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融深圳分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热中的冷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18:06

内容提要:近日,我国明确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产业被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省市竞相关注和发展的热点。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核心技术新、市场需求新、发展模式新等特点,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热潮中应多保持一份冷静,不能照搬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避免遭遇误区。
l            防止一哄而上、贪大求全造成雷同布局和低层次竞争
l            避免用静态眼光看待动态产业导致盲目技术引进
l            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造成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
l            避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困难
l            防止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导致技术领跑却输在产业化
9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被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今后加快推进,并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在地方层面,当前正值各地“十二五”规划工作如火如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竞相关注和发展的热点,各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推进措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业界称为“下一个四万亿”,其光明前景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其具有核心技术新、市场需求新、发展模式新等特点,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热潮中应多保持一份冷静,不能照搬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避免遭遇重重误区。
一、防止一哄而上、贪大求全造成雷同布局和低层次竞争
从目前国内各地区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来看,尽管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不平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差异性也很大,但大多数都选择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先进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有一种一哄而上、产业雷同的趋势。甚至有地方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目的是以此拉动投资,创造“升级版”的GDP,极易造成新一轮的技术大引进、雷同式布局、概念炒作、低层次竞争等诸多问题。
表1  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省/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广东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
山东
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
江苏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物联网)
浙江
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及核电
安徽
新能源汽车、语音、新型显示、新材料、光伏、动漫、文化创意、高档数控装备、新型工程机械、优质铜材深加工、高性能金属材料和洁净煤产业
湖南
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生物和航空航天
湖北
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
辽宁
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生物育种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
广西
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
江西
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产业
深圳
新能源、生物、互联网
哈尔滨
民用航空、生物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
数据来源:根据互联网资料整理
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市区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不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为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必须发展国家必争的产业;区域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更多应立足地区实际和地区发展战略考量,因地制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特色和优势相结合,明确方向,选好重点。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市场机制建设较为完善,竞争相对充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应重点布局于东部,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资源,政府主要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扶持等市场工具进行引导;和东部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市场基础薄弱,但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丰富,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工业的生产加工基地适宜重点在中西部布局,政府对西部新兴产业的支持除金融财税政策之外,应同时考虑加大财政的直接投入,政府主导的重大资源利用类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项目应优先在中西部布局。
二、避免用静态眼光看待动态产业导致盲目技术引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从全球产业体系中动态筛选出来的、具有战略影响、新兴涌现、持续扩散等特征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其核心技术是高频演进、动态发展的。在现实中,往往是一代技术尚未形成产品,二代技术逻辑就已问世,三代技术原理着手论证,四代技术概念早已提出。究竟何种技术路线能够成为主流,需要经过市场竞争的长期检验和筛选。而我国目前很多省市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培育具有某种核心关键技术的产业”,这种提法本身就颇有以静态眼光看待动态产业的意味,停留于传统产业发展阶段的战略理解,容易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只盯着某一种所谓的“关键”技术,花大力气大代价引进来时,该技术已因更新升级而成为了“淘汰”或“过时”技术。
因此,对于到底哪个技术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或者关键,没有充分定位前不应急于定论,而是要重视技术的时效性、关联性,重视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培育和实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创新——实用产业研发”的完整链条,系统整合国家乃至全球的科研、设计和高技术制造能力,探索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和组合机制,才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
三、防止政府大包大揽造成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
政府工作的正确定位是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广东等地陆续推出的巨额投资计划来看(《广东省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提出,广东2010年将启动4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程的投资,项目整体投资额约1043亿元,其中2010年计划完成投资240.8亿元),似乎不少政府已经将自己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手的位置,直接参与产业投资与建设,其热情固然可嘉,然而,一方面,政府决策层远离技术前沿和生产一线,容易理论脱离实际,难免失误率较高,一旦决策失误,将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一项新的技术顺利转换为产业,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概率并不高,新兴产业最终成长为战略性产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如果政府过度“热情”,就会出现如风电设备和多晶硅刚起步不久就进入产能过剩名单的尴尬。
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方向,由市场企业自主决策、独立承担盈亏责任,政府的作用在于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跨越某些资金、资源障碍,协调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需要政府资助和补贴的项目,在选择时应建立完善的公开评审制度,在项目完成后要进行验收和评估,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公正透明的外部环境。
四、避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中小企业进入困难
按照传统的做法,当一些产业被国家重视时,政府往往会制定产业政策,设定发展目标、设立进入门槛作为提供资金、税收等支持的条件,中小企业常常因此被排斥在外。然而,在革命性新技术出现时,部分大企业有可能由于技术的路径依赖和转换成本高,本能地犹豫和观望,甚至压制新产品的面世以期延长成熟产品、成熟市场的寿命周期。因此,把发展新兴产业的希望完全局限于业内大企业可能会因缺乏竞争而贻误时机。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从中找到施展的机会,愿意以更高的热情挑战难度更大、风险较高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成熟,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形成主流产品和商业模式还需市场的筛选。因此,产业化初期要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这期间应采取“市场准入从宽”的政策,尽快形成多样化的市场结构和多元主体、不同技术路线竞相发展的局面,接受市场的筛选,而不是由政府认定哪种技术可行或不可行,只有哪个或哪些企业可以进入。同时,在“市场准入从宽”的政策下,为防止出现 “一轰而上、一上就乱”的局面,应实行“技术标准从严”,及早就环保、安全、资源消耗、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避免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负外部性”效应。
五、防止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导致技术领跑却输在产业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包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方面,相较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一个技术有人赚钱,有人失败,区别不在技术上,而在于服务。以苹果公司的产品——手机iPhone为例,iPhone本身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原理突破,它是把很多软件服务商、许多个技术引进过来,形成了一个新概念手机,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从而形成了根本性、革命性的新产品。然而,从目前我国各地推出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来看,主要着力点仍在于“研发项目——产业——基地”的打通,即鼓励技术创新,这就可能导致出现前端研发和生产热情高、后端推广应用不足的局面,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模式,打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咨询——金融——商务服务群”链条,优化发展路径,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