进到新的版图。

  要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

  有很多人设立的目标是几年之内升到主任,几年之后要当上主管,然后是老板……这些都是别人可以随时取代你的身份,只要别人比你强,关系比你好,或是公司重整解散,你的位子就会瞬间消失。所以要建立自己的风格与专业,把自己当做一项事业,当成个人品牌在经营,创造自己名字的价值,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会价值下的职位。至于将来你是哪个公司的主管、哪家企业的老板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别人认的是你的专业、你的风格、你的名字,即使有一天你没有工作了,别人仍然认可你的能力,到时候你想转换到哪个跑道都不难,这就是拿不走的身份,因为专业能力永远跟着你走,但头衔不会是一辈子不变的。

  从《BoBos布波族》中延伸新世代的生存法则:

  高学历+高创意+高执行力+高效率+高表达力+高洞察力

  推荐你们去看一本《BoBos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作者在经过一番采访和研究后,发现:这个时代是“智慧资本”和“文化产业”流行的时代,而能在这个时代崛起的人,就是那些可以把创意和情感转化成产品的人——他们这些高学历的人一脚踏在创意的波西米亚世界,另一脚在野心和追求商业上成功的布尔乔亚领域当中,这些信息时代的精英分子是布尔乔亚(Bourgeois)的波西米亚人(Bohemain),故称他们为“BoBo族”,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不是血统。

  这本书中,说明了“BoBo族”必须具备高学历+高创意,但我觉得可以再扩充成:高学历+高创意+高执行力+高效率+高表达力+高洞察力。高学历的意义是,现在大学学历已经很普遍,学历已经贬值,如果可能,你们可以往上深造,至少到硕士的学历,而这个硕士是有助于扩展你目前大学所学领域之不足,也可以是你的第二专长,让自己扎扎实实地成为信息时代真才实学的博闻者,而不是只拿到表面的学历而已;再者,高创意就是让你异军突起的关键,当你对每件事都有独到的创意观点,并且懂得如何将商业与艺术漂亮地结合起来时,你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接下来就是高执行力与高效率。未来出社会后,你就会发现怎么每个案子都比快比急,而且都很挑剔质量?你若能做得比别人又快又好,你就不必怕失业,不必怕没机会(如果你的价格合理的话)。当然,要做得比别人又快又好,就是平常没事时要多充电、演练,等案子来的时候,迅速进入状况,立即完成,最好还能练到会议当场修正完毕,因为档期不能等,所以工作刚开始的熬夜加班是跑不掉的,但如果客户觉得你又快又好,接下来就会自动把案子给你,你就不必担心没有案源。

  还有一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有好的表达能力,因为没有好的表达能力,再好的能力都会失去能见度,没有能见度,就没有资源——现在已经没有伯乐了,你不大可能凭着满腔的本领,在家等着伯乐来找你,伯乐都去买乐透去了,怎还会有那个美国时间跑来发掘你?所以你必须负责展现你自己的能力,做自己的经纪人、发言人,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基本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都要很好,即使你的工作不与文字直接相关,但只要你将来在那个专业领域有了特殊的成绩,恰好又有极佳的文字能力,就可以把经验写成书;有流畅的口才,你就可以借着演讲,把你的发现与成果分享给更多人。

  我以前很自闭,不仅害怕上台说话,平时也不大喜欢与别人交谈,在经过多次工作上必须亲自提案的历练后,我开始可以说服客户接受我的文案作品,我开始可以上台讲课而不惧,再加上平时就有思考与自我对话的习惯,所以现在能连续讲七小时不怕没材料可说——所以趁你们还在校园,你们要善用每次上台报告,或是在校外演出的机会,把自己完美地展现出去,如果你有七分的作品,好口才可以瞬间把你的作品加到十分;你有九分的作品,但如果表达能力不好,就会降低别人聆听的兴趣(现在的人都很没耐心),会把你九分作品的效果降到只剩六七分,那就很冤枉——要保持滔滔不绝而且言之有物,平时就得存妥很多思考的粮能,了解别人的语言与想法,并随时练习系统性地表达自己的概念,熟练如何与三教九流沟通无碍。

  所以,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帮你找生路,让你事半功倍;若能再注意一下自己的表达仪态,则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但前提是要有实力才可能撑得久。

  最后一项:高洞察力。没有这项,你就测不到风向,你会把自己摆错位子,在逆风处走三步退两步,你会很难达到目的地,所以,高洞察力可以让你看到全局之中你的位子、你的方向,你才有可能看到别人还来不及看见的趋势与机会。况且,你们身处在自己的世代之中,只有你们最清楚这个世代的想法与趋势;如果你能整理出类似《BoBos布波族》这种新世代文化观察的白皮书,你就可以比别人更快掌握商机,你也会成为这个世代的趋势先知,一直跑在前面给别人追。

  好的阅读与书写能力,能让你的专业如虎添翼

  我所教的学生,以设计科系为主。我常说,你们的设计力很强,平常多以图像思考,却很少看书。我希望你们养成看书的习惯,不只是漫画书、动画片,还要多看一些文学书,比方诗、小说、散文,尽量多看有深度、有厚度的作品,少看偶像们写的美容书、减肥书、写真书;多看艺术电影或纪录片,少看好莱坞的商业片——现在年轻是本钱,你花再多钱维持青春健美,还是会老,到时候你会恐慌自己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看过那种到三十岁、四十岁还是充满知性风采的女人、男人,你会觉得他们越老越美,很有自信与智慧的魅力,那都是书本及人生阅历给他们的光芒,绝对不是靠保养品、减肥衣能得来的。

  多看有文字厚度的书,有助于你们增加词汇,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因为年轻历练不足,思考本来就不深,可用的词汇也不多,但好的诗可以给你新的文字表达灵感,小说则是借故事刺激你的情节想象,让你在设计图像作品时有引人入胜的主题思考。如果你惯以图像思考,平常就应该多读文字,打造出一条文字思考的路径,等文字思考能像图像思考般顺畅后,这两个路径可以交流成一个创意不止的圆,就像左右手、左右脑都能灵活运用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比一般人更丰富。反之亦然,如果你平时以文字为主,就要帮自己多锻炼图像、影像思考的途径,有助于你打破现有的框架,大幅跳跃。

  你们还可以做这样的练习,举小说《哈利·波特》《魔戒》为例,可以趁还没去看电影的时候,透过书本中的文字去大胆想象:如果《哈利·波特》的剧本交给你拍成电影,那么霍格华兹魔法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光轮两千应该是什么样子?魁地奇球场应该怎么设计?若《魔戒》的剧本交给你,哈比人长什么样子?他们的建筑应该是什么色系?如果能够在看电影之前,先把这些文字转换成自己版本的画面,然后再看电影,你才可以比较,究竟你和导演在执行影像创意上,孰优孰劣。

  在这个人手一只手机的时代,书写的机会相对减低,还好有网络,让人可以重拾书写沟通的技能,但仍多半是MSN、BBS口语化的文字,还不能算是有深度。好的书写能力,要靠平时大量的阅读,以及不中止的书写习惯(例如写在博客上),你们可以参看《史蒂芬·金谈写作》《文字生涯》《一间自己的房间》等,看作家谈他们自己生命书写的历史。

  另外,看几本特殊的书,比方《盲人的星球》《潜水钟与蝴蝶》《女教皇》,以及电影《鹅毛笔》……看他们因身体、因性别、因社会体制之故,即使读写艰难,却仍然不放弃阅读或书写的欲望——等我们看过了这些辛苦的故事后,就会很庆幸自己现在能无碍地看、自由地写,如果有如此健康的眼睛、如此灵活的手可以读写却荒废不用,那真的就太暴殄天物了。

  做短、中、长期的人生计划

  我喜欢电影《再见!不联络》里的一句话:人生有很多个十年,但如果刚好是十八到二十八岁,那就是一辈子了。我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间很专心地大量阅读,领域包括商业、文学、艺术、建筑……也尽可能地旅行、看各大影展的电影,我尝试各种类型的创作,包括新诗、散文、小说、广告文案、旅行游记……直到我二十八岁出了第一本书《诚品副作用》之后,自己的路就正式展开——我们往往高估十年后能做的事,却忽略一年内能做的事,这也难怪二十八岁以后可以大声的没几个。所以我希望你们看远一点,不要以为三十岁还离你很远。十八至二十八岁这十年是人生相当关键、宛如地基般的黄金十年,这十年如果你可以看得清楚、站得稳,往后你就可以走得很远。请务必把握这十年。

  所以,计划是很重要的,我目前自己有一个月的短期计划、一年的中期计划以及三年的长期计划,充实与开发自己一直是我不懈怠的功课,有恒心地按部就班,在眼前的都是可被检验执行度的计划,而不是空泛的幻想。就像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李恕权的故事”,里面就提到:他为了要完成在五年后有一张受欢迎的唱片在市场上发行,所以倒推进度,应该是——第四年一定要跟唱片公司签约,第三年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第二年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第一年就要把准备录音的作品编好曲,第六个月要把没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几首曲子完工,第一周就要排出哪些曲子要修改的清单。

  梦想如果没有拿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就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一点意义也没有。

  此外,财务规划亦很重要,因为只有在无后顾之忧,并留有可供支付意外之备用金的经济条件下,才可能大幅度地开展自己的梦想版图。

  套进之前提到的无常观来思考,万一有一天意外发生了,突然面临死亡之刻,你觉得还有什么没做的、很遗憾的事,就表示这件未成之事对你意义重大,就把它排在手边计划的最前面。我现在每天都要求自己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没有马虎,即使今天睡了明天不再醒来,也没有遗恨。

  我当然也会给自己弹性休息的时间,旅行也在我的计划之内。计划当然可以因现状而改变,随时修正,就像易经“豫”卦之后就是“随”卦:“豫”就是“预”,就是要有事前计划,但也必须“随”时调整,千万不要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你会发现三十岁来得真快,怎么一下子就一事无成,前途茫茫。

  把握人生每隔七年改变的关键时刻

  在奥修所著的《隐藏的和谐》中提到一个观念:“生命中有某些片刻是改变会发生的时刻。身体每隔七年会改变一次,而且这个改变会每隔七年地持续下去……每隔七年,身体会来到一个旧换新的过渡时期,在这段过渡的时期,一切都处在流体的状态中,如果你希望某些新的层面能够进入生命中,这正是最佳的时刻。”

  我回想过去的生命,才发现我的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也正是生命重大转折的时刻:我二十一岁进入广告圈,正式成为一个广告文案;二十八岁出版第一本书广告文案作品集,正式进入创作出版的生命阶段;三十五岁完成三十五个国家的旅行,并且开始在大学演讲与教书。所以你们可以去翻翻这本书,然后回顾并展望自己的七年转变。

  二十岁时把自己当三十岁,

  三十岁时把自己当二十岁的方法

  你们现在多是二十岁出头,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三十岁,才能有三十岁人比较长远的眼光、智慧、稳重的架势与危机意识——三十岁的视野与景深,会让你珍惜二十岁很容易忽略的价值与质地。等到你们三十岁时,就要把自己当成二十岁,开始丢包袱,把自己当成新人重新学习,因为十年后你学的东西、你的经验已经不合时宜,要重来,当有把自己当新人这样的心态时,你会很谦虚,然后珍惜每次机会,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就像知名数字艺术家郑淑丽,她是一个非常自由、没有性别设限的人,极有活力,永远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我从她永远好奇兴奋的口气里,根本猜不出她的年龄。她永远保持最新、最巨大的爆发力,她永远有着刚出道不久般的冲劲,跑在这个世界的最前面。

  之后,你就可以练就一身随时加减年龄的本事——有时可以负重跑步练脚力,有时可以丢开包袱练轻功……

  希望这堂课,可以协助你们从彷徨与昏沉中,醒来去做梦,然后透过仔细的凝视与落实,抵达你的想望之境——这十年将是你人生之中最重要,但也可能是挫折连连的十年,所以请给自己打不死的勇气,不要半路阵亡,有志者就能事竟成。

  课堂参考

  1. 《爱你的五种方法》(The Five Senses),1999年出品,导演:杰里米·伯德斯华,演员:保尔·索尔等。

  2. 《Bobos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著。

  3. 《现在,发现你的优势》(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马库斯·白金汉与唐纳德·克利夫顿(Marcus Buckingham & Donald O.Clifton)著。

  4. 《生命数字全书》(The Life You Were Born to Live: A Guide to Finding Your Life Purpose),Dan Millman著。

  5. 《生命密码》(Born to Learn),蓝宁仕(Dimitrios Lenis)著。

  6. 《荣格与占星学》(Jung and Astrology),玛吉·海德(Maggie Hyde)著。

  7. 《人类梦史》(Private Myths : Dreams and Dreaming),安东尼·史蒂文(Anthony Stevens)著。

  8. 《梦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Dream : The World of C.G. Jung),Stephen Segaller& Merrill Berger著。

  9. 《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罗洛·梅(Rollo May)著。

  10. 《燥郁之心》(An Unquiet Mind: A Memoir of Moods and Madness),Jamison, Kay Redfield著。

  11.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著。

  12 《聪明人的哲学指南》(An Intelligent Person?蒺s Guide to Philosophy),Roger Scruton著。

  13. 《重新认识你自己》(Freedom from the Known),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著。

  14. 《大脑的秘密档案》(Mapping the Mind),Rita Carter & Christopher D. Frith著。

  15. 《禅与脑》(Zen and the Brain: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and Consciousness),James H.Austin著。

  16. 《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J.K.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著。

  17. 2007 年9 月18 日, 兰迪·波许(Randy Paush)在身患胰腺癌、生命还剩几个月的时候, 在他的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做了一场风靡全美的讲座,题目是《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Childhood Dreams & Enabling the Dream of Others),引起了旋风般的反应。演讲的视频片断在网上播出后,数以千计的人同他联系,表示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华尔街日报》把这次讲座称为“一生难觅的最后的讲座”。

  18. 《你是做梦大师》(Living Your Dreams:Using Sleep to Solve Problems and Enrich Your Life),盖儿·戴兰妮(Gayle Delaney)著。

  19. 《史蒂芬·金谈写作》(On Writing),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著。

  20. 《文字生涯》(Words),萨特(Jean-Paul Sartre)著。

  21.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蒺s Own),弗吉尼亚·伍尔夫(Vriginia Woolf)著。

  22. 《盲人的星球》(Planet of the Blind),Stephen Kuusisto著。

  23. 《潜水钟与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 Bauby)著。

  24. 《女教皇》(Pope Joan),唐娜·伍佛·柯罗思(Cross, Donna Woolfolk)著。

  25. 《鹅毛笔》(Quills) ,2000年出品,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演员:杰弗里·拉什等。

  26. 《再见,不联络》(Since You?蒺ve Been Gone),1998年出品,导演:大卫·史威曼,演员:玛丽莎·托梅等。

  27. 《隐藏的和谐》(The Hidden Harmony),奥修(Osho)著。

  第四堂课如何栽培自己(1)

  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样教自己?

  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 自我养成教育之二:电影

  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 自我养成教育之四:人际

   自我养成教育之五:环境

  如何栽培自己

  ——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自己?

  找自己,挖与世界相连的矿脉,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请从现在开始。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永远让你惊奇的生物,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还有趣好玩。请你们回家开始想自己的人生规划单及自我教育方案,简单地说,就是请你们花一个星期想自己、帮自己画蓝图,然后根据这张理想中的蓝本,想想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育你自己?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风貌的人?你还欠缺什么能力要补足的?自己做自己的门徒,你还应该再补修那些课程?你想得越清楚,条列得越详尽,你就越清楚看见你未来的细节,你就越有可能完成你心目中的自己。

  《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可以拿来作为你教育自己的参考。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每个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须要有健全无虞的觅食系统,以及一套对环境敏锐的感知系统,如此才能实时知道气温有什么变化、周围有什么危险即将靠近。

  前面第三堂课提过,“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在发展出个人风格之前,我们必须由自体长出感知与觅食系统,长得越长而广泛,你的根就比较扎实,也比较不会有粮能殆尽的危险。

  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固定的阅读习惯,这阅读不只在书本,像是网络、电影、生活对话等,都是你们采集养分的来源。然后养成定期进食的习惯,就像是吃综合维他命那样,借着知识与情报,有计划地养大自己的脑容量。

  你们可以试着制作自己的个人秘笈,把平时吸引你的文句、DM、广告、电影对白、歌词……收集成一本你的私人宝典,依你自己的分类方式逐页补充,甚至把你突来的灵感奇想也列进去,这样做好几年之后,就可以有你私人的情报局与智库,当你临时需要时就有资源可用,但要记得注明出处。

  老师永远只能教过期的知识,因为时代分秒在变。等你们离开学校后,接下来就只剩下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无止境的,有的人十年后心智还是停在原地,有的人已经向前进展到很远的地方了,一天差一点,十年就是天壤之别。你们唯有现在开始养成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吸取第一手原始未被加工的创意、材料与养分,才能在未来漫长的挑战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下列出自离开校园十多年来,我的五项自我喂养管道供你们参考,并请开始着手构思:专属于你们的自我教育单。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书永远是我最重要的朋友

  我自觉比同龄的小孩早熟,多愁善感,除了求学时遇到很有爱心耐心的老师,与我亦师亦友地陪着成长外,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同班同学,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书本,我总是一个人孤伶伶地站在世界边缘的港口,独自打开知识货柜,收获其中的惊喜。

  当我迷失自己,当我怀忧丧志,当我在人际或是爱情上挫败时,我就会去找书来解困,要不是这些书,我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这就是身为人可贵之处:动物心情不好,没有前人的智慧为心灵开药方、为情绪疏困,但身为人,坐拥书城千万本知识智慧,都是过去数万人以生命、以创痛、以惊喜所留下来的灵魂记录。在我们眼前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线索与灵感,我们怎能住在人类文明巅峰的宝山之中,还哭穷喊寂寞呢?

  书可以带着你的心灵,走最远的旅行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可以让我身体不必动,就走出最远的心灵旅行,只要躺在床上窝在棉被里,就可以让作者带我去普罗旺斯、去外层空间、去魔法学校……久了,我就能长出自己的想象到很远的地方,迅速传导感官领域,无远弗届。

  心情不好时,我很少会打电话去向朋友吐苦水(因为吐完洞缺还在),我会挑一本能马上带我出走、带我离开当下困境的书,有趣的书能让我忘记挫败,想起世界之可爱,借着作者的文字,我把自己拉到更开阔的视野水平上,然后就瞬间恢复情绪。

  每天看一本书,

  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5本书的差距

  知识会让你对外在环境有很不一样的眼光,就像是一本本发现世界的线索与指南:如果不懂天文学,你如何对满天星辰背后庞大的运行奥秘臣服?如果不懂得法文,你如何被巴黎墙角下一行情诗感动?如果不懂得心理学,你如何知道昨晚的梦境反应了你的什么心理状况?知识是鹰架,透过阅读让你爬上去,从高处看更广的视野与风景——每天醒来,我都觉得能活着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你们在人生心智发育最精华时刻:十八至二十八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速度比较慢,没关系,先从两三天看一本开始,以后阅读速度快了,就可以让自己一天看一本,因为一天有很多剩余或零碎的时间,比方等人、等车、等餐、等挂号、等银行号码牌……就已经可以让你看好几页的书了,所以我包里一定随时会有一本我正在读的书,我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我在探索频道的广告时间,与我在客厅的书片刻相处;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

  至于怎么选书,你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绘制成一棵今年度的阅读树网:比方读了戴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就想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蜜雪儿·柯蒂斯的《第六感官》……然后就一路延伸阅读下去,自己的阅读轨迹就越来越广,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树状阅读地图;最好再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尽可能地丰足,一出社会就有条件做老板、同事们的包打听顾问,而不是什么都一问三不知的新手。

  此外,还要顾及你的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非你专业领域的书,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都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因为它们很滋补,像是灵魂的胎盘素。如果可能,最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有哪些刚出版的书,在脑中建成目录文件,每周去更新一到两次,把自己当成FBI情报员,建立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情报网,即使没把书买回去,但以后如果需要相关的信息,你马上知道有哪些书可以买来救急。去书店亲手翻书,毕竟与在网络上查书的信息是不同的,至少你还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文字流洒在指间的丰沛,体触纸香在手中余味缭绕的满足,但也别买了书就回家束之高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的书还是白净无瑕地躺在漂亮的书架上,里面没有画出你很喜欢、对你受用的句子,没有留下你的眉批心得,书角没有任何折角的痕迹,那很难想象你已经真正读了这本书。

  你们不要小看一天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你与不读书的人就差了365本书的知识与智慧(闰年还可以多读一本),十年后就差更多了。除了书本之外,杂志、网络等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帮自己建立左右逢源的情绪及情报支持网,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养分运转无虞的自体情报系统”,是你们在出社会之前就得先准备好的功课,虽然没有学分,但绝对受用一辈子,这也将是你们未来的“维生系统”,在一出社会就被大量挤兑能力、体力之前,你得让自己储粮丰沛、供应无虞,并有办法一消耗就随时补给、能量不灭。

  关于“阅读”的书,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很好的几本参考书籍。

  这样阅读路径的建立,除了让你扩充思考视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之外,也有助于将来应付大小考试,或是理出客户、老板所给数据的头绪,是很实用的技能。

  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调配

  我的建议是:假设一个月读三十本书,你们可以安排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长自己的智慧,然后自体合成一股创新纪元的力量——到图书馆找读经典,可以让你从知识的源头转换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想法,而不是尽读别人已经产出风格的作品,比方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最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

  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再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体验与发现。

  最重要的是,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其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骨架,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它在哪里了。

  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

  另外也要注意知识与智慧的比例。现在你们虽年轻,但书单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比例,去读那些会增进你智慧的书;你可以视自己的稳定度再往上增加比例,但不能完全不读人生智慧的书。我目前看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以及一些修行或是心理学的书,这些书帮助我在不安定的都会生活中,过着片刻静修的离尘生活,让我不再随世事波动起伏。关于知识与智慧比例这部分,留待第十一堂课的时候再做详述。

  自我养成教育之二:电影

  五种观影的角度,让你透过电影学习角色扮演

  在第一堂课里提过,看电影如果可以用:当主角、当对手、当摄影师、当导演、当编剧这五种观影方式,就可以从电影里学到很多人生功课,以及说故事的能力。我们可以透过每一部电影训练危机意识,演练面对意外时的高度应变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生只有一种版本,透过电影,我们可以虚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与抉择,有助于我们能有比较高远的心智年龄,在人生转折处做出比较聪慧的判断,避伤避险。

  此外,因为已经在电影中设身处地过很多次,也就比较懂得体恤别人,了解他人的感受与需求,这样的训练,对于将来你在工作上去揣摩消费者、客户的心理都很有帮助;再加上你已经比别人多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你当然不会只做出吸引你同龄兴趣的作品,你绝对可以创作出比你现龄更成熟、更科幻、更年轻、更另类、更深刻、更轻快的各种作品——电影就是人生最好的模拟训练场,如果你只是当成娱乐消遣,可能会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一部电影帮你过很多人的人生

  每年的金马影展,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影展我几乎很少错过,所以我一年平均看两百多部电影。一部电影有很多人的一生,也等于我一年过了好几百次的人生。因为什么风浪都见过,我自觉已超过现有的年龄很多,如果再加上我的千年前世,我已经有一个很老的灵魂在自己身体里,就像《相约星期二》里,七十八岁的老师莫里说的:“我的身上可以找到不同的年龄。我是三岁大,我是五岁大,我是三十七岁大,我是五十岁大。我活过这些年纪,我知道个中滋味。应该做小孩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小孩。应该做智慧老人的时候,我高高兴兴做智慧老人。我是每个年纪,一直到我现在的岁数。”;就像一个西藏转世灵童,有着很老很稳重的千年灵魂,却可能有着外国籍男童的身体。

  所以,趁你们还年轻,把自己的老灵魂找出来,从此你将有着很棒的生命体验——深远沉稳的感悟力,加上健步如飞的行动力,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景深的有趣世界,在眼前等着你去大步探索。

  除了电影,你们也可以透过电玩来实验各种人生角色。有学生跟我说,他才十九岁,却已经死了二十一次,因为他在电玩中曾当过失败的强盗,也扮过功力不佳后来被消灭的巫师,这些经验都是我们平常生活所没有的,但其实透过各种角色的扮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面貌与潜能。

  自我养成教育之三:旅行

  现在就开始规划十年内的旅行计划

  亨利·米勒说:“我们旅行的目的地,从来不是个地理名词,而是为了要习得一个看事情的新角度。”(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我透过旅行,学会看地图、认方向、独立、应变,这些都是学校没法教的——比方如何规划行程,如何辨认方位,在异国如何向人问路、问事,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大胆且稳定地解决各式各样突来的问题与麻烦?这些都是除了增广见闻之外,训练我临场反应、考验我智慧与勇气的最好场域。

  同样的寿命,旅行能让你比别人走更远的路——你们现在就可以开始计划,未来十年内想去哪些国家,然后排定时间和存钱计划,说不定将来你的专业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也将有很多因公出访或出差机会,让你赚到不少次意外免费的旅行。

  旅行时,把自己当成当地人

  庞贝克说:“很多时候,出国旅行的人带了太多不该带的东西——我指的未必是衣物,而是指过多的期待和刻板印象”;沙普也说:“休假的用意应重于改变视野,而不只是移动视线。”(引自《旅行,重新打造自己》)。旅行的时候,不要带着旧思想框架去,否则你只是身体出去而已,脑袋还留在原地,那就失去旅行的意义了。旅行时,要入境随俗,把自己当成当地人,假设你下辈子投胎到这个国家,你如何过生活?比方你如果住在巴黎,你会习惯去哪里喝咖啡?你住在伦敦,你一个月会去听几次歌剧?你住在维也纳,你知道什么时间、哪里可以倒垃圾吗?唯有把自己当成当地人,诞生于该地重新学习生活,学会自主及与人协调,你才能把原来的思维模式留在原地,在旅行时装新的东西回去。

  在过去的十年期间,我去了美国、西欧、北欧、东欧、南欧、北非、南亚和日本。我虽然无法在每个地方停留很久,但在有限的时间(或许可以说是:有限的青春)里,我很用心地浏览身边所有引起我好奇的人事物,记住独特的颜色、气味、声音、温度、食物、音乐、语言、艺术、美学和人的面孔……我已经精神上拥有了这些国家的国籍,我已经不是纯种的中国人。

  旅行是后天混血的过程,每一次旅行就换一次血。我虽然不能改变先天的血统,但借旅行如此大量而快速的感官交换,犹如我经历异国自体混血,让我的灵魂产生较大的质变——我可以自由换算币值,瞬间调好时差,马上适应天气与当地饮食,还可以马上学会杀价的技巧,变成了:以后会常回去看海的希腊人后裔、20/365天的西班牙人、喝进3杯匈牙利公牛血的后天马札尔民族、半个月的印度人、13天的摩洛哥回教徒……旅行越多次,别人就越看不出来我的国籍,看不出我的年龄星座血型。唯有后天混血,才能保留最好的基因优势,在高速汰换信心的人生起伏中,乐观不败。

  旅行前的资料准备

  在旅行之前,详细的信息收集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可能会路过一间平房,而不知道那正好是某位艺术家的故居,过宝山而不入,岂不很可惜?

  我自己的做法是:家里有一张长桌子,上面放了我计划将去国家的新闻剪报(比方刚开幕的博物馆、餐厅)、网络信息、旅游书、游记……我不确定会先去哪个国家,所以平时若看到相关的数据,就往上面放,我现在的桌子上面已经放了印度、埃及、土耳其、阿根廷、秘鲁、墨西哥、俄罗斯这几个国家,如果几个月后刚好有朋友们一起约去俄罗斯,我就可以在出国前把那一堆俄罗斯的资料看完,最好还能先把探索频道或国家地理频道的相关影片看过,在家先行万里路,然后再依照行程时间,初步安排要去看、去玩的路线,安排要看的节庆、要看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最好能询问三到五个曾经去过那里的朋友,问问有什么特别好玩的、特别不能错过的地方,以及要注意什么事项(比方治安、交通)……因为有些信息是去过的人自己发现的,书上不一定有写,如果问到已经去过的人的经验路径,会有更多意外之喜。

  电影是静态的旅行,坐在椅子上就可以神游四方;旅行则是动态的电影,不停地移动身体,连续捕捉画面与剧情。我经常因为一部片中的风景或剧情,激发我排除万难地前去旅行,去亲身感受那种异国生活。

  在旅行时,因为不可掌握的意外与变量很多,比方飞机误点、船班停开、博物馆整修、天候不好交通中断、餐厅客满……所以要保持弹性的心,随遇而安,随时准备接受意想不到的变量,但也可以随时接受意外发现的新鲜事。在旅行中,挫折是很平常的,但收获也不会少……旅行是最好的成年礼,从未出国的人和已经去过很多国家的人,视野一定不同。

  博物馆、美术馆、节庆,

  都是旅行到当地不能错过的

  一个国家的历史精粹、文化灵魂、精英的杰作,多半被收在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中,所以我旅行时一定不会错过这些文明精华区,尽可能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去,因为有的小博物馆很有特色,错过了很可惜。

  还有,如果能在安排旅行时,选择当地特殊节庆时出发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节庆是一个民族里最重要的集体仪式,比方爱丁堡艺术节、威尼斯嘉年华会、泰国水灯节、日本札幌雪祭……都是非常值得亲身经历的文化现场。还有,创意人最好能定期补给灵感的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万国博览会……依我过去亲临会场的经验,参看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作品,就可以知道目前全世界最顶尖的脑袋正在想什么,像是施打最高单位的营养素,能瞬间延长我的创作生命力,迅速开展我的国际视野。

  旅行让你心胸开阔,让你谦卑

  世界很大,到处都有新鲜事发生。这辈子不要只满足生活在当地而已,把握年轻的时间、体力和财力,去探访最大面积的地球,就像影片《迁徙的鸟》里的候鸟,飞过沙漠、冰原、枫树、雨林、巴黎铁塔、塞纳—马恩省河、村庄小镇、长城。它们极长程的飞行,让它们看到最丰美的地表风景,它们虽然不属于任何地方,但却拥有全世界。

  在北欧永昼的晚上九点,太阳还高挂在天上,我在明亮的石头教堂里听圣歌,让我一改太阳六点下山的日光习惯。在北非摩洛哥里看到各种颜色的长袍,那些我无法用单一形容词描述的颜色,一改我只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定律。在西班牙看到高第及奥运村的现代建筑,一改我对房子只有四平八稳、遮风避雨功能的成见……旅行是我最精准的人生里程碑,我的人生分成“尚未去威尼斯时”“去威尼斯之后至去西班牙之前”“去西班牙之后至去布拉格之前”“去布拉格之后至去希腊之前”“去希腊之后至去格陵兰之前”“去格陵兰之后至去西藏之前”“去西藏之后至去吴哥窟之前”……每一次旅行,我的人生就会产生重大质变,比方去过西班牙后,开始对建筑有兴趣;去过希腊后,开始对绘画有兴趣;去过西藏后,开始对灵魂修行有了新的计划……

  就像我建议你们必读的《旅行,重新打造自己》里所说:“一趟喜马拉雅之行,可比纽约的心理医生便宜得多,而且效果更令人满意……旅行可以唤醒沉睡已久的潜能,感官变得特别敏锐,比平时的生活多了游戏和幻想的成分,也提高了对痛苦和不适的忍受程度……唯有摆脱平日熟悉的环境与惯常能影响我的人事物,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自己,才能清楚地理出以后的人生方向。”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里说:“在西奈沙漠想到上帝的存在并不奇怪,这里的高山、谷地让人一看就明白,这不是人类的双手得以打造出来的,这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早在人类现身之前就已生成,并将延续到我们灭绝之后,路边的花朵和快餐店就很难令人联想到这点。”旅行会让人谦卑,你会知道世界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灵治疗。

  趁年轻有体力,走到最远、

  最高的世界边境,帮自己建旅行目录文件

  很多人有错误的观念,总是趁年轻时拼命赚钱、存钱,打算等到老的时候才去环球旅行,到那个时候,已经因为长期工作而体力不佳,太冷的地方不能去,太高的地方不能爬,太远的飞行不能承受……我去北欧的时候,同团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已经不能吃硬的牛排、冷的生鱼,已经不能到北极圈里欣赏浮冰、坐冰上摩托车……趁年轻,隔一段时间存了一笔钱,就去远地冒险,因为体力够,能看能玩的时间也多,而且知识学习力、敏锐度、好奇心、生命智慧……累积发育的速度正快,这时候旅行最好。

  我自己的旅行规划是先走西欧,那里有很多元丰富的现代文明与艺术刺激,然后是精致商业文明的日本、年轻活力的美国,然后再走有着古老历史的东欧、热情的南欧、冷静的北欧、神秘的北非……过了三十岁后,则开始计划我的文明与心灵之旅:西藏、吴哥窟、印度、埃及、土耳其,然后还希望去中南非和中南美。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几岁,就去几个国家,比方我三十五岁,已经去过三十五个国家,以此类推;如此,我就根本不害怕衰老,因为我永远都在期待下一次的旅行,期待明年的新生。

  你们也可以规划适合自己财力与体力的旅行计划,比方参加费用较便宜,但挑战性与机动性都高的自助旅行团,或是多利用青年学生证等优惠,帮自己走一趟物超所值的旅行。然后记得用相机、摄影机、纸笔、录音笔或笔记本电脑为你珍贵的生命旅行留下记录,帮自己建一个已走过行程的目录文件,以便日后可以找回原处,发现更深刻的事物,或是走到更偏远的边界——以后旧地重游,可以就这份目录文件再规划新的出发;平时遇到困境、低潮、瓶颈时,也可以透过回忆、相片、影片,或是书籍,再次神游你曾经去过的异地风景,那些都是你一个个鲜活的精神出口——等到有一天你走不动时、看不清楚绘画与雕刻时、听不到叫卖声和海浪时,你就可以像电影《黑暗中的舞者》里视力渐弱的塞尔玛那样,用想象和音乐游走世界,满足你的晚年生活。

  同行的人很重要

  我向来喜欢自助旅行,如果要跟团,我会选择大家素质一致的团,或是专业人士所组的团,比方建筑师团、艺术家团、教授团……因为跟这些人出去,除了旅程中的收获之外,我还可以向他们学习观看建筑的角度、对艺术品的评论与分析,看到我自己没觉察到的旅行细节,等于我多带了好几副眼镜,去经历同一趟行程。但如果同行的人没选好,你可能会在旅行中听到充耳的抱怨、不快,搞到后来哪都不好玩。

  旅行后的态度

  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说:“旅行的目的不在观赏异地风光,而在以观赏异地风光般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国家。”在旅行时,我看到与我迥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我也会揣摩异国人看待我们的好奇眼光。有时我会把自己当成外国人般地生活在台北市,我开始对地铁站里等车的人,产生如我在纽约地铁对候车者的好奇,用异国的眼光看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路径,真的会发现新东西;甚至在自己家里,以观看18世纪老宫殿中一个厅堂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房间,让我在每天吃住坐卧的平凡处,意外地有新的发现与惊奇,这就是旅行后的副作用。

  自我养成教育之四:人际

  一个人所读、所看、所钻研的一定有限,所以你们需要各式各样、各领域专业杰出的朋友,像是自己的智囊团,能有定期的会面或读书会更好,选看同一本书,分享彼此不同的观点,或是看不同的书,连接不同面向的知识视野——他们就是你在工作创意上很重要、最鲜活的信息搜寻引擎,他们可以扩充你的脑容量,延伸你的观点,迅速扩大你的能力版图,他们也将会是你未来可以跨领域合作的伙伴。

  在《解读天才》这本书中提到,达尔文的工作伙伴与朋友,包括:收集家、兽医、园艺家、动植物养殖者、养蜂人、玫瑰栽培爱好者、畜牧业者、苗圃主人、养蚕业者、农夫、驯马师……这些人都成了他写《物种起源》很重要的信息来源,所以人际情报网的建立非常重要,他们都是你延伸无限的感官智慧、围在你身边帮忙煽风点火的风火轮,你可以以一个人的力量,运转出数人、数倍的工作效能。

  自我养成教育之五:环境拯救贫穷大作战的训练敏感度要从你平常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地培养,就如同波西格所说的:“……我们从所观察到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我们把沙子分成许多部分,此地、彼岸;这里、那里;黑、白;现在、过去;也就是把我们所认知的宇宙划分成许多部分。但是我们看得愈久,就愈会发现它的不同。没有两粒沙是一样的,有一些在某方面相同,有一些在另一方面相似,而我们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类似和差异,堆成不同的沙堆。我们也可以按不同的颜色,颗粒不同的大小,不同的形状或者是否透明来分。你认为划分的方法一定有尽头,但是事实却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引自《万里任禅游》)除了刚才提到,可以用异国观光客的角度,重新看待你已经熟悉的环境之外,还有就是要对你身处的环境非常敏感、细心观察。比方我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被指派要来重新规划:我周遭方圆五百公尺内的住商环境,我该怎么规划?道路应该怎么重新设计?公园要移到哪?哪些建筑可以不要?还需要增加哪些店家?……这让我平常就有随时解决问题的思考习惯。

  还有,受到日本电视节目《拯救贫穷大作战》的影响,我会去预测一家新开的店,究竟之后会生意兴隆,还是没多久就倒闭?如果我觉得会倒闭,我会再进一步思考:大概多久会倒?真正倒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要我为他们拯救贫穷,我该帮他们想哪些对策?该如何重新设计店面与文宣?该如何改善生意?再过几年后,街上还有哪些店面会不见?……这些我都会想一遍,因为每天回家都会路过这些店家,所以有的是机会可以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自己的预言准不准确——这样的训练久了,将来在工作时,一旦遇到临危受命、紧急要做革新决定,或是得马上冲绩效的案子时,自然就会有最快最准的对策出来;如果你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周遭的店、对你居住城市环境……都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你又如何帮雇主想策略?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有思考,临场就不会慌乱。

  学会聆听、注意新闻的启示在很多次教书的经验中,凡遇到期中、期末要同学轮流上台报告时,通常台下总是乱哄哄,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耐心听同学的报告,因为事不关己。这时候我就会跟同学们说,保持安静是对台上人的尊重,如果能学习聆听更好,因为有可能同学报告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解决了你长期以来一直思索不透的问题,就像是你在火车上听到的一段对话,帮你解决了手边创作的困境,或是在看电影时,一段旁白解决了你与情人多年的心结……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后你会常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启示,别人的话语中会不经意地给你脱困的契机,但如果你都充耳不闻,把心和眼都闭起来,就收不到上天随时要给你的启示或是警告。

  比方前阵子在台湾轰动一时的“北城医院护士打错针事件”,你们不要以为与自己无关。我觉得这件事是给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警示,如果这家医院里每个人都十分小心,就根本不会发生这种离谱的错误,但就是因为最早把致命药剂放在冰箱的人不在意,以及第二个护士觉得应该没问题的大意,再加上打针的护士没仔细核对的不注意,所以造成这么难以挽回的错误——诸多环节之中,如果医院有很严谨的体系层层检核,从一开始的药物管理就避免错误,每个人平时以最谨慎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而保证不出错,这种无法弥补的疏失就不会再发生。这件新闻告诉我们,平时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要小小心心,不要抱着吊儿郎当的态度敷衍过去,否则你就会在关键的时刻,犯下致命的错误——比方你平常就是那种丢三落四的人,总有一天,公司最重要的档案就会掉在你手中;比方你平常开车就恍恍惚惚,小心到时候出了人命,你恐怕要赔上很长的时间与金钱,都无法弥补一时失神的错误。

  这就是我的五个自我教育方式,希望对于你们构思“自我栽培与养成系统”有所帮助。

  课堂参考

  1. 《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Richard J.Light著。

  2.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戴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

  3. 《第六感官》(Love Scents),蜜雪儿·柯蒂斯(Michelle Kodis)著。

  4. 《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博览群书》杂志选编。

  5. 《我生命中的书》(Books in My life),柯林·威尔逊著。

  6. 《阅读地图》(A History of Reading),Alberto Manguel著。

  7. 《一生的学习》(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8. 《学习与知识》,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 urit)著。

  9. 《旅行,重新打造自己》(Travel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How to Create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杰佛瑞·寇特勒(Jeffrey A.Kottler)著。

  10. 《迁徙的鸟》(Winged Migration),2001年出品,导演:雅克·贝汉,类型:纪录。

  11.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著。

  12. 《黑暗中的舞者》(Dancer in the Dark), 2000年出品,导演:拉斯·冯·特里尔 ,演员:比约克等。

  13. 《解读天才——伟人们的成长历程》(Genius Explained),迈克尔·豪(Michael J.A.Howe)著。

  14.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著。

  15. 《万里任禅游》(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罗伯特·梅纳德·波西格(Robert M.Pirsig)著。

  16. 台湾轰动一时的“北城医院护士打错针事件” 发生在2002年11月。台湾台北县北城医院麻醉师李美云,因误放肌肉松弛剂在专放B肝疫苗之婴儿房冰箱,导致负责为婴儿注射的护士黄靖惠错拿药剂,且又未遵守“三读五对”的原则,造成新生儿一死六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