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变脸师傅:书法的凝神静虑与书品人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1:56
书法的凝神静虑与书品人品2010年3月31日 宏文馆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书法欣赏-王献之中秋帖

        书法能将人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的、无限的线条的存在,即书家生命存在的延伸。书法是书家生命的外化,其外化为线条的跳跃。历代书法家沉湎、陶醉于内心的归向,乐此不疲地自我陶醉、自我完善。书法是外在线条形态的志,志是内在心理、人格、个性形态的书。

        古人书作,具有深厚的生命内质、文化内涵。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是人性、人格、襟怀、文化内涵得以“敞晾”的媒介。其价值是从书法作品、文品、人品修养中透露出来的,从而受到后人的崇拜。文、书、人三者合一,是传统书法重要的文化特质。古人常追求书品与人品并重。书品是书家灵魂的栖息所、是人性的依托。是故,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都是无意于佳乃佳的佳构,其作者的人格、文化品位俱高。

       晋人书法强调作书前“先乾研墨,凝神静虑”,主张“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这种“虚静”的美学精神是受“虚静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上篇·十六章》有“致虚极,守静笃”。 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书风,冲和、平静、自然、含蓄、优雅,追求人、文、书合一。

  书法精神的一大特质——抒情、自足、自适,非刻意求成。也正是这种自娱自乐的创作心态,才使晋人在挥毫时,不必为取悦他人而创作,亦不必因未获得社会认可而踌躇,他们的作品并非是刻意“创”出来的,而是蕴含内在生命冲动的抒发,是情性、个性的发挥,是随兴所至的“任情恣性”,显示出对情意、对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虚静”的美学精神使晋代书家视实用功利为低级之事,他们淡泊名利,喜好山水,使艺术达到虚静、空灵。自娱、自适、自足的创作心态,自然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空灵、虚静的美感。王羲之“坦腹东床”不拘礼节的自适,有自我陶醉、不为人左右的傲气,所以晋人书法多有孤芳自赏的自适、怡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