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卫平的棋力:父爱情深:李济深家庭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0:01

 父爱情深:李济深家庭轶事

李莜桐

 

同舟共济,一心一意,为了一件大事!一件为着参与共同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康乐的新中国的大事!同舟共济,恭喜恭喜,一心一意,来做一件大事。前进!前进!努力!努力!

——李济深 节自 《李济深诗文选》


毛泽东与李济深1957年合影

 

“我父亲李济深,是个儒将,他爱写旧体诗,唯一的一首新体诗写在1948年冬,写于他离港北上的渡船中。”李筱桐(李济深的第五个女儿)捧着父亲的诗选,情不自禁地读起这首新体诗。“你看,从这些诗句中,你能够感受他当时激动的心情。他告别香港的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北上。他这一生经历丰富,所言所行都心系国家。有这样一位对国家和历史做出贡献的父亲,是身为子女的人生财富。”

重溯岁月之旅

2005年是开国副主席李济深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的采访正赶上李家后代自费为李老先生出画传的时机 。“我们李家是个大家族,兄弟姐妹多,为了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我们全家百多口人都为出画传而凝结在一起,你们来得正是时候,现在资料特别集中。我们自己家还成立了纪念画传编委会,李家第二代都挂上了编委主任的衔,第四代,我大哥李沛文的孙子朱明明是总执行,他现在可是研究李济深的专家,我们全是画传的负责人,也全是干活跑腿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家总动员??”年过60的李筱桐不乏幽默地介绍着目前画传的执行工作,她有很自然的亲和力,举手投足也充满感染人的活力。“你想知道我们是怎么工作的话,抽一天时间和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吧。”李筱桐的邀请,开启了我们对岁月的一次重溯之旅。

9月的一天清晨,李筱桐和自己的亲戚,带着数码相机,以北京袁崇焕墓为起点,开始了这一天的行程。1952年5月14日,在李济深等四人的提议下,国家重修了袁崇焕墓,李济深亲自为此题词,追思这位虽有争议,但伸张民族大义的历史英雄。李筱桐很高兴这里古迹依存,并见到父亲的名字仍刻在纪念墙壁上。

第二站,北京棋社。在一个爬满藤蔓的小楼里,李筱桐找到了棋社的负责人。说明来意后,被告知,棋社的老档案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没有了原始的创社资料,李筱桐只拍到了挂在门口的那块“北京棋社”铜牌。在往下一站北京画院走时,李筱桐讲起了父亲李济深与北京棋社和北京画院的渊源。“我父亲喜欢琴棋书画,他以前闲暇时,会在北京什刹海一个王府旧宅里,与围棋高手切磋棋艺。那时,缘自中国的围棋却是日本人在称雄。为了发展咱们国家自己的围棋事业,由我父亲、章士钊、周士观发起,写信给国务院提议成立棋社。后经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张友渔特批,在后海这样一个人文环境极佳的地方,于1952年成立了北京棋艺研究社。在当时,除了围棋不受重视,国画也受到排挤和冷遇。知画爱画的父亲,特别向毛主席汇报,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瑰宝,为了继承和发扬这门艺术,建议成立北京画院。毛主席非常重视这个提案,他批示后,交给周总理。1957年北京画院就成立了,国画的地位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很多国画家都感谢我父亲对国画的扶持。”在北京画院,李筱桐也只是拍摄了画院大门和匾额的外景。时过境迁,照片只是对记忆的纪念。很多渊源与故事都随着这些地点的原貌隐藏于岁月流逝之中。那一天最后拜访的是徐悲鸿画院。李济深与徐悲鸿在1936年前就是诗画相交的好友。每次枇杷成熟的时候,李济深还会特地送些给徐悲鸿。在后来的战乱中,徐悲鸿的画是由李济深在桂林保护起来的。徐悲鸿感激这段乱世友情,特地画了四幅水墨枇杷送给李济深。在徐悲鸿画院,李筱桐找到了这段“枇杷之交”的纪念。那幅水墨枇杷画还有徐悲鸿的题记“每因佳果识时节,当日深交怀李公。此乃五年前因不食枇杷,五年之想念李公赐食白沙枇杷之诗也。于今又五年矣,仍未得食也。用寄新城老友,俾知久居上海者应得福知福也。二十八年,又食枇杷时候,悲鸿客星洲。”(1942年)这一天的行程,回溯的只是李济深众多事迹的点滴。李筱桐把全天拍摄的数码照片最后交到侄女李慈君家里。李慈君的儿子,从荷兰留学回来的朱明明为了曾外祖父的这本画传,担当起义务的编辑,他把众多亲友搜集来的图片和资料归纳整理,一间小屋就是总编辑室,也是李家全家上下为之工作的中心。“父亲健在的时候,我们还年轻。没想过他的不平凡之处。现在我们自己经历了时间的磨砺,也有了对人生的感悟,再回首看父亲的一生,觉得他真的是一个爱国爱民,无私为公,光明磊落的伟人。每次搜集资料,都会对父亲有新的认识,才知道他做过那么多的事情。”身为女儿的李筱桐认为,了解父亲的经历,画传内容是一个线索,但父亲的精神,李家后代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了解和感悟。


1936年李济深给如夫人双秀清的照片留念


李济深与挚友徐悲鸿


北京西总布胡同家中合影。照片前排左起 李莜莲(七姐)、周月卿(李夫人)、李莜桐、李济深、李莜薇(十姐)中排左起 李莜菊(八姐)、李沛钤(九哥)、李沛琼(七哥)、李莜桃(堂姐)、李莜杏(堂姐)后排左起 李沛钰(六哥)、李沛瑶(八哥)


李莜桐六岁时与李济深、周月卿在北京李公馆

 

童年往事忆犹在

李筱桐出生于桂林,正是李济深担任桂林办公厅主任的时候。全家住在靠山的一间大宅里。对于桂林大宅的生活,李筱桐记不清了,“那时我还太小,不记事。但是以前同在桂林的长辈却对我印象很深刻。蔡廷铠的夫人罗西欧曾和我讲起,那时,总有日本敌机来轰炸,警报一拉响,人们就慌张地跑向我家后面铁封山的山洞里躲藏,父亲作为办公厅主任,总是最后一个进山洞,不仅如此,他怀里还抱着刚出生的我,一边走,一边用手上下颠着我的小身体,嘴里还用梧州话逗我‘阿丹姆,阿丹姆??’面对危机,父亲的从容不迫,安抚了很多人的惶恐。”李筱桐是李济深的如夫人双秀清所生。1948年未,双秀清病重,但李济深为民族大义急须北上。这一别,就是生死相隔。转年6月在党组织安排下,李莜桐和其他家人乘挪威货船秘密从香港经台湾海峡到塘沽。码头上,李济深从一群戴黑纱的孩子中抱起了又瘦又小的李莜桐,禁不住泪流满面。“父亲和母亲感情很深,却错过人生的最后一面。我年纪尚小,却没有了妈妈。物是人非,父亲是个伟大的人,却也难逃普通人的感伤。”

李筱桐随其他家人搬进了北京的新家——西总布胡同5号的四合院平房。这里被人称为“李公馆”。李济深在忙于各项国务活动的同时,又常在家中召集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日常会议。但对于年纪很小的李筱桐来说,“李公馆”意味着更多的童年趣事。

李济深全家人口多,国家将原来的平房后改建成一栋3层的小洋楼,全楼及院子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0余间。李筱桐和其它兄弟姐妹就住在3层。虽然失去了母爱,但李筱桐得到大家庭更多的关爱。父亲的朋友也格外疼爱这个看上去瘦瘦弱弱的小姑娘。 “我记得,张伯驹伯伯送给我一只小狗,我给它取名叫‘家虎’。我身体不好,父亲就安排给我喝牛奶,但我总会偷偷分一半儿给家虎。其实我挺贪吃的,别看我戴着小八角帽,穿着小列宁装,看起来干干净净,挺精神,可是在我口袋里,总是藏着馒头夹鸡蛋。说起来还有点脏,可我那时候吃的可开心了??”说起童年,李筱桐大多是快乐的回忆。如果童年有委屈,那就是发生在学校里的故事了。1959年,李筱桐进入育才小学学习。育才小学里大都是革命干部子弟,李铁映、伍绍祖等都曾和李筱桐一起读书。在同学中,李筱桐年龄最小,父亲的职位最高,但是,她受到的欺负也最多。小孩子说话有时候是很伤人的,李筱桐现在还记得,那时有同学当着她的面,挖苦她并念了一句打油诗:“墙头草两边摇,哪边风大哪边摇”。“那时候,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父亲可以作那么大的官。他们并不了解统战的作用,不了解这些民主人士为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虽然身为高级领导人,李济深也有童趣之时,他对当时流行起来的四大名著连环画小儿书很着迷,就派李筱桐去买。但是却耽误了李筱桐回学校的时间。李济深过意不去,就让司机开着自己的专车——苏联产JM送女儿回学校。结果,被同学看到,又是一番风凉话袭来。“我上学的时候,一点也没有优越感。受了欺负,也不敢回家说,因为怕父亲伤心。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父亲,不让他难过。”在育才小学几年中,也有让李筱桐自豪的事情。“当时,育才学校的革命干部子弟组织活动,特别来我家访问老革命干部——也就是我父亲。一大堆同学坐满了我家的客厅,父亲特别隆重地招待以水果,还给我们讲革命故事。当时不仅我的同学,连兄弟姐妹也很羡慕我。后来。我们写父亲的回忆文章,大家都说千万不能漏了这一段儿。”


李沛钤在抗美援朝的立功喜报


《全球通》编辑与李莜桐采访合影

李家儿女的财富

李济深出身富农,后在黄埔军校受训,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建国前后,李济深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高官。李家也是一个解放后从香港迁到北京,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由此,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觉得李家家境富裕,势力强大。

在李济深的长孙女李慈君家中,看过李家子女为李济深画传所搜集的资料后。我问起了关于李家财富的问题。

“我父亲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了他优厚的待遇,但他依然是生活节俭,衣着朴素。提起他的财产,只有几处房子和古董字画。1948年,因为在香港筹办《文汇报》,他卖掉了桂林大屋。抗美援朝时,他又卖掉香港罗便臣道房子为国家买飞机,个人捐款占民革捐款的一半。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家在父亲去世后就把北京的李公馆退给了国家,而他所收藏的数百件珍品也无私捐出。“不是说空话,我父亲给子女后代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忧国爱民,影响了我们家很多人。一个人活得是否充实,关键看有没有精神上的引导和支持。我们家这一代,自从李沛瑶去世后,还没有人出来走仕途。大都从事科教工作,我退休后,也为民革做事情,已经谈不上对名利的追求,能做事情,就是一种满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不要坐在我的肩膀上。”是李济深对子女说过最多的话。李济深没有为自己的后代谋过私利。但在子女择业上,他给过很多建议。“我父亲不希望后代从政,他希望我们学技术,投身到祖国建设的第一线中去。他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就让李沛文去学农业,他看到国家布料短缺,就让我去学纺织。抗美援朝开始后,他让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九哥李沛钤参军上朝鲜战场。我们家还有学林业,水利的??学成后被派往全国各地,你看我们家孩子所选择的行业,也能反映出我父亲关心的国家大事。”

自食其力,知足常乐。是我接触李家后人多天后最明显的感受。这一家人有一种精神上的乐观和满足。在李筱桐个人的生活轨道里,也有不为人知的酸楚故事,她不避讳讲那些伤心和无助的岁月,但她一步步坚强地走过来,面对往事,她也坦然而平静。更多地,她喜欢谈现在,并为民革的工作热心奔走。“我目前做事情,完全为民革、为朋友、为别人。大家庭很和睦,我们每年都聚会。小家庭里,儿子很孝顺,我们老两口的工资,加上劳保,完全没有经济负担。你说生活多好啊……”

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体会的是平民家庭的幸福。看淡了功名利禄,也许才真正接近财富的本质。  

李济深

  李济深简介
  李济深(1885—1959),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广西苍梧人。字任潮。早年就 读于广州黄埔陆军中学、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在新军任见习官、排长,后入广东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1909年,被保送到设在保定的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 名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历时五年。
  1920年,李济深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后任师参谋长。1922年,第一师师长邓铿被刺身亡后,兼任代理师长。1923年以后,正式升任第一师师长兼参谋长,并兼任西江善后督办,大元帅大本营西江办事处处长等职。
  1924年1月,孙中山决定创办黄埔军校,李济深被任命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蒋介石)。2月,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临时主任。3月,又任军构入伍试验委 员会代理委员长。当时,李济深因还在西江练兵,这些工作都由邓演达代理,5月,李济深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教练部少将主任。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 府成立后,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并普级为陆军上将。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第二纵队纵队长。随后又任国民革命军南路总 指挥。率陈铭枢、张发奎等部南征雷州半岛和琼州。对广州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作了贡献。
  1926年1月,在国家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委员等职。4月,又兼任黄埔军校副校长。7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李济深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上将总参谋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留守主任,并代行总司 令职权(总司令蒋介石在前方指挥作战)。此外,还兼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广东省政府军事厅厅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等职,总揽广东党政军全权。所部 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参加北伐,攻必克,战必胜,使第四军获得“铁军”光荣称号。
  1927年4月初,李济深和古应芬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返回广州,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 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等革命团体,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 国民政府后,李济深担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广东省政府主席和第八路军总指挥。9月,国民党宁、汉、沪 三方合流后,又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曾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
  1929年3月,在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蒋桂战争。3月15日,蒋介石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头发难,谋反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扣 押,软禁于南京汤山,剥夺军政大权,并“永远开除党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济深被释放。同年11月,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办公厅主任和训练总监。但李济深没有接受蒋介石的收买,不久离开南 京到广州,开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活动。1932年,曾组织“抗日军人联合会”,图谋反蒋,未成。后又联合方鼎英、陈铭枢等组织“革命军事委员 会”,成为当时拥胡(汉民)反蒋(介石)的军事处领。1933年10月23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中常会,将李济深第二次“永远开除党籍”。11月20日, 李济深与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蒋军事下放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从此开始与中国 共产党合作。李济深被选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不久,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李济深逃亡香港。后又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 大同盟“,出版《大众日报》,继续进行反蒋抗日宣传。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李济深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主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蒋介石鉴于全国的抗日形势,撤销对李济深的通缉令,并任命李济深先 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等职,还授予李济深陆军一 级上将军衔。1944年,桂林沦陷后,他团结一部分军人和进步人士,在家乡广西苍梧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李济深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济深联络冯玉祥等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曾两次在庐山与蒋介石面谈,批评蒋的内战政策。1946年3月至4月,李济深联络李章达、蔡廷锴 等先后两次娱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联络国民党内爱国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内战独裁,为促进国内和平民主而努力。1947 年3月9日,李济深在香港发表《对时局意见》,号召国民党内“每一个对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人”,都应勇敢地站出来“改正党内反动派的错误政策”。5月,国民 党中央以“背叛党国”的罪名,将李济深第三次“永远开除党籍”,并下令“全国通缉”。
  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积分在香港成立,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 席。5月5日,发表通电,代表民革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12月,应中共中央邀请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 解放区。1949年6月,代表民革在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1949年9月,李济深代表民革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 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11月、1956年2月和1958年11月,在民革第二、三、四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济深均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 李济深之子李沛瑶遭遇血光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遭警卫所杀
[ 发布时间:2009-2-2 13:06:23 ] [ 来源:不详] [ 发布:stockcity.cn ]
李沛瑶
1996年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沛瑶被其警卫杀害,终年63岁。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社会治安问题及安全感的极大关注。 李沛瑶同志,广西苍梧人,1933年6月1日生于香港。1957年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毕业。1957年至1958年任南昌航空学校教师。1958年至1987年历任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技术员、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后,历任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政协常委、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劳动部副部长,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李沛瑶同志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新一代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李沛瑶同志是著名爱国将领、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李济深先生的儿子。李沛瑶同志与李济深先生虽然成长于两个迥然不同的时代,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为国家统一、中华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李沛瑶同志自小受父亲的熏陶,把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他逐步走上了民革中央和全国人大的领导岗位,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同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在合作共事中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李沛瑶同志是在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将这一制度载入宪法之后,走上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领导岗位的。他虽然长期从事技术工作,但由于熟悉历史传统以及勤奋学习和深入研究,使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民革本身就是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个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产物。他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要经受两个考验,一是同共产党长期合作的考验,一是担负起参政党历史责任的考验。这就要求民主党派从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上都要转变和发展,围绕参政党的性质和职能来搞好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他多次强调,民革要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参政党,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增强组织活力,建立健全参政党的机制,也要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他认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革作为参政党的基本职能,这个职能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越能体现民革自身存在的价值。参政议政就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献计献策,提出可供决策参考的建议。民主监督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有组织地开展,当前要着重在反腐倡廉、立法执法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履行监督,当好共产党的诤友,并接受共产党的监督。 李沛瑶同志言行一致,对民革的工作非常投入,非常热爱。为从组织上、思想上、作风上把民革建设成适应时代要求的参政党,李沛瑶同志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民革工作的新局面。1992年以来,在他亲自带队和组织下,就智力支边扶贫、抑制通货膨胀、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区域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很有价值、见地深刻的建议。这些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他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李沛瑶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地走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自愿下到基层,接受锻炼,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整整干了30年。他虚心向工人学习,与群众打成一片,受到工人们的尊敬和赞扬,被树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典型”。他刻苦钻研业务,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过《锻造、冲压工作技术问答》等专著,是一位在冲压、设备电气等方面造诣颇深的专家。他参加过多种新型飞机的研制和设计,主持完成了多项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多次被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技术革新能手”等称号。他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与工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培养了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出差回厂看望同事,工人们握着他的手仍亲切地称他“李师傅”。在担任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领导职务期间,他提出,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并且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从事劳动部和工会的具体工作,必须从这个根本点出发。他对劳动用人、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等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他特别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劳动保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一再强调要高度重视生产安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的当天,他带队上街宣讲,解答问题。他对危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各种不正之风极为痛恨,力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治理。并且身体力行,坚决斗争。2月2日凌晨,当罪犯进入居所行窃时,他进行了严厉斥责和教育,当罪犯持刀行凶时,他虽年过花甲,仍与凶残的罪犯进行英勇搏斗,不幸牺牲。他的英勇精神和浩然正气,永留人间! 李沛瑶同志作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曾就祖国统一问题发表过不少文章和讲话,表达盼望和平统一的殷殷之情。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宣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他利用父辈的关系和影响,广泛联系台湾和海外亲友,沟通感情,介绍国内情况,为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他曾致电台湾国民党领导人,提出遵循孙中山先生遗教,加强两岸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建议。他在遇害前两天,还主持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纪念江泽民主席关于台湾问题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的座谈会。他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图谋。他一贯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李沛瑶同志十分重视对外友好工作,他曾多次率团出访,广泛接触各方面人士,为加强同各国议会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积极贡献。 李沛瑶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以致用,不尚空谈。他对工作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为人厚道,敬业乐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作风正派民主,生活俭朴。 李沛瑶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是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努力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战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导人,国家和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干部、好领导,是国家和人民无可挽回的损失,举国为之惋惜和悲痛!沛瑶虽逝,但他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与世长存! 详情请看:http://www.stockcity.cn/CaiJing/ywdd/200902/1281722.html