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港之夜伴奏微盘:林乾:曾国藩用人四大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6:45

林乾:曾国藩用人四大标准

    曾国藩在用人当中提出四大标准,这四大标准对我们今天应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他首先把官员分别两类,一类是文职官员,一类是武职官员。我们这里头不需讲武职官员,主要讲讲文职官员。曾国藩对文职官员提出四个标准。
   
    第一个是有操守,我们讲有操守是在传统社会当中是非常被重视的。《史记》当中传统社会形成的做官的三个文化,是“亲、慎、情”。曾国藩说“我做官也要贯彻‘亲、慎、情’,但是我做的要有具体下手之处”,也就是要有应用的地方。所以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叫“案无存牍,室无私钱”。“案无存牍”就是说当天的事情不管有多少,不做完,觉不睡,饭不吃。还有一句话就是“室无私钱”,“室”就是自己的办公室、自己的家室,没有一分见不得人的钱。不是说没有钱,曾国藩有钱,他对财富有一种自己的观点。他说“清官,历来我不诩”,他说他不能拿自己做清官,但是决不做贪官。“室无私钱”,我的办公室、我的家里头没有一分见不得人的钱,叫“室无私钱,案无存牍”,所以操守在传统社会当中,是做人的命脉,做人的一个诀窍,他上升到这样一个高度上去了。这实际上是中国的道德操守。
   
    这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讲“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的位置”,曾国藩就有一条“以德为先”,曾国藩说人情有的时候靠不住,什么叫靠得住?就是忠诚。过去古人讲,最重要的就是在没有人监督你的时候你是不是犯错误,是不是践行了孔子的那个“非礼勿行、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所以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核心的东西、最可贵的价值是什么呢?有一种慎独,就是有这种自我的约束,不需要这么多机构、这么多人来监督,有一种自我约束。我觉得在现代的商品社会当中最缺的一种东西就是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的检讨,自我的一种慎独。胡锦涛说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他后面这句话是什么呢?“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过去的时候,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用人主要是什么?以才为先。因为改革开放确实需要开疆拓土,有开拓精神的人,这些人能干,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说是利欲熏心,这些能够干事情的人,自己本身的私欲也非常大。曾国藩也提到“天下凡是能做事情的人,大欲存焉”,就是说有非常高的这种欲望,他也认识到这种英雄都有这种本色。现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期间,基本的路径、基本的政策和措施制度的东西已经逐渐完善,更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德非常重要。所以从去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当时的副主席习近平讲了几段话,特别讲的是什么?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过去从来没有这样讲,强调用人的才能。曾国藩在用人当中特别提出来有操守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没有操守,下属不会服你,有的时候你会成为一个木偶人,被别人牵线牵着走,开始给你送点茶叶,后来送顶轿子,最后导致贿赂风行。在这个时候,官就成为一个木偶了,后面所有给你送的人,每个人给你牵线,向东拽一下,你就向东走,人不能自主,这是当官当中最大的一个大忌。不能自主在哪里?你的把柄被别人抓住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把操守放在第一位。
   
    他的用人标准还有第二条,就是没有官气。曾国藩用人有一个特点,他愿意用基层的人,不愿意用这些高官,大的官僚。他说“我最欣赏的古人用人当中有两个,一个是汉代的赵广汉,一个是唐代的刘晏,这两个人是作为我用人学习的榜样。他说他们用人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赵广汉用的是新进的少年,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资历,出身不是豪门,不是名贵,但是这些人很踏实,特别实在,能够弯着身段翻过去。所以曾国藩说“有官气”的人,我一个都不用。曾国藩讲的“官气”是什么?跟我们所理解的“官气”不完全一样。就是“圆滑取巧,心窍太多”,就是心眼太多,不能做负巨艰,担大难,所以他特别推崇的“乡气”,什么叫“乡气”,就是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个举人都中不上,大多都只是个秀才,他愿意用这些人。我们知道左宗棠是一个举人;在湘军创立之初,罗泽南是湘军教父,是个秀才;王征,就是湘军的第三把手,他连秀才都不是。他愿意用这些人,他说这些人有一个特点,他们有一腔抱负,但是没有舞台,一辈子想要践行儒家的人,但是就是没有场合。他说“我给你们打造一个舞台”,当时他用的就是有“乡气”的人。这些人好在哪里呢?他们没有那些陈规旧俗,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所以有一种开阔的精神,到那里去就能打开局面,所以曾国藩特别重视第二条,没有“官气”。
   
    他说,一个人无论你到什么位置,如果官气十足的人就没有发展,就会到头了。他特别推崇那些守着一个“拙”字,就是表面上看上去这个人很笨。曾国藩说自己是“儒缓一类的成功”。“儒”是儒家,认死理,靠住这个主义,有理想,有追求。“缓”就是做事情一步一步来,不求捷径,不求快功夫,他追求的是一步一步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所以他说的是这种人。他特别讲到说“乡气”重的人有一个特点,一个是没有条条框框。
   
    大家知道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同治六年时,他跟他的幕僚赵烈文在一起有一个对话,这个对话很经典。这在赵烈文的日记当中记载得非常详细,赵烈文问了他一问题,他说“老师,你走过的路仿佛从严冬到盛夏,你在极逆境和极顺境的时候对自己的成功都有一个把握”,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自己顺境的时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自己抱有满腔的胸怀,对自己有非常大的信心,但是当一个人在极逆境的时候,本应该做成的事情也做不成,俗话说“喝凉水都塞牙”,这个时候你还能对自己有信心吗?所以赵烈文问他“你在极逆境和极顺境的时候,老师走过的路仿佛是严冬走到盛夏,无论在什么时候,你对自己都有成功的把握”。曾国藩捋了捋了自己的胡须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现在想,我在极逆境和极顺境的时候,做事情都本着三个字,这是不是你所说的把握,就是成功的把握。”赵烈文问他是哪三个字,曾国藩告诉他“不怕死”。他说“我在极逆境的时候不怕死,我在极顺境的时候也不怕死”。有的人乌纱帽戴的这么高,保自己的乌纱帽吧,保自己的位置吧,曾国藩决不这样做。所以天津教案的时候,他属于第一号人物,在京城当中参加了国宴,类似我们今天的国庆招待会,他是翰林之首,坐在慈禧这几个人后面,大臣当中的汉人当中的第一个,这在他的日记当中记载非常详细。但是这个时候,这个人还没有想到自己要保乌纱帽,还是想着为国家做事情。所以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自己义无反顾地就去了,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曾国藩一生当中写了三次遗嘱,这就是第二次写遗嘱。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但是毅然,决不推托。所以这种人绝不属于保官保位的这种人,是一个非常能做事情的人。这也是曾国藩说自己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死。赵烈文就问他,“一个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何事不可为?”他说这就是你曾国藩成功的所在。
   
    越高级的领导身边越要有赵烈文这样的人,赵烈文这个人是集三种才能于一身。他会什么呢?他家是一个中医世家,还是一个好的秘书,写的文章非常之好,所以在曾国藩身边号称“小钦差”,曾国藩是钦差大臣,他是“小钦差”。还有一条,他心里安的事。曾国藩的所有事情包括对他的弟弟都不敢讲,不能讲,曾国藩说他弟弟“用人不出家乡二十里之外,怎么能够不被天下人所瞩目呢?”他说用人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小范围、小框框。曾国藩不敢跟跟曾国荃讲,但是他会跟赵烈文这样的人讲。两个人进行跨年龄、心灵的对话,我现在看的材料当中没有第二个人,就是赵烈文。
   
    赵烈文是一个佛教徒,曾国藩这个时候打败了太平天国,封了侯爵,这是汉人封侯的最高的一个爵位了,接下来再也没有这个事情了。这时候赵烈文希望曾国藩不要再像原来那样,所以他说“在我佛教看来,人生仍然是不了义”。曾国藩问什么叫了义,他说一个人把生和死置之度外,能够做成大事情,但是如果没有生和没有死,这才进入到最高的境界,所以佛教当中叫“了义”,了却的了,道义的义。这时曾国藩说“你说的这个好像跟庄子说的差不多吧。”
   
    曾国藩平生喜欢四部书,一生当中愿意读,他说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不读书不行,你读不完,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他最喜欢读四部书。第一部就是读《易经》,所以他践行孔子的话,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如果五十岁的时候再来读《易经》,上知宇宙天体,下知人本身,所以人生就不会犯大的过错。所以他在经史子集,中国文化当中,他各写了一部。经部的书就选了《易经》,史部的书,他最愿意读的是什么呢?是《史记》,所以他读的最多。子部的书,他最愿意的就是《庄子》,所以他经常引用庄子的典故。集部的书就是《韩愈集》。这些书加在一起也不足150万字。过去的语言非常精炼,曾国藩说这是中国文化的渊源,是它的本源的东西。这个东西,读一部书读透了,一生受益无穷。
   
    所以这时候赵烈文说,希望曾国藩老夫子这时候人的心境,大仗已经打完了,十几年自己最艰难的时候过去了,能否有一种新境界。曾国藩说“那你推荐我读一读佛学的书吧”。曾国藩身边有一个幕僚叫欧阳兆熊,他记载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申韩,申不害和韩非子,法家的东西。法家是讲的“杀人立威”,所以曾国藩早年有一个绰号叫“曾剃头”,杀人杀了很多。到了中年的时候,“以儒家为依归”,全是讲的儒家的东西。到了晚年的时候,“好老庄,终身不背”,就是喜欢老庄的东西,人家晚年的境界。孔子也讲了人生就三境,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是三句话“少年人经不得顺境,中年人经不得闲境,老年人经不得逆境”,他自己也是这样总结的。
   
    到了晚年的时候,曾国藩让赵烈文推荐给他的书,赵烈文给他推荐一本书叫《圆觉经》。日记当中记载,赵烈文经过一个之月之后,两个人又聊天。曾国藩说你给我的书《圆觉经》我读了一些,但是词义深奥,能不能有更浅显的,就是说有没有入门的东西看看。所以后来赵烈文又给他推荐了一本《圆觉经》的说略,后来曾国藩一直看这本书。
   
    我注意到,这次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中特别讲到,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而且说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这个是有来历的,我去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当时李源潮部长给我们作了一个报告,他作报告,李源潮说了一个非常触目惊心的事情。当时他右边坐的是何勇,因为我们可以说是社科界最高的人,他当时说我告诉大家,我们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的干部构成,高级领导干部当中有基层工作经验和经历的占到了多少呢?他说76%。这个数字到了2000年后下降到60%多一点,去年(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刚刚过了半数(50%)。他回过头来对何勇说“很可怕”,回头又说了一句“大楼里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吗”。这是他的原话,他紧接着又说,“古人说将帅起于黩武,宰相起于装具”什么意思?当将军的、元帅的也是从士兵开始做起,当宰相的也是从基层的州县官开始做起,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很危险。他说总书记对“沈浩”这个事迹两次批示,沈浩是安徽小岗的干部。因为总书记两次批示,我分管这个工作,我调查了沈浩同志的所有档案,我发现他在大学时学生会的主席,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干部,但是他在大楼里12年没有被提拔,我们要打一个问号。他生命最闪光的时候是在小岗,小岗人这么多年行使了两次民主权利,第一次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18位农民按照自己的选任;这次小岗人又集体行使权利,希望把沈书记留下来。李源潮部长又说,我们要检讨我们的用人政策,我们要注重从基层提拔人才,所以这次“七一”讲话当中还有一句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话很朴素,好多人默默耕耘,为共产党大厦、国家大厦天天在那里默默无闻地做,但是每当要提拔的时候,这些人总是没他们的事,这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所以你看这次搞选举的时候,修理了很多人,搞手机进了山区,到各个地方都是。这是国家政策当中特别重要的一条。从去年开始做出一个政策,在座各位也知道,本科毕业生不能直接进入到公务员系统当中去,这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们讲了我们也是国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是国家教育部做规划的很重要的成员之一。我们在“十二五”规划教改方案当中特别强调了这一条,就是我们从去年开始作出一个决定,中央和地方要进行官员交换,交换的比例去年达到了6%-7%,以后中央有个规划,至少要达到30%。好多的官员要有地方工作的实际第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总书记特别讲,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阵地。他讲了这一句话,这不是随便乱讲的,这是用人政策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曾国藩,他用人当中特别强调用有“乡气”的人。他说一个人官气增一分,血气减一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的一句话叫人的位置决定人的脑袋,人的屁股决定人的脑袋。人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这不就是官气吗?所以曾国藩讲的是“官气增一分,血气减一分”,减一分,没有锐气了,做什么事情都从乌纱帽来考虑,从位置来考虑,没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没有一种创新的精神。
   
    所以在2006年大会上我作了一个主题报告,我特别讲了一个主题,我说曾国藩是一个创新的人。大家匪夷所思,曾国藩怎么跟创新有关系呢?我举了一个小例子。曾国藩后来打败太平天国,也是在和赵烈文一起交谈,他问曾国藩“你这么多年是不是把所有的精气神、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打败太平天国上了,你最大的敌人是谁啊”?曾国藩告诉他,“平时与长毛斗”,这个的长毛就是指太平天国,“占平生精力十之三四”,我平生精力30%-40%的精力放在太平天国中,我更多的精力是跟谁斗呢?他说“与世俗文法斗,占我平生精力十之六七”,我的60%-70%的精力都跟谁来斗呢?都跟世俗文法进行较量。什么是世俗呢?大家都知道这个词汇,我们用实实在在左右每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我们都受它的影响和约束。清朝给他设定了很多的红线,一步一步地跨越过去了,当然这个人非常讲究技巧,所以他善于把中国文化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去。例如团练,他把这两个字拆开,团是一方面,他说他不是办湘军,如果办湘军,清朝政府肯定会不批准。你要建立另外一支军队,独立于国家八旗军、绿营军之外那还得了。所以他说要办一个大团,这个大团实际上就是另外建一支军队。他说这个大团重要的是在于练,不在于团。团是人数多少,练是属于精神的实质。后来我们会讲到,他怎么把湘军由小做到大,这就是他最实质的东西。以世俗文法,什么是文法?古人经常讲文法就是规章制度,条条框框,法律法规,文法是写在本本上的这些规章制度。曾国藩的一生更多的精力中60-70%的精力在与世俗文法斗,跟这些东西进行较量,所以冲破了清朝给他设定的一步一步的红线,所以他走出来了,走出了自我。
   
    后来薛福成给曾国藩总结,他说曾国藩成功有五大要素。“见机早,行动快”, 曾国藩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幸其改途之速”,什么意思呢?曾国藩起家也是靠团练起家,但是他没有走按照其他团练的路子,最终走的道路不是团练道路。因为咸丰皇帝三次任命,全国有43位团练大臣,其中42位都逃亡,没有一个成功的,只有曾国藩一个人成功了。所以薛福成总结“他以团练始”,开始起家,“不以团练终”,最终走的路不是走团练的路。后来说了一句话,六个字,讲的最好,他说“幸其改途之速”。途是什么?道路。最幸运的是他走了另外一条道路,改途之速,“速”,走的还非常快。他认识到打太平天国小打小闹团练不起用,所以他要办一支正规的军队,要办湘军,这是我们讲的曾国藩用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讲的曾国藩用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曾国藩讲的文官当中用人的第三个条件就是有条理。事情尽管非常多,但用了条理就能够把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讲出来,这个人是高明的,把越简单的事情越想的复杂,这个人是非理的,是不称职的。他经常讲 “庖丁解牛”,开始的时候把刀磨的锋利无比,一开始不知道怎么下手,所以磨了几把刀都不能用了。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知道了这个牛应该怎么把它揭开,后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他看到的牛从来不是一个整体的牛,是一个部分的牛,这就找到了问题的入门诀窍。
   
    关于讲条理,曾国藩有个解释,叫做轻重缓急之位。做事情哪些事情属于轻重,哪些事情属于缓急。在西方管理当中也经常讲管理学的“ABC”,重要紧急,我们经常讲的危机处理,就是A,或重要或紧急两者之间居其一就是B,既不重要又不紧急就是C,这是西方管理学中的ABC。
   
    毛泽东写了一本哲学书《矛盾论》非常有名,就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对矛盾有个主要矛盾,主要矛盾里面还有一个主要层面。毛泽东特别讲,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行,千头万绪你要理出思绪,曾国藩就特别善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